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 打败劲敌陈友谅以后,呲牙必报的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善待其家人
- 近代史桂军是公认最忠诚的部队,你们认为对吗
- 明代陈友谅结局怎么样
- 杨左使是怎么死的
-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 又是一年九一八,有什么想说的吗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 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有没有感觉大势已去,随后漂洋过海远遁他乡,最后得了个善终的
- 《飞狐外传》与《雪山飞狐》的结局不矛盾吗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陈友谅大致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通常情况下认为陈友亮有4个老婆: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
当然这几个是比较出名的,毕竟陈友谅还做过几天皇帝,妃子肯定是少不了。那么陈友谅有多少儿子?最出名的有两个,其他不出名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就不多加介绍。
朱元璋霸占陈友谅老婆,没想到喜当爹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这是放在任何时代都合适的说法。鄱阳湖一战结束之后,陈友谅战死战场,朱元璋顺理成章的可以处理他的战利品。陈友谅的老婆,自然也算做是朱元璋的战利品。
阉氏国色,为自诩“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纳。阁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遂忍辱屈从。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长沙,为潭王。潭王梓者,乃陈友谅之遗腹子也。上面我们说陈友谅的4个老婆,阇氏长得最好看。自古以来英雄爱美人,于是朱元璋就把她抓来准备充实自己的后宫。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阇氏已经怀有身孕。
不过怀有身孕的事情,阇氏哪敢给朱元璋说。否则朱元璋知道之后,岂不是要将他们娘俩弄死。阇氏所幸忍辱负重从了朱元璋,想着有一天万一能翻盘,岂不是更好。
从上面的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阇氏确实生了孩子。由于朱元璋也蒙在鼓里,他也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后来阇氏的儿子被朱元璋送到长沙,封为了潭王。
后来等到他年长之后,阇氏年龄也比较大了,把身世告诉了潭王。然而当时明朝早已经平定天下多年时间,正处在国力鼎盛时期,哪还有报仇的机会?
潭王深知报仇无望之后,拉着自己的妃子一同殉葬于火海。阇氏听到儿子做了这种傻事之后,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内心极度悲愤之下也生病而死。
陈友谅老婆托梦,要朱元璋照顾好陈友谅儿子。
陈友谅最出名的那几个老婆。在陈友谅战死之后,有的人带着孩子跑了,有的人死在了乱军当中,还有的人像阇氏一样,被朱元璋收入后宫。
但是也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其实陈友谅肯定不可能只有这4个老婆。很早之前陈友谅还有个老婆,名字是陈氏,死在了这次战役当中。
不过这个陈氏身份不简单,他早年就和朱元璋认识。当年朱元璋参加红军起义的时候,队伍路过安徽之时,陈氏就认识了朱元璋。两人还有一段时间的情愫,可惜后来没有成。
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个陈氏又认识了陈友谅,最后反而成为了陈友谅的老婆。虽然说已经嫁给他人,但是年少时期的情愫自己从来没有忘过,朱元璋也一直在脑海里面闪过过。
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再去找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他也想过把两人劝和。但是一个小女子的力量,滔滔大势之下能有什么用?
也正是在鄱阳湖之战,陈氏死在了乱军当中。而就在鄱阳湖之战结束的第2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面梦到了陈氏,陈氏告诉他第二天去湖边等他。
感到非常奇怪的朱元璋,在第2天早上便准备了祭祀的东西,来到湖边焚香祷告等待他。没想到一会时间功夫之后,水面上突然起了水雾。水雾彻底铺满湖面的时候,从雾里面走出来一名女子,那名女女子正是陈氏。不过他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直勾勾的盯着朱元璋。朱元璋思考了一会儿,明白了她想表达什么意思:
你放心的走吧,陈友谅的孩子,我肯定不会亏待了。说完这句话之后,水面上的雾也散了,陈氏也跟着一起消失了。而朱元璋又如何兑现自己的这个承诺呢?
原来鄱阳湖之战结束之后,陈友谅的老臣背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回到了大本营,并且推选陈理担任新皇帝。可惜皇帝并不好做,没多久并被朱元璋攻到城下。
陈理自知无力抵抗之后,大开城门跪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朱元璋也没有亏待陈理,把他接到南京之后好生照顾。然而陈理还是总感觉人在屋檐下低人一头,一次喝醉之后耍酒疯大骂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之后并没有怪罪他,而是把他发配到了高丽。当时的高丽还是苦寒之地,不过朱元璋念及旧情,给了高丽王很多的金银财宝,让他好生照顾陈理。
有一说法是在多年之后陈理逃回四川,改头换姓之后,重新过起普通人的生活。直到8代之后,才重新改回了陈姓。也有人说陈理直接老死在了高丽,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然陈友谅后人不只是陈理,还有其他很多人。在鄱阳湖之战之后,这些人基本上逃的逃,死的死。逃走之后也是隐姓埋名,很多代之后才重新改回原来的名字。
打败劲敌陈友谅以后,呲牙必报的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善待其家人
表面上的善待和事实上的对待是两回事。
一、善待陈友谅的父兄
陈友谅的父亲叫陈普才,有五个儿子。
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又次友仁、友贵。友仁、友贵前死鄱阳。
在鄱阳湖一战中,陈友仁、陈友贵和陈友谅全部战死。
在彻底平定陈友谅势力后,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还在世的父亲和两个兄弟给了很好的待遇。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而对于陈友谅的儿子陈善和陈理处理就耐人寻味了。
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
陈善在鄱阳湖之战被俘虏,此后就不见任何记载,估计死的不明不白的。
至于陈理,也很快投降。
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
陈理此后被封为归德侯。
看起来一家人都到很好的待遇,毕竟朱元璋要借此收拢人心。
不过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二、陈友谅妻妾和儿子的结局
封为归德侯的处理,其实也就是处于软禁中,时间长了他自然不满。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洪武五年,陈理被朱元璋迁徙到高丽。
和他一起去高丽的还有明升——明玉珍的儿子,也是战败投降的一方势力。
被迫离乡,远离故国,这日子肯定不好受的,天天泡菜水土不服等都是问题,而且还处于朝鲜人的监视之中。
朝鲜史书记载,朝鲜国王会给些许赏赐,如“米四石,酒十瓶”,可见活的很艰苦。
而不久之后,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也被重新处置:
亦徙普才等滁阳。
而陈友谅的妻妾,有的被朱元璋直接收了。
比较流行的是说,陈友谅的阇妃真的美,朱元璋看中了,后来为他生下了第八子潭王朱梓。更有说朱梓是陈友谅遗腹子。后来朱梓犯事,自焚而死,也使得人们怀疑他的身世。
而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朱元璋的一则逸事:
高皇帝提一剑芟群雄,于所平诸国妃主,无选入侍者。惟伪汉违命最久,上心恨之,曾纳其妾,旋即遣出,深以为悔。
这里说道朱元璋曾纳了汉王陈友谅的妻妾,虽然放了,但是起码证明纳过的。
可见,陈友谅死后,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陈友谅真正的后人的,有的话也是在朝鲜了。当然也是记载他的一些妃子还有其他儿子逃了出来在某些地方隐居,留下了一些后人,不过这个很难确定真假了。
近代史桂军是公认最忠诚的部队,你们认为对吗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桂军和广西民团的评价也相当高,桂军的表现也被国内历史学家认为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战斗力可以和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等等。
西北军、川军、湘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但是谈到桂军,却无人可望其项背。每当日本军队在进攻时候,发现对面中国军队中出现钢盔黄衣的部队时,无不胆战心惊。后来日军居然打出了: “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欲平日(支那)本、先灭广西”的口号 ,广西军队的威力在此可见一斑。
桂军的基本编制是团,团内包含了各军种士兵,每个团满编一千五百人 。两团一旅,两旅一师,三师一军。一个满编军二万零八百人,一个师六千多人。
桂系部队战斗力较强悍,特别是桂军自誉为钢军的第七军,第7军在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的时候吃过的败仗不算多。在桂唐战争中,素以彪悍著称的湘军十几万人被桂军几万人打败并被收编。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十万湘军在面对不到3万桂军的时候,又是一败涂地。
1937年10月15日,由北伐时钢七军扩编而成的桂军二十一集团军到达淞沪战场。二十一集团军辖第7军和第48军,共六个师(24个团),4万1千多人。为了扭转中国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桂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蕰藻浜南岸用17个团约三万人对日军发动了三天时间的集团冲锋,三万桂军伤亡过半,九千多敢死队视死如归,无一生还。这次集团冲锋,具体给日军造成多大的伤亡,现无从考究。
据李宗仁,陈孝威的回忆录记载,桂48军谢鼎新团死守陈家行制高点,与日军血拼两昼夜,全团覆没,击毙3000敌寇。也就是说,谢鼎新团的每一个军人,在临死之时,拉了两个日军垫背。日本东京的广播也有过谢鼎新团的报道,日军闻之色变。
桂军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最主要的是选材,桂军的以硬考核为主。其次,才是训练方式。桂军的均接收过义务兵,实行军事训练过,可谓是训练有素。必修课的如游击战、班级排级连级战斗演练、习武国术格斗、防空防毒等。
纵观历史,广西战斗力强悍是传统。
1885年中法之战中的镇南关大捷,法军大败,连法国内阁都下了台,依赖的中国兵的英勇无畏,当然包括广西兵。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抗法和在台湾抗日,冯子才的萃军创造了镇南关大捷,这些离不开广西兵的参与。
桂军经常实行战史教育,以此来鞭策将士之自信心、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钢七军的荣誉地位。广西人打仗名声在外,将士以此为荣并保持军人之荣誉,故此凝聚力异常团结,常能以少胜多。
从清末名将冯子材领子弟兵镇南关抗法,到抗战之际桂军参加淞沪、徐州、桂柳等会战,并在台儿庄痛歼日军,打出了军威、国威。连美国名将史迪威也承认“广西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纵观史载,却也并非谬赞。
明代陈友谅结局怎么样
序言:
作为元朝末年的几大群雄之一,陈友谅是绝对有实力登顶那最高权利巅峰的,用枭雄来形容陈友谅是绝对没问题的。只是可惜的是,在元朝末年,同样还有一位枭雄,那便是朱元璋,如若没有朱元璋,或许今天的明朝就不会再是明朝,而是“陈汉。”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典范。枭雄陈友谅
陈友谅出身不算太好,家中以打渔为生,但比起朱元璋来,陈友谅却是好的多,毕竟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在起义之前还担任过县里的小吏。
1355年,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徐寿辉派大将倪文俊攻打沔阳(今湖北仙桃),作为沔阳人的陈友谅趁势起义,并加入了徐寿辉的起义军,后累功升至元帅。
作为乱世之中崛起的枭雄,陈友谅与朱元璋是非常像的,同样是趁天下大乱投身红巾军,同样从底层小人物干起,而且同样的心狠手辣,只不过陈友谅显露得更早,他亲手灭掉了自己的老领导徐寿辉,成为了徐系红巾军的领袖。
枭雄相同的心理,问鼎天下的定基之战。
朱元璋曾与谋士刘基等人制定了夺取天下三步走计划:“先攻取金陵,然后以金陵为中心占领整个江南,最后以江南为后盾北伐夺取天下。”
朱元璋取了金陵之后,就开始了他三步走的第二步“占领整个江南”,在经过充分的分析后,朱元璋认为浙江的张士诚只图安逸享乐,不会成为他最终的对手,而江西的陈友谅才是心腹大患,最终的大敌。
所以说枭雄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朱元璋将目光放到陈友谅身上时,陈友谅也为讨伐朱元璋做好了准备。
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随后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1363年,陈友谅率大军攻打应天府。(朱元璋改南京为应天)
陈友谅比之朱元璋的实力要强得多,陈友谅兵力近百万,且水师比之朱元璋要强许多,这支强大的军力足以令陈友谅傲视群雄,只可惜他碰到的是老谋深算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强大军力是极为忌惮的,他更怕陈友谅联合张士诚来夹攻自己,于是他派陈友谅的故人康茂才前去诈降,将陈友谅的船队引至龙湾,龙湾水浅,而陈友谅船重,均搁浅于水中,因此大败。
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友谅出皂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明史》
鄱阳湖大战,枭雄间的决斗
龙湾一战后,朱元璋趁势攻打陈友谅,夺取了其很多疆土。为了一雪前耻,陈友谅起大军六十万,制造数百艘楼船进攻南昌。最后将决战的地点放在了鄱阳湖。
每读到这一段历史时我就会感概,陈友谅若是读过三国演义的话,这一战必定不会败得这么惨,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陈友谅将自己的数百艘楼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以铁索连环之计对抗朱元璋。结果当天刮起大风,朱元璋遂以火攻之计将陈友谅的楼船烧了个一干二净。真是前有周公瑾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今有朱元璋火烧鄱阳湖大败陈友谅。
陈友谅的楼船太大,虽然战斗力尚可,但灵活性却不大方便了,而朱元璋的船只虽小,但灵活性却好很多。陈友谅大败之后,一直试图突围,最后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朱元璋包围,死于飞箭之下。
结语
陈友谅若是看过《三国演义》的话一定不会中朱元璋的火攻之计,若是看过的话,陈友谅一定会在死前痛呼一声:“既生谅何生璋。”
这两位元末最杰出的枭雄碰在一起必定会产生一场厮杀,只是最后的结果是朱元璋胜利了而已。
再介绍下《三国演义》,此书同样成书于元末明初,所以陈友谅只能恨他不认识罗贯中,不然罗贯中可以给他讲讲火烧赤壁的故事。
参考资料:《明史》
杨左使是怎么死的
感谢悟空的邀请!
金庸先生并没有提杨逍杨左使是怎么死的,我猜测应该是得以善终。为何?
首先,杨逍是明教的光明左使,武功高强,应该还在四大天王之上。在少林寺为了救谢逊,杨逍和白眉鹰王联手协助张无忌大战三渡展现了真正的实力,让五散人之一的周巅认识到以前对方一直让着自己……
再次,杨逍身份尊贵,从光明左使到明教教主。明教教主阳顶天在世时就曾传杨逍明教的镇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后者也练到了第二层;明教教主张无忌隐退后将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
复次,光明教总坛隐蔽,在昆仑山里,总舵还有密道……
第五,杨逍还与武当联姻。杨逍的女婿是武当殷梨亭殷六侠。
最后,朱元璋后来虽然成了皇帝,镇压明教,但显然没有灭了明教。比如《笑傲江湖》里还有魔教即日月神教。朱元璋又怎能杀了武功高强的杨逍呢?若他干了如此不义之事,张无忌的屠龙刀还不要他的命?
综上,如此一个武功高强、身份尊贵、所在隐秘、“后台”扛硬的人物善终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您认为呢?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敌对关系
1360年夏,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只有数千,顽强抵抗。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巨舰直泊于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与城平,士卒蜂拥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擒,不屈痛骂:“贼奴!汝辈现缚我,吾主必为我报仇,斩汝等万段!”他又奋力跃起挣开绳索,夺刀杀五六人。
陈友谅大怒,派人把花云绑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万箭齐射,把花云射成个刺猬。
攻得太平城,陈友谅更觉“徐皇帝”再无用处,派壮士用铁锤击碎其头,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登基仪式,自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这位陈皇帝称帝太心急,“群臣”立于江边,草率行礼。突遇大雨,殊列仪节,狼狈不堪。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陈友谅以张必先为“丞相”,以张定边为“太尉”。然后,他率军还江州。
到了老窝后,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朱元璋。张士诚只想自固,没有应承。
在江州修整了数日,陈友谅引大军东下,直扑建康。
金陵城中,人心大骇,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摇动,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据钟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遂意决。
当是时也,朱元璋文臣武将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计连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着觉,细想过是否当个“汉臣”。正是刘基一席话,终使朱元璋心稳神固。刘基于1360年春与宋濂、章溢、叶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诸书,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进士出身(元朝汉人中举者,百年间仅两千人左右,极其稀罕)。
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建康御敌,均为朱元璋所拒。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堑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倘使我们现在去围城,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屯兵于坚城之下,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亏。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我,牵着我们主力四处兜圈,陈友谅会以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时,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百里趋战,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呵。”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以制其后,然后招指挥康茂才议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陈野先属下将领,闻召立至。朱元璋开门见山:
“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今其入寇,我很想让他来快些。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以弱其势。”
康茂才唯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必无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一笑:“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二寇谋合,何以对付!今先破陈贼,则张士诚闻之胆落!”
老康恍然,依计行事。
康茂才的门子化装进入陈友谅军,老陈得书大喜,问:“康公今何在?”
门子答:“正提军守护江东桥。”
问:“桥是何质地?”
答:“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贼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改成铁石桥,一夜之间,桥成。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陈兵于建康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待敌。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分持红黄旗埋伏于卢龙山左右,“寇至,则举红旗;黄旗举,则伏兵皆发。”
陈友谅自恃有康茂才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来,直进大胜港。
港湾窄狭,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严阵以待,每拨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也不想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趋江东桥。
结果,船队大集出发,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近前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绕以铁环,灌以铁汁。
陈友谅大惊,忙急呼“老康”,希望“内线”康茂才出来接应。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忽悟自己中计。
迂回半日,费了牛鼻子的劲,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汉军势锐。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船上,体力并未消耗。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
身在卢龙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细,下令击鼓举旗。红旗扬起,诸军争相趋前拔栅,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现,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一时云集。
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恰值退潮,无数巨舰搁浅,汉兵被杀掉、溺毙无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皆为朱元璋所得。
坐在指挥大舟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没有鸣金,下令诸将急追。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溃亡之众,复与朱元璋军大战,复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吓得陈友谅太平守军也无斗志,慌忙遁去。朱元璋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临姑溪水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巨舰可以直泊城头。
胡大海方面进展也不错,攻取信州。
有了这次大胜,朱元璋声名赫赫,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老朱并未见好就收,很快占据了长江上流要地安庆。安庆本来是陈友谅手下勇将赵普胜坚守,由于此人被老陈诱杀,将领皆有怨心,赵普胜手下将张志雄向朱元璋投降,尽告安庆城守详情,带着朱元璋军队一举攻克安庆。但不久,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率军突袭,又把安庆夺回。
1361年,朱元璋觉得火候差不多,决定亲征陈友谅。他亲乘巨舰,自率水师进攻安庆。安庆城坚,数攻不下。刘基进言,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朱元璋从之,立刻率兵西上。
经小孤山时,陈友谅大将傅友德、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朱元璋早闻傅友德的勇名,大喜过望,立刻把他擢为大将,派他去江西招谕诸郡归附。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径来江州施行攻击。
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在江州城外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真如神兵天降。老陈仓猝间不能成军,只得携妻子率亲随逃奔武昌。苦心经营几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
大军乘胜,又攻克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南昌的胡廷瑞见风使舵,派人向朱元璋约降。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版图。虽然后来小有反复,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此时此刻,陈友谅与朱元璋掉了位置。朱元璋一方咄咄逼人,陈友谅频频招架,疆域日蹙。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皆高数丈,丹漆涂饰,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置舻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可称是古代版航空母舰。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他纠结六十万兵(不一定有这么多,但怎么也有四十万),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
可见,陈友谅毕竟一鲁莽汉,净爱干孤注一掷的事情。
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陈友谅轻躁,大军甫出,却径自去南昌,想攻陷此城。当时的南昌守将,乃朱元璋亲侄朱文正和心腹大将邓愈。朱文正派出各将校分守南昌各门后,自提两千精兵,往来指挥、策应。
陈友谅相中了看似容易进攻的抚州门,亲自指挥兵士进攻,并立于船上督战。守抚州门的正是猛将邓愈。汉兵准备很充分,各人手举箕状竹盾牌,矢石不能伤,加上威胁巨大的撞墙机,一下子撞毁城墙二十余丈,汉兵呐喊涌上。关键时刻,邓愈守军一排人从墙后忽然站起,个个手持火铳,枪声响处,冲在前排的汉兵全被打倒。如果是箭弩,威力即使比火铳大,也吓不住汉兵。眼见敌人手持喷火冒烟的怪家伙,声音震耳欲聋,汉兵很少有人见过这东西,登时胆落,屁滚尿流而去。其实,火器早在南宋对完颜之水军作战时就第一次使用。宋元更迭之际,忽必烈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火铳之物,发明制作于元朝中后期,战争中使用得并不多。江南多巧匠,朱元璋属下大将邓愈脑子活,先人一步,把这些“玩物”用在战争之中,效果惊人。倘无此物,南昌城当时就会陷落。
一顿狂轰后,陈友谅督战队斩杀汉兵数人,剩下的活人咬咬牙,又重新冲向城边。守城兵士在城门处和城墙倒塌处一直争竖木栅,汉兵争先恐后攻击,朱文正督诸将死战,且战且筑,连夜把被撞毁的城墙又重新修整完毕。
酷战之中,南昌城内李继先、牛海龙等数名将领皆战死。
见抚州门难以遽破,陈友谅又督军转攻新城门。守城猛将薛显更出人意料,率领锐卒突然先发制人,守城部队大开城门,首先向汉军发动进攻。陈友谅猝不及防,手下平章刘震昭被斩杀,死伤数千人,乃退。
情急之下,陈友谅增修攻具,想破栅后从南昌水关攻入城内。他下达死命令,退后者皆斩,于是汉兵冒死撞冲。
朱文正派兵士手持长槊,隔栅刺杀汉兵。汉兵此次有准备,几个人抱住长槊尖头,死命往回拉,夺槊后,汉兵又发动新一轮猛攻,使得近战中南昌守兵被杀不少。幸亏朱文正的临时兵工厂就设在栅后,他命令士兵把长槊槊尖放入锻铁的火岸中烧红,再伸出栅外刺敌。汉兵夺槊,一时间皮焦肉烂,哀嚎遍地,终不得进。陈友谅用尽攻击之术,但城中备御万方,汉军被杀伤严重。
见南昌攻不下,陈友谅分兵陷吉安、临江,把俘虏的几个守将殉于南昌城下,朱文正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陈友谅恼急,又挥兵猛攻官步、士步二门,朱元璋手下勇将赵德胜中伏弩身亡。
南昌被围攻,内外隔绝,音信不通,朱文正在派遣千户张子明赴建康告急的同时,又派出一名外号“舍命王”的士兵出城诈降,诉称稍缓几日,城内主帅要降。陈友谅无谋,信以为真,马上缓其攻势。到了约定“投降”日,南昌城上旗帜一新,杀声动天。陈友谅恨极,命人把诈降的“舍命王”捆在城前碎剐,本来这位爷出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然就不叫“舍命王”了。
当时的朱元璋,正亲自率兵去解救安丰被张士诚攻击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张士诚并非有意和陈友谅相互响应牵诱朱元璋,纯粹的临时性军事行动而已。激战中,刘福通战死,朱元璋赶到,打败了张士诚大将吕珍,“救”了小明王。至此,“皇帝”韩林儿变成老朱手中之物。
张子明报告陈友谅猛攻南昌,朱元璋真吓了一大跳,问:“陈友谅兵势如何?”
张子明答:“陈友谅兵势很盛,但攻城中战死不少。现今江水转涸,很快就不利于巨舟泊行。其师出已久,兵粮马上也会成问题。如果有援兵至,里外夹攻,必可破敌!”
朱元璋沉吟片刻,对张子明说:“你回去告诉文正,让他再坚守一个月,我将亲自率兵前往破敌!”
张子明得命而还。行至湖口,被陈友谅巡逻兵抓住。
陈友谅亲自审问,说:“如能为我诱降,不仅不杀你,高官厚爵任你选。”
张子明假装答应。
转天,汉军押张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将士皆凭城往下观望。
张子明站定,仰头高呼道:“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马上就来!”
朱文正等人闻言,守志益坚。狂怒之下,陈友谅又在阵前剐杀张子明。
朱元璋调兵遣将,他立命正围攻庐州的徐达、常遇春还兵,共集水陆兵二十万,与自己一起共征南昌。进至湖口后,朱元璋先遣一万军屯于泾江口,又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准备一战全歼这个宿敌。
至此,陈友谅整整包围南昌八十五天,虽杀掉朱元璋十四员大将,仍未能克坚城。
听闻朱元璋亲自来战,他马上解围,掉头杀出鄱阳湖,前来迎战。
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军自松门入鄱阳湖,扬帆而来,与陈友谅军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当时,乍从水军的阵容看上去,汉军占有明显优势,其巨舰高大威猛,铁皮闪烁黑光,虎虎逼人。
朱元璋仔细观察后,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相联,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老朱命已方舟师列为二十队,其间以小船遍载火器弓弩,告诫诸将说:“接近敌船后,先发火器,再发弓弩,舟船相接后,则以短兵击之!”
由此,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
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
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
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三国故事在元末成型,四处开讲,比现在《百家讲坛》还热闹,陈友谅以前应该在哪个场子中听哪位说书的白话过。
战事紧急,老陈很可能早忘了那些评话。他忘了,朱元璋没忘。
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
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
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
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
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
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
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
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
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夜轻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
相持三日后,陈友谅最强的左右金吾部将领来降,更使汉军势弱胆丧。
见陈友谅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之:“陈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殒兵敝甲,与我相持。以陈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奈何徐徐随后,似听我指挥尾随,此非大丈夫所为也!”
陈友谅见信大怒,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几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
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
相持一月有余,朱元璋除写信激怒陈友谅逗他玩以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意气弥壮。”并分兵连克蕲州、兴国。
陈友谅残军粮尽,遣精锐突袭南昌抄粮,被朱文正派人尽焚其舟,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顾朱元璋军水陆结营的严阵以待,陈友谅最终不得不冒死突围,绕江下流,准备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准备,指挥诸军尽锐出击,满纵火筏冲击敌舰。汉军舟船散走,朱元璋军队追奔数十里。
其间,陈友谅把脑袋伸出舷窗帘看形势,一枝弩箭飞来,不偏不倚贯其眼睛而入,老陈一命呜呼。
朱元璋军士闻讯,大呼喜跃,斗志更奋,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不久,汉军“平章”陈荣等人率水军五万余人投降。
张定边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朱元璋称帝后,犹对自己亲征击灭陈友谅一事津津乐道: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起初压根没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得侥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巢穴,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出此下计,不亡何待!”
所以,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不如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
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张必先也气沮,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张定边“气索不能言”,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张定边一身箭疮,咬牙坚持。
见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与陈理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转天大清早,陈理衔璧肉袒,率张定边等人出城,诣军门投降。这小孩子俯伏战栗,不敢仰视。朱元璋见其弱幼,心觉可怜,亲自扶起,握其手称:“我不会治罪于你。”
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又是一年九一八,有什么想说的吗
又快到918事变纪念日了,果粉蒋蛆们又要哀嚎的出来叫唤,张学良一枪不放丢了东北,却让蒋萎园长背黑锅,事实真是这样吗?让我来说说。
中原大战,张学良将军出兵关内,帮助了蒋战胜了反蒋联盟,中国大地暂息兵戈,有人说蒋将黄河以北的统治权交给了张学良,其实是蒋在坑张,中原大战时黄河以北原是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势力范围,失败后冯、闫下野,而很多地方蒋安置人员,河北的王树常、河南的刘峙、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商震及绥远的李培基,整顿残留势力费力不讨好,安置不好都有怨言,最后石友三就是这样的。
蒋在大战胜利后,开始权欲膨胀,开始挑战胡汉民的“党权”,于2月28日将胡扣押软禁起来,史称《约法》之争。胡不甘心失败,通过每天为其看病医生邓真德,联络孙科、古应芬等人,与两广军阀陈济棠、张发奎、李宗仁、白崇禧等实力派,在广州密谋反蒋。于5月25日在以唐绍仪领衔,古应芬、林森、汪精卫、孙科、陈济棠、许崇智、李宗仁、陈友仁等通电反蒋,并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而两广为了反蒋勾结日寇,6月下旬通过日本驻广州总领事向日本提其出反蒋的请求。7月26日陈友仁等三人秘密前往日本,拜访了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等机构,并拜见了犬养毅、头山满等日本右翼分子,有传闻说胡汉民带信与犬养毅等请求日军出兵东北,牵制张学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应该属实。
同时“广州国民政府”又力邀因中原大战失败而下野隐居的冯玉祥出山,6月12日,冯玉祥致电孙科,对其“仗义粤中,誓除独夫,调和各方意见,建设革命政府”深表钦佩,并向孙表示:“派唐悦良同志代表赴粤,报告一切”。冯玉祥加入反蒋势力后,立即召集旧部积极布置。联络石友三、韩复榘、宋哲元等人反蒋反张。
石友三在受到冯玉祥、广州国民政府”及日本高级特务土肥原贤二支持与收买,在7月18日,石在顺德宣誓就任广州政府所委的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通电反蒋反张,并攻打石家庄、保定、北平等地,由于东北军兵力少,张学良只得从东北调出大量精锐部队平叛石友三,造成东北的防务空虚。
同时间东北,6月25日,中国垦区公署第三团抓获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在证据确凿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死间谍中村,后由于事件泄露,成为日本侵占东北的一个借口“中村事件”。日本间谍在东北大量收集各种情报,是在为侵略东北做积极准备。
在吉林长春县三区境内的一个小村子万宝山,因一起租地案,在日本的策划下引发了一场仇杀。5-6月间,日本驻长春使馆及警察偏袒朝鲜农民,7月2日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利用《东亚日报》、《朝鲜日报》驻长春特派员朝鲜人金利三发表不实报道,在日本的推波助澜下,朝鲜境内针对中国侨民迫害与屠杀,这样转移了朝鲜人对日本的仇视与恶感,为侵华时,免去后顾之忧,事实证明“918事变”后,日本统治下的东北,韩人“二鬼子”比日军还要凶残。
蒋在7-9月间,调集30万军队,亲临南昌指挥作战,发动对中央红军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并发表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演说。
不甘心石友三叛乱失败的冯又在甘肃策动反蒋行动,8月25日,雷中田、马文车等人在兰州发动军事政变。
中原大战的失败者阎锡山受蒋通缉,躲在大连的日人使馆区,受日人保护(。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安排下,阎于8月5日由大连乘日军飞机秘密返回山西。组织反蒋反张势力。之后阎、冯等人与西南势力联合形成南北共同反蒋。
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师讨蒋。9月7日攻入湖南境内。
闫、冯等北方反蒋势力,只是等日军对东北作战,牵制张学良及东北军回师东北,好与两广军阀南北夹击蒋,蒋对比深知,只有留住张在华北,制约闫、冯等人,才能保住其不会被反蒋势力所夹击,所以一直坚持让张对日不抵抗。
“9·18”就是一场国内各反蒋势力军阀为了权利不惜勾结日寇,出卖国家利益,有预谋的与日寇相互配合的事变,这些人罪恶昭昭。却因9·18事变张学良听信蒋放弃抵抗,这些人通过大肆宣传洗脱罪责,掩盖罪恶,张学良将军这位受害者反倒成为历史罪人。至今收到众多的人口诛笔伐。
张学良,爱国将军!
不抵抗,千古奇冤!!!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1364年,年仅13岁的陈友谅之子陈理开城投降,瑟瑟发抖地跪迎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看到陈理后,竟直接把他拉了起来,像长辈一样拍了拍陈理的后背说:
“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治你的罪!”
当时,陈理是陈汉的末代皇帝,他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获得如此礼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8年之后因为口出狂言,被朱元璋送到了高丽去吃泡菜。
陈理出生于1351年,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他的大哥叫陈善,也是之前陈汉政权的太子,陈理能登基为帝纯属偶然。
那是1363年8月,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了一场著名的“鄱阳湖之战”,结果陈友谅身中箭矢而死,陈友谅死后,陈汉军队乱作一团,太子陈善随即也被朱元璋活捉了。
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悄悄地带着陈友谅的遗体和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由于陈友谅已死,太子陈善也被朱元璋活捉了,所以张定边等人就拥护刚刚12岁的陈理为陈汉的皇帝,此时的陈理只是个孩子,只能稀里糊涂的登基了。
可朱元璋这边却不打算放过陈理,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围攻武昌,可由于城墙太过坚固,加上张定边等人奋死抵抗,导致久攻不下,朱元璋只能无奈撤军。
朱元璋回去重整兵马后,在第二年春天又一次亲率大军攻打武昌,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得非常充分,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却打得非常顺利,因为朱元璋的手下常遇春,把陈汉政权的丞相张必先给活捉了,当时张必先正率军从岳州赶过来支援,结果没想到半路遭遇了常遇春的埋伏。
得知张必先被抓,援军已经无法赶来后,武昌城内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候常遇春又把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朝城内喊话劝降,张必先垂头丧气的对城内实际主事人张定边说:
“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不过,这个张必先明显有骨气得多,虽然深知胜算很小,但依旧咬牙坚持,全力指挥城内军队抵抗,可朱元璋并不想强攻,于是他就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降。
朱元璋让罗复仁给陈理捎话,说如果陈理开城投降的话,不但不会杀了他,还会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见到陈理后,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罗复仁对陈理说,现如今如果奋死抵抗,只能鱼死网破,可如果投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当时刚刚13岁的陈理,早就被朱元璋吓破了胆,尽管张必先坚决反对投降,陈理依旧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朱元璋入城,自己则跪在城门附近,听候朱元璋的发落。
随后,也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把瑟瑟发抖的陈理搀扶起来后,当面保证不会伤害陈理。
紧接着,朱元璋就把陈理带回南京,封其为归德侯,而且朱元璋不但加封了陈理,还把陈友谅的父亲、兄弟们都封赏了个遍。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官方史料记载,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心生怜悯之心,这才放过了陈理,但我认为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朱元璋虽然灭掉了陈友谅的陈汉,可并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当时的张士诚就手握重兵,如果朱元璋杀了陈理,那像张士诚这样没有被灭掉的势力,一定会拼死与朱元璋抗衡到底。
所以,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让各方势力归降他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善待了陈理等人,再加上陈理才13岁,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威胁,杀掉一个小孩子对朱元璋也没有意义,这才放过了陈理。
而且,总体来看,朱元璋虽然与陈友谅之间征战不断,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私仇,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争那个位置。
同时,朱元璋也很敬佩陈友谅,陈友谅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身上有一股子狠劲,一直奋力与元兵交战,从不妥协。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陈友谅一直高调抗元,这才给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创造了时机,否则计策再好,元军天天打他,他也受不了。
不过,当陈理来到南京后,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就有了自己的主意,特别是由于心情不好,他天天喝酒,在醉酒之后就会口无遮拦的说一些反对朱元璋的话。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些话当回事,只当是小孩子发牢骚,可当陈理成年后依旧如此,这可就把朱元璋给惹怒了,朱元璋也开始担心起陈理将来造反。
可陈理一直是朱元璋树立的典型,用以彰显他的仁德之心,如果仅因为陈理口无遮拦,就把陈理给杀了,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既能收拾陈理,又能堵住悠悠众口的点子。
1372年,朱元璋把陈理叫到身边,先是一顿训斥,随后就宣布把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共计27人迁到高丽去,这个明升之前是大夏国的末代皇帝,跟陈理的境遇差不多。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去,实际上是有深远目的的,当时的高丽对于朱元璋来讲就是苦寒之地,正好可以让陈理在那吃苦。
而且,陈理在高丽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甚至语言都不通,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再说了就算陈理想干点什么,高丽王也不可能同意。
于是,1372年5月,陈理和明升等人就来到了高丽,陈理在高丽的生活非常清苦,虽然陈理被高丽称为陈王,但高丽也知道陈理等人都是朱元璋对头的孩子,自然不会多重视。
虽然,我们不知道陈理在高丽过得到底如何,不过因为1392年李成桂把高丽恭让王给废了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所以我们从《李朝太宗实录》中可以看到一些陈理的情况:
1401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点田地;1403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1404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1408年,陈理病死,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其实,从这点赏赐中,我们就能看出来陈理过得有多惨,而且陈理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不知道这个陈明善是不是娶不起媳妇,反正到陈明善死时,根本没有留下后人。
而陈理的哥哥,就是当年的太子陈善,史料中我们只知道陈善被朱元璋活捉了,后来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大概率被囚禁至死,或者被杀害了,反正肯定没有封侯,否则史料中会有记载。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反而把他送到高丽去吃泡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并留下一个好名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有没有感觉大势已去,随后漂洋过海远遁他乡,最后得了个善终的
洪全福。
这个人最出名的是什么呢?就是假尸案。此案中人简直是人性丧尽,禽兽不如。
这个洪全福在太平天国事败之后,逃到香港,又和兴中会会员(兴中会,即国民党前身)策划反清大事,失败之后遭到清政府重金缉拿,有个人为了拿到赏金,竟然把自己的义父毒死,冒充是洪全福领赏,后来案发,轰动一时。
为了钱竟然能把自己的义父毒死,这得有多狠,多没人性。
下面说说洪全福的具体事迹。
洪全福,本名洪春魁,是洪秀全的族侄,1835年出生,跟随洪秀全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后来被封为左天将,瑛王。
1864年天京被曾国荃的湘军攻破,洪全福逃出城去,由于知道在广东东莞凤岗有洪姓同祖不同宗的族人,就来到黄洞洪屋围村,不过当地族长害怕受到牵连,不让他进洪氏宗祠,洪全福只得自己在附近盖了几间小屋居住。
其后,由于官府抓捕风声很紧,洪全福又逃到香港,香港仍然在抓捕太平天国余党,洪秀全只好卖身去古巴,当猪仔(苦力),在古巴过了几年之后,又到一个游轮上做厨师,其后隐居香港,以看病为生。
洪全福有一个好友谢日昌,是洪门中人,其儿子谢缵泰是兴中会的会员,曾经和孙中山,杨衢云一起参加过广州起义,由于起义失败,谢缵泰图谋再举大事。
谢缵泰听到洪全福说起太平天国往事的时候,非常神往,就和洪全福相约,准备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这个时候,兴中会会员李纪堂捐出军饷五十万元给他们发动起义,于是几个人商议在香港成立总部。
洪全福几个人经过紧张筹备,就约定在广州进行起义,各路人马各自分配好任务占领广州各个官署。
可惜的是,洪全福向曹法洋行预定枪支,枪款甚多,曹法洋行意图私吞这笔巨款,就向清朝政府告密,计划失败,大批人被清政府逮捕。
洪全福从澳门运送枪支去广州,结果又被送的人抢去,第二次送枪支,被清军发现失败,只得逃亡新加坡。
洪全福逃到新加坡之后,得了重病,只得回香港医治,后来病死在香港,享年69。
洪全福这辈子颇为传奇,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又逃亡香港,古巴,在澳门,新加坡都呆过,最后反清起义失败,也没有被抓到,病死,算是善终了。
洪全福故居已经于2004年被列为东莞文物保护单位,其后代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第四代子孙居住在东莞市区。
《飞狐外传》与《雪山飞狐》的结局不矛盾吗
飞狐外传的主角是胡斐,金庸是先写的是雪山飞狐,后写的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的主角是胡一刀,全书通过他人讲故事的方式,还原胡一刀的辉煌一生。
雪山飞狐最精彩的莫过于胡一刀与苗人凤之战,两人一刀一剑,武功相若,打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后来因为各种意外因素,胡一刀受伤,中毒身亡。
雪山飞狐中胡斐出场时,已经是接近三十岁的年纪,武功高强,和苗人凤生死相搏,只比苗人凤差一线,后来两人一同掉落山崖,落在一块巨石上继续相斗。胡斐有机会一刀劈死苗人凤,却犹豫了。
飞狐外传的主角是胡斐,胡斐刚出场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自小被平阿四抢救出来,两人相依为命。平阿四受过胡斐之父胡一刀的大恩,一心想要报答,将胡斐抚养成人。
飞狐外传的开首部分,是胡斐在商家堡大显身手,凭胡家刀谱中学到的功夫,旅展神威。商家堡一战,结交了红花会赵半山,结拜为兄弟。
赵半山回到回疆后对胡斐夸赞不已,袁紫衣听后不服气。袁紫衣和胡斐年龄相若,武功不凡,她师傅教她的是银鞭功夫,又得到天池怪侠袁士霄的传授,几乎懂得江湖上所有的武功。所以下山后不断抢夺其他门派的掌门。
她因为不服气胡斐,一直想要跟他比高低,这个过程中,不由自主爱上了胡斐。然而她自小便出了家,这段感情最终悲剧收场。袁紫衣和胡斐最后一次并肩作战后离开。
飞狐外传中还有一位女主,名为程灵素,是毒手药王的关门弟子,也是众师兄弟中唯一种活七心海棠的人。她一心爱着胡斐,只是胡斐的心都在袁紫衣身上。后来胡斐身中无药可救的剧毒,程灵素为了救他,牺牲了自己。
飞狐外传有一条主线,即胡斐追杀凤天南。凤天南是当地一霸,害得钟阿四一家家破人亡,胡斐拔刀相助,誓要为钟阿四一家报仇。在追杀过程中,有几次即将得手,都被袁紫衣阻拦,原来凤天南是袁紫衣的生身之父。袁紫衣的师父要求她救凤天南三次,三次之后,便还了生身之恩。
程灵素去世,袁紫衣离开,剩下胡斐孑身一人,后来他在父亲的遗书中知道了宝藏下落,就去了辽东,守护着宝藏。再然后,认识了苗若兰。
这两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情节紧凑,主线清晰,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武功的展现,都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