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心情
-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写的什么景色
-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思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心情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是一首写景诗。整首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犹如四副独立的挂轴,并无关联,但一经组合,竟成一副春归图,且呈现一派生机。在一派和煦的春日里。杜甫的心情很好,面对着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成了这首千古佳作。
上联写屋外所看到之景。嫩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鹂在欢快地唱歌,悠远的蓝天上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场面欢愉,有声有色。“鹂鸣翠柳”,成双成对;白鹭翩翩,自然成行。姿势优美,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在联中同时出现,组织成一副绚丽多彩的画面。而黄鹂的鸣叫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情感。
下联写屋内所看到的景物。凭窗远眺,西边山岭的千秋积雪历历在目,再向门外一瞥,远下东吴的万里行船就停泊在江边。风清日丽,空气清新;战乱已平,回乡有望。杜甫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臆是何等的广阔!
四句景语两两相对,各成一联,是此诗的特点之一;四句景语既各自独立成景,又一以贯之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是此诗的特点之二;四句景语随着杜甫的视线的游移又一一转换画面,完整地表达了杜甫这时复杂细微的内心活动和思乡之情,是此诗的特点之三。我们可细心感悟。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题主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恰好我的老师曾经教过我这个问题!
恕樱略抒己见?
“只“是简化字,本来应当作隻。
隻和雙(简化字作双)在古代是反义词,分别表示奇数和偶数。因此,隻在古代只是表示单,独的意义,例如成语“形单影隻”还保留古代的用法的。那么雙则表示成对的意思。
甲骨文隻。一只手、一只隹。隻音从雉,本义为鸟在手中。《說文》:“隻。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
从造字看,隻是手持一鸟,雙是手持二鸟,造字意图十分清楚。而用为量词,是宋元以后,才在口语中出现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如果换成两隻黄鹂会如何呢?翻译一下为两“独,单”的黄鹂!句子是不通的!所以此句用“个”是非常恰当的哦!
那么好多人都在猜测是不是平仄的问题?
其实不然,“只”与“个”在诗词中皆为仄韵!正确的答案就是在宋元以前,尤其是唐朝时期,杜甫那个年代,“隻”字并不作为量词使用哒!您明白了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写的什么景色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下,“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它不是诗(律诗),而是绝句,绝句与诗(律诗)是有所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概念、起源、特征不同。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它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盛行于唐宋,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杜甫(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全文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的意思是说,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唱歌,一行白鹭飞翔于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从四川及周边的山川河流分布上分析,这里指的横断山脉岷山山岭,而不是成都周边的“西岭雪山”,更不是指东北方向的秦岭)上堆积着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的船只。
杜甫在绝句中,到底想表达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天无论小鸟是在柳枝上唱歌、对话、调情,大诗圣杜甫和我们都是听不懂的,因为它们说的是“鸟语”,我们“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画面(意象)描述的也是大自然界中鸟的一种行为,它们依照季节的时序飞行而已,只是作者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境)赋予它们,寄物(鸟、蓝天)而已。其实,离自己想要真正呈现的主题思想“离题甚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言志的重点,意象继续延伸:西岭、千秋雪、万里船。在句中,作者真实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若隐若现,隐喻的意思为:苦读寒窗数载,千秋功名已就,欲乘船扬帆远行,鹏程万里大干一番。
因此说,整首绝句描写的根本不是什么自然景色!如果要牵强附会的去说写什么景色,权且可以肤浅的理解为,描写春末夏初的景色吧,真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概说的就是这层意思。事实上,诗圣杜甫整首绝句以“赋”的手法成文,如诗如画,行云流水,不露痕迹的寄物言志,“寄”美丽的鸟、翠柳、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这些外在的“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在的此时此刻心情(境)与远大的志向与抱负,这才是整首绝句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圣著名于世扬名立万的名句需要一定的胆量,深恐曲解了绝句的真实本意,而贻笑大方。下面我怀着一颗对诗圣的敬畏之心,诚惶诚恐的继续解读如下:
一、如诗如画(物)
意境的空间跨度——在空间上,身处成都草堂的作者,首先描写了草堂前春天的吉祥之鸟黄鹂、翠柳。鸟依附于树,树附着于大地,它们是地面景观景致;其次描写了吉祥的白鹭,展翅飞翔于蔚蓝色的天空,鸟与无垠的天空都是具化在虚无缥缈的空间之中,立体而唯美。两句的意境空间跨度从地面到空间,放飞思想。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春风得意,心旷神怡的心态(境)。另外,还隐藏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地面柳枝上叽叽喳喳的黄鹂小鸟们,你们哪里知道我鸿鹄(白鹭)大鸟一飞冲天,直飞霄汉,壮志凌云的远大雄心壮志呀?)的涵义。
意境的地域跨度——在地域上,身处四川成都草堂的作者,在春天,他是不可能从草堂的窗户一下看到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的,也不大可能(或权且可能)看到草堂门口停泊着不远万里从东吴而来的船。西岭、千秋雪、万里船,这些意象都是虚拟化的想象之物,寄以它们来言志而已。
二、寄物言志
绝句写作的背景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非常好,面对草堂呈现的春意盎然与勃勃生机,他在心情愉悦中,写下这一著名的绝句。
寄上面所陈述的物,来言志:用绝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春风得意的心情(境),欲扬帆万里,仗剑天涯,纵横天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
三、结语
整首绝句描写的不是景色,而是作者以“赋”的手法寄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的志向与抱负。
———————————————
(图/网络)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来了,有两个黄鹂在柳树上鸣叫。
全诗的意思是:有两只黄鹂,在非常茂密的树林中来回穿梭,并且唱着动听的歌声,往天空上面看一行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的白鹭直冲向蓝天,而且坐着坐在窗户口向外看,千年不化的雪堆在山上,听着远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公元前762年唐代非常繁华鼎盛,在成都已延误路程当时正流行安史之乱,杜甫前往梓州避难,第二年的时候战争就停止了,之后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跟着回到了成都草堂,当时因为平息了战争,心情非常好,干什么都是生机勃勃的,情不自禁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篇。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全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资料扩展:
是杜甫得到成都府尹严武的举荐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步员外郎时所作,充满了兴奋与感恩之情。第一句讲述时机来了,第二句讲一群高洁之士被提拔高升,第三句讲杜甫自己寒窗苦读修炼有成,第四句讲接自己出山的船就在门口了。
技巧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用东吴棋圣严武来夸赞成都严武棋术高明。用万里船来表达自己要同舟共济的感恩之意。不漏一点痕迹。外行人读来只是一首风景诗,而内行人却感慨万千、奥妙无穷。
唐朝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第三次入蜀,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同年六月经严武推荐,杜甫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后人以此称杜甫为杜工部。)
见杜甫年谱杜甫在成都草堂接获任命书。正准备去赴任。杜甫此时此刻有感而发,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寄情托志的小诗。很有便要上了严武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