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即庄周,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为今安徽蒙城,另说为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庄子 浙江书局刻本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
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至乐篇》中髑髅形象有何寓意
有人认为这幅画隐含了李嵩对老庄思想的研究和体悟。
《庄子·外篇》的至乐篇记载了庄子的几个小故事,探讨人间是否存在最大的快乐。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还有另一个正是关于骷髅的故事。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
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像个话痨一样问道:先生你是怎么去世的呢?是报应?还是国破家亡之事?抑或是羞愧而死?还是因为灾祸?说完,他就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赶走了蝴蝶,给庄子显梦说:“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无需受压迫与治理,也无需为生活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庄子丝毫没有因为这么灵异的事感到害怕,反而问他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
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实在没图了,大家将就一下……
庄子认为“至乐无乐”,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控制不可避免的苦恼,是自然使然。要是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值得为死亡这件事感到忧伤了。
顺其自然,不被凡事所扰,才会得到最大的快乐。
仔细看画中人物,没有一个面露惊恐,大骷髅的表情也是平静和蔼的,李嵩正是想借一个平平常常的世俗场景,加入一点点人鬼合一的巧思,表达对人间生死泰然处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