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阀

为什么晚清没有出现军阀?民国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军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6 16:07:18 浏览1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晚清没有出现军阀

季我努学社社长 青年历史学者 范国平

晚清有没有出现军阀,这个问题还真的需要好好界定一下。

什么叫做军阀,军阀就是拥有自己私家武装的军头。最典型的的军阀就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以及罗马帝国的安东尼、庞培、屋大维等巨头。军阀必须是拥有自己私人的武装,这支部队效忠于军头。日本的大名都是典型的军阀。

李鸿章

晚清时期的确出现了一些地方大员。这些地方大员,主要是湘军和淮军军系的。这些人原先基本上是湘淮军的武将出生——当然绝大多数是书生领兵。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莫不如此。但是这些人没有反叛清朝,也没有拥兵自重。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军大部被解散。湘淮军的统兵将领大都高升为地方的督抚。无论是湘淮军时代,还是日后的督抚时代,这些官员们对清朝都是忠诚的。清朝对他们的部队也有约束的能力。自然不是军阀。

张之洞

但是到了晚清后期,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及各省都根据各自的情况编制新军,有钱的省编一个镇,没钱的编一个协。也就是一个师,一个旅。八国联军进北京,东南督抚加上山东的袁世凯对朝廷和列强宣称东南互保。这个时候就有点拥兵自重的意思了。但是最终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这些地方大员仍然没有起兵造反。所以他们仍然不是军阀。

只要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控制力,只要地方大员没有拥有常备的私家军队,他们就不是军阀。

袁世凯

但是到了辛亥革命时代,南北对立,战火熊熊。袁世凯控制北洋新军,迟迟不南下镇压革命军。这个时候,北洋陆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袁世凯虽然没有造反,但是已经蜕变成彻彻底底的军阀。并且南方的一些军头,这些往往是省一级的长官,通过革命、起义,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军队,比如黎元洪,也带有军阀的性质了。革命军的军阀大多没有长久,如阎锡山、陆荣廷等等在日后蜕变成彻彻底底的军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悟空问答号、今日头条号。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军阀

军阀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拥有地区政权、拥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丶拥有一支人数可观的武装力量丶中央政权衰败。具体来说:

1,中央政权足够强大,地方势力不敢拥兵自重。例如大唐初期,各州刺使就不敢犯上作乱、恣意妄为!

2,没有掌控地区政权,军队将领就无处安生,只能服从中央。例如宋朝就是军政分开的,所以宋朝将领没有掌握地方政权,宋朝就没有军阀。

3,军队的指挥权与管理权分开,使将领们在和平时期,手中没有足够兵力,所以将领们无法拥兵自重,只能服从中央。

我国自明朝起,军队的管理权与指挥权就分开了,使得军中有兵的无权,有权的无兵,因此明朝没有军阀!

4,军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军队一切供给都要靠中央调度,军队将领就无法拥兵自重,只能服从中央。

我国清朝时期,一般不准军队屯垦丶不准军队经商、开矿…,清朝军队只能靠朝廷供养,因此清朝没有军阀。

我国清朝灭亡后,新上台的民国政府,只是个“草台班子”。民国政府既没学会西方治理国家的经验,又拒绝参考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的经验。

由于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军队将领,以革命丶保境安民为借口,趁机掌控地方政权丶地方财权。从而导致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军阀混战。

军阀们的部下之所以追随军阀,无非是图个吃喝不愁,有钱花而已!虽然民国军阀们及其部下,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当军阀或者追随军阀的人,其初衷本就不是什么为国为民,而仅仅只是为了他们个人的私欲而已!

北洋三大军阀,张作霖是势力最大的军阀吗

北洋时期的军阀势力中,张作霖算是势力比较大的一支,但并不算势力最大的一支。只是在北伐战争结束后,直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都被打垮了,北伐军进逼京津一带,张作霖就率东北军提前出关了,相对来说,保存的比较完整一些,仍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这并不能说明奉系的绝对实力就强于晥系和直系。

北洋军在袁世凯死后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一点袁世凯生前就已经有了苗头,所以袁世凯临终遗言中,有一条就是让北洋军要团结,否则就难以维持局面。但袁世凯死后,局面就乱了。

先是段祺瑞的晥系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秣马厉兵,准备向列强借款,训练军队,最后武力统一全国。当时吴佩孚的第三师奉命驻守衡阳,与广东的国民政府对峙。吴佩孚主张通过南北和谈来完成全国统一,和段祺瑞意见相左,双方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发展成了直皖战争,吴佩孚率直系军队北上,与晥系发生战争,这就是直皖战争。直皖战争中,晥系失败,段祺瑞下台,息影津门,直系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

吴佩孚和段祺瑞打舆论战的时候,吴佩孚的对外形象还是很不错的,不仅主张恢复民国法统,举行全国大选,并且提出了国民大会层层选举的办法。这在当时各地的军阀中,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吴佩孚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时公开发表过支持学生的言论。所以,吴佩孚击败段祺瑞之后,虽然曹锟是直系名义上的领袖,但直系军队的统帅部设在吴佩孚驻军的洛阳。

也是因此,吴佩孚当时被一些国外舆论视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从而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一些国外舆论认为,吴佩孚不但有能力实现全国统一,而且对外形象开明,有希望让中国民主化。尤其是英美,对吴佩孚十分看好,一度也十分支持。在后来的直奉战争中,英美也是支持了吴佩孚的。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的直系取胜后,直系势力达到巅峰。

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吴佩孚击败张作霖之后,势力达到巅峰,从而成为全国其它觊觎中央权力的势力的共同反对对象。这其中,广东的孙中山和东北的张作霖,以及当时仍然控制在晥系手中的浙江,三方之间来往频繁,信使穿梭,最后形成了三方反直联盟。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加上冯玉祥临阵倒戈,突然回师北京,直系全线崩溃,奉系入关,控制京津一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势力。

但是,就在奉系势力达到巅峰的同时,国内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冯玉祥控制北京后,电邀孙中山北上,结果孙中山刚到北京就病逝了。之后,冯玉祥在奉系和阎锡山的逼迫下,不得不通电下野,去苏联考察,冯系军队也放弃了京津一带,退往绥远。之后,张作霖又搬出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张作霖自任安国军大元帅,实际控制了北洋政府。但这时候各地军阀割地自雄,都不听北洋政府的,北洋政府实际上名存实亡,号令不出都门,张作霖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也还是东北以及关内京津一带,再加上山东的张敬尧。

在直系和奉系两次战争结果完全相反的背后,也是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表现。直系主要受英美支持,而奉系则主要受日本支持。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退回东北,秣马厉兵,就是请了大量的日本顾问,协助东北军进行训练。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也对奉系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包括军装,东北军这个时期的军装也带有非常明显的日本化的风格。电视剧《少帅》中东北军的服装就很像当时日军的服装。

日本如此支持张作霖,当然是想借着英美在一战之后主要精力放在欧洲的机会,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所以,这个时期相对来说,英美在华势力呈下降趋势,而日本在华势力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张作霖与日本也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某些冲突和争议,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以合作为主的。而张作霖最终死在皇姑屯,也是因为北伐军得到了更强大的苏联的支持,日本看到张作霖大势已去,放弃了他。

军阀的定义是什么袁世凯是军阀吗

军阀一词其实是个现代汉语词汇,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说法。军阀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著作中,不过当时用的是“部落”一词,第一个直接使用“军阀”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他在1920年代初期使用了军阀这个词语。后来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文献中也沿袭了胡适的说法,直到今天。

据《辞海》解释,军阀的含义一般是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以军队控制政权,自成派系的军人或者军人集团。对于军阀的这个定义,美籍历史学家齐锡生先生认为稍显笼统,他认为军阀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还是一种体制或者体系。它可以指某个握有兵权的独立政治角色,也可以指一个制造战争的罪魁祸首。在齐锡生教授的这个解释中,前者是中性词,不带任何褒贬色彩;后者是贬义词。

抛开古代历史不谈,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大小军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袁世凯自小站练兵开始,向所练新军灌输愚忠思想,使其称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后来袁世凯以北洋军为资本,逼迫清帝退位,从孙中山手里接过中华民国政权,登上了权力最高峰。

有人说袁世凯虽拥兵自重,却未割据一方,不能算是军阀。况且袁在民国是合法的民选总统,更与军阀不沾边。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袁氏之所以当选总统,依靠的是手中的枪杆子;他没有割据一方,但却占有了几乎整个中国,他是民初最大的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系,其中皖系军阀首脑是北洋大将段祺瑞;直系军阀首脑先是北洋大将冯国璋,冯死后新直系首领是曹锟和吴佩孚;奉系并不是北洋嫡系,它是由关外的张作霖系统发展起来的,其首脑人物是张作霖。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其子张学良接管了权力,后来东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领导。

除了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外,当时还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他们一般盘踞在一省或数省,属于低一等级的军阀,这些人有张勋、李纯、陆建章、张敬尧、孙传芳等。在这些督军、省长下边,还有更小的军阀,这些镇守使、师长甚至旅长虽然只管辖辖几个十几个县,但都是当地说一不二的土皇帝——这些大小军阀不管有没有正式宣布,从根本上都是独立于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这是军阀的共性。

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全国名义上统一于国民政府,但很多地方还控制在地方军阀手中,这些地方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比如山西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西北军冯玉祥,东北军张学良,四川刘湘、杨森、刘文辉,新疆盛世才,山东韩复榘,还有盘踞甘肃、宁夏一带的马家,都属于国民党新军阀。

民国时期势力最大的军阀是谁结局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时期来看。

民国初期,最强的军阀自然是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北洋六镇的军队,相反南方革命军则没有同一个领导,大部分是各省的新军。

当时袁世凯实力很强,一度控制了大部分中国。

袁世凯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做了几天皇帝,在众叛亲离下挂了。

袁世凯死后,实力最强的就是皖系军阀段祺瑞。

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也是二号人物。

可惜,段祺瑞并没有直属的军队,所以根基不牢。

在和直系的斗法中,最终皖系惨败,被军人出身的曹锟、吴佩孚打垮。

段祺瑞下场也还不错,后期又复出了一下,直接就退休了,最后71岁善终。

段祺瑞虽不是什么好人,最后也拒绝做汉奸,不受日本人的拉拢。

资料中这么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日本军队占领中国东北,拒绝与日本人往来,段祺瑞颇有民族操守。

皖系垮台以后,最强的就是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规军,源自于北洋新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不但皖系仓促编组的军队,10天内就被直系击溃,连盘踞东北逐步强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也不是他们对手。

不过,张作霖内功深厚,在一系列打拉锯战中,联络归属直系的军阀冯玉祥窝里反,终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

吴佩孚还是有自己一块地盘。

这次战争之后,全国最强大的军阀毫无疑问,就是张作霖了。他的安国军政府,也是西方承认的中国政府。

不过,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北伐。

直系和奉系军阀都是一败涂地,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吴佩孚则直接下野,最终65岁病死。吴佩孚也是颇有骨气,拒绝出来做汉奸,资料中这么写:日本占领北京后日本驻华特务机关首脑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前来拜会吴佩孚,引诱吴出山,被吴拒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个地方、省份分别被哪些军阀占领

想要整明白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三十八年的民国历史中,以1928年为分界线又可以分为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军阀时期。

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

想要弄明白北洋军阀,下面两张图另存到桌面,好好看个几遍,绝对比找一些胡乱的资料强,浅显易懂。

这张图讲了北洋军阀时期派系的发展,是从时间的纵横维度进行介绍的,看完之后你就明白哪个军阀是怎么来的了。

从时间上说,袁世凯死后,1916-1920年是皖系主导北洋政府,1920-1924年是直系主导北洋政府,1924-1928年是直系主导北洋政府。

这张图是从空间的横向维度讲解北洋军阀时期,三大派系以及其他地方军阀所割据的地方。

皖系军阀,代表人物主要段祺瑞、徐树铮、段芝贵等人,主要地盘包括北京、甘肃、陕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皖系段祺瑞)

直系军阀,代表人物主要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人,主要地盘为直隶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苏省。

(直系吴佩孚)

奉系军阀,并非北洋嫡系出身,但是鉴于奉系与北洋的关系,也算作是北洋的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作霖,地盘包括东北三省及热河、察哈尔等。

(奉系张作霖)

此时,滇系唐继尧占据云南,势力触及四川及贵州;旧桂系陆荣廷占据两广,颇有实力;阎锡山占据山西和绥远,是军阀中最稳的一个;四川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乱得很,大大小小的军阀十多个,这个就不展开说了;除此之外,还有西北马家军,新疆杨增新等军阀势力。

国民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形势

下图为1926年北伐时期的情况,是处于革命之前的过渡。

经过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北洋军阀被推翻,军阀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以新的形势出现,将这段时间称为国民军阀时期也不为过,毕竟新军阀混战时期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战争激烈程度都远超北洋军阀时期。

在经历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战役后,最终形成了下面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东北: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后,其子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后获得京津等地,成为黄河以北势力最大的新军阀。

(张学良)

山西、绥远:还是阎锡山的地盘,尽管中原大战时与冯玉祥联合反蒋,但是迫于当时的局势,蒋介石以阎锡山为代理人的形式继续掌管晋绥地区。

(阎锡山)

平津:宋哲元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退到关内,这个时候给了西北军残部宋哲元二十九军一个机会,通过长城抗战获得河北、察哈尔、天津、北平等地盘,也是一股不容小窥的力量。

(宋哲元)

山东:韩复榘,韩复榘本是冯玉祥西北军重要的将领,中原大战时,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后逐渐摆脱国民政府后成为新山东军阀。

(韩复榘)

陕西:杨虎城,陕西原来是镇嵩军(河南西部的地方土匪军阀)地盘,后来脱离镇嵩军,遭到镇嵩军的围城,在冯玉祥的帮助下才救下了陕西,中原大战后,杨虎城成为陕西新军阀,1936年与张学良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杨虎城)

西北地区: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甘肃马鸿宾是新军阀混战时期的西北三马,新疆为盛世才,在打败马家军中的马仲英后彻底成为新疆新军阀。

四川:刘湘,四川地区一直比较复杂,一直到三十年代才逐渐形成几股重要力量,大大小小也有几支,1933年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成为四川最主要的军阀,其他还包括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等人。

(刘湘)

广东:陈济棠,应该也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军阀,粤军实际上比新桂系更靠近国民党中央,粤系军阀一直追随粤系政客,然而粤系的政客像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在政治上输于蒋介石,因此,其军事支柱陈济棠、张发奎等也遭受打压。

(陈济棠)

云南:龙云,在唐继尧时期滇军一直试图走出云南,称霸西南,最后兵败广西,龙云、卢汉等通电反唐,致使唐继尧下野。龙云成为滇军领袖,在龙云的治理下,滇军逐渐发展壮大,先后派出四十万人出滇抗日。

(龙云)

广西:新桂系,陆荣廷时期的旧桂系占据两广,后来在新桂系和粤军的联合打击下灭亡,新桂系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人成为广西的当家人。

(李宗仁、白崇禧)

贵州:王家烈。

饿了,吃饭去了,写不动了!

民国军阀是怎么形成的

谢谢小秘书邀请。民国军阀最早源于清朝末年,由于八旗军队和绿营战斗力低下,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不得不依靠地方团练,比较出名的有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认识到洋人军队的威力和洋枪洋炮的厉害,传统的刀枪剑戟面对西方势力毫无战斗力,便着手建立新军,这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而各省也开始组建新军。

北洋6镇与袁世凯称帝

清廷计划在全国建立36镇,约50万正规军。由于庚子赔款已显囊中羞涩,拿不出钱来支持各地建立新军,只得由各省自行办理,自筹、自招、自练,这样可以减少中央财政负担,但清廷没有多少控制权,埋下了各地分裂的隐患。

袁世凯就任北洋大臣和练兵大臣后,北洋6镇迅速扩张,约有七八万人的兵力,这对满清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御史上疏弹劾袁世凯。1906年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7年袁被调离北洋,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反而成为中枢重臣。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病死,溥仪继位,其父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恨之入骨,立马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袁就称疾返回河南安阳,过上“烟蓑雨笠一渔舟”的隐居生活。

辛亥革命爆发时,北洋6镇接到清廷命令讨伐革命力量,但没有任何动作,清廷又不得不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而其余30镇根本不理睬袁世凯,十几镇的南方新军选择了孙中山,这就是最早的南北对峙。

1912年2月袁世凯逼溥仪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他镇压二次革命,成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1915年12月他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做了83天皇帝。

军阀割据

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结束了北洋集团大致统一的局面,开始了军阀割据年代。

袁世凯死后手下5大将军轮流做总统,出现三大军阀:直系冯国璋,占领直隶、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皖系段琪瑞,占领北京、甘肃、陕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奉系张作霖,不是北洋嫡系出身,地盘为东北三省及热河、察哈尔等。

接着又上来一批: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后又上来一批:桂系李宗仁、晋系阎锡山、蒋介石。还有唐继尧的滇系占据云南、贵州,陆荣廷的桂系占据广西、广东,湘系军阀占据湖南,四川军阀占据四川,杨增新占据新疆,还有冯玉祥的西北军,加上各地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无不割据一方。

国民党新军阀

以北伐战争为分界线,蒋介石的新军阀替代了北洋军阀,张学良易帜后,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洋军阀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民党新军阀主要有4个:蒋介石的中央军占据着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又有江浙财团做后盾,实力最雄厚;阎锡山的晋系,占据山西、绥远、河北及平津地区;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在中原大战前占据着广西、湖南、安徽等;冯玉祥的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前占据着甘肃、陕西、宁夏、河南等地。

其余各省仍存在许多军阀,如占据新疆的盛世才,占据云南的龙云,占据贵州的王家烈,占据青海的马步芳,占据东北三省及热河省的张学良。

蒋介石的新军阀对内武力,对外苟合,所谓共同抗日仅限于1937年后的几年。1940年的皖南事件表明蒋介石的军阀本质暴露无遗,仅仅以本集团的利益为重。1945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短短4年便去了弹丸之地,这是民国新军阀的结局。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晚清有哪些军阀

一、【北洋军阀】:

(1)、直系军阀:领袖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先期)、孙传芳。主要将领有:王占元、陆建章、孟恩远、李纯、陈光远、齐燮元、王承斌、萧耀南、方本仁、周荫人、孟昭月、陈调元;

(2)、皖系军阀:领袖段祺瑞。主要将领有:徐树铮、张怀芝、倪嗣冲、段芝贵、吴光新、曲同丰、陈树藩、张广建、陆洪涛、杨善德、卢永祥、何丰林、李厚基(先皖后直);

(3)、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元老: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新派:杨宇霆、五虎将(即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邢士廉、毕庶澄;

二、【西南军阀】:

(1)、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联帅)、顾品珍、刘显世(附滇);

(2)、桂系军阀(旧桂系):领袖陆荣廷。主要将领有: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沈鸿英;

三、【张勋】(定武军),以徐州为中心,势力遍及苏、皖北部;

四、【阎锡山】(晋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投靠段祺瑞门下,遂开始掌握实权(最初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后,势力遍及华北);

五、【杨增新】(新疆),(1928年后,金树仁、盛世才相继其业);

六、【湘系】主要有:谭延闿、汤芗铭、程潜、赵恒惕、唐生智(1928年后,鲁涤平、何键相继主政);

七、【川军】主要有:胡景伊、周骏、刘存厚、刘湘、王陵基、邓锡侯、刘文辉;

八、【西北马家】(主要在宁夏、青海)主要有:马麒、马麟、马福祥、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

民国的十大军阀是哪些人

民国军阀是指在二十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但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的势力。在实质上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割据一方的军阀有:1、东北即奉系军阀张作霖,其所统辖的军队称为奉军。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从北京返回奉天(现沈阳)时,其乘坐的列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官邸后不久即死亡。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继奉军首领之位,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改旗易帜。1929年,东北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约30万人,由张学良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2、马家军阀即马步芳、马鸿逵、马鸿滨,合称“西北三马”。不论是在北洋政府还是在国民政府时期,他们均能在承认中央政府权威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在西北的独立地位;3、西北军阀。在民国历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可称为大西北军或前西北军;一个是杨虎诚的十七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为正宗西北军和杂牌西北军,国民一军可称为正宗西北军;国民二、三军和后来加入的部队是杂牌西北军。大西北军曾经辉煌一时,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参加北伐,后与蒋介石争斗失利被改编为第29军和26路军。17路军被称为西北军,队伍人数达6万余人,西安事变后17路军撤销,缩编为38军;4、桂系军阀。桂军是民国时期广西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桂系的领军人物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三人被称为新桂系“三巨头”;5、晋军军阀。晋军也叫晋绥军事集团,阎西山是该集团的领袖,拥兵20余万人,6、滇军军阔。滇军是西南地区军阀派系之一,首领以尤云为代表。代表7、川军军阀。川军首领以刘湘为代表;8、黔军军阔。黔军首领王家烈;9、湘军军阀。湘军主要头目何健,国民政府时期的湘军是由旧湘军演变而来;10、粤军军阀。主要头目陈济棠。

能否详述一下北洋军阀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是怎样的

军阀混战时期,是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势力都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基本上没有哪一家能傲视群雄(奸)。

在北洋军阀初期,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实力最强,其次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东北还有北洋别支奉系张作霖。在西南则形成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势力,如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其他各地均有大小军阀割据势力,如山西的军阀阎锡山等。

军阀初期,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几次起落把持北京政府。早年毛泽东有相当长生活在段祺瑞执政时期,毛泽东虽认为段祺瑞终究不是一个好东西。 段祺瑞一心想效仿顶头上司袁世凯,妄图以武力和权术统一中国。

各路军阀势力相当于通过从社会征收军费以获得利润的企业。各势力都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兵力,以便与对手竞争时处于优势。但同时又不希望与对手进行决战,消耗自身资本。另外,当时的军官虽多为毕业于士官学校的新型精英,但士兵却是贫农出身的雇佣兵,故乡都有双亲要赡养,每月需寄饷钱回乡。

参军便意味着“有吃、有穿、有钱”。他们并不认为当兵是多么危险的职业,一次突击,即可领到三个月的饷钱。不少人在战场上为了不伤及对手而放空枪,或者索性缴械逃跑。逃兵大多成为土匪,或再加入别的军队。

1920年,直皖之战之际,中国军队整体上战争能力依然有限,战争的烈度也不够强。飞机基本没有参战,装甲部队也没露面,而有限的大炮,用的时候还不会间接射击,看不见敌人就无法开炮。战争的胜负,往往不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兵力多寡,武器的优劣,而要看双方的士气。

那时候,尽管士兵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炮灰,但战争道义上的多寡,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士气,进而影响战争进程。在直皖之战之前的几场战事,比如讨袁之役,段政府的南征,以及直军撤防后南军对北军的战斗,都是弱势者只要有了比较好的道德口号,就往往会在战争上占上风,甚至势如破竹地打败实力占优的一方。比如湖南军队“驱张”,几天工夫,1万枪械不足的湖南军,就将北军的7万之众赶出了湖南,打得北军全军溃散。

直皖之战,即使算直接参战的部队,皖系的兵力也优于直系差不多三分之一强,武器装备给养方面,更是具有优势。但是,仗只打了7天,皖系的兵力还没有展开,前线总指挥段芝贵就被生擒,皖军全线溃败,段祺瑞、徐树铮多年经营的看家本钱,都成了人家锅里的菜。

战时,直军方面共有兵力约五万七千人,其中吴佩孚第三师一万一千人,第二、第三混成旅合计一万六千人。另外,属于直系的外省军队约有十二三万人。皖系方面,北京政府所辖的军队分属各省督军,中央政府此时实际能调动的军队,实际上只剩下段祺瑞组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军”近十万人。比较起皖系参战军的无实战经验,吴佩孚部队一向以吃苦耐劳敢打硬战著称。吴佩孚部率先发动攻击,突袭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司令部所在地松林店(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内)。皖系前线总指挥段芝贵一击之下仓皇逃跑,军队失去了指挥,顿时无所适从。双方一交战,皖系的兵力还没有完全展开,就已呈溃败之势。吴佩孚乘胜追击,率三万直军向北京挥师直进。

实际上,在1918年下半年,中国曾出现了一段被称为“霸权均势”的短暂稳定时期,各派军阀间未发生大的战争和军事冲突,南北双方前线停战,代表议和,国会、政府间亦无大的政潮发生。

但是在中国南北军阀混战的末期,那发源于东北的“奉系”,可说是一枝独秀了。

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怪胎”。它本质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又往往以民国的面目出现,袁世凯就是他们的“始祖”和代表人物。

以后北洋军各派系的首领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等,当时都在袁世凯手下当军官,后来都是随着这支反动武装的发展而爬上去的。

袁世凯大量地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各帝国主义对他的支持,成为各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中国的总工具。因此,在他死前,“北洋军阀”集团尚能维持表面的“统一”。他死了以后,“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强盗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