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衍生息 繁衍

地球上的人类是不是外星人制造的,让它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高级生命?非洲象群放在侏罗纪,可否繁衍生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2 10:00:20 浏览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地球上的人类是不是外星人制造的,让它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高级生命

试问谁见过外星人??它们又在哪里?古今中外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就没见过外星人?!更不用说它制造统治地球?了。只有人类?才能把握自己统治地球?,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非洲象群放在侏罗纪,可否繁衍生息

谢邀。

非洲象群放到侏罗纪,能够繁衍生息?取决于两点,第一就是环境,第二就是有没有可以猎杀非洲象的动物。基于这两点,我们来看一下,非洲象在侏罗纪能否繁衍生息?

侏罗纪的自然条件

侏罗纪是显生宙(也就是可以看见生物的时间段)的第二个代的第二个纪,介于三叠纪与白垩纪之间,时间跨度约从距今一亿九千万年左右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地质年代持续了大约4500万年左右。

三叠纪是恐龙时代的开始,白垩纪是恐龙时代最后的舞台,而侏罗纪则是恐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独特的气候环境是恐龙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侏罗纪开始,全球的气温开始变暖,当时的陆地和海洋早已完成了分化。温暖的气候带来的是充足的雨水,而在雨水的滋润下,陆地上的植物枝繁叶茂,尤其是裸子植物,在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鼎盛时期。

充足的植物储备,为大量的食草恐龙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食草恐龙的崛起也给食肉恐龙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裸子植物中蕨类植物的化石)

非洲象的生存环境

非洲象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们皮糙肉厚,而且适应能力极强,从海平面到海拔五千米的森林、草原、荆棘丛、半干旱的平原等有水源的地方,它都能够生存。

整个非洲的全年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因此非洲又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非洲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繁衍生息,如果不是人类对它们肆意的猎杀和对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远不止两万头。

除此之外,非洲大草原上有众多的猛兽,比如狮子、豹子、成群的鬣狗等等,但是,无一例外的,都不敢轻易招惹非洲象。

所以,非洲象的生存要求很简单,有植物有水,温度不低就可以了。

所以,把非洲象放到侏罗纪,非洲象的基础生存条件是有的。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非洲象是可以在侏罗纪繁衍生息的。

那么,在侏罗纪的非洲,有没有能威胁到大象的存在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侏罗纪的非洲已发现的恐龙有哪些吧。由于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大都体型中等(到了白垩纪恐龙的体型才开始由小变大),因此,我们挑出两种体型大一点的生活在非洲的食肉恐龙来看一下。

01 柏柏尔龙

柏柏尔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大型食肉恐龙,它是兽脚亚目阿贝力龙超科恐龙,化石被发现在非洲的摩洛哥。作为一种肉食性恐龙, 柏柏尔龙的体长在6米左右,体重约在4吨左右。

02 蛮王龙

蛮王龙又称蛮龙,它是一种斑龙超科的恐龙,而且它被称为侏罗纪体型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肉食性恐龙之一。从现已发现的蛮龙化石看,它的分布比较广,美洲、亚洲、非洲都有分布。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而非洲主要分布在南非。

蛮龙的体长约在12米左右,体重在8吨左右,最重的超过了12吨。在北美发现的蛮龙化石附近发现了异特龙残缺的骨骼化石,而异特龙的平均体长在8米左右,体重在3吨左右。如此庞大的掠食性动物都能成为蛮龙的食物,可见蛮龙的凶猛程度。

(蛮龙)

非洲象体型

非洲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体长平均在6米左右(不含尾巴),肩高在3米左右,体重平均在4吨左右,最大的超过了7吨。

在当下的非洲,除了人之外,没有食肉动物能对成年的非洲象构成威胁,原因很简单,非洲象皮糙肉厚,而且力大无穷,关键是还有一对尖利的象牙。

制约亚洲象在侏罗纪繁衍生息的因素

从上面的恐龙数据和大象的数据对比看,非洲象到了侏罗纪的非洲已经不是无敌的存在了,反而至少有两种恐龙能以它们为食。

而且大象的繁殖能力并不强,大象的孕期就长达22个月,而且每次只能产下一只象宝宝,并且大象的第二次生产与第一次要相隔4年之久。也就是说大象的繁殖能力确实比较的差。

再加上,在侏罗纪大象有了天敌。

所以综合来说,非洲象去到侏罗纪很难繁衍生息。

一个人的不婚不嫁,是否违背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客观规律,为什么

人世间如果占人口总数极少的人不婚不嫁不生育养育抚育教育子女,这对于人口增长的波动不大。如果占人口总数较多的人不婚不嫁不生育养育抚育教育子女,这不但不利于人口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因为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性生活问题。所以,不主张不婚不嫁不生育养育抚育教育子女的认知与行为活动。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什么都选择在黄土高原繁衍生息

如果说,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当初都选择在黄土高原繁衍生息,倒不如说,他们选择的是黄河流域中下游 ,更为恰当。

先插一句话,要说炎帝、黄帝,就得说蚩尤,因为传说他们都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领袖,不能因为胜者为王败者寇,就只说炎黄,不说蚩尤。何况当年是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蚩尤,占领了蚩尤的地盘之后,才得以发展壮大,繁衍生息的。

那么,他们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繁衍生息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说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因为这里有盐。对,就是吃的食盐。在黄河中下游拐弯处,山西最南端,有一个运城盐湖,是被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食盐产地。运城盐湖古称盬、鹾海、解池、盐池等,其中盬(读gu)和鹾(读cuo)海,就是专指的运城盐湖。可见运城盐湖的古老和特殊地位。其实,当时是蚩尤部落首先占领了盐湖,并逐步掌握了盐业开采技术。后来炎帝发现有盐吃的人,体格健壮,十分勇猛。于是他就想把蚩尤撵走。两支部队多次交锋未果,炎帝才与黄帝部落联手,打败了蚩尤,占领了盐湖,开始了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

第二,因为这里有水。水是生命之源,最早的人类总是先在有水的地方站住脚跟,才考虑随后的发展。黄河从上游一路咆哮,到了山西晋南,突然变缓,为人们取水用水提供了便利。

第三,因为这里有田。黄土高原在黄河的冲击下,夹带着泥沙在进入山西晋南以后形成了多处土地肥沃的冲击平原,这些地方能够通过种植庄稼,使人们有了稳定的生存条件。

第四,因为这里有穴。穴,就是穴居时代人们的家。当初的人类延续着穴居的生活,后来,才发现在黄土高原上靠人力挖出窑洞,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今在山西平陆一带,仍保留着一些地窨院,展示着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

第五,因为这里最早叫中国。

不说了,说多人会有人说是在拿着历史说事。

喜欢+关注,分享更多。

动物界懒惰的动物有哪些它们的懒惰影响它们的繁衍生息吗

在自然界中,动物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努力着,食肉动物如果懒惰,就会长出赘肉,从而无法高效的捕猎,食草动物如果懒惰,也会因为奔跑能力退化被食肉动物淘汰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动物们没有懒惰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类动物它们以“懒惰”生存,下面我们来说五种懒惰的动物。

第一种:懒猴

懒猴是灵长目懒猴科下所有动物的统称,一共有16种现存的动物,由于懒猴科下的动物比较多,所以我们只以懒猴科懒猴属下的懒猴为例简单的来说一下它有多懒。

懒猴是现存唯一有毒的灵长类动物。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懒猴的腋下能够分泌毒液,当遇到危险时,它的腋下的毒液腺开始分泌毒液,然后用前肢就毒液涂到自己的牙齿上,最后只要咬中对方,对方就会中毒。不过,它的毒液并非自身合成的,而是来自于进食有毒昆虫得来的(比如蝎子、蜈蚣等等)。

懒猴是一种小型的灵长类动物,成年后的平均体长在30厘米左右,体重650克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或者亚热带森林中。从外观上看,懒猴头圆耳小,身上的毛发以棕褐色为主,加上它体型较小,所以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宠物”的不二之选,正是因为这样,懒猴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

懒猴主要栖息在树上,属于杂食性动物,习性偏昼伏夜出,在日出之前,它们通常就会进入甜甜的梦乡,到了黄昏时分才起床舒展身体准备觅食。由于懒猴栖息在低海拔的森林中,所以无论是昆虫还是植物性食物(花蜜、水果等)都比较容易获取。所以当它吃饱后,也会进入休息状态,就这样懒猴一天的睡眠时间平均达到了13-15个小时

除了睡眠时间长外,懒猴在树上觅食时,行动也是慢吞吞的,每分钟0.25米的爬行速度是它的日常。所以,睡觉时长加上醒着的时候也慢吞吞的,懒猴在“懒惰”的动物中绝对算上一个。

第二种:夜猴

夜猴同样也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它的长相从它的俗称“猫头鹰猴”就可以想象得出了。夜猴是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的一种小型灵长类动物,它的体型比上面说到的懒猴差不多,平均体长也只有30厘米左右,不过相比较懒猴,夜猴的尾巴很长(约35厘米,懒猴的尾巴只有几厘米,而且藏在毛发中,几乎不可见),所以它的平均体重在800克左右,比懒猴要重一些。

夜猴同样也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整个白天都会躲在树洞中呼呼大睡,到了晚上才会外出觅食。作为杂食性动物,夜猴与懒猴的食性高度一致,都是主要以昆虫、水果为食的动物。

不过,相比较慢吞吞的懒猴,夜猴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的敏感(气流、气味、声音等等)。虽然夜猴的速度很快,但是之所以说它“懒惰”是因为成年夜猴一天平均要睡17个小时,而且栖息在20米以上的大树上的夜猴,如果没有意外,很少会下树。

第三种:北美负鼠

有袋类动物几乎成为了澳大利亚的代表,不过在遥远的美洲也是有有袋类动物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北美负鼠就是其中一种。根据已发现的化石看,早在恐龙时代末期(白垩纪晚期),负鼠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了美洲,不过它们先是在南美,后来又去到了北美,这才演化出了北美负鼠。

北美负鼠是负鼠目负鼠科负鼠属下最大的动物,它们平均体长在45厘米左右,体重平均5公斤左右。虽然名字里有“鼠”,但是我们从其科属划分也看出来了,它们与老鼠连近亲都不是,习性更是相差甚远。(下图为负鼠妈妈驮着自己的幼崽们,而这也是它负鼠名字的由来)

北美负鼠也是一种偏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它们通常也是睡觉,夜间觅食(并不固定)。作为一种杂食性动物,而且擅长攀爬,负鼠进食也非常的高效率,因此,在进食完毕后,它们会进入休息状态。再加上负鼠是自然界中出了名的“装死大师”,遇到危险时,它们会蜷缩身体、伸出舌头、夹起尾巴,一动不动的装死,而且它们的装死时间最长可达4小时。

因此,昼伏夜出的习性以及装死的习性,让北美负鼠一天在睡眠中的时间长达19个小时,再加上它们即使在清醒时也很少活动,所以“懒惰”的动物中北美负鼠绝对算的上佼佼者。

第四种:树懒

提到“懒惰”的动物怎么能少得了树懒呢?在影片《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的原型就是树懒,它以蠢萌的外表,超慢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实中,真实的树懒也好不到哪去。

作为中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食草动物,树懒属于一种高度树栖动物,有多么高度呢?树懒一生中有超过95%的时间是待在树上的,简单的说就是能在树上,绝对不下树。

除此之外,树懒的移动速度仅有平均1米每分钟左右,而且这个速度还是在遇到危险时,平时的它,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能不动就不动。

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发现,树懒一天之中有90%的时间内是静止的(当然这些时间内不一定全部在睡觉,但是不动也是“懒”),这样算下来树懒一天有20-21个小时是不动的,因此,自然界中的“二懒”非树懒莫属了。

第一种:树袋熊

树袋熊也叫考拉,它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之一(澳大利亚选的国宝有点多,比如袋鼠、鸸鹋)。与树懒一样,树袋熊也是一种高度树栖的动物,虽然它们的行动比树懒要敏捷得多,但是,考拉一天平均有约22个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剩下的两个小时是进食的时间。

这是因为考拉的食物主要是桉树叶,而桉树叶是有一定的毒性虽然考拉体内有考拉隆派恩菌可以分解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但是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桉树叶属于粗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再加上考拉一天两个小时内只能吃掉约0.4公斤的桉树叶,这些食物也不足以支撑考拉过度的活动,所以,考拉坚持的原则就是:能睡觉,绝对不醒着。

考拉除了睡觉时间比树懒长之外,还有一点是树懒比不上的。树懒虽然比较懒,懒到了一个星期左右才排泄一次,但是它每次排泄都要冒险下树找一个地方来解决,但是考拉就不同了,除了雌性在照顾新生的考拉时会把粪便给自己的孩子吃(一是因为幼崽没有牙齿无法咀嚼桉树叶,二是因为吃成年考拉的便便可以帮助小考拉建立肠道的菌群,尤其是分解桉树叶有毒物质的菌群)外,其他的便便全部“空投”,连下树都懒得下。

因此,考拉以每天睡22个小时,非必要不下树、不活动的习性成为了自然界中最懒的动物。

懒惰的习性会不会影响这些动物的繁衍生息?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无论是动物的哪一种习性,都不会对繁衍生息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一旦产生,经过多代的积累,这种动物自己就会慢慢的灭绝,从这个角度看,以上五种现存的“懒惰”的动物其习性都不会影响繁衍生息。

而且从整体上看,以上五种动物大都有固定的繁殖期,它们在繁殖期会变得非常的活跃,积极地寻找伴侣,甚至像考拉这种动物还实行“一夫多妻制”的方式,雄性间会出现因为交配权而战斗的情况。

不过,要非找一种“懒惰”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繁衍生息的话,那就只有一种了,它就是树懒。树懒懒惰的习性确实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后代,因为雌性在生产时,树懒宝宝通常是在树上悬空的,二者之间只有一条脐带相连,虽然此时,树懒妈妈可以拉着脐带将宝宝拉回身边。但是,当二者没有了脐带相连时,此时的树懒妈妈又懒得转移到较低的树上,就会发生树懒宝宝不小心坠落摔死的情况。

而且树懒大都有固定的发情期,比如褐喉树懒一般在3-4月是发情期,而有些褐喉树懒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因为懒和移动缓慢甚至找不到异性,这样一年只有一次的繁殖机会就会被浪费掉,从而影响繁殖。

总结

根据每天睡觉时长和活动意愿强弱,懒猴、夜猴、北美负鼠、树懒、考拉这五种动物在猎奇君看来应该是自然界中最“懒惰”的五种动物。当然,它们的懒惰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食物的能量较低,觅食空间有限,造成了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它们进行过多的活动,而且作为演化了几百甚至上千万年的物种,它们毛发的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不动反而更有利于躲避天敌。

虽然,其他四种动物的“懒惰”不会影响到繁衍生息,但是树懒繁殖期不会找较低的树木栖息以及移动太慢,会一定程度的让它们的后代摔死或者错过繁殖期,从而影响繁衍生息。

结婚繁衍生息是在世为人的基本责任,不应推卸,对此你怎么看

确实结婚繁衍生息,已基本是千百年来一件约定俗成的事,绝大多数人都认同并且把他当作一种责任来承担和完成,有了繁衍的后代,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在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自然会走进婚姻,而走进婚姻中百分九十的人都会自愿地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也就是说自觉自愿愿的生儿育女,有的人更是家族的使命感強烈,以延续香火为己任,总想把家族的香火烧得旺旺的,我就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一群男女在一起闲谈聊天,一个近30岁的女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谈到生育的话题时,她便激动地说生了两个孩子,刚刚算是热身,应该再生两三个才算是满足,言下之意就是对当下的生育国策还颇有微词,这当然是及少数;更多的育龄夫妇愿意生两个孩子,但心有余而钱不足,他们抱怨现在养育孩子的成实在是太高了,与其生二胎让大人孩子多吃苦,不如生一孩好好的将他培养成才,孩子会更幸福快乐一些,大人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有少数人原本就不太想生育,但顶不住来自家族父母等方面的压力,勉强的尽责生一孩;有极少数人确报定丁客的信念,无论是来自家族的压力,还是父母亲的软磨硬泡统统的都顶了回去,终身不生;当然也有的是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不能生育。没有走进婚姻的人当然就谈不上生育后代的责任。

总而言之,繁衍后代,是公民符合法定条件后,在婚姻法的保护下的一种权利,生与不生是夫妻双方的权利,谁也不能强求,试图用道德绑架去实现凡结婚后的夫妻都尽生育责任是不现实的,人家要生合法,不愿生也不违法。顺其自然,中华民族仍然会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把五对健康的成年东北虎,放到非洲大草原,它们能繁衍生息吗

谢邀。五对健康的成年东北虎是难以在非洲大草原站稳脚跟的。

首先牵扯到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最小可育种群。最小可育种群是指某生物物种或种群有超过95%的概率持续生存100年以上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量。

小种群面临的遗传风险,一是近亲繁殖,二是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因基因重组发生的波动。不同个体携带的基因不同,由于它们的交配机会不同,留下的后代有多有少,这样会导致后代的基因频率发生波动。如果有些携带罕见基因的个体恰好交配机会较少,就会使这个基因更加罕见,甚至走向消亡,这就导致物种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近亲繁殖和基因漂变都会显著降低种群遗传多样性,导致后代传播有害性状的几率增加,影响物种或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那么,物种或种群需要多少个体才能对抗近亲繁殖和基因漂变的不良影响呢?

澳大利亚遗传学家伊恩·富兰克林和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苏莱制定了一个“50/500”规则。该规则认为,要避免近亲繁殖,最小种群数量必须达到50;而要减轻遗传漂变,最小种群数量至少需要500。

显然,五对老虎是远远满足不了50/500规则的,几代以后近亲繁殖就会非常严重,更别说遗传漂变了。这样的种群肯定非常不健康,一旦环境有变化就会灭绝,是难以在非洲草原站稳脚跟的。

老虎要在非洲草原立足,还需要克服以下几个环境因素:

首先是生境。老虎是伏击型猎手,适于生活在森林这种异质化程度比较高的生境中(异质化指的是生境的复杂程度),老虎的体色也适合在森林中隐蔽。非洲草原上老虎能用于潜伏的掩蔽物比较少,不太适合老虎狩猎。

其次是水。老虎喜水,非常擅长游泳。而非洲草原偏偏是缺水的,水的丰度和分布也影响到生境中的植被和有蹄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再次是清道夫。老虎从未在有如此多清道夫的环境中生存过,它还是习惯于拖拽、掩埋和守卫猎物。然而在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有无数的兀鹫、鬣狗和狮子盯着,任何藏匿猎物的尝试必将是徒劳无功的。狮子从不做这种无用功,它们选择了群居,与同伴分享猎物,每餐总是尽可能多吃,尽可能吃光。老虎可能会非常不适应这种情形。

最后就是狮子。狮子和老虎占据相同的生态位,难以共存。生态学家的竞争模型告诉我们,当两种占据相同生态位的动物出现在同一片生境中,如果适应力差距很大,适应力强的排斥掉适应力弱的;如果适应力相差不大,若双方都是强干涉种,则先来的排斥后到的,若双方都是弱干涉种,则和平共存。狮、虎毫无疑问都是强干涉种,在狮子已经先占非洲草原的情况下,老虎除非适应力远胜狮子,才能把狮子排挤掉,否则就会被狮子干掉。显然,从任何方面都看不出老虎对草原的适应力比狮子强很多。

不过虎入非洲并不一定要去草原,非洲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雨林,和亚州南部的热带雨林环境没有区别,老虎到那里去一定是得天独厚。另外,东非和南非的环境也有区别,东非的草原中很少有林地,而南非却比较多,也许老虎在林地比较多的南非地区会过的好一些。

这也与狮与虎在历史上的此消彼长相一致。在更新世,北亚虎占据了东亚森林后就没有再北上,而占据开阔的东北亚,并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的,则是史前狮类。

很多人认为五对老虎进入非洲草原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要么杀遍天下无敌手,要么被人灭族,这是武侠小说,不是动物生存。小种群的灭绝很简单,可能没有经过任何与不同种动物的打斗,只是它们各自进入了适宜的斑块生境,彼此见不上面,失去了交配机会,就自然消亡了。或者在头几代的繁衍中,有一代不幸地出现了大量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这个本就很小的种群雪上加霜,走向灭亡。偶然出现的天灾,如旱灾、森林大火,也可能要了这个小种群的命。只有大种群才能扛得住遗传漂变,扛得住环境灾害,长久地生存下去。

很多人喜欢拿全莉的南非华南虎说事,那是在圈养环境中的野化训练,和真正的投放野外天壤之别。至于什么屠杀狮群引起当地人恐慌,低级谣言罢了,无知的人才会信这些。

有人说东北虎适应不了热带,实际东北虎和华南虎、孟加拉虎没什么区别,都是虎的亚种。而且最近有专家指出,老虎迁徙能力很强,经典的亚种分化时间很晚,可能都不算独立亚种。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园里有东北虎,都活的好好的,顶多影响下换毛而已。东北虎入非洲可能短期内会有不适应气候的情况,但长远来看气候不会成为制约性因素。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