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植 可以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到任何一个时代去体验,你想到哪个年代?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2 22:34:09 浏览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到任何一个时代去体验,你想到哪个年代

谢邀请。如果有机会可以到任何一个时代去体验,自己虽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也要到不杀士大夫的宋代去体验一下。袁腾飞所阐述的宋代宽松的文化环境,文人在宋代的舒适确令人向往。几天前看到宴殊的成功人生,也对文人能在宋朝这个朝代取得人生成就钦佩不已。宴殊能取得官至宰相,艺术成就又如此之高,人生镜遇步步升高,除自身天斌奇才,心性深厚,做事足智多谋外,与当时对士大夫阶层的优待有关,所以才使得宋代文人人才济济。可以想见,当年多少才子,怀揣着梦想,踏上京城赶考之路时,在遥遥群山,与浩渺波涛中行船奔京城时,心情是多么高昂的。如果有机会去宋代去体验,当然要苦读诗书后,满怀梦想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呢。在进京赶考之时,与同时志同道合的才子们结伴而行,研读诗书,共同提高,又沿途考察风物,增长见识,学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在大宋的广大江山中踏遍足迹,为未来的经天纬地做准备。想想青春的未来,该多么豪情万丈啊!

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拿着所谓的“免死金牌”就像是游戏中开了“金身”一样,被人奈何不得,这是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桥段,但是,在古代,免死金牌真的作用这么大吗?免死金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它不是金牌

古代通常的“免死金牌”不是个小玩意儿,这个东西的官方称谓叫做“丹书铁券”,不是一只手就握住的金牌。

这个丹书铁券,也确实是个带着特权光环的东西,通常情况下,这个东西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的,比如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曾大封那些为他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像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均被赐予了“铁券”。

丹书铁券这个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有着特权加成,为了避免被伪造,丹书铁券就跟虎符一样,是两份的,一份给获赐者,另一份放于官方处,在需要查验时,二者合一,真伪即可辨别。

免死功效如何

既然说了是带有特权光环的东西,那就来聊聊丹书铁券的免死特权。

丹书铁券确实有着免死的功效,但历朝历代的规定不一样,比如在唐朝时期,受赐铁券人的子孙可凭借铁券免死,次数是1到3次不等。明朝时期呢,铁券的免死特权又有了详细规定,就是是谋逆罪不免死,其他的死罪倒是可以通融。

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

由此可见,免死金牌虽然特权不小,但也不是万能的。

《清平乐》曹皇后与宋仁宗婚后为什么一直不圆房,难道真是貌合神离吗历史上是这样吗

宋仁宗到底爱不爱曹皇后呢?看到现在,大家还是一头雾水。

依我看,宋仁宗对曹皇后,有那么一点欣赏,有那么一丝爱恋,但更多的是忌惮。

曹丹姝不是一般人,她是名门之后,她的祖父曹彬是开国功臣,经过几十年的深耕,曹家的势力盘根错节,或为联姻,或为师生,深入朝廷每一寸肌体。

这从18岁的曹丹姝入宫的情节可见一斑,当时曹丹姝已经嫁了人了,嫁给了不喜女色、一心修仙的李植。

洞房花烛之时,曹丹姝硬逼着李植写了一份和离书,即宋代版本的离婚协议书,二人解除了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曹丹姝恢复了自由身。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系列事件,郭皇后被废掉了,皇后大位出现了空缺,尚美人和杨美人被驱逐出宫,宋仁宗爱上了陈熙春,并想立她为皇后。

可是,宋仁宗刚要提出立陈熙春为皇后,立即遭到了大臣众口一致的反对,没一个支持的,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可怜。就连宋仁宗身边的太监张茂则都看透了时局,他悄悄地对陈熙春说了句:

“皇上的身边,不仅会有一个苗心禾,还会有一个皇后,但肯定不是你。”

陈熙春心若死灰,宋仁宗无可奈何,这个帝国,不是他想怎样就怎样,君权有时候不得不做出让步。

后来,大臣们又异口同声地推选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即曹丹姝为皇后。

看到没有,曹家势力有多强大,强大到可以“收买”所有大臣,强大到可以给皇帝硬塞一个大老婆。

虽然宋仁宗极不乐意,但也只能勉强接受,最初,宋仁宗以为曹丹姝是很丑很贤惠那种,如诸葛亮的媳妇黄月英一般。

但当宋仁宗见到了曹丹姝之后,眼睛一亮,皇后虽然没有陈熙春的柔美艳丽,但也颇为端庄秀丽,有些意外之喜。

不过,宋仁宗并没给曹丹姝好脸色,因为他内心有一股愤愤不平之气,这股气不敢对大臣撒,只能对着曹丹姝撒了。

所以,宋仁宗故意冷暴力,一直不与曹丹姝圆房,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宋仁宗临死之前,梦呓中大呼“曹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可见宋仁宗内心里一直忌惮曹丹姝,直到死。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冯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被称为一代贤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称为内相,与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对万历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当然也有缺点,陷害高拱,贪财等,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形象还是偏正面居多。

冯保其人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冯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书法和弹琴,这是他与一般宦官很不一样的地方。

图:冯保的真迹

据史书记载,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十五年,冯保入选内书堂读书 ,此后辗转司礼监六科廊、内书房和文书房,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中后期,因为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个内阁,首脑掌印太监可以看成与内阁首辅看齐的“内相”,秉笔太监则视同为权力堪比次辅。换言之,冯保在嘉靖年间已经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庆元年,冯保提督东厂,御马监。按道理,掌管御马监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监。然而冯保与时任首辅高拱不和,高拱两次举荐了其他人担任掌印太监。直到隆庆帝去世,冯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庆帝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自此,冯保走上了权力巅峰,权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李太后和张居正一直对他要求很严厉,冯保受李太后信任,对明神宗的教导也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冯保却教导明神宗习文。他所主持的司礼监,专门为皇帝刊刻《启蒙集》、《四书》、《书经》等。明神宗初期喜欢书法,也是受了冯保的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上,冯保对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严格。比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把这些东西都弄来给皇帝赏玩,但是冯保就劝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对于明神宗犯的错误,冯保也会及时地报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调戏宫女,冯保就禀报了李太后,结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点废了明神宗,最后罚明神宗跪了三个时辰,还要下罪己诏。当然,尽管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这是后话。

对内,在教育明神宗方面,冯保和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对外,关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冯保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当初张居正当上首辅,就是和冯保通力合作赶走了高拱,两人自此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同盟。等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树敌无数,但是依然屹立不倒,冯保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有一回,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在街上肆意妄为,醉打衙卒, 张居正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对冯邦宁作了杖打四十,革职待罪的处理,维护了张居正的威信。

张居正曾赞扬冯保,宫中内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和自己商量过再行动,从来没有主动干预朝政。这无疑对政令统一、新法的推行起了很大作用的。

宫中府中,事无大小,悉咨于余而后行,未尝内出一旨,外干一事”。

纵观中国历史,很难再找到像冯保和张居正这样,分别手握内外大权却能亲密合作的例子,仅凭这一点,冯保就称得上贤宦。

构陷高拱,贪财好货

冯保有贤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主要表现在他对高拱的构陷和贪财上。

前面提到了冯保和高拱不和,为了赶走高拱,冯保和张居正联手。他借由高拱曾经说过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向皇帝和两宫太后添油加醋地告状,终于将高拱赶下了首辅的位子。

虽然扳倒了高拱,但是冯保仍不满意,还想置高拱于死地。在这一点上,冯保表现出了很多太监的共性,睚眦必报。

万历元年,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潜入宫中,并且冲撞了明神宗。侍卫将王大臣擒获后,从他身上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将其押送东厂审问。冯保暗地里引诱王大臣,让他假认是出自高拱的指使。

这招实在是太阴毒,如果高拱被定罪,等待他的将是满门抄斩。幸好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尚书杨博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将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高拱最终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则被处以死刑,冯保却因此惹恼了很多朝臣。

除了这件事情,冯保最遭人诟病的一点是他贪财好货,这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太监的共性,毕竟生理上的欲望被抑制,对物质的欲望就会更多。冯保和其他太监不同的是,除了钱财,他还喜欢很多文雅之物。

比如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从宫中偷出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并在上面提字;他也大肆收取贿赂,包括张居正先后送给他的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花费巨资修建生祠和墓地,查抄其他去世宦官的家财等都是他的污点。无尽的权势和财富,也让他越发膨胀,以至于皇帝的赏罚,没有冯保的同意都得不到执行。

结局凄凉

尽管在明神宗小的时候,冯保和他关系很好,被亲切地称为“大伴”。但是随着明神宗逐渐长大,渐渐开始对冯保和张居正的严格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尤其是冯保数次向李太后告状,以至于明神宗受罚,引诱他玩乐的几个太监都被严惩,这一切都让明神宗心里无比痛恨。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冯保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盟友,明神宗身上则少了一道枷锁。加上明神宗大婚后,太后还政于皇帝,冯保一下子孤立无援。

在御史和其他宦官的攻击之下,冯保被明神宗下令抄家,并发往南京孝陵种菜,最终病死在南京。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削职后被捕入狱,死在了牢里。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我是@小熊猫看历史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曹丹姝已经婚嫁为何能成为皇后

都是故事而已,史料中并未记载曹丹姝已婚嫁的事实。都是故事编纂得来

这故事还是从赵祯刚刚继位的时候开始讲起的。剧中在书院里有一个叫做曹丹姝的女孩子,她因为看到了赵祯的画像,而偷偷的喜欢上了赵祯,但是当时的赵祯已经有了皇后了,只不过这个皇后并不是他自己喜欢的,而是被太后刘娥安排的,赵祯虽然身为皇帝,但是婚姻大事却还是无法由自己做主,他对此虽然愤恨,但是却并没有办法。我们知道,曹丹姝后来成为了赵祯的第二任皇后,她很喜欢赵祯,但是赵祯是不是也喜欢她呢?

1、曹丹姝喜欢赵祯吗  

赵祯想要让范仲淹去应天府书院改革,范仲淹到了应天府书院,却因为衣着邋遢被书院的师生所嫌弃,甚至认为范仲淹是假冒的。书院学监正要往回走,曹丹姝却为范仲淹抱不平,说学监是欺负人,此时晏殊来了,学监带着学童们赶紧相迎,晏殊的出现证明了范仲淹的身份。

几年过去,赵祯在进士名单上看到了韩琦的名字,想起当年韩琦对自己说的豪言壮语,赵祯有些感慨,刘娥带着一众女眷在也在一边看着今年金科状元。殿试上,韩琦认出了赵祯,心里有些紧张,赵祯又问起韩琦关于坊市之制的建议,韩琦以调查不足为理由推脱,赵祯却早就不是几年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皇帝,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了韩琦。

  

赵祯觉得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做事却仍然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赵祯十分憋闷。晏殊觉得赵祯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尚且年幼,没有依靠的皇帝了。曹丹姝从小和男孩子一起读书,长大后男女有别,家人提醒她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了。晏殊让曹丹姝可以继续读书。曹丹姝看着赵祯的画像有些入迷,甚至喜欢上了赵祯。

2、曹丹姝如何成为皇后

宋仁宗在宠女和大臣中间进退两难,一边是儿女私情,另一边是国与家伟业,偏重哪儿都不好,《清平乐》合乎宋仁宗的心理状态真实写照,他期待天下太平,所有人都能够享有承欢膝下。

  

宋仁宗赵祯是宋代第四位皇上,也是宋代当政時间最多的皇上,他的嫔妃有很多,在其中曹皇后和张贵妃最知名。宋仁宗尽管立曹氏为王后,但他最爱的人是张贵妃,张贵妃死前深受宠爱,但并并不是个坏女人,人死之后被追谥为温成皇后,但是剧里的张贵妃并不是个善茬,她仗着皇上的宠溺,无法无天,随处刁难曹皇后,曹皇后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才不与她斤斤计较,最终张贵妃香消玉殒,结局凄凉。

  

宋仁宗毁掉第一位皇后以后,就曾想过要册封张氏为后,可是杨皇太后却给他们选择了家境赫赫有名的宋朝元勋以后,真定曹氏出生的曹氏为后。或许是年轻气盛的判逆心理状态作怪,或许是对曹皇后早就拥有主观臆断的成见,就算曹皇后谦恭恭顺,从来不吵嘴,宋仁宗也讨厌她。

  

在历史上,曹皇后对曹亲人的管束极其严苛,绝不饶恕外戚专权专权,乃至认真细致曹家小伙进宫拜谒,是一位贤明的王后。曹皇后一直沒有生孕儿女,而宋仁宗也无子,过世后,义子赵曙称帝,即宋英宗,但赵曙多病,即位四年后就过世,由其大儿子赵顼称帝,是为宋神宗,曹皇后也从王后升級为太皇太后。

  

曹皇后于元丰二年病故,寿终六十四岁,和宋仁宗合墓永昭陵,封溢号“慈圣光献王后”。

你觉得电视剧《清平乐》中江疏影的表现怎么样

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她的真人秀看多了,总是跳戏,有时候还觉得特别像关晓彤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而所谓的籍贯就是我们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籍”,门籍也。汉书《元帝纪》初元五年:“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注:“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其实“籍”在古代,就是“户政部门”的一种登记造册制度。《史记》.《项羽纪》有:“籍吏民,封府库。”之据。

“贯”,原籍也。世代居住之处。随书《食货志》载:“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之说。唐.白居易《长庆集》三.〈新丰折臂翁〉诗曰:“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叙。

“籍贯”,就是祖居或出生地。籍,为祖先户籍;贯,系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魏书《食货志》诏:“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户口不足。”由此描述了当时“户政统计”的繁乱不实。明.张居正《张文忠集》三.〈进职官书屏疏〉载:“谨属吏部尚书张瀚、兵部尚书谭纶,备查两京在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出身资格,造为玉屏一座……以便朝夕省览。”

由此看来,古代各职场之武官员实名“登记造册”时,也是少不了填报“籍贯”这一项的。

明朝张居正如果能多活二十年,明朝能够延续一百年吗

个人觉得明朝的灭亡必然中带有很多偶然因素,必然是指一个朝代三百年一周期,明朝末年的情势已是日薄西山,而偶然因素则是外女真内流寇。直接因素是朝廷党争严重,国库空虚。女真崛起和流寇窜起,党争与税收等这些问题,张居正再活十年能解决吗?

张居正逝世后的十年

一、女真崛起

万历十年底,张居正逝世后不到六个月,戚继光遭受弹劾而被罢免,回到登州后来调为广东总兵,官阶依旧,但失去了拱卫京师的重要地位。万历十五年他被参劾,被明神宗免职,万历十八年有监察御史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受明神宗驳回和责罚。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养寇自重,努尔哈赤崛起。李成梁与努尔哈赤往来甚密,曾一度有倚仗努尔哈赤之兵袭占朝鲜自立的野心。于边事又常敷衍,只要努尔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图伦部的尼堪外兰,勾结明军,谋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集合残部数百人,征讨尼堪外兰,一举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奔鄂勒珲城,明廷遂任努尔哈赤为指挥使。努尔哈赤继续东征西讨。次年九月,攻取董鄂的翁鄂洛城;万历十三年,攻取浑河部的界凡等城;十四年攻并苏克苏护河部的瓜之佳城、浑河部的贝珲城、哲陈部的托摩和城,继而又进攻尼堪外兰于鄂勒珲城,尼堪外兰逃往抚顺请求明军保护,明军却将他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遂与明讲和,通贡受封。万历十六年,努尔哈赤灭完颜部,至此他正式统一建州五部,力量迅速壮大。(后万历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悬难守”,弃辽左六堡,徙六万四千余户居民于内地,“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死者狼藉”,大受朝野谴责。万历三十六年又被劾罢,熊廷弼守辽东时,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

二、党锢之祸

万历十三年李植借神宗陵寝有巨石一事疏劾申时行,申时行奏辩说:“当初皇上阅视此地时,李植、江东之并没有说此地有石。今已二年,忽创此议,很明显是为了借此倾害大臣。”神宗切责李植、江东之、羊可立三人当时亦在随行,均无一言。今已兴工,却说地有石纯粹是“辄敢诬构”,令夺俸半年。明代万历一朝“党论之兴后自此始。”

万历十四年神宗以天象异常下诏求言,要廷臣直言时政,凡有妨害民生者,允许各衙门明白条具,奏请定夺,以仰回天意,以遂民生,共享天下太平之治。员外郎李懋桧、郎中刘复初等,争言皇贵妃及恭妃册封事。神宗却勃然大怒,欲从重惩治。廷臣并没有因此而恐惧,上疏言事者仍络绎不绝。同月初八日,神宗又以内阁大臣申时行的奏请,命令各衙门上疏言事,只能局限于本衙门的职责,并由各衙门的长官有选择地进呈,不得直接进入。言者为此竞相指斥宫廷,攻击内阁,晚明门户之祸自是大起。;

万历十五年正月起,“国本”之争日趋激烈,一直延续到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才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告终。国本之争致党争不可收拾之境地。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李琯疏劾申时行,申时行致仕,许国奏请严禁小臣攻击大臣,党争更甚。

三、内乱纷起

万历十二年广西兵变;万历十三年四川建武所兵变;万历十五年郧阳兵变;万历十六年甘肃兵变、刘汝国起义;万历十七年云南永昌卫兵变、广东白莲教起义;万历十八年火落赤进犯甘肃、土族黄台吉等攻扰辽沈、宣慰司杨应龙叛乱;万历十九年京营武官哗变;万历二十年宁夏哱拜起兵反叛。(万历二十年明军入朝,二十一年平壤大捷)

张居正逝世后十年,明军面对国内叛军均能悉数剿灭,万历三大征均发生在这十年。

四、国库空虚

万历十八年户部奏岁入仅三百三十九余两,而出数比入数多一百万余两

张居正摄政的十年

一、关外局势

万历元年,兀良哈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等率部犯边,驻喜峰口,索赏不得,遂大肆杀掠,蓟镇总兵官戚继光督兵将其击退。至年底,董狐狸又令其弟董长秃再犯边境,被戚继光俘获。董狐狸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罪,请释放长秃。戚继光及总督刘应节决定遣将受降。董狐狸献还被掠边民,戚继光乃释放董长秃,许通贡如故。终戚继光在镇,兀良哈朵颜等部,“不敢犯蓟门”。

万历二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大举入侵。辽东巡抚张学颜、总兵官李成梁命将分布要塞,从四面出兵围攻。王杲兵败退至南关,为都督,土酋王台抓获以献明军。万历三年七月王杲被俘至京,八月二十九日神宗御午门楼,举行献俘仪式,处斩王杲。

万历三年辽东孤山、险山、沿江、新安等六堡相继筑成,并派孤山、险山二参将镇守。六堡成,拓地凡七、八百里,于是抚顺以北,清河(抚顺东南)以南,皆受控制。

万历四年戚继光重筑蓟镇三屯营,时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戚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万历六年泰宁部长速把亥纠合土默特大举入侵,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连夜督兵出塞二百里,大破劈山营,速把亥等死伤不下万余人,被斩四百三十人。又夺其器械牲畜数万。

万历八年迤东都督王兀堂因通市被官吏强行抑低市价,兴兵攻辽东;

万历九年黑石炭部进犯辽阳,明军遇伏兵,三百一十七人战死,又失马四百六十匹。朝廷闻讯,命逮曹簠,而不问罪辽东总官兵李成梁。史称“辽阳之败”。

万历十年泰宁部长速把亥与弟炒花等率众进犯义州(今辽宁义县),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在镇夷堡埋设伏兵,速把亥被斩身亡,其众逃窜。速把亥为患辽东二十年,至此殒命。神宗得报大嘉,赐李成梁甲第京师,世袭锦衣指挥使。

二、朝野清议

万历三年五月十六日,神宗临朝,而群臣不至者多达二百八十三人,各罚月俸。张居正奏对养士之本务在敦本尚实,不得群聚结党,随便议论。凡有讥讽时政,造谣诽谤,敢行称乱者,令有司论如法。

万历四年刘台上疏弹劾张居正,后锦衣卫至辽东逮捕刘台;

万历五年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疏劾张居正夺情是违背“万古纲常”张居正大怒,杖吴中行、赵用贤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皆气绝几死,人莫敢视。观政进士邹元标又上疏尖锐批评张居正素来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张居正杖其一百六十。将吴中行、赵用贤革职除名,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分别发配凉州、神电卫、都匀卫充军。借考察之名,将论救吴中行等人的官员或降职,或外调,或看斥为民。

万历六年户部员外郎王用汲上疏弹劾张居正,张居正于同年六月二十二日将王用汲削职为民。

万历七年下令:全国各地巡按御史、提学官切实查访,将各省所有私建的书院,一律改为诸司衙门;书院所立粮田俱查归里甲;各地师徒不得借此聚集会议,扰害地方。先后被毁的有应天等府书院,计六十四处。杖死何心隐,禁止批评时政,禁毁各名山书院。

万历八年一再重治上疏建言之臣。南京兵部主事赵世卿奏陈“匡时”五要,张居正以其五事与己相左,将其改调楚府右长史,次年京察,以“不谨落职”。

三、内乱纷起

万历元年四川都掌土酋起事;

万历三年林凤在吕宋称王,后因寡不敌众,遂离开吕宋,退过澎湖,遭到官军袭击,仅剩船四十余艘,突围赴潮州;泰宁部长绰哈联合土默特各部入侵;泰宁部长绰哈,联合土默特入侵;广东肇庆罗旁瑶民起义;

万历七年广西八寨少数民族起义;

万历十年杭州兵变;宁夏土军起事;杭州民变。

四、国库充盈

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抑制权豪富户隐占田土,使全国纳税的土地从过去的四百多万顷上升为七百多万顷,自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但是由于张居正“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按溢额田增赋,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万历七年核实勋戚田赋凡逾额及隐占者均依法按治,所收地租银解部备边。

万历九年,在全国广泛推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按亩征银。同时,裁驿站:去冗员,节省财政开支。史载“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天下宴然”。

自考成法行,办事效率大为提高,“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要详兼举,张驰共贯”,政体肃然。

结语

万历十年至二十年,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已经产生,而整个帝国只能任由这艘大船随波逐流。自申时行后,大明再无一个可称道的首辅。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关外局势整体可控,国内动乱也能镇压住。不同的是张居正在时对于党争完全压的住,而其去世后,党锢之祸已经不可收拾。往时帝国唯一可以储备的只有太仓库约三百万两白银的节余,张居正时代的十年就储备大约一千二百万两白银。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张居正时期在明代后期财政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他死去前不久,北京的仓库储存的粮食足支十年。除紧急情况外并不动用分毫的太仓库旧库的储积已达到白银600万两以上。太仆寺又存银400万两。南京的仓库同样也存有250万两。省库也储满了谷物和现银。

在立国之初,帝国本来没有白银收入的打算,后来根据实际形势进行了调整,部分粮食折成了白银。但帝国的立国之本并没有发生变化,财政制度还是一如既往维持着洪武开国时期的最初模式,这也是帝国始终无法进行深化改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张居正无法触动帝国的国策根基。太祖高皇帝一手造成的大帝国自创立之始即不容改革。

张居正从未企图改组政府或重新创制文官组织。除了加紧边防之外,他唯一可能导引到主要改革的步骤乃是万历九年的全国士地测量。不过在测量结果尚待审核之际张本人先已去世,以后无人主持,其数字未得继任者的切实注意。

张居正的筹措虽有限度却已使百官踧踖不安,一到这运动的主持者身故,反对派及被他逐放的人物也乘机卷土重来。而另一批人则认为张逾越了他的权限,他们联合起来进行一场平反,而此时拥张人物及其所提拔的官员则被排斥,他所主持的各事也为之停顿。万历皇帝到此已成年,他接受了反对派的指摘,认为张居正确实蒙蔽了御前的视听,而下令褫除张居正生前的各种荣衔。

熊召政新作《明朝帝王师》指张居正的为官哲学是: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老百姓丰衣足食,你顿顿吃肉,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好官。张居正确实是个理想主义者。张居正以一己之身挑战整个利益集团,如此孤立怎能不失败?正如海瑞所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防身”。

商鞅废除井田制,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奠定秦国中央集权制和统一中国的基础。于王安石,偶有慧眼识俊杰者为其才能表白外,大都给以指责和抨击,《宋史》把王安石变法视为北宋祸乱之由。清代的《四库全书》不仅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凡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都给以“彰善”的美誉,遇有为王安石变法辩护的概以“瘅恶”论定,以致有“受谤七百有余年”之说,直到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才为之翻案,今人仍众说纷纭。

张居正死在任上,虽然得以善终,但身后家族的命运比之拗相公悲惨。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同年底即遭弹劾,次年被抄家,兄弟张居易,次子张嗣修被流放,家人被围困饿死十多人,长子张敬修以血书鸣冤,愤而自尽。

从张居正家破人亡的结局来说,比王安石要不幸,若从身后的声名来说,王安石被诬七百年,而张居正死后不足四十年即被昭雪,崇祯年间全面平反,恢复谥号荣衔,子孙袭职,并将张居正的故居改成张文忠公祠,以供后人瞻仰。《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到明末,延续一千八百年。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在这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末年,衰败的景象远远超过汉末、唐末和宋末,这样一种极度强化和极度弱化的势态,共生在同一王朝的始末,是历代王朝从未有的境遇。张居正就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上政治舞台,以非常之举推行新政,争得王朝短暂的复苏。在这之前,隆庆元年的首辅徐阶作过尝试,继任首辅高拱也有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狼狈离职。只有张居正得到成功,而这一最后的努力后来又遭受皇权的践踏。十年新政,顷刻间灰飞烟灭,这只能说明封建王朝所能留给改革的余地愈来愈窄,无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改革者都要遭到灭顶之灾,遂至无路可走,这王朝也就走到历史的尽头。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清平乐》曹丹姝大婚为何遭李植逃婚,是因她长得丑吗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到目前为止,曹丹姝是《清平乐》中最还原历史的一个人物,不但出生门第、脾气秉性,就连她和指腹为婚的夫婿之间的故事,也是百分之百的还原。

历史上,曹皇后的未婚夫确确实实是一个一心修道,不愿意娶妻生子的人。他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迎娶曹丹姝,却在成果当天声称自己生了重病,让弟弟代替他去曹家迎了亲,并在洞房花烛夜里写下了休妻文书,他和曹丹姝之间的姻缘就此了解。

据野史记载,李植后来真的得到成仙了。

而曹丹姝呢?

她早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夫婿一心修道,但是李植的祖父曾经冒死救下了她的祖父,才有了她曹家今日的荣华富贵。所以,尽管她知道嫁过去一定不会幸福,她也不愿意违背婚约。

所幸的是,李植还算是一个明白人,既然他不愿意和人家安生过日子,就放了曹丹姝自由。

其实,这个时候的曹丹姝心里早就有了意中人,那就是宋仁宗赵祯。她原本以为此生可能都无法与赵祯有任何交集,却没想到她却被朝中大臣一致推选为皇后的人选。

在曹丹姝没有进宫之前,宋仁宗是有皇后的,只是因为郭皇后是刘太后为他选的,他本就不喜欢,再加上此人非常善妒,仗着刘太后的威仪,在后宫非常跋扈,以至于宋仁宗更加厌恶她。刘太后仙逝后,宋仁宗以无所出为由,废了后。

废后之后,宋仁宗想立杨太妃的养女陈氏为后,因为他非常喜欢和陈氏相处,羡慕她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大臣们却以陈氏出身过低的原因,强迫宋仁宗放弃立她为后的想法。

而那些大臣们给宋仁宗选了曹丹姝,试想一下,宋仁宗正和陈氏女浓情蜜意,却被那帮口口声声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臣子们打散,还硬塞给了一个他一面都没有见过、而且在朝臣们口中博学多才,但长相很平庸,甚至丑陋的曹丹姝?

可是,他又不得不接纳臣子们为自己千挑万选的新皇后。他能自己做主的是在新婚当天不去曹皇后的寝殿,或者说以后不会宠爱她,至于其他的,他这个大宋的官家也是无能为力了。

可以想象,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宋仁宗和曹丹姝是很难幸福的。虽然在看到曹丹姝的真面目后,宋仁宗很开心,也很想和她好好相处。

但,曹丹姝心里想的却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如何能够辅佐丈夫打理好大宋的江山,两个目的不同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别扭。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曹皇后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任皇后,她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并在英宗赵曙病重时垂帘听政。由于仁宗赵祯并无子嗣,英宗赵曙只是其养子。那么在仁宗赵祯驾崩后,英宗与神宗父子是如何对待曹太后及仁宗赵祯的女儿们的呢?

宋仁宗赵祯在其父真宗赵恒驾崩后,于1022年即位,时年仅13岁,朝政由太后刘娥主持。

在刘太后的作主下,15岁的仁宗赵祯迎娶了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为后。

而赵祯钟情的却是天姿国色的张氏和王氏。刘太后却偏偏将赵祯相中的王氏指婚给了刘从德。刘从德就是刘太后的前夫银匠刘美(龚美)之子。

皇后郭氏性情高傲善妒,赵祯对她根本不来电,只是因为刘太后在世,赵祯对其非常隐忍。待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赵祯终于老虎发威了。

有一次,郭皇后与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发生冲突,盛怒之下的郭皇后本想一记耳光煽向杨美人,却不偏不倚地抡在了赵祯的脸上。

赵祯借题发挥,废郭后为净妃,将其打发到长乐宫修道。之后,郭皇后因身染风寒病亡。

赵祯于1034年又立曹氏为后。赵祯原想立貌美的陈氏为后,但由于陈氏父亲出身于奴仆,身份过于卑贱,所以赵祯这才勉强立出身名门望族的曹氏为后。

曹氏的祖父为北宋的开国功臣枢密使曹彬,父亲曹玘也曾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曹氏知书达礼,性情温雅,但却长相平平,所以仁宗赵祯虽立其为后,却也不怎么喜欢她。

赵祯喜欢的颇有风姿的张贵妃,张贵妃恃宠而骄,甚至越礼以皇后的仪仗出游,但曹后深明大义,从不与其争宠。

赵祯曾几度欲立张妃为后,但曹后品行端庄、国仪天下,赵祯废曹后找不到任何理由。

张妃虽然生前没有做成皇后,不过她在1054年死后,却被赵祯追封为温成皇后,并以皇后的规格为张妃举行丧礼。而这时的曹后还在人世,这种生死两皇后的现象在历史也是鲜见。这也说明,曹皇后在仁宗赵祯这里是失宠的。

由于赵祯的几个皇子早早夭折,在1035年,仁宗赵祯决定将自己的侄子、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交由曹皇后抚养。

但赵祯一直没有立赵宗实为皇嗣,因为赵祯一直没有死心,还指望自己说不定哪天能生下儿子。

在1039年,仁宗赵祯还真生下豫王赵昕,这时赵宗实又回到生父濮王府中。

但赵祯的这个儿子又在3岁时夭折。直到1062年,赵祯也没有再生出儿子,而这时的赵祯也已年过50。在大臣包拯、欧阳修等人的劝谏下,赵祯这才立赵宗实为皇子,并为赵宗实赐名赵曙。

在赵曙被立为皇子的次年,仁宗赵祯突然病亡。

曹皇后为防皇权的交接节外生枝,她处变不惊,冷静果断地封锁了赵祯驾崩的消息,并催促赵曙尽快登基。

赵曙即位后,是为宋英宗。英宗赵曙在四岁时便由曹皇后亲手抚育,曹皇后还将自己的外甥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在仁宗赵祯病亡之际,曹皇后一手将赵曙推了皇位。可以说,赵曙能位尊九五,曹皇后功不可没。

但是,赵曙即位后,与身为太后的曹氏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他对赵祯的女儿们也不怎么厚道。为了让自己女儿享受公主的待遇,他就把赵祯三个未出嫁的女儿赶出公主的居处,把自己的女儿安置其中。

赵曙在即位的第四天,突然疾病,不能上朝。在宰相韩琦的提议下,曹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在曹太后理政期间,英宗赵曙与其渐生矛盾。赵曙由最初的冷淡曹太后,最后甚至都懒得给曹太后请安了。

曹太后心寒地向大臣们哭诉,宰相韩琦、欧阳修只得以赵曙患病、太后大度等劝慰曹太后。

1064年5月,赵曙病愈后,曹太后便将朝政大权归还赵曙,两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但在1066年,赵曙给亲生父母上尊号的问题上,又与曹太后产生矛盾。

赵曙在当上皇帝后,一直考虑给亲生父母一个名份。当时朝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赵曙作为仁宗赵祯的嗣子,其父母只能是赵祯和曹后。赵曙的生父濮王赵允让只能称为皇伯。

而包括赵曙、韩琦、欧阳修在内的另一派则认为濮王赵允让应被尊为皇考。曹太后作为赵曙的母后,自然是“皇伯”派的支持者。

但在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操作下,最后曹太后被迫妥协,下懿旨尊濮王为皇、濮王妃为后。曹太后与赵曙的关系越发冷淡。

英宗赵曙在1067年驾崩,年仅35岁,在位仅仅四年。

赵曙死后,他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使曹太后深感欣慰的是,这位孙儿对曹太后孝顺倍至,曹太后对赵顼也牵肠挂肚,祖慈孙孝,关系非常和谐。

一次,赵顼无意讲起喜欢珠子鞍辔。曹太后马上命人制作了一副送给心爱的孙子。为了回报慈爱的祖母,赵顼打造了一乘珠宝黄金装饰的小轿,载着祖母游玩,令曹太后深感欣慰。

1079年,63岁的曹太后病逝,英宗赵顼为此辍朝七日。在为祖母殡殓时,赵顼看到祖母生前用过的物品,睹物思人,悲痛不止。

曹太后一生举止谨慎,品行端庄,却并没有得丈夫仁宗赵祯的宠爱。抚养英宗赵曙,助其登上皇位,又因临朝理政,赵曙与其反目成仇。所幸赵曙的儿子赵顼与祖母曹太后其乐融融,这也是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晚年唯一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