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纲

宋钦宗要逃,被李纲劝阻,靖康之难后,李纲结局如何?靖康时文有李纲,武有种师道西北军.还有汴梁以南的战略纵深,徽钦二宗为何要投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5 05:57:37 浏览1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宋钦宗要逃,被李纲劝阻,靖康之难后,李纲结局如何

都说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文官们待遇好、地位高,吃饱喝足,闲着没事就相互掐架,党派之争贯穿始终。所以,要准确评价这些文官们时间比较难的事。包括李纲在内,有人把他说成抗金名臣,爱国将领,国之柱石。有人说他志大才疏,占据道德制高点,博取清明显贵,是北宋灭亡的罪人。

靖康之难发生后,李纲已经被贬谪夔州,躲过了金人的强制搬家。宋高宗即位后,李纲被任命为上疏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正式登上相位,并开始整顿政务和军务。然而,仅仅七十五天,李纲就在反对派的打击下,被贬谪杭州。

宰相李纲

靖康之难中,李纲是最坚定的主战派,人望极高。赵构登基后,第一时间诏李纲返京,出任右相,主持军政大计。立刚上任后,重点做了三件事:

1.罢议和,惩治“投降派”

赵构登基时,金国人已经撤退,伪楚政权皇帝张邦昌,带头拥立赵构复国。毋庸置疑,大宋复国有点出乎金国人意料,如果处置不当,金兵卷土重来在所难免。

对此,朝中形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争取迫使金国人承认南宋政权,当然,称臣纳贡肯定是跑不了的。

另一派就是坚定的主战派,以李纲为首,要求旗帜鲜明地罢黜议和,对外坚决以武力抵抗金人,对内严厉惩治“投降派”。尤其是伪楚政权期间,曾经出任过伪政权官职的人员,以张邦昌为首,必须受到严厉处置,以正本清源。

2.重建军事防御结构

在李纲的力挺下,老将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负责开封防御,又设立河北和河东经置司,由张所和傅亮出任经置使,负责河北和河东军事防御工作。

此外,他还在沿黄河、长江、淮河两岸,设置帅府,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3.惩治腐败,整顿军规

正对军政体系的腐败,他出台了新军制二十一条,力图打击腐败,促动军队建设改革。

这些措施很短命,前后只有短短七十五天,随着李纲被罢职,很多措施被搁置。究其原因,不在李纲的防御体系及新规,而是对金政策,引起了反对派的抵制,导致李纲寸步难行,甚至连赵构也对李纲的“抗金”产生动摇,不得不罢免他。

李纲被罢免后,接连遭到弹劾,一路贬谪到海南,过了两年多的漂泊生涯。后长期在福建、湖南一带任知州、宣抚使。绍兴十年,因弟弟的去世,李纲伤痛过度,一病不起,时年二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靖康之难说李纲

为什么李纲一心抗金,却屡屡遭到打击报复?为什么宋高宗赵构,昏庸到“忠奸”不辨?

其实,朝政的复杂程度,岂是“忠奸”两个字就能说得清的。后人读史,往往受作品的倾向性影响,简单地把大臣划分成忠奸两类,粗暴地把“主战派”一律归为“忠臣”,将“主和派”归为“奸臣”,视为投降主义。这是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这个遗毒时至今日,经常可以看到,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说谁是汉奸,谁爱国。

毫无疑问,李纲是忠臣,但他的主张,不能说就一定符合事宜,他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更直白一点说,主战的可能是“误国”,主和的不一定是“汉奸”,李纲就存在误国之嫌。

事实证明,靖康之难本可以避免。金国人的入侵本就是大宋的政策失误导致,金国人的初衷也不想灭宋,只是想捞实惠,是大宋主战派不顾实情,不计后果的错误决策,导致局面无法收拾,进而导致亡国。这其中,李纲难辞其咎。

历史上通常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乱扣大帽子,以邀自己的清誉,完全不顾实情和自己的能力。这种做法很具有迷惑性,往往能蛊惑世人,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痛灾难。你不能说这种人道德有问题,只能说这种人迂腐不化。

靖康之难中,即便主战派的种师道,也主张迁都,因为作为军事家,他最清楚双方的实力。赵构登基后,即便主张派的吕好问,也痛斥李纲严惩张邦昌等人举措,因为他很清楚,从来就没有汉奸,对不同政治主张的排挤,就是助长党争的蔓延!

靖康之难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当时情况,主战派就是误国误民!难怪宋孝宗赵昚评价李纲是“志广才疏”,难怪朝臣批评李纲“特以计取显位而已,京师之祸公实使之”。

大宋的顽疾

把靖康之难的责任,全部推到主战派李纲头上,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无论主战还是主和,其实就是对当时形势条件下的一个个人主张,朝廷需要这种不同的声音,争议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本来这种争议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宋的福利待遇,滋生了一个顽疾:党争!仔细翻翻大宋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个人的面目,其实都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清晰。比如寇准,就是党争的最主要参与者。比如王安石,都被当世打入“奸臣”行列。比如李纲,他从根子上,出自蔡京一党。

朝政一旦卷入党争,就像白布掉入染缸,你永远也没法看到原色。李纲得益于此,也受损于此。

靖康时文有李纲,武有种师道西北军.还有汴梁以南的战略纵深,徽钦二宗为何要投降

在金军第二次南下时,李纲已经被投降派赶走了,种家军也被金国分兵牵制了,其余在第一次金军南下时,赶到汴京勤王的部队也都被遣散了。

因此当宋钦宗的息兵乞和图谋落空后,才会出现了极其不利的局面:要同金军决战呢,宋军早已失去了信心,而且宋钦宗也不相信宋军能够打赢金军!

既然打不了,那么逃跑总可以吧?宋徵宗不就曾经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时,把皇位扔给了宋钦宗,然后匆忙跑到镇江避难了吗?难道这次宋钦宗就不能逃跑了吗?其实这吉尸是宋钦宗犹豫不决若得祸!假如在金军围城之前,宋钦宗就离开汴京南逃,还是能够脱离危险的。可是这样一来汴京必失,北方也必将糜烂得不可收拾!

因此对宋钦宗来说,汴京是不能被轻易放弃的,一旦放弃了就会落个丧土失地的千古骂名,而这口锅宋钦宗并不想背!更何况宋钦宗还对宋金和谈抱有幻想呢?他低估了金国的灭宋野心,误以为金国也会和辽国一样会满足于岁币和互市,不会贪婪到试图一囗吞下宋朝!

结果现实给了三心二意而又惊慌失措的宋钦宗沉重的一击:金国的灭宋决心早已定下,其欲壑是决不会被岁币填平的!因此当金军阻绝了宋朝西军的救援汴京之路,并且包围了汴京之后,宋钦宗的一切打算全部化为了泡影!

于是处在君主无战心,兵将无斗志,外援业己断绝的绝境之中的宋钦宗,只得在欲逃无路的情况下向金军乞降了。最终汴京还是被金军攻破了,金军俘虏了北宋二帝之后,又将汴京掳掠一空,然后又在中原扶植了傀儡政权后,才暂时心满意足地返回了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综上所述:北宋二帝是在一味追求息兵乞和的心态下,才落了个能跑时不跑,能战时不战,一心讨好想金国统治者,最后反而被俘虏的可耻下场!

为什么宋朝的词文化如此发达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顶峰,可谓前无古人后也还未来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所以才造就了唐诗的繁荣,宋朝(包据南北宋)虽然没有唐帝国的强大,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时期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宋词繁荣的基础。宋代的词文化的繁荣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宋代赵匡胤建国,就制定了文臣治国的大略,搞的是以文抑武的策略,他之所这么搞主要还是汲取了自己发动“陈桥兵变”的经验,因为自己就是靠利用手中兵权夺了后周的天下,他怕武将势力大了,也效仿他发动兵变,夺了赵氏天下。文臣地位的提高,促使更多人去走读书作官这条路,以求人生的富贵,而不是凭战功求富贵。文人总会搞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爱风花雪月,爱歌舞升平,于是咏咏诗词呀,作作书画呀,词也就繁荣起来。

(二)赵匡胤以及赵光义是个武人,他们的后代们却只爱舞文弄墨,比如赵徽宗治理国家真不昨地,但棋琴书画却样样精通,无论书或画还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可谓一代大家,诗词作的也相当好。上行下效,自己也就出了许多作词的高手。

(三)古代的诗与词,并不是平民玩的东西,而是皇室及达官贵族们搞风花雪月玩的,宋代皇室及贵族与历史上的朝代比,更爱歌舞升平,而词比词演唱起来,更具虚幻的艳丽,于是宋代文人更追求词的创作。

经济空前繁荣与赵氏王朝的重文抑武策略,是宋词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

李纲为什么非要让赵构杀张邦昌

李纲要杀张邦昌是有原因的,潜夫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摆一摆,以飨大家。

①立场不同:李纲是主战派代表,张邦昌是主和派代表,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战派要清除主和派是必然的。

②公关需要:金人南下,靖康之耻,百姓饱受荼毒,在此刻最需要安定民心,就得给天下一个交代。总不能说皇帝无能吧,而此时刚做完伪楚皇帝的张邦昌就是很好的“替罪羊”,杀张邦昌就可以说是张邦昌卖国,致使大宋生灵涂炭。

③罪状明显:张邦昌做伪楚皇帝是个铁定事实,不管你当初怎么不愿意,事后又能及时归政赵室,然这一切抵不住你当伪楚皇帝的事实。杀张邦昌就能表明对伪楚政权的一种不承认态度,同时便于清除伪楚政权遗留问题。

④皇帝支持:杀张邦昌也不是李纲要杀就能杀的,其实是皇帝赵构要杀他。此时,刚即位的赵构启用主战派,杀掉主和派代表张邦昌就是笼络主战派人心,李纲坚持杀张邦昌也是出于此种考虑。毕竟此时此刻,需要上下一心,才能共渡难关,必须将第二种声音清楚掉。

基于以上四种原因,张邦昌背着卖国罪名去死就成必然了。

以上全系潜夫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之家了,请大家不吝赐教。

宋朝李刚那里人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初唐大臣李纲为何被称为“太子杀手”

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名臣。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虽不算特别有名,但他的事迹却令人惊叹,有着“太子杀手”之称。

李纲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先后担任了隋杨坚太子杨勇、唐李渊太子李建成、唐李世民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但是他教导过的这三个太子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导致他获得了“太子杀手”的外号。

首先是隋杨坚太子杨勇。杨勇,隋文帝长子,隋炀帝杨广的同母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登基后,立杨勇为皇太子,军国政事皆令杨勇参与决断。有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而杨勇也高兴他们的祝贺,但隋文帝认为杨勇违反了礼制,杨勇目前的身份只能接受祝贺,不能用朝见,于是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见礼去见杨勇,并且对杨勇的宠爱日益消减。同时杨勇生性好色,对他的妾侍的待遇与正房不相上下,由此引起了他的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不满,晋王杨广知道母亲对兄长不满便假装自己没有姬妾并且只能和萧妃厮守,从此独孤伽罗更讨厌杨勇,并对杨广德行大加称赞。后来独孤伽罗与杨广向隋文帝进谗言,隋文帝于是贬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隋炀帝即位后假拟文帝诏书,赐死了杨勇。

其次是唐李渊太子李建成。李渊起兵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并平定了山东。因李建成身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便将在外征战的任务交给了秦王李世民,以此来保证李建成的安全。秦王李世民由于长期在外征战建立战功、掌握权柄,对在朝中安逸的李建成很不服,于是想尽办法取而代之。武德七年(624)秦王府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最后唐高祖以兄弟不睦流放了几位大臣。此后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和李建成所在东宫摩擦不断。李建成恐秦王府强大便借唐高祖之手不断地打击秦王府,故而秦王府剩下的大臣力劝李世民尽快杀掉李建成,逼李渊退位。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奉召进宫时在玄武门被李世民射杀。在这场政变中,李建成五个儿子全部被杀,且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最后是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在八岁时便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对他更是寄予厚望。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李承乾压力颇大,各种老臣对他要求很高,比如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大臣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奢华。各大臣对李承乾的激烈批评,使得李世民对他有意见,并且杀了他的“爱宠”。另外李承乾素来腿脚不好,这使他不够自信,而且他的皇位又受到各个兄弟的觊觎。他在贞观十六年(642)起兵造反,后被唐太宗镇压。最终唐太宗下令将其贬为庶人,流放黔州,第二年去世。

李纲教导过的这三个太子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被废除,虽然这些太子的废除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因为这样的巧合,后世笑称其为“太子杀手”。贞观五年(631),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授教过三认太子的老臣,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

宋朝大臣李刚简介

第一,首先应该是李纲,不是李刚。

第二,宋朝大臣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及第。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开封时,他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他被宋钦宗罢免。

第三,宋高宗赵构在即位初,启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但是,因为李纲坚持抵抗金国入侵,反对与金国议和,所以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不久,他被宋高宗赵构免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的职务,改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第四,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李纲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第五,绍兴二年(1132年),当时流民溃卒在荆湖江、湘之间为盗,数量不可胜计。李纲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他到任后,尽力处置游民,将盗匪尽皆荡平。

第六,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后,高宗想再起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他力辞不受。

第七,李纲在南宋绍兴十年逝世。

第八,李纲一生忠君爱国,勤政爱民,才华洋溢。因为他刚正不阿,主张坚决抵抗金国入侵,反对与金国议和;所以倾向投降妥协的前后几位皇帝和众多投降派大臣都不喜欢李纲。李纲在一生命运坎坷,多次被皇帝免职与流放,多次遭受投降派大臣的排挤与弹劾。他依然不忘初心,不向投降派妥协退让。他既是一个文臣,也是一个铁铮铮的英雄,宋朝的抗金名臣和民族英雄。

汉代武钢车

嗯,你说的应该是武纲车,不过汉时没有这东西,汉代用的应该是一种偏厢车。武纲车是宋代才出现的,由李纲发明的。汉时的资料不好找了,不过偏厢车明代也有运用,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最早的偏厢车据说是由西晋时靖边名将、兵器改革家马隆发明的,马隆依八阵图作扁箱车,上置木屋,遇开阔地带则以车结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山路 狭窄以木屋置于车上穿行,晋军即且战且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 羌兵应弦而倒。 应该是最早的应用记录了

在靖康之变中,赵构是否被金人俘虏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赵构不但能文,而且能武,第一次作为人质入金营议和,与金国人比试弓箭,能开强弓,而且射的很准。大家都知道,人质的作用就是要限制对方背后搞鬼。而偏偏就在赵构做人质期间,宋朝这边真就动了歪心,宋钦宗在李刚的怂恿下,在议和期间,趁金人松懈,派姚平仲夜袭金营,结果姚平仲失败逃走。金人找当时在金营负责谈判的张邦昌和赵构问罪,张邦昌吓得伏地痛哭,一口咬定,不是宋钦宗的旨意,是姚平仲邀功心切,自作主张。而赵构泰然自若,不为所动,金兵主帅翰离不认为这不是养尊处优的王子应该有的表现,怀疑康王赵构是假皇子,要求北宋另外送一个王子代替赵构

宋金合议罢兵以后,赵构和后来去的三王子肃王赵枢一起回到了北宋,但宋钦宗并不打算履行宋金合议割让三镇,导致金兵杀了个回马枪,宋钦宗无奈,又派赵构为人质,随王云去金营议和,结果在磁州被宗泽拦下,百姓打死了钦差王云,赵构滞留磁州。后来金兵围困京城,赵构就在外招兵买马准备勤王。

宋钦宗知道打不过金军,只得和金兵再次以和,议和期间下旨赵构暂时不要进京勤王,等待议和结果。金兵以议和为诱饵,把宋钦宗和宋徽宗骗出城外,然后扣留。金兵搜刮完城中财富,强立张邦昌为皇帝,把赵氏一族全部掳掠到北国。

张邦昌不愿意做万人唾弃的伪皇帝,金兵走后就退位,推神宗皇帝时被贬为女道士的孟皇后为【宋太后】由元祐孟太后垂帘主政,后又找到身在应天府的赵构,归政给赵构,并推赵构为帝。赵构从张邦昌手里接过皇帝位,开始很感激张邦昌,封了他大官,后来觉得从张邦昌手里接皇帝位名不正言不顺,就找了一个不太靠谱的罪名杀了恩人张邦昌。罪名是张邦昌在做伪皇帝期间玷污了宋徽宗的嫔妃。

唐砖结局怎么样

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看历史类小说,尤其是唐朝类的。直到14年大二接触到唐砖,到现在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给我感觉就是波澜不惊。平静的开局入世大唐,最后平静的结尾,以一块琥珀结尾。从少年写到中年,直到老年。每一个阶段看似很平静,实则很不平静。从画乌龟开始,就想把自己当做乌龟,沙滩一躺三年半,大浪来时我翻身。

少年时在官场混,全靠长辈提携。人物刻画方面,对程咬金的描述,真的是写活了,程咬金每次的计谋都是简单实用。在后期李承乾收权,通过娶一个青楼女子当国公夫人来自污。皇帝很快忽略他,而与之相反的李绩提成孙子的头颅跪在宫门前来乞求宽恕。为人看似粗犷,实则妖精。

男主一生中身边的长辈都是师傅朋友,长孙皇后对他的溺爱,跟着程咬金学着为官之道,太子杀手李纲李文纪,颜之推老先生,孙思邈等人都是他一生的朋友师傅。在颜之推去世那一段,老先生笑着对他说我要走了,然后他出门对门房说,他去世不要通知我。一个人在听涛阁住了几个月,才走出自己的心魔。李纲去世后,每次心烦意乱时候都会去李纲墓前说话,自嘲是对人说鬼话,对鬼说人话。

对于长孙皇后,名义上是他师傅,实际上就是对母亲一样,长孙皇后满足了他在唐朝缺失的母爱,一生的母亲。不管是朝堂打赌赢了两万贯被讹走,实际上自己也说,这是皇后对他的保护。在日食彗星出现那天,他的表现比李泰李承乾还要发狂,这时候他也学会了程咬金的简单实用计谋,认扫把星为祖宗,这样转移全天下人注意力,通过自污,保护了长孙皇后。

情感方面,个人觉得,男主最爱还是草原上的那日暮,一起经历过生死,满足了他在内心深处最孤独的缺失。男人都喜欢笨一点的老婆,女儿都说自己娘笨的一袋粮食换一只羊都算不过来,爹却宠爱了二十年。爱屋及乌,通过男主对女儿云暮的爱也可以看出来。

李承乾、李泰、李恪、长孙冲、程处默、李怀仁,一生的朋友。长孙冲的背叛,李怀仁死在他怀里,那一段读的好失落。最后跟长孙冲在街上复合,也是好的结局一种。一生中就在怎样帮李承乾当好皇帝,帮李泰成为一个好科学家,帮李恪远离皇家。。。。

看了几十遍了,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还有好多好多没写出来,以后慢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