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渊定都长安后为什么要认李耳为祖先
- 人们为什么称李耳为“老子”
- 老子师从何人
- 老子李耳的父亲是谁他的祖籍是哪里
- 李耳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
- 今天是老子(李耳)诞辰,现在应如何重视和研究老子思想
-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 孔丘称孔子,庄周称庄子,孟轲称孟子,李耳为何称老子
李渊定都长安后为什么要认李耳为祖先
任何人认祖归宗,都要找人脉或威望最高的,古今中外,没一例外。补充:李世民生于陕西武功。
人们为什么称李耳为“老子”
李耳是后出的,不是人们叫李耳为老子,而是老子后来变成了李耳。
被附会为老聃的古人和神话传说
老子在后世的传说里多了很多神话般的附会,主要有:
黄帝大臣天老
楚国先祖老童(后世道教所说的生下来便白胡子白头发的婴儿)
商帝王的老师
西周的伯阳父(也称史伯)
春秋周大夫老阳子(孔子二十岁的时候老阳子在周陷入党争被杀)
楚国老莱子
文子的老师(《文子》出土后,发现老师一说属于伪造)
战国中期太史儋(过函谷关的周朝太史)
无始无终(葛洪)
老聃-老子-李耳
老子最初叫什么?老聃!先秦比较可靠的文献都称其为老聃。
汉朝人尊为老子。
太史公时期,有一李姓族人自称老子后裔,按照年龄推算,老子当为战国中晚期人。
老子师从何人
据传,老子曾师从商容。
商容,是齐桓公的大臣,曾被齐桓公派遣到宋国以劝导宋国归附齐国。
《高士传》卷上载:
商容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问道:“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吗?”商容说:“回故乡到了村口要下车,你知道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不要忘本吗?”
商容说:“见尊者要小步快走,你知道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要尊敬老者吗?”
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
“我的牙齿还在吗?”
“不在了。”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说:“不就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
商容说:“呵呵!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吕氏春秋》载“老聃贵柔”,“贵柔”的思想是老子从商容那里学来的。
《淮南子》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又说,商容教授老子只到13岁就感觉教不动了,于是把老子推荐给了他的师兄周太学博士。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子博览泛观,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如此,老子的学习过程大略为:商容——拜商容师兄周太学博士——入太学——任周守藏室吏——迁任周守藏史。
当然,自古有圣人无常师之说。像老子这种脑洞大的人,晚上抬头看个星星都是在学习。
老子李耳的父亲是谁他的祖籍是哪里
老子李耳的父亲一种说法叫李乾,另一说法传闻是他母亲在河边拾吃了两颗李子后怀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了他。
老子生于公元前559年,祖籍湖北随州厉(lai)乡。厉乡于公元前538年迁至湖北荆门(今乐乡)。
李耳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
可能当时大伙老叫他老李又或许(现在)讲的笔名,后来后来又可能为了尊重才称为老子。
今天是老子(李耳)诞辰,现在应如何重视和研究老子思想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一座最核心、最精华的中国思想文化高峰,至今难以超越。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学术流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中国三大哲学体系,其影响绵延数千年直至今天。
据记载,孔子曾多次专程向老子问教,被其独特的学识所深深折服。孔子的学生曾问他的感想,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数次问教,那种感受真的难以言表,老子因其深邃的思想,被后人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他的学子们所传承,形成道家学派。其主要思想体系一是“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与宇宙观,老子认为,世界生成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要遵守“道”这种规律。二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世界万物存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事物的转化,总是有一个过程。三是“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既然作为万物起源的“道”均有其规律,处理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说到现在应如何重视和研究老子思想?其实上世纪80年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中国的《道德经》。老子的哲学思想早已对世界产生深深的影响,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无不从中获得有益的营养。
个人觉得这一辈子想要成事,光靠努力远远不够,须要等待好时机。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世界的规律,好的事物,好过了头,会变成坏事;坏的处境,坏到极点,也会转好。不懂规律的人,危机来了,人人自危,而局势大好,又得意忘形。一句话送各大家共勉: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
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 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子,原名却叫做李耳。
那么,为什么李耳会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都称呼他们为“子”。 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没落,爵位制度也随之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却被保留下来,当时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
一是在社会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亲贵族。 在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墨子、孙子,都属于是社会上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们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都习惯性的在他们姓氏后面加上“子”,并称呼他们为“某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某某老师”。
事实上,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传》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僖公曾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里的“子”,其实就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也正因为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为“子”而被后世人熟知,至于他们本名却经常被忽略。至于老子明明叫做李耳,为什么会被称为老子呢?其实,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老”与“李”是同音,而“聃”与“耳”同义,所以当时也有人称呼老子为李耳,但这种叫法并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氏皇帝为彰显皇权的顺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这个名字,并以李耳为先祖,将其追尊为帝。唐高宗李治还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庙号为“大圣祖”,后又上尊号“天皇大帝”,总之怎么尊贵怎么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广泛被叫做是李耳。
孔丘称孔子,庄周称庄子,孟轲称孟子,李耳为何称老子
“老聃”“李耳”就是“耳顺”孝顺的回报龙头道首“老子“(《道德经》)
一一文化之父的意思
老聃、李耳、老子的称呼与孔子的名字一样,是他整理的文化经典《道德经》意思的总标题,因此,《道德经》也叫《老子》。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李耳”、老聃,解读即“木子耳”,是“耳”不听“冉冉”声音,“六十而耳顺”孝顺父母等对方(六陆大地的意思,其得到的回报、进步,就是“老道“的“七十而不逾矩”代表的意思:交换、票决(午龙首)回报他,成龙成才发财。古典说:“七十曰老““老,考也”。其意思不是说其就是年老,而是老道,考也(有否定前字意)不用考,就可大用,成为龙头马首,就叫“老子”、文化之父。现俗称“父亲“就是老子。
例如:我们孝顺父母、人民、顾客、老年人,就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得到父母的指点,成才;人民、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孝敬老年人,能学到其真心提供的智慧经验,“站在巨人的肩上“,成为伟人。故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人敬老,就是国宝。当然,这种回报不是一把一过,而是不图回报,就得大报,如俗话说的“明走(付出)了,暗来(回报)“。我曾受两个孤寡老人临终前之托,投寄不让亲人知道的密信,办得罪领导的麻烦的死账:单位领导以这位老干部签章代款办事,老干部未花这笔钱,怕他去逝后,让公家还,死无对证,让我提议开会说明,不信问他证明,我遵办了后告诉他,过一天他就去世了。人笑我是给死的人办事,“给瞎毛驴割草吃“,得罪领导,升不了。我觉得能得到这样的老人信任,托办身后事,很高兴。古有“王花买老子“,我不花钱就得到老人这一宝,何乐而不为?我破译汉字造字原理百思不得其解时,就是梦中得到一个老人指点:栽半干枸杞,要洒些水蒙住,土中掺沙子,就栽活了。我突然醒悟:汉字是高度浓缩(半干),要让其还原复活,就不能看字句(枸意),从笔画破起,就能继(杞繁体与继字形意相近,是木字旁儿)承原意。一试,果然字字生花。现在大家对我解读汉字意思不理解,说没听说过,原因就在这里。梦不是迷信,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碎片的联系。
详情见《龙学》(远方出版社“红蔷薇文丛”)下卷第768页。
(刘树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