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易中天为什么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呢
- 《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
- 如何评价易中天写的《中华史》全面吗可读性怎么样
- 易中天中华史好不好
- 易中天中华史在哪些地方有失偏颇
- 易中天中华史写的如何历史思想价值如何
- 如何评价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大量历史通俗书对朱元璋和明朝直接破口大骂
易中天为什么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呢
作为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桥梁的百家讲坛,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作为百家讲坛中最出名的一批专家学者中,易中天就更是为大家所熟知。
想当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讲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三国的时候,可谓是每天准时准点的守候在电视机旁。而易中天老师却曾说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时代,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被人这样评价呢?
易中天曾经说过,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是我国千年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这一番评论让人们觉得很是浮夸和耸人听闻,但是不仅仅是易中天,金庸在其《袁崇焕评传》里也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但若是你读过明史细细去品味,你就会发现,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
为什么说明朝残暴呢?就拿明朝初期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做例子,这两个案子涉及人数过十万,数万人被诛杀。这样的案情,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见不来者,什么株连九族跟这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朱元璋在这算是开辟了一个案件牵扯人数最高的先河。不仅仅如此,作为朱元璋的后代也有不少继承了他的残暴,在明成祖时期,有一个叫做方孝孺的大儒却因为直言朱棣继位的合法性,被朱棣诛灭了十族。
当中牵扯到的不仅仅有其族人,还有其门下的幕僚、门生,此案简直堪比“胡惟庸案”。我们知道虽然这个株连九族一直会被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被株连九族的少之又少,被诛杀的无不是罪大恶极之辈。而在明朝却因为一个小小质疑,一代大儒因此株连十族,可见明朝之残暴。
为什么说明朝黑暗呢?
明朝的厂卫制度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东厂西厂这两个披着人皮的苍鹰恶犬将整个大明王朝弄得人心惶惶,据《明史,刑法志》载:官民被捉入镇抚司狱之后,其家属即被通告期限。如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交纳足够的金银,犯人就要受“全刑”。
所谓“全刑”分五大类,即械、镣、棍、拶、夹棍。当时人称全刑为“五毒俱全”,犯人受刑之时大呼小叫,皮肉溃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可以说,一入“诏狱”,九死一生,如此可见其黑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厂卫犹如附着在大明王朝肌体上的一个可怕的毒瘤,拼命吞噬着健康的细胞。明王朝由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再说其腐朽,只要但凡了解古代封建王朝更换周期率,腐朽是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不可避免的事情,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明朝为什么被称为最腐朽呢,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得归咎于其皇帝身上。
明朝皇帝有喜欢当木匠的,有喜欢玩蝈蝈的,有喜欢当道士的,有喜欢饲养猛兽的,无所不有,但是想当一个勤勉的好皇帝的就没几个了,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有这样一群不谋其政的皇帝,就导致朝廷党争之风愈演愈烈,无人整治。
明末最为出名的便是党派之争,东林党与宦官浙党之间明争暗斗,同党派之间官官相护,而不同党派之间则相互残害,为当时的朝政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如此看来明朝之所以会被称为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也不无道理,值得指出的是,明朝的皇帝虽然昏庸,却不乏骨气,“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了江山社稷,关键时刻,至少在身先士卒等行动方面并不掉链子。
纵览一部中国古代史,明清时节已经抵达封建专制时代的巅峰,也是封建专制时代最后的挣扎,这几个“最”字,最是说明了当时的现状,值得后人殷鉴并警惕。
《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
《二十四史》是官方主持修撰的,是无数人的心血结晶。一部史书最重要的不是史料的堆砌,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证。这一点儿只有官方和学府才能如此能力!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也是司马迁在其父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马迁治史的严谨。
难道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易中天中华史》,就能撑住《二十四史》的份量?充其量也不过是《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的通俗作品而已。
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从严谨度上来说,其实连《明朝那些事儿》还不如。
《明朝那些事儿》能不能撑住《明史》的份量?曾经是当年明月的石悦,能不能超越张廷玉、万斯同等人?
有多少人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把《明朝那些事儿》等同于《明史》。
当年明月把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明朝那些事儿》,没有把作品起名为《石悦中华史·明朝》。这并不是说什么人把自己的书起名为《中华史》,就能高于《明朝那些事儿》。更何况本身作品只是靠着奇异的观点来吸引眼球。
作为观点新颖的一部通史,与其看《易中天中华史》,还不如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呢!至少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比《易中天中华史》更具有说服力。
如果追求通俗性,与其看与其看《易中天中华史》,还不如看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的作品虽然是演义,但还没有认错自己的祖宗。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如何评价易中天写的《中华史》全面吗可读性怎么样
历史是客观的,真相只有一个,所有人只能复述而不能重写。倘若在没有严谨科学的考证之下(易中天俨然不具备史学家的条件和能力),只是主观地加入自已的观点来写历史,对历史就是歪曲,对观者就是欺骗,这样的历史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高谁低谁对谁错,看似高大上说白了就是拿愚民来娱乐,作者在这场根本不可能产生结论的娱乐游戏中再次成功炒作了自已,赚得盆满钵满。实在想看就像戏说乾隆一样消遣一下可以,谣言止于智者,当真你就上当了!
易中天中华史好不好
《易中天中华史》这个书的书名,这已经说明了问题,他是以他的历史观和他的学术研究来看待中国的这段历史。写史是要实事求实的,不说这个实是不是真实存在,但一定不是自己加以揣测和想象的。就凭这一点他就被淘汰了。像《资治通鉴》那么多人一起查资料编文字,耗费了将近二十年,这不是一个当今查查电脑翻翻史书几年出炉的一个学者可以媲美的。作为入门历史的读物,易老师这套书会激发你读书的兴趣。语言优美通俗有趣,线索清晰,过渡联系很强。特别是一些历史作者拿手的,会写的更透彻,引导读者思考,套书中关于文化的写的更多。有利有弊,这套书不是那种把每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轮流介绍个遍,而是在写一个朝代时围绕一个主题,涉及这个主题的经济文化政治去写。
还超越《史记》,你就问他有没有这个信心?你可以怀疑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黄帝,但你不能妄加揣测和想象。昨天我看到一个鬼,不论你信不信鬼神,还是这是人为制造的,这个鬼就是一个真实存在了,就是历史,而不是你认为这是个人,所以写我看到一个人,这就是历史真实。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都是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24史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事件记录的可能相对接近史实(但也不乏参杂因当时统治者的想法而对事实进行的篡改),但视野相对局限,中华历史不是独立的,是包含在全球人类史之中的,易中天的书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与跟其他民族历史的相互对照,找到中华文明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的原因,如果24史讲的是“是什么”,那么易中天中华史讲的就是“为什么”。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书。司马迁也不过是一个史官,只是对一些史料整理,修订了一套史书。没必要无限拔高。今人获得史料,文物等研究历史的途径是古代远不能比的,学者站立立场也和古人不同。所以今人更加能够写出不一样的中华史。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历史学家的真实。
著名的这些历史研究者是对历史上弄不清的问题找到答案。而另一类人如易中天只需要把他们的研究结果通俗化地写出来而已。两者完全不冲突,只是都写历史让你以为他们是同行。对于历史一窍不通的我当时的确是看了百家讲坛开始了解历史的。历史科普也是历史。易老师在节目上也说过,自己不是专业学历史出身的。我想读者在买书的时候也分得清自己买的是专业还是娱乐吧。
易中天说过一些反体制讽刺领导的话,所以很可能是在体制内已经受到排挤打压,没饭了。对于这点我很钦佩,无论他是哪个领域的学者,只要敢于说实话就值得尊敬。对比袁腾飞强太多了。易中天中华史我基本都读了,有三个好处,一个是史实相对可靠,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但作为人文科学教授写作的专业素养还是有谱的。里面偶尔也会提到一些没有得到公认的内容,但易中天自己马上都会说明,这是野史或者传说,不可考什么的。二是穿插有东西方对比,以及思想史,宗教史的内容,视野较宽。三是写法上带有一些散文的笔法,阅读体验比较好。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由于体量所限和讲述方法,有的朝代的历史脉络不够清晰。至于不是历史专业著作的问题,我一个普通人也没打算看历史专著。易中天写这部书,目的不是为了做历史学的学问,也不是明确史实纪事,目的是为了探讨历史中体现的中华名族的文化的变迁,重点不在史而在文化,他想解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找寻中国人的文化内核和核心价值观。之前他写的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在讨论中国的文化,可能美学教授的侧重点还是在这些上吧。
易中天老师本来也没有以历史的研究者自居。易中天品三国的目的,也是针对对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讲坛,不是专业的学术报告。既然然是文化讲坛当然是把很多主流的观点都介绍一下,而且易老师已经尽量把历史文化名家不同观点一一做了展示,他顺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说了,人家教中文,历史就不能厉害了?而且中国向来文史哲也拎不太清。
易中天中华史在哪些地方有失偏颇
刚开始读易中天中华史总序,开卷即被其穿越式叙述雷了一下:
易中天中华史: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会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在《易中天中华史》总序部分第一章,如此介绍三大文明之一的游牧文明: 第三种是“游牧商贸文明”,创造者则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贝都因的意思是“草原牧民”,而游牧民族原本是最难建立文明的。因为文明的前提是定居。所以,最先出现的文明,一定由最需要定居的农业民族来创造,其次才轮到既有行商,又有坐贾,还要有作坊的商业民族。至于游牧民族,每到春天和秋天,就要卷起帐篷转场,迁徙到夏牧场或冬窝子。他们也不喜欢定居,而更愿意骑在马上,唱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易先生行文平易通俗,很是好读。也可能是过于追求通俗化,也可是易氏百家讲坛风格的继续,在生动描述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贝因都人骑在马背上迁徙时,竟然唱起了中国20世纪的红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歌手:胡松华 填词:美丽其格 谱曲:美丽其格
歌词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那百鸟儿齐飞翔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 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 毛主席啊共产党,抚育我们成长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读到这里,条件反射似的,立马想到相声《关公战秦琼》! 反复阅读易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游牧民族,指的是他所说的最早创造游牧商贸文明的贝因都人,绝无可能是当代的中国的唱着这样的歌词游牧的蒙古族。
一首歌穿越几千年,这个幽默有点大,而且言之凿凿若亲见亲闻,但再幽默也总要有点影子,说古代贝因都游牧民族唱的歌,应该是引用古代的或者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的歌才更适宜。 更荒诞的是,在总序开章明义这一部分,先说大陆农耕文明,其中就有中国的夏,再说海洋工商文明,第三便是游牧工商文明,这游牧工商文明是排除了中国的,怎么可以引中国现代的歌词作资料呢?
查了一下关于易中天中华史的书评,似乎找到一些答案: 易中天的《中华史》立意颇高,眼界之宽,覆盖世界史。但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衡量,它可能还不够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有些对历史细节的考证,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显得力不能逮,争议声频起。但易氏史书的好处却一望可见,它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学术语言系统,让语言在接近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故事讲得千转百回、恣肆汪洋。
原来易氏追求的是“让语言在接近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故事讲得千转百回、恣肆汪洋”的风格”。是的,这样的历史叙述语言是有点“野蛮生长”,”俏皮”得像说相声。但无论怎么说,历史还是要讲求基本真实的,让唐代人唱摇滚乐很好玩,但只能是戏说而已,而《易中天中华史》绝非戏说。
且看媒体如何评价:
2013年历史类最受瞩目书籍! 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著! 著名教授、学者易中天,将历史聚焦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选择的关键拐点,为你讲述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中华古老的文明? 文明有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决定了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 中国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打开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之门最好的钥匙。 本书引发学术界高度重视,热议不断,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支持。 《南方人物周刊》评论:东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部中国人,《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开宗明义,试图用中外文明史的梳理和比较,突围难住中国人百余年的这个命题。
易中天中华史写的如何历史思想价值如何
千年文案中华史,
不是竖子戏说辱,
不伦不类无学知,
古人有言说在前,
学问不是讲评书,
泣笑皆啼气死人,
奇形怪胎学界耻,
妄称老师夸囗谈,
无耻邦闲害青年,
师道大损谁之过,
叩心自问社会也,
什么舞台什么戏,
小丑前导后更恶。
如何评价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大量历史通俗书对朱元璋和明朝直接破口大骂
谢谢邀请:
明朝和清朝因为从时间跨度上离我们最近,其史料也记录的最完整,为现代人研究提供了方便。
网上明粉和清粉的辩论如火如荼,即活跃了文化市场,也给各大平台增加了流量。因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其认识也许有失偏颇。
当代学者易中天,作为央视百家讲坛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曾经在百家讲坛里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清朝比明朝好的多。这个观点一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他的观点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迎合了当前的文化市场,吸引更多眼球。个人吸粉无数,电台增加了收视率,各大平台也增加了流量。
现在我们闲暇时打开电视,国产影视剧最多的清宫剧。很少有明朝宫廷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官员动不动就批评皇帝,黑化最高领导。相比明朝一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种高深度的哲学理论,大部分人还是更爱清朝的宫廷戏。
另外,各文化主管部门,清朝后裔所占比例较大,因为掌握了话语权,对现代影视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明朝的哲学、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是中国出类拔萃的时代,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如科学家徐光启,思想家黄宗羲,哲学家王阳明等等。清朝因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不自信,对汉人的思想禁锢空前强大,及其不利于文化思想的发展。抛开纯碎的民族主义,单从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方面分析,清朝对于明朝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