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你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道”吗
谢邀。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蜀道开凿于秦汉时期,是秦汉及后世蜀中通向关中的交通线。段渝《蜀道与蜀身毒道》认为,蜀道之名来源于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东汉来敏《本蜀论》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所述秦伐蜀、蜀王令五丁开石牛道的故事(《蜀道与蜀身毒道》,《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11年第3期)。高大伦考证,《后汉书・张霸传》所说“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似为“蜀道”一名最早见诸文献的例子。魏晋南北朝之间未见此名,隋时蜀道名称渐为常见,唐代“蜀道”较此前则更为多见,两《唐书》中都有多处提到“蜀道”。
今天介绍其中主要3条。
褒斜道
关于褒斜道的路径,《史记・河渠书》说:“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注引《三秦记》:“曰:褒斜,汉中谷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李之勤等学者经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指出,古褒斜道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河谷行进,故名,亦省称为斜谷道。其走向,首先由蜀之金牛道抵汉中,经褒城,出褒谷口,越七盘岭或穿石门洞,经孔雀台,沿褒水干流狭谷险段至褒河上游三源相会的西江口,又经两河口,西折入红岩河上游虢川平地,入石头河中游宽平的桃川河谷,翻老爷岭,东北入斜谷关,经眉县,过周至,西行至户县,再东北直抵西安(李之勤等:《蜀道话古》,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褒斜道的开通时间,曾有学者认为开通于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多数学者认为开通于于先秦,但对具体在哪一时段则有争议。常璩《华阳国志》说“人皇出斜谷”,似乎褒斜道古来就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以为始凿于春秋时期。现今学术界认为,褒斜道在商代已经开通。李伯谦(《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四川文物》1989年专辑)等根据汉中城固苏村等地出土的商代中、晚期青铜器群及陶尖底器等文化遗存,认为应是蜀人的遗存。尽管他们没有直接讨论蜀道,但已暗示了其间已有交通存在。徐中舒根据四川彭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认为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后分得的战利品(《四川彭县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文物》1962年第6期),从地理位置看,蜀人必然是出褒斜道参与伐纣的。李学勤认为,《逸周书・世俘》所记载的“新荒命伐蜀”,是说周武王令新荒追讨逃入蜀地的商王朝旧臣霍侯等(《论繁蜀巢与西周早期的南方经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8年,第3~5页),也间接指出了商代蜀道已通。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根据蜀人参与武王伐纣的记载,认为川陕之间最早的有可靠依据的交往始于商周之际(《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0页)。高大伦认为,虽然史书未明载蜀人加盟周武王的讨商大军是走东道出三峡还是北上翻秦岭,但从考古遗存分析和当时商周对垒的情势来看看,必然是走的北道(同上)。段渝指出,从汉中入蜀的道路,根据商代武丁期卜辞“伐缶与蜀”,缶即褒,即汉代之褒中,今陕南褒城,可见商代中、晚期褒、蜀有路相通,此即褒斜道。殷末蜀师北出褒斜伐纣,西周末郑国遗民南奔南郑,春秋初蜀、秦商品的流通,战国时蜀、秦争南郑,蜀有褒、汉之地等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都说明褒斜道开通于商代,在先秦时长期畅通不衰(段渝:《四川通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页)。
褒斜道经历了民间踩踏成路、民间维修、政府维修与拓宽的过程(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王开认为,在战国中期秦、蜀相争之前,褒斜道主要是民间自发修路,仅可供行人、牲畜驮载货物,不能通车。战国中期,秦、蜀二国都曾出动人力维修,大规模改造道路。秦昭王之时,“栈道千里,通入蜀汉”(《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楚汉之际,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军从褒斜道退入汉中,烧毁沿途栈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褒斜道又回到不能通车,仅可供人、畜行走的状况。汉武帝时,为了兴修褒水、斜水的漕运,又修凿通了褒斜道。后公孙述据益州,拆毁了褒斜道栈道。在汉明帝永平四年,凿通石门隧道;六年,又对褒斜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三国时期,蜀汉与中原曹魏展开了长期的军事行动,作为蜀地沟通中原的重要通道,双方都多次对这条道路进行了维修,仅见诸史书记载的就有4次。
褒斜道最大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绵绵无绝的栈道。褒斜道栈道之险峻,为汉代全国诸栈道之冠,是栈道建设的典型佳作。计有五中类型的栈道:标准式,平梁直柱结构;斜坡搭架式;斜柱式,平梁直柱加斜柱撑结构;无柱式;隧道式和凹槽式(杜葆仁《褒斜栈道的工程技术》,《石门》总第2期,1986年9月)。褒斜道的石门隧道,南北平均长15・75米,东西平均宽4・1米,平均高3・6米,是世界上最早通行车辆的人工隧道(王子今《“伐驰道树植兰池”解》,《中国史研究》1988年3期)。褒斜道是中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选线最佳、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栈道。(王开,同上,第102页)
褒斜道的用途集中体现在经济贸易和军事对抗等方面。《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焚,童,西近邛笮,笮马牦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明确记载了蜀经褒斜道与关中发生着广泛的经贸关系。经由褒斜道进行的军事行动也不少,先后有周文王、周幽王时期的伐蜀、伐褒,“经营南国”。周武王伐纣,蜀军就是经褒斜道北上到丰邑参战(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2页)。有汉一代,褒斜道都是军事行动的要道,甚至栈道的几兴几废,都与军事行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北上伐魏,蜀军及其军需物资运输多次经由褒斜道北上作战。
故道
故道又名周道、嘉陵道、陈仓道,是蜀地通往关中的另一条重要干道。任乃强认为,褒斜谷道未开通前,秦川赴汉中由大散关下,沿古故道水(嘉陵江东源)至沮县,转阳平关,入汉沔平原,待褒斜道通后,此道渐废,故曰故道(同上,第102页)。李之勤等则认为,故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水河谷行进,故名。
故道的走向,先由金牛道经五盘岭或阳平关至金牛镇,北至略阳,沿嘉陵江东北行,翻老爷岭,至白水江,北越青泥岭至徽县,东北折入两当县,东越嘉陵江支流永宁川、庙河、红岩河,入嘉陵江河谷狭谷区至凤县,东北经黄牛岭,越大散门,进抵渭水之滨的宝鸡(李之勤等,同上,第29页)。
故道是蜀地与中原最早开通的交通干道之一。王子今根据王国维的考证,认为其开通年代相当早(同上,第52页)。段渝认为故道在商周之际已经开通。在宝鸡发现了大量的早期蜀文化遗物,即由故道传入。西周早期在宝鸡的渭水之南建有散国,周初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记有“周道”,王国维考证此周道即是故道,《水经・渭水注》也提到宝鸡附近渭水支流水有“周道谷”,可见故道之开通,其年代大概与褒斜道相差不远(段渝:《四川通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故道是蜀道北段诸线中里程最长的一条道路。《通典》卷一七五说:从兴元府(汉中)去长安,驿路(即板道)一千二百二十三里。《史记・河渠书》说“故道多坂,回远”,从中原经此入蜀,比经由褒斜道多四百里路程。
故道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记》、《汉书》的《高帝纪》都记载了刘邦在汉元年五月自汉中出兵,八月攻至陈仓,“还定三秦”。但史书对刘邦大军的行军路线却记载简略,以致后世多有争议。王开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记载的汉王“东出陈仓,定三秦”,认为刘邦大军正是经由故道北上,打回长安的。而且,大军的军需补给也是从故道运输的(《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第117页)。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取陈仓,均取故道(任乃强,同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一、二次,也经故道北上(《资治通鉴》卷五九、卷六八。《三国志・蜀书》卷33《后主传》)。
但是,故道作为交通干道的重要性时有变化,时轻时重。故道北段早期叫周道,在早周、西周时代,周人的政治中心在周原一带,蜀地与周的交通多利用此道。至秦汉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地处故道东面、与故道平行的褒斜道便日益凸现出重要性。政府更是加大投入,建设褒斜道。因此,在战国至秦朝,褒斜道是最主要的蜀地北部交通干道,繁荣盖过故道。但是,栈道千里的褒斜道也有时被毁,刘邦退兵汉中烧毁褒斜栈道;公孙述据益州,为了固守蜀地曾拆毁褒斜栈道。一次毁灭都使得褒斜道在较长的时间内交通困难。这些时候,故道都得以机会复兴。
金牛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为入蜀咽喉”(严耕望《唐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北,1986年,第863页),是蜀地腹心地带成都平原通往汉中的最大交通动脉,。从汉中至蜀,无论是褒斜道、故道,还是其他道路,均须经过金牛道到达成都平原。
关于金牛道名称的来历,严耕望认为金牛县为唐初武德二年分绵谷县之通谷镇置,取秦石牛出金故事为名,此道以金牛县为道口咽喉,故称金牛道(同上第865页)。孙启祥认为,金牛道名称经历了数度演变,秦之前没有名称,两汉至南北朝称为石牛道,唐宋时期石牛道、金牛道名称并用而又有所区别,元明清乃至以后石牛道、金牛道通称并被称为南栈道(《金牛古道演变考》,《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关于秦汉时期金牛道的走向和经过地点,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起于成都,经广汉-绵阳-梓潼-剑阁-汉阳场-葭萌而进抵汉中,是蜀至汉中的西道(任乃强,同上书,第127页),直接连接故道、褒斜道等道路。严耕望认为此道开通甚早,但其行程,盖至唐始能详考(同上,第863页),他在详细考证史籍后提出了唐代金牛道从金牛县至成都所经路线及行程,指出:“自金牛至此(按,指成都)共凡一千零七十里。历州治四(原注:利、剑、绵、汉),县治一十三,驿名可考者一十七”(同上,903-904页)。
对于金牛道的开通年代,研究者尚有争论。若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以及《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所引秦惠王时“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似表明金牛道开凿于战国后期。然而,根据考古资料和上述学术界各家的看法,既然褒斜道和故道早在商代即已开通,而金牛道为入蜀咽喉,褒斜道和故道进入成都平原又均须经由金牛道南行,那么金牛道的开通就绝不会晚至战国时期。
参考文献:
1、《先秦秦汉蜀地南北交通线研究综述》作者:邹一清
2、“蜀道“之百度百科
为何说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要比赵云、关羽还强
《叹魏延》
熟悉的三国
熟悉的人物
忠与奸、邪与恶
很难在古书里读出
夹杂的太多个人情感的演义,只能提及片面
更多的是诋毁、夸大、神话
充满幻想的人们完成不了穿越的荒谬
只有一座座关隘零星的记录
从中尚能拾起的不一样的传记
也许
把个真实的你,也封存也在这里
等一万年后
你身上的污渍或被良知洗去
或被长久的淹没在搅混的世界里
唉
小小的你
不过泥丸一粒
谁又会去寻你
有哪些学刊不收版面费或版面费较少的
首先推荐头条号,因为我一直在用,发表自己的稿件会帮你推荐给需要的人士,只要坚持做还有(稿费)次稿费是读者的点击流量费用,平台会发放给作者,只是个人建议。
1,期刊杂志分为公开和内刊两种。公开发表额有刊号,内刊只有准印证号。公开发表的期刊中有很多是不收版面费的,且许多还有稿费。内刊基本上没有版面费,有少量稿费。这里我们介绍党校学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行政学院学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以及较好的内刊。这些大都是不收版面费的,而且还有稿费。
2,党校学报。这类学报是由党校主办的,不一定以某某党校学报命名,但基本上是不收费的,还有稿酬。(因刊物而异)如各省省委党校学报、各省会城市党校学报等,如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成都市委党校学报,都是双月刊,只要录用,没有版面费,有稿酬,送两本样刊。
3,行政学院学报。这类学报是由行政学院主办的,以省级行政学院学报居多,类似于党校学报,只不过一个是党委主办的,一个是政府主办的而异。现今,行政学院和党校大都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如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安徽行政学院学报等,没有版面费,有稿酬,送两本样刊。
4,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这类学报是由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以省级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居多。现今,省级社会主义学院一般都是和党校、行政学院分开单独兴办的,如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刊发统战类的文章,不要版面费,有稿酬,送两本样刊。
5,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各省、一些较大较好的城市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这类学报一般也不收版面费,刊发文章也比较多元化,且稿费较多。如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
6,内刊。内刊在评职称时都是不认可的,有时文章选题或质量不太好,一直没有公开刊物录用,要是不愿意花钱发表,也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内刊发表。这些内刊审稿较快,录用率较高,而且也有少量版面费。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达州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