×

浮屠不三宿桑下

浮屠不三宿桑下(老子化胡是怎么回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7 21:39:55 浏览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老子化胡是怎么回事

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改元正光,随后大赦天下。随后佛教和道教的头面人物被以庆祝的理由召唤到京城洛阳,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佛教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很幼稚对不对?现在的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王室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摩尼佛。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之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不但信奉的人越来越多,还同中国的道教、儒学合流,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十个汉传佛教派别。

图1 北魏 皇帝礼佛图

参与这次会议的双方代表是清通观道士姜斌和融觉寺和尚昙谟最。会议一开始,孝明帝就问:老子和佛陀到底是不是同时代的人。道士姜斌先回答: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到西域,佛经里的佛陀不过是老子的侍从。所以佛陀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是老子侍从?按这个推论下去佛教的创出人就是老子,佛教也就成了道教分支。

和尚昙谟最听完自然一百个不服,问道士姜斌:老子出西域传佛教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道士说,我这里有本书叫《老子开天经》,书里面就是这么记载的。和尚又说,我这里也有两本书,《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里面却说在佛陀涅槃四百二十五年之后老子才出生,中间差了四百多年,老子怎么做佛陀的师傅?

孝明帝听完,命道士姜斌拿出《老子开天经》让大臣审阅。经过一百多个大臣的校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伪书,根本不值得采信。道士姜斌拿着伪书蒙皇帝,自然犯了欺君之罪,好在对面的和尚慈悲为怀,苦苦劝说孝明帝。姜斌这才逃过一死。实际上,和尚昙谟最搬出的证据《周书异记》和《汉法本内传》两本书也是伪作。最后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

图2 北魏佛造像拓片

为何古人会固执的认为佛教是老子入西域创立的呢?这其实是佛教自己挖下的坑。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东汉汉明帝梦中看见一个金人来到了他的宫殿。经过大臣指点,他派人出使西域寻找佛陀。这些出使的大臣不负众望,不但从西域把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接了回来,还用白马驼回大量的经书。两位高僧到来之后被汉明帝兴高采烈的安置在了鸿胪寺。鸿胪寺是国家的办公场所,两位高僧总住官府也不是个事,于是汉明帝又下令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白马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西域驮经书回来的白马,寺则来自僧人最先下榻的鸿胪寺。寺本是官府名,从此之后才慢慢成了僧人活动场所的统称。

图3 佛教图

虽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是佛教想在中国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国人的信任问题,当时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学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经十分完备,凭什么信奉外来的佛教、供奉西方的佛陀?

同时,佛教的中许多含义是当时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空”。《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大般若经》里也有“十八空”的概念。“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也有许多佛教徒弄不清,更别说文化程度不高的古人。恰好我们的道家常说“无”,《道德经》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于是很多人就直接把道家“无”的概念套在了佛教的“空”上。

图4 《老子化胡经》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经卷

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指的是宇宙诸物的虚无,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起,也由因缘而灭,这就是“空”。而道家的“无”指的却是类似万物本源的混沌状态。这里面涉及的哲学问题当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自然更不是古人能弄懂的。同时僧人清心寡欲,和道士的作风派头类似,于是不少信奉佛教的人把佛陀和老子放在一起供奉。佛陀和老子什么区别?管他呢,上香就完了。

一方面是本地人对外来佛教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在普通人的眼里佛教和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佛教信徒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宗教本土化,于是将机就计,借着《史记》中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编造了一个老子化为胡人创立佛教的故事。

老子化胡的故事在中国传开之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既然佛道同源,那信佛就是信道,供奉佛陀就是供奉老子。看不懂佛经?没关系,参照《道德经》就行了。

图5 《老子八十一化图說》清末民国间刻本

虽然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发展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的事。而此时的佛教已经靠老子化胡说立稳了脚跟。

所以事情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就十分诡异,先是佛教傍着道家的大腿传播,而由道家衍生出的道教在看到佛教势头太盛之后又想拿老子化胡的传说压佛教一头。真是应了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

虽然被道士姜斌当作证据的《老子开天经》当场就被证伪,但是佛、道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直到明朝依然有人相信老子化胡的传说。崆峒山老君楼中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其中从二十七化开始老子就进入了西域,在图中老子不光度化了佛教发源地的国王和王子,还做了《光明经》、《涅槃经》等多部经书。

文:刘不成

参考文献:《心经》《大般若经》《道德经》《高僧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形容“向往安静快乐的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杜甫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白居易静里悠然心自乐。――许有壬惰慵虽可嘲,安静良足喜。――陆游云徐无心澹无滓,史君恬静亦如此。――王安石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去哪里了有没有可能被野兽吃掉了

快速浏览】

  • 神龙见首不见尾

经常有人会问,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各种解释都有,但是我注意到了哲学家的解释:“这里是无穷的辫证迷雾!”

所以在这云遮雾障的二千多年中,老子乘青牛时隐时现。如此高人,仙踪何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老子天下第一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神秘和丰富,但人类的哲学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他的生平事略已难祥细考证。

根据巜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

他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室之吏”,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官员。在东周首都洛邑进修求学之际,进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献的“守藏室”工作,得以见识最高级别的典章制度、政治兴亡的有关档案,他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用功学习,学问渊博,见解深刻!

在春秋时期,周室衰败,各地封王早就不把周室的存在放在眼里,令人忧虑的是周室内部也发生动乱,未卜先知的老子觉得自己该走得了,于是丢下铁饭碗,骑上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秦地),而函谷关是必经之关隘,仅仅一条小路通向西域(秦地)。

函谷关的守备长官名叫尹喜,他是一个知识型官吏,精通《周易》,他一早来到城头暸望,古代时兴“望气”来预测一些事,只见东边于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向西直奔函谷关而来,他突然记起昨晚上的龟纹显示的巜乾卦》中的第五爻,这是上卦的中位。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尹喜大喜,料定今天有圣人路过这里,于是赶紧叫清洁工洒扫细黄土路面远达四十里。夾道焚香,自己率大小官员,名望人士,侍立路边恭候光临。

终于望见老子骑青牛款款而来。

尹喜飞奔下楼,打开城门,请老子登上城门楼中客房坐定,端茶倒水,洗手净面,老子不卑不亢,一切尽在不言中。

尹喜面对老子纳头便拜说:“我仰慕你的道德学问,想拜你为师。”

老子说:“我己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不好意思教你哈。”

尹喜拜师心切,心一硬、脸一红、眼一鼓:“要过关可以,请你出示通行证”。

老子闻言不悅:“老夫本是辞官归隐之人,没得啥劳什子“通关文书”,随便你咋个!

尹喜连忙现场表演川剧变脸:“如果先生能将你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弟子自然恭送老师出关。”

老子略一思索,接过尹喜递过来的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巜老子》的一部书,因为上篇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故称巜道德经》。

尹喜认真拜读后,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同去西域(秦地),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而逝,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话题才开始

老子决定辞职去官,就意味着要飘泊江湖,熟悉《周易》之《乾》卦的老子反复研究了上九:亢龙有悔。

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飞腾到了相当高度,不要贪求更多东西,犹如飞腾到一定高度的龙,不能再向高处飞。

然而如果首尾呼应便可以无休无止,天道循环。所以天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也难说什么叫开始,什么叫结束。

  • 老子消失了吗?

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莫知所终。

二,汉巜列仙传》:(关令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回到成都

现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好象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字了:成都文化公园),原来是一个道观,玄宗李隆基幸蜀后的行宫,住在里面,循例以后再也不能住人。

宋代时改名为青羊宫,于是产生以下说法:

一,“宫乃老子乘青羊降其地。今有台存焉。”见赵阅道巜成都记》

二,“老子谓关令尹喜曰:“千日之后会我于蜀之青羊市”。

三,“蜀有青羊宫,传为老子期张道陵于此说南北斗经,后人因而庙祀。至唐上玄元,轮奐尤甚。”见刘沅《重修青羊宫碑记》

李白的《登峨眉山》首句则赞叹:“蜀国多仙山”。道教在四川的遗迹甚多,影响最大的如“鹤鸣山”、“青城山”、“纯阳观”等等。作为道教始祖,老子最后可能生活在成都市的“青羊观”或者城北的“玉局观”......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繁华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口喧“善哉”,愿岁月静好,愿得红尘无忧。

老子是《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原型吗

老子,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现今,老子已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唐代 老君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将老子神化。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唐代 华清宫朝元阁老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代皇室因与老子同姓,故崇奉老子并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因此唐代雕造了许多老子像,如由山西省博物馆调拨上海博物馆的石质圆雕老子像;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子像,该老子像正襟危坐,神态雍容恬静,形象端庄恢宏。

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为老子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人们在今福建省泉州丰泽区清源山的老君岩上,按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的自然纹路进行巧雕,雕成一座老子坐像。该像老子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作蹲状,右足前伸平放屈至前身,左手依膝平放,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面额丰润圆亮,两眼深邃,双耳垂肩,脸含笑容,长髯飘动,胸前惜已略残,整座雕像极具神韵,艺术匠师非常生动自然地刻画出他仙风道骨和慈祥安乐的神态。整座造像高5.63、宽8.01、厚6.8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 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像

常见的明代老子像既有道装修行像,也有以老子过函谷关为题材的作品。清代时对老子形象的刻画更加世俗化、故事化,如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金漆木雕建筑构件老子出关及北京白云观藏晚清时期的石雕像。

明代 老子铜像 首都博物馆藏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因并没有对老子的下落有详细的记载,故而有传说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变成了释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即所谓的“老子化胡”。至西晋惠帝时(290~306年),天师道祭酒王浮每与沙门帛远争邪正,遂作《化胡经》一卷,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后人陆续将其增广改编为10卷。

明代 老子骑牛铜像 北京白云观藏

我国的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并由此引发了历史上多次佛道之争。如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记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即佛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清代 金漆木雕老子出关图(建筑构件) 福建博物院藏

又如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载:“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兒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清末 石雕老子像 北京白云观藏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借助前述的史料及传说对老子进行了神话,演绎出了“太上老君”这一神仙形象。故事中说他居住在“兜率天宫”,坐骑是一头青牛。他曾用自己的法器“金刚琢”击中孙悟空,从而协助二郎神捉住了齐天大圣。通过串联故事前后文内容,可知金刚琢即牵牛之鼻环,加之姓李,并有“化胡”经历,可见其原型就是老子无疑。


原文作者:邢鹏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11月刊《老子与太上老君——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下载【收藏家APP】,关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