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寿 比较

比较李苦禅和潘天寿的画,谁更能打动你?潘天寿有哪些诗意小品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5 18:38:15 浏览1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比较李苦禅和潘天寿的画,谁更能打动你

谢谢邀请!

潘天寿和李苦禅虽说都是同一时代杰出的画家。但从他们各自的作品实际出发,潘天寿的艺术造诣要高出李苦禅很多,从某种意义来说,潘天寿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苦禅拜师齐白石门下,并一生追随。虽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相对老师齐白石的作品,李苦禅作品的用笔更加古拙、沉雄、厚重,多了一份浑厚与大气,少了一些精致和典雅。但他并未完全脱离齐派的藩篱,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还是齐式模样。从大到题材、笔墨,小到构图、款式,都还是沿用他老师的模式。

潘天寿从吴昌硕入手,对传统的继承、消化做得非常彻底。特别是他在老师李瑞清的指导下,艺事突飞猛进,融会贯通。然后上溯八大和石涛,窥得绘画的精妙后化为己有。在清道人稚拙、厚重、古朴、自然的基础上,又全力向前推进的一大步。变得更加的奇崛、简练、刚健、浑穆。从此完全形成自己完整的艺术语言,风格标新立异,具有极强审美情趣。特别是他的指画,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成功的超前超强的创新和变法,李苦禅是无法比拟的,更不可相提并论。

欢迎同道一起交流,喜欢本人文章的请关注!谢谢!

潘天寿有哪些诗意小品画

潘老的作品中,精美的小品画可谓是精采绝伦!翻开一页一页的小画作,可以体会到潘老在每幅画作中的精心酝酿的大布局,造险化险的匠心,色墨相融的意趣,高古劲道的线条,和错落有序的落款题词。

在这里就浅谈一幅潘老的荷花作品,

荷花作为一种美好且有许多寓意的花,历代画家都喜欢描绘,有施以靓丽色彩的工笔重彩画,有淡线淡墨的工写结合的小写意画,有色墨结合的大写意画,有泼墨重彩的大泼墨画,有纯水墨描绘的水墨画,各家自有各家拿法,而各家也都有要明确的表述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展现。

潘老这幅荷花本体展现出花与叶的巧妙结合,构图大胆,敢于意造,布白留空,倍感轻松,营造出一幅自然,清新,明快,爽朗的荷塘景色,这种美的画面是让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会过目不忘的,历久弥新的感觉!

花青色的荷叶,伴有墨线勾勒出的叶筋,荷叶画活了,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胭脂线条勾勒的花瓣,可以清晰看到多姿多彩的花瓣正在朝阳里绽放。藤黄颜色画出的莲蓬,使人可以联想到成熟后的一颗颗的莲子整齐摆放在其中,以及焦墨点缀的花蕊,更加映衬出了婀娜多姿的花瓣的身姿,再有一条浓墨重线的荷杆斜出一角,有力的支撑了整个画面。只能拍案叫绝,妙哉!妙哉!潘老之作,与天同寿!

指画宗师潘天寿大师的力作珍品有那些

潘天寿

我国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备受瞩目的一代绘画巨匠

而这位中国画巨匠

却极具西方现代艺术之特性

吴冠中先生评价说:

分析潘天寿的作品,他突破传统最明显的贡献是经营画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积而强化了视觉冲击,出身文人家园的中国画闯入了造型领域。

潘天寿的艺术探索突破传统

除了中国画中传统的文学意境

其作品中的现代性更是与西方艺术现代化更是不谋而合

因此潘天寿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有极高的评价,在西方更是受众者广、获得更多共鸣。

下面,默默就基于潘天寿先生画作中最突出的四大特色,来分享潘先生的力作珍品:

构图、立意、造型、对比

构图出新

不同于一般中国画,画面构图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画面效果鲜明独特。

潘作画力求新意、不落俗套,

画面构图包含几何观念之平面分割。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立意深邃

潘之画不只停留在赏心悦目阶段,他直探博大与崇高的精神世界。

万壑苍松、磅礴河山 ,
生灵萌动、云清风来。

画作背后是画家的苦思细想,数十年不尽的探索。

造型锤炼

潘追求造型最为单纯洗练的本质。

他作画着眼于形象的主要特征、基本身段,

扬弃外形表面的细索,提炼事物的本真。

较之传统中国画重视画面的文学意境,他的作品画意更重于诗意。

对比强烈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潘画留给人的深刻印象。

他下笔用墨或浓烈或疏淡,

块面与线条穿插、粗放与细致兼容。

除了视觉上的享受,画面背后的匠心独具,予人诸多启发。

朋友们,你喜欢以上潘天寿先生独树一帜、精彩纷呈的中国画吗?

对于潘天寿的作品,你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呢?

(默默:以不一样的新鲜角度、持续分享各类艺术作品,欢迎朋友的关注和点赞!

这幅潘天寿的画拍了1890万,这真是潘天寿的画吗

这个价位太低,应该在后面再加个零才名符其实。潘天寿是二十世纪四位大写意中国画大师之一(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诗书画印自成一体,其笔墨苍润力能扛鼎,画功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伟大丰碑。

潘天寿作品构图倾向于奇险一路,经常采用“造险”、“破险”的手法。尤爱看深山绝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历乱,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二十世纪中叶中西方绘画交汇而达到繁盛,潘天寿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中国画在吸收其它姊妹艺术营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笔墨技巧上,还要反映自己的审美理想。中国画要发展,必须把民族意识放在首位,他有意拉开东西方绘画的距离,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潘天寿对绘画主张于后世影响深远,学习并研究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是我们所有从事中国绘画的后来者永不停止的课题。

如何赏析潘天寿的绘画艺术

潘天寿非常重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特点,并以自己极为深厚的功力把“线”用到极致。即使是小品画也可看出他的笔墨特点,如鸟石图,用线老辣,造型概括,骨峻力遒。山鸟得八大山人精髓,用笔简约,其腹部洗练之线条甚或精过八大山人。山石点子打得极其痛快,焦墨点、积墨点、淡墨点,统一中有变化,淋漓尽致。是草是苔,是八哥或是其他山鸟,这些都不重要,画家向人们传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意趣,让人感受到——清高和孤独。

至于巨帧作品,那些长线条变化丰富,融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等手法于画中,运笔果断而精练,强悍而有节制,藏豪放坚劲之力于含蓄朴拙之中,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

如《松石图》,潘天寿对八大山人简笔树石之心领神会,又不会被人混同于八大山人的作品。就笔墨而言,树干线条得“屋漏痕”之美,顽石勾勒出“折钗股”效果,气势上追求构图的完美。全图脉络分明,主体松树取斜势得其张力,又与纸边相接获平衡,题款与松枝呼应,不使气漏。“强其骨”钤印如千斤顶支撑住顽石,起稳固作用,左侧小树亦非可有可无,牵住大树的右倾而平衡画面。

潘天寿兼用中锋侧锋,笔线中表现出的“力”总是那么强悍,“气”也总是那么充盈。他喜用刚直挺劲的直线而绝少弧线,以方笔代替前人的圆笔,又顿挫、转折而具书法艺术效果。他常在画面上画出突兀一块巨岩,而且前无古人地不作什么皴擦,仅用几条精彩的线条勾勒轮廓。因为用笔凝重,笔端如有金刚杵,故能力透纸背,所画巨岩依然很有体积感和重量感:加上他所特有的圆润、厚重的苔点,巨岩又显得特别苍古。故黄宾虹曾称赞他“笔力扛鼎”。

潘天寿用墨,枯湿浓淡均见其深厚的功力,尤其是泼墨,更是元气淋漓,深得苍茫厚重之致。他曾吸收石涛的破墨化、干湿互,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但后来他有意减弱每一笔中的浓淡变悦减少画面上皴染的墨色层次,多用浓墨焦墨而黑白对比强烈,这是为了寻求更强烈、更具整体性的效果。人们起初认为这种处理略少味,但一办起展览来,其画作整体效果强烈,以至于别的画家总不情愿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他的作品旁边,生怕“看不见”。如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鹫石图。他不仅淡墨见笔,仍有厚重之感,且焦墨又能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如完全用焦墨画成的《焦墨山水》。

画上用色,潘天寿以原色、正色为多。他用色古艳淡雅,清逸绝俗,不追求用色的复杂,十分注意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新放》、《朱荷》一类唯以淡色求清逸,《小龙湫下一角》等重彩则得古厚之妙,色多色少均能得用色之极境,而《映日图》等仅用红黑两色,显得庄重典雅,照样不输多彩多色。

潘天寿晚年特多指墨画。他作指画并非标新立异,以指画来求得毛笔的效果,而是因为手指能画出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线条,比毛笔所画的线条更生涩、老辣和有拙味,因而更适合表现他追求的深沉的力量感,与他质朴、刚直的强烈个性十分吻合。指画创始者一般推清代画家高其佩,但至潘天寿达到了顶峰。他晚年的巨幅指画〈无限风光图》、《暮色劲松图》、《梅月图》、《夏塘水牛图卷》,其沉雄壮阔之境界已超越古人。如潘天寿最后一幅巨帧《梅月图》就是非常成功的指墨画,沉雄、浑厚、古拙之至。铁石般的古梅,在料峭春寒之中仍壮健朴茂,绽放出些许淡红色梅花,生命力之旺盛不言而喻。此幅佳作意境高华,苍古宁静,古稀之人有如此之创意和笔力(指力),令人震惊。

潘天寿的画境与他在构图造型方面有重大突破关系甚大。传统绘画追求平稳和谐,而潘天寿在构图上敢于走极端,追求奇险沉雄,喜用“不平衡的平衡”、“造险、破险”。他那方正、严整的造型完全是力的赞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力兼美,入奇正”,这是他的见解。他有两枚常用的印章,一枚是“一味霸悍”,另枚是“强其骨”,他用这两枚印章时时提醒自己从“骨力”和“气势”两个方面力纠前朝中国画的萎靡不振,并取得了成功。

从这层意义上说,潘天寿的创新是一场现代的革命,他在中国画最为薄弱的环节把传统艺术推进到现代。正如一位理论家所说,“这是前无古人的,当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有他这样的地位”。潘天寿杰出的构图能力,他人难与之比肩。他的画尤其是大画,构图宏大,奇险多变又非常严谨,强劲有力而颇具结构美,极具震撼心灵的力量。他对西画有某种吸收,如对平面分割的理解,结合传统中国画布置注意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计白当黑,作通盘考虑,所以他的中国画没有丝毫西化的痕迹。

潘天寿的作品及其印章特点

潘天寿( 1898-1971年),原名天授,后更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号寿者、 雷婆头峰寿者、懒道人等,浙江宁海人。他的画远师徐渭、八大山人及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自成一格,尤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的创作。他的画布局 奇险,笔墨浓重,色彩单纯、气势雄浑。

传世作品有《初升图》、《凝视图》、《石 榴图》、《育雏图》、《松石图》等。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中国绘画史》,影响也非常大。潘天寿在60年代初率先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并将书法课纳入国画基础课表中,聘请了以传统功力著称的国画家、书法家到校任教,培养了很多传统功力好,重视笔墨表现的国画家,这些“新生代”画家因与浙江美术学院的传承关系和风格上的相似性,被成为“新浙派”。

潘天寿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推进中国画发展的杰出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主张中国画要达到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即“四全”。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这一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美学原则。潘天寿的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属于“大写意”。他的作品用笔果断而强焊、精练而有分寸,雄健刚直、老辣生涩。

他汲取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人自身强烈个性, 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小龙湫下一角》是潘天寿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的经典。小龙湫是雁荡山著名风景点之一,环境幽雅,有如仙境。这里静中有动,龙湫飞瀑声、淙淙流水声, 和各种不知名的小虫的叫声,间或有风入松林之声。

潘天寿画小龙漱时,只画了小 龙漱下的一个角落,而以一角来表现全景,创造出一个极为清新别致、幽深静穆的画面,表现出“空山无人,流水花放”的诗一般的意境。画家在构图与写意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能力。《初升图》是画家的一幅大写意力作,画中场面较大,描绘有松、石、梅、月。

画面上挺立的梅花与横亘的苍 松共耐岁寒,一种清高刚正之气,溢于纸上。画面上方,一轮明月,用淡墨烘染, 月色清幽,夜凉如水。如诗般的意境,让人心动神驰。潘天寿的题款多用汉隶和行书。有时用长篇款、多处款,或正楷,或大草,或汉隶,或古篆,随便成致,或使画面陡增气机,或使布局紧凑,或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 等。

《育雏图》一画,母鸡和三只小鸡只占下部五分之一的幅面,长跋从上直下,增 长了全幅的气机。《记写少年故乡山村所见》则是把题跋写在巨石上靠石的轮廓处,充实了石的虚处,但不致太实,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雨后千山铁铸成》也是画家精心构图之作。画面上部,墨色凝重,自有千钧之势。

下边近景只寥寥几笔点出杂树,勾出一叶扁舟,中间留下大片空白,似有上重下轻,分疆两段的缺点。画家却出人意料地从画中部拦腰插入用坚挺的古篆写成的诗句和洒落的行书跋语,巧妙地把画面上下景物连接起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画家诗、书、画、印“四全”在画上的融合,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地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级人物。

谁可以鉴定这是不是潘天寿的作品

从构图,笔风来看不是潘天寿的作品。从水渍状态看是人为做旧后再提的款,没有潘先生的用笔痕迹。

潘天寿的艺术高在哪里

潘天寿(1897一1971)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杰出的中国画传统派大师。它立足于民族传统来发展中国画艺术,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辉煌的创造,他开拓的道路和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的中国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天寿高超的艺术在于第一,独特的美学思想的追求。"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这种思想促进下,他的绘画作品呈,现落笔有刚正之气,浩然之气,展现出一种至美、至真、至和的艺术风格。

第二,潘天寿的作品在题材上,他把视线转向大自然中,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如野花野草,还有怪石,岩石溪涧等。开拓了中国画表现范围。我们从作品《雁荡山花》、《灵岩涧一角》就可以看出。

第三,潘天寿在作品的构图上,擅长造险破险,他常常故意违反常规,把主要的东西放在画面的边角上,造成险境,然后出奇制胜,巧妙地化险为夷,使画面给人出奇感、力量感和形式美。

第四,潘天寿在用笔用墨上,追求似连非连,似断非断,如锥画沙等用笔效果。用墨上善于用枯墨、焦墨和泼墨法。

以上这些的综合运用,使潘天寿艺术风格具有凝重古扑风采。再加上,善于把诗词、书法、印章溶入,更加具有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他是中国画理论发展总结的实践者,又是伟大的美术教育家。

总之,潘天寿不愧为我国近代以来著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对中国的绘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