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突然想问一个问题,历史上最牛的太监应该是哪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太监,又称宦官,也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内监,内官,内臣,内侍等。作为“最牛”的正能量太监,应该是航海家郑和,他的七下西洋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高潮,对最早的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早年进皇宫当宦官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四史之首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其虽然不属于太监之列,却是受过宫刑的官宦。老漁觉得,应该算宫刑后有了太监生理行为的官宦吧。再说以“宦官乱政”为人不齿却“最牛”的太监吧。其中最“最牛”的应该是“嫪毐”,此人牛不牛?与秦王嬴政之母太后赵姬长期私通,捞得好处,并与太后私生两子,竟敢自称秦王的“假父”就是说明。再就是,明朝宦官界的老大,太监第一人“魏忠贤”,此人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自称“九千岁”,其名声一度盖过皇上。还有《水浒传》里的童贯,以及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慈禧当政时期的总管太监李莲英等等,最让老漁有印象的是,唐朝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也可以说在诗圣李白面前,高力士“牛不起来”。(图片来自百度)
唐朝文宗时期甘露之变为何失败
唐文宗继位的时候皇权基本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是大唐皇帝最头疼的三大问题,但又无力解决,唐文宗试图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于是有了甘露之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甘露之变却是进一步削弱了皇权,直接后果就是,唐文宗被宦官软禁起来,一代天子,在屈辱中郁郁而终。
唐文宗对宦官的排斥早在没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爷爷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等所杀,他的哥哥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然后王守澄、梁守谦把他的父亲唐穆宗和他扶上了皇位。虽然唐文宗是这个两个宦官扶立起来的,但他并不愿意屈服于他们,一心就想除掉这些干政的宦官。
但是唐文宗想在朝中寻找支持是很困难的,当时的牛李党争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双方都在铆足劲争宰相等高位。唐文宗只能寻找两党之外的官员,第一个出现的就是翰林学士宋申锡,唐文宗和宋申锡几经商量后决定在政治上裁抑宦官,唐文宗特意将宋申锡提拔到宰相之位上,但是就在宋申锡制定计划的时候,谋划被郑注所知,然后就告诉了王守澄。
结果可想而知,宋申锡被宦官指责预行废立皇帝之事,而唐文宗不得不牺牲宋申锡,在这件事上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员丝毫没有人站出来保下宋申锡,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级官员将对宋申锡的审问从内廷挪到了外廷,避免了宦官可能的黑手,最终,宋申锡被贬官外放。
这件事让唐文宗对朋党的领袖们失望至极,也让他认识到不能对朋党寄予任何期望,他又开始物色人选,这次他选的是御医郑注和翰林学士李训,这两个人表面看起来并不是很引人注目,而且,郑注和王守澄走得极近,却与别的宦官不和;而李训曾是牛党之人,后来逐渐对牛党失望。这两个人团结在唐文宗面前,自然也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过两人确实谋略过人,如果团结合作的话,或许可以将宦官专政的局面改变一下。
两人确实很能干,先是解决了陈弘志,又对王守澄下手。王守澄这么多年势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李训和郑注找到宦官仇士良合作,将仇士良推上左神策军中尉之职,逐步瓦解了王守澄的兵权,然后唐文宗赐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是对付仇士良和整个宦官集团。
李训已经成为宰相,而郑注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为的就是政变的时候手中有兵。两人的计划是将宦官们引出神策军的保护范围之外,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两人却并不是一条心,开始争功。
本来,两人和唐文宗谋划的是在王守澄的葬礼上下手,郑注奏请王守澄葬礼上带领士兵护卫,而唐文宗再让大量的宦官在葬礼上出现,到时候将宦官一网打尽。本来谋划的不错,而且并没有外泄。但是随着约定日期的到来,李训却改变了主意,如果真在葬礼上解决了宦官们,那头功就是郑注的,这怎么能行?于是他又和自己的亲信谋划提前诛杀宦官,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
这一天早上,金吾大将军韩约奏请昨夜有甘露降临左金吾仗院内,这是大大的吉兆,希望唐文宗去看,当他们到达院外的时候,唐文宗遣宰相等高官去看,回来说没有。然后唐文宗又让仇士良等带着宦官们去看看仔细。这正是李训的圈套,院内已经布置了卫兵,到时候就等着仇士良们入瓮。
计划开始进行的非常完美,但是,后来却还是出现了差错,韩约带着仇士良进入院内的时候非常的紧张,这种紧张一下子就让仇士良察觉到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荆轲刺秦王,也是有一个猪队友的存在,平时横行乡里,见到了秦始皇吓得腿直打哆嗦,荆轲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而韩约的紧张,让仇士良察觉到了危险,就在他四处张望的时候,然后就觑到了藏着的卫士。仇士良迅速反应过来,赶紧往外跑,卫士们都出来逮住宦官就杀,但是仇士良还是在关闭院门之前逃了出来,迅速带着皇帝往内廷赶,那里是宦官的地盘,有神策军的保护。
李训眼见事情败露,急忙让五百卫士拦截唐文宗,只是仇士良还是带着唐文宗进了宫。至此,李训再也没有了机会,神策军一到,到处就是杀杀杀,仇士良甚至将事件扩大化,派神策军到官员家中杀死可能相干的人。
而郑注从凤翔带着五百禁军往京城赶的时候听闻事败,退回了凤翔,只是还是被仇士良派人杀死,唐文宗也被宦官软禁了起来。《旧唐书》载:
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的牛李党争,让唐文宗缺少能信任的大臣;比如李训和郑注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小算盘,以至于在最重要的关头并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这是唐文宗能想到的,但是他没有别人可以用,只能靠着这两个人走一步算一步;再比如唐文宗没有可靠的军队,而宦官手中却握着神策军,虽然李训和郑注吸取了“永贞革新”没有军队支持的教训,但所能动用的士兵仍旧是很少的。
再一个,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宦官已然把持朝政,势力庞大,非周密详细的谋划不能成,而且也需要时间,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事情,唐文宗想一下子就解决谈何容易。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没能解决宦官问题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统治极为不稳,朝不保夕,战战兢兢,同时也让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乱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直到唐朝灭亡,宦官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是因为什么呢?
宦官掌握军权,左右皇权的意志
唐肃宗、唐代宗:宦官李辅国
唐肃宗能够登基,和宦官李辅国的拥立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李辅国在肃宗一朝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这就是唐朝宦官掌握军权的开始。
图 李辅国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就设置了枢密使,由宦官出任,于是宦官与藩镇勾结。后来权宦李辅国、程元振等又拥李豫为唐代宗,成为唐朝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这也是唐代宦官专政的开始。
宦官的帮凶:神策军
神策军是唐朝为了防御吐蕃而设立的武装力量,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驰援中原,但后来唐代宗时期,由于战乱,中央原本的部队被打散了,唐代宗也由神策军护驾才回到了长安,这一时期,神策军已经壮大到几万人了。此后神策军便成为唐朝禁军之一,实力逐渐壮大,但神策军却逐渐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成为宦官为非作歹、挟持皇权的帮凶。
唐宪宗、唐穆宗、唐文宗:宦官王守澄
公元820年,王守澄参与了弑杀唐宪宗的计划,后先后拥立唐穆宗、唐文宗,掌握朝政大权10余年之久,期间卖官鬻爵、收受贿赂,让本就腐朽不堪的唐王朝雪上加霜。
唐武宗:宦官仇士良
王守澄被诛杀后,权宦仇士良上台,更是为所欲为,竟然颁布假诏书,后来被罢官。
图 仇士良
唐僖宗:宦官田令孜
唐僖宗即位时,只有12岁,朝政都委派给田令孜,然后同时是卖官鬻爵、收受贿赂,视朝政如儿戏,不久后,唐朝就爆发了黄巢起义,唐朝走到了日暮西山,崩溃的边缘。
图 田令孜
可以看出,从安史之乱后,100多年的唐朝历史中,唐朝的皇权意志始终受到宦官的牵制,甚至有些宦官杀死皇帝,拥立新君。
那么唐朝皇帝们是否有反抗过权宦的控制呢?
甘露之变,唐朝皇权对权宦的一次抗争
公元835年,唐文宗27岁,但朝政大权被权宦仇士良掌握,为了从宦官手中夺取权力,唐文宗就势必要联合大臣,诛杀掌权的宦官,一场计划就很快制定了出来。
这天,唐文宗以观露为名,把宦官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打算杀死,但却被仇士良发觉,最终,支持皇帝的大臣,如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
此后,唐文宗被宦官软禁,不久就郁郁而终,之后的唐朝皇帝,几乎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形同傀儡。
总结——第二次宦官时代
从公元755年李辅国拥立唐肃宗启,到公元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宦官结束,唐朝实际上就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了和东汉的权宦对比,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次宦官时代。
期间宦官掌握着中央的军权,左右皇帝的意志,甚至废立皇帝,唐朝的宦官之乱也直到公元903年才得到彻底解决,但之后四年,唐朝也走向了覆灭。宦官是寄生在唐朝身上的虫子,宦官倒台后,被吸干了血的唐朝也只能轰然倒塌。
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
简单来说,是因为第一个获得文宗庙号的皇帝不行。
先说说谥号跟庙号,一般来说这两个都是在人去世后才有的,之所以说一般,是因为有例外在生前给自己预备好了,那就是魏明帝曹叡,他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上庙号烈祖。
谥号属于普适品,起源于西周,在某个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用一两个字高度概括其一生,以作盖棺定论。这种地位较高的人,包括君主妃嫔、诸侯大臣等贵族,不过后来泛滥的比较严重,一些大家族的先人也能获得子孙上的谥号,君主的谥号更是延长到二十余字,且均为美谥。
美谥是谥号三大类别之一,表明这个谥号是对逝者赞扬的,除此之外还有表惋惜的平谥和表贬义的恶谥,恶谥的存在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君主在生前不敢乱来,生怕得个恶谥,可惜后来君权加强,没人敢给前任君主上恶谥,这个功能也就丧失了。
庙号原本属于稀缺品,起源于商朝,专属于君主,是逝去君主神位供奉在太庙中所称呼的名号,最初只授予有功或有德的君主,有功称祖,有德称宗。
功指开创之功,如建立王朝,德指守成之德,如创造盛世,到谥号越来越才且均为美谥的时候,君主自然都是盛世之主,庙号也就成了普适品,每个君主都有了。
谥号在秦朝被废除,庙号在周朝即被废除,但汉朝建立后,把两者都拿起来用,从此沿用两千余年,至清朝结束。
其实从汉朝开始,庙号就出现了泛滥趋势,两汉二十余位皇帝,曾有庙号的近一半,商朝留下的“太、中、高、世”四个庙号严重不够,那就只能新创。
怎么创呢?从谥号里边借字,作为普适品的谥号数量远大于庙号,在庙号数量不足的时候,从谥号里边拿字补充是再适合不过了。
谥号是有规则的,有一套《谥法表》作为参照,凡是符合某个谥号释义一条或者多条的人,就可以获得这个谥号。
两汉新创了统宗、元宗、显宗、肃宗、穆宗、恭宗、敬宗和威宗这些庙号,除显宗、肃宗,其余六个庙号被废了,算是汉朝最后的挣扎。
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可不客气,一上来就是三个祖(曹魏太祖、高祖、烈祖),三四百年乱世纷争,政权更迭频繁,庙号要多乱有多乱,皇帝非祖即宗。
由于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政权都很短命,汉朝留下的庙号还够用,新创的不多,可唐朝不一样了,唐朝近三百年,而且还是虚荣心暴涨的三百年。
唐朝皇帝很多,汉朝出现的新庙号不够用了,唐朝人就自己照着庙号继续创,文宗这个庙号就是此时诞生的。
“文”在谥号里边属于顶级谥号,如果不是汉朝新创了一个“高”(功最高)的谥号,它就是最好的谥号了,周朝的奠基人就是周文王,其子周公旦谥号周文公,还有春秋五霸之晋文公、汉朝汉文帝,都是有为之君,就是唐朝,李世民也是初谥文皇帝,只不过后来加谥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那就只好叫唐太宗了,以谥号称呼皇帝的习惯改成了以庙号称呼皇帝。
用“文”入庙号得出来的文宗,也应该是顶级庙号吧?可惜不是,因为第一个获得文宗谥号的皇帝——唐文宗不行啊。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为人恭俭儒雅,博通群书,十八岁继位。
在位初年,李昂励精求治,放宫女、斥鹰犬、省冗员,很有一番大作为的意思,只不过此时已是中唐,藩镇和宦官两大痼疾困扰着唐朝,李昂本人就是被宦官拥立的,颇受掣肘,为了收权,他联合大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却以失败告终,就此沦为宦官手中的傀儡,最终郁郁而终。
庙号原本就是英明君主才有的,自然都是褒义,只不过后来泛滥了,各个君主水平不同,谥号也因此分出了三六九等,比如中宗,那是最原始的庙号,能说他贬义吗?可从唐中宗以后,再也没有中宗了,因为唐中宗的表现实在令人不敢给先帝上这个庙号。
相对而言,文宗要好点,怎么说唐文宗也是努力过的,所以这个庙号不是纯粹的贬低,但多少有点明褒实贬的味道,之后的元文宗(在位五年)、明文宗(南明绍武帝)和清文宗(咸丰帝)都不是什么英明之主。
另外唐朝之后还有另一个特例,那就是宋朝,宋朝时间也很长,也有不少庙号是新创的,但创的方法跟唐朝不同,不是按照谥号,而是按照字面意思,如仁宗取自“仁者圣人”、英宗取自“三代之英”、哲宗取自“世有哲王”,它们都很少在谥号中出现,宋朝也没有文宗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