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国辽东军阀公孙渊是如何陨落的他本有机会建立第四国
公孙渊,字文懿,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公孙家族第四任掌门人。
公孙家族割据辽东步骤
第一任:公孙度。辽东原为公孙瓒地盘,后随着其离开;公孙度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填补公孙瓒离开空白。就在中原各路诸侯争霸,无暇东顾之际,公孙度自封辽东侯、平州牧,对周边乌桓、高句丽少数民族用兵,扩大地盘,以辽东王自居。
第二任:公孙康。公孙度死后,公孙康作为长子继承辽东太守职位。因配合曹操,擒杀袁尚、袁熙两兄弟,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在位期间继续对周围用兵,扩大地盘。
第三任:公孙恭。公孙康死后,其两子公孙晃、公孙渊均年幼,其弟公孙恭袭爵继位,成为辽东公孙家族第三任掌门人。曹丕篡汉后,为了得到地方支持,公孙恭为被拜为车骑将军、授假节之权、封平郭侯。
第四任:公孙渊。公孙康因生病失去生育能力、身体羸弱,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曹魏政权不但没有追究其责任,反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利用曹魏、孙吴之间矛盾,左右逢源,被曹魏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之后更是自我膨胀,自封燕王,设置百官,对周边少数民族封官许愿,最终惹毛曹魏政权,派司马懿亲率四万大军讨伐,最终落的兵败被杀的下场。
魏、蜀、吴三国割据争霸,公孙渊作为之外的一方割据势力,参与争霸无疑自寻死路,更别提建立第四国的奢想了
(1)公孙家族能够在辽东割据一方,离不开中原内乱,钻了各方势力无暇顾及的空子。当中原诸侯经过重新洗牌,腾出手的时候,公孙家族以苦寒贫瘠辽东之地予以对抗,无疑以卵击石。当年曹操在备注平定乌桓、收复三郡后,之所以放弃对公孙家族掌控的辽东用兵,就是认为辽东之地鸡肋,留在公孙家族作为傀儡暂时继续掌控。
(2)无论是公孙家族,还是辽东其他人士,都无法真正从骨子里与中原王朝割裂开来,最终趋势是回归中原王朝怀抱。辽东太守自始至终是公孙家族掌握辽东地区的合法职务,离开该职务,公孙家族在辽东也失去了号召力。辽东士族多数为躲避战乱的人士,即使有公孙家族作为当地老大,他们依然心向中原王朝。
(3)从内心来讲,公孙家族就缺乏硬杠中原王朝的勇气,也就是有贼心没贼胆。第一代公孙度趁机中原内乱,也就自封辽东侯、平州牧,目的仅是从名义上来统领辽东地盘。闹得最欢的公孙渊也只是再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后,信心爆棚,才自封燕王的,就这样还不忘向东吴寻求支持。作为家族成员公孙晃,在兄弟公孙渊掌权后,就赶紧向曹魏政权上表公孙渊必反,提前打预防针,由于报告的太超前,曹魏政权没有相信。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东汉末年的公孙氏借助时局和地理位置优势,在辽东地区(今辽阳一带)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武力割据,并时时根据中原局势变化及时调整对外策略,使政权得以稳定和发展。
公孙氏割据辽东地区历经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三世四主,然而到了公孙渊时,其利令智昏、背信弃义、反复无常、极度膨胀,并自立为王的行为,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最终导致被曹魏司马懿灭掉。
公孙度(其爷爷)当政时期。借助于辽东地区远离中原的优势,制定了远离中原纷争,立足东北发展的策略,无论是董卓乱政遭各路诸侯会盟讨伐,还是后来群雄逐鹿中原,甚至曹操主动拉其对抗袁绍,公孙度一概都不参与,而是专心立足在东北发展,对于时常抢掠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和乌丸给予痛击,确保了东北的稳定,为辽东地区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因中原战乱而逃亡的流民进入了辽东地区避难,使得经济、技术、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辽东地区也成了实力较强的割据势力。
公孙康(其父亲)、公孙恭(其叔叔)当政时期。公孙度死后由公孙康担任了辽东太守,此时的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已经具备了一统辽东的实力,公孙度制定的远离中原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公孙康积极改变策略,采取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策略。公孙康死后,手下的众将领就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不但继续执行公孙康的策略,甚至对曹魏更加的顺从,辽东当时还算稳定。
公孙渊夺权当政时期。228年,公孙渊在手下将领的支持下,从叔叔公孙恭手中夺去了辽东地区的领导权。其上台后就改变了依附曹魏的策略,变成了周旋于魏吴之间。并私下派遣使者向东吴孙权称臣,实际上是打探东吴实力,孙权当时感到特别高兴,就命人带上大批珍宝前去赏赐公孙渊,公孙渊知道后,又怕曹魏怪罪,就杀了使者并向曹魏表决心。孙权的这个行为在当时都成了笑话。公孙渊私下向东吴称臣,结果又杀东吴使者向曹魏表忠心。可以说此行为遭孙权痛恨,遭曹魏不信任、怀疑。
后来孙权准备联合高句丽突袭辽东,虽然没成功,但是反映出了孙权对公孙渊的痛恨。237年,诸葛亮死后,曹魏失去了最大的威胁,就开始腾出手来收拾公孙渊了。结果曹魏派去征讨辽东的毌丘俭被公孙渊依靠辽水之险击败了,此时胜利的冲昏了公孙渊头脑,干脆自立为王。其结果更加引起了曹魏的不满。238年,曹魏派司马懿征辽东,围城一月,公孙渊被迫向东南突围失败,后被斩于襄平城。
所以说,公孙渊要是能够再龟缩几年,一不做欺骗孙权那种背信弃义的事,也许受到曹魏攻击时,还可以联合东吴,向东吴求救,也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二是不做背叛曹魏的小动作,不那么膨胀的话,不自立为王,估计也不会加速公孙政权的覆灭。总之,结合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公孙渊的祖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得益于中原地区的群雄争斗的外部环境,以及其祖上根据形势发展所采取的对外策略;而到了公孙渊当政时,中原局势逐渐已经变为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留给公孙渊的时间也不会多,曹魏统一辽东是早晚的时期。另外,就公孙渊的行事风格,无论龟缩多少年,其成就也不会高于其祖上。
司马懿三万人马为何能剿灭公孙渊的十几万大军
因为司马懿是魏顶级军事指辉人物,智谋超群,才能与诸葛亮相比略逊色一筹。公孙渊那是司马懿的对手,公孙渊建立大燕,设的文武百官质量差,一群乌合之众,基本属凑数,杨祚基没有实战经验,也沒有指辉能力,一切都在司马懿的预料之中,加上司马懿粮草充足,不间断攻城,公孙渊没有司马懿兵多,司马懿接纳燕后4万户,人口三十余万,公孙渊每走一步,都在司马懿的掌控和意料之中,待公孙渊坚持不住外逃围歼。司马懿眼光远,不与诸葛决战,知道难胜诸葛,采取最后耗死有病的诸葛亮的办法取得更后战胜诸葛亮。
公孙渊兵多,司马懿兵少,为什么公孙渊却输了
司马懿以少胜多消灭"大军阀"公孙渊是有原因的。
公孙渊祖父起,至父公孙康,都是割据辽东。魏文帝遣使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却首鼠两端,他一方面接受魏的爵位,另一方面上又和孙权联络。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遣幽州刺史一母丘俭携玺书征渊去洛阳。公孙渊知道不好,遂发兵反,自立为燕王,署置百官。司马懿在这种场合,被魏王授权出兵征伐辽东。
景初二年春,马懿带兵四万人,从洛阳出发。六月,军至辽东,公孙渊遣将军卑行、杨祚率步骑数万屯辽隧,作围堑南北六七十里,以迎战司马懿。
司马懿开始展示计谋,他使出声东击西之计。他多张旗帜的,出其南,结果引的公孙渊以精锐大军向南迎战,而司马懿却从北潜渡辽水直趋襄平。
于襄平西首山地方一场决战,大破辽东军,把公孙渊围困在襄平城。当时正值下雨,司马懿没有强攻,而是等。大雨下了一个月,辽水暴涨。这时司马懿开始行动了。他用运船自辽口直接运抵城下。天晴后,起土山,发石连弩射城中,城内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出降。公孙渊眼看形势不妙,从南方突围逃走。 司马懿纵兵追击,斩杀渊父子于梁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