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人说“与其说西域三十六国,不如说三十六部落”,对吗,为什么
- 西域三十六国怎么消失
- 汉代的西域36国都到哪儿去了,现在还有存在的吗
- 汉朝时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西域三十六国分别有哪些
- 谁能说出古西域三十六国的全称
- 汉代西域36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是怎么灭亡的
- 汉武帝时西域36国是哪些国家,它们都位于哪里
- 西域三十六古国名都有什么
有人说“与其说西域三十六国,不如说三十六部落”,对吗,为什么
说成三十六部落更贴切,因为这些部落
(虽然也很大的,如有很宽广的土地面
积和众多的人口),但还达不到一个国
家的机能,部在国家之下,如国务院
以下所设的各部委,才叫部。
所以说三十六部落比较准确。
西域三十六国怎么消失
消失原因:
1、小国占据着丝绸古道上的最有利的,同时他们也处在蒙古高原游牧的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央政府的交织地带。军事形势的变化和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西域小国的命运,所以毁于战火是极有可能的。
2、气候干旱,生态恶化,瘟疫等等。
3、外族的入侵兼并。
扩展资料:
西域三十六国部分介绍:
一、乌孙
正常读法:乌孙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伊宁市附近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
二、龟兹
国名读音:龟(qiū)兹(cí),龟兹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三、焉耆
国名读音:焉(yān)耆(qí),焉耆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四、于阗
国名读音:或窴,音tián,于阗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和田一带。
灭亡原因:接受唐朝统治。
五、婼羌
国名读音:婼(ruò)羌,也作若羌,婼羌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
六、鄯善(楼兰)
国名读音:鄯(shàn)善,鄯善国(又名楼兰)
地域分布: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
灭亡原因: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水源断绝。
七、且末
国名读音:且末:正常读法,且末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
灭亡原因:被鄯善兼并。
八、小宛
国名读音:小宛(yuān),小宛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且末县西南,车尔臣河南,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
灭亡原因:被鄯善兼并。
九、戎卢
国名读音:正常读音,戎卢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于田县南。
灭亡原因:被于阗兼并。
十、弥
国名读音:正常读法,弥国
地域分布: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
汉代的西域36国都到哪儿去了,现在还有存在的吗
这玩笑有点大!所谓西域三十六国是指汉朝,新疆一带的西域诸国,其实际数量远远不止36个。这些国家,大的如乌孙、龟兹,人口近10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最小的单桓国,不到200人,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村寨。
西域诸国与中原文明的交流,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历经一千多年,慢慢并入中华文明的版图,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汉代西域36国与中原文明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经济交流和政治合作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张骞,可以说没有张骞就没有中华西域历史。有意思的是,张骞出使的目的地并不是西域36国,而是更西边的大月氏国。他带去的使命也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而是军事联合,对付共同的敌人匈奴。
这是一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行程。张骞去的时候走的是北线,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之久。回来的时候被迫走南线,以避开匈奴人的追杀,却收获了意外的成果——他掌握了西域36国的基本状况,绘制了地形图,并亲身体验了西域诸国的民风,为大汉与西域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光辉夺目的“丝绸之路”,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流入西域这片土地。
随着西域各国与西汉政权的关系日益密切,乌孙、龟兹、若羌、焉耆、车师、康居等国,成为西汉对抗匈奴的重要政治力量。著名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就是带着这个政治目的,和亲乌孙的。
汉宣帝时期的附属国管理阶段
当然,西汉和西域的关系也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匈奴人也竭力拉拢和胁迫西域诸国,以对付西汉政府。这期间,杀戮、阴谋、背叛屡屡上演,但总的来说,西域诸国囿于实力弱小,不得不夹在汉匈之间左右摇摆。
随着匈奴被强悍的汉武帝打残,西域归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对西域实行管理,从此,西域各国成为大汉王朝的附属国。
郑吉成为第一任西域都护,代表西汉王朝,对西域各国行使管理权。西域都护府是有军队的,还拥有调动西域各国军队的权利。郑吉在任期间,多次平定各国之间的军事叛乱,及相互之间的攻伐,为我国西域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末阶段的绝交阶段
这个时期,新朝皇帝王莽,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西汉末年,随着国力的下降,汉帝国对西域的实际控制能力不断下滑,西域矛盾凸显。
王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加上他狂妄的民族自大,对西域各国采取歧视政策,引起各国不满。而与此同时,匈奴的力量却有所抬头,于是西域各国又开始慢慢倒向匈奴。
新朝始建国五年,车师国杀害西域都护但钦后,最后一任都护李崇,由于军事行动的失误,导致各国集体叛乱,西域都护府被迫撤离。从此,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彻底断绝关系。
汉明帝时期的西域回归阶段
这个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不能忘怀——班超!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
东汉政权建立后,汉匈再次处于战争状态,西域各国的军事重要性再次凸显。班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承担起了出使西域的使命。
班超在西域的经历,可以用提着脑袋工作来形容。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永平十六年,班超一行三十六人出使鄯善国。不巧,匈奴的使者在他们之前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两边都不敢得罪,说话闪烁其词。
当班超侧面了解到情况后,带着三十六个人,乘夜袭杀匈奴一百多人的使团。一场恶杀后,匈奴人狼狈逃窜,把鄯善王吓得脸无血色,赶紧表态效忠大汉!
班超一辈子奋战在西域,直到年近七旬,方才回到长安。在他的努力下,东汉政权在西域,重新建立了政治秩序,西域重回中华文明。
此后的一千多年,西域与中原文明关系起起落落,直到清王朝,西域各国才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彻底并入中华版图。
汉朝时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西域三十六国分别有哪些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
“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
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分别是:
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纡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疏勒、莎车、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名称又一说 据清代专门研究西北史的著名学者徐松考证(《汉书西域传补注》)的“西域其三十六国”名称是:
婼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 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 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龟兹、 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国、狐胡、渠犁、乌垒。
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 这些国家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有的还能自铸兵器,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粮食仰赖邻国供给。西域诸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每国的人口一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最少的仅有几百人。与今新疆相邻的中亚诸国 ,当时也被称为 西域 。
谁能说出古西域三十六国的全称
古代西域有很多城邦国家,自张骞通西域(129BC-126BC)开始对其有系统的认识。汉宣帝神爵二年(60BC),设立西域都护府,属都护所辖有三十六国,不过情况一直在变化,到哀帝、平帝时(前23年以后)已经分割成五十多个国家。
《汉书》等史料中并无三十六国具体名单的确切记载,目前考证结果也不完全一样,下面录其中一种说法:
蒲类国:哈密巴里坤县、昌吉木垒州一带
蒲类后国:哈密巴里坤县西北
车师前国: 吐鲁番交河古城
车师都尉国:吐鲁番东南部
车师后国:乌鲁木齐一带
车师后城国:昌吉奇台县一带
山国:巴音郭楞尉犁县以东
危须:巴音郭勒和硕县
尉犁:巴音郭楞尉犁县
渠犁:巴音郭楞尉犁县
焉耆:巴音郭楞焉耆县
乌垒:巴音郭勒轮台县东南
龟兹:阿克苏库车、拜城一带
温宿:阿克苏市温宿县
姑墨:阿克苏市姑墨区
尉头: 阿克苏市乌什县、喀什地区巴楚县、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一带
蒲犁:克孜勒苏州塔什库尔干与喀什地区叶城之间
无雷:克孜勒苏州
捐毒:克孜勒苏州乌恰县一带
休循: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一带
伊耐国:克孜勒苏州塔什库尔干
乌秅:克孜勒苏州塔什库尔干
疏勒:喀什地区喀什、疏勒一带
莎车:喀什地区莎车一带
西夜-子和:喀什地区叶城县一带,实为两个国家
皮山:和田地区皮山县
于阗:和田地区和田市
渠勒:和田地区洛浦县一带
扜弥:和田地区于田县一带
戎卢:和田地区民丰县
精绝:和田地区民丰县北, 即尼雅遗址
小宛:巴音郭楞州且末县南部山区
且末:巴音郭楞州且末县城西南
鄯善:巴音郭楞州若羌县北,即楼兰
婼羌:巴音郭勒若羌县
桃槐:位置无考
但实际上当时还有多个西域小国未入上面的名单:
乌孙:伊犁河一带大国,汉细君、解忧公主和亲之国
卑陆:昌吉市阜康县以北,一千多人
卑陆后国:昌吉地区阜康县东,一千多人
乌贪訾:昌吉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单桓 :乌鲁木齐市西北郊,该国当时仅一百多人
西且弥 :克拉玛依市乌苏县东南
东且弥 :游牧于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一带,五千多人
劫国:乌鲁木齐北,五百多人
狐胡:乌鲁木齐东南,二百多人
但据《西域图志》记载,三十六国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以南,以上诸国均位于天山以北,除乌孙外大都很小,所以未列入上表。
此外西汉人还了解很多不属于都护的域外国家,如
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锡尔河中下游、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
奄蔡:今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北部草原
大夏:今阿富汗北部
条支:今叙利亚和小亚一带,汉代指定都安条克的希腊化塞琉古王国
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
安息:今伊朗境内
大月氏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入侵阿富汗
乌弋山离:今伊朗锡斯坦一带。
黎靬:即亚历山大城,汉代指定都于此的埃及托勒密王朝
身毒:今印度
西域历史上还有很多国家,由于不在西汉设立都护的时间节点上存在而未入三十六国,如:
郁立师国:原在吐鲁番白龙堆沙漠西,后被大月氏所迫迁至乌鲁木齐市与昌吉州吉木萨尔县间
西域还有一些小国附属于其他国家,如:
小金国:附属于匈奴
难兜国:附属于罽宾
这些国家的居民有的吐火罗人、塞人(均属欧罗巴人种),还有羌人、匈奴、突厥、汉人等等。西域地区自古受到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朗文明、欧亚草原游牧文明甚至西方文明的影响,是文化交流荟萃和传播的中心。新疆境内的这些古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如关心更多的西域历史答问和精彩故事,请加关注。
汉代西域36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是怎么灭亡的
乌孙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都赤兴城。立国约六百余年,同中原王朝往来密切。公元五世纪时,草原上柔然帝国兴起势力达到西域地区,乌孙国受重创,部民迁到天山地区,乌孙国逐渐重历史舞台上消失。
乌孙人和大月氏人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大月氏强大以后打败乌孙人,乌孙昆莫难兜靡被杀死,脑壳被大月氏王做成酒碗挂在腰间(大月氏王后来被匈奴单于给予同等待遇。)乌孙部众离散,难兜靡的儿子猎娇靡被匈奴单于收养。匈奴帝国兴起后打败了大月氏人,国王头骨被漆成酒器,猎娇靡复兴乌孙国迁居在伊犁河流域。
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人,张骞历经十余年找到大月氏。这是大月氏人已迁居到阿姆河流域,过着丰富生活己不愿东回故土。但是,张骞把乌孙国情况告诉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乌孙是一个西域大国,有意拉拢乌孙国夹击匈奴人。汉武帝把宗室之女刘细君嫁给乌孙昆莫(王,猎娇靡,后来又把宗室女刘细君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按照乌孙风俗,刘细君先后嫁给三代昆莫为妻子,朝为始祖母,暮为长孙妇是和亲公主的宿命。这时汉和乌孙国之间的战略联盟建立起来。有汉朝强大势力作靠山,乌孙国成为西域地区最大国家。光兵力就有十^万八千八百人,在汉朝和乌孙国联合打击下曾大败匈奴帝国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强大时期,也有衰弱时期,乌孙国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乌孙国后来分裂成西个国家。乌孙国同中原王朝世代保持有好关糸,曹魏时期连年朝贡。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以后,国力强盛,开始挑战草原上的柔然帝国经营西域地区。五世纪上半叶,强大的柔然帝国多次进攻乌孙国。乌孙人南迁葱岭地区,逐渐被塞人同化,乌孙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武帝时西域36国是哪些国家,它们都位于哪里
西域三十六国是对今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西域的称呼在汉宣帝时才开始正式运用,当时,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也就是三十六国。
在汉武帝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北诸国,准备联络诸国联合抗击匈奴,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今天新疆境内。最早的西北诸国其实为五十国,后来几经相互吞并,成为三十六国。
三十六国分别是:
鄯善 今新疆若羌县一带
婼羌 今新疆若羌县东南
乌秅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西南
西夜 新疆叶城县南
子合 新疆西南
狐胡 吐鲁番西北玉勒干铁列克
捐笃 新疆乌恰县西方一百公里
小宛 且末县西南,车尔卧河南
依耐 塔什库尔干
精绝 民丰县西北尼雅河下沙沙漠中
且末 且末县西南
于阗 新疆和阗县附近
单桓 乌鲁木齐西北效
戎卢 于田县南
扜弥 今策勒县北部和于田县东北
卑陆 准葛尔盆地南缘至乌鲁木齐市东南
渠勒 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皮山 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
墨山 库尔勒县以东库鲁克山山区
龟兹 库车县附近
桃槐 阿姆河上源小帕米尔
姑墨 阿克苏市和温宿县
温宿 今乌什县境内
尉头 今可合奇县、巴楚县一带
休循 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外阿赖山脉
无雷 阿富汗巴达克山东北
渭国 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
疏勒 喀什市
莎车 莎车县
竭石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
焉耆 焉耆县
危须 今焉耆县东北和硕县境内
罽宾 巴基斯坦白沙瓦
难兜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东北巴勒尔蒂斯坦
尉犁 新疆库尔勒尉犁县
劫国 新疆阜康县
车师 新疆吉木萨尔县和吐鲁番盆地一带
乌贪訾 新疆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
西域三十六古国名都有什么
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
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
1、龟兹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2、西夜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 。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 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相类。
经济以游牧为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 。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
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 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3、疏勒
疏勒国(梵Kha^sa,藏Shu-lig、Shu-lik) 为西域古国,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相当于今新疆之喀什噶尔。位居西域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