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谦之 不同 著名

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灭佛事件,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道士寇谦之,既不是爵位并非官职,为何却深受北魏太武帝重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4 15:02:54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灭佛事件,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北魏和北周都属于北朝,北朝(386——581)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合称为南北朝,我们奉北朝和南朝共为正统。

北魏(386——534)共计148年,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占了整个北朝的近五分之四。北魏是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于386年在盛乐建立的政权,当时北朝还是四分五裂的局面,直到53年后的439年,太武帝拓跋焘才统一了北方。

拓跋焘是446年下“灭佛”诏的,为何要“灭佛”呢。?因为北魏在统一北朝战争的过程中,人口急骤下降,后来,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还面临西边北凉和南边南朝宋的威胁,而百姓都厌烦了战争,纷纷出家为僧,遁入佛门净土躲避战争,这样,即招不到足够的兵源,同时又恢复不了经济,所以,拓跋焘下了“灭佛”诏,宣布佛教为邪教,禁止佛教传播,佛教徒限时还俗,不听劝阻者,一经发现,悉数坑之。

而北周(557——581)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经历了北魏分裂,西魏和东魏对抗,最终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周武帝宇文邕于572年诛杀宇文护,掌握了实权,574年下诏“断佛、道”二教,令僧侣、道士还民,577年灭了北齐后,这一政令继续执行。宇文邕的时代面临的问题是寺庙、道观遍野,社会财富都集中在这些寺庙、道观里,宇文邕的“灭佛”,为的是寺庙里的财,开始是为了集中物力、财产,攻灭北齐。打败北齐后,为了是铲除北齐贵族的反抗基础,因为这些寺庙、道观都是由贵族赞助和控制的,又是善男信女朝拜和求仙的公共场所,容易受到蛊惑发生事变。

北魏太武帝“灭佛”为的是人,北周武帝“灭佛”为的是财,这是两者的最大不同。太武帝是只“灭佛”不“灭道”,而武帝是“灭佛、灭道”一起灭。太武帝的目的,是为了西伐北凉,南抗南朝。武帝的目的是,集中力量统一北朝,继而稳固政权。

谢谢阅读

道士寇谦之,既不是爵位并非官职,为何却深受北魏太武帝重任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 ,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

寇谦之从小就无心做官,一心一意倾心道教,他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限乐趣。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气功,服药饵,想获得仙道灵效。可是 寇谦之历经数年,一如既往,却依然如故,原身凡体,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

后来得到仙人弟子成公兴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三十年之久,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韵,就自编自导了一场自己托天神降授的仪式。后来以“天师”身份自居,认为天降重任,只有跻身朝廷,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才能给道教争地位,于是准备入朝为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几经挫折,终于打听到一个能和皇帝接近的人,作为自己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谦之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显神手,积极参加北魏的军事行动。太武帝准备西伐大夏时有些犹豫不定,寇谦之就在宫中大作法事,告诉太武帝此战必克,后来太武帝出军大夏,大获全胜,十分高兴,更加相信寇谦之。

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如愿以偿了。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但是对于罗马教皇以及天主教会,日耳曼人也是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应付。

直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位夺权,主动向罗马教皇示好,并且划出一块地盘给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以后,罗马教皇才笑呵呵地表示:日耳曼人,也是可以做罗马皇帝的嘛!

到了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继位以后,南征北战,征服了绝大多数日耳曼部落以后,罗马教皇终于为其加冕,称其为罗马皇帝。他的帝国也被称之为查理曼帝国。

说这件事,和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看法兰克王国的未来就知道,向罗马教皇妥协以后,其实法兰克王国便陷入了政教合一、以教代政的局面中。

也就是说,国家除了皇帝说了算以外,教皇也说了算!而且,教皇拥有加冕皇帝的权力。这还得了?等于说天主教完全凌驾于皇帝和政府之上了。

为了走出这个困局,到了公元16世纪左右,大量反对教皇干政的人逐渐崛起。他们为了抵制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从天主教中分化出了一系列派系,这些派系加起来,统称为新教。

也就是说,基督教中的新教,其实是反对政教合一的。这就是为啥新教能在我们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毕竟人家不管政治,只管信仰。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谈一谈我国古代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基本就通透了。

一、三武一宗分别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

三武一宗,很显然是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很多人除了唐朝的唐武宗以外,或许对其他朝代不太熟悉。我们可以把这4位皇帝背后的历史串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三国时代,西晋王朝趋于统一。不过10年以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西晋迎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局面,再次陷入了大乱之中。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历史来到了东晋十六国的时代。北方被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等五胡建立的各路政权霸占。

其中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于公元439年,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南方在公元420年时,刘裕取代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王朝。因此南北朝时代,便在这个时候到来了。

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灭亡大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使得北魏统一北方长达95年之久。只可惜,这位老兄在45岁那年,就被身边的宦官宗爱给杀了。

第二,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也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到了公元534年,历时148年的北魏王朝宣告破产清算,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

这两个都是傀儡政权,表面上是拓跋家的人做皇帝,实际上背后都有操盘手。西魏的操盘手是宇文泰,东魏的操盘手是高欢。

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开国之君宇文觉,是被堂兄宇文护扶持起来的,宇文护看他不听话就把他废杀了,改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

结果宇文毓干了一段时间,也不听话,宇文护又把他给毒死了。临终前,宇文毓强行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宇文邕。这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上台以后,韬光养晦,事事都顺着宇文护,趁着宇文护放心以后,将其给结果了。此后他执掌大权,开始东征,最终将高氏家族的北齐给灭了,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只可惜,这位老兄寿命短,只活了36岁。

第三,唐武宗李炎。

宇文邕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赟继位,可惜宇文赟在位1年就病死了。结果实权就落在了宇文赟的老丈人杨坚手里。杨坚搞定一切后,取代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登基称帝,灭亡北周,建立了大隋王朝。

杨坚的儿子杨广在位14年,结果把大隋王朝搞灭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唐国公李渊。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李渊在关陇集团很有影响力,他建立的大唐王朝,在他儿子李世民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时间来到公元840年,已经是中晚唐时期了,唐朝第16位皇帝唐武宗李炎登基称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打算通过改革,复兴唐朝。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只可惜他长期服用长生丹,结果导致33岁就去世了。唐朝短暂的中兴也就戛然而止了。

第四,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07年,黄巢的小弟朱温,取代了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权,正式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后梁没做几年就被沙陀军团建立的后唐政权给灭了。

后唐到了李从珂在位期间,石敬瑭与契丹人勾结。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的代价,借助契丹人的力量灭亡了后唐。石敬瑭就这么建立了后晋。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崇贵登基,不听契丹人的话,结果后晋就被灭了。后晋大将刘知远得知以后,果断建立了后汉政权。

后汉政权只撑了3年,大将郭威选择起兵,将后汉所灭。郭威就这么建立了后周政权。郭威起兵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给杀了,因此他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兼他媳妇儿的侄子柴荣。柴荣便是后周世宗。

柴荣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先后击败后蜀、南唐、契丹,大有一统天下之志。只可惜,这位老兄在位仅6年就去世了,年仅39岁。

二、三武一宗为何要灭佛?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都能看得出来,三武一宗的寿命都不长。最年长的是北魏拓跋焘,也只有45岁。最短的则是唐武宗李炎,只有33岁。

很多人就开始说了,正是因为他们灭佛,所以遭到了报应。其实这种说法压根就是子虚乌有,乱扯一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他们灭佛,也是必须要干的一件事。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为了获得更多士兵和纳税人。

拓跋焘是一代雄主,17岁就亲自带着骑兵北伐柔然。在他眼里,让北魏统一天下,是最大的志向。

而南北朝时期,恰逢佛教传入中国,并且逐渐昌盛的年代。大量青壮年跑到寺庙里做和尚,以至于北魏内部参军的人逐年递减,而且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

这么搞下去,北魏迟早垮台。拓跋焘此前也信佛,而且和佛教高僧常常探讨佛理。可在国家大局面前,他还是选择了理智。所以说拓跋焘灭佛,是为了有更多的有生力量帮助他统一北方。

第二,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除了增加纳税人口外,还因为崇尚儒教。

宇文邕是个典型的儒术迷,在他眼里,除了治国用的儒术外,其他佛教、道教都不应该存在。因为这些宗教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寺庙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需要承担徭役赋税。这还了得?但是为了以德服人,宇文邕还特地组织了一场儒释道三家的辩论大赛。

由于宇文邕偏向儒教,所以说佛教和道教都败下阵来。因此宇文邕消灭的,不仅是佛教,还有道教。据记载,宇文邕毁了4万座寺庙,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第三,唐武宗灭佛,除了增加纳税户外,还为了推崇道教。

唐朝本身就是一个崇拜道教的王朝,因为老李家自称他们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这么一来道教基本成了唐朝的国教。

可武则天偏偏就是喜欢佛教,毕竟人家不是老李家的人。这么一来,道教和佛教,在唐朝其实都比较兴盛。

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朝廷已经很不顶用了。这个时候唐武宗李炎当然打算通过改革恢复唐朝的生机。而佛教的兴盛,严重阻碍了唐朝发展。毕竟大量的青壮年进入佛门,是朝廷的损失。

因此唐武宗毁掉了4600多座寺庙,26万多人还俗,没收了寺庙所占据的数千万顷良田。除了佛教外,对祆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等外来宗教,处理方式基本一样。

第四,后周世宗柴荣灭佛,除了增加纳税人,还为了扭转风气。

后周时期,佛教流传甚广,因此陋习弊端逐渐出现。比如说老百姓们,宁可自己吃不上饭,也要花重金捐款给寺庙。

寺庙内的佛像,也用了大量值钱的金属。甚至有人用“自残式布施”的方法,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

好家伙,这些风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算是朝廷也压不住啊!因此后周世宗柴荣,之所以灭佛,除了增加纳税人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扭转这些佛门中的歪风邪气。

总结:我们的历史上,就不会出现政教合一的情况。

三武一宗灭佛,其实并没有将佛教彻底毁灭,对于那些正规化,受管教的寺庙,其实他们也都没有下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三武一宗,并不是针对佛教这一信仰,他们针对的是,宗教逐渐脱离政府管辖的这件事!这在咱们中国历史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西方社会到了近现代,其实也逐渐觉醒,这才有了宗教改革这件事,让宗教和政治彻底脱离关系。我们就不需要走那一步,毕竟三武一宗灭佛,已经给了各大宗教一个最好的教训了。

参考资料:《魏书》、《周书》、《旧唐书》、《旧五代史》

寇谦之为啥没人祭拜

寇谦之好像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惊艳之作与思想认识。以自脱凡高于平人而为太上老君真传的仙。仙人的世界凡人无法介入与了解,所以后人无法评论。他即使是仙人可能是没有给平民百姓留下什么贡献,后人对他怀念是不会多。

北魏名将崔浩缘何被杀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的政治家、谋略家崔浩被北魏太武帝下令诛杀,并且株连崔浩的姻亲家族多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国史之狱。

那么,我们回答问题;“北魏名将崔浩缘何被杀?”

首先,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士崔浩不能被定为名将,因为,崔浩官拜太常卿,迁司徒,封东郡公。属于当时的政治家、谋略家。

崔浩20几岁的时候出任著作郎,就很受道武帝拓跋珪的赏识,而到了拓跋嗣为帝时,任命崔浩为博士祭酒,“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

在这一期间,崔浩辅佐拓跋焘先灭掉了夏国,继而又击败了柔然,最后经过崔浩妥善的策划后,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统帅大军,征服了北凉。

崔浩的声名在北魏显赫一时。

那么,我们回答问题“北魏名将崔浩缘何被杀?”

大权在握,盛名之下的崔浩难免在行为、言论上有所放纵,忽略了自己汉人的身份,已经惹得很多鲜卑贵族十分嫉恨了。

北魏太延五年,拓跋焘让崔浩主持续修国史,并嘱咐要根据实录,秉笔直书。

本来聪明睿智的崔浩,真的就开始组织人如实记载撰写,无所避讳的叙述了拓跋家族一些不想让人们知道的历史。

其中拓跋氏族早期的一些陈规陋俗如弟承寡嫂,子收继母的风俗,拓跋珪晚年精神错乱,拓跋焘的血腥屠城等都记载在这部《国书》中。

崔浩尤为愚蠢的是,竟然听信闵湛,郗标这两个人的建议,在都城郊区,动用巨大的人力,修建碑林,把《国书》内容镌刻在上面。

北魏政权下的鲜卑贵族们看到之后,愤怒异常,他们接连不断地找到拓跋焘,对崔浩在《国书》中曝光拓跋氏的一些隐晦风俗和真实历史做出愤怒的指控。

拓跋焘听了拓跋贵族的话,再看了《国书》中的文字,也很愤怒,就下令逮捕崔浩以及整个写作班底。

而在对崔浩的刑讯过程中,事情据变得更加复杂化。

拓跋焘亲自审讯,崔浩甚至判断不出朝廷究竟要追究自己什么具体罪名。

而且,在编写《国书》过程中,编委们各有分工,崔浩不过是总编撰之责,之中的妄言是一个诱因,而其它问题也是导致崔浩被处死的重要因素。

拓跋焘一朝,太子信奉佛教,而崔浩宣介道教,以至于道教在北魏前期占了上风,甚至太子晃的老师玄高竟然被杀。

又据《魏书•高允传》的记载,做为汉人的崔浩,曾经推荐了一些汉族人士去做北魏的郡守,,这惹的太武帝拓跋焘十分不满,与崔浩发生争执,结果还是按照崔浩的名单任命了这些官员。

事情传出去之后,鲜卑贵族们更是对崔浩愤恨已极。

崔浩在相关政策制定上,推行“整齐人伦,分明姓族”。

也就是说,崔浩想在北魏的社会环境当中,区别士庶,保持士族在 社会上的特殊身份和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崔浩的本意没有区分汉族与鲜卑族,但是,显然就包括了把鲜卑族排斥在最高社会阶层之外的内涵。

而这在无形之中,也在使北魏社会走向全面汉化。

这更是引发整个鲜卑贵族民族对他的仇恨。

崔浩的一生,辅佐了北魏的三位皇帝,每次到了国家的关键时刻,总是能作出神奇精准的预测。

所谓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精研经义。

但是,他却没有预测、规范好自己最终的道路。

崔浩以自身被诛杀,而且亲戚也被株连灭族,十分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