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些女人要把男人当成赚钱工具,是什么心态
- 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 现在手里有400万左右闲钱,求老师们指点一下该如何投资
- 周应波,袁芳,王崇,杨浩四个基金经理选2个,怎么选
- 王崇之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 那英为什么不收王崇
为什么有些女人要把男人当成赚钱工具,是什么心态
现实生活中,好男人不一定娶到好女人,好女人也不一定嫁给好男人,好男人和好女人也不一定很幸福,不知道你是哪一种。
不管你是哪一种,你知道什么叫“老公”吗!
“老公”是抱起来很温暖,啰嗦起来很烦,在身边讨厌,看不见又很想念的人。
你大冰脚贴在他肚子上,即使很冷,也不会把你踢开的人。一起去商场购物,他提着全部的东西,还要空出手牵你的人。你生大病,他比你还辛苦的人。做错事吵完架,还会厚脸皮跑来牵你手的人。偷偷为你做了很多好事,却从不邀功的人…………不知道你做到了吗?
如果没有,总得有一样吧,为自己爱的女人花钱不应该的吗,别怪她把你当成赚钱工具,钱不代表爱,但钱是爱的表现。
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王翦是秦国名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功臣。他的儿子王贲也是秦国名将,父子俩都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在古代,功高震高者多没有好下场,那么王翦的结局如何呢?他的家族命运又如何呢?
第一,王翦、王贲父子灭了六国中的五国
在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王翦、王贲父子无疑是功劳最大的。除了韩国由内史滕所灭外,其他的赵、楚、魏、燕、齐五国均为王氏所灭。
在统一六国战争中,以赵国、楚国最难啃,而实现灭赵、灭楚伟业的人,正是一代名将王翦。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攻破邯郸,赵国灭亡;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于次年灭掉楚国。这两战都是硬仗,王翦居功至伟。
王翦的儿子王贲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于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公元前222年灭掉燕国以及赵国的残余力量代政权,公元前221年挥师入齐,灭掉齐国,实现中国的大一统。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此之前,战国的几个名将都没有好下场,比如秦之白起、赵之廉颇、李牧。王翦、王贲父子功高震主,为什么能得以保全呢?这主要是因为王翦有政治智慧。
第二,求田问舍:王翦的政治智慧
与白起、廉颇、李牧等人相比,王翦的政治智慧要高出一大截。
在灭掉赵国之后,秦国的矛头对准楚国。当时秦王对王翦与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只要二十万,而王翦说非要六十万不可。当时秦国大约有一百万军队,六十万相当于秦军总兵力的一半多,这个提议无疑引起秦王的警惕,把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秦王能不担心吗?故而秦王最终选择李信的方案,以二十万伐楚。
这时王翦便意识到秦王对自己已产生不信任感,索性急流勇退,以疾病缠身为由,申求退休。秦王顺水推舟,同意王翦的辞呈,解除其兵权。
后来,李信伐楚大败而归。秦王不得已之下,只得亲自跑去请王翦出马,并同意拨给六十万大军。
这时王翦不仅要考虑灭楚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在灭楚后保全自己,保全家族。他知道,一名将军,在战场上是一柄利剑,是君王豢养的猎犬,等到哪天不用了,就是“兔死狗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常见的。大家想想,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要是造反,秦王能吃得消吗?因此,秦王表面上重用王翦,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这是君王的矛盾心理。
若王翦在前线卖力作战,背后有人诬他造反,秦王就算不信也得信。君王宁可错杀,也不愿自己冒风险。
临出征前,王翦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么?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王翦对众人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第三,秦灭六国后,王翦、王贲父子得以善终
正是由于王翦的谨慎与未雨绸缪,在秦统一中国后,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尽管史书对晚年的王翦并未有详细记述,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其一,王翦在灭楚后,还曾指挥过南征百越之战。《史记》中记:“因南征百越之君。”此后王翦的事迹不见于史书。
其二,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王贲与儿子王离曾追承皇帝东巡,当时秦始皇立了个碑,其中出现了王贲的名字:“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从这个碑文中可以看出,王贲只是以侯爵身份追承东巡,并没有实际的官职。可见王贲与父亲王翦一样,淡出了政坛。
其三,到秦二世时,王翦、王贲父子已经去世。《史记》记:“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其四,王翦与王离都得以善终。尽管史书并没有写王翦、王贲是怎么死的,但肯定没被杀。因为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王离,在秦二世上台时已经是北疆仅次于蒙恬的高级将领。如果王翦与王贲是获诛,那王离不可能身居高位。
第四,王离是怎么死的?
再来说说王翦的孙子王离。
根据史记,王离在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时,就已经被封为武城侯。这一年是秦统六国后两年。王离被封侯,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他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是立下战功的,很可能是追随父亲王贲参加了一系列战斗;第二种可能性,是王翦、王贲父子功劳太大,作为恩荫,王离也被封为列侯。
我个人倾向认为前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即王离是参加过统一六国之战,并立了大功。理由如下:在后来巨鹿之战时,王离率秦军镇压起义军,当时义军便称王离是“秦之名将”,可见王离是身经百战。
到了公元前215年,蒙恬伐匈奴,王离应该也参加了这场北伐之战。因为到秦始皇末年,王离在北疆的地位仅次于蒙恬。沙丘之变后,赵高要矫诏杀蒙恬,便派使者到北疆,命令蒙恬把兵权交给王离。后来蒙恬获诛,王离便成为北疆最高军事长官。
陈胜吴广起义后,王离的军队被调往东方,镇压起义军,受名将章邯节制。王离的部队是进攻巨鹿的秦军主力,后来项羽背水一战,大破秦军,王离兵败被俘。
王离的结局如何呢?我上网看到的资料,都说王离是被项羽处死。但是我翻阅史书,却没有看到这种说法。《史记》是这样写的:“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只写王离被俘,没有写被杀。司马迁在评论王翦时又写了这么一句:“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仍然只提到王离被俘,并没有写王离被杀。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王离被项羽所杀呢?
因为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只有少数几个没被坑杀,包括章邯、司马欣等,但没有看到王离的名字。故而便猜测,王离或许是死于这次坑杀。但这也只是假设罢了,王离毕竟是名将,不一定在坑杀之列。
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王离并没有活下来。因为在后来的汉楚争战中,就没看到王离的影子。如果他活着,作为一员名将将是各方争夺的对象,不太可能默默无闻的。
第五,关于王氏的后人
王离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王元,一个是王威。
王元躲避秦乱,迁到琅邪,后来这一支演化为琅邪王氏。琅琊王氏在晋代达到鼎盛,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东晋的建立与琅邪王氏的支持密不可分,故而有“王与马,共天下“,王就是琅邪王氏,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氏甚至排到司马氏之前,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东晋著名政治家王导,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都出于琅邪王氏。据后人统治,琅邪王氏在中国历史上总共出过92个宰相。
王离的另一个儿子王威,其九世孙王霸居太原晋阳,这一支演化为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又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晋阳王氏,一个是祁县王氏,都出过许多著名人物。比如三国时代的王允,魏时的王凌,晋代的王坦之等。
现在手里有400万左右闲钱,求老师们指点一下该如何投资
400万每月两万到三万的收益,年收益率也就是6%—9%这个样子,如果资金全部购买银行大额存单或者国债这些稳定收益的话肯定达不到,也就是4%—5%左右。那么资产有必要做一定配置才可以达到,配置如下:
1.配置一些现金类资产,根据所在城市以及个人家庭收入稳定性以及支出情况做些预留,以备不时之需,一般建议家庭准备2到3年左右的资金,假如配置30万,这部分比如10万直接存放余额宝基本上还可以达到一年定期存款收益;余下20万可购买地方区域性大银行的银行存款,比如2年左右的大概2个多点收益吧。
2.配置稳定收益类资产,可选择两个方向地方住大型银行存款或国债,按五年期算大概有4-5个点左右,如果存在银行的话每个银行本息不要超过50万,假如配置100万,年收益大概在4-5万左右。
3.配置长期纯债基金,金额120万,年收益大概在6%左右,建议可分批分次购买,大概在3年左右购买完成,期间资金可存银行获得利息,平均年收益大概在6%左右,预计收益7万左右。
4.购买指数基金,可建立指数基金组合,大概配置金额100万,同样分批分次分3年左右配置完成,长期来看预计收益在10%左右,年收益10万左右,至少3年以上,短期肯定有波动。但是需要学习下如何购买指数基金,相对比较简单适合大部分投资者。
5.余下50万配置中国行业龙头公司股票,选择优秀公司建立一个组合,长期来看的话收益大概15%左右,年收益7.5万左右。但是需要学习比较多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想学习的话,可配置到指数基金或债券基金上。
总体算下来,大概30万左右收益,平均收益率在8%左右,既保持一定流动性又能获得收益,同时整个配置以防守保值为核心,稳定进攻为策应,积极进攻为辅的方式。
周应波,袁芳,王崇,杨浩四个基金经理选2个,怎么选
袁芳和杨浩。
袁芳,袁芳持股分散,行业均衡,下跌回撤小,增长也不错。
王崇和杨浩比较类似,同一家基金公司,同比业绩和风险,我个人觉得杨浩更好一点。
周应波能力范围还是集中在科技成长这一块,我个人觉得投资范围小于袁芳。
王崇之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王崇(1496-1571),字仲德,号麓泉,永康紫微人,生于诗书簪缨之家,父亲王科,官至给事中。王崇生有异禀,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岐嶷敏慧,迥异凡儿。髫龄横书家塾,日记数千言,试以课句,率口而应,悉中矩矱。”相继得到李石泉、学使王公、午溪万公、侍御史王清戎的亲授,顺利通过童试和乡试。在国子监读书时,大学者湛若水对他倍加赏识,“延至讲院,以共生平所自得者,相与印证。”经名师指点,学问大增,王崇在会试中名列第二,俗称“亚元”。
1529年殿试,发挥失常,仅得三甲进士。同榜进士中,永康人程文德高中榜眼,赵銮为二甲进士。从此,王崇步入政坛。先在吏科、礼科、都察院任职,后辗转全国各地,历任陕西省乡试副考官、广东雷廉佥事、河南睢陈兵佥事、安徽池州知府、河南布政使司参议、山西井泾兵备副使、湖广布政使司参政、贵州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都察院副使兼山西巡抚、兵部侍郎兼湖广川贵总督等职。宦迹所及,恪守其职,才华蒲世,廉能干练,政绩蜚声。为官勤政安民、治军森严;为人刚正耿介、清操皤然。
王崇不仅是位能领兵打仗、武功显赫、抚边有方的武将,亦是一位重视教育、奖掖文化、能诗善文的儒臣。1531年,王崇担任陕西省乡试副考官,为达到公平、合理,务得真才之目的,不厌其烦,昼夜操劳。结果放榜时,录取的全是关中名士,朝廷给予晋职表彰。担任山西兵备副使时,驻地获鹿“黉宇隘陋,风气弗萃,科第缘是落莫”。王崇亲自“选旺地更建,仍策令劬学,豫人杰以应地灵,于是铅椠之士举枞枞然骛于文学,歌《鹿鸣》登虎榜者相项背。”后来王崇调离,当地百姓“遮道攀留,仍建祠绘像,俎豆世世,以答覆露之造。”
1544年王崇担任安徽池州知府,主持编纂了我国方志史上著名的《池州府志》,被誉为值得效法的方志经典。王崇好读书,喜聚书。建藏书楼 “麓泉精舍”,自六籍以至百代,无不网罗。王崇的文章陶意匠辞,叠嶂翻覆,如悬崖断岸,壁立万仞,有陵厉千古之态。王崇的诗歌取材骚选,寄兴于山川景物之间,玄机神禅,追逼盛唐,时人罕及。王崇还喜书法,笔法遒劲,而风姿不减,得晋人三昧。
那英为什么不收王崇
这是导演与那英等四评委的合谋,并且这个合谋表演,做得比较完美,效果特别好,你看,现在人人都在说这个栏目没有炒作,很公正。其实里面的很微妙的。大家都看到,当某个评委让王崇介绍自己时,王崇刚说完“我是”,就掩嘴笑了,那英立即抢着回答,怕王崇回答搞砸了。当然后期的剪辑也可以弄,但怕现场观众拱出来。官场如战场,而商场比官场更堪。歌手参加这个节目,查得比较细的,也是通过这样,把这个节目炒得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