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越国那么小,勾践成为春秋霸主的时候,晋、齐、楚等大国在干什么
- 荀瑶攻齐之战:晋荀瑶攻齐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 为何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齐国是“田氏伐齐”,而晋国是“三家分晋”
-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这句体现子贡强大,但也让百姓流血国家灭亡,怎样看待这件事
- 为什么秦、楚、吴、越很热衷扩张土地,而晋、齐、宋、燕只顾一亩三分地呢
- 春秋战国的国家,在后世都有继承的,比如齐、燕,晋,为什么没有以韩为国号的呢
- 偏远小国吴国竟能灭楚败齐逼晋,比德国还厉害,为什么
- 为何春秋时的强国齐、楚、晋都未统一,而小国秦却能称霸天下
越国那么小,勾践成为春秋霸主的时候,晋、齐、楚等大国在干什么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军队和兵器,越国虽小,但是它的兵器非常锋利,军队数量虽不多,却有非常多的“敢死队”。
据说,越国与吴国争霸的时候,越王居然在阵地前让“敢死队”自杀,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吴军见此也吓破了胆!
越国的兵器很发达,特别是宝剑的制造业非常厉害,2000多年后一把“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证明了越国兵器的第一流水平。
剑属于古代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影视剧中,常会看到古代军队的将帅腰佩长剑、身跨战马的形象,也有仗剑出入千军万马的战将。
一把利剑,映衬着诸多骑士的翩翩风度。
历史上有记载的名剑不少,如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而出土面世的名剑却不多见。
50多年前,湖北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里,出土了一把宝剑。
它紧紧插在黑漆的木头剑鞘里,人们好奇地拔出来一看,一下子都惊得发呆了。
只见一道银光一闪,它的剑身亮晃晃的,好像刚刚铸造出来的。
墓主是楚悼王后代,楚国大夫召固,下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期,距今大约2350年以前,在他的墓中出土了这把震惊寰宇的“越王勾践剑”!
这宝剑居然没有一丁点儿锈斑,寒气逼人,闪烁着炫目的亮光,简直和新的一样。
更加使人惊奇的是,它依旧锋利无比,对着厚厚一沓纸,随便一挥,“唰”的一声就划穿了。
面对着这把谜一样的宝剑,咱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的兵器绝对是一流的。
那么,越王在扩军备战,打造一流兵器的时候,齐国、楚国、晋国等大国在干嘛?
楚国国王正在迎娶越国公主,希望得到越王勾践这个强大盟国的持续支持
事实上,楚惠王的生母就是越王勾践的女儿,想当年楚昭王在越王勾践称霸的时候,趁机与越国公主结为婚姻,越国的一些兵器也被带到楚国,这就包括“越王勾践剑”。
楚国因为之前被吴国打败,一时半会,还没有恢复元气!
楚王只能指望越国能够替楚国攻打吴国,可以说越王勾践称霸之前,楚国还是非常愿意支持越国的。
越楚之间,因此出现了一段亲密的“蜜月期”,当年楚越关系还非常好。
齐国跟鲁国有矛盾,后来又被吴国打败,到越王勾践称霸的时候,齐国已经萎靡不振了
据说,正当越王勾践积极地准备他的复仇大业之时,吴王夫差却兴师动众,打算去攻打齐国。
为什么突然要去攻打齐国呢?
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齐王想要去攻打鲁国,身为鲁国人的孔子知道鲁国危急,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就派能言善辩的得意门生子贡去吴国游说吴王夫差。
子贡见了夫差,充分发挥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他对吴王夫差说:“现在齐国已经称霸东方,以大国自居,一直不把吴国放在眼里,处处给您难堪。
如果齐国灭了鲁国,自身壮大起来后,那下一个目标便是吴国了。到那个时候,您的王位可就危险了!”
但是,子贡接着说:“现在一切还来得及,只要吴国马上出兵帮鲁国攻打齐国,就可以北上称霸,成为天下的霸主”。
吴王夫差被忽悠了,而伍子胥却很清楚,他坚决反对进攻齐国。
后来,有人对吴王说:“伍子胥大人早就与齐王勾结,收了齐王不少黄金,这才极力劝大王您不要伐齐。伍子胥对大王早就有了二心,大王应该早下决断啊”。
夫差听后,仔细思考了一番,再联想起出兵前伍子胥对自己说的那番话,终于下定决心,叫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缕宝剑。
伍子胥看到宝剑,自然明白了夫差的用意。
他仰天长叹道:“罢了!罢了!我早料到我的结局将是这样。”
吴王不信任我,小人陷害我,可后世的人一定会相信我是忠心的,我的忠心可与比干相比,天地可鉴啊!
就这样,吴王一意孤行去攻打齐国了。
最后,齐国和吴国两败俱伤,越国却渔翁得利,所以到越王勾践要称霸的时候,齐国和吴国都被搞得奄奄一息了。
晋国也曾经与吴国争霸,最后被吴国打败,总之越王勾践之所以称霸,其实就是代替了吴国的霸权而已!
总而言之,在越王勾践称霸的时候,齐国、楚国、晋国都曾经与吴国争霸,吴国最终取得了优势,最后却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事实上就是一种霸权的转移而已!
既然,之前晋国、楚国、齐国都已经承认了吴国的霸主地位 ,那么只要有一个诸侯国能够战胜吴国这个霸主,那么它就是新的春秋霸主了。
说白了,越国虽小,但是它却打败了吴国这个霸主,楚国、齐国、晋国虽是大国,但在春秋后期都是吴国的手下败将,在“吴越争雄”的时候,他们只能坐山观虎斗,谁赢了,他们就尊谁为霸主。
一起探讨越王称霸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荀瑶攻齐之战:晋荀瑶攻齐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晋荀瑶攻齐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472年,是晋国的荀瑶派兵攻打齐国的战争。
智瑶,一个初涉政坛的新星,他的理想也是匡扶晋国霸权,这是他与赵鞅的共同点,身为国之卿士,以国家为重。在赵鞅死后,他扛起了晋国的大旗,继续着晋国的争霸行动。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领军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此战中,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晋军看主帅都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智瑶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对于齐国、这个骑墙之术甚高的诸侯,智伯采取的是攻打。而对于卫国等二等诸侯国,智瑶采取的却是战略争取。
公元前475年,智瑶成为晋国执政,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充实晋国实力,主动将自家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并以此胁迫晋国另外三大家族献城。韩氏和魏氏慑于智瑶威势,无奈献城,但赵氏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封地,于是智伯联合魏氏、韩氏共同对赵氏发动战争,并水淹赵氏治所晋阳。在晋阳快被淹没的时候,赵襄子暗中派人串谋韩、魏,韩、魏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兵败身亡。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为何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齐国是“田氏伐齐”,而晋国是“三家分晋”
首先,要指出题目里的两个错误:一是“田氏代齐”,不是伐齐;二是两件事都发生在战国初期,并非春秋末期。为什么晋国被三家瓜分,而齐国是一家独大呢?这是国内权力斗争导致不同的结果,我来略述一下。
第一,齐国为什么一家独大
在春秋后期,齐国先后爆发崔杼之乱与庆封乱政,田无宇联合鲍氏、栾氏、高氏发动政变,推倒庆封,形成四大家族垄断政坛的局面。这种情形与晋国是非常类似的,但最后的走向是田氏一家独大,并没有出现多家瓜分齐国的现象,为什么呢?这跟田无宇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
田氏(又称陈姓)是来自陈国外来移民,在齐国根基不深。田无宇要树立家族的威望,必须要取悦于国人,他做了什么呢?他做了赔本的买卖,以大斗借出粮食给百姓,以小斗回收。在木材、盐、水产品的买卖上,也实行平价利民的原则,木材从山区运往城市,售价不超过山区,盐与海产品从海边运往城市,售价不超过海边,其中的运费,统统由他来承担。
当其他齐国贵族殚精竭力想着从老百姓那里压榨更多的钱财时,田无宇反其道而行,施恩于百姓。他的名声迅速传遍全国,很快得到民众的真诚拥护。
在得到民众拥护后,他与鲍氏联合,整垮了高、栾二氏。由于鲍氏家族的势力远不及田氏,故而田氏一家独大。
到了战国初期,田氏势力越发强大,此时齐国公室田益衰微,最后被田氏取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一点也不奇怪。
第二,晋国为什么被三家瓜分
首先要明确,三家分晋并不是必然,晋国完全可能像齐国那样,被一家控制,只是历史阴差阳错,曾经呼风唤雨、稳操胜券的知氏竟然阴沟翻船,被赵、韩、魏三家联手干掉了,这才有了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始,长期实行六卿制,所谓六卿就是晋国军队的六大统帅,由此可见晋国之军国主义传统。最初六卿并不是固定六个家族,而是经常性换血。从晋悼公时代始,六卿固化为知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六大家族轮流作庄。六卿从选拔制向世袭制过渡,这是晋国政治制度之一大变化。这一大变化,意味着晋国实际上已经是六大家族的地盘。
第二次大变化是六卿制向四卿制的变化。公元前497年,晋国陷入大分裂的危机,六卿中的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与其余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终于爆发内战。内战的结果,中行氏与范氏出局,六大家族剩下知、赵、魏、韩四家。
第三次大变化是知氏一家独大。公元前475年,知瑶上台,他是个能力超强的领袖,同时也是狂妄自大之领袖,知氏之势力逐渐超越其他三家。面对知氏的步步紧逼,韩氏、魏氏选择屈服,而赵氏则选择对抗。晋国内战再度爆发,知氏纠集韩、魏二氏讨伐赵氏,围困晋阳三年,眼看赵氏就要完蛋了,历史却出现戏剧性的变化。韩、魏二氏突然倒戈,与赵氏联手灭掉知氏。自此,晋国的走向与齐国完全不同,三家分晋也初现雏形。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这句体现子贡强大,但也让百姓流血国家灭亡,怎样看待这件事
端木赐,即子贡,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一字子赣,春秋晚期卫国(今属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端木赐号称“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称赞他是堪当大任的“瑚琏之器”。
端木赐在孔门十哲之中,口才极佳,以巧言善辩而著称于世。
办事圆融通达,善于经商之道,曾往返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是孔门弟子的首富,被后世誉为儒商的鼻祖,端木遗风就是形容诚信经商的上古风气。
端木赐分别在鲁国、卫国担任过大夫、相国等官职,显示了常人无法比拟的过人才干。
《左传》记载: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时年二十六岁的端木赐在鲁国任大夫。当年正月,鲁国附属国——邾国的国君邾隐公来到鲁国,朝见鲁国国君鲁定公。
鲁定公姬宋,鲁国第二十五任国君,鲁昭公之弟,鲁国因为斗鸡发生内乱,鲁昭公到晋国避难,后死于乾侯(河北成安县),国人推选公子宋为国君。
邾隐公曹益,邾国第十七任国君,邾庄公之子,在位十九年被吴国俘虏后废黜,后逃亡鲁国、齐国,吴王夫差立其子为国君,即邾桓公。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扶植曹益复位。
邾隐公曹益本来是朝见老大,却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架势,他在朝会仪式上,昂着头,把一块宝玉献给鲁定公姬宋。做为被朝见者,鲁定公却低着头,伸手接过宝玉。
一直在现场的端木赐事后对别人说:“以传统礼仪观察这次朝见活动,我可以断定,这两位国君都死期临近了!”有人反问端木赐:“你咋会知道呢?说说看?”
端木赐侃侃而谈:“所谓的‘礼’,象征着国君的生死存亡,也可预示国家的兴旺衰微,人人都应该引起警惕。鲁国国君和邾国国君在本次朝会之上,都没有严格按照礼仪行事,说明他们两个人已经头脑昏乱而不清醒了。”
端木赐解释说:“庄重的朝会上,两位国君行事不合乎礼仪,他们可能长久吗?附属国君仰视而高高献玉,表达着傲慢情绪,鲁国国君垂头接玉,显示着衰颓之相。傲慢距离战乱只有一步之遥,而衰颓预示着疾病缠身,鲁国国君可能会先一步走了!”
端木赐果然毒舌乌鸦嘴,四个月后,鲁定公姬宋病逝,传位给儿子姬蒋,即鲁哀公。
邾隐公回国不久,国内发生内乱,前471年,越王勾践以其暴虐将其废黜,立其子邾子何即位,邾隐公后来客死越国。
孔子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端木赐此番预测不幸言中,这使他将来会因此而更加多嘴多舌了!
为什么秦、楚、吴、越很热衷扩张土地,而晋、齐、宋、燕只顾一亩三分地呢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想扩张领土的国君,不是一个好国君。春秋战国,乱世纷争,除了像战国中后期的卫国,周围皆是强邻,不敢扩张外,其他国家都在搞扩张,秦、楚、吴、越是这样的,晋、齐、宋、燕亦如此,没有哪一个大国安分守己的。
01:秦国的扩张史
秦国立国非常晚,西周建立100多年后,秦国老祖宗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得到了一小块封地,当时还不算诸侯,是周王室的附庸国。
秦国的几代先君,在和西戎交战中,领土面积不断扩大;到秦襄公时,因为护送周天子东迁有功,被封为伯爵,正式成为了诸侯的一员。在周王室的默许下,秦国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到秦穆公时,已经到达了黄河边。
秦穆公东扩被晋国阻止后,转而向西,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面积扩大了很多。
之后的扩张史,大家都知道了,先是对三晋步步蚕食,最后统一了天下。
02:楚国的扩张史
楚国刚开始的领土极小,大约50里方圆吧,之后历代国君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拿着手中的武器,一路拼杀,到春秋中期,已经成为了超级诸侯,面积、人口远超其他国家。
战国中后期,楚国灭了越国,领土更是大大增加,将大部分的长江流域纳入管辖范围。顺便提一句,周公旦传下来的鲁国也被楚国给灭了。
03:吴国的扩张史
吴国远离中原,但一直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吴王夫差在打败越王勾践后,率军北上,就连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也不敢怎么地,沿途诸侯小国更是纷纷臣服,吴国的领土到达了巅峰。
福兮祸之所倚,正当夫差在中原耀武扬威时,后院着了火,越王勾践瞄准时机,在后方发起攻击,吴国倒在了山顶上。
04:越国的扩张史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将吴国吞了下去,越国实力猛增了一大截,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勾践,学起了夫差:引兵北上,称霸中原。
之后的几代国君也没闲着。战国中期,越王还打算进攻齐国,可见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被齐王忽悠后,转而攻打楚国,最后被楚怀王灭了。
05:晋国的扩张史
晋国在封国时,也只是一小块领地,西周晚期就开始了扩张,到晋献公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领土扩张了许多,之后晋国称霸中原上百年,一直没闲着。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都在扩张。魏国侵占了河西之地,连后来的国都大梁都是抢过来的;赵国向北方扩张,赵武灵王时,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韩国最弱,也灭了郑国,后来其他国家不敢惹,净欺负周天子。
06:齐国的扩张史
相对来说,齐国扩张的不多,但是当时的齐国重镇即墨、莒(五国伐齐时,齐国最后的两个城池)都是从其他国家抢过来的。
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即墨归了齐国;莒是莒国的都城,齐桓公姜小白到外国逃难时,就曾到过莒国,公元前431年,楚国灭了莒国,后来领土被齐国抢了过来。
07:宋国的扩张史
宋国以商业发达文明,陶邑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都市,秦国权臣魏冉、赵国权臣李兑、齐国国君齐湣王为了这块风水宝地,争得不亦乐乎。
春秋时期,宋襄公激情飞扬,虽实力有限,梦想破落,但争霸的野心一直没有熄灭。战国时期,周围都是强邻,宋国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但是末代国君宋康王很是牛了一把: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只可惜实力太弱了,最后被齐国灭了。
08:燕国的扩张史
燕国在北方边陲,大多数时间里,都是默默无闻的角色。燕昭王时期,燕国国内人才济济,也向外扩张了一把:乐毅在攻打齐国的同时,燕昭王派秦开袭击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最强盛的时候,国土面积仅次于楚国、秦国,可在七雄中排第三。
春秋战国,就是一部诸侯扩张史,谁也没有停下,有机会就会好不客气的撕对方一块肉,只不过实力强大者越来越强,实力不济者被别人撕咬了。
春秋战国的国家,在后世都有继承的,比如齐、燕,晋,为什么没有以韩为国号的呢
秦始皇灭六国,首先干掉的是韩国,最先灭,一定要灭干净。几乎没用外交手段,直接大军碾压。
韩国虽为战国七雄,在实力地盘等各方面基本在未瑞,又在秦国的老虎嘴边,被灭的除了老百姓和土地,韩国被灭的没剩下什么了。其它五国在被秦灭的过程中都留有骨血,有后人,在文化传承上没有断代,在项羽分封时基本上都恢复了。刘邦称帝后的刘姓王、异姓王恢复的就更多。
秦朝灭亡后大多数王以封地名为王名,什么魏、楚、齐、燕等都曾经是王国的一部分,他们离首都长安远,而原韩国的属地就在长安洛阳眼皮底下,一直是皇帝、朝庭的自留地,因此基本上没有韩这个王国名出现,皇帝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弄一个王。
至于韩国(朝鲜)以韩命国名属于盗版,拾漏。朝鲜对我国有样学样,地名、山川、河流等都与中国重名,几乎是微缩版的中国,那个韩国不作数。
偏远小国吴国竟能灭楚败齐逼晋,比德国还厉害,为什么
你说的这个是在春秋时期的事。这个时期中原封国之间的战争多少保留了西周时期的风范,既君子之战。相互战争而不伤大雅,战争还没达到战国时期那么超酷。而这个时期又是变革时期,人才流动,改革旧习。吴国地处边陲,民风彪悍。改革的需求迫切。 在得到孙武、伍子胥等人才后,通过引进先进人才和生产力、变革国内机制体制。国力、军力大增。反观这个时候的楚国、晋国、齐国。哪一个不是分封制弊病百出,政治体制僵化,人浮于事。国家大而不强,军力外强中干,官员不思进取。这个时候吴国得手并不偶然。那时的越国与吴国地理位置,民俗风气大致相同,但没有经过孙子伍子胥们的改革,国力还不能相提并论。这之后,随着孙武伍子胥的离去,吴国强盛昙花一现,反被奋发图强的越国所灭。这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为何春秋时的强国齐、楚、晋都未统一,而小国秦却能称霸天下
这正应了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春秋时候,齐国、晋国、楚国都是大国强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了春秋首霸,晋国经晋文公重耳及后人的治理下,纵贯整个春秋,都一直是中原霸主,楚国经过一系列的开疆拓土,到楚庄王时,国力鼎盛,也称了名符其实的南方霸主。秦国虽经秦穆公的努力下,打败西戎,并国二十,但终因强晋的阻隔,让秦国根本无法向东发展,也一直不为东方诸侯所重视。那么为什么秦国最终能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呢?
秦国一直在负重中前行。秦国祖先本来是商朝末年的宠臣恶来,因助纣为虐而被杀,其子孙一直被排挤,后来因善养马而被周天子重用,得了一块封地,但依旧是个附庸国,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邑,才将旧都之地赐给了秦人,方能比诸诸侯国。秦人不气馁,在荒芜之地奋力打拼,他们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让东方诸侯国看得起,被东方诸侯接纳。终于到秦穆公时,选贤任能,使国力逐渐强大,打败了西方少数民族的戎狄,吞并了二十多个小国,疆域得到拓展,也逐渐为东方诸侯所认识。但是,由于有强晋在东方的横亘,很难向东突破,依然被东方诸侯国以蛮夷看待。虽然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因战国初期魏国的十分强大,秦国辛辛苦苦夺得的向东方发展的跳板西河之地,又被魏国夺去了,秦人东进受阻,自然不甘心,就革新自强,来了个商鞅变法,从此为大秦称霸中原,统一天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而同时期的齐、晋、楚呢?齐国虽经管仲治理,让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在齐桓公死后,长时期陷于内讧,最终被权臣田氏取代。虽也强盛一时,终不思进取,固守成法,贪于安逸享乐。当秦国崛起时,不思与他国共同对付秦国,却在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下,处处配合秦国,其他诸侯破灭后,齐国自然也难免亡国的命运。晋国在春秋一直是最强国的存在,吞强邻并弱小,但从晋献公开始,打压驱逐公族,导致朝中宗亲势力大衰,到晋文公时,又实行了五军六卿制,让外姓大臣掌握实权。这样发展的结果,朝中大臣没有宗亲势力与之匹敌,成了一家独大。导致晋国几家重臣轮流执政,国君权力逐渐被架空,难以控制朝权。后来几家分割控制了晋国的大部分土地人口,国君成了虚设。几家大臣经过不断勾心斗角,激烈吞并,最后仅剩韩、赵、魏三家,分割了晋国所有土地,逼迫周天子承认其诸侯地位,这样晋国就被韩赵魏三家给分割替代了。后来,魏国在战国初期非常强盛,夺去了秦国的西河之地,打压秦国东进一百多年。楚国本是个子爵小国,因祖先一直与南方蛮族杂居,总是被中原诸侯视作荆蛮异族,而被看不起。楚国的祖先一开始也是在艰难中创业的,经过不断开疆拓土,到楚武王时,已经成了诸侯大国,开始与中原诸侯角逐,楚庄王把楚国的强盛推向高潮,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但后来的楚王开始追求安乐,权臣贵族不断干涉楚国政治,国势日下,到战国初期,名将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受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楚悼王死,吴起被害,变法失败,从此楚国再无中兴之势,楚怀王后,楚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完全失去了争雄天下的实力。只有秦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战国初期,诸侯混战,相互兼并,各国为了图强,纷纷实行变法。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申不害的韩国改革,齐国的邹忌变革等等,但这些改革都不很彻底,都没有深刻触及贵族的根本利益,虽有所成效,但都没维持多久,就失败或结束了。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最完美,而且让秦国坚持下来了。秦国从此成了诸侯中最富强的国家。面对强秦,诸侯国的苟且妥协,抱薪救火,急功近利,让秦国越来越无敌于天下。强大的秦国引起了东方诸国的恐慌,虽有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行动,但因各国自私,联军人心不齐,乌合之众,刚一对敌,就不战自溃。恰当的策略,让秦国游刃有余。秦国的按军功升赏,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用人才的策略,让国外人才不断来投,像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都是来自他国的人才,都为秦国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秦国的奖励军功,让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增,名将也层出不穷,如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王贲等等。而东方的诸侯国呢,在秦国的远交近攻离纵连横策略下,纷纷割地求和,有的甚至用所谓“疲秦”之法,来求得一时苟安。韩国为了不让秦国进攻自己,就派水工郑国去秦国,让秦国大搞水利建设,让秦国把人力物力都用在兴修水利,无暇东顾。却没料到竟在关中开出了郑国渠,让大秦更富庶了。赵国则自毁长城,驱走了名将廉颇,杀害了名将李牧,直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楚、魏在强秦的进攻下,也不断割地给秦国。齐国远离秦国,不懂得唇亡齿寒,却屡屡配合秦国,灭亡削弱临国。远在东北的燕国,恐惧秦国的进攻,以为刺杀秦王就能禁止秦国的吞并,就来了出荆轲刺秦王,没想到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从秦国的发迹,到秦国的一统,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负重在肩,临危图存,励精图治,正是在他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下,秦国才从弱小变成了强大。而其他国家呢,在优裕的生活中意志逐渐消沉,一步步坠入危亡境地。因此危中求机的秦国的崛起和逸娱求乐的六国的沉沦,很好的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