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崩

皇上驾崩了,妃子是什么感觉?皇上驾崩了,太子什么感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6 10:21:47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皇上驾崩了,妃子是什么感觉

皇帝驾鹤西游,妃子们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忐忑有的闹啊。因为每个妃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日后怎么办?妃子们的心苦着呢。

有的伤心而哭,有的担忧而哭,有的无望而哭。

刘邦死了,戚夫人哭得眼睛都肿了。不哭不行啊,被刘邦宠了那么多年,给刘邦生下了一个很像刘邦的儿子——赵王如意,本来要当上太子了,硬是让吕后给挡死了路。刘邦一死,他们母子的苦日子要来了,咋能不伤心地哭呢?

李世民死了,徐惠妃伤心欲绝。想起从前受到的恩宠,她哭成了泪人儿,几乎要昏死过去。此后,她像换了一个人,茶饭不思,果然不久后死亡。

还有朱元璋死前要求,凡没生过子嗣的妃子一律殉葬,朱大皇帝一死,后宫妃子的哭声惨烈不已。

皇帝驾崩了,也有的妃子心里偷着乐。李渊后期过上了太上皇的日子,几乎就是个摆设。他的妃子们更是苦不堪言,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李渊一死,没生过娃的妃子们苦日子到头,因为李世民放她们回家了。久违的笑容自然就出来了。

还有一种妃子,那就是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心里七上八下的。比如李世民死后的武则天。眼看着和李治燃起了爱火,却又不得不去感业寺。她牵挂着李治,李治会不会惦记着她?她心里实在没底,跟毛爪子挠一样。果然,她与李治重逢时泪如雨下。

妃子们是一个把命运挷在皇帝裤带上的群体,哭笑俯仰全因为自己把握不了命运。

皇上驾崩了,太子什么感觉

皇帝与太子,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如同一块硬币的一体两面。储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源于皇帝,皇帝的延续又需要储君接班。

历史上,太子是一个十分尴尬又危险的职位。太子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风头上盖过皇帝,日月不明。一旦太子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会出手打压。

太子能力太差,老皇帝又担心不能托付千斤重担,搞不好就换人。

当太子,要时刻处理好君与储君的关系、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做太子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只有等到皇帝去世了,自己才能上位。有些人当太子,没等到父亲去世,结果自己先行一步了,比如朱标。

皇帝驾崩,太子的感觉是相当复杂的。

不管心里怎么想,台面上一定要无比悲伤,泪流满面,如丧考妣。

在古代中国,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行,考察一个人,首先就看这个人对父母孝顺与否。皇帝是太子的君也是太子的父亲,君父去世,太子要表现自己的孝,眼泪与悲伤的表情就是给别人看到孝。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大臣以及子民学习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地尽孝道。

如释重负

皇子在当上太子的那一天,心里想着就是能够名正言顺地上位。在太子位置上,能够一直熬到皇帝去世,尤其是面对康熙、乾隆那样的长寿帝王,当中必定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每天四平八稳,已经磨平了所有的菱角。当一天储君,头顶就有泰山压着,如坐针毡。

有些太子,时间久了,就难免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如胤礽就曾经发牢骚“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结果两立两废,最后没能转正。胤礽没有看到今天的世界,他要看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当了七十年太子,他的心理就平衡了。

太子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登基,如今皇帝去世,自己好不容易熬出头,终于可以不受皇帝约束了,心理自然很开心,有种“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感。乾隆去世,嘉庆完全放飞自我,心理不高兴才怪呢。

心理悲伤,表面也悲伤

有些太子,与皇帝的感情比较深,从小受到的父爱比较多。当皇帝去世后,太子作为儿子,心里还是会悲伤的,比如李治。

还有一类人,本来不是太子,结果误打误撞成了太子,老皇帝不仅是君父,也是自己的恩人。比如汉武帝,本来太子是刘荣的,结果自己捡了个便宜,当汉景帝去世的时候,汉武帝就很怀念父亲。

有一类人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巧取豪夺得来的。比如李世民,他与李渊的关系就十分微妙,玄武门事件后,如果李渊不退位,后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杨广,野史中,杨坚就是被他咔嚓的。像这类太子,心里巴不得皇帝早点归天,即使不归天,也要被迫接受自己表演的孝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太子耶律倍为何没有当上皇帝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辽太祖阿保机长子。神册元年(916)立为太子。首请建孔子庙。天显元年(926)从征渤海,破其国,改称东丹,授人皇王主治。建都天福城,建元甘露。太祖死,知太后意,让位于弟德光。太宗立,见疑,改东平为南京,徙倍于此。

后唐明宗遣使来招,至汴,赐姓李,改名赞华,镇滑州。常与故国通使问安。倍知音律,通医术,书法绘画并善,性残忍好杀。后晋天福元年,为李从珂杀害。世宗立,谥让国皇帝。重熙二十年(1051),更谥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耶律倍在其父阿保机逝世后理应登位,但是他母亲述律平皇后比较中意他的弟弟耶律德光,与他的政治观念不同,于是想让次子登位。在【辽史】中记载的是耶律倍知道母亲想让耶律德光继位,且耶律德光本掌握着军政大权,他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无奈主动让出帝位,让耶律德光继承,是民心所向之事。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却是,这次耶律倍的让国引起了当时内部斗争,述律平为了让耶律德光继位,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以残忍手段杀害,逼迫大臣选择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倍很是生气本直接率兵投奔后唐,但被述律平遣送回东丹。

得到皇位的耶律德光和述律平还不满足,害怕耶律倍有谋反之意,怕他繁荣的东丹国继续由耶律倍领导会继续壮大造成威胁,便将耶律倍迁往南京,实则暗中派人监控他,控制他的行动。而且还立他们两的弟弟为继承人,更是抹杀了最后一丝耶律倍当上帝王的机会,于是借机投奔后唐离开这是非之地。

耶律倍是个有仁心之人,性格隐忍,从他被夺去王位来看,他没有起兵攻打弟弟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不想手足厮杀和对母亲的不孝。而且在投奔后唐之后,耶律倍也常派遣使者去问候弟弟和母亲,他的的处境并没有让他忘却孝义。

耶律倍逝世时才38岁,时逢后唐政变,唐明宗逝世,后唐便开始产生争夺皇位之争。耶律倍反对李从珂谋反便向弟弟建议应该讨伐李从珂,于是耶律德光找了个傀儡皇帝石敬瑭,消灭了后唐。有记载说,李从珂在被围困之时,认为大势已去,便想要自焚,还拉上了耶律倍,但是耶律倍不愿意便让人暗杀了耶律倍。也有记载是说,儿皇帝石敬瑭知道耶律德光与耶律倍不合,便派人将耶律倍杀掉,来讨耶律德光的欢心。事实如何,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一代英才最后惨死他乡实在令人可惜。耶律倍生性豪爽,长期受汉文化影响,性格忠厚隐忍,但是在投奔后唐后性格暴戾、手段残忍,想必和在故乡遭遇的不平有关系。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皇帝驾崩秘不发丧最长可以隐瞒多久

一般来讲,皇帝的死是受众人瞩目的,在宫内宫外的密切关注下,他们的死亡很难被瞒住,毕竟,一个帝王若是有三五天不出现在人前,就会引发人心动荡。

但有时候出于各种政治需要,譬如稳定朝局等,皇帝的死也会被短暂隐瞒。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皇帝外出期间,皇帝外出,人员装备不会像在京城宫内那样齐全,群臣陛见也不会那么正式,比较容易隐瞒。

目前可知的皇帝死后秘不发丧时间最长的就是秦始皇了。

他死在出巡的路上,随行的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将这个讯息隐瞒,用咸鱼盖住始皇尸体,赵高还命人如常给秦始皇乘坐的车子送食物,送公文,以麻痹其他的大臣,等到扶苏自杀,胡亥的位置也坐稳了,才在咸阳发丧。这个过程有两个月。

后面也有一些被秘不发丧的皇帝,譬如刘邦、成吉思汗、朱棣。

刘邦死在讨伐英布叛乱的战争中,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怕镇不住勋臣,准备先不发丧,先诛杀功臣后再说。后因骊商劝说,才在间隔十几天后发丧。

而成吉思汗死后未及时发丧,是因为他立有遗嘱,要等西夏献城投降后才行。蒙古军队听从他的遗嘱,待杀了西夏皇帝后才发丧。

朱棣也是死于北征途中。当时随驾的杨荣与金幼孜商量:如今距离京师远,汉王又对大位有意,此时发丧会涣散军心,也会给太子朱高炽带来麻烦,所以,他们把朱棣的遗体放到圆桶里密封起来,将工匠灭口,并照例给朱棣送食递军情。

从以上皇帝秘不发丧的情形来看,最长也就坚持了两个月。这还是在皇帝在外面的情况。如果在宫中,皇帝们又不像那几个明朝皇帝那么宅的话,他们的死讯是很难隐瞒很长时间的,因为皇帝身边的人太多了。谁也不会没事担当隐瞒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