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宋孝宗和郭皇后生有三个儿子,为什么选了最小的赵惇接班
- 宋孝宗赵昚是怎么在储位之争中胜出的
- 宋孝宗是南宋难得的好皇帝,但北伐大计为何没有成功
- 宋孝宗赵昚是嘉兴人么他是怎么取得皇位的
- 宋孝宗与赵构的关系如何
- 如何评价宋孝宗
- 宋孝宗和金世宗究竟谁更胜一筹
- 宋孝宗为什么会内禅
- 岳飞如果面对的是宋孝宗,能一举把大金国灭了吗
宋孝宗和郭皇后生有三个儿子,为什么选了最小的赵惇接班
宋光宗赵惇本是宋孝宗第三位嫡子,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能够越次继位,表面的原因是因为他“英武”。
史书记载: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已,欲立为太子,而以其非次,迟之。所谓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宋孝宗最满意的是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子赵愭从小谦让恭顺,颇得百官赞誉。只是24岁时忽然染病,御医胡乱用药病情越来越重,最终不治身亡。
按照道理,应该是老二魏王赵恺成为皇太子。只是,宋孝宗认为老三赵惇“英武类已”,英武不凡很像自己,于是想立老三做皇太子。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吗?
真相恰恰相反!从继位之后的表现看,老三赵惇在登基称帝成为宋光宗之后昏庸软弱,在外无施政良方,在内被李皇后管得死死的。在位五年间,几乎毫无作为。
后来,因为受皇后挑唆,宋孝宗病逝时宋光宗都不去发丧,由此被百官抛弃。后来宰相在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皇后)的支持下,直接瞒着宋光宗,拥立了光宗的儿子嘉王登基称帝。
由此可见,宋光宗就是一个懦弱的货!
反倒是老二魏王赵恺在丧失皇太子资格之后,没有颓废,没有甘心当一个吃闲饭的王爷。
在藩期间,赵恺“究心民事,筑圩田之隤圮”,他非常关心百姓农事,为了保障弄农田收成,亲自主持修建堤坝。他调任主持明州工作,把自己名下的田地租税拿来赡养学子。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够“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宋孝宗对这个儿子其实非常喜欢,屡屡嘉奖,对将皇太子之位交给老三,心中其实十分遗憾。
史书记载:王性宽慈,上皇雅爱之。虽以宗社大计出王于外,然心每念之,赐赉不绝。讣闻,帝滋然曰:“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在这一次,宋孝宗说老二是因为福气差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乍一看,仿佛是说老二死的早,才三十五岁就去世了。其实,老二最没福的,不是身体原因,毕竟他是在三弟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十年方才染病去世的。
史料记载: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燕宿禁内。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原来,就在宋孝宗宣读册命,立老三儿子为皇太子的当天,德寿宫太上皇赵构传旨,宣召老二孙儿魏王留宿。等到第二天老二孙子回家,就发现三弟的册封典礼已经完成。
有此可见,老二魏王没有被立为皇太子,祖父赵构是最大的障碍!
那赵构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老二孙子呢?
真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老二魏王很像宋孝宗,不仅行事风格像,关心民政,心忧天下,并且,在为政主张上也一样力主北伐,与主战官员走得很近。
因此,老二虽然很好,却让当时还活着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十分不喜。
宋孝宗赵昚是怎么在储位之争中胜出的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它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时期社会相对来说国泰民安,特别是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然而,随着宋钦宗的驾崩,北宋嘎然而止了,继位的宋高宗是位贪生怕死之辈,在金国的“追击”下,他一路南逃,最终偏居一隅,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虽然属于“昏庸”之君主,但他的继承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却和他截然相反。
赵昚能上位,其实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宋高宗有两大特点:一是心狠手辣。早在绍兴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终没有做出作出正面的回应,最终使得“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二是贪生怕死。面对金人多次寇掠,他选择了“不羞遁走”的逃亡,多年的逃亡经历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不容。为此,他决定搁下皇帝的重任,让儿子继位,自己变成了太上皇就不会遭到金兵的穷追猛堵。
为此,宋高宗决定选择盛年禅位,一方面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
宋高宗后宫佳丽无数,但却只生了一个儿子——赵旉。赵旉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继承人。然而,赵旉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他只有三岁时就因惊吓过度而死。
唯一的继承人夭折后,宋高宗想尽一切办法,结果都没能再生一儿半子来。不得已,赵宋高宗只得从宋太祖的后代子孙中挑选继承人。千挑万选,他终于钦业一名候选人——赵昚。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他天资聪颖,性情稳重,六岁被选入宫,十六岁被封为普安郡王,二十四岁被立为皇子,可谓一帆风顺。
而宋高宗的母后韦太后却钟爱于另一个候选人——赵璩。恩平郡王赵璩比赵昚小三岁,由于他乖巧懂事,才情出众,也是小小年纪就被选入宫中,深得韦太后的宠爱。
到底立谁为太子,这让宋高宗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为了考验这两位继承人,宋高宗想出“文武”两个奇招,
首先,来看“文”的大比拼。宋高宗布置作业让两个皇子来做,很简单:抄写《兰亭序》五百本。半个月后,交卷时间到了,赵昚抄了七百本进献给皇帝,而赵璩却一字未写,交了一张白卷。因此,在“文”斗上,赵昚以勤奋和努力赢了第一阵。
其次,来看“武”的大比拼。这个“武”的方式很特别很奇葩很荒诞——用处女选太子。宋高宗选了20位色艺双绝且拥有处子之身的美人,给赵眘和赵琢各送去10位佳人。一个月后,宋高宗将这20位佳人召回。经过检查发现,送给赵琢的10位佳人都不是完璧之身了,而送给赵眘的10位佳人却都是“完璧归赵”。
在这场人品和定力的考验中,显然又是“清心寡欲”的赵眘胜出一筹。于是宋高宗最终决定立赵眘为皇太子。
公元1162年,三十六岁的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难得的好皇帝,但北伐大计为何没有成功
隆兴北伐最初的胜利就给后来的失败留下隐患了。
最初宋兵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
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放弃抵抗。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恨。李显忠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又按兵不动。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人心浮动。
不久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又按兵不动。军心立时涣散。
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谣言乱军,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他开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南宋放弃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部纷争导致了隆兴北伐的彻底失败。
宋孝宗赵昚是嘉兴人么他是怎么取得皇位的
宋孝宗出生在嘉兴,也算嘉兴人了,他是通过海选被留在宫中,隐忍二十九年终于熬出头的。
被称为南宋圣主的孝宗赵昚,是做为嗣子承继高宗赵构,才登上皇帝宝座的,虽然他六岁就被接进宫中养育,但直到三十四岁才始正名份成为大宋的皇子。
在这二十九年间,赵昚也是历尽波折,几经坎坷,日子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毕竟是要在变态构手下讨生活啊!
赵昚也是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生前过继的嗣子中第二个没有追尊本生父的帝王,庙号“孝宗”的确名副其实。
01,失独的萎货赵构
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兵陷东京,北宋灭亡。五月,流窜在外的康王赵构登基,改元建炎,拉开南宋的序幕。
就在建炎元年(1127)六月,才继位一个月的赵构盼来了第一个儿子,也是他今生唯一的亲儿子赵旉。
赵旉出生后四个月,十月二十二日夜,在秀州嘉兴杉青闸官舍,宗室、嘉兴县丞赵子偁的妻子张氏,生下次子赵伯琮。
据说张氏怀孕之前做一个梦,梦到一个人送给她一只羊,因而有孕,伯琮出生那天夜里,“红光满室,如日正中。”有梦还有红光满室,妥妥的未来天子没跑了。
虽然赵构做了皇帝,依旧是一个四处逃亡的皇帝,被金兵搜山检海追得四处跑,五月在南京继位,十月就流窜到扬州。
建炎三年(1129)二月渡江跑到杭州,就在流窜过程中,赵构还不忘女色,结果,就在这次逃跑路上,正在胡天胡帝之时,金兵追来,赵构一下子就吓萎了,再也立不起来。
跑到杭州后还来不及医病,就遭遇苗刘兵变,被迫退位让给三岁的儿子赵旉,还好兵变失败,四月初一赵构复辟重登帝位,还没喘口气金兵又来了,五月又跑到南京,七月的时候,独生子赵旉夭折,赵构绝后。
不管23岁的赵构怎么伤心,儿子也活不回来,要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就在赵旉夭折后三日,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请求赵构“择宗室之贤者。使视皇太子事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李时雨是建炎以来请求皇帝选择宗室子过继的第一人。他以父荫补官,吏部拟授予他将仕郎的职务,指令还没下来,他就上书建议赵构过继宗室子,正悲痛死儿子的赵构又愤怒又难堪,觉得这货是羞辱他不会生,把任命李时雨的将仕郎职务取消,并下令把他“押出国门。”
八月份,赵构逃到临安,又逃奔海上。建炎四年(1130)再从温州到越州,颠沛流离的逃亡日子中,赵构终于面对自己萎了的现实,大概生儿子真的无望,心境自然发生变化。
因此,面对上虞丞娄寅亮上书请选太祖后裔时,“望陛下于伯字行内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以待皇子之生。退处藩服。”赵构并没有暴跳如雷,现实迫使他不得不去考虑皇嗣的事情。
随即,哲宗废后孟相也以梦说赵构,关于孟太后的异梦以及她对赵构说了什么话,已经无从知晓,但是从后来赵构派人选择宗子的行为联系起来,孟太后的梦和话当与选立宗子有关,因此,李心传才说孝宗得立“始则昭慈圣献皇后感动上意。”
经过综合考虑,不管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避免濮议事件再次发生也好,还是为了迎合民间同情太祖后裔的情绪也罢,赵构决定在太祖后裔中寻访宗室子收养。
02,在海选中脱颖而出的赵伯琮
赵构命太祖后裔、时为秘阁修撰、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西外宗正事赵令懬去拣选宗室子,赵令懬先选择四五个年龄在三二岁的小孩子送回来,但是赵构对这四五位宗室子并不满意,认为他们“资相皆非岐嶷。”让他们各自归家,又命赵令懬为集英殿修撰、知南外宗正事,去泉南广选。
赵构还公开和宰臣讨论选择宗子的事情,宰相范宗尹恭维他为“万世之虑。”赵构越发显得高尚,“艺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取法于仁宗。为天下计。将何以慰在天之灵。”
绍兴二年(1132)五月,赵令懬在太祖后裔的一千多名伯字辈中,再次选择十名宗室子,送进宫中让赵构拣选,赵构选择了赵伯浩和六岁的赵伯琮。
“伯浩丰而泽。上(伯琮)清而癯。”赵构很喜爱胖胖的伯浩,都准备让伯琮走了,心里又犹豫,让他们俩并立,再比较比较。
忽然有一只猫从二个娃面前经过,活泼的伯浩去踢猫,胆怯的伯琮则拱立不动。龟毛的赵构就认为伯浩太轻狂了,不能担当社稷重任,赐伯浩白银三百两打发他回家去,留下伯琮。
六岁的伯琮开始他小心谨慎的宫廷生涯,生父赵子偁也被提拔为京官。赵构才28岁,自然幻想自己哪天能立起来再生一个儿子,因此并不给伯琮皇子的名份,只是让后宫张婕妤做伯琮的养母,他自己教授伯琮读书习字,一来培养感情,二来看看伯琮的资质。
绍兴三年(1133)二月,伯琮授和州防御使,赵构准备给伯琮换单名,让学士院选择二十个玉字旁的字,注明意义呈上让他选择,赵构从中选择“瑗”字,赐给伯琮,从此,伯琮就叫赵瑗了,三月份赵瑗又升贵州防御使。
03,竞争对手赵伯玖出现
绍兴四年(1134)五月,赵令懬又寻访到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赵伯玖送进宫中,当时赵伯玖才五岁,聪慧可爱,赵构非常喜欢,就让吴才人抚养伯玖,赵瑗就从唯一的储君候选人成了备选。
既然赵构已经选择了赵瑗,为何又留下伯玖呢?自然是出于平衡考虑,赵构可不希望赵瑗有来当太子的念头,也不希望大臣们就此认定赵瑗,留下伯玖,给自己多一个选择,也让群臣猜不透他的心思。
伯玖因为被留在宫中,生父赵子彦也升迁武翼郎。替赵构跑腿选择宗子的赵令懬也从左中大夫、集英殿修撰转行在大中大夫、知泉州,后来在绍兴六年(1136)二月的时候,安定郡王赵令矼薨,赵构就任命赵令懬承袭堂兄的爵位以奉太祖祀,这也是对他跑腿的酬谢。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为右仆射,再次向赵构提出皇嗣的事情,早在绍兴元年八月,赵构下令寻访太祖后裔时,张浚就曾密奏“多择宗室之贤。优礼厚养。以为藩屏。”这是第二次提皇储的事,赵构就告诉他已经养了两个太祖后裔,大的都九岁了,准备让他就学。
进入五月后,赵构安排赵瑗读书的事,对宰相赵鼎夸赵瑗“此子天资特异。俨若神人。朕自教之读书。性极强记。”并应赵鼎之请,把行宫新建的书院作为资善堂,让赵瑗在那里读书学习,以宗正少卿范冲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建隆观兼资善堂,翊善起居郎朱震兼赞读。
又授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禄赐比皇子,还再次晋升赵瑗生父赵子偁的官职,由此,中外皆知赵构之意,好像是很中意赵瑗的样子。
但随即在次年,绍兴六年(1136)正月,赵构下诏赐伯玖名赵璩,授和州防御使。赵构的行为不免引起群臣议论,大家都不明白赵构这是折腾啥子。
04,前仆后继的大臣上书建储
绍兴七年(1137)二月,有日食,赵构诏举直言极谏之士,就是下诏求言以消除灾异。
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廖刚就应诏上书,请求赵构立建国公赵瑗为太子,“愿陛下昭告艺祖在天之灵。正建国储君之位。布告中外。不匿厥指。异时虽有则百斯男。不复更易。则足以达天意而转祸为福矣。”
廖刚言辞激烈,不但指名要立赵瑗为太子,还要求赵构昭告天下,就算以后有亲生子也不改立,这才有诚意,才能上达天听转祸为福。
赵构不想理睬还不能真不理睬,召廖刚为御史中丞,就是不提立太子的事。结果,到了七月,天又大旱,虚伪的赵构不得不再次诏中外臣民求言。
简州州学教授黄源也应诏上书,说陛下你既然已经过继宗室子,为何不立太子以慰民望呢?等你真生出亲儿子了,再让太子退守藩服也行啊!之后的绍兴八年(1138)正月,进士李焘也献《反正议》,“乞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或留守形胜。或别出征伐。使民无异望。”
总之一句话,大臣们都是让赵构暂时立宗室子为太子以慰民望。赵构就是迟迟不表态。就在这年三月,秦桧复为右仆射,到了八月份,赵构就内批授赵璩节度使,封吴国公。
一时之间,朝野哗然,枢密副使王庶提出“并后匹嫡。古以为戒。今岂可行也。”反对让赵璩建节和赵瑗并肩。
宰相赵鼎也反对,说赵构:之前建国公一切都并同皇子,虽然没有正名,但天下人都知道陛下你有儿子了,这是国家大计啊!你现在又把赵璩抬出来是闹哪般啊?
赵构也觉得委屈啊!觉得宰臣们都不理解他,非逼着他立储,你们就不能再等等?说不定朕会生出来呢?
这时候,秦桧秦大人就表现的忠心耿耿,对赵构说:现在不能立太子,陛下一定能生出皇子!赵鼎怎么老是逼着陛下立宗室子,难道他是认为陛下生不出来吗?眼药上的多了,赵构自然对咄咄逼人的赵鼎反感,就让秦桧取代赵鼎。
随即在绍兴九年(1139)三月,赵璩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赵瑗、赵璩在身份不相上下了。有些心思活的臣子不由都观望起来,一时之间没人再提立太子的事。
绍兴十年(1140)五月,军头岳飞密奏建储,“今日欲图恢复。必先正国本。以安人心。”因为之前岳飞入京时曾见过赵瑗,认为赵瑗英明俊伟,又听闻金国想谋立钦宗太子为帝与南宋对抗,因此岳飞才有此密奏。
05,身陷逆境的赵瑗
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诏十六岁的赵瑗出就外第,加检校官,封普安郡王,搬进专门为他建造的王府里,每月朔望入朝。二月,赵瑗的养母张婕妤薨,赵构命他以已经是吴婉仪的吴才人为母,和赵璩同食同入。
同时,以秦桧的兄长秘书少监秦梓兼资善堂赞读,做赵璩的老师,从秦桧的行为看,在赵瑗和赵璩之中他选择支持赵璩。
这一年宋金和议,八月,赵构的生母韦贤妃从五国城归来,赵构带着赵瑗亲迎于临平镇。大概是眼缘的问题,韦太后并不亲近赵瑗,反而很喜欢赵璩。
绍兴十四年(1144)正月十九,十八岁的赵瑗娶妻祥符人郭氏,这时,去年在秀州去世的赵瑗生父赵子偁的丧报传来,让赵瑗陷入两难之地。
赵瑗从小入宫,虽然没有正名份,但天下人都知道他是过继给皇帝了,可就是因为没有明确过继子的身份,如今遭遇生父去世的事,不知道该服什么礼节。
为此,赵构还下令让台谏讨论赵瑗当持何服,秦桧抓住这个机会,极力主张让赵瑗回秀州服丧,赵构采纳了秦桧的意见,让赵瑗解除官职,但依旧给俸禄,回秀州服三年丧。
赵瑗四子中的前两子都是在丧期出生的,长子出生在绍兴十四年,次子出生在绍兴十六年,不知道宋人是否不计较丧期生子的事,秦桧居然没有抓住赵瑗这点小辫子攻讦他。
就在赵瑗守丧期间,绍兴十五年(1145)二月,赵璩加检校少保,封恩平郡王,出外就第,与赵瑗的王府遥遥相对,号称“东西府”。
绍兴十六年(1146)四月,普安郡王赵瑗丧满回京,次年六月,改常德军节度使。
绍兴二十二年(1152)八月,赵璩的生父右武大夫、忠州团练使赵子彦卒,因为之前有赵瑗的例子,赵璩也乖乖的解除官职回去给亲爹守丧。
赵瑗和赵璩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他早两年进宫,得到人们先入为主的关注。赵璩的优势比较明显,养母吴婉仪已经贵为皇后,宰相秦桧支持,还有韦太后的喜爱。
虽然赵构迟迟不立太子有仍旧幻想自己能生的因素,但也有对赵瑗、赵璩难以抉择的原因,他本人是倾向赵瑗,觉得他孝顺、聪慧,但是赵璩也很聪明啊!还有吴皇后、韦太后、秦宰相的加持。
当然,也许多疑的赵构就是因为赵璩得到皇后、太后、宰相的支持,反而不愿意立他为太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瑗也不免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是引起秦桧的不满。绍兴二十四年(1154)夏,衢州发生了动乱,秦桧瞒下来没有奏闻赵构,就直接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军千人去镇压,赵瑗就把这事告诉了赵构。
赵构大吃一惊,次日就问秦桧,秦桧诡辩说这种小事不足以让圣人烦心搪塞过去,出来后秦桧就查谁告诉皇帝的,知道是赵瑗后不由忌恨。
06,曙光在望苦尽甘来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病重,家人封锁消息,想让秦桧的儿子子代父职,赵瑗听说后又悄悄报告给嗣父,赵构也正想换掉秦桧,就亲自到秦桧家探病,并下诏让秦桧致仕,当天夜里,惊惧交加的秦桧就病死了,赵瑗通往皇子路上的拦路虎终于搬开一块。
随着秦桧的死,大臣们再次活跃起来,纷纷上书请求赵构立储,二十六年闰十月,秘阁修撰辛次膺论国本;国子司业兼崇正殿说书王大宝也密陈“宗社大计”,赵构都回复说他已有安排。
这个时候,赵构的确在心中已经选定赵瑗,为什么呢?就在这年的六月,赵瑗的妻子郭氏薨。随后,赵构用吴皇后的名义各自赏赐两名美女给赵瑗和赵璩,让两名美女充当试金石,结果就是,赵璩快乐的享用了美女,赵瑗在师傅史浩的提醒下成功通过了赵构的考验。
到了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晋原人阎安中在考进士的策文中大胆的发表意见,认为赵构效法仁宗,挑选太祖后裔养育宫中这么多年了,考察的时间也够久了,但储君之位却迟迟未定,恐怕朝廷中的佞臣会心生异端,危害社稷,请求早正储位,“以系天下之望”。赵构很欣赏阎安中的大胆,遂亲笔定他为第二名。
群臣便纷纷提起立储的事情,“宜择其贤者浸别异之。以系天下之望。”这时赵构已经五十三岁,对生出儿子已经绝望,心中已经圈定赵瑗,但是鉴于老娘韦太后喜欢赵璩,依旧把立储的事拖延下来。
绍兴二十九年(1159)九月,韦太后驾崩。十二月的时候,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焘就上书请求赵构早立储君,“两贵不能以相事。又曰物不能两大。此天下之常理也。”你整两个王出来,到底想立谁?老娘已死,赵构也没什么好顾虑的,就说等忙完太后的丧事一定会给天下一个交代。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办理完韦太后的丧事,赵构正式对群臣宣布:普安郡王非常贤明,可以授少保、使相的职务,爵位进为真王。
诸臣纷纷道贺,赵构又为自己描补,把迟迟不立太子的锅都扣到亲妈头上,宰相汤思退安慰他,陛下你还年轻,上天一定能让你生出圣子,现在立太子也是安抚民心人望。
汤思退又提出按制度不是皇帝至亲不能封真王,皇帝陛下你是准备给普安郡王皇侄的身份还是皇子的身份呢?赵构觉得已经到这个地步了,自己也没啥矫情的,直接是皇子吧!
汤思退继续:立皇子要有陛下你的诏书,还要派人去告庙让老祖宗们知道。对于汤思退的要求赵构一一满足。
宫中举行盛大典礼,赵构御笔以赵瑗为皇子,改名赵玮,次日,册立皇子的诏书公布天下,“制授皇子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王。制既出。朝士动色相庆。中外大悦。”
07,嗣皇帝与侍皇帝
随着皇子身份的确立,尘埃终于落定,进宫二十九年、已经三十四岁的赵玮终于获得皇子名分,名正言顺。
三月的时候,恩平郡王赵璩以皇侄信王、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的身份离开京城,迁居绍兴府。赵玮成为赵构唯一的嗣子继承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人入侵,十月初一,赵构下诏亲征,面对两淮失守,廷臣争先恐后进献退避之策,赵玮也曾义愤填膺请求亲自出战,还是师傅史浩再三以晋申生、汉惠帝、唐肃宗的故事告诫赵玮,不要违逆高宗赵构,不要亲自带兵出战,也不要留下监国,要和皇帝共进退,这才打消赵构的疑虑,父子冒着雨雪出行,赵玮随侍左右亲自安排嗣父的饮食起居,帮忙整理各种奏章,受到赵构和群臣的赞誉。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赵构回临安,禅位之意已定,提出禅位给建王,陈康伯劝他不要着急,应该先册立建王为太子,为其正名,赵构就让陈康伯起草立皇太子手诏。
五月,赵构宣布册立建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以秦桧旧第建筑新宫。六月,以新宫名德寿宫,御笔追封皇太子赵昚生父赵子偁为秀王,谥号安僖,并赠太师,称皇兄,赵昚生母张氏为王夫人。
六月初十,赵构下诏传位给皇太子,“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一应军国事并听嗣君处分。朕以澹泊为心颐神养志。岂不乐哉。”
六月十一,在赵昚的痛哭挽留、父子俩的你推我让中,举行了盛大的内禅典礼,三十五岁的赵昚历经坎坷,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
08,猴格说
赵昚是继周世宗郭荣之后第二位没有追尊本生父的皇帝,当然,是指皇帝生前所立嗣子没有尊崇本生的。
不得不服气赵构的心思,如果他真是选择血缘最近、根深叶茂的濮王系,可以肯定的说,他死后,来自濮王系的嗣皇帝分分钟会把赵构这个不忠不孝的玩意甩一边去,仁宗的名声那么好,英宗还翻脸不认人,何况赵构这样的名声?
选择赵昚,血缘关系已经出五服之外,他的地位比平民高不了多少,自然要对赵构感恩戴德,如果赵昚敢去追尊本生,恐怕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
更何况,赵构是生前禅让,更显得高风亮节,又死抓权力不放,赵昚就和后世的嘉庆帝一样,都是侍奉上皇的傀儡嗣皇帝而已,又谈何尊崇本生?
就是这样。
图片系截图电视剧侵删,图片不代表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宋孝宗与赵构的关系如何
宋孝宗对赵构极为顺从,不但生前如此,死后也同样如此。
具体讲一个细节,宋人笔记《齐东野语 》记载:
孝宗居高宗丧,百日后尚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密谕尚食内侍,潜以鸡汁等杂素馔以进。上食之觉,内侍恐甚,以实告,上大怒。皇太后闻之,过宫力解,乃出吴夫人于外。话说这一年宋高宗驾崩,宋孝宗按制守孝。一般人为父母要守孝三年,皇家事务繁重,一般只是守孝三月。可是宋孝宗特别孝顺,在守孝一百天之后还坚持吃素。因为每日悲伤都瘦得不成样子。
这时候有一个老尚宫吴夫人,她本是宋孝宗还是当皇子时候的老仆人,与孝宗关系颇为亲近。她眼看宋孝宗身体都要拖垮了,于是悄悄告诉负责宋孝宗饮食的宦官(即尚膳),让他们暗地里将鸡汤伴在素菜中。
宋孝宗吃饭的时候觉出味道不对。一般人也就假作不知情,就吃下去了。毕竟美食谁不爱吃?何况肚子里没油水!
可是宋孝宗皱皱眉头,询问宦官怎么回事。那太监吓得半死,就把实情说了出来。宋孝宗勃然大怒。闹得皇太后都惊动了。
估计宋孝宗本要将相关人等处以重罪(砍头),还是皇太后说情,才将为首的那位吴夫人赶出宫外。
对于那些 有头脸的宫女、太监来说,赶出宫外已经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处罚了。
从这件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宋孝宗对宋高宗是真孝顺!
那么,宋孝宗对宋高宗为何这么孝顺呢?
因为宋孝宗不是宋高宗的儿子。他“得位不正”!
或者说,在宋孝宗看来,他半生战战兢兢总觉得是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深怕别人说他不孝顺,没资格当皇帝。
正因事关皇统,所以宋孝宗特别重视,他对宋高宗比亲儿子还孝顺一万倍!
可悲的是,宋孝宗对宋高宗一辈子孝顺,结果养了 一个儿子对自己却极为不孝顺。甚至在宋孝宗去世时,连葬礼都不来参加。
世人云:“天家无情”。皇家从来都是政治权利斗争的漩涡中心,人性都因权力而扭曲!
如何评价宋孝宗
宋孝宗是太祖七世孙,出名伯琮,因高宗独子早夭,于绍兴二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年二月被封为和州防御使,改名赵瑗。绍兴三十年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同年登基,时年三十六年。即位后“躬揽权纲”、“勤于论相”。对外,力图光复中原,发动了隆兴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南宋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改变了绍兴和议中的一些羞辱性条款。对内,裁汰冗官,整顿吏治,非常勤政,开创“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但其过于勤政,大小事务都由他裁定,臣下几乎失去了意义,这对南宋政局有负面的影响,并没有阻止南宋的衰亡。但孝宗在南宋一朝,已是最有作为的了,史称其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但在选择继承人上,犯了错误。孝宗与成穆皇后郭氏生有四子,长子与四子早死。次子庆王与三子恭王皆为嫡出,最终孝宗于乾道七年二月选择了“英武类己”的三子恭王(即光宗)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称寿皇圣帝,退居重华宫。光宗因其皇后李凤娘的谗言,与孝宗产生了隔阂,长期不去朝见孝宗。孝宗也因此非常郁闷,绍熙五年六月,孝宗崩于重华殿,年六十八。上谥号曰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总的来说,孝宗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宋孝宗和金世宗究竟谁更胜一筹
谢谢邀请 我觉得金世宗在综合才能上更胜一筹
宋孝宗 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即位后便重用主站派积极备战,为岳飞平反,贬谪和罢免了主和派人物,由于北伐期间用人失误,导致北伐失利,孝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开创了乾淳之治的盛世局面
金世宗 完颜雍被拥立为帝后,停止对宋的战争,实行与民修养生息之策,革除海陵王统治时期弊政,在生活上尤其朴素,当政期间,国库盈余,政治上既保存女真优秀文化,有善于吸收汉人传统文化,因而出现大定政之治的盛世局面,在金朝中后期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宋孝宗在北伐战争上用人失误,具有妥协性,所以我认为金世宗完颜雍更胜一筹,不过二人都是贤明君主,统治期间都出现过盛世局面。
宋孝宗为什么会内禅
宋孝宗逊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壮志未酬,心力交瘁。
第一,宋孝宗上台后,锐意进取
宋孝宗是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高宗逊位后,孝宗上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同时,他起用主战派领袖张浚入主枢密院,对金国采取强硬立场。在两国外交谈判中,南宋一改高宗时代的软弱立场,拒绝金人提出的土地要求。张浚对金人的答复是:“疆场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胜或败,何常之有?”
由于南宋的强硬态度,金世宗决定诉诸武力。张浚认为,与其坐等金人南犯,不如先发制人。宋孝宗同意张浚的建议,他对张浚说:“公既锐意恢复,朕难道独甘偷安么?”于是决定出师渡淮,北伐收复中原。
隆兴元年,北伐之战打响。尽管有孝宗的支持与广大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然而南宋二十余年的投降政策之下,武备不修,军队战斗力低得可怜。加上所任非人,导致北伐最终以失败而终。
第二,乾道和议,孝宗蒙羞
隆兴北伐失败后,朝中主和派乘机大肆攻击主战派,认为张浚等人邀功钓誉,轻启战端。宋孝宗处境尴尬,进退两难,只得下罪己之诏称:“朕明不足以见万里之情,智不足以择三军之帅,号令既乖,进退失律。”为了平衡主和、主战两派,宋孝宗把主和派领袖汤思退与主战派领袖张浚同列为相兼枢密使,这对主战派可谓是很大的伤害。
主战派领袖张浚为流言为攻击,悲愤之下,连续八次上书乞致仕,最后宋孝宗诏罢张浚。几个月后,张浚在忧愤中病死。
张浚一死,朝中主和派更加得势。主和派领袖汤思退为了巴结金国,促成和议,竟然尽废边备,罢筑寿春城,解散万弩营,停修海船,撤海、泗、唐、邓四州之兵。张浚为抗击金兵所做的努力,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毁于一旦。
然而,汤思退的所作所为,却令金国肆意妄为。为了迫使南宋接受和议,金兵乘机南下,连续攻克楚州、濠州、滁州。东南为之震动。
这下子汤思退成为众矢之的,国家罪人。宋孝宗下旨,汤思退被流放永州并最终惊惧而死。
由于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孝宗最后被迫与金国签订乾道和约。与绍兴和约相比,南宋尽管争回一点权利,但仍旧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第三,虞允文的去世,让孝宗收复中原的梦想破灭
张浚、吴璘等名将先后去世后,孝宗能依靠的人,只有虞允文一人。
宋孝宗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宰相虞允文身上,他曾经对虞允文说:“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可见他对虞允文之器重。为了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虞允文于乾道九年(1173年)出任四川宣抚使,为出兵中原作准备。
虞允文回到四川后,立即着手战备,他订立七条民户养马的规定,从民间搜罗大量良马,并挑选青壮年进行训练。虞允文深知南宋军力不济,需待以时日,才有实力与金国抗衡。然而,宋孝宗却急以求成,一直盼望着虞允文早日确定出兵的日期,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下了一道密旨催促他。
虞允文没有附和皇帝,他强调军需物质还未准备完毕,不可贸然出师。面对皇帝的催促,虞允文也心力交瘁,最终竟病逝于任上。
虞允文之死,对宋孝宗是一次重大打击,进取中原的计划就此泡汤。
当了二十七年的皇帝后,宋孝宗终于感到恢复中原的梦想无望实现,遂心灰意冷,索性依高宗旧例,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惇,自己当太上皇。
岳飞如果面对的是宋孝宗,能一举把大金国灭了吗
岳飞与宋孝宗,这两个人如果成为一对君臣,倒确实会增加许多有趣的话题,也确实会增加一些历史可变性,不过,二人配合,若能灭掉铁骑百万的金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诚然,岳飞是一坚定的抗金英雄,有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有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远大理想,战场上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赫赫威名,有“郾城、颍昌”大捷,这一系列的事迹,足以证明岳飞抗金坚定的信心、不灭亡金国不罢休的决心,以及不死即战斗不止的勇气。
同时,按照宋孝宗继位初期的表现来说,他也确是一位希望振作,有着北伐中原、恢复故土崇高理想的皇帝。1163年,刚刚继位不久的宋孝宗,即任命儒将张浚为枢密使,都督建、镇江、江州、池州、江阴诸路军马,发动了北伐金国、收复中原的战争,史称“隆兴北伐”。
尽管有岳飞的勇敢决绝,有皇帝宋孝宗的北伐愿望,但,二人倘若真的密切配合,共赴国艰,也不一定能“直捣黄龙府,与君痛饮耳。”为什么?因为宋朝“扬文抑武”的国策,不会允许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不会允许“岳家军”三字如战旗飘扬在千里疆场,这种旗帜效应,在当时是不可能得到允许的。
最初为什么有“岳家军”“张家军”“韩家军”,皆因那时作为皇帝的宋高宗赵构被金兵以“搜山检海”的行动追杀得四处奔逃,忙忙似丧家之犬,命悬一线之际,只要成为救命草,管他什么军都会用,所以,那些北宋灭亡后打散的正规军也好,乘机啸聚山林的土匪强盗也好,只要能保护皇帝,无论出身。所以,赵构在逃命的过程中,举各种旗帜的军队纷纷涌现,也纷纷以加入赵构的扈从而将身份洗白了,这些军队,是赵构抵挡金兵的基础,也是后来在部分战场上战胜金兵、让赵构同金人得以有求和有底气的根基,于是,有了“绍兴和议”。
求和的同时,就是罢兵的同时,就是收兵权的开始,就是杀武将的开始。岳飞就是这个原因死的,因为宋朝有抵制武将的传统和政策,凡武将坐大,必杀之而后快,当年狄青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狄青还是皇帝的亲戚,而岳飞起于战乱,又非世家贵族出身,而随着“岳家军”名头的越来越响,自然会遭到剪除。
所以,无论是宋高宗也好,宋孝宗也好,都不会允许岳飞领兵到最后,完全打败金兵都不太可能,何况灭金。这不是皇帝一时头脑发热就能做到的事,必须要有强大的政策支撑作为坚强后盾,否则,或有开头,但绝不会有结尾,“隆兴北伐”一失败,宋孝宗随即向金兵求和,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