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瘴疠

为什么古代人到贵州等“瘴疠之地”会生病,今天却不会呢?古时总说南方“瘴疠横行”,当时的人是如何“辟瘴疠”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5 03:53:18 浏览2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人到贵州等“瘴疠之地”会生病,今天却不会呢

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医名词,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气病或瘴病,瘴病是多种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热带病)的总称,多数情况下指疟疾,故又称其为瘴疟。[古代中国,瘴气多流行于南方地区,其分布地区随着人为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瘴气所对应的疾病有可能不同,如青藏高原上的瘴气病实际可能为高原反应。

古时总说南方“瘴疠横行”,当时的人是如何“辟瘴疠”的

厕读君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说的瘴疠之气,其实就是水土不服,细菌性痢疾。治疗瘴疠的“药物”也很简单——大蒜。

瘴疠之气是什么

北方军队到南方,第一个问题是湿热的气候,体感很不舒适,适应力弱的很容易感冒。

其次,外乡人到了一个新地方,一旦做饭吃饭,等于吞入了一个新的微生物环境,古代没有多少卫生手段,军队埋锅造饭也就是凑活能吃,这样一来,很多细菌和病菌下肚,大概率会得痢疾。细菌性痢疾爆发之后,人员密集的军营基本上无人幸免。

第三,就像美洲印第安人对天花没有免疫力,很多外乡人对新环境的一些疾病没有免疫力,特别易感。

综上所述,瘴疠之气并非神秘的“气体”,古人习惯把看不见的东西称为“气”,所谓瘴疠之气就是微生物和病菌。

古代有没有治疗瘴疠的东西呢?有,很常见,就是大蒜。

瘴疠克星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大宛王招待张骞吃饭的时候端上一盘面饼和一碟蒜泥,张骞吃了之后精神一振,觉得这个东西不简单,就将大蒜带回了国。汉代时大蒜在中国小规模种植。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士兵水土不服,战斗力下降很快,诸葛亮向当地的隐士求助,后者拿出了几袋子大蒜,嘱咐诸葛亮分发给士兵生吃。士兵吃了生蒜,果然情况好转。大蒜能治瘴疠之气,根本原因在于大蒜具有天然杀菌性,能够降低新的微生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吃大蒜等于吃了一种小计量的消炎抗菌药。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古代总说西南云贵地区有毒烟、瘴疠之气,是什么原因有什么依据

从疾病医学史上看,中国西南地区鼠疫、瘴疫、瘿病诸多环境疾病的重要疫源地。尤其云南,古代乃瘴病重发区。近代则爆发数次大规模流行性鼠疫、流感,是亚洲数一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西南地区多高,丛林交通封闭,气候炎热,多毒蛇猛兽,也向来为瘴烟蛮雨的瘴疠之地。

古代称南方为瘴疠之地,瘴疠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其实古代说的“瘴疠”,就是高度致病的细菌群、孢子群形成的细菌团,这种细菌团随着风移动,看起来就跟云烟一样,人一旦吸入,就特别容易传染疾病。古代医疗水平低,没有抗生素,细菌感染导致的病症通常有致命的危险,所以古代人多闻之色变。

史料记载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 --《宋史 徐的传》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了从建议。

钦州,属于广西,远离中原,历史上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着墨极少,一直被后人以“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一类词汇描述。在宋代看来也还是一贯的传染病高发地带,徐的比较有眼光,看出来传染病多发的原因是因为卫生环境差,所以劝说转运使将州府搬迁到濒水河边上,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徐的的看法对吗?

徐的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热爱野外活动的人可能有相关的经验。山中荒野中看似清澈的水潭,可能存在足以致病的细菌群体。野外的水中存在各种细菌,水中的动物粪便,动物身体的残留物,腐烂的动植物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来源。

比如沙门氏菌可以来自野生动物,会引起急性发热、有时会有呕吐。大肠杆菌来自哺乳动物排泄物,会引起腹泻、疲乏和食欲下降的症状。弯曲杆菌也是寄生于动物,这种细菌很容易造成死亡。

古人有一句名言用来概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个静止不流通的水源,很可能是有细菌污染的腐水,你喝下去的不光是水,更是高度繁殖的细菌群落,这种水喝下去,是非常容易致病的。

徐的的建议是让州府衙门搬迁到活水,即河流的边上,这样取用的是奔流不息的活水,相对而言细菌的污染程度要低一些。所以可以有效的防止一部分传染病的发生。

瘴疠之气和高温高湿的沼泽地带有关

我们都知道,食物及动植物尸体的腐败,都是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而显著加快的。在高盐份、极度低温的地带,人类及动物的尸体可以保存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都不会腐朽,而在热带地区,上午刚刚做熟的食物,下午可能就已经完全腐败了。

高温、高湿的环境,尤其是那些靠近热带地区的城市,古代因为人口密度低,森林植被覆盖面大,相对而言更容易诞生这种水源不流通的沼泽环境。

试想一下,一群古人穿梭在密集的雨林之中,周围又是致命的细菌沼泽,当然会因此而特别容易患上疾病,最后演变成传说中的“瘴疠”之地了。

那么现代社会中,和这些地方地貌地形相似,人口密度又比较低的地带是哪里呢?

就是贝爷也闻之色变的亚马逊雨林。

人类和瘴疠的斗争史,也是人类的文明史

古代中国华夏民族所生存的黄河流域,实际上当时的气温是比价炎热的,史书中记载过河南地区有犀牛、大象等热带动物活动。实际上河南省别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意思。

随着华夏民族对于黄河流域的开发,所谓“大禹治水”,将天下的河流汇聚贯通,将原来的沼泽地形转换为适合种植农作物,适合人类生存的平原地带。相对的,江南地区,吴越地区就成为了古人眼中的烟瘴之地、荆蛮之地,《史记 吴太伯世家》就说“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即吴国的建立者,即周文王的伯伯两人来到人烟稀少的江南地区,开垦蛮荒、建立国家,可见当时的吴越地区也是一片瘴疠之地。后来一直到晋朝南都,开发江南,江南才从此成为了经济富庶、文化先进的富饶之地。

而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改造环境,将很多不适合居住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人民乐居的热土。

南方的“瘴疠之地”这个称号,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成为了旅游的王国,各种美景集合的旅游胜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