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陵君从谏 结局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有大功于国家,为何信陵君的结局不好?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有何依据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2 07:35:05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有大功于国家,为何信陵君的结局不好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满腹经纶,礼贤下士,背景显赫,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有才华的富二代。按理讲这样的人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偏偏这个公子哥结局很凄凉!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安釐王当上皇帝后,将其封于信陵,故称信陵君。

信陵君拥有丰厚的资产,他散尽千金来蓄养门客,据说他的门客有三千人!三千门客都听他差遣,这三千人各行各业的都有,那么这些人能干什么呢?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信陵君跟魏安釐王下棋,有人报告赵国入侵,魏安釐王很紧张,信陵君却头也不抬地说是假情报,是赵王在打猎。过了一会,新的报告来了,果然是赵王在打猎。

  

为什么信陵君能够知道地那么清楚,因为他在赵王身边有探子,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清楚。但是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哥哥的猜忌。身边放着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弟弟,他怕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他禁止信陵君参与朝政。不参与就不参与吧,谁让哥哥不信任自己,反正自己有封地,不缺钱,每天吃喝玩乐岂不美哉!

直到邯郸之战爆发,打破了兄弟之间的平静。邯郸之战发生在长平之战后,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赵国联合魏国,楚国等,准备合众抗秦。本来答应出兵支援的魏国,被秦国吓得不敢出兵了,奈何赵国不是秦国对手,所以赵国的平原君不断请求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断上书求魏王出兵,但是魏王无动于衷。无奈之下,信陵君采纳了门客的建议,窃取魏军兵符,自己率八万魏军前去救赵,解了邯郸之围,这就是“窃符救赵”。

仗是打赢了,但是窃取兵符这可是犯了大忌。信陵君知道自己犯了大忌,回去之后他哥哥定不会放过他,所以他留在了赵国。十年后,秦国攻打魏国,魏国连连战败,魏安釐王没办法,只得求助于远在赵国的弟弟。信陵君回国后,统率魏国军队。但他知道只凭借魏国肯定打不过秦国,所以他也搞合众抗秦,最终,拉起一支五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威震天下。信陵君的威望彻底建立了起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魏安釐王对他的猜忌值直线上升。这时候,秦国的一个离间计就把信陵君又拉到谷底。

这一次,信陵君对他哥哥彻底失望了,他不再期待一个获得信任的机会,而是沉湎于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终。信陵君的悲催是他生错了年代,他没有遇到一个明君,致使自己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是千里马的悲哀!

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有何依据呢

无忌是战国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战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当初魏安釐王将无忌分封至信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被后世合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均以养士而著称于世。其中,“四公子”之首便是信陵君魏无忌,这显然是于其突出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

信陵君魏无忌(来源网络)

一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在答应出兵后,又被秦使恐吓不敢出兵救赵。平原君只能请求信陵君,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宠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窃符救赵(来源网络)

二、五国攻秦。公元前248年,秦国连续攻下魏国大片土地,形势十分紧急,魏安釐王立即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国后立即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随后组织了魏、韩、赵、燕、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攻到函谷关下,秦军闭门不出,被迫交出一部分攻占的土地,秦庄襄王忧愤成疾驾崩,信陵君声望大震。

合纵连横(来源网络)

但是,秦王忌惮信陵君,遂派人离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魏王中计,派人取代信陵君统帅之职,五国攻秦的计划最终失败,魏无忌最终郁郁而终。

除在实战中两次重挫秦军外,魏无忌还在各国进献兵法基础上,结合自己实战经验,编写了《魏公子兵法》传世。

因此,根据魏无忌在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取得的成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军事家。

信陵君窃取兵符,刺杀主帅,擅自出兵,如此欺君叛国,为何史学家对其评价还这般高

这就是国家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问题。从眼前利益上来说杀魏国大将擅自领兵击秦是侵害了魏国国君的利益,但从国家根本利益上来说,信陵君大智大勇,反对投降派,窃符救赵,保全了赵国也就保存了魏国。

从战略角度看,击败秦军是必须放到第一位考虑的问题,但昏庸的魏国国君害怕秦国报复,信陵君是以牺牲小我,成全了国家在,挽救了危局。

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现实社会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有本事,但为领导所猜忌。不过人生无法一直辉煌,但把属于自己的辉煌争取到,绚烂怒放,生命之花就因有了它而不朽!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

对于当时的不利局面,“魏王及公子患之”,信陵君为了替兄长分忧,也采取了“养士”的方式。

养士之风盛行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各诸侯国的国君、贵族纷纷招揽门客,将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归门下,以求提升国家实力。齐国的孟尝君,是第一个开创“门客数千”壮举的公子。

信陵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虽然贵为堂堂魏王之弟,但他丝毫没有贵族的架子,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那些人才无论才能大小,都得到他谦恭有礼的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各国招揽了超过3000名人才,在他们的辅助下,魏国的颓势一度得到了遏止,十余年间各国不敢轻视,而魏安釐王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依仗。

但人臣的名声、威望过大,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有一天,当魏王发现信陵君在赵王身边都安排有眼线时,顿时感到惊恐:原来自己的弟弟对政务的掌控、权术的运用,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从此心生畏惧,逐渐收回了信陵君手上的权力。

到了公元前258年,秦国挟长平之战的余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40万最精锐的部队,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围困下危在旦夕。这是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一步,若赵国彻底倒下,那么本已孱弱的韩、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而一旦三晋被拿下,秦国一统天下之路将一片坦途。因此,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此时的魏、赵关系,再也贴切不过。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安釐王本已派出了十万救兵,但却被秦王的一番威胁吓得连忙按兵不动。此时,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派来催促的使者络绎不绝,但无论信陵君如何劝说,魏王仍按兵不动。万般无奈下,他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偷来魏王的兵符,击杀晋鄙、抢夺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随后率领魏军击退秦军、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

紧接着,信陵君把魏军遣回魏国,自己则由于担心魏王的责怪,带着一些门客留在赵国。

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率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魏安釐王情急之下终于想起了信陵君,于是派人前去请其回国。

信陵君归国后,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威信,迅速召集了燕、赵、韩、楚等各国军队前来救援。在各方的团结打击下,秦军大败而退,甚至被追到了函谷关,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羞辱。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是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在度过危机后,魏王再次对弟弟起了猜忌,而秦国也趁机派人携重金来魏国施展离间计,捏造信陵君觊觎魏王之位的谣言。没多久,信陵君的兵权再次被魏王剥夺。

经此打击后,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振奋魏国的雄心壮志,改为日夜饮酒作乐、自暴自弃,四年后便因酒色过度而死。

而在信陵君死后,魏国也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国的资本。18年后,在秦军不间断的蚕食下,魏国灭亡。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以下过人之处:

其一,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战国时权臣养士之风虽盛,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所在的政权服务,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以“四公子”中的元老——齐国孟尝君为例,他曾毫不掩饰自己养士的动力:出名。而他追求这份名声、威望,根本目的是为了和齐王争夺权力。最终,他在与齐闵王的博弈中失败外逃,其后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悍然配合各国联军伐齐,其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而信陵君养士,虽然客观上带来了名声,但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振兴魏国,避免在强敌环伺下丢掉祖宗的基业。因此,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虽两次被魏王排挤,但却从未作任何抵抗,这种“逆来顺受”,在利益至上的战国时期难能可贵。

对于魏无忌最大的争议,也许是他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的举动,从表面上看,他公然违抗王命、暗杀魏将、抢夺魏军兵权,行为几乎等同于叛乱。但他的这一过激举动,根本目是为了避免各国被秦军各个击破,反而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战略大局观远远高于魏王。

其二,他对朋友坚守信义,甚至奋不顾身

平原君赵胜不仅是信陵君的姐夫,也是他的好友。邯郸之战期间,鉴于魏国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使者催促小舅子:“我赵胜之所以与您联姻,就是仰慕您能够急人之危的高义。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们却袖手旁观,纵然您看不起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被姐夫这么一激,信陵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费尽心思劝说魏王出兵,但仍被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几百个铁杆门客出发,准备前去陪着平原君送死,好在经侯嬴的提醒才想到了窃符救赵这一更加可行的对策。

其三,没有阶级偏见,名副其实的任人以才

受时代观念及个人意图所限,战国四公子名为“招贤纳士”,实际上大多包藏玄机。

比如孟尝君,他找人是本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不仅“鸡鸣狗盗之辈”来者不拒,甚至很多是“有罪亡人”,也就是犯法的逃犯,他的薛邑,基本上成了藏污纳垢、包庇罪犯之所,因此司马迁称他是“奸人之雄”;

春申君黄歇,对门客划分等级,高级门客穿珠带玉,让一些诸侯的使者都自惭形秽。

平原君赵胜,同样门客数千,但他心中已经给当时的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得知信陵君前去酒馆求见人才时,平原君曾经回家嘲笑自己的老婆:“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连赌徒、酒店伙计都愿意交往,看来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跟上面三位完全不一样,他招揽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在意对方的身份,无论贫贱高下,只要真的有才,自己就屈尊结交;二是不依靠重金收买人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对方,讲究“神交”。而他这种真诚的方式,往往能找到有真才实学、且忠心耿耿的人才。

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出身寒门,往往从事着低贱的工作。比如为信陵君制订窃符救赵计策的侯嬴,只是个大梁城的看门人,但却凭借才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重;

信陵君在邯郸的赌档、酒店结交的朱亥、毛公,被平原君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但正是这俩人,在信陵君发脾气不愿意救援魏国时,以“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提醒信陵君与魏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使其明白了魏国存亡事大、自己与魏王的个人恩怨事小这一道理。信陵君被一语点醒,毅然回国赴国难。

“仁而下士”,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爱才、求贤若渴的,只有信陵君;真正为了国家、家族而养士的,也只有信陵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陵君一心为国,得以流芳百世;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这些人才也以死相报,多次在危难时刻帮他挽救了自己、挽救了魏国。相比之下,孟尝君田文为了私利背叛国家、落得绝后的报应;平原君轻视底层人才,而被近半门客抛弃;春申君玩弄权术,惨遭人头落地、全家抄斩,在这些与自己并称的“公子”的衬托下,信陵君的流芳百世当之无愧。

魏无忌为什么被叫做信陵君

无忌是战国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战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信陵为古代地名,战国时属魏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当初魏安釐王将无忌分封至信地,是为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来源网络)

《仪礼·丧服》中记载“君谓有地者也”,故春秋时期从天子、诸侯到卿、大夫只要有地都可称之为“君”。但从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君”这一称号逐渐被用于受封的卿大夫,同时又作为一种尊称,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爵位。从历史记载来看,当时封君的除了国君之子,还有王族外戚、有名将相,甚至宠臣等。在中央集权趋势下,战国时期的“君”虽然都有自己的封地,但他们大多常住国都,很少会去封地就封,在封地的治民权统兵权非常受限,更多的只是享受封地的赋税而已。论权力而言,他们都没有春秋时期的某些卿大夫强势,如晋国六卿,鲁国三桓,他们俨然是一国境内独立的诸侯。

从六卿专权到三家分晋(来源网络)

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被后世合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均以养士众多而著称于世。其中,赵胜被封于平原,故称平原君;田文字孟,又曾被封于尝邑,故称孟尝君。但是,与魏无忌、赵胜、田文三人不同,黄歇原为楚国的属国黄国人,并非王室贵族,他直接被封为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