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市级部门的科长下县区乡镇任职乡镇长,哪个职位更利于仕途发展
- 怎样去理解艺术仕途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场年轻人,不再搞仕途
- 做一个无心仕途的公务员是什么体验
- 当一个人仕途不顺时应该如何做自己
- 德才兼备的苏轼为何仕途那样不顺
- 电视剧《人世间》郝省长如果一直活到退休,周秉义的仕途会怎样
- 秀美的山水,旖旎的风光,是否让仕途不顺的谢灵运自甘淡泊
- 四十岁的科员,仕途已经无欲无求,平时应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
- 为什么现在的教师步入仕途的很少,而以前很多
市级部门的科长下县区乡镇任职乡镇长,哪个职位更利于仕途发展
题主的问题我也遇到了,说说自己的经历吧:
前几天,突然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乡镇任职镇长或者书记。说是先征求意见,如果愿意就给他们回话。
搞的我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赶紧向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朋友打听。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市委也学省委干部培养模式,在搞“蹲苗”计划,要从市直部门选派30名正科级到乡镇任职,再从乡镇长中选拔到市直任职。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还感觉挺有兴趣,到镇办任职,好歹是“一把手”,可以干一些利民的实事,总比在机关里写写画画的实在。
可是,偶然的一个酒局,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天晚上,以前在县上工作的一个老领导约我吃饭,这个老领导也是传奇,从镇上的农技员干起,硬是一步步的干到了县人大主任,现在退休。酒桌上,我向他说起了这件事,他一听,脸一黑,说:我给你分析分析。
第一,你下去后,会干基层群众工作吗?群众工作很具体,也很现实,你长期在机关,对基层不了解,去了很难融入进入,可能一个村干部就会让你很难受。
第二,一个县上二三十个镇办,也就是说有四十多个镇办一把手,再加上县直部门一把手,全县正科级至少有一百多人,可是,每次换届,提拔的也就那么三两个,你能确定你会干的比县上本地干部好。
第三,现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都要镇办去落实,千头万绪,那个方面都不敢出问题,不然轻则挨批评,重则问责,你能保证你每件工作都能做好。
第四,你现在孩子还小,你去了镇办,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家庭责任全落在了你爱人身上,短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呢?谁照顾孩子,谁照顾老人。
听了老领导的分析,我最初的激情全部减退了,经过深思熟虑,我慎重的给组织部回了话,还是安心在部门吧。
大家觉得我的选择正确吗?
怎样去理解艺术仕途
怎样去理解艺术仕途?
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在语法和逻辑上,都有缺失。
我可否把它修正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好艺术与艺术管理的关系?
按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说,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都很难的,何况是同时去做好两件事呢?
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就拿我们同在的今日头条这个平台来说吧。它天天都在提示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垂直,这个垂直,不就是专业吗?它的要求,不就是精益求精的垂直吗?即使它又提出了什么原创,也还是在专业上的进一步的对你验证实能力,对吗?它是要让你朝顶尖的方向走去!
再来说说中国写意画,这个专业吧。
中国写意画专业,可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按条块垂直来说,有的人,画了一辈子,都没能把山水画好,把款识写好。
这里,可举个生活中大家知道的一个名人(不点名)的为例来说。他画老子画钟馗画来画去画了将近一辈子了,老是那张几乎长得一样脸,再画个小孩子在边上吧,也画了将近一辈子的老小孩!
这也真是够垂直了,假若他也来我们这个平台上混,机器人早就把他给消重,让他一边凉快去了。
不说画,说说唱歌的人吧。
有个人站在那个舞台上一开口,总是那么三、五首歌,还让他给唱成了一个大名人,一个歌唱家!
算得上是垂直的经典人物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么一句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一丝关系的话 :心思不在专业上,无论如何地垂直,也是入不了他们心里去的!
二、做好安排,统筹兼顾
说完“垂直”的经典,我们再来说说“统筹兼顾”。
通俗的说法,叫:跨行(跨界)。
还有的人,画中国写意画时,不但能把三大类,全都画好,他还会画油画、刻印章、搞书法、写小说、作曲、玩摄影……在艺术领域,他几乎给打下了大半边天。
我认为:这也没啥好奇怪的!
好事,点个名没麻烦;就点个洋人吧。
他叫达芬奇(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把这个大名人抬到这里,主要是想让我上面那个“统筹兼顾”的说法,有个可以服众的好证例,并不是想要请今日头条废除“垂直”制,别误会。
要说,也只能说是给下面的说法,打下个“伏笔”。
三、明确使命,敢于担当
接着,我们就来谈“明确使命,敢于担当”啦。
回到“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好艺术与艺术管理的关系” 这个问题上来探讨。
这时,就好比我们大家在这里了组织了一个登顶珠峰的专业队伍一样,总得有个人给我们大伙给带领上山顶吧。我们每个人一个也不能给挪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别给队伍添乱,就0k了。
这时,组织上把队长的官职委任于你了;这时,你就得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要做到“明确使命,敢于担当”(千万不能干“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腐败之事)。
只有在这时,你才能够真正想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地去理解艺术与艺术仕途的关系!
到此打住,多说离题。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图
达芬奇作品欣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场年轻人,不再搞仕途
留心观察,结合自己工作几年的体会,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佛系,对职务晋升这一块基本不怎么关心,很少有人整天琢磨着提拔,一心想着往上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年龄太轻。这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工作岗位,对于职场经验还是一片空白,不懂得协调关系,不懂得巴结领导,不懂如何逢迎上司,即便工作了几年,对于领导层面的事情也是知之甚少,如果没有过来人指点,基本上还是外行。
因为工作上没有承担过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工作就没有太深入的体悟和理解,对于很多很重要的工作认识不到其严重性,觉得在自己手里不过如此,可是想不到可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失误,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种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一旦出现差错,是弥补不了的。
还有就是大部分年轻人现在结婚晚,所谓成家立业,还没有成家,也就没有家庭的压力,更多心思还在找对象上,所以对工作上的事情还有些分心,等结婚了,有了孩子了,在事业上也许会更上心。
所以,年龄小,在很多方面没有经验,导致给人的感觉就是年轻人太随意了,对什么都不上心,也没有上进心,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享受生活。其实绝大多数人工作还是很负责的,只是在过来人眼里还不够成熟而已。
二,仕途难走。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原因。
近些年来,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早已不是人们意识中的一杯茶,一份报,一看看一天的日子了。现在从上到下,都是在压紧了工作。上头出台了政策,下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的,否则上面来督察,你完成不了,是要追究责任的,纪检部门正发愁找不到问题线索的。所以从上到下,现在已经没有了完全意义上的闲单位了,再闲的单位,每天也有干不完的工作,顶多是加班少点。
在这样的氛围下,单位领导的压力是巨大的,越大的领导就越忙。就拿县里的局长们来说,县里有书记县乡天天盯着,干不好挨训是小事,弄不好要撤职的。对应的市里,各种任务要完成,且很多是不切实际的工作,人家安排下来,想办法要完成,又不能讨价还价,否则年底测评就分数低,排名就靠后,影响的是整个县里的大局。所以局长们整天在想方设法处理各种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不信可以看看,单位干活最多的就是一把手,接下来就是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反倒科员是最轻松的了。
对于这些,年轻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在想,这又何必呢?当了领导天天这么忙,还要挨训,还不如科员呢,没那么大的压力。
领导们压力过大直接导致了年轻人对于仕途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三,多元化思想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再是曾经的传统观念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更注重追求个性化发展,虽然很多人因为家里的原因,被逼无奈考上了公务员,但他们的想法根本不是走仕途这条路,他们追求的更多是心灵的自由,自我的发展,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而且本身家庭条件就很好,体制内的工作对于他们没有太大吸引力,并不太积极于追求仕途上的发展。
四,基层太忙。
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提拔,而是不愿意下乡,因为县里岗位太少了,想提拔就要下乡,可是乡镇太忙了,这几年因为脱贫攻坚,后来又是乡村振兴,没有周六日,晚上也回不了家,本来很精干的小伙子没多久就成了一个庄稼汉了,家里媳妇天天生气,孩子也没时间管,搞的家庭都不和谐了。而且一下去好几年就在乡下了,所以很多人一听这个就没了脾气,不愿意下乡吃苦,宁愿在县里待着不提拔。
做一个无心仕途的公务员是什么体验
我就是体制内无心仕途的那个人,晒晒自己每天干什么吧:
一、养生篇——这是第一位的,养好自己的身体,争取退休后多领几年工资。
1、早饭篇
每天下班之前,把洗好的五谷杂粮放豆浆机里面,定好时,差不多在早上七点半的时候,热喷喷的杂粮粥就好了,这比单位食堂的粥有营养多了。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黑豆、黑米、赤小豆、薏米、麦仁、燕麦片、黄小米等等,随机搭配。
下班之前,把山药、土豆或山芋、鸡蛋洗好,放在养生杯中,定好时,差不多早上七点半的时候,熟透。
下面开始讲我的早饭。
我会提前到办公室,去食堂打上两个素包子,我这个人不爱吃肉包子,觉得吃完一嘴味道。
到了办公室,我就喝着提前一天做好的杂粮粥、山药、鸡蛋、素包子,这样早饭要吃的好,做到了。
我吃饭有个特点,觉得饱了,绝对不多吃。
大不了十点多饿了再来一顿。
2、早茶篇
我是春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其他时间喝菊花茶或者其他的中药茶。
我喜欢喝绿茶,是因为能喝出春天的味道,那种感觉,淡淡的回甘,既提神又抗氧化。
冬天喝红茶,是因为喝红茶养神,有时候我也喜欢用养生杯煮茶,味道不要太重,感觉也挺好。
由于我有慢性咽炎,平时我会自己搭配,麦冬、胖大海、桔梗、玄参、金银花、甘草等杂七杂八的中草药泡水喝。
3、晒太阳篇。
如果是晴天,早上十点多我一定要跑到单位顶楼去晒太阳的,一边活动活动身体,一边晒晒太阳。
长时间呆在办公室,很容易缺钙。
而且在办公室,最容易久坐,坐出一个大屁股、腰椎、颈椎不好,还有静脉曲张,这些病都是很难治的慢性病。
4、锻炼篇。
我平时一周会四到五次健身。
单位有健身房,我嫌不够全面,自己又买了一个战绳。
先说说战绳吧,我推荐中老年人用,因为不伤膝盖,而且还能锻炼到你的小肌肉群。
无氧方面,单位有哑铃,我一周会做两次力量训练。
基本上会围绕胸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部、腿部几个部分展开。
我有时候也会在瑜伽垫上做做HIIT,我喜欢魔鬼帕梅拉的HIIT,尤其喜欢她的腹部、臀部、大腿训练,非常过瘾!
有氧方面,平时我也会跳绳,500次一组,四组,组间歇30秒。对着镜子跳,防止高低肩。
有时候我一周会长跑一次,七公里,配速在5分钟以内,成绩不算太好,但是我喜欢那种腹式呼吸、送胯的节奏感。
二、工作篇——工作是我的立身之本,我还是有职业操守的。
我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一般来说,1500字的材料,1小时;3000字的材料,3小时;6000字的材料,也就一个上午多一点时间。
从我手里面出去的材料,都得10稿以上才出去,我对自己材料的标准要远远高出一般标准,所以我的材料,正常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一稿过”。
平时的日常工作,小活5分钟,大活25分钟。
我习惯用“文件筐”的工作方法,所有的事情到我手,不怕多。
按照重要性、时效性、办事流程分类。
举个例子,如果我需要坐电梯下楼办事,不积攒三件事以上,不是特别急的情况下,我根本不动的。
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我是通过考试,一点点改变自己命运的,但是没有后劲,所以到了这个年龄,过了考试的年龄,也就过了晋升的时间段了。
但是我很清楚,我不快,也不慢,我知进退。
平时逢年过节我不发微信、 短信祝贺,有的时候个别领导憋坏了,攒不住劲,给我发一个,我也回。
对于一些事情,我见得多了,我不反感,不反对,不盲从,尽量不表态,有的时候别硬朝我面前凑,我大不了就躲。
一些事务性的会议,能不去就不去,心都不在此,何必再掺和那些热闹?
再说了,你们做红花,我没这个义务去做绿叶,是吧?
三、学习篇——我喜欢学习,尤其是知识的迭代。
我知道,这个时代,缺什么都不能缺知识。
对于学习,我采取涉猎的方法,我这个年龄,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学。
也许今天我天天看马未都的“观复嘟嘟”,研究一段时间文物。
也许我明天看“袁腾飞的五千年”,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下二十四史。
也许我又对“锵锵三人行”感兴趣了,看看现在的“高知”、“精英”都在想着什么。
遇到不懂的,我一定要查了究竟,我喜欢那种知识的获得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追求的就是获得知识的“乐之”的感觉。
我也会学习时政,但是并不刻意,因为我已经过了考试的阶段了。
但是写材料是有方法的,我会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对称自己的信息,加上自己认为还不错的提纲,手动打字。
平时我八小时之外会做自媒体,一天两篇,粗略算来,一年我能保证100万字的输出量,可以保持我对文字的敏感度不降低。
我喜欢文字,因为在文字中,我的灵魂是自由的。
四、社交篇——我的社交就是随缘,不刻意讨好谁,能帮一把我从来不含糊。
平时工作中,能需要我跑腿的,绝对不麻烦别人。
之前我在工作中,就推行“首问负责制”,问题到了我这里,基本上就是最后一站。
不懂我就问,需要协调的,我会打电话、亲自过问。
这些事在我看来,是我分内的事情,就是分外的事情,只要是对别人有益的,我不求回报,做好就是了。
平时单位的人情来往,通知我就去,不通知我也无妨,反正我这辈子是不打算通知他们的,人情来往,多了少了,还有烦恼。
这些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随缘吧!
五、追求篇——我不追求当官,就追求内心的平静。
我走夜路从来不回头,因为我没做过亏心事。
我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只问自己——你努力、尽心了吗?
因为我知道,有一天你足够强大了,别人才会高看你。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你永远是个弟弟。
我和上下级都平等相处,不卑不亢,这是我这么多年的进步,我不再仰视上级。
你会发现,他们和你沟通,少了一丝官架子,多了一些温和的口气,甚至还会主动加你微信。
当然我也懂,该给面子的时候,我会给的。
我也有很多追求。
比如想学一手好厨艺,拿出几个厉害的拿手菜,让老婆美美地吃一顿。
比如我想写一手入木三分的钢笔字,我临了好几年田英章的《灵飞经》了,之前饭后总喜欢临几贴,感觉神清气爽,而且,手稳了,心也会稳的,你们可以试一下。
比如我想像头条里的“问答百晓君”一样,一天那么多的收入,但是我长时间做公文,还得从头学起,学习另外一种写法,平淡、真实的写法,是我未来追求的一种写法。
比如我现在才4块腹肌,我想再减脂,争取六块腹肌,虽然老婆总说我——你体型已经够标准的了,再怎么练都是农民工!
我觉得,六块腹肌的目标,我还要继续努力,马上要到夏天了,我要再努力!
比如我还想重新再读一遍二十四史,那种一看一上午的感觉,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读文言文的书,很容易上瘾的!
六、这就是我这个无心仕途公务员的日常生活吧。
我不出圈,不和任何人作对,但是也不站队。
我不冒进,因为也实在没有什么事情,让我提得起兴趣了。
我不表现,因为我表现也没用,该我出彩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我不埋怨,冯唐说过,人到一定年龄就得认命,我想平淡地干到退休。
我不羡慕,别人提拔比我快,一定比我优秀,能学来的我一定学,不能学来的不勉强。
如同《亮剑》里面,李云龙去军事学院培训,嗷嗷叫要去前线,那个院长,就是之前李云龙的旅长,告诉李云龙——人的一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
我觉得,这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不为环境所改变,这就很好。
当一个人仕途不顺时应该如何做自己
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仕途不可
能一帆风顺。不顺时一定坦荡面对,定住神,稳住心,调整好心态,重新审视一下自已,找出不顺的原因。
自身条件不够强。调整思路,寻找症结,调准方向,更加努力。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在部队当兵三年的时候,一起入伍的战友有的入了党提了干,有的转为志愿兵,觉的自己做的比别人也不差,得不到提拔。然后调整了心态,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半年后,领导说你的文化底子不错,放下手头工作专心复习工课,准备考军校。
自身条件不够硬。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入职,有的人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进高端技术领域,自己干“下脚料”的活,感觉自已被边缘化。这时一定要细心观察,稳住阵脚,说明自身条件不够硬,不具备这个能力。在更加努力做的好自己本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充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会有所做为。
德才兼备的苏轼为何仕途那样不顺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商极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然而,为什么却仕途坎坷?
因为这是常态。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却不是人人都有必然成功的运气。而后者才是常态。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你就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也没用。一句时运不济,抵得过智商二百五加情商三百六。
甚至,即便后视之明的我们穿越到苏轼当时的位置,也未必能功德圆满。
让老天都要妒忌的文学才华
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科举不中,随后彻底放弃。回到家中、烧掉文章,玩起了自学。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洵并没有采取笨鸟不飞孵鸟飞的套路,而是放任自流。但是,身教胜于言传。两个儿子跟着老爹苏洵一起读书了,但都不是为了科举,而是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公元1055年,四川来了一个新任长官,益州知府张方平。这家伙一眼就看出苏洵父子绝非凡人,足以引领北宋文坛。于是,写了举荐信,让苏洵父子三人进京拜见文坛泰斗欧阳修。
公元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来到开封,见到了欧阳修。对于苏洵,欧阳修认为他就是当世荀子,文章天下无敌。对于苏轼,欧阳修则是莫名的恐慌,认为自己就该走下文坛泰斗的宝座,给这个年轻人让路。
厉不厉害?初入京城,苏洵名满京城、苏轼逼得泰斗让位。但科举才是真正的职业赛道。是骡子是马,你得在这个赛道上跑一跑。然而,三苏并不没有专攻科举。科举是应试教育,而这三个人却一直在搞素质教育。
但,就是在公元1057年的科举赛道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起金榜题名。而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堪称高考满分作文。本来是第一名的成色,但欧阳修过于自信,认为这篇文章在风格和水准上,应该出自曾巩之手。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键还是欧阳修的弟子。所以,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为了避嫌,就没有将这篇文章点为头名,而是让其屈居第二。
苏轼的天资有多牛?唐宋八大家,他一出手就干掉三个。文坛泰斗欧阳修,准备让位;欧阳修的弟子曾巩,靠边儿站。甚至,连自己的老爹也要自愧不如。苏洵27岁开始苦读,却两次科举不中。而苏轼呢?20岁初闯科举,竟在职业赛道上跑出了满分作文。
你可以说这是侥幸。但是,随后就不能说是侥幸了。
母亲病逝,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后,即公元1060年,三苏再次入京。苏轼又参加了一场更高规格的考试,即“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在这次考试中,苏轼的一篇《御试制科策》,获得了第三等。
这个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谁也考不上。而北宋开国以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第三次等。所以,考到第三等的苏轼,已经破了纪录。连续两场顶级规格的考试,苏轼都是满分加破纪录的水准。你只能说这是能力了。
只论科举应试,从古至今,苏轼能把全部翘楚们虐成渣渣。他不为应试而学,却应试无敌。但这里面有问题。两篇破纪录的策论,就文章本身而论,是真心好;但就思想内容而论,却没法恭维。比之贾谊的《治安策》,差了好几个量级。
令贾谊自愧不如的情商认知
古今才子第一,当属贾谊贾太傅。因为《治安策》是无敌的。而贾谊虽然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最后抑郁而终。所以,举凡文人怀才不遇,总会拿贾谊来说事,通过慨叹贾谊来伤春悲秋。
那么,苏轼也是这么看贾谊吗?
苏轼完全不这么看。他写过一篇《贾谊论》,认为贾谊命途多舛完全是因为自己,简单说就是情商太低。
皇帝喜欢贾谊,老臣讨厌贾谊。但皇帝汉文帝是明君,你不能说皇帝害了贾谊;灌婴等老臣是沛丰功勋,你也不能说这伙人有多恶劣。
身处这种局面,贾谊该怎么做?
指望汉文帝消灭老臣,然后重用贾谊,推行贾谊主义,这根本不可能。汉文帝能当皇帝,完全是老臣们拥立的结果。所以,贾谊打不过老臣们的功勋集团。苏轼认为,既然打不过,那就应该加入。而且,加入老臣们的功勋集团,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老臣们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贾谊要做的就是忍。你一个洛阳青年,弱冠之年便初入京城且位列朝堂,又有什么资格不能忍呢?只要忍得够久,忍到老臣认可,忍到君臣接纳,贾谊的盖世才华自然会有输出的可能。
苏轼给贾谊的人生算法就是:
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所取,是位居宰辅;所就,是大汉强盛。而这个所取和所就,已经太大了。所以,完全不是贾谊这么一个外省青年能做到的。这就要有所待和所任,所待是老臣认可,所忍是自己要沉住气。等他个十年、二十年,贾谊必然所取必得、所就必成。
把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词,全都去掉。苏轼对贾谊的批评,实际就三个字:情商低。
但是,苏轼的情商呢?苏轼说贾谊没有做到,他做到了吗?
他还真做到了。苏轼的情商极高,甚至堪称关系攻略的高手。
苏轼当时所处的格局,与贾谊一般无二。宋仁宗宽厚温和,汉文帝孝顺慈爱。关键是老臣,苏轼和贾谊同样面对的问题是:年少才俊如何与老臣相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但苏轼的牌,明显要比贾谊的牌更好。因为沛丰功勋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唯独没有文化,自然看不起文化人。而仁宗朝的北宋老臣,却对苏轼满怀期待,认为这就是未来的国之宰辅。
有智商、有情商,那苏轼的具体实践怎么样呢?也就是苏轼的关系攻略怎么样?
古之君子也做不到的关系攻略
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谁更擅长关系攻略?
肯定是小人。操作上无下限、性情上无羁绊、主义上无桎梏,小人的唯一追求就是往上爬。而为了往上爬,那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在关系攻略上,小人是职业选手,只要能赢就走极端;君子是业余选手,期望风花雪月就能赢。
至于原因,这是立场和身份所决定的。君子在原初逻辑上是生出来的贵族二代,即君之子。所以,君子的教条都是当了君子之后的操作说明。而小人在原初逻辑上就是打出来的寒门子弟,即人之子。所以,小人的教条都是要当君子的晋级手册。礼崩乐坏之后,君子和小人,才在一条赛道上竞争。操作说明肯定打不过晋级手册,因为大家首先要比的就是谁能晋级。
那苏轼呢?苏轼的操作,既不失君子之风,又有小人的极致。这个外省青年,在开封这个权力场,一出手就打出了一个羡煞天下人的开局。
苏轼的外在表现,既积极主动又谦卑恭敬,关键是特别重视待人接物,从来没有君子的清高。这一点,从他的《上梅直讲书》中就能发现。考取进士之后,苏轼给当时的阅卷老师梅尧臣写了一封感谢信。而这封感谢信,即便拿到现在,都值得职场人士认真学习。因为马屁拍得高明,而且全都拍到了点子上。随便拿出一句,都能让梅尧臣内心激荡。
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但这之前,您的手下不曾举荐我,您的亲朋也不曾为我请托,自我求学十余年间,只听先生大名却未曾见过,但是先生您为什么选中了我的文章呢?因为“一朝为知己”。
苏轼这么说话,梅尧臣能不开心吗?新晋青年把身段放得要多低有多低,而把自己捧得要多高有多高。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关键是位不过五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执事您就是当世孔子(信的开头已经用孔子做了半天铺排),我这个后生晚辈的最大追求就是想向您请教啊。
一封感谢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系攻略的核心是人脉构建。那苏轼是怎么构建自己的人脉呢?一般的手段是:有事儿您说话,期望无限付出来证明自己有用,期望自己有用来增厚人脉。而真正的高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请别人帮忙。
而苏轼恰恰就是这么操作的。他请当朝大佬司马光给自己的母亲写墓志铭。写个墓志铭,对司马光来说就是举手之劳;而在苏轼则是牵涉到孝道的大事情。这个操作以后,司马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栽培苏轼这个后晋青年。
关系攻略有一条禁忌,那就是不要给人介绍对象。因为你很可能把两个人都给得罪了。但给人介绍对象,也有好处。就是你对这个人心有期许之,表达出了足够的爱慕或攀附之意。而在古代,婚姻就是家族间的联盟。而苏轼呢?苏轼则直接向司马光提亲,准备把自己的表侄女嫁给司马光的儿子。
司马光下野之后,到洛阳闭门著书。但苏轼并没有忘记经营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时不时地就来一封书信。不管你是在朝还是在野,但我对你的敬仰之情从来矢志不渝。
如果仅是司马光一个人,那也就算了。苏轼后来陷入乌台诗案,新党各种罗织罪名,试图通过苏轼这个交际“名媛”把旧党一网打尽。从这个案件中,你就能知道苏轼的朋友圈有多少人了。先后牵连进来的有39人,从司马光这个旧党领袖到王诜这个当朝驸马,全是给苏轼的朋友圈点赞的。
在古代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苏轼竟能把人脉经营的这么广。而且,这些人全要跟着苏轼一起吃官司。所以,苏轼的人脉不仅广而且深。这只有关系攻略的高手,才能做到。
堪称完人、堪称完美开局的苏轼,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苏轼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全部资本:皇帝宋仁宗把他当成国之栋梁,大宋老臣们把他当成了明日之星,甚至文坛泰斗欧阳修也准备让位。
关键是连皇帝他妈也喜欢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宋英宗的母亲曹太后(神宗朝是太皇太后),死活不同意治罪,非要放了苏轼。
苏轼被新党压制好多年。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主政后,对苏轼实施了火箭提拔,成了苏轼的保护伞。
苏轼继续被新党打压。宋哲宗的母亲向太后主政后,硬是把苏轼从海南岛给调回开封,准备让苏轼当宰相。
你看苏轼这个人缘,不仅征服了皇帝,而且三任皇帝的老妈全都成了自己的贵人。
但是,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因为苏轼智商高、情商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所以取得了当世才子的美名、朝中栋梁的赞誉。但这个“因为所以”就周延了吗?苏轼能够拒绝运气吗?
假使苏轼晚一点儿参加科举,主考官从欧阳修换成王安石,苏轼别说满分作文,就是能不能当进士都两说。因为王安石死活看不上三苏的文风。关键是王安石这家伙是个实干派,你是不是文采斐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写了啥。
甚至,别说王安石,就是换成一个刻板些的主考官,都不允许苏轼在科举赛道上扯淡玩。
为什么苏轼在扯淡?
《刑赏忠厚之至论》里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个典故是苏轼自己编的。在高考作文里,你敢编典故?冲这一条,给你一个不及格,绝不算冤枉你。因为苏轼你这就是在扯淡着卖弄文采。
而《御试制科策》里的观点,则堪称逆天神操作了。怎么解决西夏的问题?苏轼的对策,竟然是让陕西独立,再造一个秦战国,然后让这个秦战国去对付西夏人。之前编典故,现在则是分裂国家。连老臣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应该录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第三等。
然而,有其兄竟必有其弟了。苏辙在考卷里玩起了愤青,不仅抨击时弊,而且连皇帝也不放过。两相权衡,还是苏轼的扯淡,靠谱一点儿。
所以,苏轼能成名,到底该感谢谁?他要感谢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换到明清,苏轼都不是落第的问题。
在乌台诗案中,新党就是要往大里政,具体是给苏轼冠一个大不敬的罪。这属于不赦重罪,要诛族的。
但北宋的司法制度足够复杂,各种条框制约,能把不择手段的小人关在笼子里。新党把持了御史台,但御史台只能问口供,定罪的却是大理寺和审刑院。这两个衙门不配合,苏轼的罪就定不下来。而太皇太后、英宗的老妈曹太后,又在背后使劲了。于是,这个大不敬就没法定。随后,曹太后去世了,要天下大赦。死了的曹太后又帮了苏轼一把,苏轼该被赦免,可以啥事没有了。但是,宋神宗不答应了。忤逆皇帝、对抗新法,这就不能忍。于是,皇帝法外立法了:
苏轼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大理寺和审刑院的意见是赦免。赶上大赦,苏轼就该没事,牵连的苏轼朋友圈也该一道赦免。这个皇帝同意,认可了。但神宗皇帝专门来了一条“特责”,这就是法外立法:你苏轼给我滚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然后就在那地方呆着。这算是变相囚禁。
立盖世之名,苏轼也要靠运气;而位列朝堂,苏轼还要靠运气。关键是没被整死,苏轼就更要靠运气了。但运气不能总光顾苏轼。有些事,完全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
1057年科举中第,但苏轼的母亲随即去世,于是苏轼和苏辙都要回家守丧,耽误了三年时间(实际是两年多一点儿)。而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又去世了,于是苏轼还要回去守丧,又耽误了三年时间。你是年少成名了,但两个三年,却给耽误了。
等苏轼再次回到朝堂,朝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苏轼当成国之栋梁的宋仁宗,驾崩了;把苏轼当成未来之星的老臣们,歇菜了。此时主导朝堂的是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和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此时,任凭再怎么关系攻略,苏轼也没法玩了。因为苏轼与王安石是立场之争。
事实判断可以讲道理,价值判断只能搞妥协,而立场之争则连妥协都没法搞。苏轼的立场就是重人情,治理国家要关注人之常情,变法可以有但不能犯众怒。而王安石却不近人情,治理国家就该学商鞅,变法就是:我们制定法律、我们统治,然后你们服从。
你这就没法玩。
而且,王安石从来就瞧不上三苏,而三苏也瞧不上王安石。
苏轼的老爹苏洵,曾写过一篇《辨奸论》。怎么辩奸呢?就是看谁不近人情。而王安石恰恰不近人情。按照苏洵的方法论,王安石这种人早该歇菜了。但王安石并没有,反倒当了宰相。
公元1060年的时候,苏轼的弟弟苏辙也通过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考试,于是在1061年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然后呢?然后,当时的王安石却拒绝签发任命书,气的苏辙辞职回家了。
这就是家恨了。
有王安石在,苏轼这种人别想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能被各种贬官。苏轼当然不满,于是管不住嘴了,各种写诗发朋友圈,诋毁新法。新党正发愁找不到借口收拾旧党,而苏轼恰恰提供了借口。于是,发动了乌台诗案,把苏轼当成了打击旧党的突破口。
新党的变法,把大宋变得一塌糊涂。宋神宗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准备把苏轼调回朝廷。但这得一步一步的来,先把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即今天的河南的临汝。宋朝的用人逻辑是离首都开封越近,就表示越要得到重用。这算是宋朝特有的卡位纸牌屋。然而,就在这个关节点上,宋神宗死了。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赴京奔丧,随即成为朝中宰辅。这对苏轼不是好事吗?大家同属旧党,而且苏轼对司马光的关系攻略从来也没停过。但问题是:宋神宗在位,司马光就回不来,因为宋神宗不会把新法彻底否定。宋神宗不否定自己,所以未来走向就是折中。因此,回来的就只能是苏轼,苏轼自然有望拜为宰辅。但宋神宗却在这个关键点死了。
之后,司马光成了另外一个“拗相公”。新法支持的全部否定,新法反对的全部肯定,大宋王朝来了一个180度的硬转折。而苏轼呢?苏轼对司马光非常不认同。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是因为要解决老问题。司马光彻底否定新法,的确消灭了新法带来的新问题,却把老问题也给恢复了。
但是,也轮不到苏轼反对了,因为司马光没多久也死了。那苏轼就可以呼风唤雨了吧?
接下来的问题更严重。有司马光在,北宋的党争只会聚焦在政策路线上,还算对事不对人;而没有司马光,北宋的党争就会陷入毫无底线的对人不对事。
再后,就是旧党中的两拨人,开始死命磕了。以程颢为代表的洛阳理学派,以苏轼为代表的四川蜀学派,开始交手了。这时候就不是新旧两党的问题,而是新党、洛党和蜀党的问题。你让皇帝怎么办?没法办。苏轼和程颢集体外放,谁也不能当宰相了。
你们旧党不仅治国无能,而且还搞内斗。王安石变法的确有问题,但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而旧党开倒车,则把老问题全给恢复了,国家没钱了。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了,宋哲宗亲政。大宋王朝再一次锐意革新,于是旧党下课、新党上台。苏轼这个旧党的标签人物,肯定继续被打压。关键是保护伞高太后死了,没人罩着苏轼了。于是,苏轼一直被贬到海南岛。宋朝的逻辑是离首都越远就越不受重用,所以苏轼已经惨到天涯海角了。要复出,几乎没有可能。
等宋哲宗死后,向太后主政,苏轼又有了机会。皇帝不喜欢自己,但皇帝的老妈都喜欢自己。此时的皇帝是宋徽宗(宋哲宗的异母弟),但宋徽宗说不上话,凡事要听老太后的。公元1100年,苏轼终于离开海南岛,开始奔赴首都汴梁。这一次几乎就没什么悬念,苏学士大概率就要成为苏宰相。然而,还没半年,向太后也死了,宋徽宗亲政,改元建中靖国。这个年号的意思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简单说就是不能再搞党争了。
于是,新党的领袖蔡京、蔡卞兄弟就要离开朝廷,而旧党的领袖苏轼、苏辙兄弟也不能入主京城,新旧两党各让一步。但是,苏轼还有机会啊。可惜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到常州的苏轼病逝了,享年66岁。
运气在苏轼最后的岁月里最后还是照顾了他。因为建中靖国根本就不是什么折中,随后便是新党彻底碾压旧党。如果苏轼没死,大概率还要接着挨整。因为大宋的党争已经白热化,活着的要整,死了的也不放过。苏轼是带着希望去世的,这对他来说也算善终。
论文章,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论诗歌,苏轼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论书法,苏轼自成一家;论绘画,苏轼是湖州派的主将;论学术,苏轼是蜀学的宗师领袖。苏轼之才华,冠绝古今。
但是,苏轼只有才华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政治路线上,苏轼不走极端,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二公却一定要玩极端。在执政能力上,苏轼在扬州主持漕运,在河北兴办弓箭社。他能看到实际的问题,却不会主义先行地去改变现实,而是适应现实再艺术地去解决问题。
有才华、有能力,关键是还有情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即便流放海南岛,苏轼也有一群弟子帮着他盖房子。乌台诗案,被苏轼牵连进来北宋名流多达39人。甚至,苏轼还能化敌为友。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专门拜访了这位拗相公,二人言归于好,成为一番佳话。
纵有盖世才华、纵能洞察人心,但如果没人脉,你也走不远。苏轼没有人脉吗?苏轼这个外省青年打造了堪称史上最豪华的人脉。老一辈的宋仁宗,把苏轼看成国之栋梁。中间一辈的宋神宗,最后的岁月里也准备启用他。新一辈的宋哲宗,曾经做过苏轼的学生。关键是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这些皇帝的妈妈们,都成了苏轼的保护伞。古之名臣将相,谁又此等阵容的人脉。
而苏轼为什么没有成功败相,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苏轼也是如此。身处北宋最剧烈的局面变动之中,他也只能随波逐流。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人们直接上天堂,人们直接下地狱”。
成功的,往往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他们是最幸运的少数。不成功的,往往都是浪淘沙中的众生,他们是最平常的多数。苏轼概莫能外,我们也概莫能外。
电视剧《人世间》郝省长如果一直活到退休,周秉义的仕途会怎样
郝省长如果一直活到退休,周秉义的仕途一定会很顺,很可能早就晋升到省部级干部的行列了。
周秉义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在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营教导员,后来又调到机关工作。恢复高考时,凭本事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级机关工作。仅仅七八年时间,就已经当上了厅局级干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干部年轻化政策,为许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像周秉义这样的政治素质高、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往往会被破格提拔使用。比如,当今中国的许多高层次领导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提拔重用的。
组织部门使用干部,肯定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但首先要知人善任。你素质再好,工作业绩再优秀,也必须得到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认可才行。领导与组织部门必须要熟悉你、了解你,对你赏识,对你感兴趣。
老羊认识不少当过组织部部长的领导,私人里,他们也会说“能干的人多得很,但是重用不重用你又是一回事”。
有句名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生态。什么时候,都是“朝里有人好做官”。
比如说,为什么首长的秘书容易被提拔呢?秘书的素质普遍较高是事实,但是,首长们与他熟悉,长期的相处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重用秘书既顺手又放心,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果身为正省级官员的郝省长能长寿,即使退休了,其能量也是很大的。他的同事、他曾经提拔重用过的人,一定会对周秉义很关心的。老爷子哪怕一个暗示,其他在职领导也会心领神会的。重用周秉义,于公是选拔人才、顺理成章,于私是投桃报李、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呢?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看看金月姬是怎样操作周秉义提拔为正厅局级干部就知道了。金月姬的地位比郝省长要低多了。她要求重用周秉义,马上就被组织部来看望她的人汇报给省委领导。没有老岳母的关照,弄不好,周秉义还要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位置上再蹲上几年呢。
组织人事工作,说到底还是人的事,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操作的。
秀美的山水,旖旎的风光,是否让仕途不顺的谢灵运自甘淡泊
看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由此看来,谢公早已弃凡成仙,不食人间烟火。
四十岁的科员,仕途已经无欲无求,平时应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四十岁,正当年富力强。
此年龄阶段,不管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都是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从各方面讲,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工作,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储备,不管自己做的什么工作,可以说,都已奠定了比较好的扎实工作基础。
不管自己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具体工作,都是大显身手的时代。
单从“仕途”的观点看问题,既是狭隘的,也是目光短浅的。
一个人的一生,不管自己是干什么工作或者劳动,都得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可出彩。
脑力劳动也好,或者体力劳动也好,从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讲,都是自己谋生的最基本手段,只能干好,不能干坏。
未来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哪里来呢?
答:都孕育在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或者劳动中。
干好本职岗位的工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等等其他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珍惜的工作。
要想“仕途”有发展,技能有发展,学识有发展,本领有发展,思想有发展,生活有发展,未来有发展,等等一切未来的发展,可以说,都离不开“学”和“干”。
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不增强本领,即便有机会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要问,“仕途”已经无欲无求,平时应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
答:只要自己在岗在位一天,就要“学“和”干”。
工作岗位,干中学,学中干,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至于归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怎么办?
答:
学习,读书,看报,家务,锻炼,头条,抖音,西瓜,等等,等等。
方式方法有多种,数也数不清。
千条万条,遵纪守法是首条。
至于自己干点啥?
全在自己看着办。
不知友友们,认为如何?
三言两语,仅供参考!
为什么现在的教师步入仕途的很少,而以前很多
1、原来教师和行政机关干部身份相同,都属于国家干部,调入即可。机关干部来源有限,教师队伍是最大来源。2、实行并规范公务员制度后,公务员和教师属于不同系列,编制、职级、工资都不一样,公务员逢进必考,教师就不能随意调入行政机关了。3、现在大学生多了,就业难,考公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公务员来源充足,也不需要从教师队伍里调入了。4、教师实行职称系列,职称较高的教师进入行政机关反而工资降低,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