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休墓

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人质疑安阳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呢?洛阳都有哪些宫殿的遗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17:12:46 浏览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人质疑安阳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呢

按系统规定的创作领域作答:

曹操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戏曲舞台上白脸奸臣扮相的是他;与他同时代人的评语: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说的也是他。近现代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不过他有一个嗜好,爱挖别人的坟。在三国纷争中,以墓中的金银珠宝去充盈自已的军费。谁能料到,他死后的1900年中也遭到同样厄运。

他生前封魏王,儿子曹丕登基后,上谥号为魏武帝。他的坟墓也就升格为高陵。位于河北河南交界处河南一侧的安阳县西高穴村。

问题发生在2009年,河南省考古队出于抢救和保护目的,对高陵进行了发崛。墓门打开,让人震惊,一片狼藉,室内的物品早已被洗劫一空。

唯留下零乱的石牌和一男二女的尸骸。男主人1.62米的身高和62岁的骨龄与曹操完全吻合。

立刻引起了轰动,当地人忙着设点搭棚,办成旅游景点,而与曹操沾亲带故的一些省份也来商谈两地合作的一条线旅游。未料未谈成,无果而终。

随后社会上出现了高陵是假的说法,还专门组织一批人做专题报告。高陵的指向性是唯一的。为慎重起见,有关部门启动了鉴别工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委托复旦大学实施完成。几年的艰辛,通过对全国有曹氏家谱的258个家族群体进行DNA检测,结果有失望有惊喜。曹操及后人的DNA属于变异且不正常的02*一M268。

一,有79个家族DNA与曹操相同。

二,历史记载,包括正在演出的影视作品,都在讲曹氏出自夏侯。但曹操的DNA与夏侯家族毫无关系,问题或出现在他父亲这一代身上。

三,曾有一种说法,他或许是汉相曹参之后。现在的结果是毫无关系。

四,意外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却是他的后世子孙。

现在的科学己高度发达。再复杂的问题已不成问题。复旦大学的这一样研究成果,2013年已发表在世界知名的《人类遗传学》刋物上,并得到国际遗传专家学者的认可肯定。

洛阳都有哪些宫殿的遗址

洛阳古代一直处于四战之地,多次被战国焚毁,至今没有保留下来一座古代遗迹,就连应天门都是参考懿德太子墓葬里面的壁画仿造,不觉让人感到阴森恐怖,明堂的仿造也没有史料记载,都是靠着想象建造的,所以说洛阳的宫殿存在于洛阳人的想象中

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

一、商汤王冢

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

二、东周帝陵

(一)、王城陵区

位于东周王城遗址的东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的大部分地区。平王至灵王以前的10个王多葬于王城陵区,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

(二)周山陵区

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别为灵王、景王、悼王、赧王陵。

(三)成周陵区

成周陵区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故又称为金村陵区。均为从战国早期到晚期的墓,这正是从周敬王迁居新成周到赧王离开新成周时期的墓葬。自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到慎靓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这里,是东周最大的一个陵区。

三、东汉帝陵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立国至曹丕代汉,历196年,计12帝。除献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

东汉帝陵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又称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那里有5座东汉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东汉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四、魏晋帝陵

曹魏立国45年,传5帝,陵墓皆在洛阳都城附近。

五、西晋皇陵

西晋5座帝陵位于首阳山西段,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的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的北面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六、南朝帝陵

南陈后主陈叔宝陵

七、北魏帝陵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八、唐代帝陵

唐恭陵是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或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九、五代帝陵

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南唐后主李煜等,均葬在洛阳

十、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巩义境内,北依邙山,南对嵩岳。

曹操刺董卓失败后,回老家招揽了哪些猛将

曹操于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底逃出洛阳,要加入反董大业,手里必须有实力,为此曹操开始募兵。此次募兵在陈留郡己吾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西南)一带,故称“己吾募兵”,也可称为“曹家军诞生记”。


此次募兵期间加盟的将领都是曹军的
“创军元老”,他们有的在以后很知名,有的早早战死或者湮没无闻了,主要有以下这些人:

卫兹(?-190年),陈留郡襄邑县人

卫兹是曹魏名臣卫臻的父亲,他是陈郡留的孝廉,家里很有钱,在本地也很有影响力,他全力支持曹操,对曹操此次募兵贡献最大,后随曹操出征,战死于荥阳。

  • 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 《三国志》: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 《先贤行状》曰: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典韦(?-197年),陈留郡己吾县人

典韦就是己吾县本地人,史书没有记载他字什么,说明他出身寒门,他体型魁伟,膂力过人,是本地知名度很高的侠士,当时典韦的职位还很低,在一个叫赵宠的司马手下当兵,后转归夏侯惇。

  • 《三国志》: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 《三国志》: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赵宠(?—?),籍贯不详

曹操募兵时赵宠已是司马,按汉兵制司马手下约有1000人左右,典韦就在其部下,曹操当时一共只有5000来人,赵宠此时应该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但此人之后便再无记载,最大的可能是战死了,或者因故脱离了曹军。

  • 《三国志》: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乐进(?-218年),卫国人

曹操招兵的声势造得挺大,不仅己吾周边的几个县,就连陈留郡附近的梁国、陈国、卫国也有人跑来应征。在这些应征的人里曹操发现有一个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干净利索,还有一定的武艺,曹操很喜欢他,就让他给自己当帐下吏,也就是警卫员,这个是就是乐进。

  • 《三国志》: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乐进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 《三国志》: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曹洪(?-232年),沛国谯县人

已吾其实离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不远,招兵当然不能忘了自家的人,曹操的几个叔伯兄弟以及与曹家历来关系密切的夏侯家几个兄弟很快都来了,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他参加了次年2月的荥阳之战,说明已吾募兵时也有他。

  • 《三国志》: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曹仁(168年-223年),沛国谯县人

曹仁也是曹操的从弟,在曹操募兵之前他就暗自结集上千青年,游于淮河、泗水之间,后带队跟随曹操,任别部司马。曹仁是不是在已吾募兵时就投奔了曹操史书没有记载,但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他的弟弟曹纯就参加了己吾募兵。

曹纯(170年-210年),沛国谯县人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史书明确说他随着曹操到襄邑募兵,襄邑就在己吾附近,可能是曹操带着曹纯在那里也设置了募兵点,当时曹纯20岁。

  • 《英雄记》: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
  • 《英雄记》: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夏侯惇(?-220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惇早年与曹操关系密切,根据史书的记载,曹操参加朝廷军队镇压黄巾军时夏侯惇似乎就已在其手下,史书说那时夏侯惇“为裨将”,但曹操只不过是骑都尉,手下不可能有裨将,这里的记述不太确切。史书说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时夏侯惇为司马,而曹操在已吾募兵打的旗号正是袁绍表奏的“行奋武将军”,推测起来夏侯惇也参加了这次募兵。

  • 《三国志》: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 《三国志》: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夏侯渊(?-219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渊不仅与曹操早年关系密切,他的夫人还是曹操的妻妹,曹操在己召起兵时他担任别部司马,不久又升为骑都尉,是曹操当时最主要的助手之一。

  • 《三国志》: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

曹休(?-228年),沛国谯县人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操起兵时他在江南,听到消息马上绕道荆州北归,曹操见到他时也许在己吾,也许在之后的酸枣会盟期间。

  • 《三国志》: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 《三国志》: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曹邵(?--?),沛国谯县人

曹邵是曹操的族人(也的史书说他的名字叫秦邵),参加了曹操在己吾的募兵,但后来被州郡地方武装所杀。

  • 《三国志》:曹真字子丹 ,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

曹真(?-231年),沛国谯县人

曹真是曹邵的儿子,是曹操的族子,曹劭被杀后,曹操收养曹真为养子,他当时的年龄大约与曹丕不相上下,即123岁左右,还不能直接上战场,不过他很“鸷勇”,深得曹操喜爱,迅速成长为一员虎将。

  • 《三国志》: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你怎么看待洛阳洛阳西朱村的曹魏墓葬

大家好,这里是古藏鉴宝,作为洛阳的一员,对这个曹魏墓葬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

洛阳铲在国内举世闻名,是倒斗的一种神器,用于勘测地下是否有墓葬的,墓葬的年代等等问题。

说曹魏墓葬,为什么先要提一下洛阳铲呢?主要因为曹魏墓葬盗扰严重,甚至大部分墓砖都已被盗走。根据盗洞判断,该墓葬早在宋代就已被盗。

曹操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所创建的摸金校尉最后把自己后人都给盗了。

洛阳西朱村的曹魏墓葬出土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少量玉器以及100余件石质“遣册”。该墓葬是曹魏时期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根据器物以及年代的推断墓葬主人或为魏明帝皇后。

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曹丕长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这里是古藏鉴宝,感谢大家关注

为什么在考古挖掘中出土的玉印,有很大比例玉印的印钮、印体打磨的很好,却没有印文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玺印和印章随葬两方面的问题。

但是答主还是要在这里说明一点,目前考古所见的随葬印章,无字印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最多的还是有字印,无字印大概能够占到1/4的比例。这些印的时代集中在汉代,材质主要为玉石。

先说说玺印的起源,尽管根据一些文献,三皇五帝的时代就有玺印,但是这种用具真正的普遍化,还是要到战国时期,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一些零星发现,但是用途存在争议。比如有一些商代的“铜印”,被怀疑是用于给奴隶身上烙字的。。。

从玺印出现,再到用印章随葬且成为一种习俗,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在历史上,真正大量在墓葬里放置印章,已经是汉代的事儿了。从诸侯王墓到庶人墓,都发现过印章。印章材质不同,有金银的,玉石的,也有铜的。

这就涉及到了汉代的一套完善的用印制度。根据史书记载,汉代根据人的身份等级不同,从印章的材质到印纽的形状都有所区分。

再说到随葬的印章来,从印文来看,这些印大致分为姓名、职官、吉语三大类。

姓名印

就是墓主人的姓名,比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一枚玉印上刻着“刘贺”,洛阳曹休墓出土的铜印上有篆书“曹休”,这些文字一下子就指明了墓主人是谁。

官印

就是墓主人的官职,比如什么“偏将军印”“晋归义氐侯印”啦,我们要说的无字印,其实有一部分也应属于官印的一种。后面再详细说。

吉语印

今天一些文化人还在用,就是刻写一些吉祥话的,有一部分无字印,原本也属于吉语印。

汉代的官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埋进墓里的。打个比方,“铁打的官印,流水的官员”,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官印是铜的。官员可以更换卸任,但是走的时候不能把官印带走,在职期间若官员亡故,官印原件也是不能够随葬的。

△广陵王玺

既然如此,为何墓葬里明明出土了不少的官印呢?其中有一部分是官方赠与的,还有一些可能是丧家自己制作的替代品。

《后汉书》记载,诸侯王死后,都有赠与的印玺。除了诸侯王,一些功劳大的官员死后也会受赠。除了这种途径,有时候丧家为了表明身份,也可能自己模仿制作官印。

在这些印中,除了刻字,还有更简便的做法,那就是在印面上直接书写。举个例子,在青岛土山屯汉墓中出土有玉质的印章,印面上用墨汁书写有官职名,即“萧令之印”和“堂邑令印”。

我们不难推测,一些其他的无字印,原本很可能跟这两枚玉印一样,曾经也是有字的,只不过在后期的埋藏过程中由于墓室进水,字迹逐渐消失了。还有些流传在民间的,可能是被盗墓贼早年盗掘出来,又没有在意印面上的墨迹,直接给清洗掉了。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无字印是因为匆忙下葬,来不及刻字。可是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这些“无字印”雕刻精美,以海昏侯墓出土的为例。这枚印为白玉质地,龟纽,印纽雕刻较为细致。刘贺这种身份的人,下葬也不会在一天两天结束,要说匆忙到来不及刻字,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解释,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原本表明他身份的印,比如海昏侯印无法随葬,所以在这种印上写字作为替代,后来墨迹没有保存下来。

古代的墓都去哪里了

我告诉你,人类已经几百万年了,去世的人不计其数。如果堆积下来,能在地球表面堆多少层楼高。

一、所有土地都埋过人,而且,不知道埋了多少茬了。

1、只不过时间一长,一般的墓葬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在保存状态不好的环境下,一般肉体三年就不见了,骨头也仅仅只是几十年,如果是木棺材,也是一二百年。

棺材也分什么木质呢,松木比一般木料时间长几十年,柏木时间更长一些。石棺时间更长。

更何况,三五千年以前的人,有没有用棺材的?这都是个疑问。应该是没有这个条件,尤其是一般人。几十年前不少穷人都是席筒一包而已。

2、现在存在着古墓葬一般都是几千年的。之前的极少。

现在世界上最有名最早的埋葬方式是古埃及金字塔。我国皇家普遍厚葬的只发现在周朝及之后,以前的很少。

之前有没有?是以前的人不讲究厚葬,还是条件不具备?是没有还是沉入大海了,埋入土下了?还是被地震毁灭了?这些都有待于考古的进展了。

二、石山石岭石地呢?

1、一般人无法挖坑的。也就是说,没有埋过一般人的尸骨,可皇王之类的人就不一定了。

2、如果该山遇到战争,死亡是很多的。许多偏远的战场,最后几乎无人去管,任由豺狼虎豹处理,任由风吹日晒风化。

过去的的许多关卡现在仍然存在着,那里不知死了多少人了,有的夺关死亡人数是堆积如山的。

3、还有一个问题,过去如果兴山上火葬,或者是山上让岛刁,那就说不定那里有多少亡魂了。

三、城堡时期一般不会埋人。

1、现在存在的古城古堡有多少?最长的也不过几千年而已。

几千年前,也与平时一样,不知埋了多少茬人了。

更何况,过去的城堡都相当小的。是现在的多少分之一。

2、大家必须清楚,城堡不埋人,可是,往往都是兵家必争的地方。而且,古人的战争中,屠城的太多了,越向过去,越野蛮,也就是屠城越多。也可以说,古城古堡几乎无处不渗透了多少人的血。

所以说,一些人常说什么建筑建在乱坟岗上或者是公墓上等等,都是人吓人的。不要去信。

洛阳的文物保护做得怎么样

感谢邀请,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文物保护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但文物数量繁多,难免会与城市建设发生冲突,近期国家住建部便通报批评了洛阳在文物保护区内进行大拆大建。

洛阳的文物至今谁都无法去统计数量,在连霍高速的修建中,因为要穿越北邙的墓葬群,于是就进行了先期勘察,最著名的是发掘抢救了曹休墓。洛阳文物研究所的人员也非常珍惜文物,但在发掘中仍会发现历代留下的一些盗洞,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此外在洛阳的地铁修建中,设计埋深一般在15米到20米,这也是为了避开浅文化层,更好的保护文物,但即便如此在洛阳地铁施工中依然会频频发现文物,在1号线青年宫附近就发现了石碑。要知道目前郑州的地铁最深的是1号线的河南工业大学站,埋深14米多。

总之,此次洛阳受到批评,一则说明了洛阳的文物遗址遗迹确实繁多,二则也存在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以只能说洛阳在文物保护上无法尽善尽美,但始终是在努力的。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喜欢请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