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黄元御对我们中医有哪方面的贡献
谢谢?邀请,我认为黄元御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如下:
第一,唐宋以降,时方纷起,鱼龙混杂,导致黄元御虚损一目。于是他勤求古训,效法歧黄,拨乱反正,匡正时医之弊,不求时髦,还本溯源,写下一系列坚持中医原道的著作。他曾说:“非《灵》《素》之理,不能解《金匮》之言。”,所以,他属于遵经复古派。对于经方复兴作出很大贡献。
第二,他十分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辨证中的运用。他极力将阴阳学说引伸到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孔窍甚至精神方面,真正实践《内经》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此经纬着人体与疾病关系揉合成井然有序的整体。这对于当时已成溯流而识症而不识证医法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式矫正。回归中医本源,运用中医思维来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这才是真正中医。一切识症不识证不知阴阳只知头痛医头足痛医足者,均伪中医耳!这对时下以西医思维用中草药治病的西化中医来说,黄元御学说仍然具有巨大学术意义与临床意义。
第三,黄元御主张治病以扶阳抑阴为主。他是扶阳派的祖师爷。他认为人身真阳是生命的大宝,他反对贵阴贱阳论,反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认为“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这对当代中医养生及治疗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第四,黄元御非常重视脾胃气机升降。他认为中气旺,升降和,则诸脏升降各得其宜。如果中气衰则升降窒,那么直接影响到肾精,心神,肺气,肝血的正常运化,由此而产生各种疾病。这对中医临床有着指导性意义。
清朝御医黄元御对中医理论开宗立派!医术精湛!为啥沒成主流
历史上中医开宗立派的不止黄元御一人。那么什么是“主流”?一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由黄帝内经奠定的,符合黄帝内经的理论,就属于主流。从这个意义上,黄师理论应该属于中医主流。但是在主流中各开宗立派者,各自的特色又五花八门,形成主流中的不同流派。大概题目的真正意思是问,为什么大部分人并不承认黄师的理论是中医顶级理论?
中医的非主流流派则比较单纯,认为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才是中医的奠基之作,而且伤寒论并非传承于黄帝内经,是与内经无关的。
不要小看中医存在主流和非主流这个事实,这说明中医的“正名”并没有完成,这事关系到中医真正发扬光大、兴盛发展的大事。问题的关键点在于:
西汉以后,是否原始的素灵已经失传?如果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者,就必须举出令人信服的素灵古本影件,同时论证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古灵素理论一致。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内经,基本是从唐杨上善的著作和王冰的黄帝内经校注中获得,而且隋唐之前基本都没有黄帝内经这个提法,而古本灵素又没有确切的版本。而且,唐以后的黄帝内经的内容和伤寒论实在相差甚远。另外,黄帝内经得到重视,乃是宋徽宗的功劳。这就更使人怀疑中医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了。
如果历史考证能够有力拿出汉以前直至张仲景时灵素,则才有可能支持中医目前的主流理论。如果历史考证不能证明这点,则应当抛弃目前的主流理论,而应当确立中医奠基理论是伤寒论,完成中医的正名。毕竟,目前看到的黄帝内经,其内容非常杂乱,也没有具体汤液学的内容,不足以使人信服它就是中医主流理论。
中医黄元御是在什么地方又见到了皇帝
根据《黄元御神道碑》所言:“乾隆庚午北游帝城,辛未随驾武林,高宗赐以官,不受。以布衣之士,陪万乘之辇,当时高其节,后世尊其学,至今中国研究医学者,皆奉为山斗。”结合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参考光绪三十三年《昌邑县续志》“总汇医理,考授御医,纯皇帝南巡,奉诏侍从,著方调药皆神效,御赐‘妙悟岐黄’匾额。”综合上述资料,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黄元御在京城首次见到乾隆皇帝,又一次见到乾隆皇帝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抵达江苏清江浦,知黄元御在该地,降旨召来随驾到武林。
为让提问者、读者都能清晰了解这个故事,特用现代语言将此故事复述如下: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行医访友。由于在京城结织文人医士广泛,且治愈了诸多疑难杂症,医声越来越高,甚至对太医院太医都产生了压力。11月,当时乾隆有病,太医久治不愈。11月下旬,经大臣进荐,皇上下旨让黄元御进宫看病。黄有多种顾忌,不愿进宫,但圣命难违,只好由御医侍臣陪伴进宫给皇帝治病。黄元御精准的诊断,高度的自信令乾隆信服,果真服下黄元御开出的三剂药,其病应药而愈。乾隆很高兴,亲题《妙悟岐黄》褒奖黄元御。可是时黄已离京去了江苏清江浦。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首次南巡,到达清江浦后,得知黄元御客处清江河院署中,便降旨召来黄元御,随驾到杭州(武林)等地游览。四月,乾隆北归,黄托词请退,留住清江。完成阶段性的写作任务后,八月十五再度奉诏开舟北上。从此成为御医,事君五年余。
黄元御的医学可不可以学
6我觉得但凡学中医,多会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中医的实践者去学习和认知。中医的理论就是那些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的实践者们就是那些过去有历史可查找的,传世的医案和处方,如:孙思邈、李东源、黄元御、张锡纯等,去认真的、反复的学习,就会开卷有益,触类旁通,多一层理解,就多一层领悟,但不可拘泥于此,否则就会顽固不化,应该认识到,时代是发展的、科学是进步的,环境是变化的,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