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 拍电影时为什么要打板呢
- 请问古代打板子疼吗
- 古代公堂打板子如何打
- 据说,清宫太监打板子,能把豆腐里面打碎,外面完好,是真的吗
- 古代“仗刑”打屁股有多疼
- 古代打板子打屁股有多疼
- 宋朝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板子是什么
- 古代官员上朝,手里拿的白板子是什么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每当君臣朝会时,大臣手中都会持有一块狭长略带弯曲板子的情景。
可不要小看这个“板子”,它可大有来头,史学术语称其为“朝笏”,又称作手板、玉板等。
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满清才开始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
关于朝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年间的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他不愿寄人篱下,便容身寺庙,苦读诗书。后来他出人头地,考取功名。
当他官任苏州太守时,母亲突然病逝,为了安葬好老人,他便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挑选坟地。先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十全十美,百年一遇的墓地,范仲淹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美妙无缺的事情,便让风水先生再仔细勘察一下有没有缺陷。
果不其然,这块所谓风水宝地既大吉,亦大凶,第一个葬下去的,将要断子绝孙,以后再安葬的才可以大吉大利。可是眼看母亲下葬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哪有时间再去找个风水宝地呢?风水先生给范仲淹想了个办法,让他在监牢中找一个没有成家的死囚,杀了埋下去,然后再安葬老夫人。
这死囚本就是罪有应得,况且又没有后人,本来遗体或许被弃之荒野,如今好歹也能被安葬,可以说是很恰当的人选。
但是当时正值仲夏,离秋决还有一段日子,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违反法律,范仲淹想都没想果断拒绝。
既然没有人,那便让我范家做一次出头鸟,造福后人。于是范仲淹便在次日下葬了母亲,结果当晚风雨交加,山蹦地裂,山上大块的石头都竖起来了,像官员手中的朝笏一样,这正是千年不遇的吉祥景象,预兆家里子孙世代在朝为官,大富大贵,称为“万笏朝天”。
而关于宋朝大臣为何要在上朝时拿一块朝笏,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要说明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影视剧中手持朝笏的人,一般都是朝中德高望重而且上了年纪的老臣。虽然宋朝科技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时刻,但相对于现代而言,还是望尘莫及,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一支录音笔或一台平板搞定的。
因此对于那些年迈记忆力减退的大臣而言,在天子脚下的言辞就要显得格外谨慎。在皇帝早朝的时候,大臣要不仅边听边记,同时还要构思或牢记自己将要上谏的内容。万一皇帝突然龙颜不悦影响到大臣们的心理,大脑一片空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突发情况,朝笏就排上用场了:
一方面来讲,它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皇帝早朝的重要内容,为大臣们接下来的发言做好铺垫,充当着一个临时记事簿的作用;另一方面,朝野之上是极其注重君臣礼仪的,类似直视皇帝或东张西望的行为都是对天子权威的亵渎,稍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情况下,大臣手里持握着一块朝笏就可以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在皇帝讲话时,大臣附身跪地,眼睛盯着朝笏,同时做记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至于为何到了宋朝还要采用笏板,而不是用更轻便的纸张代替,也是有其历史传承因素的。其实上文已经提及过,朝笏最初诞生于商朝,其材质通常是竹子或木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中才给出它的真实面貌,据《礼记》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约合长五十厘米,宽十厘米)。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中日的密切往来,朝笏也逐渐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这片从未踏足的岛国。即使是在当今日本影视剧中,也仍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相关场景:当千寻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见到夜晚天神乘船过河吃饭,而他们手中所持握的物件正是朝笏。
随后的几百年间,朝笏也仍然作为官员们的办公用具,频繁现身于庙堂之上,即使是到了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明朝,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吴晗的 《朱元璋传》中窥见一斑:“ 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可见作为一个过渡期而存在的宋朝,继承前代的传统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朝笏除了办公用品的身份,更重要还是权力的象征,不同材质的朝笏正是对官员等级的反映。
其实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礼仪制度尚未规范,因此君主并不太注重朝笏的形式。作为朝野上常见的物件,大臣们也是这次上朝用完后,下次就换一块。
但随着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和各种礼仪制度的规范,朝笏的作用也就不再单单局限于记录工具了,慢慢纳入了礼仪制度的规范中。
官员在上朝时除了要穿戴整齐,还要依据自己官职的大小持握不同材质的朝笏。对此,每个朝代都对朝笏材质对应的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
如在唐代的时候,一品到五品官员都拥有一个朝笏,为象牙材质,也称为玉板,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的是竹木做的笏;到了宋朝,朝笏沿袭唐制,仍旧只有五品官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用象笏,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用竹笏;当发展到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已经可以不用持笏上朝了;到了清朝,由于满族统治者在马背上待习惯了,现在突然让他们拿着笏板确实有点难以适应,况且在满族以往的传统中也并没有持笏上朝的习惯,所以更倾向在上朝时凝视皇帝的他们就选择了废除朝笏,自此朝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笏板的持有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朝野上的文武百官,同样也可以是民间的道士。他们用的是玉板或者是象牙板。
道士们所叩拜的玉皇大帝是他们认为的“三界至尊”,一些高级道士在法会上会手持笏板,就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如当今的日本在举行法会时,仍旧沿用我国的笏板文化,他们国家男女道士都可以使用笏板。
此外礼仪制度也对形状做出了相关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但无论怎么区分,朝笏都脱离不了皇权专制和等级分明的时代背景,因此朝笏也就成了身份的间接象征。
拍电影时为什么要打板呢
谢邀~
我用了5,6年的场记板,满满都是回忆
这张图片里是我自己的板,用了五、六年了,在美国拍片一直用它。这是一块标准的美制电影场记板,英文叫做 Clapboard,或者 Slate。前者一般指的是那个板子,后者多指”打板“这个行为。不过这两个词在美国的片场无论说哪一个大家都明白你的意思。下面我会详细讲解一下场记板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首先是回答问题:为什么要用场记板?
第一个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场记板可以用来记录所录影像的一些元数据。比如这条视频是哪个场景,哪个镜头,有没有同时录制声音等等,这就是场记板上要写的那些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后期制作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这些元数据,拍摄的素材才得以系统得整理起来以减少错误和提高效率。
一个美式的标准场记板
- 彩色条纹:以前胶片在洗印过程中用于校色
- PROD. :即Production 的缩写,这里要写拍摄项目的名称
- ROLL:这里写的是记录媒介编号,电影拍摄的时候会不断更换记录媒介,比如SSD或者SD、CFast卡啊,每使用新的空白卡,都会赋予一个编号用来管理。一般就是001、002这么写,如果是多机位就是 A001、A002或者B001、B002。这个词是从胶片时代传承下来的,所以是Roll,卷的意思。
- SCENE:即场景编号,表示这是哪个场景的那个镜头,一般是场景号+镜头号(一般是大写字母)写在一起。如12A,即场景12的A镜头
- TAKE:即条数序号,表示这个镜头拍了第几遍(即第几条)。这个条数序号配合场记,就可以记录下哪一条是好的表演(G)哪一条是失败的表演(NG),或者其他导演需要知道的信息。
- DIRECTOR:即导演是谁
- CAMERA:即摄影指导是谁。这里注意的是这个Camera不是指的Cameraman,操作摄影机的那个人。这里的Camera说的是“摄影指导”,主创团队中除了导演外最重要的人。
- DATE:显而易见,这里写的是拍摄日期
- Day/Night: 指这条是日景还是夜景。以剧本上的标注为主。
- Int/Ext:指这条是室内景(Int, Interior)还是是外景(Ext, Exterior)也是以剧本上的标注为主。
- Mos/Sync:Mos指的是这条没有同步录制声音。Mos是“Mit Out Sound”或“Minus Optical Strip,” “Minus Optical Sound,” 或 “Motor Only Sync,”的缩写总之无从考证了。
- Filter:这里指的是这条拍摄时使用了何种滤光镜。
场记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要解释这个功能得先从电影拍摄的方式上说起。电影拍摄,声音的录制和影像录制是分开录制的。这个叫做 Double System,是标准电影录制的方式。这意味着,电影中影像是摄影机录制的,但片场收的声音(即同期声)并不同时录进摄影机里,而是录制到一个专业的录音机里。
ARRI ALEXA 电影摄影机
影视专用的录音机与混音器
这么做的原因是:
①电影录音对于声音采集的要求很高,必须使用专业录音设备,因为专业设备不仅可以提供最高音质,对于声音的控制以及录制多个音轨的支持也很好,这样的设备整合在摄影机上是不现实的。(其实专业电影摄影机只具备简单声音录制的功能)
②在后期制作中,画面部分和声音部分是两个不同的部门完成的,各自拿到所需素材同时开工这是工业化的制作标准,所以两个系统是效率的保证。
明白了电影的声画是分开录制后,那么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了:怎么样保证录制的声画在后期能够完美的同步在一起呢?
早期有声电影的先驱们
于是,在时码生成器使用以前(后面会说到),场记板是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帮助后期声画同步的保证。使用方式就是在摄影机和录音机都是开启录制的时候,打一下板,让摄影机同时记录板子和上的瞬间以及录音机里清脆的碰撞声音,后期把它们对到一起,就可以完美搞定!更简单的是如果摄影机也有录制声音,可以将摄影机录制的参考声利用软件自动识别打板的响声并对齐到录音机录制的声音。这样可以将大量复杂的手动工作自动化,节省了很多时间。
40年代的电影剪辑师
说完了场记板是什么作用,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好莱坞专业的打板流程是什么吧:
在好莱坞,专门打板的工种叫做 2nd Assistant Camera,简称2nd AC,即第二摄影助理(国内叫摄影二助)。这个工种除了打板之外还要记录 Camera Report(场记的一种,专门记录相机数据)以及帮助第一摄影助理移动、安装、清理和维护摄影机。
在打板的第二摄影助理
以下是一个标准的打板流程:
- 板子首先要在摄影机开机前放在摄影机镜头正前方,并且保证摄影机可以捕捉到全部必要信息
- 摄影机和录音机开机后,依次说出以下内容:场景、条数。 (如 Scene two alpha,Take five)
- 喊出 Marker 或 Mark,然后打下板子。
- 迅速离场
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并不简单。比如如果镜头怼在知名影星的脸前,你就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而且你决不能使劲的打下板子。因为声音真的很大,吵到了演员破坏了气氛,你很可能会丢了工作,所以这时候你要说 ”Soft Stick“ 然后轻轻打下。说到场景字母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说 A B C,而是要用军用呼号Alpha 、Bravo、Charlie来称呼ABC,避免如B和D这样听着容易混淆的字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你没法一开始在镜头前放置场记板,你要记得在拍摄结束后来打板,并且要说”Tail Slate“(即尾部打板)然后将板子颠倒过来表示这是tail Slate。
一个Tail Slate的情况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头大了,没错,打板的规矩有很多,你要在经验中慢慢学习~
最后你可能会有疑问,平时你在花絮中看到的场记板是这个样子的:
这又是什么板子?那个亮着的数字是什么?
这个是带有时间码生成器的板子。这个板子可以生成电影拍摄的专用时间码,并通过专门的时码同步配件将摄影机和录音机赋予同样的时间码。这样一来后期根本就不用对齐,导入了声画进入专业软件,软件自动就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这是标准工业化使用的场记板。但是普通的小团队其实根本用不上,一来是这么一块板子要$1200美金,其次需要额外几千美金来配备时码的同步配件。最后就是低于5000美金的摄影机基本没有同步时码的功能。
大部分的视频机是没有时码同步功能的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影视制作的知识,请关注我的频道:YOYO影视工坊哟
请问古代打板子疼吗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古代打板子疼吗?
打板子不仅疼,还能把人打死。
就说廷杖吧,这种行刑工具由栗木制成,打人是一端会削成槌状,外面包上一层铁皮,铁皮上还带有倒勾。行刑人一棍子打下去,再顺势一勾,尖利的倒勾就会从受刑者身上扯出一大块肉来,而且一打就是几十棍,可以把犯人打得血肉横飞,你说疼不疼吧?
以明朝为例,明朝有两次较为壮观的打板子:一次是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事件,前后两次共打了168人,其中打死15人;一次是嘉靖十四年的“争大礼”事件,一次性就打了134人,其中打死的有17人。
古时候打板子也是极为讲究的,而且还是门技术活。打板子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伤骨不伤皮;二是伤皮不伤骨。
先说说伤骨不伤皮吧。
这种轻则残废,重则致命。
为什么说打板子是门技术活呢?主要就是需要练,需要日日苦练,练到什么地步呢?比如有个考核方法,在猪肉上面放置一层宣纸,要练习到把肉打烂但宣纸不破,这是打板子的最高境界。
所谓伤骨不伤皮,就是利用透劲,打人的时候不瞄准皮肉,直接瞄着骨头打。如果遇到仇家给钱贿赂行刑人,那么犯人可能一顿板子打下来就直接归西了,即便是年轻力壮,估计也只剩下半条命,而且还要在床上躺个十天半个月的。
伤皮不伤骨,其实就是做做样子。
这个也很需要技术,在打的时候要用板子的上三分之一打,用板面打在犯人身上。而且往下抡板子的同时中途要收劲,让板子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只有板子的一部分重量落在犯人身上,声音很响,而犯人却不会感到特别疼。不过犯人一定要配合,需要大声喊出来,让人觉得你是真的在受刑。
这就是打板子的学问。
古代公堂打板子如何打
你说的这个打板子在古代有个官方的叫法:杖刑杖刑,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隋唐以来五刑之一。宋明清三代规定妇人犯了奸罪,必须“去衣受杖”,除造成皮肉之苦外,并达到凌辱之效。梁颁有“□杖令”,规定杖用生荆制作,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种。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法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五分;小杖大头围一寸一分,小头极杪(《隋书·刑法志》)。北魏开始把杖刑与鞭刑、徒刑、流刑、死刑并列,为五刑之一。北齐、北周沿袭魏制,北齐杖刑分三等:三十、二十、十;北周杖刑分五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北周、北齐均允许以金赎杖刑。隋代废止鞭刑,以杖刑代之,另立笞刑,以代替原来的杖刑。隋杖刑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凡所犯重于五十笞者,则入于杖刑。唐代杖刑同于隋。唐律规定:杖皆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讯囚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常行杖,大头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五厘。并规定:“决杖者:背、腿、臀分受。”“杖长短粗细,不依令者笞三十。”宋沿唐制,杖刑亦分五等。宋代杖刑的特点是广泛用它作为附加刑,流刑、徒刑甚至杖刑、笞刑都加杖《宋史·刑法志》称:“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辽国杖刑,据《辽史·刑法志》记载,其数目为五十至三百。凡杖五十以上者,以沙袋决之,即用熟皮合缝,装沙半斤,长六寸,广二尺,加一尺许木柄,对犯罪者击打。辽太宗时大臣犯罪不至死,以木剑击背,其数自十五至三十。又有铁骨朵杖人的方法,铁骨朵是以熟铁打成八片虚合,用三尺长的木棍作柄,杖数为五至七下。金国杖刑,“自百二十至二百,皆以荆臀”(《大金国志·熙宗纪年》)。金熙宗皇统(1141~1149)时,令杖罪至百,臀背分受,后因脊近心腹,遂禁击背。元代杖刑自六十七至一百零七,凡五等,每等以十为差。除讯杖外,皆臀受。明代杖刑依唐、宋制,其数自六十至一百,以十为差。杖以大荆条为之,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三分二,小头径二分二。犯徒刑、流刑罪皆以杖作为附加刑。徒一年加杖六十,一年半加杖七十,二年加杖八十,二年半加杖九十,三年加杖一百;流刑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皆加杖一百。又行折杖之制,以五折十。清代杖刑沿袭明制,其不同者:杖用大竹板,长五尺五寸,大头阔二寸,小头阔一寸五分,重不过二斤。清初沿明代以五折十之制,康熙(1662~1722)时改为四折除零,即杖六十除零折二十板,七十除零折二十五板,八十除零折三十板,九十除零折三十五板,一百折四十板。至清末,杖刑始废。按照正常人的承受程度,如果说打的力道不重,挨个一百下没什么问题,不过基本个把月是没法下地了。但是如果打的重,30板子足够人晕死过去,100板子下去人基本就死了。具体还要看行刑人的打法。打个比方,明代宫廷惩罚太监,如果监刑的人双脚呈内八字,那么行刑人就要往死里打,30板子下去人就差不多完了;如果双脚呈外八字,那么这30板子和挠痒痒差不多,打完人就可以到处溜达。
据说,清宫太监打板子,能把豆腐里面打碎,外面完好,是真的吗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杖刑,我们俗称“打板子”,这是古代刑罚史上最悠久的一种,使用的刑具有竹板和荆条。历史上执行这种刑罚的人一般是衙役,清朝李伯元在他的小说《活地狱》里写了这么一段:
皂录(衙役、捕快)用小板子打人都会预先练习,开始用一块豆腐摆在地下,拿小板子打上去,只准听到响声,不能把豆腐打烂。他们练习完以后,豆腐看上去还是完整的,但里面已经烂了。
这就是关于“杖刑”练习的描写,当然这只是小说,我认为这样练习的可能性不大。
古代杖刑在实施的时候确实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比如犯人家属给钱了,打板子的人就会装装样子,挥板子时候很大力气,但落下很轻,打完后犯人不会有什么伤;如果犯人没有给钱,那每一板子都是实实地落在身上,几十板下来伤筋断骨都是常有的。
另外还有流传了一个说法,那就是犯人家属要找关系,有时候是直接找县老爷,所以衙役打人的时候就要看老爷如何发令。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县老爷审案要动刑的时候通常会扔下一根签子,而老爷拿签子的位置就表示要用多重的刑:如果拿签头,表示重打;如果拿签中间,表示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如果拿签子底下,表示轻轻表示一下就可以了。
县老爷拿签子的传说是否真实我们很难查证,但是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杖刑在执行时是有轻重之分。那么衙役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他们是否需要练习呢?其实是不需要的,打人用到几成力基本上大家都可以控制,至于挥板重落板轻,公堂上也没人在意你这些。用豆腐练习打板子,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了。
豆腐是很嫩的,打板子的人不管如何控制力,只要超过了豆腐的承受,豆腐就会碎裂。如今打板子这个刑罚被传得越来越神奇,有人说打板子技术好的,打完后表皮看起来没事,但实际已经有严重内伤,这完全是违背力学原理啊!
任何物体在受到打击的时候,力量传递都是一层层下去的,就像木工干活,锤打凿,凿打木,木压地,不可能一锤子下去这股力量完全跳过了凿和木,直接在地面砸出一个大坑,这种情况只有武侠电影里才会出现。
结束语
古代打板子真不是什么技术活,那时候一般使用竹板比较多,至于我们电视上看的大木棍、水火无情棍这些都比较夸张,因为杖刑不是死刑,只是让犯人吃到苦头而不是要他们的命。如果用超重的刑具来打,那杖刑也就被纳入死刑行列了。
日本古代也有杖刑,他们打的方式又不一样,我们是用竹板扁的一面打,他们是用竹板边打!一板子下去就是皮开肉绽,就像被刀子割了一般。
古代“仗刑”打屁股有多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杖刑是很厉害的,就是用大板子打。
正常来说,即便是壮汉,被打几十下就半死了。
小说水浒里面,卢俊义是天下第一好汉,身体极为强壮。
即便这样,他被打了30杖以后,也是疼痛难忍,当天走不了路。
你说李逵牛不牛?杀人狂一个,谁都不怕。结果被抓入官府以后,一顿板子也打老实了,自认是妖人李二。
再看武松,那么个硬汉,被张都监手下一顿板子打下去,也只能自认是贼。
至于杖刑能不能打死人,当然是可以的,甚至让你求生不能求死不行。
满清慈禧太后曾下令用杖刑打死记者沈荩。
《大公报》对这次惨烈的杖刑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当杖毙时……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其实,打板子是个技术活。
差役打人板子,有的人被打得皮破血流,但骨肉不伤,养不了几天就能恢复;有些只是皮肤红肿,甚至没有破皮,但受的内伤非常重,有的就此残疾。
那么,打板子其实就操纵在差役身上,看看犯人愿意行贿多少钱。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曾记载着他在刑部监狱中亲眼看见的一件事:有三个犯人遭受同样的杖刑,为了少吃点苦头,他们事前都贿赂了行杖的差役。一个犯人送了三十两银子,被稍微打伤一点骨头,养了一个月的伤;第二个犯人送了六十两银子,只打伤一点皮肉,不到一个月就好了;第三个犯人给了一百八十两银子,受刑后当晚就步履如常了。
古代打板子打屁股有多疼
先说结论,非常疼。
能清醒地挨满20板子的就不算多,能挨够40板子的更是少之又少。像那种主角挨了50板子只需要擦个金疮药的,斯巴达看了都要自愧不如。正常人往往是中途就昏厥甚至毙命了。
“板子”之所以做成这种扁平状,就是为了给犯人保命。从汉代有笞杖之刑以来,直到清朝,一直都是在削减刑量改造板子,不停削弱杀伤力。因为这玩意活活拍死的人太多了,这样打下去和死刑有什么区别,活活疼死,这比砍头还残忍。
——事实上这玩意名义上不是死刑,其实很多时候被当做死刑用的。上至皇帝,下至县令,常把笞杖作为执行死刑的方式,即把犯人毙于杖下,叫做笞杀或杖杀。汉代,死于笞杖是很平常的事,隋代以后,笞杀或杖杀的事仍然不绝于史书。隋代,隋文帝杨坚亲自下令笞杀楚州参军李君才,又棒杀大理少卿赵绰、鸿胪少卿陈延。唐代各朝对于捕获的各地“反贼”首领,多用杖杀代替斩、绞等死刑。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二年(961)四月杖杀商河知县李瑶,又于开宝五年(972)十二月杖杀内班董延谔。太宗赵炅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杖杀中书令李知古,八月又杖杀詹事丞徐选。南宋初绍兴十二年(1142)九月,高宗赵构杖杀伪福国长公主李善静。辽、金、元各代笞杖杀人的情况也不少。明代,皇帝对大臣实行廷杖,许多朝政要员受杖致死。……
宋朝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板子是什么
在宋朝影视剧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特色极为鲜明的官员形象:宋朝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手里都会举着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呈长条状,上朝的大臣人手一块,从外观来看似乎是用玉制作而成。虽说影视剧将这一物件拍摄出来,但是,却从没有明确指出大臣上朝时手里的这块板子到底有何用处。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它只有在宋朝官员手中才出现过吗?
宋朝官员剧照
大臣手中的这块板子,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它被古人称之为朝笏或者笏板,其主要作用为指画和记事,从作用功能来看,朝笏就相当于现代社会人们手机中所使用的特殊备忘录。朝笏并不是只有宋朝大臣才会使用,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自夏朝起,官员就有使用朝笏记事的习惯,那个时候的笏并不是一种特质的物品,官员们便会将需要记载的事记载于自己的官服腰带上。自周朝开始,才有了关于朝笏的标准定制。
象牙朝笏
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周朝作朝笏时的材料十分讲究,官员使用朝笏的等级也极为严格。只有天子才能够使用美玉制作朝笏,诸侯则可以使用象牙朝笏,士大夫则使用上面裹有鲛鱼之皮斑竹,士只能使用竹木制作而成的朝笏。所以,自这个时候起,朝笏不仅是官员用来记事的备忘录,更是一种官员品级身份的象征。比如唐朝时期的《剧谈录》一书中,就记载过一个瞎眼人用手摸朝笏,就能判断大臣官禄年寿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得知,历朝历代朝笏规格各不相同。
木制朝笏
朝笏除了制作材料讲究以外,其大小尺寸,以及使用的时间地点也有具体规定。周朝时期,官员所使用的朝笏其大小为:“二尺有六寸,其中搏三寸”,这个时候的朝笏还要制作成狭长略弯的形状。不仅如此,周朝时期的大臣只能够在陈奏国事或者接受皇帝照训时,才能够使用朝笏进行书写记事,其他场合皆不能随意使用朝笏。这样一来,就使朝笏用来划分身份等级的标志越发重要。
宋朝官员手持朝笏
自夏周兴起使用朝笏的习惯以后,历朝历代使用朝部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秦汉时期,朝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臣面君时最常用的特殊备忘簿;至于隋唐时期,朝笏也成为了划分官员品阶的重要物品,历史文献资料显示,隋唐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朝笏,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够使用竹木朝笏。
当然,朝笏的主要作用还是用来记载皇帝诏训,摘录奏章内容;发展至明朝时期,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吃象牙朝笏,五品以下只能用槐木制作而成的朝笏。直到清军入关以后,这种在朝堂之上最常见的备忘录才被弃之不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这种兴于周废于清的笏板,其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记事以及表明彰显官员的官阶地位,它并不是只有在宋朝才出现的一种物品。
古代官员上朝,手里拿的白板子是什么
在现代的很多古代影视剧中,尤其是关于唐宋时期的影视剧,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就是文武百官整齐地站在朝堂的两边,每个人手中还端着一个板子,而且还总是盯着这块板子看。
那么很多人就好奇了,大臣们手里拿的这块板子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呢?现在有书君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一、 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白板子是什么
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白板子其实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笏板。笏板又可以叫做手板、玉板或者是朝板。
要说笏板的渊源,它可是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办公工具。据《礼记》记载,它的长为2尺六,宽为3寸。因为时代的原因,度量衡在古代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它。否则这个板子可真是不小呢,拿起来也蛮费劲的。
虽然一直说板子板子,但是笏板可并不全是木头制作的。笏板是由玉、象牙或竹片、木头制作成的。它是古代臣子上殿面君所用的工具。
二、 这个板子的作用是什么
1、 它可以记录大臣想要上奏的事情
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政事,皇帝一个人必然是忙不过来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进行辅佐处理国家的事务。
而朝中大臣们正是扮演了为皇帝分忧解难,提出意见的角色。
在古代皇宫的制度非常森严,任何进入皇宫的人是不能携带其他物品的。而大臣们在朝堂上总是要向皇帝报告情况的。
有时候内容多,那些大臣们又怕遗忘了部分内容怎么办呢?
有人会说大臣可以把自己想要在朝堂上,向皇帝上奏的事项事先写下来。可是写哪呢?写在纸上吗?可是早在商周时期纸还没有出现。而后来纸出现并大量生产以后,官员们在朝堂上也不能都掏出来一张纸来念自己上奏的内容呀!
朝堂可是一个相当威严正式的地方,笏板就随之发明了。大臣们可以把在朝堂上所要陈述的内容记录在笏板上。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在朝堂遗忘而做的简单的摘要,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备忘录。
人都会有遗忘的,如果没有笏板,而大臣们在上奏时出现内容遗漏,或者忘记所要说的内容而在皇帝面前卡壳时,不仅自己尴尬,关键有可能还会引起皇帝的龙颜大怒。
2、 大臣可以用它记录皇帝下达的旨意或者命令
大臣们的每次上朝,其实就类似于现代的公司开会 。也就是员工不仅要事先准备好自己所要陈述的资料内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要记录下领导在会议中所传达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所以大臣们用笏板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记录皇帝下达的旨意。好脑袋不如一个烂笔尖,为了防止遗忘,大臣们都会把皇帝所说的要点记录在笏板上。然后自己好在下朝后,把皇帝所下达的旨意一个个去领汇去思考,然后再一个个去执行。
大臣如果不用笏板记录下皇帝的命,而又没有记住皇帝所下达的旨意,那估计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了。
3、 它还起到了一个礼仪作用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是高高在上的,他要时刻地保持自己的威严和权威,给臣民们一种神秘之感。所以说即便是可以进入朝中议事的中央官员,也不能随便地就挺直了腰,高抬头去看皇帝的尊容。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也是臣子对皇帝的一种尊敬。
大臣们不能直腰,又不能高抬头去看皇帝,那他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站在朝堂上呢。这个时候,笏板就起了作用了。
大臣们可以用笏板遮住自己的脸,即使是在向皇帝启奏事情的时候,也只需眼睛盯着笏板看就行了。这样对皇帝就不会唐突了,也体现了自己做为臣子对皇帝的尊重。
三、 这个板子还体现了等级观念
在古代,官员的衣着、佩戴物等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们都是有等级的。当然这个小小的板子也是有等级的,最起码在后来这个板子可是官员们的专属。
而且不同等级的官员,他们手中所拿的板子的材质是不一样的。秦汉以后,朝廷会依据官员的级别,用玉、象牙和竹片制作笏板来加以区分。从唐代武德四年以后,官员五品以上是用象牙制的笏板,以下的是用竹木制作的笏板。
不仅如此 ,朝廷还对笏板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的笏板是前拙后直。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笏板是前拙后屈,后来又改成了上圆下方。
由此可见这小小的笏板在古代也是官员等级的象征。从他们手中所拿的笏板的样式和材质,我们也能很容易地就判断出他们官阶的大小了。
总之,别看它只是一个板子,可这小小的板子功能还真强大呢。不仅可以充当备忘录,而且还有君臣礼仪的功效。而且它还代表了封建的等级制度,让我们从式样和材质就能看出当年它的使用者的官阶。看来还真是不能小觑这个小小的板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