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 让康熙等清朝统治者如芒在背的“朱三太子”有着怎样的“魔力”
-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为什么收留朱三太子的女儿,还将她送给胤礽
- 神秘的朱三太子,为何让康熙帝感到可怕这个人是真实的存在吗
- 为什么康熙要杀明朝朱三太子
-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 怎样理解《康熙王朝》里面索尔图把朱三太子的女儿留下,后来坑了太子的行为
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朱三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朱慈炯,正因为他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且位列老三,所以在民间就被广泛的称为朱三太子。
至于朱三太子为什么这么出名,就不得不提发生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谜,崇祯皇帝除了朱三太子,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和朱慈焕。
大约在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京师,慌乱之中崇祯皇帝自杀而死,也来不及照顾他的三个儿子了。父债子偿,既然父亲死了,那么李自成就顺理成章的俘虏了他的三个儿子,本来还是相当满意的。
本想留着这三个人日后他用,却不料这一切计划被多尔衮打乱,李自成未免高兴的太早了。没几天,崇祯皇帝的这三个儿子都消失不见,完全寻不到一点踪迹,这可让李自成有点难搞。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时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叫朱慈烺的太子,当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是在南方的,还是在北方的太子,总有一个是真的。
既然你敢出现,那么就必定不会让你再跑了,最终两个朱慈烺都被斩杀了,至于排行老五的皇子朱慈焕就有点尴尬了,刚开始挺顺利的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潜伏在民间没人发现。
但是造化弄人,最终已经年过半百的朱慈焕,还是被人给挖了出来,尽管他没有任何不良的企图就想活命。可康熙皇帝还是为了以绝后患,将其所有的家眷悉数斩杀,藏了一辈子,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劫。
相信这里更令大家疑惑的就是,身为三太子的朱慈炯,他后来去哪了呢?
关于他后来的行踪去向,可真成了一大谜题,尽管朱慈烺和朱慈焕都相继被杀,却依旧没有得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仿佛从整个人间蒸发了一样。
而更为离奇的事情后面才真正开始,由于朱三太子一直没有出现,但毕竟他的名号还在那里,只要有人起义,就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终究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会被蛊惑拉拢,既然有人这样做,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就相继冒充朱三太子。
当然这是不是朱三太子背后的阴谋,那就不得而知了,假的朱三太子层出不穷,反而真的朱三太子却销声匿迹。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免不了让清朝的三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头疼不已,恨不得早点抓住朱三太子碎尸万段。
让康熙、雍正乾隆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一日不献身,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停息,各地的起义者充分利用明朝皇室的影响力,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屡试不爽,一个个喊着: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要说起朱三太子的真正势力范围,其实只要是想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也都算得上是朱三太子的党羽。
然而这些其实就是借着朱三太子在明朝的皇室号召力的造反起义,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力,分布范围比较广,剿灭难度比较大,只不过是搞得人心惶惶而已,根本不可能形成大的气候。
尤其是明朝刚刚覆灭的那几年,也正因为朱三太子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反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所以才有人相信。
但这也就仅仅局限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后来差不多到了朱三太子几乎已经死亡的年纪,再加上当时的反叛,起义者也已经不再像你以前那样坚定了。
他们知道继续打着这样的名号,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了,也算偃旗息鼓了。
让康熙等清朝统治者如芒在背的“朱三太子”有着怎样的“魔力”
在华夏历史上,坐龙椅的一般都是汉人。满清入关后,让许多有“华夷”观念的汉人接受不了现实,尤其是清初的“剃发令”等措施,严重打击汉人自尊心。
康熙从小就立志当一个好皇帝,想要富国强兵,想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仅仅因为他满人的身份,就让其得不到许多人的认可。反清复明之人,大多以此为由头。
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迅速确定广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汉人身份。趁着吴三桂叛乱,京城有个叫杨起隆的人也坐不住了,开始秘密策划造反。
杨起隆原本就是一个市井之徒,想利用造反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清朝的利益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
为了煽动更多的追随者参与他的行动,杨起隆自封“朱三太子”,这就能与明朝遗民产生共鸣,让许多人盲从。
崇祯有七个儿子,明朝明朝灭亡后,三个没能活太久,四个流落民间。四个中又有三个被清军抓住杀了。仅有一个朱慈焕侥幸没被抓,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成了一块象征权力的金字招牌。
杨起隆确实有非凡的洞察力,如果活在当下,一定是超级营销专家,将自己包装成“朱三太子”,很快就击中许多汉人老百姓的痛点,团队也迅速壮大。
人多了,就会鱼龙混杂,消息也容易走漏。康熙很快就得知,并严密注视杨起隆的动静。
1673年12月22日,镶黄旗有一个叫郎廷枢的监生,发现家里的裁缝行为反常,工作敷衍了事,见了主人也直接无视,这引起他的疑惑,于是对那个裁缝进行秘密监视。随后,他惊讶地发现,家里的仆人竟然在商量反清复明。
郎廷枢当场就傻眼了,立刻向康熙举报此事。接着,正黄旗的周公直也向康熙举报,他家如同老鼠窝,三十几个仆人聚集一起,准备反清复明了。
这些事让康熙有点后怕,他没想到天子脚下竟然有这么多人密谋造反。
康熙立即调集清军包围周公直的家,那几十位密谋者奋勇反击,但终究寡不敌众。抓住几十人后,朝廷又搜查出数百人。
康熙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事三藩之乱,如果京城再乱,大清就会回关外了。他下旨关闭城门,全城搜查。
杨起隆听到风声后,立刻逃跑,但他的同伙就没那么幸运了,均被朝廷“咔嚓”。
杨起隆的“生意”,既没真正起来,更没有兴隆,但他的这个“项目”给了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启发,这件事让人觉得“朱三太子”的招牌很好用,能够吸引“顾客”。
后来,大清各地又发生几桩“朱三太子案”,全是依葫芦画瓢。
康熙对这些“朱三太子加盟商”,抓一个,灭一个,让那些试图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明白一个道理:“自古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遵守大清律例,给你活路,否则,让你永不翻身。
原创的“朱三太子”朱慈焕进入民间后,基本上颠沛流离,本想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结果还是在年老时被抓。最后,康熙亲自下令,全家“咔嚓”。
秋媚说: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有各种经营活动。龙椅独一无二的稀缺性让它成了最高价值的“神器”,人人都想拥有。坐上龙椅的康熙,为了坐稳,就会防止抢龙椅的人,所以,任何像朱三太子那样的威胁、竞争因素,都会被及时清理出市场。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为什么收留朱三太子的女儿,还将她送给胤礽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号称“三眼索相”,表示他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事情,寓意着精明。朱三太子是康熙的敌人,他的女儿自然也是大清的“罪犯”,索额图明知丹丹的身份却还要收留,自然有他的“小算盘”。
牵制朱三太子
《康熙王朝》里面的那位朱三太子,虽然搞事失败了,但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果有人要针对康熙,“朱三太子”可以作为一张现成的牌。
所以,索额图才不遗余力地到处派人找他。只要将朱三太子的女儿握在自己手中,索额图就有与其谈判的筹码,甚至将他发展成一枚棋子。
控制太子胤礽
胤礽是当今的太子,也是未来的天子,索额图是他的外公,除了经营与太子的关系别无选择,总不能转而支持大阿哥吧。
丹丹长大后,颜值气质上佳,自带贵气(很有可能是经过索额图的训练)。胤礽生性懦弱,好声色犬马,索额图将丹丹送给她,一是为了彰显外公对外孙的“关心”;二是为了在太子身边安插一个间谍,为其搜集情报;三是为了太子即位后自己的地位能更加稳固。
如果将来太子继位,丹丹又生下龙种,这就是一段美好的宫廷佳话(两朝皇族同气连枝),索额图在朝堂上也能更进一步。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索额图自己都身陷囹吾,而佳话也成了“鬼话”。
索额图之所以打出丹丹这张牌,源于他自身的不安全感。他虽然是康熙的老丈人兼当朝宰相,但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还是懂的,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明珠对他虎视眈眈,还有水下势力注视着他。
他要找到安全感,除了在台面上对康熙献殷勤,还要在台下种一颗树苗,这棵树苗就是胤礽,而丹丹就是滋养树苗的土壤。等胤礽成了参天大树,索额图就能树下乘凉。
索额图位极人臣,但终归只是皇帝的下属,君相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康熙对索额图不是充分信任,为了牵制他,早已在他家安插了一个管家。索额图提心吊胆,对康熙也不信任,你康熙在我家安插耳目,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回个“大礼”(丹丹)到你家。
康熙在征讨噶尔丹时病重,活动最积极的就是索额图,他撺掇着将太子扶上皇位;当康熙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时,索额图知道那封匿名奏折后,不安全感达到极致,其实也是做贼心虚,他就开始拼死一搏。
丹丹狐媚惑主,很快就身怀六甲。索额图以此为筹码,与朱三太子达交易,企图置康熙于死地。这事情要是成功了,索额图就彻底解除了所有的忧虑。在这个过程中,索额图也将丹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秋媚说:人性都是贪得无厌的,穿了黄马褂还想戴三眼花翎,进而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索额图也是人,想必也受此影响。在清朝,作为臣子,想对皇帝取而代之几乎不可能,但要当个辅政大臣,控制朝堂还是可能的。索额图的本意是将丹丹作为一颗棋子,让她连接各方势力,自己牵线人,不料最后好事没成双,反而祸不“丹”行。
神秘的朱三太子,为何让康熙帝感到可怕这个人是真实的存在吗
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1个人,而是3个人,后来成了民间反清复明的一个符号,一块招牌,特别是康熙时期,哪哪都有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活动,康熙是见一个灭一个,康熙一生共处理了10起朱三太子案,9个都是假冒的,只有1起有点争议,但很快被杀了,也死无对证了。
崇祯殉国处。
崇祯共有7个孩子,3个早殇,1个活到5岁病逝,剩下3个活下来,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崇祯死前3个孩子送出宫藏在贵戚家里,明亡后,3个孩子流落民间,不知所终,有人说,这3个孩子改头换面逃跑途中,早就被清军当成明遗民给杀了,但无法证实。
崇祯皇帝画像。
所以,很多人相信崇祯皇帝的3个孩子还在民间,人们习惯把这3个孩子统称为“朱三太子”,只是这3个孩子再无踪迹,只有种种传说,满清统一中原后,各地活跃着许多反清的势力,而朱三太子正是反清大旗的最好号召,于是在康熙时期爆发了多起抗清活动,均以朱三太子为号。
康熙12年三藩之乱爆发时,就有朱三太子在北京城举事,没抓到;康熙16年福建永春县一个叫蔡寅的人,自称朱三太子起事;康熙18年陕西汉中有个叫杨起隆的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康熙38年,太湖有个70多岁老头自称朱三太子起事;康熙46年,太仓有个以朱三太子为首的组织暴动等等。
图为晚年康熙像。
其实这些案子大部分被缉拿,都是假借朱三太子名号而已,说白了,被各种势力的起事者所借用了,每次碰到这样的事,康熙其实谈不上怕,只是这面旗帜的力量不可轻视,每次都下令严加惩办,但每次都是假货,头疼不已,直到康熙60年,康熙皇帝都快入土了,台湾还爆发了朱一贵起义,仍尊朱三太子,估计康熙这辈子也没搞清楚,朱三太子到底身在何方。
为什么康熙要杀明朝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困扰清朝半个世纪的神秘幽灵”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个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在山东汶上被捕,随即被押送京师,接受九卿会审,然后凌迟处死,连子孙也被斩立决。他遭如此酷刑的原因,是“冒称自己是前明朱三太子”,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清政府杀死的第四个朱三太子。这似乎是个杀不死的幽灵,每次杀死一个,过不久又冒出一个,清政府甚至弄不清,这“朱三太子”的真身到底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到底是朱慈炯还是朱慈焕?或者,这朱三太子根本就没有真身,它纯粹只是别人借用来反清,或招摇撞骗的招牌?”
太子复活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份: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大明崇祯皇帝自挂于景山的歪脖子树枝。于是,紫禁城换了主人,一群陕北黄土地来的农民,取代了在这里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朱明皇室。可是,李自成们在紫禁城里屁股还没坐热,转眼又被东北来的满族人赶出了北京城。
清兵是打着为大明皇帝复仇的旗号来的,但是当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被外祖父周奎交给满人时,清朝廷的实际最高主持多尔衮,一看就断定那是假的,将之处死。这个时候,对清朝廷来说,太子身份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前朝太子就必须死。”
“但是,不到一年,朱慈烺忽然就复活出现在了南京,这让正在南京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很是骚动了一番。朱慈烺的到来很突然,他说自己是千辛万苦从北京城逃出来的,南下来投奔“伯伯”弘光帝朱由崧,后者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堂兄。
弘光皇帝虽然昏庸,但是在这一突发事件上,处理却相当理智。他被权臣拥立,是一个弱势皇帝,所以必须妥善处理此案,以示“公心”。他宣布,关键是要鉴定太子真假,自己壮年无子,太子如果为真,将来正好继位。
“若果系真东宫……迎入宫中,仍为太子”。为了让鉴定结果有说服力,弘光帝决定,一、审问过程中不得刑讯逼供;二、鉴定过程全程公开:“集百官廷讯,在京士民俱得入(内旁听)”。“尔等宵小懂得什么”
公开鉴定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这位自称“朱慈烺”的年轻人,大摇大摆径直“踞上座,南面”,霸气的举动果然镇住了满屋子的大学士、尚书们。大臣王铎曾经当过三年太子的老师,一见面马上断定这位是冒牌货。
“汝识我不?”(你认识我吗?)
“不也。”
“讲书在何殿?”
“文华”
其实,太子当年读书的地方是在端敬殿。
翰林刘宗政、李景琏翰林也曾见过太子,都认定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太子“眉长于目”,而此人眉毛很短。并且,朝臣们考“问其他宫中内情,他的回答也大多不着边际,但是这位太子碰到这类质问,总是傲慢地斥责“尔等宵小懂得什么”。
鉴定最终结果,这位是假太子无疑。但有趣的是,南明民间舆论却认为,王铎等人都是弘光指使,故意否定太子的真实身份,因此都说太子是真的。连外地的领兵大臣,也相信这种传言,纷纷上书要求弘光善待“太子”。弘光为了不担上“故杀”的罪名,就决定把人先关起来再说。
假太子就这样在监狱里待了好几个月。
最想要“秀女”
五月初十,清军南下,南明朝朱由崧弃城而逃,假太子时来运转。十一日天将亮时,南京百姓在几名士绅的率领下,跑到监狱,放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真太子”,拥着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没有逃跑的南明官员,也跟着上殿行礼如仪。
不过,假太子登基后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不曾想,秀女还没选好,南京城就被攻破了。假太子被清军抓获。一开始,清人想利用他来安抚江南百姓,所以对他很礼貌。多铎“离席迎之”,与之并坐,还“衣以金紫”,问假太子最想要什么,假太子表示最想要“秀女”。多铎“旋以弘光所选淑女配之”,把弘光帝选来的美女给了他。
不过假太子好运不长。江南地方很快“内外俱定”,他也就没了利用价值,于是多铎将他和弘光帝等人一起送到北京。不久,找了个借口,把他和弘光帝等一起处死了。
清政府早已查实,这个假太子,其实是万历朝驸马王蘂的侄孙王之明。
“常听老人们聊宫中的奇闻逸事,对宫里的事情多少知道一点,正巧“天地大变”,他又和朱慈烺年纪差不多,于是决定以太子的身份南下浑水摸鱼。
幽灵三太子
顺治八年(1651),一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年轻人被抓获,根据他的口供,说是随着大顺的败军流落到荆湘,后来自己流浪到江南,刚一表露身份,没想这里闹过假朱三太子,于是被扭送官府,然后押送北京。
朱慈焕,崇祯帝的第五子,当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就和第三子朱慈灿一起下落不明了。明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从北京城被攻破那时起,朱三太子失踪了,但他总是在被杀死后不久又出现,号召反对清廷。当然,也有些人是借此招摇撞骗。
顺治十六年(1659),就有一群骗子闹得朝野轰动,他们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义,吹嘘能直接见到顺治皇帝,许诺能帮人花钱买到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间竟骗了7万余两银子,案发后朝野轰动。
另一个与此类似的案子,发生在稍早的顺治十三年(1656年),真定的一个商人破产之后,突发奇想,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煷,搞了一个庙会,招揽香火钱。他承诺,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后的官职高低来捐献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
“按现在的说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摇撞骗兼非法集资案。事发的原因也很可笑:有两个人都花了几两银子,预购了“未来”的七品“县令”。拿到收据之后,他们马上自认为已经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争抢道路,互不相让,直至大打出手,闹成治安案件。到县衙一审,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到了康熙年间(1661-1722),朱三太子尤其活跃。甚至直到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康熙执政的最后第二年,依然有踪迹活跃在民间,杀了复活,复活了再杀,杀了又复活。似乎朱三太子真的成一个不死幽灵。整个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多达十几起。
康熙十二年(1673),远在西南的吴三桂起兵反叛,同时就近在京师重地之中,一群人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密谋反清,还立了新年号“广德”。造反很快被镇压。”
清政府事后发现,所谓的“朱三太子”,其实是一个叫杨起隆的无业游民假冒的,他利用八旗主奴、主佃之间的尖锐矛盾,发展了以八旗奴仆、佃户为主的队伍,总计近千人,假借宗教做掩护暗中组织民众举事。
杨起隆却逃脱了,直到1680年才在陕西凤翔被捕处死。
康熙十六年(1676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
“俘获了自称是前明太子的人,十二月,岳乐奉旨将之解送京师处死。
假冒的也被假冒了
有趣的是,假冒者也有人假冒。康熙十八年(1679),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抚远大将军图海将其击败抓捕。抓获后,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这个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照搬“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自称杨起隆。
对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号召力却着实头疼。并且,清政府发现,这“朱三太子”总是跟一些秘密宗教搞在一起。他们能真正能拉出一票队伍,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这对于任何一个政权而言,都是潜在的毁灭力量。”
“正如康熙的儿子雍正说的,这些秘密教门“大抵妄立名号,诳诱愚民,或巧作幻术,夜聚晓散。此等之人,党类繁多,踪迹诡秘。”
由明入清以来,秘密教门从佛道、摩尼教等境外传入的宗教教义中,抽取和加工出为己所用的教义,通过迷信神话教主,通过对民众现世苦难、民众信教心理的把控,维护了教义核心。
此间,一些想当皇帝的教门首领,就借此耸动人心,传教聚众,为其政治野心服务。对他们来说,“朱三太子”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旗号。
真身出现?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大炮故障没有打响,一干人等全部被逮捕处死。
与此同时,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清廷试图安抚前明遗民,但并没有找到真正明皇室后裔。
而“朱三太子”依然不断在各处出现。
从康熙四十年代起,浙江的宁绍地区,张念一、张念二等人拉起了一支造反队伍,他们拥戴朱三太子,打出了大明天德的年号。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康熙特别重视。他不但亲自批阅奏折,而且派人乔装打扮,探个究竟,还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造反”
种种迹象证明,他就是颠覆大清的潜在威胁,真正的“朱三太子”。
担心被人利用
朱慈焕,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明朝灭亡时,他才十二岁。
按他自己后来招供的,他当时是仓皇出奔,然后在各处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
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于是就留在了王家,改姓“王”,名士元。
十九岁那年,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度流亡江湖。一度曾在一处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后来又前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也是明官员后裔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当了私塾先生。”
康熙四十四年,王士元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不久,他发现张行事不安分,就带家属移居湖州长兴县。后来听说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已经有人举报了他的真实身份。
他被举报的原因是,他依然按着皇家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于是,和尚张念一在浙东举事时,就打着他的旗号。
“而他本人,事实上从未参与谋反。并且,他由于担心被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一直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这成了朱三太子案最为吊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杀,真正的明皇室成员无不隐姓埋名,生怕惹祸;另一方面,假冒的朱氏后代层出不穷,有假冒王妃的,假冒亲王的,当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别是“朱三太子”的。这些人不甘寂寞,刀头舔血,铤而走险,希望以此浑水摸鱼捞些好处。
“未尝无谋反之心”
此刻,王士元一家逃无可逃,妻女六人都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朱慈焕本人则继续四处躲避流亡。
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了前两年在余姚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他口中得知了他的行踪,最终抓住了他。
清廷审问王士元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但这没有他的结局。
“这年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康熙帝批复,以其“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将朱慈焕及其子嗣彻底剿灭。
但“朱三太子”似乎还是没有死。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又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其实,清廷最后终于杀掉的老头,到底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前朝活在遗民心中的幽灵,也是从顺治到康熙那六十年里,满清朝廷自己的心魔,遗民一天不绝,朱三太子就不会真正死去。”
清朝前期几十年,朱三太子的问题一直出现,为何没有迅速解决掉
在大清初期,“朱三太子”其实一直就是个政治符号,远远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某个人。这个政治符号,就代表了“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清王朝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朱三太子”成了政治符号,清王朝根本抓不尽,只要有反对力量出现,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就是召集部众的最好手段。这也是清王朝,作为外来民族统治汉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真实的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眼看国破家亡的崇祯皇帝,在自杀前,让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隐藏于朝廷贵戚家中,以图躲过杀戮。通常所说的“朱三太子”应该是指皇四子朱慈炤,也有说是指皇三子朱慈炯。这兄弟三人的结局,充满了谜团,说法不一。
- 皇太子朱慈烺:
第一种说法:被他的亲外公周奎出卖,交给了清廷。清廷不敢公开其真实身份,以假冒朱慈烺的罪名,将真朱慈烺处死。
第二种说法: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找到了朱慈烺,李自成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封朱慈烺为宋王。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朱慈烺落到吴三桂手里,吴三桂建议多尔衮立朱慈烺为帝,被拒绝。后来朱慈烺随吴三桂大军到了陕西,死在那里,死因不详。
第三种说法:被李自成杀害。
第四种说法:朱慈烺跑到南明,闹出一场“真假太子案”。后来,做了五天皇位的朱慈烺和朱由崧,被多尔衮活捉,一起被杀害。
四种说法,结果都一样,死了!
皇三子朱慈炯:
一种说法是,北京城破后,他与太子一起被李自成杀害。另一种说法是,他逃出京城,从此下落不明。
皇四子朱慈炤:
一种说法是,被李自成杀害,另一种说法是被清廷杀害,还有一种说法是下落不明。
二、“朱三太子”的传言
因为朱慈烺确认已死,所以关于他的传言不多,所有的传言都集中在朱慈炯和朱慈炤身上,两人一个是皇三子,一个是崇祯尚在世的第三个儿子(皇四子),所以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指朱慈炯还是朱慈炤,没人说得清。
但有人说,其实皇五子朱慈焕的经历,才更具宗教色彩。朱慈焕五岁时得病,临去世前说:“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把崇祯皇帝吓得不轻,封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
所以当时又有人传言,朱三太子是指朱慈焕,康熙四十七年,还闹出过一个“真假朱慈焕”事件,其实真的朱慈焕五岁就死了。
总之,因为明朝灭亡,朱家兄弟的下落没人能说的清,连基本的个人档案也因遗失,说变模糊不清。
三、“朱三太子”起义
清朝以“朱三太子”名义发动的起义,光康熙年间就有十多起。其中,影响面最大的一起是,康熙十二年杨起隆案,他竟然与吴三桂勾结,准备来个里应外合,掀翻清廷。厉害的是,起义失败后,杨起隆竟然安然脱身了。
为什么“朱三太子”事件不断,除了“朱三太子”旗帜作用,容易被人利用外,跟清廷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清廷不自信,在朱三太子事件中,不敢公布真相,采取浑水摸鱼的政策,导致事件越搞越复杂,流言越穿越邪乎。
比如朱慈烺,明明白抓住杀害了,甚至有人说朱慈炯和朱慈炤,也早就被清廷杀害了。但清廷不敢说出真相,太不自信,害怕汉人报复,每次都以假冒的名义杀掉。既然你都说真的“朱三太子”还在,那怎么怪得了有人假冒?
假如清廷自信一点,大度一点,能感化是最好,转变成大清臣民,监视居住,那是多好的宣传效果!如果不能感化,终生囚禁或者直接杀掉,以正视听,也不是不可以选择。
正是由于清廷处置不当,导致流言真假难辨,愣是被造出个“朱三太子”的不死神话,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怎样理解《康熙王朝》里面索尔图把朱三太子的女儿留下,后来坑了太子的行为
红玉,原名丹丹,是朱三太子的亲生女儿,索额图给她取名红玉也暗示了她的身份,红意为朱,是朱家人,玉则暗示了她是金枝玉叶。前明公主。
而收养红玉则是索额图谋划了二十多年的一个大棋局。而他布置这个局所要操控的则是太子胤礽和朱三太子。
一方面,他是为了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自己的地位也可以提高,背后有红玉,他也可以更好地幕后操纵太子。
太子是康熙皇后赫舍里也就是索额图的女儿生的孩子,赫舍里生下胤礽之后便难产死了,所以康熙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如果太子胤礽顺利继承了皇位,当了皇帝之后,红玉作为胤礽心爱的人,加上索额图是太子的外公,红玉又是索额图养大,胤礽定会对索额图尊敬有加,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太子顺利继位,利用红玉前明公主(朱三太子女儿)的身份,来威胁朱三太子,如果出了变故,让朱三太子帮助他除掉康熙,让胤礽提前登基,这样胤礽和红玉的孩子仍是明朝皇室之后,他俩的孩子将来继承大统,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都知道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2年,而在索额图收养红玉的时候康熙已经在位很多年了,并且正值壮年,胤礽当太子也一二十年了,虽是太子之位,但也是前途未卜,不知道哪天说不定就被康熙给废了。所以索额图一定要早作准备。
那个时候,太子已经做了四十多年太子了,并且很多方面得到了康熙的不满,太子之位真的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所以索额图决意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让朱三太子下手,杀掉康熙,这样即使失败了,自己也可以撇清责任。
不得不说,索额图真是只老狐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