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翊 都是

郭嘉和荀彧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请问谁的本事更高一筹?荀彧一生是不是很矛盾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04:12:44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郭嘉和荀彧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请问谁的本事更高一筹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郭嘉和荀彧都是东汉末年不世出的谋略奇才,两人都为曹操贡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智商最高的人之一,各自表现出了不凡的战略眼光,为后人所称道。但是如果非要给他们排名的话,我觉得荀彧应排第一,郭嘉应排第二,下面将详细分析:

荀彧

1.显赫的官宦世家,其家族奠基于祖父荀淑。荀淑在汉顺帝、汉桓帝的时候非常有名,他又生了八个儿子,其中的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曾做过济南相。荀彧的叔父荀爽,曾位列三公,荀彧就出身在这样的一个具有雄厚背景的家庭,为他以后的从政提供了便利。

2.少年得名,曹操赏识。荀彧小时候就有人认为他是“王佐才也”,就是辅佐帝王的人才,这种评价让年轻的荀彧备受鼓舞。早年的荀彧投奔了袁绍,但是他能一眼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所以又投靠了时任奋武将军的曹操,曹操见到他非常高兴,说道:您就是我的张子房啊!

3.董卓不久,负责留守。董卓进京以后,曹操询问有关事宜,荀彧表示:董卓太残忍了,我的家乡颍川也遭受了抢劫,这样的人绝对不会长久生存。随着历史的发展,果然如荀彧所料。在兴平二年的时候,曹操征伐陶谦,于是让荀彧做好留守工作。此时的形势对于荀彧很不友好,陈宫张辽都想投靠吕布,进而打击曹操,但是荀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识破了张辽的反间计,优秀地完成了留守任务。

4.阻止曹操“先拿徐州,再讨吕布”。这件事的发生是在陶谦死后,此时的曹操认为先拿下徐州,再打吕布,可是荀彧的看法不同。荀彧认为: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都是拿下北方之后才想着统一全国的,所以此时稳定后方是最主要的,曹操赞同了他的观点。

5.“挟天子以令诸侯”、突袭荆州。曹操打败黄巾军后,汉献帝刘协落入曹操的手中,此时有人说崤山以东的地方还没有拿下,切不可大意啊!可是荀彧认为:以前晋文公接周襄王返回都城的时候,诸侯们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不就是得到王权了吗?,现在主公也一样,得到了曹操的认同,此后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建安十二年,曹操想要征伐刘表,荀彧认为:现在中原已经是我们的地盘儿,刘表肯定已经很慌了,我们可以利用突袭的办法,打刘表一个措手不及,不知道什么原因刘表竟然病死了,成功地拿下了荆州。

郭嘉

1.活捉吕布。当初曹操征伐吕布,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吕布,当时战士们都很疲惫,曹操带领军队也就撤回了。但是此时地郭嘉认为,应该对其穷追不舍,一网打尽,最终将吕布抓了回来。

2.智取二袁。曹操打败了袁绍,此时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还有一定的实力,众人建议赶紧发兵,杀了他们两个。但是郭嘉和他们的想法不同,郭嘉认为:这两个人谁是继承人现在还没有确定,他们都是好强的人,一山绝对容不下二虎,等到二虎相斗的时候,我们再去进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果然,二袁兄弟发生争端了,最后被曹操很容易就拿下了。

3.征乌丸。曹操正要打算征伐乌丸。底下的大臣们议论纷纷,他们觉得刘备在刘表的手中,如果出兵在外,很可能会遭到刘备的突袭,郭嘉不这么认为。郭嘉说道:此时的胡人以为自己很偏僻,根本就没有防备心理,再加上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归附胡人也是被逼的。另外,刘表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且小心翼翼的人,他不会将军队给刘备的。于是,曹操的内心更加坚定了,准备即刻启程,后来成功地拿下了三郡乌丸。

综上,郭嘉对曹魏集团的成功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是由于他的英年早逝,没有像荀彧那样为曹魏做更多的贡献。从郭嘉短短的一生来看,还是很成功的。但是我觉得郭嘉对全国形势的把握没有荀彧那样通透,没有像荀彧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样的战略性思想。所以他比荀彧还是差了点儿。

还有一件事儿需要说明,当时颍川戏志才去世后,曹操跟荀彧诉说内心的寂寞与无奈,曹操说道:自从志才去世以后,我这儿就没有可以商量大事儿的人了,这可怎么办呢?汝南和颍川一直就是出现人才的地方,现在有没有志才这样的人,可否帮我找一个呢?于是,荀彧推荐了年轻的郭嘉,从此郭嘉凭借自身的智慧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并委以重任。在这个事中,可以看出荀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推荐,才成就了以后的郭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郭嘉。

荀彧一生是不是很矛盾

荀彧是中国历史上,几干年来为数不多战略家。人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那样文学家。那能有体会深刻的,如同毛泽东的一生让同志尊敬,也让敌人也敬重,不会存心矛盾的非常郁闷。

就象领袖所说,战略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料敌于前,决策在先,神机在胸,那会为鸡毛祘皮小事的郁闷而矛盾。

做为东汉未年有名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伟大功臣。

在为曹操事业,首先提议深固根夲,以制天下方针,就为曹操统一北方提出伟大蓝图和军事路线,并且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是下定决心一生要为曹操服务的人,他提出迎奉天子,挟天子制诸侯,更是客观实用主义手段,远远大于维护汉朝刘家统治,一生没有为皇帝刘协出谋划策过。

如果他真是死命孝忠,从开始在汉灵帝当守宫令,直接天天和皇帝一起,为皇帝服务。他看刘家腐败无为却弃官归乡。

他预见故乡永颍是四战之地,天下会变,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为故乡出谋,却也不会为皇帝出策。

他能在袁绍势大,信受袁绍宠爱,却看到人家不能成就未来,。而曹操是袁绍的部下,在东郡为太守,当然有私家军,在大败于毒,白绕,眭囤,于扶罗时即时跟随,是的,他们在京城洛阳时就是老朋友。

董卓威震天下,曹操在迷茫时候,也问荀彧,董卓有否结果。荀彧坚决回答,董卓残暴己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使得曹操坚定弃官创业。不愿于和董卓一起倒行逆施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到家乡散家财,合义兵。首先组成私家队伍,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彧是曹操的指路人。

从191年跟随曹操,就是坚定为曹操服务。在曹操征陶谦的徐州时。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反叛,并派刘翊告诉荀彧,要供给他们军备粮食。荀彧能坚定和曹操站一起,能认破阴谋,联合夏侯惇诛杀谋反者。一人全三城,舍身出城会见带兵几万豫州刺史郭贡。这些表明荀彧从开始就是坚定地为曹操服务。并时时准备为曹操的事业牺牲的。

他有超人才能,指挥和调理曹操的思想。是曹操在草创时间精神支柱。他不是为刘家皇帝孝忠之人,一生也不会为刘家事业衰败郁闷,他和曹操的关系更象是他出主意,曹操在行动,去作为。在荀彧固根夲保兖州,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收割麦子,储存粮秣,积蓄实力。大败吕布,收复兖州,平定徐州,为成就大业,当时荀彧就功高盖主,意义非凡。是荀彧提出挟天子令诸侯,使曹操从政治上夺取战略优势,为统一战争进行征伐,让割据势力大量归附,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奠定基础。荀彧都是机鉴先识,准确判断曹操和袁绍两雄决战曹操必胜,袁绍必败。引导曹操大败张绣,诛杀吕布,平定刘备,擒获关羽。从此据有兖,豫,徐等三州势力,曹操从此由弱变强,具备打败袁绍的地理纵深基础,军势实力,为官渡战役胜利,奠定了军事势力,有统一北方的能量。

这些都荀彧在料敌之前,让曹操心乐诚服地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己经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因得万岁亭候的封爵,还使曹操主动把安阳公主嫁给荀彧长子为妻。

荀彧是中国历史上,为数稀少真才实智的超人。对名利看得相当相当淡,对物质更不消一顾,将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对名利无所要求,只求行为品德高尚的人。又不会因私心杂念得不到,使自己不快乐,因为是什么使他郁闷哩?不会有矛盾在心里。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三国时代有才有智的人都大肆贬低,是真正为了自己一生郁闷难出顺气,多方戏弄有才有智之人,好出出闷气乐乐心怀而已。

荀彧有二干食邑,要授三公十几次而不要。这样的人只求做事,干工作的人,会不开心吗?荀彧是病死的。是跟随曹操征孙权到濡须口。曹操和老了,更想老朋友多多在一起,曹操当然也为子孙着想,自欲进爵国公,更要加封荀彧三公,他认为,夲兴义以区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病去世。

曹操痛苦流泪。亲自为荀彧立传。其中说“侍中守书令彧,积遁累行少长无,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扰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住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定。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给了很高评价,自已也是荀彧死后过一年后,才进封魏公,可见荀彧的话,曹操始终都听的。并不是有矛盾之人。

三国时期真实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邀!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三国里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在我看来,刘备,就是乱世之枭雄!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深,认为刘备是只会做哭和“军师如何如何”无能之辈。

其实不然,试想只会啼哭无主见的刘备能让无人敌的关羽、张飞倾心相随吗?能让智慧过人的诸葛亮“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吗?能得到这半壁江山吗?的确,我们该重新审视历史中的刘备了!

首先,刘备有异志。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理解他为何如此反复。他不愿作人下人,他要的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样就决定他是不可能久居人下。其次,刘备善养士卒。这正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愿为之效死命的原因。

其次,由于多年的羁旅生涯,让刘备成了不折不扣的将才。这也是他白手起家的最后资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备一死,南中就作乱,直至蜀亡亦未休。这也间接说明了刘备的能力,南中人就怕刘备。总之,刘备并非无能之辈,他有异志,尚养士卒,有能力,有他自己独特的能让关张诸葛着迷的人格魅力!

为什么明朝没有大诗人,却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

首先谢谢题主的邀请,我是文通今古,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言,明代虽然有很多诗人,有很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但是并没有出现像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没有出现盛唐诗歌那样的诗歌作品。反而在明代中后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兴起,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产生的一些经典小说作品,想必题主所说的文学兴盛也就是指的这一类通俗作品了吧。

那么为什么明代诗歌有着如此巨大的创作群体和如此多的诗歌数量,但是质量始终上不去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从明朝开始,我国的科举制度演变出一套完整程式化写作方法,也就是说明朝开始大范围用八股文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说这种八股文写作对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禁锢,因为明朝科举取士考的不是诗赋,而是解经策论也就是八股文写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方式对一个社会 的文学风格的养成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如果我们考试的内容是经义而不是诗歌,那么社会上的教育自然就会偏向经义,而不是偏向诗歌。就拿我们现在的高考来说,高考考的东西就是我们教育的风向标,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教授诗歌的老师非常少,从小学习诗歌的学生也非常少,因为大家都指望着通过科举能够获得前进的这么一个机会,谁还有精力去学习诗歌呢。明代学者徐献忠就说:“我朝取士,罢黜词赋,不以列于学官,学官弟子鲜从所习业。闻习之,亦无所师承,各以其资所近者为家。

没有老师的指导。他们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诗歌,但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却又是十分浅显的,只停留在简单的声律和用词方面,并没有掌握唐诗的精髓,所以他们往往流于模仿,并没有抓住本质。启功先生曾有《论诗绝句》,其一曰:“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就算想学诗歌,大部分也都是中了进士以后才有精力去学习,但是由于没有小时候的家学积累,要想写出高水平的诗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可见明朝的科举制对于明朝诗歌的发展还是有非常大的抑制作用的。

其次,明朝缺乏唐朝那样的文化生态,明朝上继元朝,民生凋敝,在社会文化方面都处于亟待恢复的这样一个状况,这一点是与盛唐的盛世气象有很大出入的。我们能明显看出来明朝诗歌有一种暮气,非常的沉闷,没有了唐诗的灵性,这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唐诗中融汇了唐朝的盛世气象文化风格以及士人的精神,可以说唐诗就是由这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缺少一个都不能成功,而明朝诗歌只是简单的模仿了唐诗的格律音调以及词章这些外在的东西,它并不能触及唐诗的本质,所以它不可能创作出来像唐朝那样璀璨的诗歌。

在这种文化生态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明朝的政治环境, 当时的统治者重视的是如何发展经学和普及经学的这种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统治,所以从整个明朝来看,统治者提倡和重视的都是经学学术的研究。所以失去了官方关注的诗歌,自然缺少了很多的生长空间,也没有一个立足于文坛的一个阵地,在先天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又使诗歌的生长环境变得非常的艰难。

另外呢,明代后期的党争也是非常的严重,这其中就促使了文字狱的形成。可以说文字狱也是大大抑制了士大夫们作诗的积极性,使得这一部分群体不敢去作诗,更别说进行诗歌的创新了。其实,在洪武、永乐后的明史中,文狱并不凸显,真正贯穿有明三百年的政治弊病乃是党争,自胡惟庸之奸党、蓝玉之逆党起,成化时有万安的“南党”、刘翊的“北党”,明末有阉党和东林及齐、昆、浙、宣诸党,不少文士都丧命于此,如明初诗人孙贲、黄肃等,而高启等江南文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明初南北之争的牺牲品。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明代的文学,我不知道片面地把它理解成明代的通俗小说是不是会有问题,但是现在姑且得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我们都知道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有九儒十丐这么一说,当时的文人群体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也没有条件,也没有意愿去创作诗歌之中高雅的作品。在元朝高压政治的这种打压下,通俗化的文学已经成为了比较主流的趋势,也就是说小说是符合市民阶级的文学趣味的作品。当然小说的兴起还是要追溯到经济层面的原因上来,明朝中期以后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当时的市民阶层已经成长起来了,所以他们势必要确立一种代表他们文学趣味的文学样式,所以小说也算是顺着历史潮流而生长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精英文学家要倡导复古的原因,他们认为这种新的通俗化审美趣味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他们提倡要学习唐诗,你要重新创造之中高雅的诗歌文学,但是哪正是因为小说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明朝诗歌的生存空间。

不知道以上回答是否可以帮到你,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关注私信进行询问,谢谢

为什么古代名士多出在颍川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颍川是个神奇的地方。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天下名人,中州过半”,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带,一直处于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当中几大思想门派的发源地,从古到今文化的底蕴都比较浓厚,也蕴育出一大批名人,大家,要说哪个市出的名人最多,我觉得要属颍川郡,今天的禹州市,放眼望去,简直是一座名人制造机,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颍川都出了哪些名人呢?让我们来仔细数数,保证你们大吃惊。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大禹,黄帝的六世孙,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的,战国时期的大名人。吕不韦,传说中秦王赢政的爹,先不说爹不爹的问题了,吕不韦的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接下来就是敢跑去刺杀赢政的张良,张良原姓姬,后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改姓张,传说得到姜太公姜尚所著的《太公兵法》,从而助刘邦上王位。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褚遂良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

此外还有青史留名的郭嘉、荀彧、荀攸、荀文若、徐庶、陈群、钟会、淳于琼、钟繇等等。

同时颍川还是很多姓氏的发源地。

韩姓,以“颍川”为堂号,虽迁居异乡,仍以是颍川人为荣。

方姓,一九九七年,经过有关姓氏专家的考察论证,确定河南禹州方山镇的方山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内外方氏的发源地

钟姓,同为“颍川堂”。至于五百年前这句话的原意是:“五百年前在一个锅里面煮肉吃”,在客家人里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家人,所以就有这个说法了。广东兴宁的资料的客家人中颍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

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

繁姓,望居颍川郡。历史名人繁钦为汉末文学家。颍川人。

还有陈姓, 赖姓,陆姓等,对不少陈姓、钟姓、荀姓、庾姓族人来说,颍川是个神圣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在那里书写过辉煌。因此,在他们的族谱或堂联上都有“颍川”字样。

要说谁最牛,当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才有我们这几千年文明历史,才有我们这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所以,最牛的名人无疑是黄帝。当然吕不韦也是挺牛的了,有他才有创建大秦王朝的秦始皇。


更多河南历史文化类原创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没有荀彧曹操还能称霸北方么

我认为不能,荀彧在内政,计谋举荐方面都是顶尖。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牧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如今我们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就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也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一样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劝奉天子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明以举贤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机鉴先识

自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认为是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还有什么好忧虑的。“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现在准备讨伐不义,但力量无法与之匹敌,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荀彧还说:“如果不先取吕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图谋。“曹操说:“诚如您所说。但我所忧虑的,是又怕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

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其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曹操从之。

居中持重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荀彧是一个拥有怎么样立场的人。荀彧家族世代为汉朝官吏,而且荀彧是以举孝廉的途径进入汉朝官僚体系的,也就是说荀彧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儒家忠孝思想的基因,《后汉书》记载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是对此的验证。再者从荀彧给曹操的建议可以看出,这是围绕“保天子”的角度展开的,比如说以“乃心无不在王室”的理由建议曹操优先保护天子。从官职的记载也可以感受到荀彧的立场,迁许都后,荀彧做的是“汉”侍中,而非曹操下属官职。官渡之战后荀彧不惜得罪曹操力劝不要复置九州,也就是阻止曹操扩充自己的地盘。后来还阻止董昭等人推曹操为国公加九锡的计划。即使去世后,《后汉书》云:“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以上这些无论从正面或侧面可以看出荀彧是一个秉持“汉正统论”立场的人,他所作这些都是为了维持汉王朝的生存与统治,并且也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

那为什么持“汉正统论”的荀彧会帮助被称为“汉贼”的曹操呢?或许曹操的《让县本明志令》中的内容能让你有一些答案。曹操说他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官封侯,造福一方,为世人所知,他连墓碑文字都想好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从这些可以看出曹操早期也没有想过做丞相这么大的官,更没有“篡汉”之心。

确实,从讨伐董卓的事情来看,曹操当时也是怀着“匡佐之义”的想法来的。更加难得的是在各路诸侯大军中也只有曹操是真心响应号召来讨伐董卓。即便弄的“灰头土脸”也没有放弃讨伐,而且还多次为讨伐大军出谋划策。所以,荀彧正是看中了曹操的这一点,与自己理想立场相同,才选择跟随了曹操。

荀彧与曹操合作前期理想基本是一致的——平定各路反叛势力,匡扶汉室。而且合作得很愉快,很有成效。但是时势变化,接二连三的胜利,尤其是官渡之战后,曹操还做了冀州牧,此时无论是时事所迫还是下属推动亦或出于私心膨胀,曹操的立场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匡扶汉室慢慢向自立为王转变。“复置九州”这一想法也是在那时候提出的,从此刻起荀彧和曹操的立场开始走向岔路口。即使后来曹操上表加封荀彧,也没能拉拢荀彧,后来更是阻止了加封曹操国公的建议,这件事让曹操更加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曹操借着出兵孙权的事宜,以犒劳在谯的军队为名,把引荀彧出来,并伺机将其扣留。《三国志》记载:“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而《后汉书》和《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即是曹操逼死了荀彧。

这个答案总的来说,荀彧和曹操早年因“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晚年也因曹操背弃了这个理想,从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荀攸被称为“曹魏的谋主”,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这个问题有点以偏概全、捕风捉影了,在《三国志.荀彧传》的原文里写到了“是时荀攸常为谋主”。这里把“是时”去掉显得有些伪命题,但这并不能否定荀攸的个人能力。

因为这句话记录在荀彧的传记里,是表达了对荀氏宗族的认可,对荀彧举荐的认可,这里不仅提到了荀攸,也提到了荀彧的兄长荀衍。我们所评价历史人物都是纵贯其一生的功过是非,“王佐之才”荀彧、“鬼谋”郭嘉、“毒仕”贾诩都是名副其实,并非“是时荀攸常为谋主”这一句话就能否定这几位的功绩,而荀攸也有自己非凡的一面。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建安十二年,曹操。

荀攸作为曹操的谋士,在军事谋划方面的能力是可圈可点的,其平生功绩也被曹操评价为仅次于荀彧。

荀攸在董卓乱政时期密谋刺杀过董卓,但事情败露被收监,同谋何颙因害怕而自杀,但荀攸在狱中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毫无畏惧,由于其命好,不久董卓就被吕布所杀,他也得以释放,后弃官归家。随后以蜀地易守难攻,又民充田肥,欲求官为蜀郡太守,但因蜀道艰险,不能前往,遂入荆州。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三国志.荀攸传》

也是这个时候曹操迎献帝至许昌,荀彧向曹操举荐荀攸是位大才,曹操便书信与荀攸,征为汝南太守。曹操对于荀攸的评价也很高,并认作军师,建安三年的时候,曹操征张绣,荀攸看出张绣与刘表的微妙关系,建议曹操用兵益缓不益急,果然如荀攸所料,急攻则刘表相救,缓攻则大破张绣。

当曹操攻伐吕布之时,荀攸与郭嘉同往,在两军连战数日后,曹操攻城不下,欲撤军返回,而荀攸建议曹操趁吕布疲惫,陈宫无计之时再坚持急攻数日,城必可下,并建议引河水灌城,曹操遂采纳此计,生擒了吕布。

而演义里将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刻画的惟妙惟肖,殊不知这幕后的设计师“攸画策斩颜良,设计诛文醜”,荀攸也正是解白马之围的幕后操盘手,为曹操能够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打下了基础。而在官渡之战的对峙阶段,荀攸力荐徐晃做断粮之事,为曹操赢得了继续相持的时间。后许攸投奔曹操告以乌巢之事,曹操与众将尚且犹豫,唯有荀攸与贾诩建议曹操把握时机果断出击,曹操便命荀攸与曹洪留守大营,自己亲自前往乌巢大破敌军并斩杀淳于琼。袁绍不听张颌之计,攻曹营不下,又受郭图谗言,欲治罪张颌,张颌奔投曹营,曹洪不信,而荀攸审时度势,果断接纳了张颌投降。在整个官渡之战中,荀攸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曹操在南下攻伐刘表还是北上攻伐袁尚的问题上犹豫不定时,荀攸提出了先平定河北,再南下的战略规划,为曹操的大业奠定了基础。曹操平定了冀州之后,上表为荀攸请封:“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魏书曰:太祖自柳城还,过攸舍,称述攸前后谋谟劳勋,曰:“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曹操将荀攸比做张良,可见他在魏国的地位,而究其一生功绩,也名副其实,论行军打仗,曹操最倚仗的谋士便是郭嘉和荀攸。钟繇力图为荀攸撰写“奇策十二”,但尚未成书,荀攸便死在征伐东吴的路上,也使得这本“奇策”未完稿,也就未传于世,否则,我们还会多一些参考文献去探索这位奇才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