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甲人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6 19:10:20 浏览9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不缺犯人,但对于处理犯人的方式却大有不同。譬如“流放发配”,今日再很难听到这种说法。但在古代这几乎是最受官吏青睐的惩罚,那么古代为何不将犯人关入监狱,而将他们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呢?

这些犯人虽然多是作奸犯科之辈,但是罪不至死。若是关在监狱中,不但要予以伙食,看守和场地也是问题。犯人之食待遇随便,可所需数量却多,小到县邑大到都城,犯人必定不在少数,就算每日供应一餐也是不小的支出。而在古代粮食产量极低,风调雨顺的年头百姓也不过能混个温饱,有时遇上天灾便极有可能颗粒无收。即使到了清朝有高产作物传入粮食增多,在清光绪元年(1875)干旱时仍然饿死一千多万人,易子而食的事时有发生。犯人身上罪孽重重,反而能不劳而获,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长此以往,为了温饱犯罪量可能还会激增。

流放的最初目的是让犯人巩固边疆的军事实力,后来又演变为开发边远地区。很多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一般人都不会主动过去,这就形成了让犯人流放的蛮荒之地。这种方式也不止中国在用,英国就曾将大量犯人流放至澳大利亚充当免费劳动力,可以说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仍有不少人是当时犯人的后裔。在宋朝时海南岛以及沙门岛都是流放之地,清朝流放地多为宁古塔,此地虽在清朝的龙兴之地,但却十分苦寒,有很多人死在流放途中和流放地。

流放不仅能节省国库开支,还能为边远地区的建设提供劳动力。简直是一举两得,难怪朝廷热衷于流放犯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必须要考虑,那就是减少对统治者的威胁,或是为统治者“掩人耳目”。

流放的除了普通犯人,还有两类人需要注意:一是皇亲国戚,二是朝廷重臣。有些朝廷重臣可能犯了事,但出于舆论和朝廷稳定考虑不能将他们问斩,只能流放他们。一旦被流放,这些官员经营许久的人脉关系等都化为乌有,他们也很有可能死在途中。即使他们活着,山高路远他们也难以回来,对皇权也就无法构成威胁。

至于皇亲国戚,他们身份本就特殊,有时他们犯事迫于舆论不得不进行惩罚,但又不能下狠手,只能流放。譬如载漪(光绪皇帝的堂兄,其子大阿哥溥儁险些取代光绪帝),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时认为载漪是罪魁祸首之一,迫于洋人压力朝廷不得不惩戒他。清政府就想出流放一招,名为流放新疆,实则初携家属到西安,后又投靠了姻亲内蒙古阿拉善王。载漪的弟弟载澜也作为八国联军所要求惩办的祸首之一,“遣戍新疆”,在迪化(乌鲁木齐)的生活奢侈,经常骑着骏马,驰骋游乐,经费由迪化县供给。

今非昔比,古代的难题放在如今已经不再是问题,基本的温饱也已经不成问题,交通也更为便捷了,把犯人关在监狱里才更保险。就这样流放一事才就此消弭,其实直到清朝末年,流放还是很普遍的。

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释义:发配给披甲人为奴,为披甲人发配奴隶

拓展资料

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奴隶的存在,而到了几百年后,“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将奴隶制捡了起来。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们除了被砍头,被处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但是这“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为何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所以在清朝很多官员的家属知道要流放宁古塔之后,很可能会选择自我了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那种痛苦,人们更是谈之色变!

清代有没入旗的满族人吗

某位答友认为旗人等于满族人,所以不存在没有入旗的满族人,这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如果把满族理解为一个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民族的话。

但是,有通例也就有例外。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实际可以说有二十四旗。

其中不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有人在民族识别的时候没有自居为满族,满洲八旗中也有没有登记为满族的——这包括了在清朝入了旗籍属于通古斯系统而在清朝灭亡后成为独立民族的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以及索伦系的达斡尔族,也包括为了避免民族迫害而不承认自己是满族的旗人。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所以,本问题更准确的表述或许应该是清代有没有入旗的满洲人吗?

回答也是有的。这包括了因为犯罪等原因被开除旗籍的人,也有没有进入官方披甲人系统的巴拉尼雅玛人即巴拉人——他们是未被满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征服的居住在山中的生女真(野人女真)。

(巴拉尼雅玛人也信仰萨满教)

“人间地狱”宁古塔,清朝女犯人宁愿自尽也不去,到底有多可怕

“人间炼狱”宁古塔,被流放的清朝女子宁可自尽也不愿去的地方。

大家在看有些清朝宫廷剧的时候,或许会看见这样子的剧情,有些被犯了罪的人,会被皇上发配宁古塔。

有些受到牵连的女性在面临到这样子的惩罚后,宁可选择寻死,也不愿意流放到宁古塔去。

宁古塔到底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地方?被发配宁古塔究竟有多惨?

以至于好多人在听闻发配宁古塔的时候,完完全全的没办法接受,甚至于有些人会选择寻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到宁古塔去。

宁古塔在黑龙江牡丹江周边,生存条件奇差至极,并不是很适合老百姓过日子,自然环境无比的极端恶劣,此处长年冰冻天寒地冻,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小青年,在这样的条件下存活下来也是不易的,更何况那一些身娇体弱的弱女子呢?

宁古塔是中国清朝时期最关键的一个流放的地方,据传清朝皇室便是在这儿起家的,是爱新觉罗氏的起源地,例如说在宁安市旁边的觉罗古城,便有好多姓觉罗的人定居,这一个姓氏非常容易令人想到清朝皇室的姓氏爱新觉罗氏。

尽管宁古塔是一个流放的地方,环境恶劣,可是却被清朝皇上所看重,甚至于把宁古塔当做是先祖的起源地给敬奉起来。或许很多人看见此处比较的困惑,清朝的皇室为什么把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当做是起源地呢?

说到底宁古塔的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并不是很适合老百姓过日子。

在清朝的时候好多做错事的官吏民众,都是会被流放到宁古塔,长期从事各种各样的力气活,关键的工作也是开荒宁古塔,即使是你历经重重困难总算赶到了宁古塔,也不易在这儿过日子下来,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也令人不寒而栗,因此有些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就算都还没赶到宁古塔这个地方,内心就早已引起了很大的畏惧。

而且,雍正曾经还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凡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主人可以随意处死。”可想而知,发配到那里的罪犯,他的一生可算是毁了。

并且宁古塔的地理环境还是比较远的,古时候的交通条件又这样的落伍,再加上作为被流放的囚犯,也只有步行到宁古塔去,中间也是经历了好多的困难,慢慢的路程需要走很好长时间,能够好好活着抵达宁古塔也是无比不易的,好不容易到了宁古塔,还需要面临这样恶劣的环境,面临那么多劳累的力气活,想象也是前景渺茫,因此好多囚犯宁可选择寻死,也不愿意到宁古塔去受苦。

尤其是针对那些女人而言,胆量本身就相对比较小,要是被发配宁古塔的话,想一想都快要吓死了,压根没办法承受。

她们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尤其是那一些出身王室贵族的女子,自小衣食无忧,没有吃过什么苦,而宁古塔到京城的路程有4000公里前后,只是凭借两脚连续不断的走,也得走上好多个月,身强力壮的男子都没办法承受,这一些身子弱不禁风的女人就愈发的难了,而且很多还是裹了小脚的,走这么长的路,脚早就已经废了。

况且宁古塔所处的地理位置长年严寒,冰天雪地覆盖,尤其是这一些被发配宁古塔的女人,到了宁古塔过后不仅仅要干许多的粗活脏活,甚至是还有可能会沦落为别的囚犯发泄的工具,过着痛不欲生的悲惨生活,与其说这般,还还不如提早选择脱离苦海。

尤其是那一些稍稍有一些貌美的女人,通过艰难险阻,总算到了宁古塔,却会被当地的人强占糟踏,被流放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遭到到官兵们的欺凌,身子和精神上受到双方面的打压。

就算这一些古代女子担心自尽,那一些担心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受到这般悲惨境遇的古代男性,也会选择让自己的的妻子和女儿提早结束性命,与其说悲惨的被蹂躏而死,还不如提早选择自尽,起码还能留下一些体面。

针对那一些囚犯而言,宁古塔是一个充斥着阴暗的地儿,可是针对宁古塔而言,这一些被流放的囚犯却能给当地带来生机,通过这一些囚犯连续不断的开垦,宁古塔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渐渐的变成了黑龙江最兴盛的商贸古都。

都说东北人厉害表现在哪儿

东北人是不是厉害,要看什么事,分对谁?东北地域和文化决定了东北人的性格直爽,为人热情,骨子里都善良纯朴,可能和南方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很大不同,遇事喜欢直来直去,可能没有南方人的精明,但是,吃苦耐劳,对人仗义豪爽,可以是肝胆相照的朋友!哪里的人都有好有坏,性格不代表人品,无论任何人只有以诚相待才会有回报

清朝满族的旗人是怎么生活的

这个可以看看老舍先生写的《正红旗下》这篇小说。

我们知道老舍就是旗人,他就是正红旗人。《正红旗下》这部小说就是老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末年老舍一家人的生活。看到被圈养了二百多年的旗人们都变成了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尽管他们每月只有可怜的二两银子的俸禄,外加几十斤陈米。但是他们却自诩为是吃“铁杆庄稼”的,整天提笼架鸟,斗蛐蛐,吸鼻烟,什么正经事都不做。

老舍的大姐夫就是这样的人。他什么正经营生都不会干,只会摆弄各种花鸟鱼虫。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他还不在乎,说自己有钱,“满天飞元宝”。什么是满天飞元宝?就是他养的鸽子,据说每一只都很值钱。后来,他实在没辙,抱着鸽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没卖出去,反而被别人忽悠着,又多买了几只鸽子。

我们还可以看到旗人们虽然普遍很穷,但是却特别讲究老规矩老理儿,非常喜欢摆谱。老舍的大姐的婆家,虽然穷的什么仆人都雇佣不起,但是婆婆却把老舍的大姐当成佣人使唤,家里来了客人还要老舍的大姐站在一边伺候,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

老舍刚出生的时候,家里请亲戚朋友吃饭,尽管吃的只是炸酱面而已,但是来吃饭的人特别讲究排场,谁坐头席,谁坐末尾,一点都不能乱。

可惜,《正红旗下》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只是写了十一章。所以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老舍的《茶馆》,那里面的常四爷、松二爷都是旗人。看看这部话剧,应该对清朝末年的旗人生活有很多了解。

清朝说的宁古塔在哪里皇帝总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当年起兵时曾在这里驻扎过军队,可以说宁古塔地区是清朝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清朝入关之后,关外主要由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管理,宁古塔将军所辖范围为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宁古塔就是他的治所和驻地。后来在康熙年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留副都统镇守宁古塔。尽管如此,宁古塔一直是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地位非常重要。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也要从此处接收转运,可与盛京齐名。可是这样重要的地方为何却成了发配流放犯人的处所呢?

早在清朝以前,往往是将犯人发配到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随着几次人口迁徙,加上南方的发展,昔日贫瘠之地逐渐富裕,失去了惩戒的作用。反倒是当时的东北,又冷又穷,刚好适合,这个俄罗斯发配犯人到西伯利亚一个道理。而且,朝廷并不能将这些要犯扔过去一走了之,必须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下。因此,自然条件恶劣又驻扎军队的宁古塔,当然成为了首选。针对流人历史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清朝时期,被流放到东北的流人数量有 140 万人之多,且主要被流放之地就是宁古塔。 另外,清廷向宁古塔发配犯人,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些人到了宁古塔后,往往被脱掉光鲜亮丽的衣服,向普通百姓一样参加劳作,从客观上避免了宁古塔衰落破败。另一方面,清廷也要向老祖宗表达胜利者的战果,这就如同战时的献俘仪式一样。 有清一朝,尤其是清朝文字狱最兴盛的那些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吴兆骞,金圣叹家属,吕留良的家属等等。这些人的到来,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思想文化,客观上也促进了宁古塔本地的发展。

至于披甲人,就要从女真的八旗制度说起,在八旗制度中,旗丁主要分三类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其中的“阿哈”是指奴隶,“旗丁”则是指女真人,而“披甲人”就是指归降于女真的人,种族不一,有土著人,也有汉人和朝鲜族人。这些归降的披甲人虽然编入八旗军,但是不同于那些贵族女真可以入关享受荣华富贵,他们大多都得世代为清朝驻守边疆,而边疆常年冰封,环境严酷,生活非常艰辛,朝廷为了安抚他们,常会把犯人或家属发配给他们为奴,以稳定军心,做了奴隶,终日劳作不说,自己的生命完全捏在了主人的手中,生死全靠运气。

所以被流放到宁古塔为奴的犯人不仅要承受宁古塔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接受辛苦的劳作,而且还要经受披甲人主人的考验。对于犯人来说,被流放宁古塔为奴虽不是死刑,但无疑也是一种极刑。所以“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惩罚,足以诛心。

清宫剧里经常提到的宁古塔和披甲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清宫剧对国人的历史兴趣和历史知识培育是有贡献的!看了《甄嬛传》和《延禧攻略》,都提到了清代流放地“宁古塔”,令很多人感兴趣!要了解宁古塔,那得先说清代的流刑制度。
清代沿用传统五刑刑罚:笞、杖、徒、流、死。死刑肯定是最严重的刑罚,有腰斩、凌迟、枭首、绞死等!笞刑、杖刑相对比较轻的刑罚,当然也存在杖毙情况!徒刑是罚犯人为奴服苦役。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刑罚,令犯人和家人如同此生永别的感觉!影视剧中流刑犯与家人抱头痛哭告别的情形是真实的!为什么会这样?与流放地有关!
流放地与宁古塔

清代流放地主要为砂碛、苦寒、烟瘴之地,具体地区有新疆、宁古塔、两广地区。新疆主要为砂碛之地,自乾隆平定新疆后成为犯人流放之地!林则徐曾被流放新疆!两广为传统烟瘴区域,容易传染疟疾、痢疾等疾病,还有大量毒虫的侵害!而苦寒之地就是东北的宁古塔附近,冬季寒冷漫长!宁古塔是满语,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我们现在就明白清代流刑可怕,路途遥远,流放地又条件很艰苦,犯人易不堪旅途劳顿病死或病死流放地!这就是流刑的可怕!

东北作为满清龙兴之地,长期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向东北移民。所以,宁古塔流放的主要是旗籍罪犯!

清朝有人犯了罪被判处发配披甲人为奴,何为披甲人,为什么犯人听到判决会立马吓尿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为何清朝有人犯了罪被判处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会立马吓尿?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会发现,这句话已经成了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从语气上分析,这肯定是一种极重的刑罚。那么,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到底有多可怕?宁古塔又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把罪犯流放到那里去呢?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清代有五大主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判决下达后,犯人必须一个月内上路,法律术语叫起解。京剧剧目《苏三起解》,用的就是这个词。

根据罪责轻重,流放的距离远近也不同,一般以1000里为一个量级。流放宁古塔,有4000多里的路途,而且去的是终年积雪的不毛之地,在流放中基本属于最重的刑罚了。

流放途中,犯人必须一直戴着沉重的枷锁,直到流放地才能打开。一旦淋雨,枷锁变得更加沉重。如果行走在陡坡悬崖,密林山径,其辛苦与危险可想而知。所以,如果没有打点好押解的差役,饿着肚子带着枷锁赶路的犯人随时可能倒毙在流放途中。这也导致流放的死亡率高得惊人。

犯人一路北上,出山海关,渡辽河,越长白山,涉松花江,一直走上4000多里的路途,踏上冰雪笼罩的苦寒之地。这里便是令古人闻之色变的流放地——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是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设有宁古塔将军。今天的海林和宁安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但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这里却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宁古塔将军府所在的城市位于河边,一些短木头插在土里当作城墙,周长约3里,开了4道城门,城门用碎石砌成,这就是宁古塔城了。城里修筑了几间茅草屋,那就是将军府了。这样的城门和房屋,遇上大雨就会倒塌,倒塌了就不得不重修。政府机关尚且如此,那些流放犯人的生活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今天的海林和宁安一带,虽然冬天依旧漫长,但并不像古书中所说的那样极寒多风,长年被冰雪覆盖。是古人夸大其词了吗?并不是,这是因为300多年前的地球,正处于远比今天寒冷的小冰河时期。

东北是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是这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清廷为什么要把犯人流放到自己的老家呢?

首先是当时东北的恶劣气候,可以让罪犯受尽磨难,达到惩罚的目的。其次,把犯人流放到满族的发源地,让他们开荒种地,修桥筑路,以此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可谓一举多得。

据统计,清代流放到东北的犯人,总数约有150万之多。京师通往东北的流放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人或名人家属: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家属,崇祯三子朱慈焕的家属,吕留良的后人,金圣叹的家属……

对大多数不幸的流放者来说,到达流放地,不仅不是苦难的结束,反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去向有二个,一是为奴,就是影视剧里常见的所谓“与披甲人为奴”;第二个是去当差。

披甲人,大多指的是战场上敌人投降后,披甲上阵为己方征战或戍边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正是因为没有哪个八旗子弟愿意到极寒的边疆戍边,所以这项重任就落到了地位较低的披甲人身上。

与披甲人为奴的流放者命运最为悲惨。一旦为奴,就意味着没有丝毫人身自由,这些奴隶的命并不比一匹马一头牛更重要。如果主人愿意,他们可以将奴隶处死而不须负任何法律责任。一旦为奴,终生不许赎身,子子孙孙都要为奴。所以流放者在听到判决中“与披甲人为奴”一句时会吓尿,因为等待他们的命运真的是生不如死。

与为奴相比,当差相对好得多,起码还有人的基本待遇和相对的自由,尚存一丝在有生之年回到关内的希望。

恶劣的气候,贫乏的物质,不能自主的命运,远离家乡与亲人的离愁,让流放到这里的人日渐绝望。能够找到路子的,都设法尽早离开这个鬼地方,而没钱没门路的,最终只能是惨死他乡。

古代发配于宁古塔的,其后人还有生活在宁古塔一带吗

在有关清朝的电视剧里,经常有人听见皇帝说,“贬为庶民,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让犯人很惧怕,有时宁可自杀都不愿发配宁古塔呢?

《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宁古塔在牡丹江一带,说起来算是满人的发源地了。

虽说现在是个物产丰富,繁荣的城市,但在古代这也属于极其苦寒之地,以渔猎为生,生产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而犯人又大多是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也算是士大夫阶层,哪里受过这种苦?

尤其是发配的路途中凶险无比,面临老虎豹子等野兽,以及绿林强盗等“人祸”,水浒传里武松就在发配的路中,一座破庙里差点被杀,之后更是险象环生,每次都险些命丧看押的人手中,何况是没有武功的士大夫们?

犯人都是带着枷锁或者脸上刺字发配的,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而且不能骑马,必须徒步,沉重的锁链让他们精疲力尽,可能还要面对看守官的皮鞭,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加上盗贼横行,动辄就有性命之忧。

到了宁古塔后,一般性命是没啥问题了,管饭还是有的,就是要做奴隶,做苦力,这些养尊处优的犯人,不得不垦荒种地,修桥筑路,为当地官员做牛做马,沦为当地富户的家奴,总之生活悲惨,没有尊严。

那么这些犯人有没有后人在宁可塔生活呢?当然有。沦为家奴的犯人,主人还需要“家生子”,需要他们繁衍后代接着帮主人干活;而那些铺桥修路,建设满人家乡的奴隶,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但在宁古塔劳作过,而又活下来的,简直是九死一生,当地有句话说:“到过宁古塔,是个黄泉也不怕”。这足以说明为什么犯人宁可死,都不愿意去宁古塔了。

清朝强调人种等级制度,旗人是贵族阶级。还有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是奴隶,旗丁是相对较高的女贞人,而披甲人是降清的汉人,披甲人是自由人当中最低等级,打仗冲锋在前,干活劳作都是他们。

披甲人是旗人的奴隶,而宁古塔的犯人极其后代,往往发配为“披甲人的奴隶”,帮披甲人干活,还经常被活活累死,可见地位之低,生存环境之恶劣了。

不过在宁古塔犯人的建设之下,清朝的龙兴之地已经很繁荣了,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不怕被流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活下来,而且繁衍后人,过着滋润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