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时期司徒王大人的寿宴,请了朝中大臣却为何单单不请曹操
- 曹操刺杀董卓时是什么地位
- 曹操只是一个校尉,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
-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三国时期司徒王大人的寿宴,请了朝中大臣却为何单单不请曹操
历史意义上的“三国时期”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三国演义》描述的历史故事多发生于东汉末年。
东汉司徒王允宴请一事,未见于《三国志.武帝本纪》和《后汉书.王允传》,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故事桥段。
《三国演义》中写到,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王允假借寿诞,宴请旧臣,商议诛灭董卓。
故事中,曹操在座,只是“人微言轻”没有受到王允的重视。在众大臣哀伤无计之时,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
刺董事败,曹操假借献“七星宝刀”而脱身。随即逃回家乡,广散家财、召募兵马,起兵与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曹操刺杀董卓时是什么地位
曹操刺杀董卓这样的情节,只不过是在《三国演义》当中以重重的一笔出现,这也正是历史与虚诞碰撞的结合。
凉州刺史董卓
在《三国演义》当中,最先进入我们视野当中的就是气焰万丈、祸乱朝纲的董卓,他可以随意地撤换汉朝皇帝,任意杀戮朝臣,凌驾于大汉朝君臣士子之上!这样一来,《三国演义》当中曹操献刀,意图刺杀国贼董卓这一幕,就亮了人眼,使得人们对于曹孟德大名过目不忘。
子由暂且溯源而上,先和读者诸君一起,看看董卓霍乱朝纲之时,曹操其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吧?
汉西园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此时,年33岁,身列西园典军校尉。
未曾留意这一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千万注意,当时汉朝在大将军何进的军事力量范围之外,还有着一支新组建的军事力量,这就是西园五军。
汉灵帝刘宏(无上将军)
汉灵帝刘宏直接任西园五军的“无上将军”,其后,分别有西园八校尉,家族显赫的袁绍位居前茅,任中军校尉,曹操位置居中,为典军校尉。
汉大将军何进
大将军何进欲杀宦官,反而被宦官集团头目张让所杀,以此为由,才有董卓进京之举。
在此期间董卓曾经慕名联络曹操,以上表皇帝,给曹操骁骑都尉官职进行拉拢,曹操辞却不受,他与袁绍一样,从内心里看不起董卓这个人,更断定其不会成就大业,所以赶紧离开是非之地,搞自己的武装去了!
也就是说,在《魏书》、《三国志》等史志类书籍当中,均未曾见有关于曹操刺杀董卓的丝毫记录,况且,诸位试想,以曹操当时的赫赫之西园典军校尉身份,腰间晃晃荡荡挂着一口刀,沿捱到董卓身边,意图寻机而动,这样的画面感是否违和?
汉列侯 中常侍张让
但是,另有一宗公案,却不是空穴来风,那就是晋朝人孙盛在其所著述的《异闻杂语》当中对于曹操的刺客行径,却明确这样的写道;
“太祖尝入中常侍张让室,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之时,加进去了这段史料性的记载。
凉州董卓进京之前,也就是汉灵帝之时,当时的朝堂之上,宦官张让掌握大权,汉灵帝极度信任张让,甚至声称;“张常侍是我父!”此时的张让,已经是晋封列侯,身家赫赫。
可是,张让虽然能够掌控宫禁之中,左右皇帝,但是,对于军队则只能有所影响,不能归于指挥。
而指挥军队的就是大将军何进。
汉西园中军校尉袁绍
当时的袁绍、袁术包括曹操等人都还是以大将军何进为核心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曹操不忿张让等人的擅权行为,竟然寻找机会,去张让的住处去行刺,虽然事情未果,但是,及时的跳墙跑了,而且跑的很潇洒。
《异闻杂语》的撰述者孙盛以及其父亲、祖父,高祖等,自东汉时期就很有影响力,魏晋交替之际,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当时王朝的政治走向,所以说,这本书当中所述曹操去刺杀张让一说应该有极强的可信度。
《三国演义》中“孟德献刀”
而有关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极有可能是从此想象,引申而来。
曹操只是一个校尉,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
“只是一个校尉”?你是不是对大汉职官制度有什么误解?
《后汉书·百官志》: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再次一级为比二千石,其下依次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
万石是三公级高官才能享有的,比二千石已经是第五等了。要是连校尉都看不上,那么县尉出身的刘备岂不要哭晕在厕所?
况且你以为曹操的校尉是一般校尉吗?
《后汉书·灵帝纪》: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后汉书·窦何列传》: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曹操当的这个典军校尉,是汉灵帝专门建立的亲军!
不过这个典军校尉只是给曹操带来一些名望,算不得他的“第一桶金”。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注引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卫有五千人。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
曹操本是地方豪强,他爹曹嵩能拿出一亿钱买个太尉来当,可见很有钱(搜刮所得?)。有了父亲的基础,通过“散家财”,再加上其他人(卫兹、周昕)支持,曹操才能拉起自己的队伍。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
(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
(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
(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
(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
(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董卓派遣西凉猛将华雄镇守汜水关。华雄连战连胜,盟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那么,做为会盟讨董的发起人――曹操,为什么不派上他麾下的猛将上阵与华雄一决高下呢?咱们看看当时曹操麾下猛将的实力。
曹操行刺董卓未死,借口试马,逃出城去,星夜奔逃,回到陈留后,树起义旗招兵买马,延揽俊才,并矫诏天下,聚集诸侯兴师勤王。
首先投奔到曹操帐下的是阳平卫国人乐进和山阳巨鹿人李典,曹操“皆留为帐前吏”。随后,曹操的本族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各引千名壮士来投”。夏侯惇“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他杀了侮辱老师者,逃亡在外,如今闻听曹操起事,前来投奔。“不数日”,曹操的本家曹仁、曹洪两兄弟两人也各领着千余人来投,兄弟俩“弓马熟娴,武艺精通”,也是勇将。
然后就是十八路诸侯会盟了。那么咱们来看看曹操手底下可用的战将,就是这六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和李典。
会盟之后,诸侯大军开进,在汜水关遇到了西凉猛将华雄。这个华雄非常厉害,身长九尺,和关羽的身高一样,而且“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兼有虎的威猛,狼的矫健,豹的速度和猿的敏捷。
汜水关前,华雄刀斩鲍忠;梁东夜袭,击破孙坚大营,不数合打跑孙坚,连避两箭;追击过程中刀劈孙坚麾下的大将祖茂;华雄寨前挑战,“不三合”,力斩袁术麾下骁将俞涉,“去不多时”,又斩杀了韩馥麾下的上将潘凤。五战五胜,力斩四将,华雄之勇令人震惊。虽然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但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曹操麾下六员战将的武力值。
1.乐进
乐进经常上阵厮杀。战绩还不错:濮阳城之战,与臧霸三十余合战平;与于禁联手敌不住吕布;参与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冀州之战射死郭图;射死成廉;汝南之战,被关羽杀败;合淝之战,偷袭孙权,一刀劈断宋谦和贾华的画戟;战不数合,诈败于甘宁;合淝之战,与凌统五十合打平。
我们发现,乐进的两个斩获都是靠弓箭射杀,战阵单挑中并无斩将纪录。乐进最佳的表现是战平了臧霸和凌统,属于一流猛将偏弱。乐进不是华雄的对手,华雄防箭能力很强,梁东之役曾连避孙坚两箭,乐进即使用箭也难取胜。
2.李典
李典的武艺连乐进都不如:羊山之战,生擒黄劭;兖州之战,吓退薛兰;濮阳之战,围殴吕布;穰山之战,与许禇、于禁围攻赵云;新野之战,被赵云十数合杀退;博望坡之战,不敢与关羽交锋,夺路而逃;合淝之战,射杀宋谦;合淝城中,生擒戈定。
李典生擒两人,射死一人,但十几个回合被赵云打跑,说明他的武力值甚至都进入不了一流猛将的行列。他若迎战华雄,必败。
3.曹仁
曹仁是曹魏阵营中少有的帅才,偶尔上阵厮杀,表现也不错:南郡之战,冲阵救牛金,力退徐盛;突围途中,击退蒋钦;十数合,诈败周泰。
曹仁虽仅有三次厮杀,偶露峥嵘所显示出的武力值也令人吃惊。但无一斩获,在一流猛将中,曹仁属于中等偏弱,当在乐进之下。如果他迎战华雄,也会败阵。
4.曹洪
曹洪是个很勇猛的战将,他的表现很不错:羊山之战,步战三四十合平何曼,又诈败以拖刀计斩杀之;南皮之战,乱军中奋勇斩杀袁谭; 南郡之战,二十余合诈败甘宁;三十余合诈败韩当;渭北之战,硬撼马超四五十合,力不能支;下辨之战,三合斩杀任夔。
曹洪能硬撼马超四五十合,方才“气力不加,刀法散乱”,表示得很不错了,但这是在危急形势下拼命超水平发挥而取得的。曹洪的武力值属于中等的一流猛将。但在汜水关时,曹洪尚年少,若迎战华雄,必输。
5.夏侯渊
夏侯渊是个将才,领兵打仗有一套,上阵厮杀也不弱:汝南之战,杀死龚都;汝南之战,被张飞击退;濮阳之战,围殴吕布;渭北之战,杀死成宜;渭北之战,不三合斩杀昌奇;与马超交锋,被马超摆脱追击曹操;平汉中之战,三十合战平杨任,拖刀诈败斩之;数合诈败庞德;定军山之战,二十合战黄忠无结果;争夺对山,被黄忠突袭斩杀。
夏侯渊的武艺不错,能与黄忠战二十合不分胜负,和张郃相当,武力值应属于中等一流猛将。但我们也注意到,夏侯惇未盲之前,夏侯渊从来没有过上阵厮杀。如果他出战华雄,四五十合能顶住,但也无胜算。
6.夏侯惇
在典韦、许禇未投附曹操之前,夏侯惇实际上就是曹魏的第一猛将,他的战绩很优秀:荥阳之战,与吕布交锋,战不数合,飞马回阵;荥阳之战,数合刺死徐荣;濮阳之战,与张辽对阵,吕布忿怒,亲自上阵,说明夏侯惇绝不在下风;濮阳之战,拦截吕布,大雨干扰下双方退兵;寿春之战,不三合刺死桥蕤;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徐州之战,四五十合打跑高顺;右眼中箭,拔矢吞睛,刺死曹性;下邳之战,十余合诈败关羽;黄河渡口,与关羽交锋,战不十合被喊停;博望坡之战,十数合赵云诈败。
在曹操起事前期,无疑夏侯惇是军中的第一猛将。能四五十合击败高顺,三战吕布,三战关羽,两战赵云,夏侯惇的武力值无疑属于强一流猛将。 如果夏侯惇在汜水关出战华雄,至少能打个不分胜负。
也就是说,当时在曹操麾下,只有夏侯惇有可能击败华雄。但曹操为什么不派夏侯惇出战呢?反而后来在荥阳之战中,夏侯惇却“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敢和吕布打,却不出战华雄。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看起来人多势众,实则各怀鬼胎,如一盘散沙。咱们来看看这些诸侯的表现: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他主动请缨,出战华雄,以取得军事上的独立权;袁术则看透了孙坚的心思,断绝了他的粮草;在诸侯中,济北相鲍信地位最低,他还想抢功,私下派弟弟抢先出兵;盟主袁绍并未将真正的主力带来,颜良、文丑、麹义皆不在军中,反而悄悄率兵去抄韩馥的老巢冀州;刘岱率领人马突袭乔瑁,杀死乔瑁,收降了其兵马。
董卓退兵迁都,都不愿意去追击,反而都在长安城中四处劫掠,大家都根本没想着国家大计,大汉江山,而是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就在这种形势下,以曹操的诡谲,岂能看不出端倪?保存实力,不是为了防卫董卓,恰恰是为了防卫自己身边的战友啊!
咱们再来看看曾经派将出战华雄、吕布的那些诸侯的结局:
孙坚(前锋),后成众矢之的,被群雄追杀;鲍信(派弟弟鲍信),实力大损,后来与曹操一同镇压黄巾军,陷围战死,曹操救兵来迟;韩馥(派潘凤),冀州被袁绍夺去,四处流离;袁术(派俞涉),被诸侯厌恨,称帝后被群起攻之;王匡(派方悦),被击败,残兵被张杨控制;孔融(派武安国),大将被斩,后来北海被围,四处求救;张杨(派穆顺),部将反叛被杀。公孙瓒(亲战),与袁绍翻脸,后战败身死;曹操率孤军兵追击董卓,被打得落花流水,差点死于非命。
通过这次惨痛的经历,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一个现实:谁特么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也造成了后来群雄并起,四海烽烟,互相征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