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虞允文如何大破金兵的40万人
- 虞允文一介书生,是怎么做到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军的
- 南宋大臣虞允文为何能名垂青史
- 历史上的三个文弱书生,陈庆之、虞允文和诸葛亮,以少胜多看军事才能谁更厉害
- 仁寿除了虞允文还出过哪位承相
- 虞允文的书法风格是什么
- 虞允文除了采石矶大战,还做过什么
- 如果虞允文不死,宋孝宗的北伐大计是否可以完成
- 虞允文打退金兵是否属于侥幸取胜他未得圣旨便主持军务是否属于越权
- 如果虞允文抗金失败,金主完颜亮会灭亡南宋建立统一的金王朝吗
虞允文如何大破金兵的40万人
感谢悟空问答的五连发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采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十分经典的一场战役。孱弱的北宋王朝,以一万兵力大破海陵王完颜亮数十万大军。完颜亮再回经途中被杀,金有“小尧舜”之称完颜雍继承皇位。当时海陵王号称60万,其实兵分三路,以海陵王带领的10万中路大军为主。
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君主,他对汉文化学习较多并且野心很大,一心的想要一统中原,称霸天下。海陵王完颜亮一上位,大力发展军事,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海陵王,虽然他的野心很大,但是他的政策却使得本来已经慢慢的金朝经济遭到了破坏,他不顾民生经济,将百姓强行招募入伍。所以他再挥师南下的时候,军中很多人就已经“消极怠工”,半路逃回,士气上要远低于宋军。
宋军的士气本来也是极其低迷的,虞允文本来作为中书舍人,一介文官他是代表朝廷来前线慰问送赏的。但是他看着低迷的士气,直接对着士兵豪气的说,“朝廷的赏赐,就在这里等着你们来取了。”他亲自督战,建立军防,使得士兵大受鼓舞。
在这次战役中,海陵王完颜亮要渡江作战,这对于不熟悉水战的金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虞允文抓住金兵这一点,并且采用了当时的新式武器火药,再加上作战当天水面降起大雾。宋军在心理上完胜金军,再加上当时金军基本没见过火药,吓得“求神拜佛”。一万宋军击垮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宋军全占取胜理所当然。
文/红雨说历史
虞允文一介书生,是怎么做到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军的
一介书生奉命前线劳军,率领1.8万名残兵打败40万大军,完颜亮被杀,这真正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名叫虞允文的书生,虽然创造了非凡功绩,却少为人知,甚至可称为被遗忘的历史英雄。
1、完颜亮率60万金军杀来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经过充分准备,完颜亮率60万大军(号称百万),在淮河上建造运兵浮桥。一个月后渡淮河,向南宋军队发动攻击,宋将王权放弃庐州南逃,刘琦放弃扬州败退,金军兵临长江北岸。
宋高宗见状,再次展露“逃跑皇帝”本色,想跑到海上躲避,因宰相陈康位强力反对而没有成行。此时,完颜亮大军已达长江北岸的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为配合主力的行动,另一路金军则攻打瓜洲。
如何应对?宋高宗先是任命枢密院知事叶义问接管江淮军事,又让大将成闵、李显忠换下刘琦和王权,赴前线接管部队,并把刘琦和王权罢官。后来证明这一切应对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发挥作用的,反而是看似一个多余的举动:慰军劳师。
当然,如果换作另一个人劳军,也许确实是多余之举。但历史把一位叫虞允文的人推到前台,慰军劳师就成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举动。
2、劳军书生临时充当指挥官
虞允文,时任中书舍人,这是起草诏命的职位,但南宋时这个职位是虚职,多是对文人、书生官场地位的肯定。因此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出乎人们意料:这个文弱的人,居然到前线就把一众武将降服。
十一月十三日,虞允文第一个到达采石前线,被免职的王权已走,新帅李显忠还没到。宋军无将无帅,因为刚吃败仗,都无精打采地解除武装,坐在路边晒太阳。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何况是败军。
但虞允文不是一般的秀才,他来了前线就开始“说理”,而这个“理儿”说得实实在在,无一丝官腔:“我手里有两样东西,皇帝军令和大把银子,你们只有拼命立功,才有可能论功行赏。”
也许从没见过这样的说理书生,大家回应:“我们和金兵决一死战”,并推举虞允文当主帅。没文化的人信任有文化的人,这是自古通理。但也有人表示担心:“你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任务,如有人告发你,肯定倍受责难。”虞允文回答很干脆:“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我有必要管那些吗?我怎么能逃而远之呢?”
3、书生布阵海战,有攻有守
临时充当指挥官,虞允文率兵在江边布阵,其实也没有多少兵可布,他手下老弱病残加起来1.8万人,江对面的金兵多少?40万!这仗怎么打?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决主要比的是什么?一句话:比得是谁的人多。但虞允文不这么想,他认为布阵是最主要的。
他把宋军的五艘战船分列,两艘沿西岸并列航行,一艘驻扎中游,船内藏有精兵,另两艘隐蔽在小港中机动。家里没米,还要做出一锅象样的饭来,确实很难为虞允文。历史上有领兵多多益善的人,少有领兵少之又少而能打败强敌的人。虞允文是一个!
相较于宋军,金兵阵势吓人:战役指挥所设在江边,在一个大高台上,分立两面绛色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有黄色房子,完颜亮盘腿坐在中间。按照金兵惯例,头一天就杀死白马、黑马各一匹用来祭天,早饭后下令第一个杀过长江的人奖黄金一两。
4、再施“说理奇功”,让一名宋将青史留名
虞允文刚布完阵,金兵已呐喊着杀过来,完颜亮站在指挥所上,摇着小红旗,指挥上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著名的100:5的战船大战开始了!很快,金兵冲到南岸的战船多达到70艘,宋军的战船只好向后退却。
眼见要崩盘!虞允文是文人不是武将,冲锋陷阵不是他的本行,他的本行是——说理。他只能靠这个功夫来解决崩盘。于是他冲入阵中,找到宋将时俊,抚摸他的背说:“早听说过你胆识过人,要知道你背后站着的是你兄弟姐妹、儿女啊。”
虞允文“说理”总是一句到心,先给时俊一个加持,你有能力有本事打胜仗,万一败了呢?那麻烦了,背后是你要保护的兄弟姐妹、儿女,失去你的保护,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金兵可不是来度假的,是来杀人的。
时俊听完虞允文的话,挥舞双刀,率兵冲向金兵。史料对时俊的记载很少,唯一的这次亮相就青史留名了。还记得那艘驻扎在中游小岛上的战船吗?那是艘“海鳅船”,虽然小了点儿,但非常灵活,藏在舱内的精兵专门搞“暗杀”。
此时,它杀出来冲向金军船队,许多船只被它撞沉。因为受水陆夹击,冲到长江南岸的金兵死伤过半。不过,因兵力悬殊过大,金兵直到天黑仍不断涌向南岸。
5、真逃兵假援兵,吓退上万金兵
如果只按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那么最后胜利者无疑是金兵。但战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面对不断涌来的金兵,虞允文也一筹莫展。但是历史再次证明:主角开了挂,老天也要来帮忙。
之前,在光州打了败仗的一支宋军,此时溃逃到采石。虞允文马上抓住机会大作文章,他指挥这支败军的旗鼓手,从山后转悠出来,只干一件事:敲鼓!几通鼓下来,把金兵吓坏了:这是宋军的援兵到了!不知道来了多少人,快跑吧。
虞允文一看这好办,命弓箭手一路追袭。冲杀上岸的4000多名金兵被杀,内有2个万户长,还活捉5个千户长、500多名士兵。一些没能上岸的金兵驾船往回跑,他们没死在宋军手上,被愤怒的完颜亮斩杀:我让你们是去打仗的,不是驾船一日游的。
6、破夜袭、识反间计,一封信计杀叛将
看过上述战役过程,也许有人把虞允文的胜利归结为两个字:运气。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是能用“运气”解释的了:
虞允文一边给皇上报捷,一边犒赏三军,不过在庆功宴上他说:“金兵大败,明天会来袭营。”半夜,吃饱喝足的部分宋军逆流而上,在上游埋伏。另有部分水军向北岸金兵渡口发动攻势,当然这是佯攻,目的是麻痹金兵。
金兵果然上当,次日来袭营,被早有防备的宋军水陆夹击,击毁金兵战船300艘,全胜!虞允文再次报捷。这时,完颜亮懵了,对面宋军主帅是何方神圣?既然打不过你,咱来点儿阴招你防得住吗?
于是,完颜亮写了一封信送给被免职的王权,送信人故意让宋军捉住,封上透露出与王权早有谋约的假象。搞文字,虞允文能输给你完颜亮吗?他父亲虞祺是北宋进士,官至太常博士;虞允文6岁张嘴就能来一段《九经》,7岁就下笔成文……
所以,看到这封信后他马上发现漏洞,得出结论:“这是完颜亮反间计。”就写了一封回信:“王权已被军法处置,新帅叫李显忠,我劝你不要玩阴招,还是战场上面对面一决雌雄吧。”潜台词是就你那点儿墨水,还搞文攻?是不是明着打不过我们啊?
完颜亮看到这封回信恼怒异常,做了两项决定:烧了自已的龙凤车;杀了梁汉臣、两名为金军造船的人。打不过对手,烧自己的龙凤车是何意?也许,是表示自断后路,告诫金兵只管向前冲吧。
而被杀死的梁汉臣本在北宋为官,后投降金兵,这次渡江作战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为金军造船的两名工匠死得有点儿冤,你打不过人家,赖我造的船不好?
7、瓜洲战役没开打,完颜亮就被自己人杀死
打不过虞允文,完颜亮的办法是:走还不行吗?我去瓜洲,那里没有虞允文。只是他没想到虞允文早料到完颜亮的计划,马不停蹄赶赴瓜洲,一番布置后,就等着他到来。
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来了。这次宋军的准备比采石充分,战船来回巡航,调头飞快,气势十足。一看宋军这个架式,金兵已猜出那个书生主帅又跑这里来了,惊恐异常,毕竟人都怕死,何况是刚从采石下来的败兵。
完颜亮为鼓励士气,笑着对吓破胆的金兵说:“你们看到的,不过是纸船罢了。”但是士气没鼓起来,直接鼓跪了,一名金将跪着求告:“陛下,看这样子宋军早做好充分准备了,咱们还是退回扬州吧,攻打宋军要从长计议。”
完颜亮可不听这一套,你小子给我泄气,杀了!这名将领反复谢罪哀求,完颜亮最后决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给我鞭打这小子50下。这下消气了吧?连命也报销了——当天,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是啊,谁也不想明知是死,还要主动送命。
采石之战,虞允文横空出世,客串三军主帅,证明不仅能文还能武,无论是战役还是战略,都是一流的。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打败久经沙场的完颜亮?
说实话,历史上有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看虞允文的经历,采石之战前没有从军、治军的经历,更无带兵打仗的任何战功。但是1.8万人对战40万人,大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历史上还有谁?
可惜的是,虞允文的大名少有人知,采石之战从诞生之日就被忽视,岁月似乎把这段历史遗忘了。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南宋大臣虞允文为何能名垂青史
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
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采石之战示意图,取自网络】
可叹的是,虞允文一般为人所知,仅限于此役。你如果问大部分知晓“虞允文”这个名字的人,他有什么成就,估计除了能说出“采石之战”这几个字以外,也只能挤“抗金”、“爱国”之类的词汇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喜欢称虞允文为“名将”。但就我个人而言,不认为虞允文是名将,更喜欢称他为名臣,或者说是文臣掌兵者、文臣督师者,他本人自采石一役外,也几乎未再亲自指挥过军队。反倒是在四川时,虞允文以勤练锐卒为务,当然,这是另一说了。
关于宋人以及后世史家对采石一役的评价,颇有过夸之处:
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虞允文塑像,取自网络】
不过,虞允文被后人铭记,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开禧北伐之中,宋军的腐败昏聩令人咋舌,然而,勇将毕再遇的“异军突起”却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一抹光亮,闪耀在这个昏沉苟且的时代中,所以,毕再遇肯定会,也应该被拔高。
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至少就我来说,初次惊艳的是虞允文以一介书生指挥弱宋兵卒大破金军,之后持续让我产生对虞允文兴趣的,是虞允文一生的事迹:出使金国的预见、采石之战的勇于担当,宣抚地方时的坚持抗争,拜相后的拔擢、凝聚贤才及整顿国政,出督四川时的厉兵秣马。
虞允文在他的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抗争派,但他在一个时代里,确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网友自制毕再遇游戏形象,取自网络】
正如《宋史》所说:“(虞允文)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
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种人格,一种理想与时代的抗争,正是他的担当,让他与岳飞、毕再遇、孟珙、文天祥诸人并肩,成为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先驱者,昏暗时代下的闪闪光亮,足以照耀整个王朝,流芳百世。
历史上的三个文弱书生,陈庆之、虞允文和诸葛亮,以少胜多看军事才能谁更厉害
墨雨认为: 各有千秋
陈庆之 善攻城拔寨
南北朝时期南梁著名将领,字子云,出身寒门,幼时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任奉朝请。大通初年,隶领军曹众宗北伐涡阳,破魏军十五万人。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护送南投的北海王颢北还。其部仅七千人,自发县而出,至于洛阳,已过四十,共取城三十二,经四十七战,每战必胜,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他被人们被誉为“白袍战神”,也有“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美誉。
虞允文 善战地用时
字彬父,南宋大臣,抗金名将。南宋隆州仁寿人,少时聪慧,七岁提笔作诗,绍兴年间中进士。公元1160年出使大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料定不久必有大金入侵,回朝后加强防御。次年,任参军,正值三军无主,而大金完颜亮正拟渡江,前线宋军溃败,金军锋芒毕露,如入无人之境,但虞允文毅然参战,鼓动全军依据长江之险反击,集全军之力以一万五千人对抗十五万金军,于采石矶大破金军,史称“采石大捷”。
诸葛亮 善言论,多谋略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名相,本隐居荆州隆中,后刘备“三顾茅庐”,提出“三分天下”之论后被请出山,一战‘火烧博望坡’坐稳了军师之位;随后出使东吴,赤壁之战,入住益州,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连弩,一步步为刘备谋划出了立国之势,为蜀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随后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北伐,病死五丈原,用生命演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仁寿除了虞允文还出过哪位承相
还有一位丞相,叫何栗 何栗 (1088—1127),字文缜,宋哲宗元祐三年生于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
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虞允文的书法风格是什么
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名将, 他的书法传世作品不是很多,均为行书尺牍。目前能见到的,其中墨迹有《适造帖》和《病久气嬴帖》两种。
虞允文的书法艺术风格以钟繇为基本,其书的横向取势、扁平构架、点画用笔多含隶意,尤近于《荐季直表》”。“他得益于颜真卿,而又受李建中的影响,没有李氏的险,却有颜氏的拙。”由此可见,虞允文书法艺术是承袭钟繇一脉而下的书风,也受到宋四家中苏轼书风的影响。钟繇一脉书风与王羲之一脉书风有着明显的差异,虞和《论书表》中对钟繇、张芝和羲、献父子的书风作了客观的评价:“夫古质而今妍, 数之常也; 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回钟繇一脉书风,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他的行书,但从其楷书中也能窥视其风格。以其《荐季直表》为例,其偏旁多掺杂行书或草书形态,体势取隶势,用笔厚重,点画特征也多有隶书笔画形态。观虞氏行书,虽有东坡体势和韵致,但删减了东坡的开张体态,敛而不发,拙朴生动。观其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
由于其取法的特异性,在当时的书坛影响不大。尽管如此,这种独特的面目,也足以在南宋书法史上占有一席
之地。
虞允文除了采石矶大战,还做过什么
虞允文是南宋名臣,一生都在坚定不移的呼吁收复失地并为此鞠躬尽瘁,这里补充两件孝宗时期虞允文所做的要事:
1,更改“隆兴和议”条款
宋孝宗即位之后,发动“隆兴北伐”,但由于枢密使张浚措置失当,兼之部下将领失和,北伐失利,孝宗不得不和金国重新签订“隆兴和议”。
宋孝宗画像
在新的和议中,金国方面做出一些让步,比如南宋每年缴纳的银绢由“岁贡”改称为“岁币”,数量也从每年二十五万两(匹)改为每年二十万两(匹),两国的关系从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南宋递交给金国的文书也从“奉表”改称为“国书”等等。
但“隆兴和议”对两国递交国书的礼仪等细节问题依然延续二十多年前的“绍兴和议”,即“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孝宗视这种不平等的甚至带有屈辱色彩的礼仪形式为奇耻大辱。
乾道五年,虞允文建议孝宗派遣泛使到金国更改受书礼仪和归还河南宋朝皇陵之事,并向皇帝推荐范成大可作为使者。
虞允文画像
范成大这次出使,面对金世宗君臣,正气凛然,抗言争辩,虽然没有达到变更条款的预期目的,却让金国君臣刮目相看,最后保全气节而归。
当时,有传言说,金国“欲以三十万骑奉迁陵寝来归”,一时间,中外汹汹,荆、襄一带宋军将帅纷纷请求朝廷增兵,宰相虞允文沉着从容,说:“金方惩亮,决不轻动,不过以虚声撼我耳”,虞允文所料不错,金国正忙于内政,没有能力南侵,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2,移师建康府,伺机北伐
乾道七年,孝宗采纳虞允文的建议,将三衙之一的马军行司(即北宋时期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从临安移屯到建康府。
虞允文雕像
马军行司当时移屯的有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共六个军,三万兵马。龙卫、云骑、武骑三个指挥,千余人马留在临安不动。
孝宗和虞允文的这次移屯兵马,正是为了日后的北伐大计。当时有内侍从建康回临安,称:官家爱惜士卒,它日调发,止过一水,便可接战,免得临时道塗之劳。
当时朝野普遍认为:移骑军屯于建康,以为出师之渐。
金国方面得知此事后,责问宋朝使者,双方打起“嘴炮”,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孝宗和虞允文制定了一个北伐大计,第一步就是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然后,两军会师于中原,将金军逐出故土。
遗憾的是,这个计划进行到第二步时,虞允文由于积劳成疾,在四川病逝。孝宗失去了得力助手,北伐大计无疾而终。
如果虞允文不死,宋孝宗的北伐大计是否可以完成
虞允文不死,南宋的北伐大计亦不可能成功。
时至宋代,周边的辽,西夏,金,蒙古先后崛起,所占疆域大大超过宋。北宋就是辽金的先后打击下灭亡。宋高宗南渡复兴南宋之后,地域更加狭小,仅保有淮河以南疆域,人口更少,耕地更少,这对一向农业立国的汉族国家,形势更为严峻,钱粮短缺,兵源短缺,根本不是一二位杰出军事将领可以解决的。
南宋初期,朝廷年收税赋不过二三千万贯,养一支军队花费五六百万贯,当时南宋有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5支大军,根本平时不够花费,何况战时费用更要加倍。而宋朝官员俸禄很高,不可能让官员们节衣缩食。这样,国家就陷于无钱可用的境况。也就是这个根本原因,宋高宗执意与金国议和,宁肯每年支付一百万贯给金国,也要把军费省下来,用到其他方面国计民生。
当时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稀缺,即使战力较强的岳飞大军,依仗的也只是所谓八千背嵬军。宋军面对马上民族的骑兵冲击,仅能防御而缺乏攻击力,根本不可能对金国发动有效进攻,能做到的只是防守坚持。宋孝宗之后历朝的进攻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就是明证。
纵观南宋,先抗金,后抗蒙,尤其与蒙古大军苦战四十多年,这已经是历史奇迹~当时世界各国被蒙古大军铁蹄横扫,有效抵抗一般为半年左右,可见南宋的战力决不应该被看轻。
南宋一百多年贯串到底的战略,始终以防守为主,而非进攻并收复失地,这是当时朝廷审时度势的结果,并非如后人所喷是投降+卖国主义+不思进取!
虞允文打退金兵是否属于侥幸取胜他未得圣旨便主持军务是否属于越权
采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指挥采石之战的虞允文根本就是武将,他只是代表朝廷去犒师的,其实就没有指挥权。但是形势危急,虞允文顾不上那么多了。当时有人对他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倘有人背后说公的坏话,公难辞其咎。”这是告诫他,您别越权了,指挥作战不是您的事。虞允文听罢大怒,斥责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为什么采石的宋军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大将呢?
说起来比较尴尬,前任大将王权被解职,后续大将李显忠还没到任。朝廷先派虞允文前往犒师,结果一不小心,让这个书生赢得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一场胜利。
是不是侥幸呢?还真不是。
当虞允文到了采石时,发现形势比想象的要严重一万倍。金人已经把采石作为渡江登陆点,金帝完颜亮亲自押阵,在对岸已集结四十万大军,随时可能渡江。而采石的守军群龙无首,全无斗志,毫无军纪章法。
这个情形下,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共有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他在诸将士面前慷慨陈辞,勉以忠义,指着带来的犒军物品道:“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这些将士多是爱国志士,见这位参谋军事挑起重担,纷纷表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
此时虞允文收到准确的情报:金兵将于第二天渡江,先渡江者赏黄金一两。他马上布阵,他令骑兵、步兵列阵于江岸,把水师分为五队,一队驻守中流,两队分驻左、右两侧,另两队船则埋伏于小港内,作为机动部队。
金兵果然如期渡江,数百艘船浩浩荡荡驶过来。尽管宋军水师在江面阻击,仍有七十余艘敌船冲过江登陆。金兵登陆后,发动猛攻,宋军防线招架不住。虞允文见势不妙,驰入阵中,勉励宋军统制时俊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听罢,当即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奋勇前驱,遏制住金兵的攻势。
与此同时,江中激战正酣。宋军水师在船只性能上要优越于敌军,所用的船称为海鳅船,采取冲撞战术,犁沉敌船无数。采石矶水战一直打开天黑,此时金船损失过半,仍然不肯退却。
关键时刻,正好有一支从江州溃败的宋军逃到采石,虞允文乘机将其招来,授予旗鼓,命他们从后山出,摇旗擂鼓。金人大恐,以为宋军援兵已到,遂无心恋战,调转船头逃去。虞允文又命水师以强弓劲弩尾追射击,大败金兵。
这就是宋金战争的转折一战:采石大捷。如果没有虞允文拼死抵抗,长江防线一旦失守,大宋去矣。从此役经过来看,没有多少侥幸的成分,全靠拼死。
如果虞允文抗金失败,金主完颜亮会灭亡南宋建立统一的金王朝吗
完颜亮在采石矶根本打不过虞允文,不但打不过虞允文,也打不过一个中等才干的敢战将军。假如说虞允文没来采石矶,还是由逃跑将军王权指挥,完颜亮有可能渡江占领建康(今南京),找回个面子,然后就北渡和完颜雍内战去了,根本不可能灭亡南宋。
1,完颜亮刚渡过淮河,就后院起火,东京(辽阳)留守完颜雍称帝
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十月初三,完颜亮南征部队就有数万人北逃,投奔完颜雍,比如南征万户完颜福寿带兵2万从山东投奔辽阳。
十月八日,完颜雍称帝,就是后来被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改元大定,废完颜亮为庶民。
完颜亮听到消息后暴怒,要回师掐死完颜雍。
可手下的佞臣李通等人劝完颜亮:大军已到长江边了,不如先灭了南宋,再回师灭完颜雍,可以一举获得两次胜利。
完颜亮就上当了,急躁地催促大军先渡长江灭南宋。
2,完颜亮到达采石矶前线的军队有多少?15万左右。虞允文在采石矶的军队约1万8千。
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南征,号称百万。
好像在很多人眼里,虞允文以1.8万军队打败了完颜亮的60万大军。
但仔细分析完颜亮的军队配置,到达采石矶对岸的金军也就15万左右。
完颜亮在出征前,全国征兵,名单上是女真、契丹、奚人共24万,汉人、渤海人27万,加起来也不过是51万。
再加上完颜亮为人暴虐苛刻,很多壮丁逃亡。满打满算也就50万,这50万还要兵分数路,还有数万军队逃往北方投奔完颜雍去了。
自西向东分为:
1)海路,在山东青岛胶州湾打造数百海船,数万将士,准备直接从海上直扑杭州湾。按5万人算吧。结果这一支金国海军还没出青岛,就被南宋李宝(原岳飞部将)的水师击垮了,船也被烧了。
2)海州人魏胜造反,归正南宋,接受李宝援助。完颜亮不得不分东路兵数万围剿魏胜,反而被魏胜打败。直到完颜亮到采石矶,魏胜还是巍然不动。
3)东路军约10万,分了约3万去围剿魏胜,剩下的7万沿黄河清河道,出清河口,到淮阴。遇到了南宋主力刘锜的7万军队。
4)完颜亮亲率中路大军,号称30万,实际不足25万,从开封出发,沿颖水、涡水,到淮河。沿路的淮河渡口、寿州、濠州、庐州都要分兵驻守,又去了几万人。完颜亮还派萧琦领十万大军(估计不足,可能5万),去攻打扬州,劫南宋刘锜的后路。所以完颜亮到达和州长江采石矶对岸时,充其量只有15万军队。
5)西路军大约10多万人,多是老弱病残,在湖襄一带成防御姿势,被吴拱和成闵吊打。
虞允文在采石矶整顿王权的残部,收集约1.8万人。不要说是虞允文,就是志大才疏的张浚(绍兴初年陕西富平之败丢了18万大军的统帅)用这些兵,在采石矶也能打退完颜亮。
虞允文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军事谋略有多出众,而是他作为一个中书舍人(皇帝的文字秘书之一),一个没有兵权的书生,果断统领大军,能够杀伐果断,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最正确的事。
当时虞允文去采石矶,任务是招集犒赏王权的残兵败将,让王权把兵权交给李显忠。但虞允文到达后,王权早走了,李显忠在芜湖还没过来,这些残兵败将一时没有统帅。而对岸的完颜亮正要渡江。
虞允文果断承担起了统帅的责任,并不惧怕擅权的责罚。
3,完颜亮的一个无理手(大昏招),居然也让南宋老将刘锜上当
在两淮,要把数十万大军及后勤物资运往前线,只有三条河可以走:
1)清河,
北宋末年黄河改道,夺了南边雎水的河道入淮河,梁山泊通过清河与黄河想通,所以这条入淮河淮阴的入河口叫做清河口。从淮阴有运河,通过扬州到长江的镇江。此水路通畅,按正常人的思维,金国的主力部队应该从清河口入淮。
南宋老将刘锜也是这么想的,他亲率主力驻扎在淮阴,等候完颜亮大驾。
金国也在梁山泊打造战船。
可惜天时不利,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是一个小冰河期,比明末的小冰河期还严重,寒冷而少雨。绍兴三十一年,降水量更少,导致清河水浅。完颜亮在梁山泊打造的大船开不出来,只有数百艘小船拖出来了。
刘锜左等右等,完颜亮就是不从这条水道上来!
完颜亮耍了一个花招,用围棋术语讲就是无理手,他偏不走运河大道,让刘锜扑了一空。
2)颖水、涡水,
完颜亮从开封走了这两条水道,是原来金兀术搜山检海擒赵构走过的路。
完颜亮刚愎自用、暴虐无常的弱点暴露无遗,由于他对宗室、大臣大开杀戮,没有人敢劝谏他选的路不对。
走涡水还让完颜亮捡了一个便宜,面对的是逃跑将军王权,所以完颜亮一路追杀到了采石矶对面。然后,完颜亮下令让手下人把淮河的船开到长江来。
完颜亮的手下就傻眼了:淮河没有水道可以通长江采石矶。淮河的船只能撂在淮河岸边,开不过来。
完颜亮愣了半天,一拍脑袋,灵机一动,可以在长江边造船啊!
于是金军搜刮和州城老百姓的门板,粗制滥造了大约60艘劣质小船,一艘小船挤满了人,也只能坐50人。
4,水师弱爆了,是金国的顽症
完颜亮也是倒霉透顶,他下令60艘船出杨林口入长江时,正赶上枯水期(十一月),还是正落潮的时候,17艘船开到了长江里,剩余的船搁浅在杨林口出不来。
虞允文这边有正规的南宋海船12艘,高大威猛,撞上去就能把金兵的小船撞翻。除了两艘船的船长胆怯不敢出战外,其余的船把金兵的17艘船打得七零八落。
所以金兵只有几百人,可能不足500人登上了南岸。
南宋1万多人群殴这500人是很轻松的。
第二天虞允文又派船队把杨林口堵死(类似黄天荡的战术),完颜亮的船出不来。
完颜亮只好放弃采石矶,率大军到扬州去了,然后被部将杀死。
完颜亮的无理手最终把自己玩死了。
5,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的军队强于建炎三年时期
绍兴三十一年的南宋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及绍兴十年,但仍然有30万大军。除了王权一路贪生怕死外,如刘锜、李显忠、吴拱、成闵都是英勇善战。
并且南宋水军的战力极其强大。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