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始皇灭六国时,有几位盖世名将
- 秦曾统一全国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就杀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 秦国的统一,是嬴政一人的功劳吗
- 评论一下《大秦赋》和《装台》两部剧拍的怎么样
-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 秦始皇手下谁最有谋略又有哪些大将
秦始皇灭六国时,有几位盖世名将
谈秦说汉(461)
秦灭六国应该是从嬴政继秦王位之后算起,功勋盖世的名将有蒙骜、麃公、王齮、王翦、桓齮、杨端和为第一梯队,蒙武、李信、王贲、蒙恬是第二梯队。秦灭六国,王翦、王贲父子灭了五个,因此王翦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按理说应该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开国元勋,但事实上嬴政称皇帝后真正信任的却另有他人。
蒙骜原本是齐国人,投奔秦国后,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代,是嬴政继秦王位后的首席将军,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城、赵国三十余城、魏国五十余城,秦国新增设的三川郡和东郡基本上是他带兵打下来的。以蒙骜之功位列名将,毫无争议,只可惜蒙骜死得太早,没有看到秦朝统一的胜利果实。
麃公、王齮在史书上着墨不多,嬴政即秦王位后,麃公、王齮与蒙骜是级别相同的将军。王齮虽为将军,但其军旅生涯不顺利,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接替了指挥权,在邯郸之围中又被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的联军打败,在嬴政继位后的第三年郁郁而终。但麃公在嬴政继位的第二年,率军攻打魏国的卷城,斩杀了三万人,虽功劳不算很高却从无败绩,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
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被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曾率军攻破赵国的邯郸,再破燕国蓟都,又消灭了南面强大的楚国;其子王贲水淹魏国、迫降齐国;中原六国被王翦、王贲父子拿下了五个,两人成为了秦朝唯一以军功封侯的将军,可以说是功高盖世,在当时无人敢出左右,而且他们深谙为官之道,懂急流勇退。
桓齮、杨端和都是秦国名将,公元前236年,王翦、桓齮、杨端和一同进攻赵国的邺城无果,但攻下了附近九个小城邑。桓齮最大的战功是斩杀了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占领赵国的平阳、赤丽、宜安、武城,但“肥下之战”中被赵将李牧打败。公元229年,又被李牧斩杀。杨端和虽立功不多,却率军围困邯郸,落了个一生无败绩的名声。
蒙武、李信是秦灭六国时的第二梯队将领,李信曾是嬴政最看好的将二代,曾率轻骑追得燕王落荒而逃。但他年轻气盛,吹牛说二十万大军灭楚,结果与蒙骜之子蒙武率军伐楚时,被楚将项燕杀了个落花流水,从此沦为秦国的三流将军。而蒙武比较幸运,又跟随王翦伐楚,斩杀项燕,俘虏楚王负刍,成为一代名将。
早期的蒙骜、麃公、王齮、桓齮、杨端和立下战功无数,却英年早逝;王翦虽然功勋卓著,却担心功高震主而退;秦灭六国后的第一梯队名将说到底都还没有达到嬴政心中最信任的标准。李信、蒙武在灭楚第一阶段中打了败仗,军旅生涯中有了瑕疵。相反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却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受重用的人,掌握天下精锐在北面防御匈奴、修建万里长城。这也许是蒙氏三代为秦效力,累积的下来的忠诚吧。
2021-5-12
秦曾统一全国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就杀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当年追随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军何其强悍。
可是,短短15年后,刘邦入关、子婴投降,大秦却几乎连一丝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大秦的虎狼之师、一众名将,到底经历了什么?
关中军:险些力挽狂澜,却遭遇猜忌,被迫投降,惨遭噩运。
大秦统一天下后,中原地区的用兵需求大幅减少,大秦遂将主要军力用于北面、南面。
在前七国地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采取“控关中以制天下”的方法,将留在内地的主要兵力部署于关中。
当时,关中军兵力约十万。其中,负责天子警卫的郎卫,由郎官组成,类似“干部团”,必要时,可以随时充当军官。
原本,这是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在天下有变时,可以迅速扑灭动乱。
可是,陈胜吴广起义后,秦二世被人蒙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一直没有调动。
直到起义军攻入关中时,大秦才震动,紧急动员。
由于起义军已发展到数十万,“近县不及发”,除了咸阳部队外,其他部队都来不及征发了。
章邯紧急紧急征骊山囚徒数十万人,击败起义军,挽回局势。
随后,章邯集结骊山囚徒与关中军,一起反扑,一度击败了各地起义军,甚至击败了项梁,几乎有力挽狂澜之像。
巨鹿之战后,关中军主力尚存。
不过,章邯受到秦二世、赵高猜忌,被迫率军投降项羽。
最后,关中军悉数被项羽坑杀。
长城兵团:覆灭于巨鹿之战
大秦用于北防匈奴的三十余万大军,战斗力非常强。
秦始皇时期,在蒙恬的统帅下,曾北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始皇死时,胡亥与赵高、李斯一起,矫诏处决了扶苏、蒙恬,以王翦之孙王离及李斯舍人统领。
陈胜吴广起义后,王离奉命率长城兵团回援,镇压起义。
巨鹿之战,项羽“九战王离”,“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遭到决定性打击。
王离被俘后,剩下的长城兵团,应当继续由章邯领导,最后投降···被坑杀。
征百越兵团:割据南越
大秦为征百越,投入了50万人。
不过,这50万人,多是楼船之士及谪戍,并非大秦精锐,且大部分都并非老秦人。
因此,在天下大乱后,这支军队“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搞起割据,不参合中原那堆事情了。
这支军队不回援,被许多朋友认为是大秦无力抵抗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支军队兵力虽多,但并非精锐。他们是为对付百越的原始游击战组建的军队,未必适合用于中原逐鹿、保卫关中。
而且,楼船之士多是楚人,谪戍者多为中原人,他们也都深受秦政之苦。让他们回到中原,参与反秦斗争的概率可能比救秦大得多!
地方郡县部队:极弱,被淹没于乱世的海洋
除此之外,大秦在各郡县,由服正卒兵役得士兵组成了地方军。
如果把各地地方军的兵力数字加起来,数字应该很可观。
不过,当这个数字分散到300多个县以后,就只有3个字:弱爆了!
刘邦起义之初,只有“数十百人”,沛县县令就只有“闭门城守”。
张耳、陈余只3000人,就迅速攻取10余座县城。
可以说:这些地方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迅速就被淹没在反秦的大潮中。
被浪费的战争潜力
即便如此,如果秦二世等人靠谱一点,依然无惧群雄。
关中地区的战争潜力依然非常大。
后来,刘邦在荥阳与项羽打得非常艰苦,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物资,使刘邦得以稳定下来。
而在彭城大战遭遇惨败后,刘邦以骆甲、李必为首,关中子弟为主所组建的骑兵一出场就在京索之战击败了恐怖的项羽骑兵,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依托战国时搭建的强大动员能力,大秦如果悉心备战,刘邦哪里入得了关呢?
可惜,秦二世、赵高、子婴等人忙于内斗,未做充分动员。
最终,面对刘邦不算太强的兵力,子婴只有投降,毫无挣扎之力!
大秦良将哪里去了?
当年为秦王扫灭六国的名将,在完成其丰功伟绩后,史书多再赘述其生平、结局。(除非像蒙恬那样有重大剧情者)
不过,嬴政当年是提拔了不少青年将领的。
在嬴政当年重用的将领中,除了王翦、蒙武(蒙恬之父)外,大多与嬴政年龄相仿,甚至年少于嬴政(比如,灭楚之战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信)。
秦末时,当年的老将王翦、蒙武应当已经作古,蒙恬已死于宫廷阴谋。
不过,当初秦始皇重用的王贲、杨端和、李信、辛胜等人,秦末时应在50岁左右,如果健在,应当可以以老将挂帅的。
不过,似乎舞台已经交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王贲之子王离,杨端和的后人杨熊,纷纷登场,却不见老一代了。
或许,老一代们的命,不比嬴政长吧!
当然,即便他们健在,也救不了大秦。
秦二世、赵高等人,连章邯也容不下,又怎么能容得下那些元勋老将呢?
强大的秦军迅速土崩瓦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二世们太作。
杀蒙恬、疑章邯,使大秦强大的长城兵团和关中兵团土崩瓦解。
频繁的权力斗争,不理国政,使关中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未及发动。
秦亡,咎由自取!
而刘邦能轻松入关,主要还得感谢项羽。
大秦最强大的关中兵团、长城兵团,悉数被项羽所灭。否则,以当时刘邦的实力,如何入关呢?
吕不韦对秦朝的统一贡献大吗
吕不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是秦始皇的国相和门客集体编著的。
吕不韦,濮阳人,是阳翟的大商人。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获王位,而做了庄襄王的丞相。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尊他为相国。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未期百家争鸣极盛的时代,他为了使百家的各派思想统一,因此要门客“人人著所闻”,使“诸子之说兼有之”。但其总的倾向仍是尊儒、道而抑法、墨的。后来吕不韦和秦始皇在思想倾向上发生了原则的分岐,因此在秦始皇(二十一岁)即将亲政时,吕不韦公布了《吕氏春秋》,两年后被秦始皇借故免相。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国的蒙家,其实简单得很,主要就是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四个人。
这里面蒙骜、蒙武和蒙恬祖孙三代都是正儿八经的武将,只有蒙恬的弟弟蒙毅是文臣。
这说明啥?这说明老蒙家到了秦帝国建立以后,就开始走两条路线了。这似乎是千古世家都想要走的路线,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一个手握政权,一个手握兵权。那这家不发达谁家能发达?
司马昭和哥哥司马师,也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赵光义和哥哥赵匡胤,同样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这就是为啥老蒙家要这么布局的原因。
如果秦朝能传个几百年,我想老蒙家肯定是秦朝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可惜任你布局再好,也敌不过大厦将倾的危险。船都翻了,你们还在争着谁做舵手,有意思吗?
蒙家第一代,蒙骜。
蒙骜是齐国人,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你一个齐国人,不好好给齐王干活,跑秦国来干什么呢?这就是秦国的伟大之处。
秦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商鞅变法以后,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们都敢重用!为啥秦国强大?这就是秦国强大的资本。
由于秦昭襄王重金挖人才,所以蒙骜也就这么来到了秦国。显然这哥们很有才能,一路做到了上卿的位置,那就是丞相级别的人物了。
不过蒙骜的光辉岁月,还不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庄襄王继位以后,蒙骜首次带兵打仗,攻打韩国期间一举获胜,顺利让韩国割让了成皋、荥阳两座城池,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吓得魏国瑟瑟发抖,因为秦国的三川郡就在魏国都城大梁城眼皮子底下。
过了一年,蒙骜似乎打仗打上了瘾,又带兵去收拾赵国,结果拿下了赵国重镇太原。这回蒙骜算是彻底投笔从戎了。
越发上手的蒙骜,此后陆续欺负过赵国、魏国、韩国。三晋集团被摁在地上打,心里当然不服气,所以自然就要找蒙骜报仇。
最终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除了齐国以外的五国联军合起伙来收拾蒙骜,终于把蒙骜一路赶回了函谷关内。
秦始皇继位以后,蒙骜还活着!这老爷子东山再起,带兵又把三晋集团轮番收拾了一遍。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战斗力依旧很强悍,由于魏无忌去世了,蒙骜再也无所顾忌,因此三晋被欺负惨了。蒙骜去世的是70多岁,算是善终了。
蒙家第二代,蒙武。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他的履历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既没有蒙家创业者蒙骜那么有知名度,也比不上儿子们一文一武称霸秦朝的实力。不过蒙武却是蒙家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蒙武靠着老爹从军的经历,早年也投身行伍,不过到了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才算是崭露头角。王翦带着60万大军南下灭楚,蒙武就是他的副将。
这是一场恶战,第一次蒙武跟着王翦,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第二次蒙武又跟着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从而灭亡楚国。关于蒙武的结局,我们在史料里看不到,大概率是安享晚年了。
蒙家第三代,蒙恬和蒙毅两兄弟。
蒙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谁让他跟了一个好主子呢!在秦始皇的提携下,蒙家第三代著名人物蒙恬从此平步青云。
由于爷爷蒙骜和父亲蒙武给蒙恬打下了基础,所以蒙恬在军中的表现相当优秀。不过到了秦始皇灭国之战的尾声,蒙恬才算是真正出道。
当时就只剩下齐国这么一个国家了,显然秦始皇是为了给蒙恬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能啥功劳都被王翦王贲父子俩给占了。所以蒙恬负责这次灭齐战争。
说实话蒙恬还没怎么动手,齐王建就举双手投降了。所以蒙恬等于白捡了这一大功。有了战功,秦始皇就能名正言顺提拔蒙恬了。所以让他带领30万大军,一边修长城,一边抵御匈奴。蒙恬在北方呆了十多年时间,专门负责抵御匈奴,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秦始皇也特别重用蒙恬的弟弟蒙毅,将蒙毅任命为上卿,时常陪在秦始皇身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老蒙家必然光耀门楣,成为秦朝第一大豪族。可惜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蒙家的遭遇,和秦帝国的衰败息息相关。
蒙家到了第三代,真正达到了巅峰状态。内政军事大权,都在蒙家人的手里。可是经不住赵高这家伙的折腾啊!
秦始皇此前还给蒙毅挖了个大坑。当时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来法办赵高。蒙毅当然按照法令,判处了赵高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是秦始皇转念又想起了赵高过去的好,所以就这么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有这样做领导的吗?这个坑算是挖大发了,以至于赵高后来发达了,专门找老蒙家的麻烦。
等到秦始皇病死的时候,恰好蒙毅不在身边,这就让赵高钻了空子。他将胡亥扶植为皇帝,并且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了扶苏。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
得罪过赵高的蒙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了。首先被灭掉的自然是蒙毅,本来秦二世对蒙恬还是有点感情的,结果赵高一哆嗦,秦二世二话不说又赐死了蒙恬。自此,老蒙家算是彻底消停了。3年后秦朝灭亡。
总结:个人负责努力,大环境决定一切。
蒙家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足够努力的情况下,大环境也在影响着你的命运。蒙氏一门三代四人,可谓是非常努力了。
时代的浪潮将他们推向了前台,可是在秦朝衰败的这个大环境之下,他们家族的布局再怎么合理,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
其实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蒙恬带着30万大军反叛。被赐死前,蒙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可惜此时的蒙恬却觉得这么做有辱先人,大哥啊,你们老蒙家在你手里被灭了,这才是有辱先人啊!
参考资料:《史记》
秦国的统一,是嬴政一人的功劳吗
我来回答:
在战国年代,那个时候人类社会开始真正意义上有了思想启蒙,各家学说,百花争鸣。而秦国的统一肯定也不是嬴政一个人能干成的,从古到今,帝王身边都有两类人,一种是动脑子的人,叫文臣,一种是动刀子的人,叫武将。
文臣里面当属李斯和赵高两人,虽然说这两人在历史中的评价并不是那么高,但是却被历史记住了,那也必然是因为这两人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对嬴政统一天下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武将里面有章邯,蒙恬,王翦,王贲等,从秦始皇兵马俑就能看出来对武将和军队的看重,因此,没有这些军队替嬴政打江山,何来统一。
但是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机遇里造就特定的人的,嬴政固然有嬴政的能力,但是如果是生在一个和平年代,估计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嬴政这号人物了。
评论一下《大秦赋》和《装台》两部剧拍的怎么样
你的这个问题提的好,我先吐槽一句,不知道现在电视台都是怎么排剧的,好一阵没有剧可看,刚看了两集《装台》,另一个台又放《大秦赋》
这叫人怎么选择啊,我们先说《装台》此剧由陕西二叔张嘉译,还有佟掌柜闫妮担纲主演,先不说整个剧情,就说如今的电视观众已经可以说到了成精的地步了,尤其像我这种爱对电视剧指手画脚的人,但是看了装台,你竟然没有挑毛病的心理,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是我本是就是西安人,此剧可以说是陕西方言的加强版,为什么这样说呢,像闫妮在《武林外传》里的陕西话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西安方言,而这次在《装台》里的方言都是经过普通话醋溜了的,实际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普通话溜过的陕西方言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领导讲话腔,我时不时偶尔也会学学,就是为了搞笑,活跃气氛,装台里使用这种加强版的陕西方言是为了照顾其他省的观众,让其他观众能好懂一些,而我一听就被这种天然的搞笑腔给逗笑了,你说还有心情再挑刺么?
再说装台里对陕西美食的安利,太经典了,看到第九集,我看到的美食已经达到100多种了,有画面的100多种,还有那些只是说了,没有画面的,比如老八烤肉,还有biangbiang面,
其次《装台》的取景可以说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有西安最牛的W酒店,也有吉祥村里的凯越宾馆,有北山门到处横架在空中的烂电线,还有泱泱大唐不夜城。《装台》既真实的反应了西安城中村的烟火气,也流露出曾经的唐文化在西安的继承。不愧是文化之都。
这让我不仅想起16年前的《西安虎家》,感谢《装台》太久没有西安人的电视剧了,感谢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感谢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文化自信。
《大秦赋》今天只看了一个第一集,还有电视台正在放第六集,我顺便看了一下
第一集看了全部,给我的感觉依然是那样的在线,《大秦》系列是以权谋而深受观众追捧,这次第一集反倒看见了空前的场面,战争场面很宏大,自从张艺谋在《英雄》里用了秦军的弓弩,以后秦军的杀手兵器就成了每个电视剧的标配,还有这是大秦的第四部,已经到讲秦始皇的故事了,我注意到,这次秦国的士兵的造型,已经完全跟兵马俑里的塑像完全一样了, 再我注意到这次的服装设计,非常追求跟当时时代贴合,披麻戴孝都是农村的粗布,士兵的衣服也再不是纯粹的铠甲,而是布衣,加皮钉。
从第一集已经可以看出来《大秦赋》一定也不会令观众失望的。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灭六国沿用了当年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具体步骤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即先灭韩,次灭赵,再灭魏,吞并三晋后下一个目标是燕,然后是楚,最后是齐。在军事打击的同时,政治攻势同步展开。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导致局部顺序发生了一点偏差。
秦灭六国顺序
1.灭韩战争
秦灭六国第一刀为何砍向韩国?理由三个:
其一,韩国实力最弱,经过多年持续打击,早已经散架,秦国也早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韩国腹地,灭韩差不多相当于带几个纹身小弟,逼韩王签字画押就解决了。
其二,韩国挡在秦国东进的路途中,函谷关至关重要,六国经常从这里联合攻秦。灭韩就可以把函谷关掐在自己手里,防止六国再度从这里发动反攻。
其三,韩国加在魏楚之间,背靠黄河,东临齐国。拿下韩国就可以切断楚国与魏国、赵国的联络,同时近距离威胁齐国。所以,拿下韩国,齐楚都会老实很多。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受命攻韩。史书都懒得写过程,直接用“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十几个字就概括了。
2.灭赵战争
秦国为何不先灭实力更弱,离自己更近的魏国,而选择了赵国?其实对秦来说,先灭魏还是先灭赵没多大区别,只是两个原因,导致赵国先上了黑名单:
其一,秦始皇十七年,风雨飘摇的赵国雪上加霜,遇到了罕见的天灾,国内粮食严重短缺,正是秦国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其二,燕国人积极配合秦国,在赵国身后不停捅刀。在遭到赵军打击后,燕国向秦国求援,秦国正好有借口。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国兵分三路进攻邯郸:王翦出井陉,从北路进攻邯郸,羌瘣从西路进攻邯郸,杨端和出河内,从南边进攻邯郸。
不过,赵国人相当顽强,他们在李牧的率领下,多次成功阻击秦军。久攻不下的秦国,使出政治手段,他们收买了“赵奸”郭开,导致李牧被赵迁王冤杀。
果然接替李牧的赵葱就是根葱,颜聚一打就散,两人一死一逃。赵王迁在郭开的怂恿下,开城投降,王子赵嘉带着残余势力,逃往代地继续反抗,赵国灭亡。
3.灭燕战争
燕国本来要放到后面才会被端上桌,毕竟人家给秦国送上了助攻。可是赵国灭亡后,燕国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于是就发生了“荆轲刺秦”事件。
这件事激怒了秦始皇,他临时调整计划,把矛头对准了燕国。
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刚刚灭亡赵国的王翦,顺势剑指燕国。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王翦嫌礼物太轻,挥兵攻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代地苟延残喘,燕国事实上已亡。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楚魏灭亡后,王贲挥军北上,灭了赵嘉和燕王喜的残部。
4.灭魏战争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5年),王贲兵围大梁。曾经强盛一时的魏国,自从信陵君死后,早已经奄奄一息。当韩赵两个老邻居,遭受秦国人蹂躏时,他两腿打颤地缩在一边流泪,连呲牙的勇气都没有。
魏国灭亡的过程,跟韩国有得一拼:“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5.灭楚战争
就在灭楚的同年,李信奉命率20万大军,挥兵南下。在取得几场小胜后,李信中了项燕的计,兵败父城。秦始皇只好放下身段,亲自跑到王翦老家,向他认错,请老将军挂帅。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入楚。不过王翦似乎不想打仗,他深沟壁垒,跟项燕遥遥相望,搞得牛郎织女似的。项燕也很配合,他学王翦,也只上眼不上手,两人就这么深情对望了好几个月。
结果,楚王不干了,大骂项燕不像男人,胆小怯战,逼他挥刀上阵。项燕叹口气,硬着头皮对王翦发动进攻,又不出意外地被王翦敲碎了。
项燕死后,王翦顺利攻克寿春,楚王负刍投降,楚国灭亡。
6.灭齐战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打扫干净燕赵残余势力后,乘势南下,直指齐都临淄。
齐国到这时候未损一兵一城,君臣都穿戴整齐,府库丰满,静等着秦国人来接手,比韩国人还窝囊。
王贲刚到临淄,齐王建就在国相后胜的鼓励下,开城投降。齐地未经战火,让人民少受了不少罪,齐王建也算是功德无量。只可惜他自己死得比较惨,被囚禁在共地活活饿死。
既定计划中的几个意外
整个灭六国,秦国势如破竹,只用了十年时间。期间出了几个小意外,打乱了统一六国的顺序,增加了一点小难度。
第一个意外是燕国“夹塞”,抢在魏国前头上断头台。
燕王喜的脑袋肯定被门夹过,自己风雨飘摇之际,居然趁火打劫,配合秦国人夹击赵国,活生生把自家门岗拆了。
等吃屎回味后,才觉得自己干了件自掘坟墓的事,又搞出个“刺秦”行动,企图螳螂挡车。行动失败后,他又抛出太子丹,希望得到秦国垂怜。这政治觉悟,还不如老村长。
秦始皇都不好意不改变计划,这么盛情邀请,不能不给面子。
第二个意外是李信伐楚失败,差点中断统一进程。
秦始皇在挑选伐楚主将时,先询问了王翦,老将军张口要六十万大军,少一个都不干。又问李信,李信一拍胸脯,二十万都嫌多。秦始皇笑了,还是年轻人有血性,王老头越老越胆小,该退休了。
于是李信挂帅,带着二十万军上阵。这位李信,就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先人,在灭燕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被秦始皇视作后起之秀。
只可惜,姜还是老的辣,年轻的李信被老江湖项燕败得惨不忍睹,光高级将领就阵亡了七个。李信本人靠着蒙恬的拼死相救,才逃出生天。
假如楚国乘机打个反击,拿下南阳、颍川等地,跟齐国连成一片,互为支援,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不知道要拖延多久。可惜楚国人也早是战战兢兢状态,根本没有反攻的胆。
第三个意外就是赵国人的顽强,如果不是“场外功夫”,很可能让秦始皇饮恨。
让秦国人吃尽苦头的赵国
严格来讲,秦灭六国早在灭韩前六年就已经开始,目标就是赵国。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拔下战略要地阏与,打通了西进邯郸的通道。杨端和又攻克韩城,让赵军失去西北两个方向上的屏障。桓齮则率领三十万主力军,与赵军隔漳河展开生死对决。
站在桓齮对面的赵军主帅,就是著名的军事家李牧。桓齮制造了秦军在六国统一战争中,秦军最大规模的惨败。李牧运用骑兵的灵活性,把秦军三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消灭,桓齮本人兵败后都不敢回国,只身逃往燕国避难。那位自愿献出首级,助荆轲刺秦的樊於期,就是桓齮。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燕国的牵制,赵国始终不能集中力量抗秦。他们也曾经向齐国,发出联兵抗秦的号召,却得不到回应。
赵国三十年间,先在长平之战中丧失四十五万大军,又在邯郸保卫战中,靠老弱残兵打败了秦国,又在元气得不到恢复的情况下,接受秦燕两面夹击。紧接着,又在天灾横行的岁月,被迫收缩战线,与秦军决一死战,前后整整抵抗了秦军三十多年!
长平之战秦军折损20万,邯郸之战秦军又折损20万,桓齮的番吾之战,又让秦军折损近30万,顽强的赵国人,崩掉了秦国人满嘴的牙!
在神勇的李牧面前,战无不胜的老将军王翦,一年多时间毫无进展。如果不是秦国人用“盘外招”,借郭开之手杀害了李牧,谁知道秦始皇统一大业会拖到什么时候。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对于古代名将的排名,真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且也有一种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就像比较白起和韩信,霍去病和李靖说更厉害,这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就算是排出单一王朝的武将,往往也因为时间跨度大,也很难有一份大家都认同的排名,但是说到王朝的开国第一武将,这份答案相对而言就是很简单了,很多王朝的开国第一名将不会出现第二个答案,下面就以战绩来说一说秦、汉、隋、唐、宋、明朝的开国第一名将都是谁吧!
秦朝
说到秦朝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史学家通常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这期间的名将不少,但是军功真的并不突出,无论是蒙恬还是章邯都是如此,但是秦朝能够一统天下,这是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就是商鞅变法之后才让秦朝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经营,才有了秦始皇的成功,所以在秦朝崛起过程中有两大名将不可或缺,那就是同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和王翦,相对于王翦而言,白起的能力显然更加突出,不过这里说的是秦朝开国第一名将,所以王翦才是真正的秦朝开国第一名将,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最重要的两个对手赵国和楚国都是都是王翦率军消灭的,东方六国王翦和儿子王贲就灭了五国,仅仅实力最弱的韩国没有让他们父子出手,这份战绩是秦朝统一六国中其他武将不能够比拟的,所以秦朝第一名将是王翦。
西汉
刘邦建立的汉朝,谋臣武将真的是质量非常高,在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中,像张良、曹参、周勃、彭越和韩信在列,按照刘邦开国分封的情况去看的话,第一名将无疑是曹参,不过曹参取得的绝大部分战绩都是在韩信的统帅下完成的,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最终胜出,韩信绝对是第一功臣,甚至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的天下还真的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韩信更是武庙十哲之一,足以看出古代君王对于韩信的推崇。
韩信的成就,最直接的评价就是出自刘邦之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后,率领老弱病残平定三秦,巩固了刘邦的后方大本营,刘邦兵败彭城之后,也就开启了韩信开挂的人生,先后破楚、平魏、伐代、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平齐之战以及最著名的垓下决战了,更是给后世留下来大量的经典战术,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拔旗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等等!
东汉
刘秀在古代的帝王中间,军事能力绝对能够排在前列,一场昆阳之战就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手下更是云集了“云台二十八将”,在这些武将中间,官方给出的排名第一的自然是邓禹,最大的功劳就是“既定河北,复平关中”,不过在战绩方面去看,邓禹还是有着很大的不足,按照刘秀的说法就是“恃之以为萧何”,也就是说邓禹更多的是萧何的角色,其实军功而言,东汉第一名将应该是耿弇,二十出头追随刘秀,一生收复四十六个郡,先后攻破300多城,平定齐地被称为“韩信第二”,更是开创除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不过正是因为年纪轻轻,能力大,刘秀为了避免耿弇称为第二个韩信,两个人有过一番交流,主动辞去大将军,足以看得出刘秀对于耿弇的忌惮了,耿弇二十一岁跟随刘秀,三十四岁辞去大将军,更是位列武庙六十四名将之列,可惜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知名度普遍不高!
隋朝
杨坚建立的隋朝,有四个人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分别是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和史万岁,在四个人中间,杨素的军功更加突出,在北周时期参与平定北齐之战,隋朝建立之后,杨素作为行军元帅的身份灭掉陈朝,在南方平定匪患,后面隋朝北部边疆面对突厥的威胁,杨素作为行军元帅,大败突厥,杨广继位后领兵平定汉王杨谅叛乱,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不能够否认他的军事能力!
唐朝
唐朝真的能够称得上是战将如云,无论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是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武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中,唐朝是单一王朝武将入选最多的朝代,很多在民间声望非常高的名将,像秦琼、尉迟敬德、薛仁贵等等,在唐朝的名将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是非常低的,说到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无疑是李世民了,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一半的疆土都是在他手上得到的,唐朝最大的几个对手也都是李世民消灭的,但是后面李世民成为了皇帝,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武将中进行讨论了,唐朝官方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武将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李孝恭,不可否认他的能力,不过他的功劳的取得,很大的贡献都是李靖的,所以说到唐朝的第一名将显然不可能是李孝恭了。
说到唐朝的名将,首推二李,也就是李靖和李绩,这是没有任何值得质疑的问题,所以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更不要说开国的第一名将了,除了辅佐李孝恭打下来唐朝的半壁江山,在李世民继位后更是最为主帅消灭东突厥,消除了唐朝北方最大的威胁,后面带兵消灭吐谷浑,唐朝第一名将真的是实至名归!
宋朝
宋朝的军事实力比较弱,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还真的不多见,名将质量不能够说不高,当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感不强,也就是岳飞被人们铭记,不过岳飞战绩确实不错,但是让他声名鹊起却因为被“莫须有”冤杀,说到宋朝开国功臣,无疑是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的武将们,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武将们想要建立功勋并不容易,不过开国的武将们相对而言更加容易一些,在这些开国武将中,说到开国第一名将应该属于曹彬,此人作为主帅消灭李煜的南唐以及后蜀,赵光义继位后,跟随宋太宗亲征北汉以及辽国,这份战绩在宋朝开国武将很大一部分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无疑是开国第一名将了!
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也是战将如云,朱元璋本人也是军事能力突出,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古代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李世民,第二便是朱元璋了!明朝开国武将数量多,质量也非常高,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等,就是朱文正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历史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机会,在这些武将中间,开国第一名将自然就是徐达,徐达被朱元璋成为大明朝的万里长城,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同时征服四大古都的名将,也就是在明朝时,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都是被他拿下的,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攻破元大都,从五代后唐时期开始丢失,让宋朝君臣念念不忘的燕云十六州,终于在徐达的手中被汉民族重新收回,所以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以及明朝第一名将非徐达莫属!
秦始皇手下谁最有谋略又有哪些大将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皇帝,秦始皇除了自身过硬的文韬武略,以及秦国自秦孝公就打下的统一局面之外,能拥有一批智谋百出、勇猛过人的文臣武将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著名的内政能手李斯,以及兵法学家尉缭,两人坐镇中央,和秦始皇一起运筹帷幄之中。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秦始皇时期的大将,其中又是谁最有谋略呢?
一、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一门三杰
号称“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自入仕起就为秦始皇南征北战打江山,当然那时的秦始皇还不是皇帝,只是秦王而已。王翦一生贯穿了秦始皇建立帝国前的几乎所有战事,忠心耿耿又能征善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也就是因为这样,王家在秦始皇恩宠极盛,王翦、王贲父子立下了统一的不世功勋。
六国之中除了韩国之外,王翦灭赵、楚,期间以反间计冤杀了同为“四名将”之一的赵国李牧,王贲灭魏、齐、燕,而王离在蒙恬死后,接替他领导长城军镇守北境,可惜最后在率军支援章邯时,被霸王项羽击败,三十万秦国精锐全部被歼灭,王离被杀,王家也就此衰败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在秦国统一之路上,往往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被秦始皇投入战场的,遇到的不是秦国的老牌对手,就是当时的体量巨兽,面对的还都是对方的第一流将领,不管是灭赵的邯郸之战,杀李牧,还是灭楚的蕲县之战,败项燕,都是当时的实打实的硬战。
不像王贲,大多时候只是来做收尾工作的,魏、齐本来就已经势微,最后还都是投降的,燕、代(赵国灭亡后又公子嘉在代地建立的政权)早已被王翦打得东逃西窜,根本无力再迎接秦军一击,王贲最出色的一战是在统一前夕,率军攻破楚国的十多座城池,给秦军进一步灭亡楚国打下了前进基地。
二、内有蒙毅、外赖蒙恬的蒙氏兄弟
和王家一样,蒙家也是祖孙三代侍奉秦国的,祖父蒙骜原本是齐人,后投奔秦国,历经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四代,大破三晋之地,夺取城池一百多座,秦王政继位后,蒙骜与王齮、麃公一起,成为军权实际掌控者。蒙骜之子蒙武位列上卿,在灭楚之战中作为王翦的副手,败项燕、破陈、俘楚王负刍,立功颇多。
而和王家不同的是,蒙家不止掌握了军事,还手握着内政大权,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前后,王翦、王贲相继去世,王离资历、地位尚浅,所以大权基本掌握在蒙家兄弟手里,蒙恬掌管着秦朝最精锐的三十万长城军,王离为其副手,蒙毅被提拔为上卿,时刻陪着秦始皇,出则同车、入则侍从。
蒙家兄弟在后期的地位虽然超过了王家,可或许是赵高专政,有意消除蒙家在秦国的影响,关于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史书上记载并不丰富,蒙毅好歹混了个无功无错,蒙恬就惨了,首场“成名”的战事,还是和李信一起进攻楚国而大败,才引出了王翦六十万大军灭楚的辉煌。后来蒙恬作为王贲副手,协助灭亡了齐国,被任命为内史。
南服百越的任嚣、赵佗
王翦灭楚后,带回了一部分秦军,其余的原地休整后,在主帅屠雎的带领下,进入了不毛之地、蛮夷遍布的百越地区,当时的百越可不像今天那样繁华文明,瘴气弥漫、荆棘遍地,加上还未服王化的古越居民和主帅屠雎的强压手段,秦军的处境比以往都要艰难,连屠雎都在百越的抵抗中被杀了。
屠雎死后,接手安定百越的是任嚣,他一改之前秦军过度讲究攻城略地的策略,而是大力招揽楚地、百越的流民随军,每攻下一城就迁移移民居住,和当地百越人通婚,在文化、生活上同化他们,同时又以各城作为后勤补给基地和撤退路线。也就是任嚣这样攻心的策略,使得屠雎时期数年都无法前进一步的百越地区,在年多时间就被全部拿下了。
而继任嚣之后的赵佗,更是一代雄主,趁着秦朝内乱、六国后裔并起的局面,占领秦始皇设立控制百越的象郡、桂林、南海三郡,自立为王,其成立的南越国,经秦末、西楚、汉初数十年而不倒,直到汉武帝时期因内乱才被平定。赵佗为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促进了中原和百越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其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守基础。从这一点来看,赵佗就比王翦、蒙恬等只在战场上称雄的武夫们要有谋略得多了,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当然,秦始皇手下除了王翦祖孙、蒙骜祖孙、任嚣、赵佗之外,还有不少英勇善战的武将:
李信:和王翦合围共破赵国、易水河畔追击公子丹,破燕军、随王贲灭燕、齐等;
内史腾:灭韩国、镇守南郡,威胁楚国;
杨端和:秦王九年攻魏,取衍氏,十一年和王翦攻赵,连下九城,十八年协助王翦围邯郸城,灭赵;
桓齮:秦王十一年,与王翦、杨端和三路进攻赵国,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四年破赵国宜安、平阳、武城,后在肥下之战被李牧军所击杀;
王齮:嬴政登基后两年去世,在庄襄王时期曾包围赵都邯郸,后为信陵君魏无忌所破;
麃公:秦王二年攻卷城,斩首三万;
羌瘣:秦王十八年随王翦伐赵,破邯郸,俘获赵王迁。
此外也有不少被掩盖的珍珠,如章邯、司马欣等,这些都是在秦二世乱世时期才展现其军事才能的,也就不放在秦始皇时期来说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