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兵法
答:有1.《孙子兵法》在世界都很出名,各国军事指挥者也都研究《孙子兵法》包括美国,美国一直研究朝鲜半岛失利的原因,不得不说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国打败打服了!直到现在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也一直有点敬畏,不得不说这是值得骄傲的,其中的各种军事指挥谋略,或多或少有毛泽东主席的一些军事理论思想,也有《孙子兵法》多少一些思想。还有世界上一些一流军事学院,什么猎人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等等,都在研究我们的《孙子兵法》。
2.还有《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的延续,也很出名。
3.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在战争年代,复合中国人民独有的战术体现,打败日本,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孙子兵法》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不光能运用到战争中,而且它能运用到各行各业,只要你熟读了《孙子兵法》,并能巧妙的运用,它是无所不能!它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人类的斗智斗勇。
今天司马小绢和大家讲一讲!《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孙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讲解战争的经典著作,迄今为止!该书被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它不但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军校的教材,而且很多跨国公司用《孙子兵法》来作为企管理的借鉴,特别是世界各国的商务院校都用《孙子兵法》做教材!
《孙子兵法》更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的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它是各国商战中的法宝,是商界必备的实战手册,是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孙子兵法》一共分13篇,5000多字!孙子(孙武)是著名的军事家,哲学家,被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虽只有短短的13篇,5000多字,但它是对实践战和实用战的精髓所在,每一句都是对实战精湛的论述。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但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它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它可以把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变成精英!
在《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吴王阖闾让(孙子)带一百名宫女进行军训,孙子和这些宫女订下训练军规,凡连续三次还是落后者斩杀,最后把柔弱散漫的宫女,锻炼成铁血军人!
这样的培训方式现在多用于很多国家对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孙子兵法》它可以用于情报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
《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就告诉我们用谋略能外交解决的,就不动用军事手段,即使动用军事手段,也要先争取在心理上率先击垮敌人!
《孙子兵法》它如果运用于战争则百战百胜,它如果运用于工作则游刃有余,它如果运用于商场则战无不胜,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史记》有司马小绢整理编纂,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以水代兵的战例
看这个问题,小编不禁想起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今天带大家看看关羽是怎么样利用水势为兵连斩杀曹营二员大将的。
前期背景:
话说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后来在曹操的影响下(曹军进攻汉中,威胁荆州),为了双方利益,两国讲和。之后刘备组织大军进攻曹操,战争持续一年多,随着夏侯渊被杀,曹操退至长安。
战争经过:
后来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关羽带兵趁势杀至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关羽乘势放水,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被围后于禁投降关羽。
曹营另一大将庞德,带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个河堤上。关羽的水军、船上的弓箭手杀至,一起向堤上射箭。双方从早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下午。这时候,大水越涨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来越小,关羽水军的大船进攻更加猛烈,曹军的兵士纷纷投降。庞德趁乱,带了三个将士,从蜀军兵士中抢了一只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个浪头袭来,把小船掀翻了,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劝降失败被关羽砍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水为兵的例子。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对于这样的问题,史学家从无定论,这本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又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军师”,军师是什么?是谋士,是谋略家,而不是军事家、政治家,军师着重的是“谋略”,当然也有三者兼具的奇才。因此我们接下来所谈讨的更应该是那些居于幕后、出谋划策的仁人志士,而不是冲锋陷阵、上场杀敌的战将主帅,因而像白起、王翦、霍去病等人自然不在讨论之列。还是那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除非当面锣、对面鼓的一对一斗法,要不很难排出个一二三四五,在此我只能按照朝代顺序罗列一番。
1.周朝百家宗师——姜尚,看到这可能有朋友忍不住发问,你上文刚说过探讨的是军师,姜尚是主帅,为何排入其中呢?原因就在于姜尚子牙公就是那种兼具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奇才,他是中国兵学奠基人,历史地位崇高无比,诸子百家皆奉其为本家人物。首推其为第一,当之无愧。
2.东周——孙膑、范蠡,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间,能人辈出,但论谋略,首推孙、范二人。孙膑拜师鬼谷子,田忌赛马小试牛刀,桂陵、马陵之战,围魏救赵,扬名天下,奠定齐国霸业,厥功甚伟。范蠡帮助勾践卧薪尝胆,屡献奇谋,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剧,着实令人钦佩。
3汉朝——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圯上纳履,得授兵法,鸿门宴上,保全汉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刘邦终有天下,而后助太子登位,功在社稷,足称的上汉初第一人(韩信也很厉害,但他不懂政治,终究还是没落个好下场)。
4.三国——郭嘉,三国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但郭嘉堪称三国第一奇士,神机妙算,计谋百出,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想必有人质疑,为什么没有诸葛亮,其实我也很喜欢诸葛亮,但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并不是个谋略家,他的计谋真的有限,大家不要被小说所蒙蔽,那些耳熟能详的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都是小说虚构,正史并无记载,可怜诸葛丞相。六出祁山,寸功未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唐朝——李靖,卫国公李靖也是一位兼具谋略与军事的奇才,一生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
6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发动陈桥兵变,策划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五代混乱局面,统一中原,而后“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为宋朝立下不世之功。
7.明朝——刘基、姚广孝、王阳明。刘基已经不需过多赘述,他已经处在一个半人半神的境界,屡屡救朱元璋于水火,可以说,没有刘基的出谋划策,朱元璋见不到这个崭新的大明帝国;黑衣宰相姚广孝胸有城府,计谋多端,辅佐朱棣,终有天下。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圣人,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江西剿匪、鄱阳湖平叛、两广治乱,他的计谋出神入化,五一不成,一句话,真乃神人也!
以上排名仅代表年代顺序,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若有不当,欢迎诸位批评指正,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有人总拿诸葛亮和刘伯温作比较,那到底谁更胜一筹
先简单看看诸葛亮和刘伯温的履历。
诸葛亮
诸葛亮在26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在茅庐中诞生了《隆中对》。诸葛亮提出先三分天下,再北图中原的战略方针成为未来蜀汉的奋斗目标。
诸葛亮出山没多久,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并出使柴桑游说孙权联刘抗曹。
赤壁之战后,刘备打下了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足食足兵。
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入蜀助攻张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诸葛亮带张飞、赵云入蜀,分兵平定各郡,进军成都。
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之后诸葛亮一直负责镇守成都,为前线的刘备足食足兵。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诸葛亮领司隶校尉.。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执掌蜀汉大权,与东吴修好。
之后诸葛亮一直努力恢复蜀国国力,期间还率军南征,平定南方,使蜀国国力逐渐恢复。
诸葛亮从228年到死,屡次找机会北伐,实现理想。但国力悬殊过大,出征粮草不济,蜀汉也只能割据益州。
刘伯温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元朝统治之下,出过几次仕,辞过几次官,任内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但不为豪强所容。还被同僚排挤。
刘伯温还帮助政府围剿过方国珍,最后不满朝廷腐败,还是以辞官收场。
1360年,朱元璋派孙炎去请刘基、章溢、叶琛出山,另两个都痛快地去了,刘伯温不知道是要学诸葛亮还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绝不去。孙炎再去去请他,他还是不答应,顺便送了孙炎一把宝剑。孙炎没收他的剑,写了首诗,意思是他的宝剑应该献天子,专门斩杀不听话的人。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吗?刘伯温马上写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跑到南京献给朱元璋。这时刘伯温已经快五十岁了。
“时务十八策”涉及的内容很广,都是教朱元璋怎么去争夺天下,做个明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有涉及,甚至连都城都帮朱元璋选好了。
当时朱元璋虽然很有实力,但地盘被元朝、韩林儿、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陈友定等势力包围。这是个四面受敌的地理位置,朱元璋是在夹缝中求存。如果战略出错,朱元璋随时会被吃掉。
“时务十八策”里的军事战略对朱元璋来说真的是及时雨。里面讲到要朱元璋打天下,先南后北,又分析了天下诸侯的优劣,为朱元璋提出先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战略。
朱元璋在八年内先后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势力,北伐元朝,占领了绝大部分地盘。于是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授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70年,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后面几年都是刘伯温明哲保身的时期,干不了什么大事了,1375年终究还是死了。
诸葛亮和刘伯温的理论水平很难说谁高谁低,但他们二人对自己主公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整体上诸葛亮应该比刘伯温略胜一筹。
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江东已经三世基业。刘备还是一事无成。没有诸葛亮,蜀汉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刘备是离不开诸葛亮的。诸葛亮出山虽早,但群雄割据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南北都已稳定,刘备还毫无根基,最后能得到一块地盘,有点侥幸的味道,争夺天下基本上不可能了。
刘伯温出山很晚,50岁出山,诸葛亮50岁时已经是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54岁就死了。刘伯温虽然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刘伯温对朱元璋相当于锦上添花。朱元璋没有刘伯温,也是有很大概率得到天下的。朱元璋出山虽晚,但正是时候,天下群雄割据,还不稳定,正好可以在乱中取利。
诸葛亮的必生才能都有用武之地,前期刘备离不开他,后来刘备虽然有移情法正的趋势,但法正早逝,刘备没多久也死了。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掌权人,他的才能、抱负都可以尽情的发挥。
刘伯温就只能作为朱元璋的谋士,出谋划策,也干不了什么事儿。带兵打仗,轮不到他,治理国家,也轮不到他,他只能提提意见,看着别人干。看游戏和玩游戏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多疑的朱元璋,刘伯温能保命都不错了,更别提去施展才能为大明朝继续效力了。
刘伯温最比不上诸葛亮的就是做人,这也是他不得善终的原因。
这不是贬低刘伯温。刘伯温做人一直表里如一,嫉恶如仇,公正无私,不徇私情。这绝对是个好官。
但是正因为如此,刘伯温树敌太多,得罪的还都是包括李善长在内的大权在握的丞相。特别是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王广洋、胡惟庸是否适合当丞相,他都说不适合。朱元璋要刘伯温当,刘伯温也拒绝了。虽然事实证明刘伯温很有眼光,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可能会对刘伯温很恼火的,朱元璋还是让那三人当丞相,说明他就没把刘伯温当一回事。
诸葛亮做人就圆滑很多,关羽这么嚣张的人都被他搞得妥妥的。诸葛亮一直按刘备的心意行事,从不顶撞刘备。法正睚眦必报,引起不满,别人找诸葛亮告状,诸葛亮根本就不过问。被诸葛亮玩惨了的李严,最后因为诸葛亮死了,忧愤而死。诸葛亮能在蜀汉朝廷树立崇高威望,这与他做人也是离不开的。即使他不是大权在握的蜀汉丞相,朝廷之上也没人会跟他过不去。
有的人圆滑是为了高官厚禄干坏事,诸葛亮的圆滑是为了自己能够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抱负。刘伯温的刚直,使他明哲保身都难,更别提施展才能,为国家,为百姓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