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何要向冯玉祥兴师问罪呢
- 张作霖的拜把兄弟都是谁
-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 张作霖不识一字,是如何成为东北王的
- 为什么会发生两次直奉战争呢
- 抗战剧里的士兵端着捷克轻机枪一边前进一边战斗,现实中有没有这个可能
- 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 张作霖的最终下场是什么惨不惨
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何要向冯玉祥兴师问罪呢
张作霖这么做可不是因为真的有多希望溥仪留在紫禁城里,主要还是为了和冯玉祥争权夺利,顺便安抚一下东北的满族势力而已。
第一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张作霖一直有意复仇。为此张作霖除了重用军校出身的郭松龄、姜登选、李景林等人整顿奉军,加强部队战斗力之外,还积极联络盟友,共同对付直系。
张作霖选中的盟友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此前被直系赶下台的皖系首领段祺瑞,一个则是在广东的孙中山。段祺瑞此时虽然已经下野,不过他还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加上浙江督军卢永祥是段祺瑞的忠实部下。张作霖希望卢永祥和孙中山从南面发动攻势,牵制直系部队。
不过段祺瑞很快给了张作霖一个意外之喜。由于吴佩孚一直克扣直系大将冯玉祥所部的军饷,以图瓦解冯军,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段祺瑞表示只要张作霖给钱,他愿意帮忙拉拢冯玉祥。
冯玉祥所部有三万多人,是直系之中除了吴佩孚之外最强的一个军事集团。张作霖自然一口答应。最后张作霖给了段祺瑞五十万大洋,段祺瑞利用这笔钱拉拢了冯玉祥,促使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突然倒戈,发动政变囚禁了曹锟,直系因此大败,反直联盟取得了胜利。
然而反直联盟只是都希望推翻曹锟、吴佩孚而临时走到一起的。随着曹锟被囚禁,吴佩孚兵败下野,合作的基础已经消失。各方立刻为了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而争斗最厉害的,就发生在此时北方最强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张作霖的奉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之间。
冯玉祥发动兵变以后,顺势控制了北京,并由黄郛出面组阁。黄郛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同盟会元老,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加上冯玉祥公然邀请孙中山北上。显然冯玉祥有意拉拢广东革命政府控制北京政权,这自然让张作霖很不满意。
张作霖打直系可不光是为了复仇,更重要的是夺取北洋政权。因此他立刻出面反对黄郛内阁,并使用武力解决了冯玉祥的盟友王承斌的部队,一部奉军甚至强行开入北京,以武力威胁冯玉祥。
除了武力威胁外,政治上张作霖一面让人游说黄郛内阁成员拒绝到任,还大肆攻击黄郛内阁。黄郛内阁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张作霖既然反对黄郛内阁,自然对此事也要骂上两句。所以张作霖发表通电,认为冯玉祥驱逐溥仪一事不妥,有违当初签署的《优待清室条例》,巴拉巴拉一顿骂。
除了攻击黄郛内阁之外,张作霖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是东北是满族的老家,也是满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在东北满族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像东北军政两界中有不少高级官员和将领都是满族。张作霖这个表态,也有拉拢人心的打算在内。
不过随着冯玉祥服软,同意解散黄郛内阁,改由段祺瑞出面组阁以后,张作霖主要目的达到,就闭口不谈溥仪该住哪的问题了。包括后来张作霖彻底控制了北京,也没有再说起让溥仪回紫禁城一事。
所以张作霖骂冯玉祥驱逐溥仪只是自己的政治需要,实际上他也很清楚这是大势所趋,不敢开历史倒车再让溥仪回去。
张作霖的拜把兄弟都是谁
1907年,由张作霖领衔的结盟八兄弟在东北横空出世。几十年间,这八兄弟在民国谱写出的金戈铁马、恩怨情仇,可谓是一部既有江湖又有庙堂的厚重传奇。
按老规矩,当年这八兄弟是按年龄排座次的。
老大哥,马龙潭。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位老大哥的话,说马龙潭是江湖豪侠式的君子,一点不为过。和其他七人不同,马龙潭是将门之后,父亲曾被封为振威将军,而他本人也在1876年承袭云骑尉的世职。
闯东北时,家道中落的马龙潭已经39岁,但凭借着过人的文韬武略,这位江湖大哥还是很快就展露了头角。和张作霖等兄弟起初的生存拼杀不同,马龙潭从一开始就是胸怀家国之心的,所以他的戎马生涯很是正义浩然。
也正因为如此,张作霖在角逐东北王的过程中对老大哥的口碑以及能耐很是有些忌惮,而马龙潭对此并未起私争之心,除了欣然接受张作霖的意思卸下兵权耕服地方外,他还屡次以老大哥的身份调解张作霖和老三冯德麟之间的争斗,可以说,能有这样一位老大哥是张作霖的幸运。
这样的君子人物当然是有气节骨气的,九一八后,马龙潭不仅数次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更是仗义疏财为地方做了不少善事、实事。
1940年,老大哥在山河破碎的愤懑中,善终而逝。
老二,吴俊升。
吴俊升并非出身绿林,却一身的绿林气,比土匪还像土匪。
捕盗营官军出身的吴俊升在发迹之初是和张作霖并驾齐驱的。但在张作霖显出枭雄本色后,他则随即调转身形开始追随张作霖,其人看似笨拙,其实相当的懂江湖规矩,更有江湖智慧。
张作霖与冯德麟相争的时候,他始终站在张作霖一边;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落败后,面对北洋政府的离间之计,他依旧坚定地选择力挺张作霖;郭松龄反奉,张作霖深陷危境时,他还是如此,率军千里奔袭,救张作霖于水火。
正因为如此,他始终是奉系二号实力人物,张作霖对他的劣习也多有容忍,兄弟间算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江湖典范。
1928年,张作霖返奉,吴俊升特意赶到山海关迎接,之后在皇姑屯和张大帅共赴了黄泉,这两位真正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了。
也算是把结拜兄弟的佳话定格在了历史中。
老三,冯德麟。
八兄弟中,就算冯德麟和张作霖的恩怨情仇最具看点。
冯德麟是老土匪,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张作霖的江湖领路人,无奈小弟后来迎头赶上,民初之时更是直接抢了他老前辈的庙堂宝座。
和吴俊升不同,冯德麟在胜负未分时是不想屈就于张作霖的,所以他们在民初上演了一番惊心动魄但却始终没彻底翻脸的争斗。
最终,因为想沾张勋复辟的光,冯德麟落败而归。
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张作霖维系了兄弟间的仁义,他没有落井下石痛下杀手,反而对身陷牢狱的冯德麟施以援手,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仁义,冯德麟才接过张作霖给他谋的看守皇陵的清闲肥差,心悦臣服地退出了江湖之争。
遗憾地是,冯德麟早死,1926年就过世了,也可能是江湖沧桑经历的多了,心死的缘故。
老四,汤玉麟。
在张作霖的江湖轶事中,这家伙出镜率最高,堪称最佳男配角。
和前三位老哥不同,汤玉麟是最早和张作霖一起打拼的绿林兄弟,中间还几次救过张作霖的命。
典型的十几条枪时就在一起的老兄弟。
但与此同时,汤玉麟也属于最能生事的兄弟,不是说他的野心有多大,而是说他难以接受张大帅的与时俱进,任人唯贤。在江湖人称汤二虎的这位仁兄看来,江山是兄弟们打下来的,啥时候都应该由着兄弟们为所欲为。
因为这个,志在天下的张大帅就跟这位仁兄干上了,这位仁兄呢,也毫不示弱,于是就有了奉天城有名的龙虎斗,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这位仁兄落败。
跟对冯德麟一样,张作霖并未对汤玉麟彻底翻脸,而是将他凉在了一边。
这么凉了几年后,张大帅最终还是将这位兄弟召回了。
洗心革面后,汤玉麟在随后的直奉之战,郭松龄反奉中的表现还算对不起张大帅。只是张大帅皇姑屯撒手人寰,张学良东北易帜,他自个当上热河的封疆大吏后,其所作所为就有些给张大帅丢脸了。
在热河,肆意妄为,类似盗皇陵之类的荒唐事,他干的就太多了,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进攻热河,他又重演了一遍小张的不抵抗——在那段时间,其个人形象可谓是惨不忍睹。
落得个被国人彻底不待见后,汤玉麟最终躲进了天津租界,做起了土豪寓公,直到49年去世。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没啥操守,但汤玉麟没像接下来这位叛国投敌,做汉奸。
老五,张景惠。
这位是八兄弟中唯一做过汉奸的孬种兼糊涂蛋。
对这样的人就不费笔墨了,只说三点:一点,当初张作霖途经八角台,是他主动让贤把老大的位子让给张作霖的:二点,张作霖停尸十年后,是他帮张作霖入土为安的;三点,一九五九年他死于抚顺战犯管理所。
唯一做汉奸的兄弟却是自己的收尸人,九泉之下的张大帅不知会作何感想。
老六,孙烈臣。
在八兄弟中,和张作霖最志同道合的就是他这六哥,孙烈臣,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还没有其他兄弟的那些绿林坏毛病。
结识孙烈臣,是张大帅蒙古剿匪时的事情,因为缺人,身为官军的孙烈臣才被调到了张作霖阵营。
哪知道一合作,兄弟间就异常扣手。张大帅争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时候,孙烈臣就是其势力代言人的最佳人选。
无奈,这样一位真正能为张大帅分重担的兄弟却早早地故去了,1924年孙烈臣病故的时候,张大帅抱着孙烈臣的尸体痛哭了很久——
老七,张作霖。
换在其他篇章详说,在此暂且不表。
老八,张作相。
说来很有意味。八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却恰恰是最厚道仁义的一位。
张作相的能力不算强,但一直做正事,在整个奉系,他就像黏合剂,很多关键时刻,如没有张作相,奉系不是血流成河,就是分崩离析。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郭松龄败亡后以及张作霖身死后的两次善后。
一次主张不杀避免了流血,一次让位小张成全了张大帅的遗志。
难怪小张多年后说到他这位49年病故于天津的老叔时,有这样的话,一想起他,就想流泪。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战争之中短暂联合的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由于分赃不均,矛盾迅速激化,这两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势力,爆发了纷争的终极形态——战争。这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全面胜利而宣告告终。在吴佩孚的率领之下,直军不但彻底击败了张作霖入关的两路大军,同时也获取了张作霖在关内的所有地盘。与此同时,直系军阀也完全控制了位于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过,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遭遇惨败,但是,张作霖依然安然退回关内,仍然统治着他的老巢——东北三省。为什么吴佩孚在大败张作霖之后不趁机斩草除根,反而让张作霖退回关外,继续给直系找麻烦呢?
吴佩孚
首先,北洋军阀虽然混战不断,但彼此之间极少有过斩草除根的例子。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十分有意思,颇有些类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虽然下层打生打死,导致民不聊生,但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却共同遵守着互不伤害的“君子协定”。
混战之中,即使一方战败,胜利的一方也很少对于对手下死手。即使输成光杆司令,也只需要通电下野,便可以安稳的带着财产过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对于曹锟、吴佩孚而言,这个潜规则自然也是适用的,虽然击败了张作霖,他们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领张作霖
其次,即使吴佩孚真的有孙传芳杀掉施从滨狠辣,他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机会。第一次直奉战争,主要战场位于天津、直隶一带。也就是说,战场其实是位于直系军阀的地盘儿。
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张作霖遭遇惨败,奉系军队也损失惨重,但是,张作霖的主力并没有全军覆没。主力仍在的张作霖,在退回关外老巢之后,占据地利和人和的奉军,完全具备抵御直系大军进攻的能力。
而此时,虽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但是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大军并非完好无损,因此,此时的直军并不具备攻入关外,彻底消灭张作霖的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使吴佩孚勉强做到这一点,其代价也不是直系能够承受的。
吴佩孚
最后,则是由于列强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败之后,根据直系的要求,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并要求其听候查办的命令。但是,张作霖显然没有将北京政府当一回事儿。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张作霖于5月12日宣布东北三省独立,并出任了自封的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东三省整军备战。与此同时,在中国实力最强的英国也开始出面干涉,最终,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签订了停战协定。
奉军
而这个停战协定,还是在停泊在秦皇岛海面上的英国军舰克尔笛号上签订的。从停战协定的签订地点也可以看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之强,对于当时中国的干涉之深。对于当时的直系而言,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抵抗着众多列强的压力,进攻张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战取得胜利之后,吴佩孚及其直系大军,既不可能,也不具备继续进攻张作霖,并彻底将其覆灭,斩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优势的直系还继续面临着张作霖奉系大军的威胁,直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
张作霖不识一字,是如何成为东北王的
张作霖为什么能成为“东北王”?
张作霖能成为“东北王”不是偶然事件。主要得益于他的领导才能,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在东三省时政界的游刃有余。
一、张作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说到张作霖,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东北王”。这个看似匪气冠名的人物,何以被冠以“王”呢,只是他的一生似有传奇色彩,而又让我们觉得东北王确实非浪得虚名。张作霖,是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穷苦人家出生,其祖父存有基业,但是被其父亲张有财赌败了家业。一次,债主堵门追债,张作霖心生一计。他暗地里将债主家的猪赶下水里。在当时,一头猪是很值钱的。就在债主干着急的当儿,张作霖自告奋勇说,我来帮你把猪赶上来。就这样,追债事件被成功解围。债主不但免了他家的债,还对张作霖又夸又赞。不得不说,张作霖从小就很有心计。
张作霖的聪明不单单表现在小小的计谋上面,他在为人处世上面也善于动脑子,有时候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也许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匪徒思想,能让他在心底燃烧起称霸江湖的野心而不曾被人发觉,只待时机成熟可以昭然天下的时候,已然登临成功大堡。
二、有手段、有头脑、善用人是张作霖的三大法宝。
张作霖的仕途的确从绿林开始。他结识土匪主要还是源于他的头脑。张作霖的手艺活很丰富,什么木匠活、卖包子,甚至当兽医,他都干过。曾经就有一个慕名而来的土匪,叫张作霖给他的马治病。马的病治好以后,张作霖非但分文未收,而且对土匪还是一顿猛夸、一顿“仰慕”。因为他深知这位土匪以后对自己的作用。的确,土匪夸下豪言壮语,兄弟以后自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张作霖的手段也不是就这么三两下。他在东北成立了“保险队”。东三省当时时局很乱,他看准时机成立专门的“保安公司”,为保护一方富庶抢占先机,而且他还命令属下,不准干伤害百姓的事情,一旦触碰杀无赦。由此可以看出张作霖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张作霖走上仕途不光是找准了时机,也找对了人。从张作霖到绿林以来,清廷已经内忧外患、名存实亡,而且已经无力再去清剿东北的土匪,清廷看到张作霖日益壮大,就果断将其招安,给他一顶帽子,让他“大鱼吃小鱼”,就这样,张作霖消灭了一些散余的土匪势力,又解除了蒙患,促进了东三省的和平和国家的统一。张作霖先后也担任了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直至成为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随机事件。他除了有手段、动脑子、有心机之外,他还知人善任。他自己可以说是个文盲,没有读多少书,三教九流也许独独缺了文化层面上的受教,而且满嘴还是“妈了个巴子的”污言秽语,这种逆向“示弱”也不得不说是其睿智的表现,让人放松警惕,以利于自己行事。用人上,虽然自己没文化,可他知道人才的意义有多大。他手下有深谙陆军指挥的杨宇霆,有总教官郭松龄等。所以他在东北才能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三、从绿林到招安,直至皇姑屯事件,“东北王”实至名归。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东北王”虽然不失有匪气之意,但还包含着王者霸气的荣耀。
张作霖从土匪到大帅,从被人颐指气使到满嘴脏话骂人,不得不说张作霖是在经历了重重磨砺之后才透露出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愤与坦然。张作霖走上仕途也许是私心使然,但他对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却是骨子里流淌的国民血液。张作霖死于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起因是他拒绝日本田中内阁提出的无理请求。在民族大义面前,张作霖的民族意识始终没有泯灭,作为“东北王”,这位草莽英雄受之有余、当之无愧。
(对于这位张大帅,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点评。)
为什么会发生两次直奉战争呢
发生两次直奉大战原因很简单,这是军阀其自身性质决定的。既然第一次直奉大战没能把奉系斩草除根,那么爆发第二次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
1920年7月,直系军阀曹锟和奉系军阀张作霖联手击败了段祺瑞,一起控制了北洋政府。不过军阀素来之考虑自己的利益。击败段祺瑞以后,曹锟和张作霖为了争夺北洋政府的权力,彼此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1922年4月,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的直系、奉系之间终于全面开战。战争爆发以后,出现了一面倒的局面,奉系被杀得大败,仓皇撤回关外。直系前线总指挥吴佩孚认为大局已定,于是返回北京,命大将王承斌继续指挥部队追击奉军。
然而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郭松龄率部死守山海关,挡住了直系追兵。加上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北的利益,也出面干涉,曹锟不得不和张作霖谈判,以山海关为界双方实行停战。
这样一来奉系虽然被击败,但是东三省地盘和主力尚存。张作霖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物,不甘心失败,积极整军备战,打算找机会复仇。而曹锟控制北洋政权以后,也成为众矢之的,孙中山、段祺瑞等人纷纷派代表联络张作霖,希望和他联合一起反直,以便利用局势之变牟利。
这种情况下新一轮直奉大战自然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如果第一次直奉大战奉系获胜也一样,直系残余力量和其他军阀都不会坐视张作霖独掌大权,会联合起来反奉。可以说这是军阀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抗战剧里的士兵端着捷克轻机枪一边前进一边战斗,现实中有没有这个可能
能行是能行,但是由于该枪的后坐力较大,所以士兵端着机枪开火的情况是很少的。除非是遇到特别紧急,一般还是使用两脚架支在地上进行射击。
ZB26式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是布拉格厂的两名波兰籍设计师设计,由捷克国营兵工厂生产的一款轻机枪。该枪外观上最大特色是就是弹容量为20发的弹匣装在枪身上方,和机匣左侧机械瞄准具的轮型表尺。
上世纪20年代,由于欧美各武器制造厂没有与ZB26式轻机枪类似的武器,因此ZB26式轻机枪大量的进入中国,到1939年时,中国军队装备的,来自捷克的原装ZB26式轻机枪,约有32272挺。由于ZB26式轻机枪品质好,适合单兵操作,因此在国内有许多兵工厂对其进行仿造。在抗日战争时期,ZB26式轻机枪成为中国军队广泛采用的装备之一,中国士兵称其为捷克式轻机枪,简称捷克式或者捷克造。
使用捷克式轻机枪射击的中国士兵
在许多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士兵们端着ZB26式轻机枪,狂扫敌人的画面,但是实际上,这种射击方式,除特别紧急的情况,一般是不会采用的。不采用的原因就是,由于该枪采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这是一种全威力步枪弹。采用这种步枪弹的自动枪械在全自动射击时,后坐力非常大,大到射手难以控制,精度会很差。
自动枪械在发射全威力步枪弹后坐力大到难以控制,可以说是这种枪械的通病。例如德国的FG42伞兵步枪、美国的约翰逊M1941型轻机枪、勃朗宁M1918轻机枪,都有这个问题。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德军或者美军士兵在使用上面说的这三种枪时,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会用两脚架支起来使用。
中国军队士兵使用捷克式轻机枪射击
对于营养较好的德、美军士兵来说,都难以控制,更别说抗战时期营养较差的中国士兵了。所以说,端着捷克式轻机枪射击的情况,能行是能行,但是一般不会这么做。
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1925年11月24日,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郭松龄通电反对张作霖,率7.5万奉军出关反奉。郭松龄所部奉军是奉系主力所在,因此张作霖一度非常惊慌,但是最终在一个月后,郭松龄兵败被杀。郭松龄起兵仅仅一个月就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事起仓促,军心不稳
郭松龄和张作霖因为政治理念等原因产生矛盾并非一天两天,而且他和李景林、冯玉祥也秘密达成了反奉的协议。但是在郭松龄做好准备前,张作霖就怀疑他不稳,11月22日下令他回沈阳述职,还传出了要秘密处死他的消息,所以郭松龄不得不仓促起兵。
11月23日,郭松龄从天津赶回滦州,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班师回奉,反对张作霖的统治。但是与会的各级军官中7个师长有高维岳等4个师长拒绝参与,另有旅长等各级军官20多人表示反对。郭松龄将他们免职并扣留,送到天津由李景林看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郭松龄所部的意见并不统一,而且除了这些公开反对的,郭松龄的参谋长邹作华、军长刘伟等人也不愿意反奉,私下和张学良联系。不仅将郭部的军事计划全部报给张学良,在作战时还故意命炮兵不对准奉军阵地。
此外郭松龄军中还有张廷枢(张作相的儿子)等人率部主动投奉,这些都影响了郭松龄部的军事行动。
李景林背盟,后路不稳
郭松龄和李景林、冯玉祥达成了反奉协议,他起兵以后,后勤基地全部放在李景林控制下的天津。11月25日,李景林也发表了反奉通电,但是此后不久,李景林的态度就有所转变。
李景林参加反奉联盟,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直隶的地盘,同时试图夺取奉系控制的热河。但是郭松龄起兵以后,热河奉军撤退,热河议会致电冯玉祥,请求派兵来维持治安。冯玉祥于是派宋哲元赶赴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李景林因此对冯玉祥大为不满,而且此时张作霖命李景林母亲给他写信,让他不要反奉。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官小泉也向李景林声明,日本不会允许郭松龄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态度发生改变,扣留了郭郭松龄部的后勤物资,将郭松龄交给他看管的高维岳等人全部送回东北,而更重要的是禁止冯玉祥部通过自己防区增援郭松龄。
李景林的态度转变对郭松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郭松龄部的棉衣和军粮都在天津,被李景林扣押以后,郭松龄部缺衣少粮,冻伤很多。而且李景林态度转变,郭松龄不得不命魏益三率7个团留守山海关,防止李景林进攻。此外冯玉祥的国民军也被李景林阻拦,等到国民军击败李景林时,郭松龄已经兵败。
所以李景林态度的转变,也是郭松龄失败的重要原因。
郭松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干涉
郭松龄起兵以后,日本视为扩大在东北影响力的大好良机,于是主动派人和郭松龄、张作霖联系,对两人进行拉拢和要挟。郭松龄和日本代表谈判很快破裂,但是张作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答应了日本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迅速决定继续扶持张作霖。随即日本以中立为名,禁止郭松龄部进入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郭部行动大受制约,给了张作霖调集部队的机会。在吉林和黑龙江的奉军通过南满铁路迅速调到前线,在巨流河一带集中起了优势兵力,以逸待劳。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日本还向张作霖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弹药。日本关东军还派军官到张作霖军中充当顾问,荒木五郎少佐所率领的日本炮兵更是直接加入奉军炮兵部队,协助作战。
此外,在双方决战的巨流河附近,日本关东军集中了万余部队,随时准备进行武装干涉。
步行赶到巨流河的郭松龄部已经疲惫不堪,此时扣除冻伤的士兵和留守山海关的魏益三部,郭军只有5万多人,少于奉军的6万人。奉军修好了工事以逸待劳,在日军操作下的奉军炮兵又占据了优势。而日军据守阵地侧翼的南满铁路,限制了郭军迂回作战,只能从正面和奉军硬拼。
最终人困马乏的郭军因为人心不稳,兵力、火力不如对方遭到大败,郭松龄本人逃跑时被捉遇害。
结语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郭松龄兵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日本人对张作霖的支持,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张作霖的最终下场是什么惨不惨
回答: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张大帅”!是中国历史上执掌东北多年的北洋奉系军阀首领,也是“北洋政府”的掌权者。在历史书上,我们看到张作霖留着大胡子,一身的匪气、霸气!在军阀混战时期带着手下部队南征北战,可谓是戎马一生打下了一片江山,从一个穷光蛋成为一个土匪,再成为东北王,直到手握军权统治整个东三省!做到东三省的土皇帝!“东北王张作霖”绝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传奇人物!在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之际一腔爱国热情激发,坚决不与日军同流合污!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也有苏联一说)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