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榆林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第一位:李子洲
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1929年6月18日),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积极参加火烧赵家楼等正义斗争,不久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至1922年,参与进步刊物《秦钟》《共进》半月刊的创办和陕西旅京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共进》半月刊的撰稿人和发行人,先后发表了《陕西师范学校应改革的几点》《纪念五一》等十余篇文章,被誉为共进社的“大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西革命的先驱者和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
第二位: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第三位:安子文
安子文(1909—1980),1909年9月生,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人,原名安志瀚,字浩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27年1月到西安,先在民国日报社临时担任发行工作,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到冯玉祥部队第三路军第十九师担任政治处副处长,经常向师长吉鸿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参加东征河南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10月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处处长,主持中央组织部的日常工作。
第四位: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陕西榆林人,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实在是他的独到之处。
第五位:王兆相
王兆相(1909年10月16日—2009年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陕西省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王兆相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6团团长,率部开赴晋西北,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和保卫黄河河防的战斗。1940年,被派赴山东,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清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工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反击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拉网大扫荡”、“二十一天大扫荡”等战斗。1944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反攻作战。1945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大反攻。第四军分区部队从日伪军手中解放鲁北地区县城3座,与兄弟队配合作战解放县城4座,歼灭日伪军近万名。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6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第六位: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如何评价“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
张季鸾,陕西榆林人,1888年出生,从小刻苦读书,曾师从关中大儒刘光贲,后得到陕西学台沈卫的赏识,于1905年以官费派他去日本留学。
1908年,张季鸾学成归国,在同为陕西人、也曾留学日本的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任职,成为了一名记者,正式步入新闻界。据说,张季鸾从小体弱多病,又有点口吃,然而他文章却写得既快又好,所以深得于右任的喜欢。
于右任是早期同盟会会员,民国元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需要一批笔杆子,在于右任的大力举荐下,张季鸾得以进入南京政府,成为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同时任孙中山秘书的,还有杨杏佛、任鸿隽、柳亚子、吴玉章等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才子。
张季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做过两件极有影响的事情。一是为孙中山先生执笔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今以与我国民初相见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万万同胞共鉴之!”
不过,每论及此事,张季鸾总是谦虚地说:“意见是孙先生的,我不过是记录而已。”其为人质朴和谦逊,可见一斑。
第二件极有影响的事是,张季鸾发出了中国报业史上的第一份新闻专电。当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张季鸾特别发了一个电报给上海的《民立报》,报道了中华民国成立,以及孙中山宣誓就职的新闻。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报纸第一次发专电,中国著名报人徐铸成曾说:“中国报纸之自有新闻电,确以季鸾先生一电为嚆矢。”
张季鸾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知识分子,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张季鸾便退出政坛,重返报界。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张季鸾在上海创办《民信日报》,每天撰文痛骂袁世凯。1926年,张季鸾出任复刊后的《大公报》总,办报伊始,即在报端公开宣布四条办报宗旨:“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政治上不党,经济上不卖,行为上不私,思想上不盲。
张季鸾的“四不”主张,体现了他的正义和担当,爱国爱民,其心可鉴。他1941年在重庆去世,蒋介石尊敬他为“一代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