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用科学道理解释《两小儿辩日》中的道理
我用4个问题来分析:
1为什么早上的太阳是红色的,中午却是白色的?
2为什么太阳早上大,中午小?
3为什么早上冷,中午热?
4太阳与地球的远近从早上到中午有没有变化?
太阳的颜色与大小
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同一个概念——光的折射率,就是不同的光(如红光紫光等),折射率不同。
早上,太阳光(太阳光是白光,由红、紫等7种单色光组成)斜射地面,由于倾斜角度小,除红光外的其它单色光都被“屏蔽”掉了,所以太阳就是红色的。
为什么只有红光没被“屏蔽”呢?或者说为什么只看到了红色(红光)呢?
因为红光的折射率与其它6种单色光完全不同,排在了“第一”位,所以我们最先看到的便是红色的太阳。
中午,随着太阳光由斜射变为直射(即倾斜角度变大),红光由于自身折射率而带来的“先发优势”已经不明显了,太阳也由红色变成了白色。
太阳的远近与气温的冷热
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一年之中,太阳的远近是有变化的,但从早上到中午(几个小时)的变化十分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早上冷中午热,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就像拿一个手电筒,斜照地面与垂直照射地面,产生的“光圈⭕️”的亮度不同,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总之,涉及到5个知识点:
1人的眼球就像凸透镜
2太阳光(即白光)是由7种单色光组成的,就像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组成的。
3光的折射率,不同的单色光折射率不同。
4地球的公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比如1月和7月)是不同的(从近地点到远地点依次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公转所致。
5光的传播角度与能量,直射强于斜射。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中心思想,以及词语的翻译
意思:
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记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知识是无穷尽的,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词语的翻译:
(1)东: 东方。(2)游: 游历、游学。(3)见: 看见。(4)辩斗: 辩论,争论.(5)辩: 争。(6)其: 代词,他们。(7)故: 缘故,原因。(8)以: 认为。(9)始: 刚刚,才。(10)去: 离;距离。(11)日中: 正午。(12)初: 刚刚。(13)车盖: 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14)及: 到。(15)则: 就。(16)盘盂: 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17)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18)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19)决: 决断,判定,判断。(20)笑: 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21)孰: 谁。(22)汝: 你。(23)知: 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则寓言。
意在说明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白话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