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康熙年间势力滔天的“八爷党”是如何构成的
- 清朝的九子夺嫡,为何八爷党四人敌不过四爷党二人呢
-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说的是哪九子,他们各有什么势力
- 张作霖和张作相是什么关系
-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 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 雍正王朝中只有四爷党和八爷党,为啥要说是九龙夺嫡呢
- 在电视剧《少帅》中,张作霖的贴身侍卫喜顺为什么在其死后离开张家,连个送的人也没有
-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康熙年间势力滔天的“八爷党”是如何构成的
康熙末年发生了九子夺嫡的事件,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康熙作为清王朝,可以称得上是最厉害的皇帝,他的儿子也个个都是英雄。正是因为每一个儿子都太有才了,所以在康熙末年为了唯一的皇帝的位置,他的儿子们爆发了夺嫡事件,朋党斗争严重,导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无法解决。其中开始以大阿哥和明珠为首的“大爷党”和以太子和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竞争最为激烈,甚至到一度到达,要置对方于死地的不可调和的地步。
大爷党以明珠获罪,大阿哥胤禔提出“庆父之忧”要替康熙杀死太子,被康熙严重厌恶,终身囚禁而告结束。太子党和大爷党激烈的斗争中崛起的是后起之秀八爷党。八阿哥的母妃虽然是辛者库罪人,一直由惠妃抚养长大,但是一直受到歧视的八阿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母妃地位低下而自暴自弃。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和能力还有谦逊的品格吸引了周围的一大批人的关注。当时距有佟半朝之称的佟国维,鄂伦岱,阿灵阿等的朝廷重臣都围绕在八阿哥的周围。阿哥里边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被八阿哥胤禩谦逊的人格所折服,围绕在他的身边。八阿哥和江南文人领袖何焯关系十分要好,所以在江南文人里他的地位也十分高。
八阿哥胤禩不仅为人谦逊还善于布施,很多官员都受过他的帮助,能力十分突出,就是后来将八阿哥胤禩削了宗籍的雍正都称赞八阿哥只要交代的事都能完成的十分出色。康熙的哥哥福全在临死前还赞扬八阿哥的才华,说他适合当储君。八阿哥胤禩前期文武双全,四书五经皆通,汉,满,蒙三种语言都十分精通,满族骑射技术在阿哥里边也是排名前几的存在,康熙开始的时候也对八阿哥十分宠幸。所以皇上的宠幸,自身的才华,优秀的品格使得八阿哥成为众位阿哥中最出色的存在。
大阿哥胤禔睚眦必报,太子胤礽自以为是,三阿哥胤祉自作清高(三爷党都是读书人),四阿哥胤禛冷面孤僻(四爷党几乎没人,年羹尧和隆科多却十分关键),五阿哥胤褀与世无争,九阿哥胤禵心胸狭隘,十阿哥胤俄虎气逼人,十三阿哥胤祥侠义心肠,太过正直,十四阿哥胤禵热血男儿,其他阿哥都年龄尚小,众位阿哥里面都属八阿哥胤禩的品格最佳,才华有加,所以自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人。八阿哥可以做像三国时期的刘备,但是最后夺天下的却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四阿哥胤禛就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懂得示弱,懂得蛰伏,又讨好皇帝,“欺骗了”皇帝的眼睛。雍正登基以后开始并没有针对八阿哥,但是只要自己的位置一坐稳,到了雍正四年他直接下狠手削去了八阿哥胤禩宗籍。如果说八阿哥当一个刘禅,可能他会有一个好的下场,可惜他不是。
文/红雨
清朝的九子夺嫡,为何八爷党四人敌不过四爷党二人呢
“九龙夺嫡”为: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这其中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只是支持胤禩,并没有参与夺位的想法;胤祯虽然也有争储之心,但也属于八爷党;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的支持者。
在康熙立储里面有两条线不能碰:一是威胁皇权;二是不顾孝悌。历史以来的皇帝都不许任何人威胁他的皇权,即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作为父亲,更不愿看到为了利益导致儿子们手足相残。作为参与夺嫡的这些皇子,都曾得到康熙不同程度的指导,胤礽是从小就被当做接班人培养的;胤祉、胤禛、胤禩也接受过政事方面的教导;胤褆、胤祯则是在带兵打战方面的磨练。
其实真正来说,发生九龙夺嫡这样的事,康熙也要担负一些责任,主要是他活的太久了,从而导致太子的身边慢慢有了自己的势力,当这个实力庞大起来后就会对皇权产生威胁。
康熙四十二年,杀太子阵营的索额图。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
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不管是谁都想争取的,更别说对这些只差一步之遥的阿哥们,于是乎阿哥们开始了动作。
争储第一段,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些阿哥看到太子被废后 ,一个个躁动起来。先是大阿哥胤褆,蠢蠢欲动,被康熙察觉后斥责“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大阿哥被斥责后知道自己成为太子无望便向康熙表示“今欲诛胤礽,不必父皇亲自出手”,并力荐八阿哥胤禩为储。三阿哥胤祉,向康熙举报胤褆请妖人施法,降咒胤礽。
四阿哥胤禛曾为胤礽求情,另外十三阿哥胤祥行迹并没有被记载,但从后来史书上看到胤禛成为雍正帝后对胤祥十分的照顾,便可推测当初胤祥对胤禛的态度是极为支持的。因为重新立储之事,康熙特意召集大臣,试探这些人的想法,谁知大臣全都推举八阿哥胤禩,而康熙对此事的反应是怒火中烧;对众阿哥争储的反应更是震怒。因此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八、老十三曾都被康熙圈禁,唯独大阿哥胤褆和十三阿哥胤祥无事,而八阿哥胤禩的爵位更是被削。
事情后期的结果:
二阿哥胤礽太子复立。
大阿哥胤褆被康熙终身圈禁。
阿哥胤祉,被圈禁后又被放出。
四阿哥胤禛,也被放出。
十三阿哥胤祥因支持胤禛,在康熙死前都没有封爵。
八阿哥胤禩,圈禁后被放,但被削爵。
十四阿哥胤祯,力保胤禩,被康熙气的打几十大板子,差点死掉。
争储第二段,太子再被废,八爷争储无望
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其原因是被告发与刑部尚书、步军统领、兵部尚书结党营私,康熙表示谁再为太子说话便是死罪。对于八阿哥胤禩,康熙直接公开斥责:
“党羽甚恶,阴险至极,即朕亦畏之,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义绝矣!”至此,二阿哥胤礽和八阿哥胤禩退出了争储的队伍,八爷党受到重大打击,到现在为止九龙夺嫡的队伍里只剩下胤祉、胤禛和胤祯三人。
争储第三段,胤禛对胤祯
对于胤祉而言,他更多的是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其势力和能力无法与另外两人相抗衡,在康熙斩了他的门人孟光祖后,和胤祉一起修书的魏延珍表示:“每日与三阿哥一起修书,若有此事,便以身家性命担保”。此话一出,也等于把胤祉排出皇位争夺的范围,所以现在可以争夺皇位的只有两个同母兄弟了。
两人对比下,胤禛更有优势:
其势力并不明显,也就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胤祯从一开始就是八爷党,而康熙现在对八爷党是十分的痛恨,所以这这个上面胤祉就要被扣分。
- 胤禛给康熙有着忠孝的好印象,在外有着“冷面王”的称号,从君王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素质就非常符合,而胤祯当时为了胤禩的事顶撞过康熙,这样的行为像个愣头青,在康熙看来作为皇帝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因此胤祯又被扣分了。
- 胤禛有着两个重量级人物:九门提督、步军统领隆科多,在紧急时刻可以控制整个京城;四川总督年羹尧,正好掐死胤祯大军的后路和后勤。这两点在胤禛即位时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九龙夺嫡来说,四爷党的胜率从开始就很高,因为胤禛这个人心思细腻,老谋深算,他深谙帝王心术,不结党羽,一直装着无意夺储而孝顺父母的样子。在宗法上来说,老大老二失去继位的资格后,雍正这个嫡庶子在纬度上是最优先的,并且他虽然不植党羽,但他也有自己的亲信隆科多这个王牌,而且他也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善于察颜观色。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会选胤禛为太子,并且八爷党必定会落败。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说的是哪九子,他们各有什么势力
所谓“九子夺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个儿子所参与的一场夺嫡之战,这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这九位皇子分属五个不同的势力。
其中大阿哥胤禔为一党,是为大爷党。时,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礼部尚书佛伦等皆为大阿哥胤禔党羽。
二阿哥胤礽为一党,是为太子党。时,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尚书耿额、副都统悟礼等皆为二阿哥胤礽党羽。
三阿哥胤祉为一党,是为三爷党。时,翰林院编修陈梦雷、内阁学士李绂等皆为三阿哥胤祉党羽。
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一党,是为四爷党。时,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刑部左侍郎张廷玉、步军统领隆科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户部郎中李卫等皆为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党羽。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为一党,是为八爷党(后期因毙鹰事件胤禩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遂其党羽改为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是为十四爷党)。时,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左都御史纳兰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礼部尚书何焯、翰林院编修秦道然、刑部尚书张廷枢、浙江巡抚徐元梦、镶蓝旗蒙古都统巴海、兵部尚书法海、两江总督查弼纳、兵部尚书萧永藻等皆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党羽。
最初,“九子夺嫡”中以太子党的势力最为庞大,二阿哥胤礽身为皇储,是清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曾多次在康熙亲征或南巡时,担负起监国之职,凭借着这等身份和地位,依附于胤礽的内外官员诸多,有地方封疆大吏,也有京城掌兵、掌政高官,因此其他皇子的势力根本就无法与之相匹敌。但是,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隐约间有了超过康熙的势头,由此,康熙对其起了忌惮之心,而后,再加上胤礽久居太子之位,又无人对其进行教导,胤礽为非作歹之事日多,最终胤礽被康熙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为由,废掉太子之位。
而后,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时,为平衡太子的势力,他开始有意的扶持其他皇子的势力,不但让他们参与朝政,还默认他们结党,希望借此来钳制太子一党。如此,在康熙的限制下,太子党逐渐势弱。此后,随着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并被幽禁,太子党彻底失势。
太子党失势后,八爷党遂成为实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此时胤禩一党,皇族中有裕亲王福全等的支持,皇宫中有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松阿、鄂伦岱、佟国维等的支持,朝堂上有礼部尚书何焯、刑部尚书张廷枢、兵部尚书萧永藻、兵部尚书法海等的支持,地方上有两江总督查弼纳、浙江巡抚徐元梦等的支持。
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八爷党的势力,较之此前被康熙所忌惮的太子党是无出左右,因此如此势大的八爷党自然也就被康熙所忌惮。而一旦被康熙所忌惮,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势落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要求百官推举一位皇子为太子,其本意是想让胤礽再次复位,但谁知百官皆不知他的心思,多数官员皆推荐胤禩为太子,由此,康熙对胤禩的忌惮之心达到了高潮。
次年,康熙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打击,他先是以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不解朕心意,重责佟国维、马齐等胤禩亲信,八爷党逐渐势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毙鹰事件爆发,因胤禩送给康熙的老鹰为将死之鹰,康熙认为这是诅咒他,于是愤怒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此后,八爷党见胤禩再无机会,于是改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当皇帝,于是八爷党变成了十四爷党。
当然,经过康熙的打压,此时十四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复曾经的荣耀,这时四爷党的与十四爷党开始势均力敌,并隐约有了超越的意思。四爷党,其实力本就不弱,是除八爷党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势力,再加上胤禛这人向来谨小慎微,且能力也是不俗,他虽不是康熙最为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最为讨厌的一个皇子,且胤禛又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所以在太子党、八爷党接连失势之后,胤禛的势力是与日俱增,并最终夺得皇位。
而其余的大爷党、三爷党,他们虽也在争夺皇位,但碍于实力不够,或是被康熙厌恶,所以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其中大阿哥胤禔虽为皇长子,但因其本性太坏,当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胤禔居然奏请康熙要杀了胤礽,这就让康熙是十分愤怒,康熙是直斥其为“乱臣贼子”,最终他不但做皇帝无望,甚至连郡王的爵位都没有了,还被幽禁。而三阿哥胤祉虽甚得康熙的欢心,但是因其实力太弱,而且没啥政治能力,只知道修书,因此也是无望皇帝之位的。
张作霖和张作相是什么关系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奉军诸将想拥戴接替张作霖的其实并不是张学良,而是另外一个人,此人名叫张作相。
由于名字与张作霖相近,再加上手中握有大权,有不少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张作相是张作霖的亲兄弟,属于“关系户”。事实上,虽然两人名字相近,平常也都以兄弟相称,但却并没有亲缘关系。张作相能在奉系中身居高位,也全都凭自己的品行和能力。
(张作相剧照)
那么,张作相的品行出众在哪里?他为何能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戴呢?
1881年,张作相出生在锦州义县。由于家境贫寒,张作相只读了三年私塾便辍学治家。16岁那年,他的一位族兄被土匪杀害,为了躲避灾祸,张作相便流落到奉天打工。在那段打工岁月里,张作相常常因为衣衫褴褛而遭人欺辱。张作相深感世道不太平,他发誓一定要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被欺负。
1901年,他将杀死族兄的仇人解决后,落草成了一名强人。也是在那一年,张作相又带领着20多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了张作霖,双方组合成了一支拥有200人的“保险队”。
在后来的战斗中,张作相曾不顾自身危险,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张作霖。两人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07年,张作霖与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相七人结拜为盟兄弟。
在张作霖部被清政府招抚后,张作相先后担任了哨官、管带。民国成立后,他又从团长一路晋升为旅长、师长、总司令、吉林省省长。
不过,张作相却并不是一个十分看重权力的人。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张作相曾三次拒绝晋升。
(张作霖剧照)
第一次是在1919年,张作相担任第27师师长时,张作霖想将他晋升为东三省巡阅副使,但被张作相以官职太高为由拒绝。
1921年处,张作霖任命张作相为黑龙江省督军,张作相却建议让吴俊升出任该职务。他认为:“兴权年长于我,资历也比我更深。只有待人公正不徇私情,才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有好处。”
同年5月,张作霖想让张作相担任热河都统,结果又被后者拒绝。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作相的谦让拒绝,绝不是惺惺作态。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奉军内部公推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想让他来接任张作霖的位置。但张作相拒不就任,他力荐27岁的张学良继承父亲的位置,自己则全力辅佐。
并且在私下里,张作相还曾对张学良说:“小六子,你坐上去放心干,我们都会支持你。于公来说,如果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可以用军法处置我们。但在私下里,你还是我的侄儿。如果你不好好干,我会在没人的时候抽你耳光。”
除了高风亮节外,张作相还是一个具有远见和大局观的人。
1924年,张作相出任吉林省长。后来张作霖曾令东三省种植鸦片来筹措军饷,但张作相却力劝张作霖放弃这一举措。
张作相在任期间,大力选拨人才,打击匪患,积极整顿财政,吉林年年收入均有增长。同时,他还将收入的盈余投入了公益事业的建设中,比如积极修建铁路,创办吉林大学等,无一不是眼光高远的举措。
(郭松龄剧照)
1925年,郭松龄率部反奉失败后,吴俊升、汤玉麟、杨宇霆等力主将郭松龄所部“一网打尽”。而张作相却劝张作霖“万不可株连”。在遭到众人反对之后,张作相痛哭着说:“如果非要杀他们,那就先杀我张作相吧。”
最终,在张作相的苦劝之下,奉军避免了自相残杀,最大的程度地保留了实力。
张作相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过人的远见以及高风亮节的品质,得到了军队和百姓的一致认可。他在东三省威望极高,有着忠厚长者的美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作相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身为吉林省主席的张作相正在锦州料理父亲的丧事,吉林省事务由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最终出卖吉林,成为了卖国贼。张作相对此非常愤怒,但却已经无济于事。
后来他的盟兄弟张景惠做了“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曾多次想要请他出山为日本效命,但都遭到了张作相的拒绝。日本方面在多次请求无果后恼羞成怒,将他父亲的坟墓炸毁,但却依然无法动摇张作相的决心。
1933年,张作相隐居到天津,不再参与军政事务。但在1936年张学良被关押后,张作相却又一次出山,为解救张学良而奔走。
1949年,张作相因病逝世。
(参考资料:《奉系军阀全书》)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先回答,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日本人炸死以后,张作相本可以成为新的东北王,只是他坚持推举张学良才改变了这种趋势。
张作相(1881年——1949年),字辅忱,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辽宁锦州),祖籍是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担任东北军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坚决的抗日爱国人士。
从名字来判断,很多人会误以为张作相是张作霖的兄弟,其实二人并无血缘关系。尽管关系密切,通常都以兄弟相称,但的确不是亲兄弟,只是拜把的结义兄弟而已。
和张作霖一样,张作相也是出身草莽,他因打死杀害族兄的仇人而投入到绿林,后加入了张作霖的队伍并且成为其心腹,不断被委以重任。
1907年,张作霖和张作相等八人一起歃血为盟,成为了结义的兄弟,实力迅速得到扩充。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一步步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他招安张作霖并任命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此后,张作相出任奉天第二十七师师长,逐渐成为军中的实力派。
1919年2月,张作相出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校长,同时还兼任着奉天警备司令和二十七师师长,晋升为陆军中将。张作相一步步成为了奉系军阀中的二当家,由此可见张作霖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1922年,随着“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的战败,北洋军政府趁机发难,下令将张作霖撤职查办。危难之中,张作霖急召张作相密商后策,由其出任镇威军第三路总司令,在榆关背城一战击退直系后,才使得奉军转危为安。
1925年,张作相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主席,晋升陆军上将衔。在此任职期间,他历来都主张保境安民,抵御外辱,与张作霖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尽管他与日本也多有接触,但更多也只是出于一种“借势”的心态。
对于民生问题,张作相远胜过同一时期的其他军阀,尤其对于吉林省的发展更是助益良多。正是在他的力主之下,吉林才铺设了吉敦铁路,修建了大量的柏油马路,特别重视教育事业,比如吉林省立大学就是由他创办的。
在郭松龄的反叛被张作霖平定后,随即处决了他。但是,对于如何处理其他参与反叛的奉军将领,却一时间争执不下。
张作霖主张,严惩参与叛乱的所有将领,甚至全部枪决。对此,张作相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觉得,为了避免奉系的进一步分裂,采取“首恶必究,从者不问”的方针似乎更加稳妥,最终也得到了张作霖和奉系的元老们一致同意。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与日本彻底闹僵后由北京返回东北,火车在途径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毁。张作霖本人虽没当场毙命,可也遭受重伤,被送回大帅府后身亡,死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为了迅速稳定东北局势,必须尽快选出主政东北的继承人,这是当时奉系内部的共识。
1928年6月18日,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秘密从天津返回东北,临时主持东北大局。他在紧锣密鼓的操办张作霖丧事的同时,召集所有的奉系元老开会商讨下一步措施,确定新的奉系首领和东北王。
6月23日,经过数天的磋商,各方终于达成初步意向,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二、对日采取何种态度需进一步协商。
不过,在7月2日的东三省最高联合会议上,张作相却坚辞不受,他主动推举张学良为新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自己甘居副职辅佐。至此,东北才正式进入了张学良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主政后,张作相依然忠心耿耿,但在私底下他却对张学良讲到:“于公,你是我的统帅,我若不服从,你用军法惩处;于私,你是我的侄子,你德行有亏时,我就抽你耳光。”
在张作相的支持下,张学良终于坐稳了东北王的位子,还顺应历史发展,通电宣布“东北易帜”,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
1929年夏,随着中苏“中东路事件”的爆发,苏军缴获东北军的人员和物资。日本开始上窜下跳,从中竭力鼓吹对苏作战以便收取渔人之利;南京国民政府也乐见东北军出兵攻击苏军,以达到削弱东北实力的目的。张作相以东北局势和国家局势为重,与张学良分析后支持罢战言和。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张作相正在家乡替父亲料理丧事,并不在东北,所以没能及时阻止张学良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任由小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事后,他悲恸不已,自责自己“以私废公”。
眼见日军的铁蹄攻占东北后,开始向热河等地不断扩张,甚至还扶持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张作相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行径非常失望,于是宣布脱离奉系后卸甲归田,举家迁往天津居住。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期间张作相在锦州被误俘,得知他的身份后,解放军对其礼遇有加。在征得本人意见后,解放军专门派车送张作相返回了天津。
在平津战役的前夕,老蒋为了拉拢张作相,任命他出任国民政府的国策顾问,张作相以病为由婉拒,始终不为所动。就在天津的家中,张作相闭门不出,直到天津被解放。
1949年,张作相病死于天津,终年六十八岁。至死,他都对当年东北军不抵抗日军致使山河沦陷痛心不已。
假如,张作相接任了奉系首领和东北王,绝对不会有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起码是部分改写。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 ,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郭松龄号称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也颇有其先祖的风范。他在奉军之中靠着学生张学良的关系,本来是混得很好的。
在郭松龄的改革之下,军需独立在东北军得到实现,他和张学良所带领的二、六两个旅成为了当时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当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的时候,郭松龄成为了他的副手,被任命为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带着第三军的人马,一路杀到了秦皇岛,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这么发展下去,等到张学良继位,郭松龄铁定是奉军的二号人物。
张作霖也有意将郭松龄培养成为儿子的太子太傅,所以张作霖宁可重用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也不重用郭松龄,意图很明显,郭松龄是留给张学良的,他不能乱用。
可惜郭松龄领会不到这一层意图,他一直记恨这帮跟自己一起出道的人,一个个都成了省督军,可他却还是个副军长。
郭松龄心眼小,姜登选的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郭松龄和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人,全部都是新军的代表人物。他们接受过新式的军事教育,和奉军的老一套做法完全不同。
所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打算重用这帮新军领袖,想要在东北训练出一支可以和日本军队战斗力相媲美的军队。
同样是一起出道的人,杨宇霆成了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成了安徽军务督办,而郭松龄本来是有机会去安徽做省军务督办的,这个机会让姜登选给抢了。
郭松龄心里当然非常不爽,与此同时杨宇霆又成了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成天在张作霖身边说小话来掣肘郭松龄。而韩麟春跟姜登选的关系又非常好,总之老郭是被这帮人给排挤到了边缘了。
一个成了封疆大吏,一个成了宰相,就郭松龄依旧还是张学良身边的马仔,为此郭松龄心理上极度不平衡。
在郭松龄反奉以后,姜登选前来劝阻,郭松龄是前仇旧恨一起算,将姜登选捆起来扔进了棺材里,将他活活给闷死了。
郭松龄参加过孙中山的新军,跟张作霖完全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在1912年就考上了北京将校研究所,隔了一年又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在这里,他研究学习了3年军事科目,尤其是对德国、日本的军事做了深刻的研究。
1916年,毕业以后的郭松龄成为了北京讲武堂的教官。那个时候的读书人,能够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了护法运动,其中担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居然是郭松龄的老上级,为此郭松龄果断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南下投奔到了孙中山的护法军之中。
此后郭松龄在这里接触到了最新式的军事实战,也了解到了新军的优势,可惜当时新军政令不一,始终受到地方军阀的掣肘,他还曾经专门为了这件事跟孙中山有过一次长谈。
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在1918年返回东北,这才进入到了奉军之中担任讲武堂教官。所以说郭松龄的教育背景,和张作霖的行事风格,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路子。张作霖没有北洋军那种正规军的格局,也没有孙中山护法军的那种新潮。
郭松龄对此十分失望,所以郭松龄在取得张学良信任以后,打算利用张学良的关系,对奉军做出改革。
不过你是人才,可人家也是人才,像杨宇霆、姜登选包括韩麟春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跟随张作霖的步伐,根本就不容许郭松龄做出过多的改革。除了反叛,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完成郭鬼子的理想了。
郭松龄是被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伙击垮的。
郭松龄本来是到日本考察军事活动的,可是张作霖此时却花钱在日本购置大量武器,这是要跟南方的国民军开战的节奏。
当时张作霖已经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成为了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他当然要跟南方常凯申的国民军斗一斗。
郭松龄痛心疾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跟张作霖对着干。他先联系上了冯玉祥,结果冯玉祥根本不愿意出手相助。
为此郭松龄孤军奋战,带着7万大军攻占了山海关,夺取了一系列东北的城池,一直打到了锦州。他手里的毕竟是东北军的王牌部队,自然有强大的战斗力。
张作霖都被打蒙了,自家人打自家人,这还真是新鲜。可是正当张作霖节节败退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却向郭松龄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前方有日本军的猛攻,后方吴俊升的人马又前来堵截,再加上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弹尽粮绝的郭松龄根本就无路可走。最终郭松龄兵败被杀,这段历史很多人不愿意提,因为张作霖和日本的关系其实十分暧昧,这会影响他在老帅里的特殊形象,当然还有其他特殊原因。
总结:郭松龄总觉着自己憋屈。
张作霖对郭松龄其实很照顾了,让他跟着儿子张学良,一路提拔也都是紧跟在张学良身边。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老帅在给少帅选辅政大臣呢!
可是郭松龄却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老帅身边器重的人才行,他嫉妒杨宇霆,嫉妒姜登选,所以心理上总是愤愤不平。
反奉战争,未必都是为了他的理想,他的确希望东北焕然一新,但是我认为他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张作霖的那个东北王的位置。
雍正王朝中只有四爷党和八爷党,为啥要说是九龙夺嫡呢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还有,问题问的就不对,绝对不止只有八爷党跟四爷党。
大爷党
直郡王胤禔、纳兰明珠、余国柱、佛伦
太子党
废太子胤礽、索额图、格尔芬、阿尔吉善、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杜默臣、凌普、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齐世武、托合齐、耿额、鄂缮。
三爷党
诚亲王胤祉、陈梦雷、李绂
四爷党
雍亲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马齐、戴铎、鄂尔泰、田文镜、李卫
八爷党/十四爷党
多罗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誐,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胤禵,裕亲王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佟国维、阿灵阿、揆叙、王鸿绪、阿尔松阿、鄂伦岱、何焯、秦道然、张廷枢、普奇、马尔齐哈、常明、徐元梦、巴海、法海、查弼纳、萧永藻、高成龄等等。因毙鹰事件,八爷党转为十四爷党,支持胤禵当皇帝。
在电视剧《少帅》中,张作霖的贴身侍卫喜顺为什么在其死后离开张家,连个送的人也没有
赵喜顺是张作霖的忠仆,是帅府里打理上上下下的一把手!老帅在世时可以说喜顺在帅府里是大内总管级别的,当老帅死后少帅当家做主,喜顺就觉得自己还留在帅府会碍着别人做事,既然老帅已走自己还留在帅府就显得很凄凉,悲伤!所以自己也要离开帅府,这充分诠释了赵喜顺做为一个忠仆的无我之道,人(老帅)在人情在,人不在就人走茶凉呗,这更能体现其老帅死后喜顺离开帅府连个送的人也没有的原因。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下令剥夺老八允禩、老九允禟的皇族身份,将他们囚禁起来。允禩、允禟相继在监狱中去世,人们猜测是雍正皇帝将其毒死,事实果真如此吗?虽然允禩曾经是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但是雍正已经在皇位争夺中胜出,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是雍正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另有隐情。这场手足相残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八阿哥胤禩事实上在康熙生前就已经被排除出皇位继承人之外了,为了缓和与老八等人的关系,雍正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就重用老八胤禩,并对胤禩加官晋爵,已经作出了希望缓和关系的姿态。但是面对雍正抛来的橄榄枝,胤禩却并不领情。“八爷党“在雍正即位之初就一直拆台。囤积粮食、哄抬粮价,想要激起民变,还造谣说雍正成了年羹尧的傀儡。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发现老八有很多人支持,老八又不支持他的很多新政策,和老八处处共事不如意。而此时雍正已经继承帝位了,为什么老八还是有那么多的党羽呢?政治斗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棋局,康熙晚年有相当一部分宗室,都明确表示支持老八继位,他们都没有想到雍正会继位。如今雍正当了皇帝,他们觉得再背叛老八投靠雍正,也不可能得到信任,所以其中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就会继续观望。希望出现点什么变故,甚至希望雍正这皇帝当不久。《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二年四月,雍正皇帝在朝堂上,向诸王和满汉大臣说了这样一番话: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从这话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当时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有些绝望。
青史学者史松指出:雍正三年上半年,社会上流传各种谣言和谶语。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雍正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了,民间也流传他的皇帝做不久了。而和他对立的老八、老九、老十四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他们才是应该统治国家的。这些谣言都是允禩集团编造和散布出去的。古代社会没有发达的通信,谣言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乡间小民受过教育的人很少,能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更少。但是很多人都迷信,政治谣言也往往借助迷信的形式,让和尚、道士之类的人帮助散布,这样就更能蛊惑人心。康熙朝晚期直到雍正统治初期,经常有人通过朝廷的邸报传播谣言。
邸报,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布政治信息的唯一形式。中央朝廷每天重要的谕旨、皇帝批阅过的本章,由专门官员抄录、汇总、印刷发给各地各级官员阅读。邸报是官方文件,是地方了解中央政令的权威渠道,是奉旨抄录和发布的。
但从康熙晚年以来,经常有人把虚假的信息,抄在邸报中散布到地方。雍正即位之初就表示,要严惩捏造邸报的人,但是还是屡禁不止。雍正初年的政治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谣言四起,中央政令不通畅,朝廷里结党营私,故意拆台的人很多。冯尔康先生指出,雍正在位十三年,从来没有出京巡视。主要是因为政权不稳固,他担心出去了就会出大乱子,这种局面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矛盾终于在雍正三年年底,总爆发了。允禩主管内务府,曾经上书,表示内务府养着很多披甲人,耗费巨大,请裁剪内务府披甲人数。雍正皇帝答复,让内务府的官员和允禩商量清楚说明理由。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希望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结果允禩回复要给每个佐领增加90人,跟他先前的请求截然相反。雍正皇帝觉得这不可理喻,阴险叵测。下旨决定,每个佐领留50个披甲人,多出的人数不马上裁减,以后空缺了,就不再补了。消息传出,内务府的披甲人,大批来到允禩府第门前哄。允禩就解释,这是皇帝的意思。从这个情形来看,无从确定,这允禩是出尔反尔故意搞阴谋,激起军人闹事还是他跟雍正皇帝闹情绪存心别扭。总之两个人已经势同水火,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了。雍正皇帝因为此事严厉斥责了允禩,但还是没有发作。
到月底,宗人府又参奏:允禩因为一名军官不听他的指示,就让三个太监,把这个军官用杖刑打死了。宗人府请求革去允禩的亲王爵位。从情理上讲,亲王是不能用私刑打死八旗军官的。允禩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太正常了,感觉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太考虑后果,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雍正皇帝没有批准宗人府的奏章,但是当即决定派兵到允禩门前把守,又派侍卫每天跟着他出入,等于完全把他监控起来了。
与此同时,允禩的死党老九允禟在青海也不消停。他带了一个葡萄牙的传教士穆敬远同去。这个穆敬远,康熙年间就来中国了,给康熙皇帝做过翻译。他是一个不太本分的传教士,因为和允禟走的比较近,他曾经向康熙皇帝建议,立允禟为皇太子,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厉斥责。一个外国传教士,却敢对立皇太子这样的国家大事指指点点。可见这个穆敬远,不是什么纯粹的传教士,他到了青海还到处传教。
雍正四年正月,京城捕快搜到了允禟在京的亲信写给他的私信。这里面写的字谁也不认识,类似西洋文字。雍正皇帝询问允禟的儿子,才知道这是允禟自己造的密码文字。这些事,引起了雍正皇帝的警觉。他下谕痛责允禟:从来造作隐语,防人察觉,惟敌国为然,允禟在西宁,未尝禁其书札来往,何至别造字体,暗藏密递,不可令人共见耶。意思就是只有敌国跟间谍通信才会用密码,我有没有禁止你跟人通信,你却暗造密码跟人通密信,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呢?接着到允禟的家中搜查,就查出来,允禟曾经跟十皇子允䄉通信,其中有“事机已失“这样的话,雍正皇帝更加觉得这是老八、老九、老十在暗中想要推翻他。现在允禟和传教士混在一起,让宗室贵族入教,又使用类似西洋文字的密码。雍正皇帝怀疑,允禟可能勾结外国势力,来反对自己。当即决定,把允禟逮捕回京候审。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雍正皇帝下令将允禩、允禟及苏努革除宗籍,由宗人府除名。二月,将允禩囚禁于宗人府;三月,命允禩、允禟改名。允禩改名为“阿其那“;允禟改名为“塞思黑“。给犯罪的人改名,可能是满族人的一种习俗。六月,雍正皇帝让大臣议定允禩、允禟的罪名,大臣们最后议定了允禩罪状40条,允禟罪状28条,并奏请将二人正法。雍正皇帝表示,这两个人罪大恶极,确实应该正法,但是姑且饶他们性命。随后将两人罪状公布全国。
这一年八月、九月,允禩、允禟相继在监所死去。不少人都猜测,是雍正皇帝让人把他们毒死了。青史学者杨启樵分析;雍正皇帝应该是没有直接下令杀掉他的弟弟们,但是他当时正在气头上,上谕里也表示了,这两个人是可以杀掉,但是姑且留他们性命。可能负责看守的臣下,揣摩雍正皇帝的意图,就先后把两人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