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果后金不进攻明朝,后金的结局会怎么样
- 辽,金,西夏,后金,算不算都是女真族为什么
- 高句丽对于隋唐来说,跟后金对于明朝是否一样
- 金朝和后金(后来的清朝)到底有没有关系
- 为什么明朝上亿人口,打不过人口三十万不到的后金
- 为什么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金尸体被火化,广渠门大捷后金尸体又掉河里,场场大捷就是没有敌人人头
-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 后金入侵朝鲜的时候,明朝为什么不进攻后金
- 清朝与后金可以被称为一个朝代吗
- 朝鲜肃宗李焞的母亲是谁明圣王后金氏简介
如果后金不进攻明朝,后金的结局会怎么样
如果后金不进攻明朝,那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
上一次我们说过,如果后金不入关,只是在关外扎根,然后入关劫掠,那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地域强国,因为只要有庞大的劳动力做支撑,东北丰厚的资源就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如果后金不去掳掠明朝,那情况就很悲观了。不去攻打明朝,意味着后金只有松嫩平原一地,而无缘已经被高度开放的辽河平原。
当时在长城外围,后金控制的区域虽然不小,但人口是真的少。而且女真刚刚开始从渔猎民族再往农耕民族过度,生产力实在是低下的不行。如果只靠自己生产,根本维系不了强大的八旗军。而没有八旗军做保障,努尔哈赤也就控制不了建州女真之外的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
不去打明朝,努尔哈赤就只能选择去掳掠朝鲜。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源,但朝鲜终究是弹丸小国,也是难以支撑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而且攻击朝鲜,势必会引起明朝的不满,到时候可能会再次重演一场“萨尔浒之战”。只不过这次孰胜孰败,就不一定了,因为如果是出兵援朝,明军肯定不会像萨尔浒一样出兵那么多,而第一战杨镐战败之后,被撤职是必然的。那第二战,指挥官很有可能就换成熊廷弼了,如果明军的大部精锐尚在,评价熊廷弼的指挥,打败还在初级阶段的努尔哈赤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就算是明朝不管后金,后金不惹明朝,双方相安无事。俄罗斯人最后也会渗透进来,然后用他们最擅长的挑唆策略,导致女真各方被削弱的不堪一战,最后只能臣服沙俄。
所以不打明朝,后金根本活不下去。
辽,金,西夏,后金,算不算都是女真族为什么
“辽”,朝代名。公元916~1125年。后梁贞明二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称帝(太祖),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天显二年耶律德光(太宗)改国号为辽。
辖境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河北、山西,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海,西及天山。
其与北宋长期对峙。耶律延禧(天作帝)保大五年为金所灭。
“金”,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姓完颜氏;世居于松花江之东,服属于辽。
至阿骨打统一各部,称帝,国号金。为蒙古所灭。
“西夏”,宋时党项羌族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公元1038~1227年。
据有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按西夏国主为拓跋氏之裔,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于唐,赐姓李。宋时,又赐姓赵。世为夏州节度使。至(李)元昊称帝,传十主,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见:(《辽史》、《西夏传》。)
“后金”,明末由女真人在东北地域建立的政权,国号金。公元1616~1643年。为别于金朝,史称后金。
太祖(天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
“女真族”,系我国少数民族名。乃满族的祖先。
周时称肃慎氏。汉三国.晋叫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隋唐叫靺鞨,五代时始称女真,后属于辽,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辽天庆四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王朝,与宋并立。
辖境北至外兴安领一带,东北至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
明初,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受明奴儿干部司管辖。万历四四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合并各部,建号为(后)金,崇禛九年皇太极改号为清。
其辖区西起贝加尔湖,北至外兴安岭,南至日本海,东达鄂霍次海。于1644入关,不久统一全国。
因清朝改称其族为满洲,后遂简称满族。参阅:(《旧唐书》一零九.《靺鞨传》、《金史》、《清太祖实录》等。)
综上所述:除辽、西夏外,金、后金,均与女真族有本源之系。
高句丽对于隋唐来说,跟后金对于明朝是否一样
高句丽这个国家超级厉害,从东汉一直到隋唐,在公元前37年正式建国,到了公元668年才被唐高宗给灭了。长达7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王朝在历史上的确少见。
高句丽的地盘在我国的东北和朝鲜、韩国等地。其实他们对隋唐的威胁,相当于是后来后金对明朝的威胁,基本一模一样。
不过这个高句丽和后来的高丽王朝是完全两个概念。高句丽被灭国以后,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以后,高丽王朝才再次出现,两者虽然都处于那个地区,可是性质完全不同,后者也不是前者的继承。
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消耗巨大。
隋炀帝是个随心所欲的皇帝,他登基以后,看东北那地方好像还不能自由出入,心里就不太舒服了。当年汉武帝为什么能拿下那块地方?凭什么我不能去鸭绿江钓鱼?
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三月乙亥,以柱国杜彦为朔州总管。夏四月癸卯,以蒋州刺史郭衍为洪州总管。五月辛亥,诏畜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高元官爵。秋七月壬申,诏以河南八州水,免其课役。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书》
隋炀帝不爽了,后果也就严重了。他带领着百万大军朝着高句丽进发。高句丽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原王朝乱了这么多年,现在又大一统了。
-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由于找来运粮的百姓太多,导致了民变。而且高句丽严防死守,根本就突破不了,结果这场征讨无疾而终,百万大军只好回家。
- 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本来也是聚集了一百多万人马,结果国内再次发生叛乱,这次叛乱的居然是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事情有点严重,为此隋炀帝只好回去平叛。
- 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个时候隋朝内部的叛乱已经不少了,而高句丽实在是被打得没脾气了,索性就请降了。这是一次诈降,但是隋炀帝为了面子,也只好承认了这一点,因为他得快马加鞭回去平叛了。
可以说在隋炀帝手里,高句丽是完全可以平定的,但是平定高句丽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每次出征都要出动上百万人,这对隋朝的影响太大了。
为此平定高句丽的三次战争,活活把隋朝给拖垮了。等到隋炀帝回去打算平叛的时候,其实已经来不及了。
唐太宗打服了高句丽,却没能灭了他们。
李世民也是个好战分子,高句丽万万没想到,隋炀帝刚走没多久,李世民这样的人才又冒出来了。
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吐谷浑等国以后,又打败了薛延陀汗国,可以说周围的小国家对唐朝都表示了臣服。
唯独恢复元气的高句丽表示不服气,新罗派来的使臣表示,咱们想来进贡,可是半路上被高句丽给拦住了。高句丽不给李世民面子,那事情可就大了。
李世民在贞观18年,带着张亮、李世绩、李道宗等人,带领6万大军朝着辽东进发。李道宗先发制人,斩杀数千高句丽兵,李世绩又攻占了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虏了两万多人。张亮大军又攻占了卑沙城,俘虏了8000多人。
李世绩是个猛人,他一路打到了辽东城外时,高句丽的四万多援兵也赶了过来,结果被李世绩和李道宗合伙击败。此后他们攻入辽东城,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兵,俘虏了五六万人,将辽东改名为辽州。
此后唐军又占领了白岩城,改名为岩州。在安市遭遇了15万高句丽援兵,结果唐太宗在这里再次击溃高句丽,并且斩杀了两万多人。
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旧唐书》
可惜这次征讨,并没有打下安市城,而当地的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大东北有多冷我们是知道的,唐太宗只好选择班师回朝。
此后唐太宗不断派小规模的人马去袭扰高句丽,让他们疲于应付。只要是粮食生产的时候,就去打扰他们让他们粮食歉收,这位后来唐高宗灭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原王朝,那么高句丽很可能会变成后金。
我们都知道,明朝到了后期,一直都被后金打压欺负,他们疲于应付的同时,自己的国力也是一蹶不振。
其实高句丽和当时的后金是一模一样的,要不是隋炀帝、唐太宗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中原王朝无比强大的话,那高句丽说不定就会选择南下。
从隋炀帝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来看,高句丽的实力其实也很强的。只不过他们不是当时的中原王朝的对手。
据历史记载,高句丽的总兵力怎么也有60万人之多,可见这不是一个小部落,而是一个强大的集团。
后金建立的时候,其实才五六万兵马,他们以这样的实力,也能够横扫天下,夺取大明朝的江山,可见高句丽的潜力也不小。
不过高句丽运气也不好,没出什么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建国了,在三国时期打不过曹操也就算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南下分一杯羹呢?是嫌南方太热了吗?还是说在留恋东北的雪?
总结:多亏了隋唐的努力,才使得东北得以平息。
隋炀帝虽然名声不是很好,但是他对高句丽的消耗,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太宗就更别说,他把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基本都给打残了。
唐高宗虽说是坐享其成,但是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终于将高句丽彻底平定。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北地区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参考资料:《隋书》、《旧唐书》
金朝和后金(后来的清朝)到底有没有关系
关系肯定是有的
但是这个比较难捋顺
明代的建州、海西、东海三支女真人,是在逐渐南迁后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原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相继解体,向地域组织过渡,最后大多成了满族的成员。
应该说完颜阿骨打这一支和努尔哈赤这一支,应该有点吸收容忽然最后的结果。
满州是要比女真晚,但是最后努尔哈赤兼并吸收了女真的一部分。逐渐的演变过来的。
:满洲(通古斯)人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有亲缘关系。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口述,郝晓辉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写到:“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被当时的中国明朝府政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
为什么明朝上亿人口,打不过人口三十万不到的后金
明朝的朝庭官员上下都是贪污腐败无能之辈,明朝的老百姓在腐败无能的朝庭领导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老百姓也不真心实意帮助朝庭,明朝人多但是明朝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明朝的将领腐败无能贪生怕死人多也只是肉多而已。后金人谁少但是后金朝庭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后金的男女从小就骑马射箭学武,后金的朝庭和将领不腐败也不贪生怕死,后金的军队人家不是乌合之众,后金的军队训练精战,明朝的军队和后金的军队相战就给群羊战野狼一样不堪一击,所以明朝的军队被后金军队打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金尸体被火化,广渠门大捷后金尸体又掉河里,场场大捷就是没有敌人人头
提问者之所以会这么发问,肯定就是以首级数质疑宁远之捷和己巳之变时北京城外广渠门之捷的真实性。就我个人看来,宁远之役、宁锦之役、己巳之变中的广渠门之役对明廷来说确确实实是胜仗,虽然这三场胜利从过程上有些遗憾,如宁远之役中,觉华岛被后金攻陷,但至少这三次战役打破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刹住了辽东战局明军遇到八旗军辄一溃千里的风气,这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单纯从首级数质疑这些胜利,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据史料记载在宁远之战中,明军还是有斩首数的,以谈迁的《国榷》言之,为“斩二百六级”,就是宁远之战明军所获首级是206个。但是这不意味着后金就这么点损失,哪怕是清方史料上的缩水数据都显示清军死了500人,“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所以斩首数并不是衡量军功和战争意义的唯一标准。如果真要在首级数量斤斤计较,历史上多少胜利会被抹杀。
就比如南宋名将岳飞,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他在建炎四年与金军大战于清水亭并获得胜利,据史书记载此战岳家军共斩首175个,难道就可以说金军在此次战役中就损失了175个人。
《鄂国金佗粹编·卷五》:二十五日,战于清水亭,金人大败,僵尸十五余里,斩耳带金、银环者一百七十五级。大家注意一下,原文还有“僵尸十五余里”,金军若只被打死175个,是怎么造成“僵尸十五余里”的效果的。当然,会有部分人认为岳珂是岳飞的子孙,他在编写《鄂国金佗粹编》的时候肯定会吹自己的祖宗。
那么我们以下就来看看明朝写的资料,我的手头刚好有本明朝的志书,名叫《万历朔方新志》,在这本志书中详尽罗列从洪武年间到万历年间西北明军的军功,并附有斩首数,上面的斩首数量大部分都没有破200个。嘉靖三十三年的红井之捷甚至被称为“百十余年罕见之捷”,但是首级数只有142颗,若把斩首数当做对方的实际损失,敢情100余年来罕见的大捷就打死蒙古人142个,这真是要吹破天际啊!
接下来说说宁远之战,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是一场守城战后金是攻城的一方,明军是守城方,也就是说后金是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明军总不能在守城过程中跑下城墙去割斩首级吧!而且据史料记载八旗军在战役过程中有抢收己方尸体火化的行为,所以宁远之役割级如此也是在意料之中,而且我判断这大部分首级不少应该来自于参与凿城的后金士兵,他们的尸体毕竟离城墙太近,抢收有风险,在全军撤退后不得已留下,可能就被明军斩级了。
而北京城外的广渠门之战之所以辽东军没有斩级数,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首先,广渠门之战属于明军与八旗军正面野战对抗,而在野战中割取首级是一件相当误事的事情,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吃了争抢首级的大亏,在战役过程中,士兵居然为了首级互相争斗了起来,完全忘记了杀敌的本职工作。
《建州闻见录》:上年秋间,来见一行,详言西路天兵一阵极精勇,胡兵几不能当;而争割首级,无意力战,一胡之仆,十余骑皆下马争之,故以致败覆。经过一系列失败,明军总算吸取了教训,严令士兵不许割斩首级,以免战败偾事。如在宁锦之战中满桂严令士兵不许斩首,在严格军令下,只有家丁丁自雄斩首一级而已(总不能说此战后金方面死一人而已)。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满桂奏报:援兵东行为笊篱山,奋勇力战,虏死甚众,将令不许割级,止有丁自雄于马上斩一级,恐伏不敢穷追。除此之外,还有蓟辽总督阎鸣泰的奏报,同样也提到了不许割级的规定,“职先布军令止许砍剿,不许割级,仍严率将领、马步官兵鳞次前进,相机攻剿”。
通过以上史料得知,明廷不管是方面大员还是带兵将领,都深知战阵割级的弊端,故严行禁止,具体到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也下令士兵不许割级,所谓“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深鉴陋规。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
其次,后金士兵的首级也不是你想割,想割就能割,我在上面提到八旗军有抢战友尸体的习惯,至少清廷还在关外的时候,对同伴的尸体不抛弃的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在《满文老档》里就不乏有八旗军的抢尸记录,而且抢到同伴的尸体也属于记功范畴。
《满文老档》天聪六年正月:苏纳额驸擢升备御缘由:……。又从其步兵后进攻,徒步击退敌步兵,取回一人、二纛进与汗,又夺回哨卒喀尔喀玛之尸。《满文老档》天聪六年正月:豁罗村老人之同伴名曰齐法汉者,为敌所杀并暴其尸。巴图鲁姑夫与我冲入敌阵,击败敌人,夺回其尸。遂将豁罗村老人治罪,赐所罚人一、牛一。因夺回死尸,蒙汗嘉之。
所以,在清军抢尸嘉奖和明军不许割级的双重作用下,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况提问里也说有大量清军落水,总不能寒冬腊月的还让明军于战阵之中下水割级,这还要命嘛!还有在战场之上人马互相踩踏,哪会有完整的首级割。
《国榷·卷九十》: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濬等追之浑河(通惠河),敌骑多冰陷,杀伤千计。况且辽军此战中若首级很少或一级未得,大可以杀良冒功,何必如实反映,毕竟身处东北的女真人体貌特征与中原更加相近,一番操作后,冒功也容易,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明朝兵部的结论,“兵部覈,西虏之首,面阔口短,东人多系辽阳,与中国无异,无可验驳。繇是兵益杀良为功,有以湿草鞋击去网巾痕,蒸其首使其涨大充敌首者,赏虽费,敌无损焉”。
所以,斩首数真的不能否定明军在宁远和广渠门的胜利,事实上明朝、朝鲜、清朝史书都指向清军受到强烈抵抗,遭遇挫折。
如《石匮书》对袁崇焕评价极低,说其“龌龊庸才”,但也承认宁远之战“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李朝实录》上也有袁崇焕、祖大寿率军英勇作战的记录,“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奔三十余里。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如果说《石匮书》、《李朝实录》不足为信,清朝史书也同样直接或间接承认了宁远、广渠门发生激战,八旗军攻敌不利败退之实。
努尔哈赤攻宁远不克,愤恨不已。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岔恨而回。部分八旗官兵,在广渠门外进战不利,甚至怯战,被皇太极降职处分。
《满文老档》天聪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总兵官康古里因不与袁都堂军接战,论罪,削总兵官职,夺其一牛录诸申给其帝喀克都里。备御郎球、备御韩岱,亦因未攻袁都堂兵削职,夺其俘获。游击鄂硕应拟削游击职,因其父功,免削职。在与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交锋中,军官伊勒登被辽东军射伤7处、重伤2处,“率先冲入袁都堂军,被射伤七处、重伤二处”。色勒锁骨被射断,“率先冲入袁都堂军,锁骨被射断”。鄂罗色臣,“手伤一处,马伤一处”。
以上史料都表明,无论宁远之战还是广渠门之战,明朝的辽东军在与后金血战后击退了八旗军,确实是明军的胜利,应该没有疑问。
引用文献:《明熹宗实录》、《满文老档》、《国榷》、《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石匮书》、《三垣笔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三朝辽事实录》、《边事小纪》、《建州闻见录》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消灭毛文龙,是满清很难对付皮岛上的明军基地。
皮岛的位置很特殊,是鸭绿江口以东的一个岛屿,今属北朝鲜平安北道的铁山郡。
皮岛长十五里,宽十里,位于海上,恰好在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
皮岛位于海上,想要占领皮岛就必须使用海军。
然而,满清并没有像样的海军,整个渤海湾的制海权是大明控制。
1631年,也就是被吹嘘为抗清支柱的毛文龙被杀3年后,满清就曾经出动主力攻打过皮岛。
当时满清出动近万精兵,分四路攻打皮岛。
但是,这四路清军杀入朝鲜境内,距离皮岛已经咫尺之遥,但就是无可奈何。
这是因为攻打皮岛必须渡海,满清缺少战船。
之前曾经使用民船偷袭皮岛,每次都被在海中全歼。
此次,满清威吓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要求朝鲜提供战船。
然而,朝鲜认为皮岛的存在,对于满清是一个牵制,对朝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硬着头皮拒绝提供战船。
其实,当时朝鲜水军还是颇有实力的,一旦同意借船,皮岛就凶多吉少。
无奈之下,满清只能自己使用现有的11艘木船,把部队运到靠近皮岛的身弥、宣沙等小岛,并且砍树造船,准备大举进攻。
然而,大明指挥官黄龙采用正确的战略,首先用水军封锁海岸,接着用步兵猛攻满清占据的身弥、宣沙岛。
首先攻打身弥岛,满清被大明水军火器严重杀伤,根本站不住脚,死伤狼藉,残部冒死乘船逃回大陆。
满清不死心,开始围攻试图强占宣川浦(皮岛对面),进而攻占皮岛,出动大军乘船登陆。
大明出动100多艘战舰应战,双方激战。
据朝鲜人目睹战况:“战舰蔽海,连日进战,炮烟四塞,声振天地。”
这种海战,满清完全不是对手,他们缺乏基本的海战火器,只能依靠弓弩作战。
结果就是“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清军进攻完全被击溃。
明军乘胜追击,用西洋火炮轰击满清靠海的防御工事和营地。
当时聘请的葡萄牙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Consales Texeira),也参加作战。
在明军火炮和火器猛烈打击下,清军被打死六七百人。
眼见下海就是送死,甚至留在海岸也是送死,满清全线溃败“畏缩奔于八十里之外,不敢复近海岸”。
清军最终全线撤退,回到沈阳。
事实证明,清军没有占领皮岛的能力,这同毛文龙是毫无关系的。此次打退清军进攻皮岛,是毛文龙死后3年的事情。
皮岛随后又坚持了6年之久,在原毛文龙旧部,三大汉奸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的配合下,采用火炮和大量船只,击中重兵围攻1个多月,这才占领皮岛。
后金入侵朝鲜的时候,明朝为什么不进攻后金
因为明朝鞭长莫及,自顾不暇。
再说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东北亚的形势。
后金崛起后,东北亚主要有四个势力集团,分别是大明,后金,漠南蒙古诸部,朝鲜。其中,大明和朝鲜是死党,大明和后金是死敌,至于蒙古诸部,纯属打酱油的,各部落之间整天为了争夺地皮和牛羊没完没了的撕逼,完全没什么政治理想。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如果漠南蒙古倒向明朝,那么后金就会受到大明、蒙古、朝鲜三面夹击,政治和军事上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再者,后金人口太少,经济落后,很多战略物资都依靠周边。一旦三方联合起来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后金就只能靠抢劫和走私度日了。
所以,对后金而言,只能以攻守,死中求生。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乘机攻城略地,短短几年内席卷辽东,将大明势力压迫到了山海关一下。努尔哈赤对大明的战略进攻直到宁远大捷才被迫中止,是役,努哈尔赤本人也玩完了,其子皇太极即位。
宁远大捷之后,大明和后金都没有更一进步的动作。
袁崇焕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巩固防线。皇太极也需要时间巩固帝位,扫平后方。
后方有谁呢?皮岛的毛文龙和朝鲜。
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面,处于辽东、后金、朝鲜之间,与朝鲜只有一水之隔。
在毛文龙的经营下,皮岛(东江镇)成了坚固的抗金军事基地。
毛文龙经常率领东江兵深入敌后,袭扰后金城镇,消灭后金有生力量,宣传抗金政策,同时,毛文龙还大量招抚汉人,安置难民,充实基地。
每当后金军队向明军发动进攻时,毛文龙的部队就登陆后金地界,攻城略地,实施牵制,迫使后金军队回援。后金军主力一来,东江军就撤出战斗,深藏功与名,令后金军无可奈何。
如此反复,东江镇的实力越来越强,毛文龙战绩越来越高,其名声愈来愈响。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拿毛文龙开刀。
1627年,皇太极动手了。为了一战成功,他一面派出代表团赴宁远与袁崇焕议和,稳住大明;一面令阿敏率领十万大军攻打东江镇。后金来势汹汹,朝鲜瞬间变节,充当了二鬼子。
在朝鲜人的配合下,后金军换上了朝鲜军队的衣服,企图冒充朝鲜人突袭铁山,对毛文龙实施「斩首行动」。
毛文龙命不该绝,当天不在铁山。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铁山都司毛有俊率部奋力抵抗,最终全军覆没。
攻下铁山后,后金铁骑趁海面结冰,猛攻与铁山三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领东江军顽强反击,双方在冰面上残酷搏杀。
后金军猛攻数日,但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反而损兵折将。阿敏气急败坏,决定拿朝鲜出气。
后金军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一路大开杀戒,所向披靡。
眼见朝鲜无半点抵抗力量,阿敏的征服感爆棚,立即向朝鲜首都王京(今首尔)进军,欲灭朝鲜称王。
朝鲜国王李倧一面跑路江华岛,一面向后金求和,一面派人向大明天启皇帝求救,一面派人向毛文龙谢罪。
救不救忘恩负义的朝鲜呢?
当然要救,否则,怎么能称得上负责任的大国呢?
天启皇帝的诏书很快送到了毛文龙处:天朝气量,勿怪属国,救援朝鲜。
毛文龙不顾粮饷短缺,毅然率兵如朝,在天寒地冻中反击后金军,一如长津湖之战。
从朝鲜战争我们得知,朝鲜地形多山多水,不适合机械化兵团作战。同样,多山多水,也不适合后金骑兵作战。
天气回暖,河流解冻,东江军利用朝鲜的大小河流围困后金骑兵,战果颇丰。
阿敏就像一条疯狗,咬住一块肉后就要咬到底,死战不退,直到意识到东江军有可能封锁鸭绿江,将后金大军困死在朝鲜,阿敏才决定撤军。
含在嘴里的肉,哪那么容易吐出来?
朝鲜被迫签订了非常耻辱的城下之盟,内容包括朝鲜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约为兄弟之国、边境开市等。
条约签订后,后金军掳掠一番,随后离去。这是后金第一次大规模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
朝鲜立马派人去大明汇报情况,崇祯帝表示理解。
「丁卯胡乱」后,后金和朝鲜这对兄弟的关系比以前不是兄弟的时候更差了。
皇太极要求边境开市,李倧一再找理由拖延,开市之后之后又一再使绊子。
皇太极要进攻大明,向朝鲜征调兵船,李倧说:大明就像我爸,帮助外人打我爸,可以吗?船,你想都别想。
皇太极派人传达进贡数量,李倧疯狂砍价,最后只同意缴纳原来份额的十分之一。要不要,不要一毛都没有啦。
最夸张的是1636年。是年,皇太极得到了传国玉玺(后乾隆考证其为山寨货),以为天命所归,计划改国号称帝(以前称汗),希望朝鲜参加劝进。
消息传到朝鲜,举国哗然。
朝鲜虽小,也是礼仪之邦,讲究华夷秩序。一直以来,我们朝鲜只认一个皇帝,那就是大明皇帝,皇太极这个金狗算什么东西?
新仇旧恨,历历在目,有人甚至喊出:杂种也敢称帝!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全国同仇敌忾,李倧也变的异乎强硬,他拒绝接见后金使臣,拒接接受后金国书,宣布不承认「丁卯胡乱」之后的条约。在皇太极的称帝大典上,朝鲜使臣奉李倧之命,拒不下拜。所有的这一切,当然让皇太极大为光火。
李倧这么拽,凭啥?凭一股愤青之气,这货压根就没想过后果。
此时的情景与十年前不同了,毛文龙和东江防线早已不复存在,而其摧毁者袁崇焕也被千刀万剐,大明已无力在辽东与后金争雄。换言之,此时如果皇太极发飙,没人能抗金援朝。
皇太极果然发飙了。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12万清军进攻朝鲜,清军如入无人之境,瞬间攻占了朝鲜王京。李倧连忙将王室人员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城山,等待各路勤王大军救驾。
李倧虽然不明智,但也不白痴,好歹还知道派使臣前往清军大营求和,以争取时间。
然并卵,皇太极根本不吃那一套,清军很快将南汉城山团团包围,并击败了各路勤王之师。
皇太极一面命令清军用火炮攻击朝军防线,一面遣多尔衮率部进攻江华岛,多尔衮不负所望,一举攻占江华岛,端了朝鲜王室的老窝。
皇太极:李倧,无条件投降是你唯一的出路!
李倧绝望,率领文物官员出城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行三跪九叩之礼。
至此,朝鲜与亡国无异,已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筹码。
打了败仗,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国格受辱,以前是后金的弟弟,现在是大清的藩属,三天一训,两天一骂,得兜着。还得送儿子们去大清当人质。
大量赔偿,有钱给钱,没钱给实物也行,实物不够,女人充数。
禁止修建防御设施,立即清洗反清势力,必须诛杀主战大臣。
对了,我们还要带50万朝鲜人回大清当奴隶。
其他的事·····想起来再说。
皇太极第二次侵朝又被称为「丙子胡乱」。
长期以来,朝鲜沐浴儒家文化之中,以小中华自居,其优越感不言而喻。
现在,小中华被茹毛饮血的胡虏征服,朝鲜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普通国民提起「丙子胡乱」无不痛心疾首。
联想到之前皇明对朝鲜的种种恩德,以及满清对朝鲜的种种欺凌,使得朝鲜社会思明反清之风盛行。
清朝与后金可以被称为一个朝代吗
个人认为是可以的,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这是关于清朝存续期间的不同算法。
明朝末期,辽东羁縻卫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东北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举兵反明,将大明视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即位初年号天聪,这里来算,他应该是后金的第二位大汗,到了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时把年号改为崇德,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其实清朝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后金时期,一个是入主中原后。我们也都称从努尔哈赤到宣统共12位清朝君主为清十二帝。况且由后金到清的转变是皇太极一手主导完成的,所以鄙人浅见,觉得后金与后来的大清就应该是一个朝代。
朝鲜肃宗李焞的母亲是谁明圣王后金氏简介
明圣王后图片韩国一段讲述朝鲜历史时张玉贞与肃宗李焞之间真挚爱情的电视剧《张玉贞,为爱而生》正在热播中,剧中提到了朝鲜肃宗的母亲,她不喜欢侍女出身的张玉贞,而让儿子封闵氏也就是仁显王后为王妃。那么朝鲜肃宗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显宗的妃子明圣王后,她是怎么死的?下面通过对明圣王后的简介来认识一下她。明圣王后简介姓名:金氏出生日期:1642年出生地:清风府逝世日期:1683年父亲:金佑明母亲:德恩府夫人宋氏丈夫:朝鲜显宗儿子:朝鲜肃宗职业:妃嫔封号:明圣王后明圣王后金氏是朝鲜第18代君王的妃子,为清风府院君金佑明和德恩府夫人宋氏所生,仁祖二十年(1642年)出生,孝宗二年(1651年)成为世子嫔,当时还是世子的显宗11岁,金氏10岁。1659年成为王妃,显宗二年(1661年)生下儿子李焞,也是显宗唯一的儿子。1674年显宗逝世,世子李焞继位,即肃宗,金氏成为王大妃。肃宗继位后于肃宗二年(1676年)为母亲上尊号显烈,因此金氏亦被称作显烈王大妃。明圣王后宠信西人派,她与肃宗曾祖母庄烈王后不睦,曾将庄烈王后支持的肃宗宠妃张氏(张禧嫔)逐出王宫,并将闵氏立为肃宗王妃,即仁显王后。肃宗九年十二月五日,明圣王后于昌庆宫储承殿过世,与显宗合葬于京畿道九里市的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