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家有没有感觉“红白喜事”这个词有点别扭啊
- 在农村,如果红白喜事迎头撞在一起,谁该让路谁该先走
- 红白喜事相撞会怎么样
- 农村个别地方白事酒席依然大操大办,这屡禁不止的陋习何时才休
- 常年不在农村,老家的红白喜事还需要随礼吗
- 农村碰上喜事白事大摆宴席,到底该不该禁止
- 农村人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之风,怎样才能够改变你怎么看
-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究竟是为什么
- 红白喜事不去帮忙,下场会有多惨
- 为什么叫红白喜事难道白事也叫喜事
大家有没有感觉“红白喜事”这个词有点别扭啊
不别扭。说别扭者,是多人没把这句词语领会深刻。在众人之中,恐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把这个词语当成了两种事情看待了。实事不然,因为红白喜事指的是三种事情而不是两种事情。
众人都认为:红白喜事指红事和白事,而还有一事大家都把它浑灭了。还有一什么事呢?就是还有一喜事。
这个词语,红事是红事,白事是白事,喜事是喜事。三种事是分开的。只是用语上众人把它连贯到了一起后,很多人都理会不清了。
这三种事的层面是这样的:红事,指嫁娶,指结婚。白事指丧事。喜事指添丁与添寿:如谁家添孩子女儿了,谁家的长辈人过大寿了,这就叫家有一喜,二者统为吃喜面庆贺。喜得贵子,喜庆大寿是真正的喜子当头。而结婚嫁娶为披红戴花,是为红事。而丧事是专一穿丧服戴白孝,是为白事。三者是不混淆的。只是好多人把结婚与添小孩等都作为红事而论了,因而忽略了这个喜字的作用。
在农村,如果红白喜事迎头撞在一起,谁该让路谁该先走
谢邀:
一般情况下,都是红事主动避让白事,让白事先行。在民间有句俗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主动让路,也显示出对死者的同情和尊重。
另外还有个原因,农村有个风俗,发丧后,棺木在路上不准歇息或停留,一直要送到坟山或墓地,才能停下来,有的路途长的,要准备几班人轮换抬送。
所以,农村人都懂这个理,红事主动让白事,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
红白喜事相撞会怎么样
这事这还真有。日子订好了,连酒席什么都提前预备好了。没有办法,死者为大。先办丧事,在办喜事。把人提前一两天给埋了,抓紧然后立马又办了喜事。因为什么都说定了,包括婚车,喇叭,都说好了喜事也没有办法取消,女方那边也来不及通知。办喜事那天,家里丧事的东西有些还没处理完呢。但是老人已经入土了。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大忌讳了。尽管有时候心里还是很难过,但事情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般都会照办不误。大部分也都是喜事让丧事。故去的人先埋了,除非在当天去世的来不及,要不然肯定是先处理丧事。其他的都好办。
农村个别地方白事酒席依然大操大办,这屡禁不止的陋习何时才休
生在山里头,长在山里头,如今三十出头还想回到山里头,我就是那个山里头的山里娃平哥,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作为从小农村长大的平哥认为,农村白事酒席大操大办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不办也是不对的,平哥认为农村白事办酒席并不是什么陋习,也没有必要禁止;
1.在农村不像城市里的生活,在农村也并不像城市钢筋混凝土般的冰冷;
2.农村乡情味比较浓,大事小事都是老百姓相互关照相互帮助的,你来我往的,办个简单的酒席,用家常便饭招待一下乡邻和亲戚朋友,其实并不是一种陋习,而是城市里没有的文化传统;
3.在农村,有老人去逝了,附近村子和本村的乡亲们都会前来吊唁,礼尚往来在平常不过了,有些生前为人比较正直,也帮助过不少乡邻的老人,还是特别有威望和受人们尊重的;在老人去逝后,来千八百人吊唁也是常有的事;作为东家,难道就把这些乡邻拒之门外,或连一顿便饭都不给,就算不是陋习了,其实不然,礼尚往来,是咱们祖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我们何必非要弃之;
综上所述,何为大操大办,何为陋习,还不是因人而异嘛,我认为农村礼尚往来的酒席并不是什么陋习,反而是一种渐渐消退的文化传统;
我是山里娃平哥,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年不在农村,老家的红白喜事还需要随礼吗
我们村子里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从来没有参与过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可是等到自己老爹出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帮忙,小伙子才后悔,在村子里面嚎啕大哭。
自此我也明白了,就算是常年不在村子里面,村子里的红白喜事该参加的还是要参加。
这件事情距离现在应该得有个10来年了,我也只是在小的时候听说过这件事情而已。
那个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脾气就是倔强,路上遇到大人也不知道打声招呼,不管看到谁都低头装作没看到。
也正是因此,村子里的长辈不止一次地批评这个小孩子:你不可以这样没有礼貌,见到长辈的时候要问声好。
可是小孩子把这件事情当做了耳旁风,丝毫不介意。
村子里的长辈也劝这个孩子的父亲,可谁知孩子的父亲两眼一瞪说:我家孩子愿意搭理你就搭理你,不愿意搭理你你也别给我找事,别找不自在。
后来这个孩子也慢慢地读了高中读了大学,再后来去一个大城市里面工作,据说工资还不错,一个月能赚个四五千块钱。
那个时候的四五千块钱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不太夸张地去讲,当时村子里面没有几个人月工资能达到5000块钱。
因为这个孩子在外地工作,所以村子里的红白喜事一概也不参加。
最开始的时候,村子里还以为是他不知道村子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每次有什么事的时候,不管是老人去世还是哪个年轻人结婚,都第一时间通知到这个人孩子。
但是没有想到他听到之后总是不为所动,这一下子村子里的长辈就更不乐意了。
你要是不愿意出钱,那就不用出钱,也没有指望着你出钱,但是你总该说声恭喜吧。
村子里如果有老人去世,你总该回来帮忙打下手吧,如果这些事情都不做,那就太不像话了。
但人家照样不为所动,直到后来自己的老爹驾鹤西去,这个年轻人终于回到了村子里面。
回来后年轻人左右张望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头磕在了地上便开始嚎啕大哭。
村子里的长辈大眼瞪小眼,倒不是说不愿意帮忙,只不过这个小伙子之前做的一些事情实在是不太地道。村子里的人也正好想借着这个机会来纠正一下他的错误。
但是死者为大,该帮忙的时候肯定是要帮忙的。
于是村子里的几个老头就说了:咱们啊先等一等,等他上咱们这边来道个歉,咱们呢该帮忙的都得帮忙,毕竟都是邻居,这个时候大家都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别带私人恩怨。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彻底打垮了老人们的幻想。
原来这个年轻人哭了一段时间之后见没人来帮忙,于是直接打电话叫了殡葬服务。
这件事情也算是彻底了结,可是村子里的长辈却全都傻了眼,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种情况发生。
第1点:村子里的红白事为什么要参加?
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比如我们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楼上或者楼下有一些喜事自己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去了之后可以帮帮忙,不去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但是农村不是这个样子的。
在农村,往往是有好事大家都能沾点甜头,有坏事大家一块帮你扛着。
比如现阶段,如果村子里面有人结婚,会当街撒一些糖果,虽然这些糖果看起来都很便宜,5块钱就能买一大包,但大家都会抢着去要。
倒不是说真想吃这几块糖,只不过是为了沾一点喜气而已。
同时,新郎新娘也特别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大家都来给自己捧场了。
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大概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如果人缘不好,往往就会被别人误认为是人品不行,再之后就有可能会有一大堆的糟心烂破事。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农村里面怎样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缘呢?
好的人缘可不是凭空就来的,而是相互帮助换来的。
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们互帮互助。
说得直白一些,如果有人家里有喜事,那么自己是不是应该过去捧个场?
如果有人在家里面遇到了白事,那么自己是不是应该过去搭把手帮个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2点:自己没有时间怎么办?
那有人就说了,这种事情我也想帮忙,可是我现在在外地,所以遇到红白事的时候,我就装聋作哑装作不知道不就行了吗?
不过,没有这么简单。
要注意,虽然自己在外面打工,但是自己的父母呢?自己的家人呢?
他们可都还在老家里面,如果这些事情尤其是场面上的事情,你不帮忙的话,等以后你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家帮忙的时候,估计也没有几个人来帮忙。
所以在常规情况下,无论是红事也好白事也罢,但凡能帮忙的肯定是要去帮一下的。
问题关键在于在城市里面打工,公司老板可没有那么好说话,你打一个电话给老板说请三天假,估计老板也会不开心。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是红事,人可以不到,礼必须得到,必须得给人家把钱送过去,这个钱也可以当做是红包或者份子钱。
如果是白事的话就比较复杂了。
白事一般是礼不到,但人必须到。
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或者村子里面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了,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到场。
可是如果时机不对或者公司老板不同意自己请假呢?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第一时间给村子里的主事人说一下自己的情况,诉个苦明确表示自己回去是不可能了。
再之后等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后家里发生白事的那一户心情也慢慢地稳定下来了,然后再给人家打个电话道个歉。
当把这一套程序走完之后,基本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不需要自己花多少钱,同时人情也能拉拢过来,等将来自己或者家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家自然而然的也会给予帮助。
第3点:也不是绝对意义要求
毫不夸张地说,现阶段终究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结婚的时候可以选择旅游结婚,也可以选择在村子里面举办婚礼或者在城镇办婚礼。
甚至就只有你和老婆两个人也可以举办一场婚礼,花不了几个钱,吃顿饭就行了。
这种仪式有了更多的可替代性,也不太需要绝对意义上维护之前村子里的关系。
所以这件事情终究是因人而异的,就算将来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估计也用不到在村子里面挖一块地,然后把自己埋下去。一般找个殡葬服务场所,然后把自己给服务走就可以了。
所以话是这么说的,一些年轻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村子里的红白事概不参与,省钱不说,还能省心。
对于这种想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也没有必要全面支持,只能说每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罢了。
但无论如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村子里面发生红白事,如果自己实在是到不了,也不愿意打电话问候,多多少少要把钱送到。
而且现阶段村子红白事也花不了多少钱。以我们那边为例,如果有人结婚,给个100块钱,如果有人家里去世,给个50块钱或者买几条白布就可以了。
估计这点钱还不够自己在外面吃一顿火锅的呢,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出点钱就出点钱吧,权当图个心理安慰。
农村碰上喜事白事大摆宴席,到底该不该禁止
谢邀:
不单是农村,也包括城市。
红白喜事,请客摆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传承,不应该禁止。但是在规模上应该大大地缩小,不能大操大办,主要针对比较好的朋友,比较亲近的亲戚。一家有事,亲朋好友聚拢,凑凑热闹帮帮忙,吃顿饭很正常,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大多数都是大操大办,有的甚至把它作为敛财的手段,完全失去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本意,也遭到很多人的反感和反对,应该禁止!
据我观察,这种大操大办,浪费十分严重,让人感到很痛心,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政策,严令禁止这种现象!
农村人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之风,怎样才能够改变你怎么看
当前,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确实浪费太大了!必须要订立乡规民约限制其规模,并将费用减少到大家都可以承受的程度。如果谁家办喜事,村委会,乃至乡镇有关部门派员参与筹划,一直到收尾!对做的好的大力表彰,差的,甚至弄虛作价的,严肃处理!我想,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一个好风气!!!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究竟是为什么
谢邀!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究竟是为了什么?主要是因为攀比心理作用在作祟,所以才会大操大办讲排场,别人才能够知道他们家是有钱人家。
红白喜事不去帮忙,下场会有多惨
常言:帮人如帮己,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互相帮助才能善终。这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红白喜事不是非帮不可,人们不可能凡事面面俱到,帮是人情不帮是本份之事。特殊情况下没帮到的忙是有情可谅的,其实也没啥下场有多惨,大不了花钱请人帮忙就行了。
为什么叫红白喜事难道白事也叫喜事
农村是个人情味特别浓厚的地方,那家有个婚丧嫁娶,起屋乔迁,生儿育女,升学做寿,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家有事百家来。邻里之间乡里乡亲相互来往,相互捧场,凑合热闹,自然而然就有人情往来,红白喜事。
农村红白喜事讲究喜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
结婚办喜事,预定了良辰吉日,是人一生中的大喜事。以前,主家老板亲自到亲戚朋友家去接。以后有了电话就电话接,不用跑路。现在手机更方便,打电话,发微信,在家就能发邀请。如果不邀请,亲戚认为是对其不尊重,没有当亲戚看待。那怕从别人口里得知,没有被邀请,也不会去参加,即使去了也会感觉是热脸贴着冷屁股——没面子。
结婚(娶亲嫁女)对于主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主家也是希望能办得越热闹越好。除给亲朋好友发邀请外,还邀请乡亲们帮忙,接到邀请的乡亲们喜之不胜,带着高兴的心情给主家贺喜,添加满满的喜气。
人情往来是农村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那家有喜事,亲朋好友聚拢来,增加感情,融洽关糸,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
人情往来,看似你来我去,实则蕴含着朴实的亲情味。前些年,人情往来有点变味了,变成了某些人敛财的目的,变着味儿整酒,形成了一种攀比风,失去了办喜事的实际意义了。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的。喜事是值得喜的事,是值得庆贺的事去办才有意义,否则,要遭到人们的非议,社会的谴责。
现在好了,国家整治歪风邪气,大刹乱整酒之风,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制定惩罚措施,乱整酒得到有效遏制,人心大快,老百姓拍手称赞。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民间认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临终则无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自然老去。后人的孝心又好,孝心也尽到了,没有什么要悲伤的,当然也是喜事,叫喜丧。
有些年了,邻乡邻村邻界处地,有一位八十几岁老大爷去世了,我们组里相邀去吊孝。我还清楚的记得,到了孝家,孝家组里几位老人也来吊孝,进门喊送恭喜。当时感到很惊讶,孝堂里有人就议论,顺头老死了是白喜事,是喊恭喜。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那么叫白喜事。当然了年岁不高的人夭折了,不能叫白喜事,叫丧事。
白(丧)事不请自来,老人过世,临时日子,不用主家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口口相传,村民们相约前去吊孝。当然远亲和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要给信,不然人家怎知道。
凡是成家的人都知道,家里办白事,家里人不迎客不送客,守在灵前,答谢前来吊孝磕头的亲朋好友和乡亲们,这个习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家里老人去世,有很多事要张罗,并且白事的礼节繁多,孝子孝孙们忙得晕头转向,不是自家人忙得过来的,乡亲们更是第一时间来帮忙,替孝家料理事务,还有专门的支客事,掌管孝家各项事宜。
老人去世,所有亲戚都要拢来,在外工作打工的,不论远近,远的坐飞机都要赶到,见老人最后一面,送老人最后一程,逝者安息,生者平安,愿孝家节哀,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