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朝的高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病榻遗言》到底是不是他写的
-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 如何评价高拱这个人
- 如何评价明穆宗时期的内阁首辅高拱
- 张居正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为什么《大明权力场》说他用阴谋诡计陷害高拱
- 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有什么恩怨如何评价高拱的改革
-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四人中,论能力谁最厉害怎么排名
- 高拱有什么贡献
- 如何评价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三个明朝首辅的关系
- 张居正和高拱既有共同志向,又互相欣赏,为何张居正要出卖高拱
明朝的高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病榻遗言》到底是不是他写的
嘉靖之后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还是裕王的时候,嘉靖不喜欢这孩子,但前面几个都早死了,他是顺位的长子,没得到多少父爱,争储位时以严嵩为首的一派还帮着景王打压裕王,那时候维护朱载垕的以徐阶为代表,在裕王府悉心教导、处处保护朱载垕的就是高拱,最后嘉靖终于抠抠搜搜传位给朱载垕,站在其身后的高拱一飞冲天。
高拱,河南新郑人,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万历6年去世。
高拱出身官宦世家,他父亲高尚贤官至光禄寺少卿,高拱从小接受严格教育,1541年考中进士,在翰林院混了10年,1553年裕王朱载垕出宫开府建牙,高拱被选为侍读学士,入府当起了裕王的老师,裕王性格懦弱,高拱就像父亲一样给了裕王父爱,并处处保护裕王,那时候严世藩无故克扣裕王府的月俸,高拱亲自找严世藩理论,后来闹到徐阶那,才解决了问题。
高拱回乡后著《病榻遗言》,内容极力诋毁张居正,万历10年张居正去世并被清算,《病榻遗言》刊刻出版。
所以朱载垕在藩王时期,高拱在其心目中的位置已经替代了父亲嘉靖,1566年朱载垕登基为帝,年号隆庆,高拱拜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成为隆庆帝的心腹,隆庆5年高拱升内阁首辅。由于隆庆帝性格懦弱,是个老好人,朝中大事都交给交拱办理,所以高拱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朝中大臣自己看不顺眼的,跟自己作对的,都想办法给撵走,同为裕王府老人,内阁大学士陈学勤、殷士儋,内阁大学士赵贞吉等都赶走了,李春芳也被迫退休,只剩个不显山露水的张居正还在位。
《病榻遗言》也成为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一味兴奋剂,高拱也被万历追赠太师,上谥号,并荫其子孙,图为高拱墓。
隆庆晚期时,高拱的大权独揽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1572年隆庆帝驾崩,10岁的朱翊钧继位,也就是万历,高拱和张居正都是辅政大臣,高拱还仗着自己权势口无遮拦触怒了万历生母李太后,于是太监冯保联合张居正把高拱赶下台,张居正担任首辅并教导小万历读书,不可一世的高拱终于自食其果,逐归田里的高拱每日郁郁寡欢,不久生病,在病榻上口述了他当政时经过,内有大量与朝臣的勾心斗角事迹,尤其是抹黑张居正,最后整理成《病榻遗言》四卷,算是高拱带着感情色彩的从政回忆录了。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明朝中后期,名相一个接着一个,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除了严嵩是靠着写青词上位,是个大奸臣之外,其余几人都可以称得上“贤相”,其中高拱上位后对前任首辅徐阶赶尽杀绝的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为一句话,“私仇公怨两不宜。”
咱先说“私仇”。高拱的官场经历比较坎坷,尤其是前半段很不得意。高拱虽然饱读诗书,但却在科举场上连连失利,一直奋斗了十三年,才在二十八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成为庶吉士,第二年授翰林编修,九年期满后升为翰林侍读,这官名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高级打字员而已。嘉靖三十一年,已经四十岁的高拱迎来的一个机遇,那就是裕王朱载垕开邸受经,高拱入府入授课,实际上也就成了朱载垕的老师。朱载垕就是后来的隆庆帝,高拱有了帝师这个身份,便从此大大不同。
只是,这都是将来的事情,当时朝中权力最大的当然是首辅严嵩,其次便是次辅徐阶,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时常会有摩擦。但有一点,两人都对高拱十分客气,甚至有刻意拉拢的意思。因为此时皇太子朱载壡已死但新储未建,裕王朱载垕论序当立,一旦朱载垕继位,高拱便是帝师,必然受到重用。所以高拱虽然时常讥讽两人,但两人却争相推荐高拱,在嘉靖三十七年高拱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为太常寺卿。
高拱在裕王府给朱载垕当了九年老师,期间精心教导,呕心沥血,两人之间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嘉靖四十一年,隐忍了二十多年的徐阶一举扳倒了严嵩父子,急需人才辅助,便推荐了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但高拱入阁之后,很快便与徐阶产生了矛盾。
徐阶认为,自己一手提拔了高拱,将他从一个小小的翰林侍读一步步提拔到内阁辅臣的地位,对他恩情深重,处处以长辈居之。但高拱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徐阶之所以提拔自己,是因为看中了自己是朱载垕老师的身份,才对自己进行拉拢,所以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对徐阶沽名钓誉的行为颇为不满。此外,高拱甫入内阁,就要施展一身抱负,多次要和徐阶分庭抗礼,这也引起了徐阶的大大不满。
尤其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帝驾崩,朱载垕继位为隆庆帝,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并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值内阁。这时的高拱觉得时机成熟了,愈发咄咄逼人。但是,徐阶在朝中经营二十多年,亲信、学生遍布,高拱羽翼未丰,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徐阶指使言官胡应嘉、欧阳一敬等举朝弹劾高拱,高拱被罢官。
但是隆庆帝心里还是很怀念这位老师的,在隆庆二年,徐阶因为对朱载垕失望,上疏请求退休,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当年十二月,隆庆帝复新启用高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的身份重新登台,并很快就在隆庆帝的支持下,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当时朝中很多大臣与高拱关系不好,听说他重新被重用很是担忧,其中胡应嘉被惊吓破胆而亡,欧阳一敬也在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
果然,高拱得势之后,对徐阶展开了报复。隆庆三年,高拱外放刚正不阿的海瑞为应天巡抚,辖区正好包括徐阶的老家松江府。海瑞海十分憎恨大户兼并土地,于是大力开展了清理各级官吏侵占田地的工作,退休在家的徐阶就这么撞到了枪口上。
徐阶虽然贤明,但他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海瑞执法如山,虽然徐阶对他有恩,但仍能做到铁面无私,严加惩治。高拱趁机在朝中发动言官弹劾徐阶,直接把徐阶的两个儿子充了军,抄没了徐阶家产。
平心而论,海瑞未必是受高拱指使,但高拱把刚正不阿的海瑞放在徐阶老家为官,本就是一件耐颇耐人寻味之事。当然徐阶也不是好惹的,他动不了高拱,却动用朝廷中张居正等人的关系,罢免了海瑞,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这也是徐阶晚节不保的一个方面。
除去个人恩怨方面的“私仇”之外,高拱对徐阶赶尽杀绝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公怨”。高拱的为政理念与徐阶有很大不同,徐阶推崇的是陆王心学,而高拱推崇的是经世实学。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后,肯定是要推行自己的一些政策,但却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朝中还有很多是徐阶的人,徐阶的势力仍旧根深蒂固,不扳倒徐阶,就动不了这些人,当然也就更加无法推行自己的政策。
当然,高拱也不是心胸狭隘之辈,他处置了徐阶的两个儿子,打击了徐阶的威望,就达到了他的目的,并没有继续谋害徐阶本人。而且对暗中帮助徐阶的张居正等人,高拱也没有进行打击报复。
但是,天道好轮回,报应终不爽。高拱放过的张居正,却成为了他的噩梦。朱载垕死后,神宗朱翊钧即位,徐阶的学生张居正联合司礼太监冯保,宣称高拱阴谋拥立藩王,太后责高拱专恣,高拱“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最后,高拱被迫让出首辅位置,回老家闲住。万历五年,张居正路过高拱老家,专程前去探望,两人相见掩面而泣,感慨不已。
总结起来,高拱扳倒徐阶也好,张居正扳倒高拱也罢,都是属于典型的政治斗争,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而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斗争。应该说三人在为相期间,都推行新政,提拔贤官,政绩斐然,多为后人称道,尤其是张居正甚至被后人成为“大明的脊梁”。但在权力斗争中,他们都没有退让,不过比起动辄抄家、灭族的其他例子,高拱没杀徐阶,张居正没杀高拱,已经算是十分仁厚了。
如何评价高拱这个人
首先给高拱下个定义:大智若愚,老愤青。
先说说高拱的背景
老高家里世代为官,他算是一个官三代官4代,家庭的家庭环境的优越,并没有让他固步自封。5岁的的时候做对联做得非常好,到8岁的时候就能够背诵1000多首文章。这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高拱的性格
高拱是个火药桶,性格急躁,见谁办的不对,都骂。他骂过严嵩,骂过严世藩,骂过徐杰,骂过张居正。总之能得罪人他都得罪了个遍。但是他能够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嘉庆皇帝的时候,内阁有首辅严嵩,次辅徐阶,这俩老头吃天天斗,严嵩严阁老,还有他的儿子,严世蕃小阁老。这爷俩把持朝政几十年,朝廷中无人敢与其正面交锋;而徐阶号称50年之忍者神龟,这个绵里藏针老同志与严嵩斗了几十年,高拱家在他二人中间,换了别人就有点尴尬了。他是不偏不倚,谁也不偏向,纵观大明朝只有高拱敢骂严嵩是只鸡。
但严嵩也没生气,还鼓励他。后来严嵩倒台,徐阶一手把把控朝政,大肆安插自己亲信,高拱又站出来跟徐玠斗。
直到高拱自己做了首辅,开始进行改革,但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来张居正的改革实际上是高拱改革的一个延续,这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最后说高拱用其自身特殊魅力,能在错综复杂的朝堂斗争中保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失为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如何评价明穆宗时期的内阁首辅高拱
人物简介
祖籍山西洪洞,先世避元末乱迁徙新郑。祖父高魁,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高尚贤,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高拱幼聪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一年后授翰林院编修。穆宗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因首辅徐阶推荐,拜文渊阁大学士。然性情高傲,“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与徐阶相抗,竟至相互攻讦,后为胡应嘉、欧阳一敬所逼退。隆庆二年七月,徐阶退休归乡,隔年冬天,张居正与李芳等奏请复起高拱,以内阁兼领吏部事,尽改除阶旧制,“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有官员被黜,高拱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隆庆四年阿勒坦汗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授予指挥使官衔。又推荐殷正茂为总督平定云南苗变。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编修。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世宗讳言立太子,而景王未之国,中外危疑。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累迁侍讲学士。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撰斋词,赐飞鱼服。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拱与朴皆阶所荐也。
世宗居西苑,阁臣直庐在苑中。拱未有子,移家近直庐,时窃出。一日,帝不豫,误传非常,拱遽移具出。始阶甚亲拱,引入直。拱骤贵,负气颇忤阶。给事中胡应嘉,阶乡人也,以劾拱姻亲自危。且瞷阶方与拱郤,遂劾拱不守直庐,移器用于外。世宗病,勿省也。拱疑应嘉受阶指,大憾之。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应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将竣,忽有所论救。帝责其牴牾,下阁臣议罚。朴奋然曰:“应嘉无人臣礼,当编氓。”阶旁睨拱,见拱方怒,勉从之。言路谓拱以私怨逐应嘉,交章劾之。给事中欧阳一敬劾拱尤力。阶于拱辩疏,拟旨慰留,而不甚谴言者。拱益怒,相与忿诋阁中。御史齐康为拱劾阶,康坐黜。于是言路论拱者无虚日,南京科道至拾遗及之。拱不自安,乞归,遂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养病去。隆庆元年五月也。拱以旧学蒙眷注,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卒不安其位去。既而阶亦乞归。
寻考察科道,拱请与都察院同事。时大学士赵贞吉掌都察院,持议稍异同。给事中韩楫劾贞吉有所私庇。贞吉疑拱嗾之,遂抗章劾拱,拱亦疏辨。帝不直贞吉,令致仕去。拱既逐贞吉,专横益着。尚宝卿刘奋庸上疏阴斥之,给事中曹大埜疏劾其不忠十事,皆谪外任。拱初持清操,后其门生、亲串颇以贿闻,致物议。帝终眷拱不衰也。
始拱为祭酒,居正为司业,相友善,拱亟称居正才。及是李春芳、陈以勤皆去,拱为首辅,居正肩随之。拱性直而傲,同官殷士儋辈不能堪,居正独退然下之,拱不之察也。冯保者,中人,性黠,次当掌司礼监,拱荐陈洪及孟冲,帝从之,保以是怨拱。而居正与保深相结。六年春,帝得疾,大渐,召拱与居正、高仪受顾命而崩。初,帝意专属阁臣,而中官矫遗诏命与冯保共事。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居正乃与仪请留拱,弗许。请得乘传,许之。拱既去,保憾未释。复构王大臣狱,欲连及拱,已而得寝。居家数年,卒。居正请复其官,与祭葬如例。中旨给半葬,祭文仍寓贬词云。久之,廷议论拱功,赠太师,谥文襄,廕嗣子务观为尚宝丞。
入阁参政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高老庄村。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高魁,成化年间举人,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亲高尚贤,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至光禄寺少卿。高拱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稍长,即攻读经义,苦钻学问。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以后却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才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三十一年(1552)裕王(后来的穆宗)开邸受经,高拱首被当选,进府入讲。此时皇太子已殁二年而新储未建,裕王与其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论序当立裕王,而世宗似瞩目景王。裕王前途未卜,朝廷上下,猜测种种、议论纷纷。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调护,给裕王很大宽慰。
重为首辅
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致仕。第二年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是年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不顾腊月严寒,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言路原多与高拱有隙,故人多不自安。胡应嘉闻高拱复出,惊吓破胆而亡,欧阳一敬也在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一时人心惶惶。高拱通过门生腹心散布言论,安抚言路诸官说:“华亭有旧恩,后小相失,不足为怨。”“拱当洗心涤虑,以与诸君共此治朝”。言之凿凿,颇为大度,于是人心稍安。
高拱办事有胆有识。当时接徐阶任首辅者为李春芳。李春芳为人宽厚,居政持论平,不事操切,虽无失措之举,却总显得气魄、才力不足。高拱仗己是穆宗腹心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隆庆四年(1570)八月,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十月,俺答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巡抚方逢时、总督王崇古主张受降。奏上,朝议纷然,多以为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王、方意见,请奏穆宗加封那吉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穆宗准旨。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华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俺答得晓明廷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此议一起,朝廷上下有如鼎沸,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高拱先利用考察科道之机,将极力反对与俺答结好的叶梦熊“降二级,调外任”,以息异议。他又发内阁旧藏成祖封瓦剌、鞑靼诸王故事,拣发兵部。并说以己求人机在人,以人求己机在己,现在虏求于我,主动权在我,应该允许。他还说,这次俺答请贡,“较之往岁呼关要索者万倍不同”,“故直受而封锡之,则可以示舆图之无外”。这种将蒙古与中原看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比仅图边安的想法又高一筹。高拱批评反对派:“彼哓哓者岂为国筹利害哉?徒念重大,恐有不效,留为后言耳!”遂无敢复言者。隆庆五年(1571)三月,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分别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差。八月,明廷又准与俺答互市。
时陕西三边总督以该边不同宣、大,不欲通贡互市。高拱拟旨切责。不久陕西三边也开贡市。“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在满朝争议的情况下,穆宗能如此迅速、圆满地解决这一先朝遗患,与高拱等的着力赞襄是分不开的。在议贡过程中,主通贡互市的总督王崇古曾以人言求去,高拱知后,一面在朝廷力称崇古议,一面抱病修书崇古:“惟公安心畅意,始终此事,不必更怀忧虑”,使崇古受到极大鼓励和宽慰。方逢时因封贡事曾面会俺答下人,遭人弹劾,说他“辄通寇使,屏人语,导之东行,嫁祸邻镇”。高拱力斥其谬,“抚臣临机设策,何可泄也”,保护了方逢时,使他免受贬谪。穆宗以拱“殚忠远谋,劳绩可嘉”,进高拱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改兼建极殿大学士。
封贡事既成,高拱犹居安思危,担心边方兵将因无事而疏怠偷安,再坏边备。他一向主张“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强调自强。于是再上疏,“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上嘉纳之。兵部遂一一制定具体措施行之。
以后的几十年中,西北边境始终安定,无大扰,此亦高拱一大政。
高拱在南方两广、云贵边事上亦颇多建树。隆庆初,广西古田壮族人韦银豹等据寨反明,有司多次往抚剿,均不效。高拱再起,荐殷正茂为总督往剿。正茂任法严、善战,但性贪。高拱说:“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干没者半,然事可立办”。其实,他在用正茂的同时,已着眼于提擢、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中“多除制科,宽其荐额,勿拘成数”,引导民风向上。不久,果然“乱民乐业而向化矣”。时人都以高拱为善用人。隆庆四年,贵州抚臣告土官安国亨叛,请进剿。高拱不轻信是言,经深入察查,知“国亨非叛,而巡抚者轻听谗言以幸功也”,便专派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
专横招议
高拱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自是一面。但他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很是专横跋扈,这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造成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物议,酿成了以后被逐的悲剧。
先是四年七月,曾也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又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恐终不为所容,便激流勇退,引疾罢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高拱不悦,与之相倾,嗾门生、给事中韩楫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也抗章劾拱。穆宗眷高拱竟令赵贞吉致仕。赵贞吉曾因高拱以内阁掌吏部,权如真宰相,请李春芳谋与掌都察院,以遏高拱权,李春芳许之。赵贞吉去,李春芳自不安,李春芳又曾因徐阶事与高有隙,遂于五年五月乞休归田。高拱接任首揆,越发趾高气扬。时殷士儋甫入阁辅政。士儋亦高拱裕府同僚,因不曲事高拱而久不得擢。后取中旨入阁,高拱不悦。后有人劾高拱心腹张四维,高拱疑殷士儋指使,又嗾韩楫相胁。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五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驱出。这样,旧辅除张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净。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
逐归田里
隆庆六年(1572)正月,高拱为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然而他专横更甚。加之其门生韩楫、程文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专以博戏为务,人都恶之。高拱初尚持清操,后渐狎奢,常对人曰“日用不给,奈何?”门生、下僚闻之,争相进献,“赇纳且集矣”,因此遭致物议。御史汪文辉上疏讥刺时事,语连高拱,高拱召而骂之,亟补宁夏佥事以出。尚宝卿刘奋庸也上疏纠拱,给事中曹大野则抗章劾拱不忠十事,中有高拱擅权报复、排斥善类、超擢亲戚乡里门生故旧,以及亲开贿赂之门等等,穆宗不听。二人皆谪外任。
张居正与高拱为故裕邸旧僚,张居正谋高拱出,高拱也亟称居正才,两人尚称友善。高拱居揆席,张居正又肩随之。高拱多与同列发生冲突,张居正独退然下之,不与介入。对于智谋出众的张居正来说,长期屈居人下,是不甘心的。他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高拱并不察知。隆庆五年张居正为徐阶三子事讽言高拱。高拱下人传言张居正受徐阶三万金贿赂,高拱不辨真假,以此诮张居正,张居正怒,而高拱也疑曹大野之奏章受张居正指使。两人便存隙离交,张居正逐高拱之念渐强,于是暗结太监冯保,以借中贵力量图事。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大渐,召高拱、张居正等入内。穆宗执拱手曰:“以天下累先生”,宣内阁受顾命。时司礼监授遗诏,有二札,一给皇太子;一授高拱,中有遇事内阁与司礼监冯保商榷而行之说。高拱识其矫。未几,穆宗崩,神宗即位。神宗幼冲,冯保倚仗太后势,挟持幼帝。高拱欲惩中官专政,上言五事,请诎司礼监权,还之内阁,又唆门下言路疏劾冯保。高拱想与张居正共成此事,使人语居正曰:“当与公共立此不世功。”居正得迅即密报冯知。冯保游说太后及幼帝前,诬高拱欺太子年幼,欲废之而迎立河南周王,自己得国公爵等等。冯保又买通两宫近侍,复言之,“皇后与贵妃皆愕然”,便决议逐拱。第二天,即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切责高拱擅权无君,数其罪而逐之,即日归田里。高拱原满以为宣诏必是逐冯保无疑,及诏宣逐己,拱不啻为晴天霹雳,“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张居正从旁掖他起。第二天一早,柴车即路,颇为凄凉地踏上了归程。
学术思想
高拱不囿于先儒成说,以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他很赞同同时代思想家王廷相的观点,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他对“权”字更有一套独到的见解,把“权”与“经”比作秤上的“锤”和“衡”,两者关系是“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无定也,而以求其定,其定乃为正也”。即:权和经是对立的统一体,凡事皆有经,其事实行时应认真权一下,使权与经得以统一。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认为“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只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言利也不是不好,痛斥了“君子不言利”的迂腐观点。他还认为正因前人没有把握住这种关系,才造成“经制之略置之不讲”,善理财者不闻,祸国殃民。他自己十分重视理财,重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他的学术思想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思想根源。
历史评价
朱载垕:“且值国家多事之时,先为社稷万年之计。乃通海运,乃饬边防,乃定滇南,乃平岭表。制降西虏,坐令稽颡以称藩;威挞东夷,屡致投戈而授首。盖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勋;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济非常之事。”
朱翊钧:“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当畿庭之再入,肩大任而不挠。位重多危,功高取忌。谋身近拙,实深许国之忠;遗俗似迂,雅抱殿邦之略。幕画得羌胡之要领,箸筹洞边塞之机宜。化椎结为冠裳,柔犬羊于帖服。利同魏绛杜猾夏之深忧,策比仲淹握御戎之胜算。在昔允资定力,于今想肤功。“高拱博大精详,渊宏邃密,经纶伟业,社稷名臣。……慷慨有为,公忠任事。迨殚内宁之略,益宏外御之勋。岭表滇南,氛净长蛇封豕;东夷西虏,烟消堠鹭庭乌。洵称纬武经文,不愧帝臣王佐。” 张居正:“今少师中玄高公,相肃皇帝(嘉靖帝)及今天子(隆庆帝)有年矣。……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执我叛人,款关求贡。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公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所省大司农刍粟以钜万计。曹、沛、徐、淮间,数苦河决。公建请遣使者按视胶莱河渠,修复海运故道,又更置督漕诸吏,申饬法令。会河亦安流,舳舻衔尾而至,国储用足。是时方内乂安,四夷向风,天下歙然称治平矣。”“公虚怀夷气,开诚布公。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有所彰瘅,不我爱憎,一裁于法;有所罢行,不我张弛,一因于时。……身为相国,兼总铨务,二年于兹。其所察举汰黜,不啻数百千人矣。然皆询之师言,协于公议。即贤耶,虽仇必举,亦不以其尝有德于己焉,而嫌于酬之也;即不肖耶,虽亲必斥,亦不以其尝有恶于己,而嫌于恶之也。少有差池,改不旋踵;一言当心,应若响答。盖公向之所言无一不售者,公信可谓平格之臣已!”
张居正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为什么《大明权力场》说他用阴谋诡计陷害高拱
张居正这个人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是政治家从来都不可能是圣人,不可能在道德上做到完美无瑕。官场也容不得完美的好人登上高位,但是你想要在官场有所作为就必须登上高位,不然你做的事永远不可能影响到国家大事。
张居正的志向一直很坚定,那就是他认为国家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整体改革调整的地步了。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登上高位。
所以在嘉靖朝严嵩当权时他小心翼翼地躲在他的老师徐阶的身后,明哲保身。又极具眼光和运气的投身到了当时不得志的皇子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身边取得了的信任,并且和裕王的宠妾后来的李太后以及以后的大太监冯保搭上了线。这都是他以后可以权逼神宗皇帝掌控朝政的重要支撑力量。
等到徐阶好不容易把严嵩搞下了台,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算是熬出头了。然而,他发现他的恩师徐阶虽然没有霍乱朝堂但是是个十足的保守派,自己的改革主张依然无法实现。于是他就开始与当时徐阶的政敌高拱暗中联手。两人同为裕王的人早有联络,而且高拱为人正直脾气火爆早就看不惯徐阶,两人是一拍即合。
高拱在裕王府任职时间长与裕王情同父子这也是隆庆帝登基后他受到重用甚至被踢出内阁后又能很快回去的原因。
在两人的努力下终于把徐阶踢出了朝堂。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达到了蜜月期。可是高拱此人能力虽有但是为人太过耿直而且脾气暴躁又刚愎自用,在执政期间目中无人很少听别人意见。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李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
明神宗年幼继位,宫内大权都落在了李太后和冯保手中,在外朝张居正又拥有极高声望与资历。于是在内外结合之下导致了张居正可以权倾天下甚至让皇帝害怕的地步。当然这也是他后来被抄家挖坟的原因。
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有什么恩怨如何评价高拱的改革
无论是在王其榘从内阁到司礼监其权力的发展角度来论述及高拱的宦海生涯,还是田澍认为张居正没有像高拱一样约束太监权力,而一味地讨好冯保。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张居正与高拱的不同,但事实上仅仅如此吗?
一、是友非敌
1、统一战线
嘉靖三十九年,高拱任国子监祭酒,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有一天,高拱对国家的颓败感到烦闷,就想去秋游,一般这个时候都会找自己的好朋友,心腹之人。这时候高拱找到了张居正,高拱对张居正说:“太岳,你看着大好河山,然则国事颓败……”。高拱无可厚非的和张居正同样是个希望大明朝富强的人,嘉靖年间国事颓败,心中抑郁,但又不能随便舆论天子之事,那么他找人倾诉,这个倾诉的对象必是心腹之人。他找到张居正,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可见一斑。
2、务实思想
高拱入翰林,作“奉诏读书翰林述怀”,诗曰:“技艺宁足先,修能良可慕;古则俱在兹,莫枉郸邯步。”
我们知道张居正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高拱的这番话也很有力地证明了高拱也是一位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推崇者。
3、高拱回眸
高拱罢官后,在回忆他们共事经历时也说:“荆人为编修时,年少聪明,孜孜向学,与之语多所领悟,予爱重之。渠于予特加礼敬,以予一日之长,处在乎师友之间,日相与讲析义理,商榷治道,至忘形骸。予尝与相期约,他日苟得用,当为君父共成化理。”
所以,无论是在思维上,政治举措上,二人都有着惊人的一致。并且高拱年长张居正13岁,岳天雷、嵇文甫、李冰等人更认为张居正很多的举措都是高拱的传承和发扬。
二、友情破裂
中国的大多数合作者一般都是分为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三个步骤,张居正与高拱也不例外。隆庆皇帝给了高拱无上的信任,纵观历史中的权臣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跋扈,高拱也不例外。至于高拱与徐阶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这里就不细说了。
高拱与张居正都是徐阶提拔起来的,但是,高拱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不轻易依附与任何势力,性格急躁,不允许他人异议,到掌权的后期基本上可以用跋扈来形容。《明史高拱传》评价他:“性强直自遂,颇快恩仇。”就是说他有很强的报复心理。因此,高拱当政,徐阶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一点嵇文甫先生在《张居正的学侣与政敌—— 高拱的学术》一文,已将其性格做了描述,这里不再多说。
1、裂缝初现
第一个就是处理徐阶,徐阶的儿子在隆庆五年,二子充军,三子削职为民,留下徐阶若不是张居正暗中力保,估计徐阶不会比严嵩的下场好到哪里去!对于徐阶的善政,高拱全盘否定“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赠恤者,一切报罢。” 不仅把嘉靖年间平反的冤假错案,一律大翻个,还把依附于徐阶的人网罗各种罪名,不断打击。此时的高拱,已经将正常的管理考察变为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徐阶所提拔的真正有才能的人,也有很大部分被打压。
在《答松江兵宪蔡春台讳国熙》《张太岳文集》卷二十六这三封信中都讲高拱对徐阶的急图报复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张居正在严重的局势下,苦心调护,既想保护徐阶,又不能得罪高拱。“仲尼不为己甚,抱怨亦有自当”,表现了他的无奈。
在处理徐阶的问题上,因为徐阶对张居正的知遇之恩,对张居正的提拔,张居正对徐阶只有感恩之情,高拱要打击徐阶,张居正一定会反对,所以在对待徐阶的问题上,二人出现了分歧。
在《答上师相徐存斋九》中说“不敢走介,畏行多露。” 说出来张居正对高拱的跋扈日渐惊心。
2、谨小慎微:
高拱执政,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政治思想方面都有着其独到的一面,但是在个人的快意恩仇与国家大事中(之间选择时),快意恩仇占了上风。内阁辅臣陈以勤因“高拱继至,是多忤戾” ,从隆庆四年至隆庆五年,高拱一连赶走陈以勤、赵贞吉、殷仕儋、李春芳四位大学士。我想张居正心里一定会更加的惊心,人都走没了,下一个是谁,剩下的就只有自己了,一旦政见不合,或者一个不留心让高拱不满意,自己一定是下一个被打击的对象。所以,这一年多的时间,又增大了了张居正与高拱的裂痕。
3、化解危机:
在明代漕运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脉,漕运是联系南北的重要通道,无论是粮食运送,盐铁转运,都依赖于漕运。当时的技术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航行技术都不像今天这样发达,走海运基本上就是不可能。
但是漕运走内陆河,黄河是主干道,河道复杂,水深处河流急,易发生沉船,水浅出石头多,船只经常搁浅。最后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上疏请开胶莱新运河。此事高拱大为赞同,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因黄河水大决,邳州、睢宁,新河之议再起。高拱极力主张开凿胶莱新河,认为这既能使漕运避开黄河,由黄河入海,确保漕船的安全,也能缩短海运路途,使漕船能从山东胶州湾沿此水道直达天津。他在写给时任山东巡抚梁梦龙的信函中,表达了自己开凿胶莱新河的决心。胡槚本是高拱的门生,但是胡槚是个有定见,不随声附和的人,高拱对他也很信任。在张居正和他讲明情况下,胡槚实地考察后,也不建议开新运河,此事才作罢。
试想,本来是生死之交的兄弟,如今落得连劝谏的胆量都没有,张居正对高拱的恐惧以及高拱的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张居正在高拱死后与高拱的亲戚说“使之致疑于我,又波及与丈,悠悠之谈,诚难户晓。”如果说高拱对于张居正感到威胁,那么张居正对于高拱却时时感到危险。
4、直接冲突:
有人向高拱报告,说张居正收受徐阶二子三万两银子,然后张居正则帮忙维护徐阶一家。在大学士的朝房里,高拱见到张居正,半真半假的讥讽了一番,张居正登时脸色大变,指天誓日的否认这件事。高拱勉强承认误会,这个事情在张居正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张居正与高拱的政治友谊到此结束。
三、高拱下台
那么到底高拱下台是不是张居正与冯保合谋呢?亦或是冯保自己在陈皇后以及李贵妃(万历生母)面前进谗言,使得高拱惨败呢?这是个历史上很有争议的疑案。
笔者认为,只能说张居正有非常大的嫌疑,但是说张居正与冯保合谋这种说法却不是无懈可击。
第一,从证据角度来说。
1、我们所知道的来源是清人纂修的《明史》,明季清初人谈迁私修的《国榷》和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亦作如是说。然而考之修于明末崇祯年间的《明神宗实录》,却不见有冯、张二人矫诏的记载。其时冯保和张居正不在人世已经几十年,并且早被视为明朝封建国家的“罪人”,张居正联合冯保说亦已流传甚广,修史者尽可秉笔直书、不必有所顾忌,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即修史者经过考查各种档案材料之后,认为此种说法不合实际,因此而摒弃了矫诏说。
2、《病榻遗言》乃高拱被逐还乡后在病中所为,本系零碎言语,在高拱和张居正死后由他人整理成书,其中有多少属高拱亲笔也大可怀疑。
3、冯保掌管东厂,监视百官言行,高拱有什么活动,他完全可以探知。不需要张居正的告密。
第二,从动机角度。
殷仕儋致仕之前,在朝堂上与高拱大打出手,若不是张居正拦着估计高拱挨打是一定的。如果张居正真要高拱下台,只要他不拦着即可。殷仕儋山东大汉四十九岁,高拱五十九岁,只要殷士儋打到高拱身上,那么高拱根本不会再有脸面做首辅,接下来的论资历也许不是张居正,但是论能力最后必然是张居正掌权。为什么张居正要出手拦住呢?
但是,若说高拱下台与他一点关系没有这就不太可能。
1、高拱与冯保正斗得天翻地覆,他却一直表面上保持中立,高拱将他视为战友,张居正在这场斗争中不可能无动于衷,权衡利弊他一定会做出选择。
2、张居正也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说他不想当首辅那是不可能的,帮助冯保,张居正可做成首辅,并且他有能力应付冯保,实现自己的胸中丘壑,冯保失败,张居正还要战战兢兢的活在高拱的阴影下。只要是个有经验的政治家都会知道如何抉择。纵使是亲如兄弟,在权力斗争中,也只能有一人胜出。
由此推断,最大的一种可能就是在冯保与高拱的斗争中,张居正知道冯保会如何做,也知道高拱会败于哪个地方,他任事件自由发展,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说,张居正并未明显与冯保合作,可能是有意与无意间自己或者通过什么人,向冯保透露如何打败高拱。但若说,势不两立,仇深似海,主动联系冯保,专门为了打击高拱,可能有些言过其实。
综合以上观点:张居正与高拱之间关系的发展比较复杂,既有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又有政见不合的互相排斥,最重要的是张居正本身就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们二人同样一心为国,又追逐权力,这就造成了张居正对高拱友和敌情感的交替变换。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四人中,论能力谁最厉害怎么排名
论耍阴谋诡计,做事无底线、无耻当数严嵩第一,后面三人没那个能超越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厉害,都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特殊的政治大作用。当然要说取得的成就而言,当数张居正了,张居正对风雨飘遥的明王朝,取到缓解作用,暂时挽救了明王朝。但张居正上位有点卑鄙,耍阴谋诡计把高拱赶走,不太地到,死后遭清算也是报应。
高拱有什么贡献
隆庆朝虽然仅仅持续6年时间,但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却十分关键,因为这六年正是明朝从守成向改革转变的六年,也正是这六年的探索,为张居正主持的万历十年改革打下了基础。而在这六年时间里,有一个人同时身兼守成与改革两种角色,是明朝转型的重要推动者,此人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历史画像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整个人生经历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17岁乡试夺魁,眼看就要一飞冲天,结果此后连续十三年止步不前,直到嘉靖二十一年才考中进士并被授翰林编修。
九年考满后,高拱被选为裕王朱载垕讲官,两人建立起了深厚感情。嘉靖四十四年,景王在自己的藩地去世,裕王继承皇位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高拱作为老师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徐阶的推荐下,他第二年便晋升为礼部尚书并入内阁参与机务,眼看就要一飞冲天,结果徐阶与严嵩斗的不亦乐乎,高拱进入内阁也就是捧捧场子,做做样子,没啥发力的机会。
▲徐阶影视剧照
好不容易等到徐阶挤走了严嵩,高拱发现徐阶在霸道这块也不输多少,他也就只能提提意见,具体接不接受完全看徐阶心情,于是高拱一怒之下与徐阶反目成仇,虽然隆庆皇帝朱载垕对高拱欣赏有加,在老谋深算的徐阶面前,高拱仍然是步步落败,逐步退出权力核心。
直到隆庆二年七月,徐阶对朝局感到失望或者说是厌倦了这种斗争,选择回家养老,曾经的好友张居正奏请朱载垕重新启用高拱,五个月后,高拱得到圣旨,日夜兼程回到朝廷,以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的身份,重新回到权力核心。
▲高拱影视剧照
没有了徐阶的制约,高拱在内阁混的风生水起。虽然一直到隆庆五年五月,内阁首辅之位始终都被李春芳所霸占,但李春芳天生一副老好人的脾气,加上高拱身后有皇帝撑腰,因此他在内阁说一不二,基本上行使着首辅的权力。
根据记载,高拱起复后,之前与高拱不合的官员每日惶恐不安,官员胡应嘉直接被吓死,欧阳一敬吓得辞官回乡,尚未到达家乡就郁郁而死。隆庆五年五月,李春芳辞官回乡,高拱成功晋升为内阁首辅,此时他行事更加张扬,同年十二月挤走了阁臣殷士儋后,旧阁臣就只剩他与张居正两个人。
▲张居正与高拱影视剧照
不过高拱的首辅之位并没有坐太久,因为在他后面还跟着一个野心更大的张居正,这两位当年立志一起经世救国的学侣,很快就走向了破裂,明里暗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朱载垕在位时,张居正无法撼动高拱的地位,但朱载垕刚刚去世,张居正就联合太监冯宝挤走了高拱。再往后十年,就完全属于张居正一个人的表演时间。
因此,高拱掌权实际上也就从隆庆二年十二月至隆庆六年五月,攻击三年半的时间,但是这短短的三年半时间,明朝的基本国策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结来说就是从守成走向了改革。比如说,坚持“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思想,整顿边防军队;强化落实开放海禁政策,允许沿海经常贸易;改革赋税征收机制,清丈全国土地;改革官员考核办法,等等。
▲高拱与张居正影视剧照
所以,在前有徐阶守成、后有张居正改革情况下,高拱其实扮演了一个过渡性的角色,这个期间他一面要吸收徐阶的守成成果,一面还为张居正的万历改革打基础,确保明朝的转型能够平滑稳定。事实证明,虽然他在辅政期间有诸多问题,但整体上实现了帮助明朝转型的目的。
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隆庆皇帝“垂拱而治”的思想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这为高拱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朱载垕信奉“垂拱而治”,说白了就是想当甩手掌柜,而他想当甩手掌柜就势必会给大臣以足够的权力,高拱作为朱载垕曾经的老师,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关照。
▲朱载垕影视剧照
另外一方面,这与高拱本身的经历也非常相关,他与张居正本是同窗学侣,而且都对现有政策多有不满,经常一起交流经世救国之道;同时,他一度还与徐阶这个守成派关系不错,对徐阶的治国思想认识比较深刻,所以高拱非常清楚以徐阶为代表的守成派,与以张
居正为代表的改革派,各自的核心思想在哪里,所以能够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如何评价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三个明朝首辅的关系
打发走了嘉靖皇帝,首辅徐阶迎来了老朱家的下一个老板朱载垕,也就是明穆宗。
这个小朱老板,少年时就因其生母杜康妃失宠而不招老爹嘉靖皇帝待见。而且又不是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活的窝窝囊囊,胆战心惊的。好不容易混了个太子位,结果老爹嘉靖皇帝又开始信奉“二龙不相见”,多少年都见不着老爹的面儿。
当太子时,在老师高拱和张居正的鼓励下,积极关心朝局,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在自己手里时,将大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老爹嘉靖死后,他终于能登台唱戏,担当主角了。可惜,当替补时间太长了,猛然间让自己上场踢主力,不适应。朱载垕在位仅仅6年竟然就因病去世了,终年36岁,他在位时间虽短,但过程中的精彩情节一点都不少。
隆庆元年时,高拱仗着自己的新帝的老师,深得新帝朱载垕的宠信,立即指使手下人弹劾首辅徐阶,揭发徐阶的弟弟和三个儿子在乡里横行霸道,圈占土地,而且准备充分,有凭有据。
徐阶虽然好脾气,没有太过生气。但跟他混的言官们愤怒了,心说高拱你也太不是东西了,徐阶把你推荐入阁,你仗着上面有人,直接就敢对恩人下手,太不是东西了。于是他们纷纷将矛头对准高拱,使出看家的本领开始弹劾他,而且这弹劾的势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点儿都没有停歇的意思。
高拱实在撑不下去,谁让自己捅了马蜂窝的,只好于隆庆元年的五月,就黯然辞官回乡了,惹不起,骂不过,只得躲,大明的官员基本都这样。
徐阶收拾完一干人,自己也老了,也累了,而且说实话,他对新皇帝隆庆,有些失望。于是,主动提出辞职回家养老去了。这个消息,可把在家赋闲的高拱给高兴坏了,于是,他收拾行李又到了京城,又入了内阁,谁叫人家是皇帝的家庭教师呢,关系就是不一样。
徐阶退休回家后,终于可以享受斗争完结后的人生了,大量购置田产,据载,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族人和家奴也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关于这点,我要说明一下,大明的官员,个个都不贫寒,尤其是六部九卿退休后的官员,个个都富甲一方。
当时的应天巡抚海瑞秉公办案,惩治了徐阶的家人,虽然徐阶没出手,但他默许儿子用钱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了张居正,最终罢免了海瑞的官职。所以当时,民间纷传:“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甚至把他称为了“权奸”。
直到万历十年(1583年)时,徐阶已经80岁的高龄,万历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他并赐玺书和金银。1584年,徐阶因病而死,被追封太师,谥文贞。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张居正和高拱既有共同志向,又互相欣赏,为何张居正要出卖高拱
嘉靖年间,内阁大臣的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首辅严嵩,次辅徐阶。后面是严世蕃、高拱以及张居正等人。
到了隆庆年间,内阁大臣又换了个排法: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还有陈以勤、高拱、郭朴、张居正等人。
徐阶下台以后,高拱作为隆庆皇帝的帝师,跻身成为了当朝首辅,后起之秀张居正当时并不耀眼,真正跟高拱叫板的其实是赵贞吉,可惜不久赵贞吉就被高拱给拿下了。
万历登基时期,基本也是这么个局面。可以说高拱作为内阁首辅,当时地位相当稳。万万没想到,那个支持他的小弟张居正,居然在背后捅了他一刀。这是为啥呢?
一、张居正也是有野心的人。
高拱仗着自己是隆庆皇帝的帝师,所以先挤走了徐阶,又挤走了赵贞吉,让李春芳、陈以勤等人不敢说话,从而夺取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按道理来说,大家都应该服气,隆庆时期张居正也是相当服气的。而且他知道,只要隆庆皇帝在,他的老师高拱就不会被赶下台。
可是隆庆皇帝只在位6年就去世了,这个时候新上台的万历皇帝,那可是张居正的徒弟。同样是皇帝的老师,你高拱可以为所欲为,我张居正为何就不行呢?
所以说,大家的政治资本是一样的,而且就当时的态势来说,张居正更加有优势。因为他是当朝皇帝的老师,而你高拱只是先帝的老师,不是一个概念。
为此蛰伏在内阁多年的张居正,自然也想要从小弟变成大哥。而高拱还自以为小皇帝好掌控,所以压根就没有把万历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张居正表面上跟高拱关系不错,背地里却每天都用一个小本本,记录着高拱的一言一行,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之处。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明史》
有这么一个阴险的家伙,每天躲在背后记你的缺点,你不倒台才怪呢!所以说高拱有些识人不明,他错误地估计了张居正的杀伤力与野性。
二、高拱颐指气使,狂妄至极。
高拱这个人很有能力,他做首辅的时候,的确让明朝有了青春焕发的迹象。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也有不少毛病,高拱最大的毛病,其实就是狂妄自大,排除异己。
他和徐阶政见不合,做事风格也不一样。所以在隆庆皇帝登基以后,高拱虽说不是次辅,却大包大揽地接了不少活,成为了内阁中手握实权的人物,地位仅次于徐阶。
- 1、赶走李春芳。
徐阶被赶下台后,论资排辈李春芳成为了内阁首辅,可是高拱看他好欺负,总是联合手下人一起挤兑李春芳,迫使李春芳选择辞职。
- 2、吓走陈以勤。
陈以勤和高拱,那是老同事了。早年在裕王府的时候,两个人一起陪着隆庆皇帝读书。可是由于陈以勤当初得罪过高拱,所以害怕不可一世的高拱对付他,因此也主动辞职了。
- 3、逼走赵贞吉。
赵贞吉看高拱太霸道了,所以想要挑战一下他的权威。两个人的矛盾迅速升级,结果赵贞吉以辞职为由,想要胁迫隆庆皇帝收拾高拱,没想到隆庆皇帝居然批准了赵贞吉的辞职报告。赵贞吉就这么一脸懵地回家收拾包袱了。
寻考察科道,拱请与都察院同事。时大学士赵贞吉掌都察院,持议稍异同。给事中韩楫劾贞吉有所私庇。贞吉疑拱嗾之,遂抗章劾拱,拱亦疏辨。帝不直贞吉,令致仕去。拱既逐贞吉,专横益著。尚宝卿刘奋庸上疏阴斥之,给事中曹大埜疏劾其不忠十事,皆谪外任。---《明史》
- 4、罢免殷士儋。
殷士儋和高拱也是裕王府昔日的同事,由于不想攀附高拱,所以迟迟都没有得到升迁。因此殷士儋入阁,引起了高拱的强烈不满。
当时的高拱已经是当朝首辅,他认为内阁成员都应该是自己人才对。恰好有人弹劾高拱的心腹张四维,高拱立刻怀疑起了殷士儋。
殷士儋是个暴脾气,他当面就跟高拱开撕了。不光要找高拱理论,说到动情处,殷士儋居然朝着高拱抡起了拳头。因此殷士儋也被赶出了内阁。
你们看看,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这些内阁大臣,只要跟高拱不是一路人,就都被他给挤兑出去了,高拱这家伙自然是欠收拾的。张居正收拾他,也是他活该。
三、你不动手,人家就要动你了!
实话说,张居正收拾高拱,也是出于自保。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张居正本来是徐阶的人。而徐阶跟高拱是死对头,所以张居正自然跟高拱也是两个派系的。
- 第一次矛盾:
两个人要不是志趣相投,都想着匡扶社稷的话,早就闹掰了。早在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张居正和高拱就产生了矛盾。
当时徐阶还是内阁首辅,他只召见了张居正来跟他一起写嘉靖的遗诏,压根就没有通知高拱,这把高拱气的,就好像徐阶钦定了张居正为接班人一样。
- 第二次矛盾:
当然了,徐阶也不是什么好人,他的儿子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结果被海瑞给抓了。当时徐阶已经退休了。所以他便给了张居正3万两银子,让他摆平这件事。
张居正果然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了,将海瑞给罢免了。这件事引起了高拱的强烈不满,也更加坚信了张居正和徐阶是一伙的。
- 第三次矛盾:
高拱独霸一方,那么张居正想要自保,自然要寻求盟友。这个时候内阁里全都是高拱的人,想要在这儿找盟友是不可能的,所以张居正便跟宦官冯保报团取暖了。
冯保虽然只是太子身边的宦官,但是太子将来登基了,他一定会受到重用。可是高拱是非常讨厌冯保的,朱载垕刚刚去世,他便打算联合百官把冯保给灭了。
这事儿发生以后,张居正知道如果冯保倒台,那么距离自己离开内阁,也就不远了。因此张居正为了自保,不得不向高拱出手了。
结局: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这是高拱晚年对张居正的评价,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小弟,居然联合起了冯保,一起来收拾自己了。
高拱当年在内阁说过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这话立刻就被张居正用小本本给记了下来。等到高拱朝冯保开战的时候,冯保随即换了个说法,把这句话告诉了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
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
这话一出吓得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大惊失色,因为冯保在暗示,高拱有册立藩王的打算。所以没多久高拱就被拿下了。冯保甚至要置他于死地。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内心早就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可是表面上却愁眉不展,甚至连连请求饶恕高拱这一回。这戏演的,小本本咋不掉出来呢?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