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是司礼监掌印,那司礼监和东厂、锦衣卫是什么关系
- 明代内官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谁知道这些机构的名称和职责
- 明朝内廷十二监为何司礼监排名第一
-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 历史上,明朝的司礼监是怎样一个机构
- 明朝司礼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权力
- 为什么清朝没有司礼监
- 掌印大太监到底是几品官,为何六部尚书都得毕恭毕敬
- 为什么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没有决策权掌握了批红为什么不是决策权
- 明朝的太监是什么级别的官负责什么
《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是司礼监掌印,那司礼监和东厂、锦衣卫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明代的宦官也是这样。
想当初朱重八大哥打下了江山后,心想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和别人分享呢?
于是在铲除胡惟庸之后,借机取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将权利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
但是咱们大明帝国那么庞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呢?
所以就不得不重用宦官。
但是咱们重八大哥多么英明啊?他鉴于汉朝宦官专权,怕以后也会形成宦官专权,所以明确了宦官不得参与朝政,并将这形成了一条祖训,即:“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并在洪武17年进一步明确了内宫结构及品级,特设九监二库四局。
后来,咱们的朱棣大哥从大侄子手中夺取了江山,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感觉草木皆兵,又因为在夺取江山的过程中宦官为他出力不少,所以太监在他手里进一步发明广大。
不但将九监二库四局发展成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而且在重八大哥手里废除的锦衣卫也进行了恢复,但是他还是感觉不放心啊,所以又进一步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接下来我们说司礼监,刚开始司礼监其实和其他监都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属于兄弟关系,但是后来咱们重八大哥的徒子徒孙越来越懒了,就由司礼监开始代替皇帝批红,所以司礼监就权势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发展到统领内宫,甚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的说法。
司礼监的最高首脑就叫“掌印太监”,就是吕芳的职位,设“秉笔太监”四位,就是吕芳屁股后面跟的那四位,这四位也是有排名的,首席秉笔掌管东厂和北镇抚司,尤其是东厂,因为北镇抚司有自己的指挥使,而且北镇抚司指挥使不是太监而是正常人,因而首席秉笔对锦衣卫的掌管还有些间接,但是东厂则是由首席秉笔直接管,而且是“提督”衔,因而也可人称为“督公”,职务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魏忠贤的官职: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宣付史馆,进本部尚书。叙门功,加恩三等,荫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三殿成,进上公,加恩三等。母死,不奔丧,夺情视事。冒宁、锦功,加太子太傅。俄叙三殿功,加少傅,世荫锦衣指挥佥事。迁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并绾两篆,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接下来,我们再说锦衣卫,锦衣卫分为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皇帝钦定的案件),而且锦衣卫中真正具有特务机构功能的就是北镇抚司,专门负责监察京师的不轨、亡命、盗奸、机密大事。
所以,锦衣卫中谁的权力最大,不是看谁的军阶最高,而是看谁掌管北镇抚司。
由于北镇抚司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地方官员见到北镇抚司的人都口称“钦差”或“上差”,这就是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四个锦衣卫都自称自己来自北镇抚司,而且浙江巡抚都把他们叫做“上差”。
而南镇抚司就有意思了,就是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的机构,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
前面我们说了,东厂是朱棣大哥成立的,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但是由于锦衣卫的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所以东厂很快后来居上,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也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所以说,司礼监、锦衣卫、东厂中,司礼监最大,因为司礼监二号人物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而且管理锦衣卫。而锦衣卫虽然有自己的指挥史,但是也要听命于秉笔太监,也就是东厂厂督。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三者又是一家人,所以东厂、西厂、锦衣卫又合称厂卫。
明代内官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谁知道这些机构的名称和职责
十二监、四司、八局,在明代统称为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侍奉皇族成员所设立的机构。
十二监
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司礼监
司礼监设有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此外还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等。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的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掌印太监负责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在明朝初期司礼监的权力并不大,随着明朝一些皇帝荒废朝政并重用宦官,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司礼监秉笔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明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都出自于司礼监,如王振、刘瑾、冯保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内官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御用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及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都由其负责。
司设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卤簿、仪仗、帷幕等。
御马监
设有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
初始的御马监仅是掌管御马,后来逐渐衍生为“掌御马及诸进贡并典牧所关收马骡之事”,并具有了军事和财政两大职权。其具体职能:扈从出征并掌兵符火牌;提督京营及坐营、监枪;出镇诸边及各省;提督西厂。此外,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
神宫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无定数,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
尚宝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宝,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
印绶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直殿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
尚衣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都知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旧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后惟随驾前导警跸。
四司
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
惜薪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掌所用薪炭之事。
钟鼓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宝钞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掌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
八局
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
兵仗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制造军器。
银作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专为宫内皇亲国戚提供洗衣服务。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巾帽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造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酒醋面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蔬菜、瓜果。
明朝内廷十二监为何司礼监排名第一
明朝内廷十二监,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的,目的是让太监们分工管理内廷事务。朱元璋特别注重防止太监干政,还写了铁券悬在宫中,以警示太监。所以,在朱元璋时期,太监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候的司礼监,不过是掌管着内廷的礼仪事务,并没什么了不起。
司礼监成为十二监的头把交椅,并且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是在明宣宗之后。
大家知道,皇帝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批阅大臣的奏折。可是对于有德皇帝来说,这份工作有点累。于是,明朝的皇帝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先让内阁大臣阅读奏折,然后把批阅的内容写在一张纸条上,附在奏折上,是为“票拟”。然后,再由皇帝批阅内阁大臣的纸条。把自己的意见用朱笔写上,是为“批红”。
这大大减轻了皇帝的工作量。
可是有些皇帝,连这点活儿也不想干。于是,他们连“批红”的工作也转让了出去。转让给谁了呢?转让给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自从司礼监秉笔太监替皇帝批红,司礼监的地位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皇帝为了制衡秉笔太监,又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着皇帝的印玺。秉笔太监批红后,需要掌印太监同意,盖上皇帝印玺才能生效。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又高于秉笔太监。
能够与内阁大臣共同理政,从此司礼监不仅成为内廷十二监之首,也成为朝臣们不可小觑的一个机构。
此外,东厂提督一般也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或者掌印太监兼任。如此一来,既参与朝政,又掌握着东厂,司礼监自然成了内廷第一监。
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司礼监(官署名)——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物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明朝初年太监识字是被禁止的,后来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皇帝口述命令,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宫内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私人生活的官宦机构)中最重要,其在明代历史上因为可以替皇帝誊写*朱批*而出尽风头。
你提出的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谁的权力大,这些太监宦官互相勾结为了挣宠又
互相倾扎,如果遇到的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为了国库的金银财宝他们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历史上,明朝的司礼监是怎样一个机构
“司礼监”分解后的每个字的词性,除了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着同为动词的一致性。司的动词解释:职掌,主管,掌握,主持,操作,经营,处理之意,礼,作为动词礼让之礼,礼节上遵循礼仪之礼法对外的展现的一种形式,也叫“仪礼”,监:察看,监督,带有“鉴别”,“鉴定”之意。从字面上分析,“司礼监”应该是朝廷对外联络,对内监督的一个制度指定的立法机构,相当于政府办公厅,国家最高核心机构。作为皇室文化的特点,明朝司礼监类属宦官性质,除了正常的司文,司印等文书制定发放,还有相当于仪仗队形式的外交礼仪以及皇室高层的凯旋礼仪。封建王朝的专制,明政府的“司礼监”还有着类似近代军统组织的任务和权利,老漁觉得有点类似特务组织味道(图片来自百度)
明朝司礼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权力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 八局 ,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管理着宫廷里面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虽说这些部门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利,但是部门之间的差别很大,有些部门肥得流油,有些部门权利大到可以一手遮天,也有些部门是个无人问津的清水衙门。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尚膳监,这个部门专门掌管皇帝及宫廷膳食及筵宴等事。也就是说掌管皇宫食堂的一切采购,绝对是个肥得流油的令人眼红的岗位。
神宫监,估计很多人不清楚这个部门到底干什么的,虽说这个部门名字听起来很不错,其实这个部门是专门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之类事务,是个清水衙门。
神宫监虽然是个清水衙门,但绝对不是最差的,至少比浣衣局强多了。
浣衣局,这个部门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一个不在皇宫中办公的宦官机构,办公地点在德胜门以西。这个部门最差,没人自愿去的,都是一些有罪,被废,或是年老的宫人去充任的。
说完这几个部门,我想给大家再说说“御马监”。
如果我问大家这个“御马监”到底是干嘛的呢?我想不少人会以为就是一个专门为后宫养马的清水衙门,里面的大太监其实就是个“弼马温”而已。当年孙悟空为了这事而反下天庭,看来这个“御马监”绝对好不到哪里去的。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御马监”绝对是个好地方。
“御马监“这个部门其实并非是养马的,而是一个掌握军队的实权部门,而且还专门负责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调度,随时保护皇帝安全。
古语有云“宰相府里七品官”,宰相家里的管家尚且是朝中百官巴结的对象,那么这个御马监的大太监掌管着皇帝的保卫部队,是皇帝的心腹,自然更是百官巴结的对象。因此这个御马监的大太监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成为一名太监,让你选择一个部门就职的话,你不能选“御马监”,更不要选“尚膳监”,因为还有一个部门强过它们,那就是“司礼监”。
司礼监,是专门替皇帝抄写奏折上内阁的批文,传宣谕旨的部门,是宦官系统中权利最高机构,可以说是宦官第一部门。
司礼监的大太监叫作掌印太监,还有一个太监叫作秉笔太监,权力也很大。皇帝颁发圣旨的时候都要盖印章,那么这个掌印太监的地位是否重要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太监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没读过书,这才送到宫中当了太监。这个秉笔太监也不例外,没上过学,自然不认识字,那么他秉笔到底做什么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斩杀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延续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内阁制度。就是说各地上奏的奏章,都是由内阁拟好处理意见,报给皇帝批阅。皇帝阅读后,如果觉得意见可行,会让秉笔太监“批红”,再下发圣旨。也就是说内阁拟好的圣旨,没有秉笔太监的批红,是不能下发的,你说这个秉笔太监厉害不?
司礼监的大太监掌印太监一般还要兼职一个重要的职位,就是提督东厂。东厂跟锦衣卫相同,都是令百官闻风丧胆的监督部门。不过这个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还大,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抓人都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以随意监督缉拿臣民。
总而言之,二十四衙门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部门是司礼监,在明朝许多有名的太监都出自这个部门,王振、刘瑾,魏忠贤,怀恩,李芳,黄锦,陈矩,冯保,曹化淳这些人哪个不是如此呢?
为什么清朝没有司礼监
清朝代替明朝后,使用的基本都是明朝的制度体系。比如不设丞相,增设内阁——当然,后来雍正皇帝把内阁变成了一个花瓶,用军机处代替了内阁的实际职能。
但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司礼监、东厂和锦衣卫——这三个机构全都取消了。
原因很简单,清朝的皇帝以明朝为鉴,不想出现权阉。所以,满清一朝,即便出现了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但他终归只是皇家的一条哈巴狗,只能依附于皇家,而成不了魏忠贤那样的权阉。
司礼监、东厂与锦衣卫,全都与太监有关。
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本来就是皇帝为了偷懒。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活儿,交给最亲新的太监去干。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较勤政,很少出现懒虫。因此,取消司礼监很正常。
东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私家鹰犬,为的就是对付大臣时越过刑部等正常的朝廷机构,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地兴起诏狱。
这个,倒也无可厚非。反正天下都是你老朱家的,你们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吧。可是,皇帝偏偏又让太监替自己掌控这两个机构。
明朝的皇帝最信不过大臣,最信得过太监。什么大权,都敢交给太监。
太监拿到东厂这把利剑,然后再挥动锦衣卫这把大锤,几乎可以随便制造诏狱,来对付大臣。
东厂和锦衣卫,本来是为了方便皇帝设立的,结果却常常落入了太监之手,为祸朝廷。
清朝以此为教训,自然不再设立。
掌印大太监到底是几品官,为何六部尚书都得毕恭毕敬
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应该是四品,而各部尚书应该是正二品。按官阶来看,尚书要远远高于掌印太监。但是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所以,不能只看几品,还要看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按照实际的权力来看,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和正一品的内阁首辅平起平坐的。六部尚书见了他,当然得毕恭毕敬。
明朝的体制,是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制:一驾是外臣,内阁;另一驾是内臣,司礼监。
内阁辅臣们负责票拟,也就是提出建议和意见,但司礼监负责批红,也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以及如何修改。
而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绝对老大,其次才是秉笔太监。
按照和皇帝的亲近程度来说,内阁辅臣们更是没法和掌印太监相比。因为内阁辅臣是不可能天天见到皇帝的,而掌印太监一般是天天侍奉皇帝的。如果司礼监和内阁发生矛盾,一般吃亏的是内阁辅臣。
另外,掌印太监一般还兼着东厂提督,江湖人称“厂公”。想必看过明朝电影的朋友,对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尤其在皇帝昏聩之时,掌印太监简直可以一手遮天。
为什么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没有决策权掌握了批红为什么不是决策权
明朝是一个皇权相当集中的朝代,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是皇帝的平衡术,最终的决策权还在皇帝手里,太监只不过是代皇帝行事。
一、“票拟”和“批红”。来自朝廷的所有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的处理意见,附贴在奏折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了才能算文件正式生效。
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明朝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设置“票拟”“批红”两个方式。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然而最后不是秉笔太监却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有最终的决定权和审核权。
三、明朝的中央决策程序。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个皇权相当集中的朝代。明朝初年,朱元璋废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权势愈重,凌驾于六部之上。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又利用一群太监制衡内阁,负责管理太监的官署叫司礼监。慢慢地发展下来,明朝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就成了:内阁商议进行票拟,然后送皇帝批红,再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盖印,决策生效。由于批红的权利落到太监手里,所以太监开始代替皇帝行事。
评语:所以即使司礼监掌握了盖印、批红的权利,首先只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环,并不是全部,其次不管谁干活,最终其决定作用的还是皇帝。
明朝的太监是什么级别的官负责什么
首先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阉人都能被叫做“太监”。
明代设有处理皇宫内务的十二个太监衙门,称为十二监,只有混成了在这个十二个衙门里主事的才能称作太监,
这十二个衙门,最重要的是司礼监,原是负责皇家礼仪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马监,是负责皇宫里的马的。
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将权力下发给六部,由皇帝一人处理天下事物,很快就力不从心,于是产生了皇帝的秘书——内阁,来协同处理。
宣德年间,培养太监读书识字,帮助皇帝处理奏章,六部送来的奏章,由内阁进行摘选,作节略,送交皇帝批示。皇帝选择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批或者不批,这就给了太监处理朝政的机会。
司礼监有一名掌印太监多名秉笔太监组成,秉笔太监负责批示皇帝的意见,掌印太监用印,再交付内阁传达至六部。
司礼监因此被称为内相,权势鼎盛时期外廷的内阁要下跪。
而御马监掌握着皇宫内最后一支武装力量,是皇帝身边最后的屏障。
永乐时期创建东厂后,太监获得了监察百官的权力,成为一直持续到明末的特务机关。最高负责人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称为东厂提督太监,是全明帝国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那两个在他上面的是皇帝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同样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武将,见到东厂提督太监也要下跪。只有嘉靖年间锦衣卫力压东厂一头,其余时间都要叫爸爸。
有明一代,只有四位太监以掌印太监提督东厂,连魏忠贤、刘瑾都没做到。他们被称为“以印带厂”。
司礼监的向上之路丝毫不比外廷的科举简单,反而是更艰难凶险,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明朝时能熬成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
东厂提督太监;
御马监提督太监的,无一不是人中龙凤,都是厉害的不得了的角色。有太多低级阉人伺候他们,还有更多连入宫资格都没有的阉人在城外默默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