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离乱

介绍一下晚唐诗人韦庄?历史上的沈珍珠结局如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6 22:29:15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介绍一下晚唐诗人韦庄

韦庄,字端己,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曾在前蜀任宰相。和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并称为“温韦”。

韦庄出身于官宦世家,七世祖韦待价做过唐朝的宰相,四世祖韦应物是著名的诗人。到韦庄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少年孤贫,但能致力学习,才华出众,聪明过人。

韦庄早年屡试不第,主要是因为晚唐社会动乱,战争频仍。《唐才子传》里说:“庄应举,正黄巢犯阙,兵火交作,遂著《秦妇吟》,有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蹈尽又重回’。乱定,公卿多讶之,号为‘秦妇吟秀才’。”

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的韦庄在京城应举,正赶上黄巢的起义军攻入了长安。在战乱之中,他和家人失散了。战争空前残酷,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滞留长安的韦庄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

中和二年(882年),他才离开长安到了洛阳,第二年春天,他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这首诗借一位逃难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写成后,不仅得到了朝中公卿们的赞扬,而且在民间也广有流传。这首诗被人们制成幛子悬挂,韦庄则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和白居易曾被称为“长恨歌主”并称佳话,盛传一时。后人把这首诗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三绝”。

最初,韦庄也以这首诗自傲,曾亲手书写其中的句子,挂在家中。但到了晚年,他不仅把写的诗句撤了下来,再也不提这首诗,写了《家戒》自禁此诗,并向各处收回抄本。直到临终前,他还嘱托家人不许挂《秦妇吟》幛子,后来他的弟弟韦蔼给他编定《浣花集》,也没有收录这首诗。所以后来这首诗就失传了,宋元明清历代都只知其名,不见其诗。直至近代,《秦妇吟》写本才复出于敦煌石窟,后来经过王国维和罗振玉的整理研究,我们才得以见到这首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作。

韦庄为什么要自禁此诗,五代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说:“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他认为是因为诗里的句子引起了公卿贵族的愤怒,韦庄才禁传此诗的。近代学者陈寅恪提出了免祸说,他在《韦庄秦妇吟校笺》中说:“端己之诗,流行一世,本写故国乱离之惨状,适触新朝宫阃之隐情,所以讳莫如深,志希免祸。”他认为韦庄晚年投靠前蜀王建,害怕这首诗触怒蜀中新贵,所以自禁此诗。

写完此诗不久,韦庄就到江南去避乱,直到五十八岁才又回到长安。饱经离乱的诗人并没有忘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再次参加科举,终于在乾宁元年(894年)五十九岁时进士及第,被授予校书郎之职。此后曾在两川宣瑜和协使李询门下任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担任王建的掌书记,从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唐朝灭亡,韦庄劝王建称帝。王建做了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前蜀的开国制度大多出于韦庄之手,韦庄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时死于成都。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他:“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韦庄入蜀后颇有政绩,得到了蜀主王建的信任,他住进了杜甫住过的浣花溪,以杜甫自居。他早年虽然历经战乱漂泊,但在晚年,可以算是春风得意了。

但在内心的深处,那种漂泊无依、无家可归的感觉并没有改变。和许多晚唐士人一样,他是希望能向大唐王朝尽忠的,但朝廷已是日薄西山,穷途末路,再也没有一丝指望。他仕蜀,支持王建称帝,虽然光鲜亮丽,却无法摆脱违背名节的自责。所以,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是痛苦的。漂泊离乱的感觉,心灵无所依傍的空虚,伴随了他的一生,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唐末乱世,战乱纷起,韦庄曾长时间避乱江南,内心极为空虚惆怅。比如这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原本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从东晋开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是昔日的政治中枢和帝王的享乐地。但到了晚唐时期,这里早已荒凉不堪了。诗人凭吊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亡国的预感,不禁萦绕在心头。那烂漫的春光,丝丝垂柳,却是无情的,根本不懂诗人心中的忧伤。

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词作上,比如这一组《菩萨蛮》: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韦庄一生离乱,其实无论是江南还是西蜀,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逃避。根据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研究,这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是他晚年寓居蜀地时回忆江南旧游之作。

温馨的香灯、流苏帐,凄冷的残月,美人含泪,“劝我早归家”。可是啊,家在哪里,又怎能归去!第一首对“红楼夜别”的回忆,其实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反省和追问。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画船,伴着雨声入眠,还有美丽的酒家姑娘。可是,江南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乡!“未老莫还乡”,或许,只有人在他乡,对家乡的感受才分外真切。

当时年少,春衫单薄;而今再入花丛,已是满头白发。时光啊,恁是无情!“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那段经历,是生命中最为美丽的一段,是衰老的词人对生命的感激和怀念。

人生苦短,主人情深义重,还是放怀痛饮吧,明天的事明天再说。“遇酒且呵呵”,这声“呵呵”,是及时行乐的笑声呢,还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个时节,遥想洛阳城里春光明媚,魏王堤上早已柳暗花明了;“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眼前蜀地春光也是十分美好。当年的那个“洛阳才子”,只能终老他乡了。此刻作者所忆之“君”又是谁呢?洛阳,江南,还是红楼美人,抑或是灭亡了的大唐王朝,恐怕他自己也很难说的清楚。倒是天边的那一抹“残晖”,真真切切,就在眼前。

历史上的沈珍珠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沈珍珠结局很悲惨,被丈夫李俶抛弃,落入叛军之手,生死未卜,就是那种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沈珍珠是吴兴人,是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宫,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赏赐给长孙广平郡王李俶,就是说,沈珍珠是被祖父赏给孙子的通房丫头,并没有名分。

次年四月,沈珍珠为广平王生下庶长子李适,也就是唐玄宗的曾孙子,皇帝很开心,老年人都喜欢再看到一代人,因此,封李适为奉节郡王。

唐朝因为武韦之乱,使皇帝对后宫女眷都心怀警惕,沈珍珠虽然生了长子,依旧在李俶的后院默默无闻。

在李适四岁的时候,也就是天宝五载(746),正是李适的祖父太子李亨最艰难的一年,做为李适的庶长子的李俶被祖父皇帝玄宗赐婚,迎娶了杨贵妃的外甥女、韩国夫人杨氏之女崔氏,并在这一年生下李俶的嫡长子李邈。

除了崔妃和沈珍珠,李俶还有其他不知名姬妾给他生了四个儿子,最早到李俶身边的沈珍珠很可能已经恩宠不再。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唐玄宗带头逃跑,李俶带着王妃崔氏和后来到他身边的独孤氏还有儿子们都跟随圣驾离京,而可怜的沈珍珠被抛弃,试想,如果她很被李俶宠爱,怎么可能被抛弃,唐玄宗要逃跑先通知心爱的杨贵妃,太子李亨也带着心爱的张良娣。

总之,一个没名没份默默无闻的皇孙内眷,落到叛军手中,下场自己脑补,后来,沈珍珠被叛军挟持到洛阳,唐军收复东都时,李俶找到了不少沦陷在叛军手中的皇族女眷,其中就有沈珍珠。

对一个男人来说,沈珍珠只是他的长子生母,大唐的皇帝们看重长子,可对长子母没多大兴趣,何况还是深陷贼营的长子母呢?因此,李俶离开东都时,再次抛弃沈珍珠,东都随之再次沦陷,沈珍珠从此杳无音信。

李俶做了皇帝后,也就是唐代宗李豫,在二年后立长子李适为太子,才下诏说要寻访失踪的太子生母,怎么能寻到?

就算当时沈珍珠没有死,她会站出来让儿子蒙羞吗?会让别人对儿子指指戳戳吗?因此,就算沈珍珠知道在找她,她也不会露面的。

等到李适做了皇帝,尊生母沈珍珠为皇太后,继续寻找,这个时候,儿子大权在握了,不怕影响声誉了,沈珍珠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已经死亡。

所以,李适除了找到几个冒充者,并没有找到亲娘。等到李适的孙子李纯继位后,才宣布不再寻找曾祖母沈珍珠,因为时间太久了,已经不可能还活着了。

李纯追封沈珍珠为睿真皇后,神主升祔太庙配享代宗,也算是让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就是这样。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