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王玄策是怎样在尼泊尔集结军队的
- 王玄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何很少被提及,其“一人灭一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 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 历史上“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是如何做到横扫印度的
- 唐朝使节王玄策是如何做到一人灭一国的
- 王玄策是谁做过什么
- 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却为何间接导致了李世民之死
- 王玄策创造出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为何在史书上面没有大书特书呢
- 王玄策是唐朝第一使者吗
王玄策是怎样在尼泊尔集结军队的
王玄策,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唐初4次出使天竺,后升任朝散大夫。他与使团开拓了由西藏、尼泊尔入印度的丝绸之路。
647年,王玄策升任正使,率领30余人的使团,以护送各国使臣回国为由,再次出使天竺。648年,当王玄策的使团到摩揭陀国时,恰逢跟唐朝友好的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有个叫阿罗那顺的臣子趁机篡位。可能是觊觎王玄策一行人携带的金银财宝,阿罗那顺派兵攻打他们。王玄策毫不畏惧,率领30人的使臣队伍与其激战,无奈寡不敌众,箭都射没了,全部被擒,各国贡献的礼物也都被抢去了。王玄策身陷囹圄,每天都想着逃跑。一次,他发现看守不严,就趁着夜黑风高逃了出来。逃离摩揭陀国后,王玄策孤身一人,牵着瘦马行走在天竺通往吐蕃的路上。当他终于到达吐蕃境内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来吐蕃搬救兵!
早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成为吐蕃王后,唐王朝和吐蕃就结为了“亲家”,加之当时尼婆罗领袖的女儿也嫁给了松赞干布,大家都是“亲戚”,所以王玄策不仅从吐蕃借兵1200人,还从尼婆罗借兵7000多人,又杀回了摩揭陀国。他们连战三天,大破阿罗那顺的部队,斩首3000余级,被水溺死者1万多人,俘虏男女1.2万人,牛马3万多头匹,抓获阿罗那顺。为了把阿罗那顺送回京师,王玄策没有过多停留,于649年返回京师,被拜为朝散大夫。
王玄策最大的历史功绩,开通了西藏至印度的道路,作为历史记载中第一批从长安出发,经过青海、西藏、尼泊尔到达印度的人,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南方丝绸之路。
王玄策不仅是个使臣,他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汇成了一部书,即《中天竺国行记》。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天竺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宗教故事等。后来这本书竟然不知所踪,真是憾事啊!
王玄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何很少被提及,其“一人灭一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说起来一点都不逊色于玄幻小说的情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王玄策这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在唐太宗时期,印度还只是很一个松散的联盟式国家,由中天竺和东、南、西、北四天竺组成,其中又以中天竺的实力最为强大,被尊为天竺共主。
公元648年4月,王玄策带着三十多人的大唐使节团翻过喜马拉雅山,风尘仆仆,赶到了中天竺国境,准备要觐见中天竺的戒日王,这也是王玄策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取得了不错的外交效果,这次只是友好性的回访。
因大唐国力强盛,中天竺上至文武百官,下到普通百姓,王玄策一行人,在这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但很快王玄策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在迎接使团中有大量佩戴武器的士兵,这可不是正常的迎接礼节,结果,王玄策使团一进入城中就让中天竺士兵缴械囚禁起来。
原来,天竺国王戒日王突然死去,趁着朝中大乱的机会,大臣阿罗那顺篡位,并发动了手下的军队,阻止王玄策一行人的离开。
没过多久,王玄策等人就被戒日王的旧势力偷偷放了出来。
王玄策被放出来后,觉得要是自己就这样向李世民交差,估计会被怪罪,加上王玄策本人也很不甘心,于是,他就跑到了吐蕃这里,向松赞干布借了两千骑马。
之后,王玄策又带着这两千骑兵联络周边的各个小国,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征兵,一听是大唐使节,这些小国就很配合,很快,王玄策就聚集了一万多骑兵。
王玄策就带着这一万多骑兵直接杀向了中天竺,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王玄策率领联军和阿罗那顺大战于茶镈和罗城,只用三天就消灭天竺军一万多人,之后,王玄策又派副将蒋师仁追击,将阿罗那顺斩首,接着在乾陀卫江把顽抗的阿罗那顺的儿子一举擒获,中天竺五百八十多座城池望风而降。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么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什么在历史上却默默无闻?
这跟唐朝对天竺不够重视有关,不然这样传奇的功绩一定会广为流传,同时王玄策的官位还不够立传。
唐朝的强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天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小说《西游记》的流传,这个佛国圣地被广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统称,并非是指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纪到12世纪,古印度故地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唐朝时期,天竺这一概念再次被划分为五个部分,即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也并非一个整体的国家,而是地域上的划分称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区,或者说是平定了该地区内,一个政教一体的小国发动的政变,这个小国名叫帝那伏国。
戒日帝国的松散联盟
古印度地区历史上有几个较大的统一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孔雀王朝,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于公元前187年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但在印度半岛南北中三个区域都出现过短暂的统一政权。较为有名的是涵盖印度西北地区的贵霜帝国,它属于入侵式的政权,是大月氏后裔建立的国家,至公元3世纪分裂成若干个小公国。这个时候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从而削弱了贵霜的势力范围。
到4世纪时,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再随着嚈哒(白匈奴)对大月氏贵霜残部的攻击,贵霜遗老从此一蹶不振,笈多于北方的统治日趋加深。再到公元5世纪,北印度地区受宗教影响导致经济崩溃,嚈哒趁机武力渗透,加速了笈多王朝的分裂,到了6世纪末北印度再次进入分裂时期,我们所说的戒日帝国就是从这个分裂时期的小国中崛起的。
7世纪初,戒日帝国发展至鼎盛,他们将嚈哒驱逐出北印度地区,统一了北印度。这个时期恰巧与我国唐朝贞观年间重合,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就与戒日帝国形成了沟通与联系。但历史上的玄奘虽然属于大唐高僧,却并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西行认可,甚至于玄奘出关都是以偷渡的方式。他所获得的支持最主要来源于西域的高昌国,只不过唐朝在玄奘回归时已经征服了高昌,故而戒日帝国对玄奘的礼遇算在了唐帝国头上。
而玄奘西行确实是将唐朝的繁华景象传递给了戒日帝国,所以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帝国的使者就抵达了长安。这一次出使大唐其实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中央集权模式,戒日王在统一北印度后,仍旧是众多小公国的松散联盟形式,并未建立一个绝对的中央核心。除了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属于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公国都是军政自主,这多少都与印度地区宗教派系太多有关。
唐太宗当然明白戒日王的心意,在这段国家外交上,玄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回归大唐之后介绍了戒日帝国的人文风情,也介绍了戒日王是如何礼遇唐朝僧人的。所以到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也派出了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访问,但不巧的是这次访问造就了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王玄策征服中天竺
王玄策与蒋师仁为出使戒日帝国的正副使,当二人带着使团刚刚踏入北印度时,戒日王在恒河洗澡时溺亡了。前面说到戒日帝国本身就是由松散的联盟组成,戒日王曾经以大杀四方的魅力将这些小国聚拢在一起,可他一死,这些国家便开始了叛乱。其中有一个戒日帝国治下的帝那伏国,其国君为阿罗那顺,他发动政变后驱逐了戒日王室,控制了戒日帝国,但这种控制并未达到戒日王时期的凝聚力,其治下的联盟更加松散,以致诸多公国纷纷独立。
当时的吐蕃已收服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地区,联盟的松散更加剧了印度北部地区的入侵压力。而且吐蕃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就迎娶了唐文成公主,西藏的战神松赞干布已经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此时王玄策抵达北印度的动机使阿罗那顺产生了猜忌,这种猜忌也可能来自于对唐朝插手内政的担心,毕竟唐朝应该是奔着戒日王来的。
有了这种猜忌之后,阿罗那顺干脆掌握外交上的主动权,杀了使团成员,唯独留下王玄策与蒋师仁做人质。很多史料将阿罗那顺此举看作贪图唐使团的钱财,我觉得已经控制戒日帝国的君主并不会这么没有格局,这个举动的政治意义更大,留下王、蒋二人正是日后谈判桌上的砝码。而且这个消息想从北印度传往唐朝长安,最快也需要几个月,足够阿罗那顺处理好政变后的遗留问题。
(松赞干布漫画)
而历史就是这样具有戏剧性,王玄策被俘虏不久便逃了出来,而且他这个文官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一般来说王玄策应该回长安禀报,再由朝廷派兵征讨。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蒋师仁回到尼婆罗,以大唐皇帝的名义,向尼婆罗王借了七千骑兵,又向吐蕃松赞干布借了一千二百精兵。与此同时,王玄策再以大唐讨逆的名义,广发檄文,诏令唐朝藩属集结,这又聚集了一千余兵马。之所以说王玄策是一个人灭一个国,意思就是除蒋师仁外,他没有动用唐朝廷一兵一马,只是凭借这个约一万人的联合部队向阿罗那顺发起了攻击。
(王玄策剧照)
王玄策带着联合部队,一路就杀向了阿罗那顺所在的都城茶镈,阿罗那顺在城外集结了约五六万兵马,其中便有著名的象兵。据说后来的成吉思汗追击花剌子模末代王子扎兰丁时,就是因为抵不过印度象兵才停下脚步。阿罗那顺在甘地斯河畔拿出了这张王牌部队,试图以象兵摧毁王玄策的联军。但历史上田单曾用火牛阵作为敢死队,以此面对敌人的首轮压制。所以王玄策以此为灵感,征集数十头水牛,在牛角上绑上刀刃,尾上浇油点燃,以火牛冲进敌方象阵,大象虽然体大,但也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受到惊吓后反而奔向自家军阵,阿罗那顺的王牌就这样打废了。
在王玄策的掩杀中,阿罗那顺溃不成军,被踩踏或直接战死者约三千人,落水溺毙者约有一万余人。阿罗那顺收罗残部死守茶鎛,王玄策又是利用汉地攻城的方式,围城之后开始收集木料打造云梯、弩车、抛石机等。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装备打造完成后,联军仅用了三天就攻破了阿罗那顺的都城。阿罗那顺逃出城后到达东印度,向东印度王尸鸠摩借来救兵,企图反攻。
(尸鸠摩剧照)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旧唐书》
王玄策虽然是个文官,但作战起来颇有将略,他在阿罗那顺反攻时,又以分兵之计引阿罗那顺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阿罗那顺被活捉。另一面,阿罗那顺的妻子拥兵数万据守朝乾托卫城,被蒋师仁一锅端掉,联军经此两战彻底震慑了周边势力,各城邑纷纷献降。阿罗那顺的部众几乎被坑杀殆尽,这也是军事上常用的震慑之策,其余归降的士兵大多被押往了长安。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唐太宗
王玄策出兵的路线是由西向东,印度北部地区只剩东印度未涉及,这次东印度借兵阿罗那顺反攻,正好为王玄策提供了征讨的理由。但东印度的尸鸠摩并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主动向王玄策谢罪,并送来大量财产珍宝,这也就使王玄策放弃了武力征伐的念头。所以唐朝史料里提到的印度五个部分里,王玄策算是武力征服了中印度,震慑了东印度。当阿罗那顺被押解到长安后,唐太宗还不忘嘲讽他几句,在唐太宗去世后,还在唐昭陵树了阿罗那顺的石像生,但这个记载至今都未得到考古认证。
综上,在王玄策武力征服的是中天竺,也就是今天恒河平原核心区域,但王玄策并没有在该地区建立国家,吐蕃军也在“平定叛乱”后撤出恒河流域。唐朝在地缘上与印度地区有一山之隔,而这个山可是喜马拉雅山脉,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控制。王玄策的举动只是给唐朝赢回了面子,所以后来五天竺都有朝贡大唐的记载。
历史上“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是如何做到横扫印度的
唐朝贞观年间,国力雄厚,泱泱大国气吞万里如虎。而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即今印度),彼时国内分为东、南、西、北、中印度。贞观二十二年,这一年的盛夏,天竺国内发生政变,却阴差阳错地和遥远的大唐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贞观盛世,唐朝属国众多,包括新罗、倭国以及渤海郡国等等,这么多属国,离得又很远,那时候又没有现在的信息交流技术,怎么办呢?那就出访吧,不远万里的亲切慰问,让属国也可以感受几分千里之外的大唐盛世之象。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西域。此次出使天竺、回访吐蕃,路途遥远,难保下次再去是什么时候,使团还要探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所以带了很多礼品。出使人数斟酌再三,定在了30人。
于是这一行30人的使团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路线大致沿着长安—回鹘—中亚—天竺(今印度)—吐蕃的方向行进,一路平安无事,终于到了天竺地界,只待亲切友好的交流之后便可携带礼品前往吐蕃看望文成公主,没成想这批礼品早就被人惦记上了!
在王玄策率领的使团到达之前,印度的国王尸罗逸多因病去世,臣子阿罗那顺篡权自立为王,这位置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引起了北印度的骚乱。国内正骚乱不说,这位篡权的国王阿罗那顺得知唐朝使者带着礼品路过,竟然带着数万军队把王玄策的使团劫了!
你没看错,此人为印度国王,集齐了数万军队,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声势浩大地抢了唐朝使团的几车礼品,扣押了使臣王玄策以及蒋师仁,然后开开心心地去恒河边上庆祝了……可能庆祝的太开心,他们对王玄策以及蒋师仁的看管并不十分严紧,竟被二人找了空挡溜了……
王玄策带着蒋师仁策马北上,他二人并没有立刻返回长安,在确认安全后王玄策迅速修书两封分别送往了吐蕃以及泥婆罗(今尼泊尔),这两国是大唐坚定的属国,尤其是吐蕃和唐有联姻在先,此次被劫的更是送给文成公主的礼品。
松赞干布在看完信火冒三丈,迅速召集了1200名精锐的骑兵,尼泊尔看到此举后也派遣了7000铁骑协助王玄策。就这样,王玄策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带着拼拼凑凑不足万人的军队重返天竺找阿罗那顺算账了!
此时的阿罗那顺还在恒河边庆祝,(真不知道抢了几车礼品究竟为什么这么高兴)看着远处奔驰而来的铁骑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估计还喝了两口大唐的御酒压了压惊。
王玄策带领军队长驱直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阿罗那顺和他的部下在恒河边醉生梦死,在他们还未反应过来之时项上人头早已搬了家。阿罗那顺迅速躲回北印度茶博和罗城,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王玄策满心只想一雪前耻,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据记载,此次战役被斩首的天竺士兵有三千多人,因为踩踏和拥挤而被挤入恒河呛死的有上万人。
大胜之后王玄策并未鸣鼓收兵,而是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此前城破阿罗那顺匆匆逃亡,求助东印度国王尸鸠摩相助。王玄策设计引得阿罗那顺上钩,援兵尽折,阿罗那顺被活捉,中印度亡!
而因为出兵相助阿罗那顺的东印度王玄策也没打算放过,尸鸠摩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送上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以及所率大军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至此,王玄策才作罢,押着阿罗那顺回朝复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唐与印度之战”,也是传说中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王玄策,一个在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侥幸逃生后没有仓皇而逃,而是凭借过人的智慧杀敌数万、俘虏数万,依靠借来的近万杂牌军扫平了整个印度,这种壮举在整个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
唐朝使节王玄策是如何做到一人灭一国的
感谢悟空的邀请,我是猫叔,很荣幸为您作答。关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儿,我曾经写过一篇拙文,我稍作修改,作为本问题的答案,还请多多指正。
唐朝是一个比较尚武的时代,武将自然也就人才辈出,李靖、李世绩、李道宗、侯君集、苏定方、薛仁贵、郭子仪等等等等,都曾经取得过非常耀眼的战绩,不用说,在史书上他们肯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尚武是一种社会风气,也不仅仅这些个名将有这个心思,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所以,普通小角色也都跃跃欲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罢了,要真是有上阵的机会,这些小角色也不见得就比名将差。
名将辈出的时代 王玄策不过是东宫一个小小的幕僚,也就是跟着太子打工的,级别仅仅是个七品。在唐朝,做到五品以上那才算正式有了保障,下面的小官日子不太好过。王玄策平日里基本上负责的就是些文案工作,根本让人很难把他与指挥千军万马这等事儿联系起来,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官居然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那么,他灭掉的是哪个国家呢?咱姑且称之为中天竺国吧,当时的印度大致分为五个国家,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中天竺国的国王叫做尸罗逸多,这哥们是个人物,处于四战之地,居然来了个中间开花,四处出击,愣把其他几位邻居打得满地找牙,都奉他为老大。
说起中天竺国与唐朝建立联系这事儿,还得提一个名人,那就是玄奘法师。大家估计都看过《西游记》,里面打得挺热闹,玄奘就是那里面的唐僧,收了三个相貌丑陋的徒弟,一路降妖除魔来到了西天求取真经,这里说的西天指的就是中天竺国。
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可没有小说里说得那么悬乎,也没那么大阵仗,他是混在难民群里偷渡出去的,并没有官方的允许。令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偷渡取经的和尚,成了中天竺国和大唐帝国建立联系的牵线人。 玄奘法师 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派遣使者一路艰苦跋涉去了长安,朝见了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要求朝贡。虚荣的李世民自然是非常高兴,这小弟得手下。
为了表示唐朝的诚意,李世民派遣了一个使团前往中天竺国友好访问,算是带去了领导的亲切问候。这个使团的团长叫做李义表,此时的王玄策是作为副手前往的,轮不到他说话。尸罗逸多听说唐朝来了使者,非常高兴,亲自郊迎,大摆宴席,款待使团。就这样,双方算是建立了友好关系。
岁月如梭,一眨眼又过了几年,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李世民又想起这个中天竺国了,决定再次派遣使团前去访问。这一次,王玄策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转正了,成了使团的团长。可惜,当时通讯条件实在是太差,此时,尸罗逸多实际上已经去世多时,新国王叫阿罗那顺,是通过政变上台的愣头青一枚。王玄策对这些情况浑然不知,依然春风满面,脑子里还浮现着上一次友好访问时的画面。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新国王对唐朝很不感冒,听说唐朝使团再次来访,早就张开大网准备大干一场。 不用说,刚走到中天竺国境内,王玄策带领的使团就遭到了伏击,整个使团死的死、逃的逃,连王玄策本人也被俘虏关进了大狱。
这事儿多少让人脸上挂不住啊,堂堂的大国外交官,居然被别人关进监狱羞辱,成何体统啊。王玄策越想越生气,决定逃出去找机会报复。还别说,这时候,上帝站在了他这边,看守他的狱卒大概是个棒槌,估计眼神不好,王玄策趁着夜色还真的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越狱大逃亡。
按理说,这时候王玄策应该赶紧逃回国吧,还逗留个啥,万一再被抓回去,脑袋搬家是肯定的。可王玄策就是个倔脾气,非得要把丢出去的脸找回来。
可是,回国搬救兵,那真是路途遥远啊,那时候去印度得从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绕过去,等你搬到救兵,估计黄瓜菜都凉了。既然搬救兵的思路不靠谱,那就另想他法吧,思虑再三,他决定去借兵。这不是开玩笑?听说过借钱借粮的,哪里还有借兵这说法。还别说,王玄策就去干这事儿了,他首先跑到了离印度比较近的尼泊尔,当时称泥婆罗,朝见了他们国王,一阵慷慨激昂,别人无动于衷。人家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凭你说几句花言巧语我就借兵给你,你是来说单口相声的啊。
这时候,王玄策搬出了大唐的女婿——松赞干布的大名,尼泊尔国王一听,这说法还靠谱点,给个面子吧,于是就借给了他七千名骑兵。随后,王玄策又在附近募集了两千多名骑兵,松赞干布听说之后,又派来一千多名骑兵前来助阵。这么一算,也一万多人了,够干一票了,出发! 王玄策借兵 那么,这仗该怎么打呢?说起来也好笑,王玄策估计是个熟读历史的人,喜欢依葫芦画瓢,不过也没办法,人家画成了,而且还挺管用。
第一招,王玄策山寨了韩信的“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把战阵列在了河边,这令跟随他的多国部队有点蒙圈,要是真是打不过,那不得跳河里装王八啊,小样儿,要的就是这效果。士兵们被断了后路了,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冲杀,双方厮杀了三天,中天竺国的部队首先支撑不住,全线崩溃。这一轮,算是扛下来了。
第二招,王玄策山寨了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话说,阿罗那顺败了之后,心里并不着急,他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战象部队。这可不得了,您想象一下,几百头大象冲过来,碰到啥不得给你踩成大饼啊。不过,王玄策也气定神闲,就命令部队出去抢牛,大家都纳闷呢,都啥时候了,还想着吃牛肉呢?不管咋说,印度不缺牛,几百头牛很快就找齐了。王玄策就把牛尾巴都浸上麻油,准备上阵。双方列阵厮杀,对方大象方阵以山崩般的气势冲了过来,这边王玄策的杂牌部队都吓得两腿发抖,突然,几百头发疯了的牛,屁股冒着烟冲向了敌人的大象。有人问了,这牛都得了疯牛病啊?这话在点子上,谁的屁股着火不得疯啊?牛的尾巴都着火了,它们不疯掉才怪呢。 恐怖的战象部队 这下子,大象们也疯了,它们哪里见过屁股着火的窜天牛啊,于是乱跑一通。
大象这玩意儿是双刃剑,它们要是惊了,还管你是敌人还是朋友啊,一顿乱踩,愣是把中天竺国的士兵踩成了老干妈甜面酱,还带着咖喱味儿。王玄策趁势掩杀,中天竺国大败,这点家当很快被屠戮殆尽。于是,阿罗那顺逃回了首都,躲在城里不敢出来了。
王玄策哪里肯放过他,命人就地取材,制作工程器械,很快就拿下了都城。阿罗那顺无奈,率残兵败将突围逃跑,谁知这倒霉催的居然一头扎进了王玄策的包围圈,没办法,下马受降吧。要说这王玄策也够狠了,留下阿罗那顺,把他手下的随从全部坑杀。
于是乎,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一路跋涉,回到了长安城。这事儿,绝对够他吹一辈子牛的。见到了李世民,王玄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讲才能,把整个事件汇报得有声有色,把李世民说得热血沸腾。原来东宫卧虎藏龙啊,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居然是这么个狠角色,不错不错,升官!
瞧瞧,官职不怕低微,只要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王玄策就是个榜样嘛。一个芝麻官居然能干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着实令人佩服。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些,不妥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我是猫叔,坚持原创,欢迎关注。
王玄策是谁做过什么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 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于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学术界则意见分歧。有学者认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学者认为还有第四次,从龙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指挥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
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却为何间接导致了李世民之死
李世民之死,史书上记载很简单,关键不在于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而是看他在去世之前都干了什么伤害自己身体的事儿,这个史书上还真有记载。
“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原来,从天竺来了一位神僧,叫迩娑婆寐。这位大神自称两百岁了,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古代的皇帝呀,什么都能得到,唯独这岁月他留不住,眼看着身体一天天衰老,总想着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犯过的错误,唐太宗也犯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想法一直都挥之不去。于是,在天竺神僧的技术支持下,开始炼制“仙丹”,服用“圣药”,要是这些配方公布出来,能活活的把太医团队给气死。结果可想而知,是药三分毒,本来可以多活几年的一代圣君,在五十三岁提前驾崩了。不过,这个时候天竺神僧已经被遣返回国了。
要说这些跟王玄策有什么关系?还真有。这个天竺神僧就是王玄策从天竺带回来的。原来,在南亚地区,当时是个不太平的时代,曾经不可一世的戒日王朝没有能像中国的汉唐盛世一样,随着戒日王的去世,昙花一现的南亚帝国陷入内乱。正好这个时候,王玄策作为唐朝派出的使节去往天竺。其中有四个天竺本地的国家都派出了使节,并带着礼品随王玄策返回唐朝去朝贡。不想,恰逢中天竺国内乱,国王刚死,有个叫那伏帝阿罗那顺的大臣篡位。王玄策走没多远,被这个心篡位的新国君给打了个埋伏,直接抓走了。不过,王玄策还是个见过世面的外交家,最后逃了出去,到吐蕃和泥婆罗(今尼泊尔)借兵,杀了个回马枪,打败了阿罗那顺,并俘虏了王妃、王子等人押送回长安。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个传奇故事,也就是这次,那个叫迩娑婆寐的印度神棍跟随着王玄策来到长安。知道皇帝身体不好,王玄策特地推荐给了李世民。于是就发生了炼制长生不老药的事情。
最后,李世民的病也没有好起来,说不定还是吃药给吃死的。王玄策从异域带回来的神僧导致了李世民放弃了正确的医疗方法,加速了病情恶化,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的,但也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
另外,那个自称长生不死的神僧在唐高宗李治时代又来长安了,这次李治没有上当,直接打发他走了。不过,年事已高的不死神棍没能回到天竺就病死了。
王玄策创造出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为何在史书上面没有大书特书呢
王玄策的事迹的确异常精彩,然而却湮灭在历史之中,他们熟悉他也是近一二十年才成为热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他的官职卑微,以至于新旧《唐书》没有为他立传。
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的事迹,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正史中的传记。然而一个人要能被立传,官职是一个重要的衡量依据。
王玄策的官职一直较小,可谓官运不佳。
王玄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第一次出使印度,他的身份是什么呢?他是以“前融州黄水县令”的官衔,作为副使前往印度摩伽陀国的。前县令,可见这个官职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因为立了大功,被大喜过望的唐太宗被封为朝散大夫。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唐朝官制,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并不显赫。
其后到了唐高宗时期的十余年内,官名虽然多次变更,但始终都是五品官职。
由于他的官职低微,这就影响了史官为他立传,因此他的事迹也就没有广泛流传下来。
二、他自己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也没能流传下来
王玄策在出使印度后,也留下了一部亲历记《中天竺国行记》,后来官府以此书作为资料编撰出百卷巨著《西国志》。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两部书后来都遗失了。
他的《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目前仅存一些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等书中。
他自己留下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能流传下来,也是一大缺憾。古人讲究“三立”:立功、立德、立言,王玄策立言的书没有流传下来,立功的事迹也没有记录正史,所以他的事迹就慢慢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还有一种观点说,王玄策从印度回来后带来一个印度高僧,说有长生之术,导致唐太宗病死,他受到牵连,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唐高宗后来仍让他出使印度,并没有因此不重用他。
王玄策的事迹成为热点,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小说家田中芳树,他在读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位大唐使节的事迹深受震动,便对王玄策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后来将这段历史写出了小说《天竺热风录》。
这虽然并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架空小说,但是王玄策由此进入国人视野。
1990年,中国学者在西藏西南边境的吉隆县境内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铭文有些模糊,但是可以看出一些文字:
“维显庆三年六月,大唐驭天下之……”
“大……左骁卫长史王玄策……”
结合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推断这样的事实:大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大唐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致,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骁卫长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出使天竺,因感征程多艰辛,联想到东汉破匈奴于稽落山之后,尚有“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之举,而此行动倍于往,更应当在此建碑刻铭,以记功德。
王玄策的历史终于有了实际验证,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事迹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
王玄策是唐朝第一使者吗
他确为唐朝第一使者。
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当时的印度名叫天竺。唐玄奘到达印度后,广泛宣扬大唐国富民强,物产充盈。天竺国王不禁感叹说:“听你所说,我当东去朝见才是啊。”从此之后印度与唐朝之间的来往便频繁起来。
此后,印度半岛纷乱四起,分为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个国家,其中以中天竺的实力最为强大。中天竺国王派出使者,给唐太宗送来了火珠、郁金香、菩提树等印度特产,太宗皇帝十分高兴,为了礼尚往来,特意派了一个三十多人使团出使印度,王玄策担任团长。
王玄策是洛阳人,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官员,曾多次出使西域各国,巩固西域与大唐之间联系。这次受皇帝命令出任外交使节,自感责任重大,因此十分小心谨慎。唐朝这一行三十多人的使团,带着大唐天子赏赐给中天竺国王的诏书、王印、精美丝绸、上好的陶瓷以及一些珠宝玉石,一路晓行夜宿,风尘仆仆,跋涉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唐玄奘所说的天竺。
然而中天竺国内发生了变故,仰慕唐文化的尸罗逸多国王暴病而亡,朝中大臣阿罗顺那乘机夺取了王位。也不知是性急或者是不了解状况的缘由,这位新国王盯上了唐朝使团所带的财物,竟然派两千多人,截杀一个三十多人的使团。
这一情况完全出乎王玄策的意料,但他临危不惧,奋起反抗。然而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唐朝使团成员或被杀,或被俘虏,所带财物及沿途经过国家所献给唐朝的贡品也被抢劫一空。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趁天竺人不备,飞马逃脱。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人两匹马,孤零零地行走在印度的山间,想起昨天还一起生死相依的三十多名同伴,旦夕之间便遭此劫难,十分悲恸。
王玄策身负王命,茫然四顾,心想他两人回朝复命,千山万水之隔,生死未卜。因此他拿定主意,前往吐蕃求救。当时的吐蕃是松赞干布在位,而且文成公主刚入藏不久,双方关系还算不错。王玄策凭籍能言善辩之才,说服了松赞干布,向他借了7000骑兵。
此外,他还以唐朝太子的名义,檄召附近的唐朝藩属国,又招来了万余人马。王玄策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在天竺的城外,王玄策严密分析了天竺的地形,巧布阵局,击溃天竺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固守不出。王玄策多才多能,采用当时唐军攻城常用的战法,制作云梯、抛石车,猛攻天竺城月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竺城破兵溃,王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3000人。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王玄策西行以及搬兵之路王玄策乘势攻人中天竺。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得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王玄策,蒋师仁设下埋伏,活捉了阿罗顺那。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
此后,印度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王玄策准备顺势攻打东天竺。尸鸠摩忙送牛马和财宝,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罢兵,将阿罗顺那披枷戴锁押回长安。
唐太宗听说,王玄策在没有耗费大唐一兵一卒情况下,就让印度半岛的几个小国臣服大唐,喜不胜收,大加封赏出使天竺的一行人。王玄策所向披靡王玄策这位唐朝历史上第一使节,后又几次出使印度,为唐朝和印度之间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可惜他职位低微,历史上很少传扬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