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 两晋时期名士,大臣周(顗)伯仁是怎样的一个人
- 您能举和中国历史名人有关系的一些成语并能对应出他们的名字吗
- 如果你有一种超能力可以立刻获得一百万,但会让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消失,你会怎么做
- 庾阐描写石鼓山景色的诗,为何有人说对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山水诗产生影响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谚语,充满懊悔与痛心。谚语彰显的智慧与情感,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如今我们也常会引用此典故来表情达意。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1、首先,理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
为帮助理解,我们来看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我”和“伯仁”分别指谁?两个人物关系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嫌隙?伯仁又为什么因“我”而死?
谚语中“我”,指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任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比较牛的人物。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十分友善。
东晋建立后,王导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晋升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导之兄王敦也很牛叉,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王氏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但后来出现”王敦之乱“,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题目中的典故就发生在王导时任司空、王敦领兵作乱之后。
谚语中“伯仁”,是指周顗,音Zhōu yǐ,字伯仁,两晋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
周顗,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看重,因天性宽厚仁德被人敬重,“王敦之乱”被王导之兄王敦杀害,终年54岁。
2、其次,理解“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
上面提及“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这个典故起因是:
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重用时,更起2万精兵直扑中央南京。
晋元帝宠信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南京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但王导听后仍惊恐万分,于是带领有官职王氏子弟20多口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此乱臣贼子。
而恰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好话,便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就是说:我全家100多口,就全靠你了。结果周顗当作没听见,昂首径直进了大殿。
然而,周见到皇帝说尽了王导好话,说王导是个忠诚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到满身酒气、烂醉如泥才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口等着,叫周也没搭理他,周还边走还边胡言乱语:“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周顗出宫后回到家里,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言词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但王导不知道周顗两次为自己向晋元帝求情,还怀疑周伯仁可能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因而非常怨恨他。
王敦触有两把刷子,“王敦之乱”仅20000精兵就把朝廷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晋元帝只得对王敦封大官许愿,王敦总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此大开杀戒,对名士周伯仁也不例外。
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这望 ,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意思是: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什么可疑虑的。但王导不回答。
后王敦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仍不吭声,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不语。于是王敦下令杀害了周顗。
第二天,王导直入朝廷,神气活现地在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知道周顗原来是外示无情,但内里在极尽全力为王导开脱,于是王导拿着周顗的上书痛哭流涕: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1、有时候,你眼睛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眼睛看到的现象,就来直接断定其背后的意义,因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
案例中的王导,仅凭眼睛的直觉观察,就认为周顗没有帮助他,甚至还怀疑周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怨恨周顗,确实有些武断。
我认为,周顗之所以没与王导他走得过近,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如果两人关系甚密,被人落下口实,倒会有不公平、徇私包庇等嫌疑,这样不仅救不了王导,反而还会害了他。
从这点看,周顗无疑是智慧的。但是,显然王导没做深思熟虑,没有Get到周顗的意思,确实相当失算啊,错失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当真悔恨呀。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眼之所见,就给事物定性,这样也很容易出错。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
2、表面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真正为你好,甚至有可能背后捅你一刀;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从来不会邀功的,而是在你身后默默付出。
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表面上对你很好、甜言蜜语的人可能会痛后捅你刀,比如说“一辈子一起“和”我们分开吧“的人往往是同一人。
但是那些你认为不好的、经常批评你的、给予你指正,甚至泼你冷水等的人,却往往会在你摔倒时搀扶你,默默为你付出。我们永远不要从别人嘴里来看人,要自己学会用心感受。
因为,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不会急于让你知道、向你邀功的,他们就象天上的星星,只有在你抬头时,才会看见熠熠的光芒。
正如案例中的伯仁,默默为王导求请付出,却没有为自己向王导开释。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典故的悲怆,深深的周顗的宽厚仁德所动容,也为王导的误解、武断失去挚友而深感惋惜。
总结
历史过去即将2000年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带给后世的我们以深痛的深思,希望古代悲剧不要在现代重演。
眼睛虽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还是希望眼睛的穿透力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还原出世间的真相,以免铸成大错,而悔之晚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两晋时期名士,大臣周(顗)伯仁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顗(yǐ,音以)是一位典型的魏晋名士,他的举止狂放不羁,即使是位居师长高位,仍是一派名士作风。
嗜酒如命
周顗所受的诟病,自古以来,无外乎是“酒德”极差。仅以《晋书·周顗传》所载,他就有两次因酒遭劾的“光辉事迹”。即使是宽待士族的晋元帝,也在诏书中明加戒谕:“屡以酒过,为有司所绳。”更加夸张的是,他任尚书仆射时,竟累日沉醉,不理公务,时人称之为“三日仆射”。
触怒晋元帝
有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周顗亦参与其中。酒酣耳热之间,元帝说:“如今名臣共集,与尧舜时代相比如何?”众人纵然不锦上添花,也不敢贸然泼元帝的冷水,谁想,醉酒的周顗却“不怕死”,抗声道:“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
此语一出,元帝大为羞恼,将其投入狱中,扬言要处死他。此后数日,元帝气消,才将周顗放出。众人都赶去探望,周顗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我前几天犯的罪,我本就知道不至于被处死。”
周顗所言,虽然并没有深刻之理,但仍然让我想起了西晋卫瓘的抚座叹息。卫瓘认为太子司马衷(后为晋惠帝)不堪为人君,又不好劝阻,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借醉上前,摸着晋武帝的座位说:“此座可惜。”
如此看来,表面上放荡不羁的周顗,其实内心也并非全然无知。或许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消极避世的状态(这方面的极端者,有似阮籍、刘伶,但这二人相较来说更为复杂)。
宽待兄弟
尽管周顗不屑俗务、放浪不羁,但在矫作之中,亦见得他的真情:
顗性宽裕而友爱过人,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弟弟周嵩用烧着的蜡烛攻击兄长,这即使放在如今的中国,也有些“不敬”。而周顗面对醉酒抱怨的弟弟,只有真心的关爱,所以他并不计较,只开着玩笑说:“阿奴你用火攻之计,这本就是一个下策。”
保全王导
在我们最熟悉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典故之中,周顗扮演的是一个默然不言攻的真朋友,他虽极力保王氏一族,但却并不告诉好友王导,甚至还装作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就算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也并没有拿这件事来作为保住自己性命的筹码。直到王导在茫茫奏疏中发现了这篇章奏,才泪流满面。回到家里,面对诸子,愧恨泣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南朝史学家范晔说:“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后汉书·卢植传论赞》)越是危急之时,越能洞察人心。
明初靖难之役,南京的文臣胡广在私宅里与同僚相约殉国,一片慷慨激昂之声,只有翰林修撰王艮沉默不语。待到北军攻破南京时,胡广等却早早迎降,最后饮鸩殉国的,正是当时不语的王艮。
同样的,在东晋元、明两朝的两次大乱中,亦能看出士人之心,周顗自知不免,能骂王敦而死,推情缘理,也实属不易了。《晋书》史臣赞其:“抗言无挠,甘赴鼎而全操,盖事君而尽节者欤!”堪为确论。
您能举和中国历史名人有关系的一些成语并能对应出他们的名字吗
在历史古城邯郸,有逾过千条的汉成语;大多出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都与当时的人物有关。从赵武灵王到蔺廉将相,从黄粱美梦到邯郸学步,随手拈来,比比皆是。如若例举,太过繁杂。诸君如有兴趣,尽可百度平台阅览。
如果你有一种超能力可以立刻获得一百万,但会让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消失,你会怎么做
假如我有超能力,对着100万说:“你属于我。“接着,我对路边不相识的人说:“如果我得了这100万,你得马上去死。”我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作如何取舍?道德告诉我:拿别人的生命换来再多的钱我也不能要!!!
假如我是贼,我偷了别人的100万,刚得手,被东家小孩发现了,他刚要呼喊,我捂住他的嘴,由于动作不当,造成他致息死亡,为逃避罪责,我可能会选择逃亡。
假如我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超能力,国家要我去指挥对敌作战,我知道,一场战争下来会有千万人死于非命,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会义无反顾。结果我可能被授于将军。
但这个问题若是遇到没良心的人去取舍的话,结果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光景。比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高俊芳,为了几个铜嗅,竟然无视广大人众的生命安全造出假药流放市场,其德道与良心何在?其危害比例可能远远超过(100万:1)了。
反正这个问题是虚拟的,我也就想象地说出一通这样的话,当是茶前饭后的笑料吧。
庾阐描写石鼓山景色的诗,为何有人说对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山水诗产生影响
观石鼓
庾阐
命驾观奇逸,径骛造灵山。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
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岭,绿涧漱岩间。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
石鼓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北门外,雄踞在蒸水与湘江汇合处,因山有高2米的石鼓而得名。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秀丽。庾阐在零陵任职太守时,曾经游历过石鼓山。这首诗是诗人游览石鼓山时而作的游记。
诗人观察力细致入微,深情款款,看清澈见底的乌龙泉水,在山涧中形成清清的溪流,自山上奔腾宣泄而下,冲击着巨大的石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撼动九天。诗人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细腻刻画风景使得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诗人站立山间,抬头仰望,“翔宵拂翠岭”,向下俯视,“绿涧漱岩间”,用词遣句极为准确、生动。“拂”、“漱”富于流动飘逸感,具有动态美、色彩美、音韵美三大特点。“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又是另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里的“玩”是玩赏之意。悠悠飘逸的云朵、青翠欲滴的山岭、幽深清澈的山涧小溪、欢快歌唱的清泉、鲜艳夺目的花儿透着浓烈宜人的芳香,这多样化的画面清晰有致,色彩热烈、气韵生动、张弛有度。既表现出山林的幽深寂静,又活泼生动,毫无呆滞、寂寞之感觉。像极了《楚辞》里的游记描写。
因为这首诗突破了玄言诗的束缚,一方面概括地描写出雄壮辽阔的景物,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自然景物的动态,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诗人无限喜悦快乐的个人情愫。语言清新明快,构思精巧别致,所以对后期的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山水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时,总能捕捉到此诗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