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图

岸防炮和舰炮哪个更厉害?攻戎炮什么样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7 14:02:42 浏览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岸防炮和舰炮哪个更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该知道,舰炮受到军舰的限制,而岸防炮则是无限制的。

在几百年时间,各国海军是反对用舰炮攻击炮台的,认为这是一种愚蠢行为,属于以弱击强,自寻死路。

这是因为岸防炮,比舰炮有着很大优势。

详细来说,就是两点:

第一,命中率的差距。

舰炮想要击中敌人,并不容易。

这是因为即便平静的海面上,也会有一定的风浪,尤其在炮击敌人炮台时军舰为了自保一般会低速运动。

这种情况下,想要击中敌人目标难度是相当大的。

相反,岸防炮则是在陆地上发射,不存在稳定问题,当然命中率会高的多。

其实,原则上除非舰炮射程大大超过岸防炮,不然是不能随便对射的,因为这是找死。

举个例子,

1940年4月开始的“威塞演习”作战行动(即德国征服丹麦和挪威的行动)中,德国海军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在海湾中被挪威279.2毫米大口径岸防炮重伤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属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万8208吨,最大航速33.5节,拥有四座双联装203.2毫米主炮,单座炮塔重达250-260吨,炮弹重达122公斤,最大射程为33.5公里。

该舰服役还不到1年,是德国最先进的新锐重型巡洋舰。

然而,它却在和挪威岸防炮对射中差点挂了。

炮战中,它被奥斯克堡要塞的280毫米岸防炮直接击中,上层建筑燃起大火,重伤不能移动。随后,它又被鱼雷袭击,最终沉没。

讽刺的是,挪威的280毫米岸防炮,就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

可见,在和岸防炮的对射中,口径相同的军舰舰炮并没有任何优势。

第二,

岸防炮可以具有更大的口径,更远的射程,更快的射速。

还是以“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为例,它的排水量已经接近2万吨了,才装备203毫米舰炮。

而普通的重型巡洋舰,排水量还不到1万5000吨。

可以说,各国海军的重型巡洋舰都是不多的,战列舰就更少。

而对于岸防炮来说,它其实不收到排水量的任何限制,可以无限增加重量和口径。

就比如为了增强大西洋防御,二战时德国装备了不少岸防炮,从150毫米到300多毫米不等。

而苏军使用岸防炮的时间更久,甚至导弹时代已经到来了几十年,它还在用。

在1984年1月1日,苏联海军依然有13门铁道海岸炮在服役,8门TM 1-180型在黑海舰队,2门TM 3-12型和3门TM 1-180型则部署在列宁格勒海军基地。

而50年代,苏军陆续将超大口径岸防炮退役,因为他们体型太大,难以逃过空袭,包括6门ТМ-1-14型356毫米海岸炮在1952年退役,ТМ-3-12型305毫米铁道海岸炮也在50年代初退役。

由此可以看到,岸防炮口径的惊人。

攻戎炮什么样子

谢悟空邀请!攻戎炮就是一种车载炮,下边装上两轮子,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在其中,加上铁箍5道。车厢的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的时候将铁锚置于地面,用土压实,以减少后坐力。可用骡马拖曳,也可随军机动,不过,现在的功戎炮可以很先进的。攻戎炮非常好用哦。

下面咱们简单介绍一下功戎炮使用相关问题;作战时你最好自己手动操作,根据敌方阵型的变化瞄准,尽量打堆叠在一起的方阵或者远程部队,不要打骑兵和移动中的单个步兵方阵。另外尽量不要开榴弹,除非对面排成很薄的横排。

不能开火可能是因为炮口前面有其他兵离得太近,让他们朝前走几步或者朝两边躲开就行。或者有可能是你的炮兵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大炮(一般是被敌人冲到面前了),这个时候选中单位,把光标移到炮上会变成小手,然后点右键让他们重新布阵。

以上简单介绍希望能采纳,因不是专业可能会有差错问题,还望大家提出意见指导纠正。2019.4.3.

什么叫战防炮,作用是什么

战防炮全名为战车防御炮,作用是打击坦克和步兵阵地。

台儿庄战役时,为了帮李宗仁打赢这一仗,白崇禧除了调集重炮部队外,还向正在湖南湘潭整训的装甲兵团第二00师发出了征调令。

第二○○师有四个战防炮营,一共72门战防炮,全部都被白崇禧拉到了台儿庄。

除了装甲兵团,武汉卫戍区某师也有一个战防炮连。该师属于甲种德械师级别,参加过淞沪会战,步兵伤亡一半,正在补训,所幸战防炮未有损伤。白崇禧查到后,便把这个战炮防连也调了过来。

所有的战防炮部队出发时,都自带炮弹,另外还有穿甲弹、曳光弹这些特殊弹头(不自带不行,五战区这样穷得冒烟的所在,哪里能提供如此高级的玩意)。他们到达台儿庄前线后,被分别配属到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实行步炮协同作战。

战防炮为车轮炮架,由汽车拉着,跟迫击炮比起来,自然是威武不少。不过究竟有多大效用,起初谁都无把握,包括池峰城在内,也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

在防守阵地前方,日军坦克越来越近,一千米,八百米,五百米,坦克的模样已非常清楚,那副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神情亦一览无余。但见烟尘飞腾处,不是一辆两辆,而是密密麻麻的一群,有十几辆!

战防炮部队始终没有动静,这让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些家伙不是徒有虚名吧,闹了半天,只是样子好看而已。两百米,眼看坦克就要冲过工事,步兵们叹口气,准备扣板机的扣板机,摔手榴弹的摔手榴弹。

在大家想不到的时候,炮兵开火了。穿甲弹和曳光弹纵横交叉,呼啸着从身边穿过,阵地前沿立刻好看起来。步兵们惊呆了,不光守军,跟在坦克后面的日本兵也是如此。

大开眼界的事情还在后面。战防炮采取了逆向点名的攻击方式,也就是说最先中弹起火的不是第一辆坦克,而是最后一辆坦克!只有率先把最后一辆坦克击成死蛤蟆,才能挡住其它坦克的退路,所以炮兵们才要忍耐再忍耐,一直放到两百米才射击。

接下来挨揍的才是第一辆坦克。一头一尾断掉,中间的坦克立刻进退失据,挤成一堆,随后的事情就容易处理了,反正切黄瓜的切黄瓜,剁萝卜的萝卜,怎么整都是菜。

这就叫炮兵战术。中招的日军坦克纵队没得救了,十二辆坦克全部瘫痪,一辆都没能逃得出去,车内尚留得活命的坦克手们纷纷尖叫着从里面爬了出来。本来还有坦克要继续跟上来,见此惨状,赶紧溜之乎也。

守军军心大振,池峰城眉开眼笑,再也不用急到吐血了。

坦克虽未能冲进台儿庄,但乘此机会,一部分日本兵进入台儿庄并占据了好些房屋。石房子的难攻易守,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样,面对日军据守的这些“小碉堡”,池峰城十分头疼。

炮兵们露了一手后,受到步兵的猛烈追捧,一时兴高采烈,颇有技痒难耐之感,见此情景,都主动凑了过来:攻小碉堡,我们有办法!

战防炮能打坦克,已经见识过了,说还能进攻堡垒,池峰城有些将信将疑。

炮兵把袖子一卷,不信是吧,当众试验。他们拉来一门战防炮,对准石墙上的机关枪眼,连开三炮。三炮之后,别说枪眼,石屋都被炸塌一角,日军的机关枪刚刚还叫得欢,没一会就成了哑巴。再听动静,屋里的步枪也没声了。

攻破墙壁的是穿甲弹,紧随其后的是爆炸弹,一炸一大片,显然一屋子的鬼子兵都沾了喜气。池峰城大开眼界,心悦诚服。

黄昏,六门战防炮被集中起来,挨个对好机枪眼,到了深夜一齐鸣放,然后再用大刀队一冲,果然全部解决问题。

如果二战德国有了无后坐力炮的技术,苏联会不会吃亏

兔哥回答;首先要说明,二战德国是有无后坐力炮的,世界上的第一门无后坐力炮就是二战德国研制的。二战德国倡导坦克装甲集群的突击作战理念,也就是闪电战,闪电战的特征就是一个字“快”,二战德国的武器装备体系中坦克、 突击火炮是主力,另外还有一系列的火炮,形成了远中近的火力打击体系,因此,无后坐力炮并不重视。当时的无后坐力在进攻作战中并不好用,导致把无后坐力炮放在放御的定位是当时的德国无后坐力炮的重量。其实无后坐力炮恰恰能够在进攻作战中发挥作用,但前提是重量要轻,一个人能够抗着运动,并在不需要过分组合的情况下就能用,当时显然是做不到的。二战德国共开发出了四个型号的无后坐力炮,总产量约1500门。

二战中德军使用的无后坐力炮;(1)LG4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是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共653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无后坐力炮,重量145公斤,看似很轻,但不能单兵携带,分解后需要再次组合才能使用,看似分解组合很方便,而实战中就显得时间长了,有伤亡的情况下更是会减少了战斗力,射程约6.8公里,如果反坦克这个射程作用不大,通常需要几百公米才有效。

。(2)Raketenwerfer43型88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这个采用了类似现代的结构,采用了三脚架架设,但重量依然达到了146公斤,依然不能支持单兵作战,曾经在北非战场上使用,数量不详,但不会多,几百门而已,该炮射程约700米,有效射程约230米,这样的射程更有利于单兵使用,可惜太重了。这门炮的无后坐力特征非常好,但也有缺点,其尾焰能向后喷出50米以上,这在实战中是很麻烦的,很难保证不误伤自己人,而且巷战或是复杂地形,战壕中使用受限严重,其它的也都有这个问题。

(3)LG40型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个是把LG40型的75毫米口径换成了105毫米,这门炮的产量约528门,是第二多的,射程7.9公里。主要装备伞兵部队和山地部队,388公斤,不知道他们怎么运输的,估计分解组合的时间短不了。

(4)LG42型150毫米无后坐炮,最大射程为6.5公里,这门炮笨重,1944年停止生产。

二战德军无后坐力炮对战争的影响;

无后坐力炮二战德军看来并不重视,究其原因无非是作战理念的不同,德军属于进攻一方,对于武器装备的使用都是以方便进攻作战而配备,无后坐力炮对于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的作用非常好,但当时德军的无后坐力炮使用并不灵活,重量限制了它的发展,而德国不缺乏其它可以替代的火炮。另外,从二战德国无后坐力炮的图片上能够看出来,和野炮,山炮样式没大区别,而其它火炮的精度,射程却优于无后坐力炮,这也是导致德军不重视无后坐力炮的原因。

一门无后坐力炮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格局,无后坐力炮多了,其它的火炮数量必然会减少,从二战德军的无后坐力炮的性能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快速分解是它的优点,但二战中德国的其它火炮同样是优秀的,即便没有更多的无后坐力炮同样也给苏联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无后坐力炮也有它固有的缺陷,并不会增加了无后坐力炮就会给苏联造成更大的损失,只能说是德国装备体系和使用习惯以及作战理念的原因导致无后坐力炮没有大量装备。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是13.98万元的长城炮和福特全顺,买哪个求大神指教

我买了一台江铃宝典pls 四驱皮卡,一台依维柯欧盛短轴低顶3.0自动,皮卡四驱通过性好,车轻,依维柯是面包车,走到风景好的地方睡睡午觉,喝喝茶(改了床车),前后贯通堵车了可以去后面喝茶,空间大不压抑,如果出去旅行,我会开依维柯去,虽然通过性没有皮卡好但是现在的道路都比较好,依维柯底盘也比较高,换了越野轮胎后通过性比轿车好,和一般城市SUV差不多,但是它好在可以露营,可以喝茶,可以睡觉,可以做饭,皮卡就只能单纯的赶路。举这个列子的意思就是长城炮和全顺就和依维柯和江铃皮卡一样的道理。

中国15式轻坦,能不能改装125毫米口径主炮

15式坦克使用加长炮管型94式坦克炮射击时的情景,坦克只是略微的振动,马上恢复静止状态,这样有利于进行下一发装填射击,如果安装的是99式坦克的ZPT-98式125毫米坦克炮进行射击,35吨的15式坦克会振颤的很厉害,较长时间都不能恢复到静止状态,并且巨大的后坐力所产生的振动对炮塔座圈影响很大,多次射击甚至会导致炮塔座圈错位、运动卡死,坦克也就失去战斗力了。

15式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炮来历可不简单,它的我国1970年代末从奥地利引进的英国L7型坦克炮进行仿制的,当时一同引进的还有电弧炉+电渣重溶炉双联炼钢工艺,对炮管有良好的自紧性能提高(也就是使用液压自紧机对炮管内壁进行挤压,使其内壁的金属结晶和金属链更加的致密,有效的提高了炮管的寿命,但前提是要有非常好的钢材),而L7型坦克炮在1980年代之前是西方最好的坦克炮,是英国“皇家兵工厂”在1960年代设计的先进武器,专门用于西方坦克对抗苏联T54A/55和T62坦克之用。

该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膛压高的特点,性能全面领先与当时苏联的D10型100毫米线膛炮(舰炮改装的)。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缴获大量苏制T55坦克之后就换装了L7炮,从图片里看L7炮尾部分(右)要比原来的D10(左)炮体积小很多,大大减小了炮塔内的占用面积,使坦克乘员的舒适度有较大提高,并且整体重量架降低后俯仰机使用寿命和炮塔转动速度都有所提高,非常适合战斗全重20~40重的坦克装甲车辆安装使用。

最新式的ZPL98型125毫米坦克炮的炮管长度已经增加到了52倍口径,是一门重量和后后坐力都大、膛压也更高的重型坦克炮,只适合于战斗全重在55吨以上的重型坦克上安装,96B坦克战斗全重45吨也安装不了,也只能使用50倍口径的前型炮,简单的说98式125毫米炮的体积要比94式105毫米炮大35%以上,由于发射药室容积更大,炮弹发射后其后坐力也会更大,使得35吨重的15式坦克难以承受。

战斗全重42吨的88A型坦克也安装的是105毫米线膛炮,射击后几秒钟坦克就静止不动了,这一点很重要,否则第二发的射击准确性会大大降低。

坦克的设计讲究的是火力、防护、机动性之间的平衡,而不是过于突出某一项,105炮对于40吨以下的坦克来说足够用了,可以完成赋予它的战斗任务,它本来对抗的目标就是这个吨位的中型坦克,安装125毫米炮对抗重型坦克不是它的任务,会头重脚轻的。

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是一样的武器装备吗,如果不是,它们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答, 通过弹药分辨即可。

火箭筒发射的是火箭弹。

火箭弹本质就是一枚火箭,在发射中火箭会持续运作提供向后的推理,保证火箭弹飞行目标。当然也有在发射时,迅速加速完的火箭弹。

无坐力炮发射的是炮弹。

同所有炮弹一样,炮弹一旦出膛只是靠惯性飞行。无坐力炮并不是真的没有后坐力,只是比较小而已。

所以无坐力炮是1门炮,火箭筒则是发射火箭弹,不是一回事。

其实苏联人给RPG取的名字非常贴切,就是火箭助推榴弹。

从外形上来看,火箭筒的发射筒,只是起到固定火箭弹的作用,所以通常很轻便,大部分区区几公斤而已。有的发射筒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发射后丢弃。

而无坐力炮的炮管需要承受膛压,一般比较厚重。以我军82无坐力炮为例,火炮就有25公斤的重量。

另外,无坐力炮有炮闩,再填装的时候需要打开炮闩,火箭筒则没有。

就精度上来说,无坐力炮的炮弹初速快,有的还有膛线,炮击精度比较高。

相反,火箭弹发射以后,比较容易受到横风的影响。尤其是远距离发射火箭弹,受到影响更大。

56式40火箭筒经历过1962年中印战争的考验,证明它是一款非常实用的武器。

中印战争的解放军老兵回忆:在无风情况下,56式40火箭筒炮击非常准确。有经验的射手100米内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标,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印军10个地堡的战例。56式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榴弹,威力不小!地堡被它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轻便的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援。

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随后的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就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威力不足。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对付不了苏军的T62主战坦克。

看看这一段记载:于洪东(一等战功英雄)指挥着两架40火箭筒和两挺机枪也开了火,子弹打在苏军“乌龟壳”的 钢板护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后面有一辆装甲车被40火箭筒命中,冒起了黑烟。突然,于洪东身旁的贾玉明喊道:“排长,敌人坦克从后面冲过来了。”于洪东回头一看,果然,4辆苏军坦克和2辆装甲车,绕过了岛南端,从我国内河的岛西江叉上包抄过来。于洪东心里一阵暗喜,来得好,反坦克雷场该发挥威力了。随即命令战士周锡金说:“用40火箭筒,敲它两炮,把他们引过来。”周锡金熟练地装上射弹,瞄准第一辆坦克的侧甲板,击发了扳机。“嗵!”地一声,火箭弹准确地命中了坦克的腰部,但没有钻透,只震得苏军坦克巍巍一颤。鉴于这些问题,苏军很快装备了改进版的RPG7火箭筒,在60年代全部淘汰了老式的RPG2火箭筒。我军也很快仿制,这也就是今天我军著名69式40火箭筒。

西方认为,RPG7的性能强于RPG2三倍以上,相当了得。

美国统计,到今天共110个国家拥有500多万具RPG火箭筒(还有大量没有记录的黑RPG),至于火箭弹药数量更是不计其数。这500多万中间,就有中国生产的一部分。

至于我军的无坐力炮,在中印战争和中越战争也发挥巨大作用。

无坐力炮最大的优势是射程大大超过火箭筒,而且准确度很高,非常适合打击敌人距离较远的坚固工事。

82无坐力炮的神炮手,曾连发14炮接连摧毁越军12个火力点。

为什么世界各国会选择155mm榴弹炮而不是152mm口径

PCL181型155毫米轮式自行火炮,它是目前我军最新型的军属火力支援武器。

我国就同时装备152毫米和155毫米两种大口径口径火炮,但这是经过了时代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建国伊始,我军陆军装备主要是从苏联引进的,比如说:56式班用步机枪,作为师团级装备火炮同样也是从苏联引进的,比如说图片里的66式加榴炮,它的原型炮就是苏联D20型152毫米榴弹炮。

那么,作为现代火炮的发源地欧美为何会出现152和155毫米两种不同的口径呢?其实在二战之前152毫米这个口径欧美国家也使用分得不算很清,但是二战之后东西方进入到了冷战军事对峙,苏军(东欧)为了搞泾渭分明,选用152毫米为军属大口径火炮,当然这也是为了是战争当中避免炮弹被缴获“资敌”。

就此西方国家也不再研制152毫米火炮了,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集团,各自阵营陆军的陆军主要火炮口径都不一样,并且延伸到了中小口径,比如说:105毫米VS122毫米榴弹炮、81毫米VS82毫米迫击炮…。

美国海军的“克利夫兰级”巡洋舰就安装了MK16型三联152毫米舰炮。

从炮弹的威力来看,枪的口径要是大了3毫米威力就会大增,但是炮弹大了3毫米却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在战场上155毫米和152毫米的为了基本一样。

到了19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55毫米口径目前成为了陆军大口径火炮的最基本口径,绝大多数1990年代以后研制的大口径火炮都采用这个口径,而152毫米目前只有俄罗斯还在坚持使用。

当然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问题,早在“冷战期间”双方的盟友或者说“小弟”就是西方国家多,因为这些欧美国家殖民地历史很长,殖民地军队都是以宗主国扶持的,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当然也是和宗主国一样,苏联解体之后前东欧国家都像西方靠拢,并且很多都加入了北约,重新加入另一个军事集团,武器装备制式化当然也必须改变,比如说:波兰就从韩国购买了不少K9型履带式自行榴弹炮,韩国当然是美国阵营火炮口径当然是155毫米,非北约国家的土耳其和印度…等国也购买了该炮,原因并不是图这炮价格便宜,而是零部件和炮弹的供应量高,要是购买152毫米,只有俄罗斯生产,后勤保障压力很大,甚至一旦与俄罗斯交恶供应就断绝了。

K9榴弹炮上的炮弹自动装填机。

由于国际形式30年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陆军有规模的国家都采用155毫米口径。

还有另外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前面说了虽然155毫米和152毫米炮弹威力相当,但是155毫米的炮口初速和弹道性能却高于152毫米,主要是155毫米的发射药室普遍达到23升,要大于152毫米19升,容量增大发射药装填量就大,弹丸当然炮口初速高,射程更远。

总的来看,155毫米口径的发展前途要比152毫米更好一些,当然对于155毫米的理论研究和火炮/炮弹的制造都是大国才能完成。

大和号460毫米舰炮和陆用460毫米大炮有什么区别

大和级的460mm舰炮的确是赫赫有名,但陆用的18英寸(457mm)火炮,小编还真的没有什么印象。

↑在这里多说一句,大和级战列舰的460mm主炮口径,实际上是由18英寸(457mm)换算为公制长度后向上取整得到的。英国早在一战时期就在暴怒号巡洋舰上装备了实验性的457mm舰炮,装备457mm舰炮的浅水重炮舰也在一战中投入了实战。美国的18英寸舰炮计划也曾造出3门457mm样炮。但无论如何,这3mm的向上取整,让大和级的460mm主炮成为了史上投入实战的最大口径舰炮。

↑除了一战中的短身管大口径臼炮,陆地上最大的火炮就是各种用铁路平台运输的列车炮了。而舰炮由于身管倍径比较高,也有许多被改装为列车炮或是岸防炮的典例。图为用美国新墨西哥级战列舰主炮改装的356mm列车炮。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编翻箱倒柜,总算是找出来了一款457mm的陆用火炮,而它正是一款英国列车炮。

先说说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在介绍日本460mm舰炮和英国457mm列车炮的不同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二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枪支或者火炮的基本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用发射药爆燃产生的能量把弹丸向前炸出去,弹丸经过在身管中的加速过程积累速度(本质上是能量),最后飞出身管。自然,无论是英国的18英寸列车炮,或是日本的460mm舰炮,都要遵守这样的基本原理。


但“都是炮”,基本上就是二者唯一的共同点了。因为舰炮和列车炮二者除了身管和炮尾有着相近的结构外,其装填、俯仰、瞄准系统乃至是弹药,由于遂行的任务以及工作环境差异太大,几乎没有什么完全相同的地方。

英国18英寸列车炮

想必大和级的460mm主炮,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因此小编先和大家聊聊这款英国的18英寸列车炮。

↑在一战时,由于当时还没有像坦克这样成熟高效的机动突破兵器,地面战争的形式依旧是以堑壕战为主。在一些较为关键的战略节点,更是会出现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备工事,甚至是有纵深的要塞。而在那个航空力量尚不发达的年代,攻克这种拥有较强防护水平的目标,往往就只能祭出口径夸张的重炮。

↑1914年8月12日,久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不下的德军搬出了口径达420mm、单炮重达120吨的大贝莎塔火炮,它能将近1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2.5km之外。此前列日要塞在德军大小火炮的轰击下,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力量。但在1914年8月12日的炮击后,列日要塞西北角的蓬蒂斯堡垒中了45发炮弹,坍毁不堪,并于次日被德军步兵攻陷。到8 月16日,随着大贝莎火炮不断向前推进,列日要塞12个堡垒中已有11个失守。

大贝莎火炮的身管很短粗,倍径比仅有16.7,炮口初速也只有400m/s。而且大贝莎需要至少200余人进行运输和操作,在阵地前更是需要数天时间进行部署展开,射击时也只有约8发/小时的射速。

换句话说,大贝莎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敌军阵地前展开,轰击敌军要塞后需要及时进行拆解运输,伴随战线向前推进。它需要一直占据宝贵的一线前线空间,轰击位于敌方前线一线的目标,本质上是一种射程很短的攻城炮。

↑如果负责攻坚的重炮有足够的射程,那么就可以布置在阵线后方,提高火炮在战场上的生存性。如果这些重炮还能架设在铁轨上进行机动,还能大幅减少火炮反复拆装更换发射阵位的所耗费的时间。

而且对于英国来说,一款射程能够覆盖英吉利海峡,甚至能够打到对岸的大威力岸防炮,对于英国自身的海防安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即多佛尔海峡,宽度仅有34km)

↑在一战期间,英国研制了一种18英寸(457mm)列车炮。英国军方本计划将该炮投入西线作战,用于轰击德军前线要塞和其他拥有良好防护的重要目标。但直到一战结束的两年后,即1920年,该炮才完成研制工作并进入英军服役。

关于该炮的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如果小编的叙述有失准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老爷批评指出。

↑该炮的身管倍径比为34.7,在一战时算是身管比较修长的火炮了,一枚高爆弹重达1134kg。该炮的俯仰角为0°-40°,炮口初速570m/s。根据小编的估算,该炮的最大射程应当在33-35km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这门炮不能遂行跨英吉利海峡的炮击任务。换句话说,该炮只能作为纯粹的岸防炮使用。这也是该炮迅速退居二线,在整个间战期和二战期间默默无闻、并在二战结束后被退役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体型较小的列车炮能够通过“弗格勒转盘”的铁轨布局模式获得全向射界,但像本文457mm炮这样体量的列车炮,就只能通过布置弧形铁轨,列车炮通过在弧形铁轨上前后移动进行瞄准。而且列车炮每发射一枚炮弹,便要把身管归位到0°的位置进行装填。这就让列车炮的射速非常低下——即便是不加瞄准地射击,这样一门457mm列车炮一小时最多也只能打出5-6发炮弹。如果算上瞄准、校正的时间,一小时可能就只能发射2-3发炮弹。

图为1942年6月,塞瓦斯托波尔前线,已经就位的德军古斯塔夫列车炮正在等待射击命令,注意因为其体型和重量过于巨大,移动和瞄准都需要使用双轨铁路。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于1915年建造了三条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标准排水量16500吨,航速32节,前两舰“勇敢”号以及“光荣”号首尾各装一座传家宝双联装15英寸(381mm)主炮,而三号舰暴怒号原计划装两座单装40倍径18寸(457mm)主炮,实际上仅安装了舰艉的一座主炮,前甲板被改为飞行甲板(后来循序渐进地,后主炮被拆除,全舰经过数次改装成功蜕变为“暴怒”号航空母舰)

上图为暴怒号全貌,摄于1917年;下图是暴怒号舰尾的单装457mm舰炮。

↑这款457mm舰炮仅生产了三门,第一门被安装在暴怒号上,第二、三门则装在了两艘浅水重炮舰上 。而其中这两条浅水重炮舰中的沃尔夫将军号(HMS General Wolfe),更是创造了大不靠谱联合王国皇家海军有史以来向敌军开火(舰炮)的最远距离记录。

1918年9月28日,该舰向位于比利时城市奥斯坦德(Ostende)以北4英里(6.5km)的Snaeskerke的一座铁路桥开火,最大射击距离达36000码(32.92km)。沃尔夫号向目标共发射了81枚炮弹,而后同级的西利弗领主号又补射了四发炮弹。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款457mm舰炮和之前所写的457mm列车炮除了口径相同,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它们的身管倍径不同、制造厂商不同、采用的弹药不同。

上图是仅存的一门英国457mm列车炮在2013年被运送到博物馆、在码头卸货时的图片。

↑而且当时间步入二战,随着坦克的不断发展,地面战争的形态也从相对固定的堑壕拉锯战,变成了瞬息万变的机动战。迂回、包抄、穿插,成为了二战欧陆战场上的主旋律。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庞大笨拙,还必须布置在距离前线仅有20-30km的列车炮就丢掉了工作——不仅不再需要遂行攻坚任务,而且在面临敌方机动部队的推进时,连自身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都难以保障。

大和460mm舰炮——冰山一角

↑舰炮,绝不仅仅是甲板上的炮塔那么简单。一个完整的舰炮系统至少还应该包括诸如扬弹、装填、旋转俯仰机构、瞄准、指挥等诸多子系统。大和的460mm舰炮,在甲板以下还有多达总深度达19m的6层舱室,负责给甲板上的炮塔提供各种弹药、电力支持。

至少从这一点来说,舰炮的伺服、供弹、瞄准等系统比列车炮都要完备得多。自然,舰炮和列车炮相比,在射速上会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大和级的一座460mm三联装主炮塔重达2774吨。要知道,同时期的一艘秋月级驱逐舰也只有2701吨的标准排水量。如此庞然大物,其反应速度当然也十分迟缓。 大和级的每座炮塔由一台功率高达500马力的电动机驱动,旋转速度却只有约2°/秒。也就是说,当大和级需要将指向正前/后方的一座主炮塔转到90°位置的舷侧时,需要至少长达45秒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采用全功率电力驱动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人工操作,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耗时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值得留意的是,图片右侧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舰尾——凤翔号航空母舰,她是日本自产的第一条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的航母(早期航母多由其他船只的舰体改造而成)

↑大和级的460mm主炮采用3°定角装填,即射击后主炮需复位到3°的俯仰角进行装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炮的射速。不过幸运的是,在电动机的驱动下,大和级的主炮俯仰速度达到了10°/秒。

在以3°的平射仰角持续射击时,大和级460mm主炮的单炮射速能够达到30秒/发,但是此时主炮的射程仅有6000m左右。在对舰作战时15-20km的通常交战距离中,大和级则一般采用20°左右的仰角发射,这时的持续射速也可以保持在42秒/发左右。在遂行对陆打击时,则往往采用40°左右的仰角(此时的射程在40km左右),这时的持续射速在57秒/发左右。

从射速来看,大和级的460mm舰炮还是相当出色的,至少比前文的457mm列车炮强得多了。

本是同根生

↑但是我们退一步说,正如小编在文章一开头时所写,如果只是比较舰炮和列车炮的身管,二者是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的。图为美军将缴获的编号为23的日本460mm舰炮装在LSM-632号登陆艇上,准备运回国进行进一步研究。图片摄于1946年的吴港。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它和英国457mm列车炮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区别。把它装在战列舰的炮塔里,那它就是一门舰炮;如果把它装在专用的列车底盘上,那它又可以是一门列车炮。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7年,苏联推出了一款口径为406mm、采用加长T-10重型坦克底盘的2A3自行火炮,用于向敌军前线发射核炮弹。但由于试装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加之当时的导弹技术不断进步,它和英国457mm列车炮一样,默默无闻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从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制造超大口径的重炮,试图从较远距离外打击敌方重要目标,其实效率不高。遂行远距离打击任务,导弹才是属于未来的趋势。

卡车炮能取代牵引火炮吗

不能。卡车炮是一种介于自行火炮与牵引火炮之间的机动打击兵器,将牵引火炮的炮身安装于重型卡车底盘之上,既解决了牵引火炮无法实施自主机动的问题,也有限降低了武器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战略机动能力。卡车炮在公路上的机动速度一般可达100公里/小时,与普通汽车相差无几;卡车炮的重量较轻,更加适合空中机动。以法军的155mm“凯撒”式卡车炮为例,该炮全重仅为18.5吨,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仅用一架C-130运输机即可实现空中转运;反观相同口径的自行火炮,重量基本都在40吨左右,只有依靠C-17或伊尔-76这样的大型运输机方可完成空中转运。

“凯撒”式155mm卡车炮从C-130运输机中驶出

与牵引式火炮比起来,卡车炮更是优点多多。首先,卡车炮具有自主机动能力。卡车炮以重型越野卡车为底盘,可以依托公路实施快速机动;而牵引火炮却离不开牵引设备,一旦失去了牵引车,就只能靠人力或畜力拖拽,毫无机动性可言。其次,卡车炮的战场生存能力强。在敌方装备炮位侦察雷达的情况下,牵引式火炮只要射击就意味着死亡,因为敌方炮群的反压制火力将在数秒钟之内落地;卡车炮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牺牲,该炮具有即开即停、即打即撤的战场特点,可以抢在敌方报复火力出膛之前,迅速转移阵地。

尽管卡车炮与牵引火炮相比优势明显,却终究无法取代牵引火炮。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无法克服特殊地形障碍。与自行火炮、牵引火炮相比,卡车炮无疑是公路赛道上的冠军,但在战场环境下,各种武器装备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河流、沼泽、沟壑等特殊地形。在这些特殊地形面前,自行火炮凭借其履带式装甲底盘,基本上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卡车炮却只能是一筹莫展、寸步难行。

CH-47直升机正准备吊运M777榴弹炮

这种情况,恰恰是牵引式火炮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由于牵引式火炮体积小、重量轻,可轻而易举地利用直升机将其从甲地吊运至乙地,从而跨越各种地形障碍,甚至还可通过直升机吊运方式,将牵引式火炮配置在交通工具难以抵达的尖端地形上,以便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二是快速部署能力较弱。与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相比,卡车炮显然更适宜于搭载运输机实施空中机动。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把参照物设定为牵引式火炮,卡车炮就只能甘拜下风了。原因无它,还是牵引式火炮体积小、重量轻。

M777榴弹炮发射瞬间

仍以法军的“凯撒”式卡车炮为例,若想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八门制155mm炮兵连部署到预定战场,使用C-130运输机运送“凯撒”式卡车炮,需要8个航次;如果把“凯撒”式卡车炮换成M777式155mm榴弹炮,则只需要2个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