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家都以为司马懿胆小如鼠,到底是怎样的
- 司马懿是如何看出,诸葛亮给他摆的是空城计
-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 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司马懿为何心照不宣地直接撤兵
- 司马懿是不是真的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 孔明定下空城计,苏秦能说六国平,六郎要斩亲儿子,宗宝不舍穆桂英猜谜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家都以为司马懿胆小如鼠,到底是怎样的
谢邀
这个问题我儿时就想过,司马懿胆子会这么小吗,五几年上小学,听评书,看京剧空城计。印象很深刻,我当时想,如果我是司马懿,二十万大军包围西城。派出象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带领便衣队,去西城侦查一下,就行了,何必退兵啊。后来才知道,小说不是历史,不视较真儿。作者把诸葛亮神奇化了,如,割麦装神,等。无疑对司马懿就是贬低了,丑化了。唱京剧更是如此。
还有种说法是,: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这点对手司马懿深知。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失街亭,自己在西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能是出此下策,背水一战。实质是内紧外松,蒙敝司马懿,司马懿万万沒想到,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说句土话,玩悬的,把司马懿蒙了。司马懿并非胆小如鼠,而是判断失误而已。最后,还是那句话,咱不是历史学家,胡侃几句一笑而过吧
司马懿是如何看出,诸葛亮给他摆的是空城计
最早记述“空城计”故事,是西晋初年人郭冲的“条亮五事”,西晋陈寿编著《三国志》时,认为其事不可采信,而没有收用。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对“条亮五事”也进行了驳斥。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为塑造诸葛亮智谋过人的艺术形象,将“空城计”收用其中。
按《三国演义》所写,诸葛亮北伐中原攻击曹魏,因错用马谡而丢失战略要地街亭,致使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率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攻击而来。当时,西城只有一些文官和老弱之兵,无法与魏军对抗,形势危急。
危急时刻,诸葛亮却命人大开城门,端坐城楼焚香抚琴。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城下,被眼前的景象给造蒙了。以司马懿的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此时敢于大开城门,定然是已伏有重兵,故意诱其攻城。故而率大兵紧急撤退。
在《三国演义》的书中,并没有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空城计”的表述。是后人在解读《三国演义》故事时,有部分的读者认为当时司马懿已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但考虑到一旦击败诸葛亮,会使蜀汉灭亡。而蜀汉灭亡,他自己对于曹魏也失去了重要的价值,“飞鸟尽、良弓藏”甚至可能会有生命之忧,故而放了诸葛亮一马。这明显是过度解读,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也没想这么复杂呀!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诸葛亮的西城大营攻击,而是转而去平定三郡了。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弹了什么曲子,居然吓跑了司马懿?
一、《三国演义》中实现空城计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但是这个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明这个故事有着成立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司马懿所说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正是诸葛亮的这个特点,才使得蜀军在街亭之败后,得以安然脱险。
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位于西城的诸葛亮大本营进行攻击。这是因为张郃心里知道,如果他冒然进攻西城,可能会让战役发生不可知的变故。因此张郃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郡与守军会合,平定叛变的三郡去了。
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但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二万五千人马,还派高翔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列柳城,魏延率领本部人马驻扎阳平关相助。这些人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因此,在司马懿夺取街亭后,他也会有跟现实中张郃一样的疑问,诸葛亮的主力到底在哪里?
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
二、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
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城楼上抚琴,正是要用琴声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攻势。诸葛亮的空城布置,司马懿可以一目了然。而诸葛亮的表情、动作,与司马懿相距甚远,看不清楚。因此,诸葛亮只有用琴声来刺激司马懿,让他对形势进行判断。
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梁父吟》之所以会吸引司马懿,更是因为这首曲子引发了司马懿的共鸣。在书中,司马懿对曹魏忠心耿耿,却因为反间计被曹魏弃用,赋闲在家。只是因为当时形势危急,司马懿才被起用,重上战场。虽然司马懿官复原职,但是那一场的冤屈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司马懿从曲子中,由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自己所破,自己杀掉了诸葛亮,灭了蜀国。到那时功高盖主不说,倍受疑忌的自己很可能会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因此思来想后,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只占蜀军的一部分,主力还控制在诸葛亮之手。一个是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性格的判断,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弄险。因此,当逼近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时,司马懿始终害怕遭到诸葛亮主力的袭击。
为了加强司马懿中计的判断,诸葛亮还用抚琴的方式,对司马懿进行了心理攻击。诸葛亮抚琴的曲子就是他自少年时就时刻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恢弘宽广,又不失机智诡诈,再加上被杀的三位壮士的下场,引起了司马懿的共鸣。经过观察和思考,司马懿最终决定撤军,让诸葛亮和蜀军安然脱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司马懿为何心照不宣地直接撤兵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诸葛亮高明之处,他深知司马懿疑心重,摆下“空城计”,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果不其然,司马懿中计!
司马懿是不是真的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我感觉是司马懿甘愿中计:首先司马懿率兵十万之众大可以先打几个回合看看虚实!若真的是诸葛亮的计谋再退不迟、所以我觉得司马懿为长远计 是为自己选后路、蜀国今日之胜 诸葛亮功不可没 而今诸葛亮若战败必死无疑 蜀国也随之灭亡,那么其他后东吴的灭亡也就为时不远了。彼时三国归魏天下一统 司马懿不再有拥兵的必要更有可能会因为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故此他和诸葛亮彼此成全 这才有了脍炙人口的{空城计}!
孔明定下空城计,苏秦能说六国平,六郎要斩亲儿子,宗宝不舍穆桂英猜谜语
巧言令色 孔明定下空城计,(计谋,神机妙算、技巧)为巧 苏秦能说六国平,(口才出众,游说六国) 为言 六郎要斩亲生子,(军令如山,不徇私情) 为令 宗保不舍穆桂英,(为情、为爱) 为色 答案为: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