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中的描写是一样的吗
-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到底有多少头领
- 水浒宋江起义是真的吗
- 梁山宋江到底有多少军队,兵强马壮,为何能对抗大宋朝廷
- 为什么《水浒传》中宋江起义会失败呢
-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哪个规模更大
- 《水浒传》里的宋江起义,有可能推翻宋朝廷统治,改写历史吗
-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的话,能否如同《水浒传》里的结局一样
- 历史上,宋江起义只有36个人,还是一共36个头目
- 北宋发生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哪个影响大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中的描写是一样的吗
宋江是被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给捧红的。
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江湖大哥宋江,被冠上了“山东及时雨,人称宋公明”的大号,实际上就是个五短身材、胆大包天的黑脸汉子。
在北宋徽宗年间,隐匿在水泊梁山一带,打家劫舍,袭扰四方。
由于官府各自为政,围剿不力,使宋江和他的36位兄弟,纵横于山东、河南、江淮一带。
宋江和他的兄弟们各个都是骑马高手,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响马”。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再加上人数少,目标小,好逃跑,好隐藏。
最后宋江名声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京城宋徽宗哪里。这位皇帝爷最初还是想用先祖招抚流民的方式,对宋江进行招安。可谁知宋江却比《水浒传》里那位忠义郎宋江有骨气多了,直接把前来招安的官员给怼了回去,“招安,招安,招他娘个鸟安”。
于是又他带着众兄弟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去了。|
最终宋江在举事二年多后,被济州知府张叔夜率领官军剿灭,宋江不知所终。
元末明初,施耐庵先生,带着他的家人和弟子罗贯中,从原籍苏州迁往兴化白朐场后,便埋头与《水浒》的资料搜集和创作之中。
兴化地处长江北岸,是据南处北的水路要冲之地。施耐庵在此结识了许多农民鱼夫,车卒走贩,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许多江湖侠义之士的故事,大大丰富了《水浒传》的素材。
因此施老先生决心为低层阶级创作一部白话小说,颂扬民间正气,鞭挞哪些人模狗样的官僚阶层,扫除奸佞,忠心报国。
于是便有了宋江这个“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大哥横空出世,有了一个替天行道的宋公明。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到底有多少头领
《水浒传》中所描写宋江一伙立杏黄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看起来一百零八好汉,毕竟是施耐庵所撰写的小说,与实际历史有着不小的出入。
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小说杜撰三十六天罡星大概来源于此),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转战青州、齐州至濮州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
宣和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历史上宋江起义头目三十六人,并没有与小说中相对应的七十二地煞。
为什么不能贴图片????每次贴图片都提醒网络异常。
水浒宋江起义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宋江,确有其人。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就是1119年,宋江在梁山泊发动了一次起义。起义的原因就是朝廷要把八百里梁山水泊收归国有,在此打鱼、采藕、过船等都要交税。附近以此为生的老百姓都承受不住,宋江等人带头揭竿而起,老百姓纷纷响应。
《宋史·侯蒙传》记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所以实际上起义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十六人,并不是水浒传所说的108好汉。并且,宋江起义后,只坚持了两年,1121年五月,在连云港被张叔夜伏击,起义失败,投降了朝廷,也不是水浒传里说的被招安。
1120年,方腊在歙县起义,以讨伐奸臣朱勔为口号,聚集数万兵马攻城掠地,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就差称帝了。宋徽宗大惊失色,急忙罢免了朱勔官职,出兵十五万镇压方腊。1121年四月,起义军伤亡七万余人,方腊等人战败被俘,八月被斩首示众,起义失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江起义的规模比起方腊小得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镇压宋江只需一个张叔夜,镇压方腊是童贯率兵十五万。还有就是宋江投降的时候,方腊已经被捕,所以宋江是不可能率兵去攻打方腊的。
虽然两人起义的规模不同,但是失败的原因却大体相同,那就是起义军是聚众的农民组成的杂牌军,起义时间短,没有能够训练成精兵,武器也相对落后,所以肯定抵挡不住宋朝正规军。还有就是没有能号召起全国的力量,也不互相联合,只是局部起义,孤军奋战,很容易就被宋军各个击破了,起义注定失败。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两片小水花。
梁山宋江到底有多少军队,兵强马壮,为何能对抗大宋朝廷
题主这种说法,是受了文学作品《水浒传》过渡渲染的影响,说梁山兵强马壮,能够对抗大宋朝廷是与史实不符的。
实际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只是北宋众多农民起义中的一次,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很快就失败了,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较大,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那么梁山宋江起义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根据麓风轩现在所掌握的有关材料来看,宋江最开始起事只有36人,然后发展到108名头领,总人数大约只有几千人,满打满算没有超过一万人!
我们通过以下史料的来分析:
一、宋江起义大致过程
宋江起义发生在1119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投降了张叔夜,起义失败。
后来,在张叔夜的劝说之下,有归顺之意,张叔夜上奏朝廷,保举宋江等人参与大宋军队征讨方腊,将功赎罪(当然,史学家对宋江等人是否参与征讨方腊还有争议)。
二、宋江最初起事的36人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从而激起民愤,宋江等36人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山东郓城、梁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的儿歌。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三十六人名单: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立地太岁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三、宋江起义军队鼎盛时期的人数
后来随着宋江势力的壮大,发展到头领108人,他将这些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号称上应天星,其中36个高级头领称作天罡星,其余72人称为地煞星,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
除了头领以外,士兵有多少人呢?
以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进军吴会,攻占淮、扬时来算,因为此时是鼎盛时期,也是人数最多的时候。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宋江调集人马,自己亲自带几千兵马(没有详细数目)南下,同时留副头领卢俊义守寨。从这个史料来看,将宋江带领南下的几千人马,加上卢俊义带领守山寨的人马(肯定比南下人少),整个军队人数估计也只有几千人,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一万人。
这就是真实的宋江军队规模。
也就是这次宋江南下,五月抵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潘州镇)时,却中了张叔夜的埋伏,起义宣告失败。
所以,按真实的史料来看,说梁上兵强马壮,能够对抗大宋朝廷是与史实不符的,宋江起义的规模太小了。
欢迎读者朋友留言交流。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为什么《水浒传》中宋江起义会失败呢
原因:
1、地主阶级的“愚忠”思想
宋江属于地主阶级。而参加起义的广大成员则属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他根本就不可能与梁山上的广大群众一条心。他所想的是怎样才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只有一个——接受朝廷“招安”。
同时,起义阵营内部成员的“革命性”也并不完全纯洁。在这个集体中,虽然大多数成员都是遭受官府迫害或地主压榨的普通劳动者,但也不乏一时“背运”或出于“无奈”的官府中人。
他们“身在梁山、心向朝廷”,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再穿官衣、再吃皇粮,然而正是有这一大帮支持者的积极“拥护”,宋江的“归顺”计划才有可能成功。“招安”之时,投降派欢呼雀跃,好像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2、内部四分五裂,不团结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
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哪个规模更大
宋江的队伍可以说是魚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他们占梁山多半是被逼无奈,将梁山做为避风巷。方腊已立皇上,可见方腊的队伍是空前尽有,其雄资壮观,队伍也比较严紧正规,所以觉得方腊起义的规摸比宋江的大点!
《水浒传》里的宋江起义,有可能推翻宋朝廷统治,改写历史吗
谢谢邀请。个人感觉够呛,梁山一众保有山头,存活的原因在于:
一是北宋朝廷认为他们疥癣之疾,没重视。
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认为他们再强也只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是辽国。
二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占地利。
大宋实行“更戍法”的政策,导致官军不堪一击。再凭借水泊、山势等的便利,易守难攻。
三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占人和。
他们劫富济贫,和官府斗,但不与百姓争利。凭借周匝百姓的帮扶,能够守得一时。
要想走出去打江山,可能实力不够:
一、人太少,军力不足。
有人揣测,宋江等人的起义军,最盛的时候,兵力不超过两万。打个祝家庄都费了好大力气,那可仅仅是个大一点的庄。
宋朝当时的军队禁厢军共计80万(禁军50万左右、厢军30万左右),兵力悬殊太大。虽说平时他们分散驻扎,但一旦有社稷倾覆的大患,肯定集中起来自卫。
二、以一隅对全国,终归蚂蚁打大象,后续乏力。
打仗打钱,打后勤。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马匹、兵员补给,靠现有的即战力终归杯水车薪。
赋税钱粮无处筹措?兵员补给无法解决?衣食住行举步维艰?
而且不能打下一个地方就分兵拒守,那势必会形成前后左右夹击的危险。
三、势单力孤,哪怕是农民也只是一小部分支持,其他士农工商不在此列。
农民想安稳,古往今来最能忍。除非真是官逼民反了,而且这也是逼的太狠了,没法过下去了的程度,要不然百姓还是打碎了牙和着血往肚里咽。反的农民是水泊梁山周边的,其他的还在忍。
大地主阶层不支持。劫富济贫,虽然能够得到周边百姓的扶助,但会损害大地主和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手握权柄,富有家财,为了活命和长远利益,只能对抗。他们有钱,用来资助官军;他们有私人武装,用来保家,关键时刻会被宋庭征用来打击贼寇。
儒家历来强调忠孝观念,忠君思想更是首要,深入人心。士子阶层也只有“宋押司”、名落孙山的“智多星”和被逼造反的一部分加入,其他人受不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腌臜行径,不愿意“同流合污”,背上“造反”的骂名。而且这些下水的士子,还时时在考虑如何上岸,如何让子嗣得以求取功名、如何让祖宗得配太庙,如宋江之流。
商人重利,有来有往才有生意。除了军火贩子和投机者,打仗显然不利于大多数的商人。
ps:图片来自网络,敬谢。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的话,能否如同《水浒传》里的结局一样
宋徽宗宣和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其中以宋江和方腊的起义最为声势浩大。
梁山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粱山县、郓城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赤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3.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97.9米。唐朝末年以后,黄河多次决口,到北宋末年时,梁山下形成了水域八百里的大湖迫,湖中有许多天然小岛,港湾交错,芦苇纵横,形势险峻。当时许多破产的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朝廷通缉的逃犯都藏匿在这里,以打鱼为生。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将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按船只大小征收重税。农民和渔民们交不起沉重的赋税,被迫挺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抗租抗税,狙杀官兵。
宣和元年(1119年),以宋江等36人为首的起义军占领水泊梁山率众起义史料记载,水泊梁山起义军的36头领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史尽、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逵、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关胜、秦明、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工、穆横、石秀、徐宁、李英、鲁智深、武松起义军近万人。宋江率领的起义军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攻下十几座城市,杀死贪官污吏,开仓放粮,队伍是逐步的扩大。宋徽宗派大臣前往招安宋江,被拒绝。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县(江苏)乘船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知府张叔夜派上千敢死队埋伏在海州城郊,然后派部分官兵向起义军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起义军登陆后,陷入埋伏,张叔夜派兵烧了起义军的大船。起义军是进不能退不得,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宋江被迫率领起义军投降,接受招安。最后被宋朝派往南方镇压方腊的起义军。
宋江被朝廷招安后,朝廷派童惯率领精锐宋军15万南下,宋江的起义军为先头部队直指杭州。各地的地主武装也纷纷出来配合宋朝的大军攻打方腊,方腊领导的是一些农民起义军,临时组织起来缺少训练,在兵器和兵员上处于劣势,最后撤出杭州,边撤退边顽强的低抗,最后在粮食补养耗尽。军械缺乏的情人下,战斗力逐渐的丧失,后来在叛徒的带领下,在方腊的老巢帮源洞被俘,押到东京就义。
宋江被宋朝的朝廷利用,用宋江的起义军来攻打方腊的起义军,最后是方腊被俘就义,宋江的起义军也是几乎全军覆灭,方腊被缴灭没有多长时间,宋江、卢俊义、李逵也相继被宋朝的朝廷给害死了。
历史上,宋江起义只有36个人,还是一共36个头目
36个主要头目,如果是36个人怎么可能会出现“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的局面,而且如果他们没有庞大的军力官军也不会收编他们,有人有枪才有收编的资格(历史上是张叔夜设伏诱捕宋江后才收编其,如果仅仅只是简单的36人直接处决即可,俘虏了宋江还要收编他说明他还有很多手下需要他去招降和安抚)。
但是关于这36人的详细名单缺乏史料,主要人物除了宋江还有史斌(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小说中随宋江一起诏安攻打方腊时阵亡,而历史上并未随宋江投降,并最终被宋军击杀)、杨志(小说中为病逝,但史书中为收编后征讨金军时半路逃离导致上司阵亡而最终被处分,但具体有没有死未知),至于其他人未有详细记载。至于108个好汉的原型则来源众多,有些只是历史上有过一笔的“无名小卒”,武松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没有打虎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其只是宋朝在浙江的一个小官吏,因看不惯上司为非作歹而杀死上司,最终被判死刑,其墓至今就在杭州西湖的岳王庙不远处(这种套用一个小卒的写作手法有很多,近年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仅在史书中留有射下杨国忠的一笔);甚至原型时代跨越数百年,如鲁智深杀屠夫的故事原型就是周太祖郭威年轻气盛时的故事,所以108个好汉的原型构成及其复杂。
早在宋朝的时候便有关于以宋江起事为背景的民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便在宋江起事的故事中加插了奸臣干政的情节,这也是小说《水浒传》的启发之著,而关于梁山好汉的生活场景其实就是作者施耐庵本人在元末张士诚义军中的所见所闻。所以可以说《水浒传》就是一部以“宋江起事”为框架,杂糅各时空历史人物形象和作者人生经历的小说名著。
北宋发生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哪个影响大
真正的历史上,当然是方腊起义影响力远大于宋江起义,这两者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宋江起义发生之后,很快被地方政府知道,张叔夜就过来把宋江给剿灭了。
但是方腊起义,那可是在现在浙江、安徽、江西交界的数个州县活跃,逼得宋朝政府触动大军,连童贯都出马,花了不少精力才彻底剿灭的。
从宋朝政府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个影响大了。
实际上,宋江起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方腊这边则利用了民间流传的吃菜事魔教作为意识形态,一时间吸引了很多人参与。我们知道,思想这东西很厉害,宋江没用,方腊使用了,不久很清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