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头条有些人对特朗普口诛笔伐,是什么心态
人类社会,甚至所有的感性动物都是这样: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特朗普及美国政府,对我国在各个领域,都火力全开地暗算、敲诈、打击、抺黑我国。对这样的敌人,我们不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吗?
为啥网上有些人对差点逼死顺丰快递员的投诉人漠不关心,却对圆通芒果事件口诛笔伐
派出所证明体现出来人性的光辉,也提议快递公司不能乱来,都惊动人民日报了,党报声明体现了广大网民绝大多数的心声,只要是人就必须善良,不能无中生有,自以为是!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却为何被文人口诛笔伐
因为历史是文人写的。
“二十四史”俱在,我们一般承认这些是“正史”,可信度比较高。但是但凡写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历史上发生的事本身可能有一个客观的状态,但是但凡写下来的历史都是没有那么客观的,都带有写史人的主观意志。
孔子删削《春秋》,不只是为了梳理事件脉络,更是为了寓褒贬于其中。即使是司马迁,作为孔子的粉丝,《史记》的记述当中,很多地方都明显带有他的个人倾向。虽然这让《史记》的行文更加精彩,但也提醒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保持警惕。
先贤如此,后世只有更甚。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央集权政治在统一大帝国的首倡者与极端践行者。他对待文人的态度,虽不见得就像史书记载的“焚书坑儒”那般,但也说不上有多好。
而后世2000多年来,在政治当中占主流的是儒家政治,文人正是他们的代表。儒家本是春秋之前的贵族政治理想,在大一统的帝国治理实践中,扮演的是“上辅君王,下理万民”的中间人角色。对他们来说,一个强势的君王并非福音,尤其不是他们的福音。
秦政暴虐,秦始皇更是一个暴虐君王的典型。这个典型要一直树下去,警醒后世的君王,要乖乖按照儒家的规范行事,不可造次。那么在典型之外的意义,可能就被有选择地忽略了。这其实正是春秋笔法。
翻开“二十四史”,其实后面这样的例子多得是。如果完全相信正史的记载,以史书上记载的褒贬为褒贬的话,很多时候是会上当的。史书上的褒贬,有的时候其实是代表书史人的好恶,受他们代表的阶级,和权力者的制约。如果忘记这一层,就算是读书没带脑子了。
君不见,后世所有践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君王,都被歌颂为千古明君;凡是违反这些理念的君王,都被描写为无道昏君。有些昏君的确是昏君,有些却未必,只是不听话罢了。
如此说来,作为一个有“焚书坑儒”劣迹的千古一帝,被后世文人口诛笔伐,难道还是件奇怪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