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 古时的“豪放”的江东地区是如何变身成如今婉约的江南地区的
-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 岳飞是三军元帅,为何最后下场凄惨,他不会学赵匡胤一样造反么
- 古代行军时,三军是指哪三军
- 符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 魏韩赵燕楚秦齐兵力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里的犒劳三军,其实是犒劳整个出征的军队,但三军这一编制确实存在。
现代的三军谁都知道是指陆海空三军,那么古代三军是何由来是否有个说法呢?早在西周就有了军的编制单位了,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西周王朝拥有军队为六个军,其它诸侯囯军队不得超过三个军,小的诸侯国更不可能养太多军队,一个或两个不等。后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之间佂战不断,形成了军队的分工布署,三军一般是指步军、马军后车军,后兵车在战场逐步淘汰,又形成了前军、中军和后军,也有称左军、中军和右军。这就是三军的正式来源。
后来的人往往用三军来泛指整个军队。尤其是书中常常使用,如“号令三军”、“三军震动“等等。毛主席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著名诗句,其中三军也是泛指整个长征军队,当时并没有海军空军。
所以诸葛亮犒劳三军就是犒劳前线的所有军队。
古时的“豪放”的江东地区是如何变身成如今婉约的江南地区的
古时这个词的范围比较难以界定,所谓的豪放也不好表述。先从地理位置解释一下江东和江南,毕竟这还是有些区别的。
首先,江东,长江由西向东,一直都是江南江北,为什么有江东这个称呼呢?从地图上看由安徽芜湖出突然一个大转弯,由东西向变成南北向,到南京下关处再变回东西走向,所以过此段江就是江东。
第二,江南这个称呼就有点大了,宋时江南路,元置江南行省,明初置江南布政,这里的江南都是含江北部分的。
其次,江东自古多才俊,但是并不是豪放,自东晋以来,汉人南渡,文化自北向南扩散,加上北方长期动乱频繁,南部相对统一,所以南方文化发展更好,以致洪武年间分开南北科。
最后,江东地区现在大体上习惯被称呼为江南多是因为文化因素,再者江东地区并非自古豪放。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毛主席诗词里也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词句,这描写的是红军长征,红军哪有海陆空三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果翻译成东北话,那就是“哎呀妈呀,俺们所有部队全都爬过雪山了,老高兴了!”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说法,今天三军仪仗队的三军,不能硬性地往古代生搬硬套。
一般而言,这“三军”追根溯源地讲,指的是古代一支完整军队的军队编制,但大意思指的就是全军。
《论语》中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这个“三军”指的是“言其多也”的意思,表示“很多很多军队”,与代表单个男子的“匹夫”做对应。
实际上,孔子的“三军”是周朝的制度,《周礼》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意思是,12500人为一军;周天子可以有6个这样的部队,大诸侯国可以有3个,次一级的为2个,小诸侯国则只有1个。
这说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天下被分为一个个领主的封地,人们按照级别,拥有不同等级数量的军队所有权。
所以,后世一般会将“三军”诠释为一个统帅的全部军队,将“六军”诠释为皇帝所辖全国的军队。
如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州桥》诗中有“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词句。
当然这“六军”也有别的解释,如《新唐书》就载有“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的说法。不过显然这只是唐人的军队编成罢了,与已经演变成传统文义的春秋战国之“三军”、“六军”不是一个意思。
古代的“三军”将部队分为上、中、下,又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亦称“天、地、人三才”。
前军是先锋,是先头主攻部队,也是为中军屏蔽前方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中军是主力,人员最多,是核心指挥机关和阵势的阵眼。
后军是后卫部队,会在需要的时候转为前军,也负担一些后勤任务。
这前中后,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中国传统古代大军阵势,所以也被拿来比喻全军,称为三军。
所以,犒赏三军的意思不难理解,那就是全军开趴踢,整只军队里所有人都有份子。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少看南明史,能多活好几年。因为南明的内斗是一绝的,不管局势有多么危急、事业如何难做,南明的内斗愣是没停过。读这段历史,能把人气的吐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瓦解。
之后,趁着李自成与吴三桂产生矛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八旗兵和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军在北方缠斗时,南逃的部分明朝宗室以及部分文武大臣拥立二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凑出了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按理说,朝廷有了,皇帝也有了,拥护明朝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之多。南京小朝廷此时应该趁北方空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了吧?
即便说,不北伐中原,啥也不干,就平平稳稳的巩固统治基础,休养生息,那也行啊。
然而,朝廷有了,皇帝有了,明朝大臣的传统技能——内斗。
又莫名其妙的开始了。
斗啥呢?
第一,东林党和弘光帝互看对方不爽,因为当年东林党死活不让弘光帝的爹,也就是老福王朱常洵继承大统。弘光帝很反感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也怕他携私仇泄愤。所以朝廷内部斗得是一地鸡毛。掐得最狠时,有人甚至以朱由崧不配继位为由,让他主动退位。
第二,马士英等人拥立朱由崧,所以东林党跟马士英一派也掐的你死我活。
第三,李自成被清军赶到湖北,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打不过,就以清君侧的名义,顺长江攻打南京。弘光朝廷那帮人当然不允许他来摘桃子了,就调集镇守江北的几十万大军去迎战。结果左良玉走到九江时,突然莫名其妙死了。他儿子左梦庚在铜陵被南明军黄得功部击败,不得不退回九江。之后清军多铎部杀到九江,左梦庚进退不得,便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向清军投降。
当时,清军渡过淮河,已杀至扬州城下。左梦庚在九江投降,再加之原本驻守江北的明军西调,朝廷内又内斗不止。所以时局是显而易见的——南京不仅是空城一座,而且还腹背受敌。
最后,南京陷落,群臣出降,弘光帝逃出南京城,没跑远,又被逮到。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玩完后,逃出南京的部分明朝宗室和部分大臣迅速分裂,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拧不成一股绳。所以清军继续南下后,两个小朝廷都被打残。鲁王朱以海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福建最大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
隆武朝完蛋,鲁王被打残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二代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南明那帮人应该消停了吧?认真对付清军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首先,他们仍然固执的认为农民军是自己的大患,拒绝合作,仍然不重视清朝的威胁。
其二,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
广州到肇庆,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当两个小朝廷火并,打得不亦乐乎时,清军前来清场。永历小朝廷被清军打得西遁广西,绍武小政权直接灭亡。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的兵力基本上是十不存二了。此时,清军已消灭了在湖广地区及四川北部地区的各路抵抗势力,巩固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仅存还有余力(指有与清军进行野战实力的部队)抵抗清军的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余部,即孙可望、李定国、郝摇旗等部,以及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部。
所以永历小朝廷在认清形势后,终于承认了孙可望、李定国等农民义军领袖是可以合作的盟友,表示愿意与其合作。
但是,当永历小朝廷和农民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比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内讧这一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首先在湖南战场,南明督师何腾蛟看投降过来的陈友龙不爽,就在陈率军攻长沙时,急令部下郝永忠猛攻陈有龙的背后,导致陈有龙溃不成军。第一次攻击长沙失败。
之后忠贞营李过、高一功部二次攻长沙,长沙眼看要被攻破,又是何腾蛟,当机立断下令撤军,长沙又没攻下来。
搞死了所有政敌,何腾蛟亲自出马,但在湘潭被清军主力包围,被俘后不吃饭,最后绝食七天而亡。他倒是成了宁死不屈的爱国英雄,可湖南的抗清大业也是毁在了他手上。
第二,李成栋率部叛清归明,令广东全省反正后,永历小朝廷瞬间分裂为两派:一派以马吉翔、庞天寿等为首,号称“吴党”;另一派以瞿式耜、丁时魁等为首,号称“楚党”。
这两派人在朝内斗的那叫一个厉害。
吴党主张与残存的大顺军、大西军联合,共同抗清,但楚党不同意,坚持认为这些人全都是流寇,是逼死崇祯帝的“国仇”,咱们不能与之合作。
而且在这两大派中,还各有小派系。比如当时的吴党中,有一个人叫陈邦傅,他虽然也同意联合农民军,但他联合的初衷是觉得李成栋太厉害了,南明官军打不过,需要联合农民军制衡李成栋。如果没有李成栋,他也就不在乎是否还联合农民军了。
想想看,南明拢共也没几个人,就这些仨瓜俩枣的,还分成了若干派,内斗之厉害,简直是令人发指。
第三,准备联合南明抗清的孙可望向向永历朝廷请求封他为秦王。这个请封很合理,因为孙可望之前已经自封为王,如果永历朝廷不封他为王,他不好带队伍。而且想让牛耕田,就得先喂饱,不给点实惠,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
然而,永历朝廷经过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就拒绝了,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兵部尚书堵胤锡(吴党)觉得这杀价也未免杀得太狠了,就力劝永历帝还是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以结其心。可是,礼科给事中金堡(楚党)抨击堵胤锡,说孙可望是贼啊!你这么偏袒农民起义军,你是不是跟他有勾结?
堵胤锡被骂蒙了,就不再一言。而孙可望没有得到想要的封王,也懒得给南明卖命。
明朝过去的党争,只局限于朝堂内,而且很多党争是皇帝故意挑起的。为的是让群臣相互内斗,没时间跟皇帝掐架。
南明倒好,皇帝成了摆设,大臣都以军阀为后台,党争烈度比以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清朝和南明,实力本来就有碾压优势,南明内部还相互掐。就南明朝廷这副德行,打不过清军,再正常不过了。和清军打了这么几年,没被打死才是奇迹。
公元1650年,各路明军皆遭惨败,什么吴党楚党,都把自己玩死了。这个时候,唯一还能协助永历帝的,只有孙可望、李定国等远农民军势力。于是,永历帝就成了孙可望事实上的傀儡。
李定国当时领兵在外,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窝在老巢的孙可望听说后,心里很嫉妒,就屡次设计杀他。结果一来二去的,两人最后闹掰。
公元1657年,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李定国,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将西南底细全部告诉清军。得知南明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
李定国在清军攻陷昆明后,曾经部署了自己人生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
拟一举歼灭吴三桂主力。
吴三桂果然上当,但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得到消息,下令急退,李定国下令追击,此役,是云贵会战以来,南明与清军规模最大的一场恶战!有三分之二的明军战士战死,清军虽然提前撤军了,却也是死伤无数,连退三十里。
此战之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势力逃亡缅甸。李定国虽然有杀贼之心,但也无力回天了。
所以说,想多活几十年的作者,一般都不愿意写南明(还有靖康、晚清),想多活几年的读者,也尽量少看这段历史。看多了,爆肝折寿气吐血,那就太不值当了。
岳飞是三军元帅,为何最后下场凄惨,他不会学赵匡胤一样造反么
岳飞不具备赵匡胤建立北宋时的条件!
天时:后周世宗柴荣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却没能彻底解决唐末至五代藩镇问题,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内部削弱宗室将领职权,宰相统摄军政制衡将领;外部契丹与北汉虎视眈眈,南唐与后蜀也有逐鹿中原之心;促成陈桥驿兵变众将嚷着“主少国疑”“赏罚不明”拥戴赵匡胤之举。
宋高宗赵构是“靖康之役”后,宋朝皇位无可争议的继承者,公元1129年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迫使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苗刘兵变”被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平息,赵构对外抵御伪齐与金国议和,对内整肃吏治发展经济,收编将领军权巩固皇权,避免宋朝灭亡百姓安居,赵构得到朝野广泛认可。
所以,赵匡胤称帝是民心所向,而岳飞若起兵就是彻底的谋反。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地利: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陈桥驿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距离后周都城开封府(今开封)仅30公里,骑兵先锋急速行军半日即可抵达,而且开封府地处中原无险可守,身为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督检点),赵匡胤对开封城守备异常熟悉,抢在勤王之师抵达前攻克开封城,依托后周禁军与开封的物资仍能称帝。
岳飞常年驻守在湖北鄂州,镇压“钟相杨么洞庭湖起义”,夺取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扼制长江中游掌握船运便捷,但鄂州若精锐尽出,蜀地吴阶和湖南张浚将断其退路,南宋行都在杭州,建康登陆仍需数日行程,杭州外有山水关隘内城高池深,可拖延进犯之敌至韩世忠等勤王之师抵达。
所以,赵匡胤回师开封府九成把握,而岳飞若起兵几乎没有胜算。
南宋疆域
人和:赵匡胤与后周将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拜成为异姓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赵匡胤取代后周过程中,石守信与王审琦开城策应,李继勋驻守邢州防御契丹,韩重赟等拥戴并游说朝臣,赵匡胤凝聚后周近半朝臣与将领,未造成流血冲突便接管后周政权。
江南世族对北伐消极,岳飞坚持北伐得罪江南世族,害宋高宗赵构被金国指责没有诚意,权相秦桧险些受连累被流放边疆,南宋开国的军事将领中,岳飞出身贫寒不及刘光世武将世家,起步较晚任都统时韩世忠已是节度使,岳家军中部将矛盾重重,十二位将领有九人指认岳飞谋反,朝中百官对岳飞陌生且怀有敌意。
所以,赵匡胤有建立稳固统治的精英支持,而岳飞缺少建立政权所需的核心班底。
岳飞像
综述:赵匡胤擅长结交朝中将领,集结赵普等幕僚策划团队,抓住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军心浮动,迅速夺取开封府建立北宋政权,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而岳飞更像是孤胆英雄,坚持北伐却得罪江南世族利益,遭到宋高宗和同僚猜忌与排挤,愤然起兵只会加深南宋民众伤害,终究无法建立稳固的政权,岳飞留下忠义美名,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古代行军时,三军是指哪三军
在历史题材中,打完仗就“犒赏三军”来鼓励。古代三军是指骑马打仗前军(主要负责开路、架桥)等;中军(为作战部队和指挥系统);后军(主要负责军用物资以及随军家属)三军。
符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符坚是氐族,北方以汉族为主,以少民驾驭汉民,定然是防汉抑汉,也必然引起汉人的不满,在战争期间汉人很可能出工不出力,甚至趁机逃跑。符坚八十几万军队,但那是号称的,用于吓唬对手的,实际上只有二十几万,其中大部分还是后勤保障部队,战斗部队只有七八万,东晋兵八万,其中战斗部队不会超过两万,按理说应该难以战胜前秦军队,但是,前秦军队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且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流行,后勤补给困难,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再加上士兵以汉人为主,人心思晋,不临阵倒戈就不错了。而晋军守土有责,斗志昂扬,又以逸待劳,又有内应,战胜秦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魏韩赵燕楚秦齐兵力
战国时期,不仅列国间的战争频次极高,且战争规模也迅速扩大,动辄便是数十万军队相互攻伐,甚至还出现了“长平之战”这种动用百万军队的战争,这种战争规模,即使放在后世大一统王朝,也是极难想象的,因而一直以来都不乏对这些数字的质疑。那么,战国时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们不妨从当时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各国人口
虽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出现相对较早,但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列国人口具体数量。而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的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约为3000万。
而根据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的推测,历经了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之后,西汉建立之初人口仅余1300万左右。《史记》则有“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的记载,由汉初人口反推可知,秦始皇时期的人口总数大约在3200万左右,如果再减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人口增量,与《中国通史》结论相近。
而根据战国七雄的国力强弱,以及列国的分布区域,大致可以推算出战国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人口数量:
1、秦国: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盛之国,尤其是占据了渭河平原和川西平原两大粮仓,其人口数量最多,约为700万左右。
2、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3、楚国:在秦国的接连进攻之下,楚国丢失了鄢郢等地,土地面积有所缩水,但楚国却又灭了越国,且国土面积仍然不小,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4、齐国:虽然在济西之战后丢失了大片土地,国土面积大为缩水,但由于经济较强,人口密度却是七国之中最高的,人口约为400万左右。
5、魏国:战国中后期已经彻底沦为小国,人口保持在200万左右。
6、燕国:燕国不仅国土面积较小,且地处苦寒之地,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人口保持在150万左右。
7、韩国:地处四战之地,为七国之中最弱之国,末期领土已经极小,人口应该在100万左右。
综上,到战国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为2750万,再加上其他小国人口,总体与3000万相差不大。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总体差距应当不大。
战国军制: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极为频繁,春秋时期那种以贵族为主的军队建制已经无法满足战争。此外,当时的生产模式又相对落后,因此各国普遍推行以征兵制为主,以募兵制为辅的方式,从而保证战争期间的动员能力。
所谓征兵制,其主要的征兵对象乃是广大农民,平时由地方在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军事训练,战时再进行征兵征战的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定,男子16岁或17岁便“傅籍”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
所谓募兵制,便是经国家严格挑选后组建的常备军,例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这些军人全部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待遇相对较为优厚。由于这些常备军往往经过长期训练,因此这些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在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有“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 ”的记载,可见即使当时的小官吏,也是要应征入伍的。而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军队采取的是每年轮换一次的方式,这被称作“过更”。
在《商君书·兵守》中,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完全就是男女皆兵的“举国动员”,从而确保国家动员能力。即使到了汉朝,《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
如上,与后世的职业化军队比起来,在战国时期的兵制下,国家动员能力极为可怕,“十丁抽一”乃是常规动员,像“长平之战”那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更是达到了“六丁抽一”的极限动员。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
搞清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和兵制,我们再来看看各国军队的规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国策》中找到相应记载。
1、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2、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3、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4、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5、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6、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7、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随着战争模式的变化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的军队已经成为历史,战国时期的军队步兵已经成为主要兵种。《战国策》中“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中的“带甲”指的便是步兵,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当时各国的步兵规模已经极为庞大。
此外,战国时期的骑兵和舟师也开始迅速发展,赵国的“胡服骑射”便是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战国策》中的“骑万匹”指的便是各国骑兵数量。而舟师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楚国和秦国,《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如上所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兵力看似夸张,但只要搞清楚了彼时的各国人口和兵制,就不难理解这个数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