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代御史权力有多大
- 古代御史台是什么职务
- 谏官,御史,宋朝中央监察体系如何有效
- 都察院和御史台都是御史公署,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御史台设都察院
- 岳飞案有没有经过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法司会审
- 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
- 元朝御史台的最早起源是在汉朝吗东汉的尚书台不就有监督权
-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明代御史权力有多大
明代的监察御史为七品官,但权力很大,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小制大这种方法来制衡其他官员。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明朝的监察御史。
明初延用的是元朝的制度,元朝的监察机构被称为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都察院,加强了其权力。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为正二品,与六部同称七卿。“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权力是相当之大。
左右都御史之下则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置御史一百十人。他们的职权是“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御史中巡按御史权力是相当之大,“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巡行所至地方,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御史的权力是很大的,但权力大官阶再大,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其官阶比较小。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古代御史台是什么职务
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谒者台并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御史台介绍: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
御史台到明代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明代都察院领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等,完全是监察机构。
谏官,御史,宋朝中央监察体系如何有效
御史督百官,谏官劝皇帝,这是当时朝代的历史背景。
宋代从建国以来都沿袭唐朝的监察体制,和治理朝政的一些事务,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
我国从封建社会起就一直重视监察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作用,监察制度更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部分,且影响深远。唐代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监察体系,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宋代的中央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转型和融合时期,在监察制度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主要以唐宋中央监察制度之间的演进与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唐宋中央监察制度在时代演进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唐代创置了较为完备的御史台三院制度,到宋朝时御史三院出现了归并的趋势,职能也更加广泛;唐朝的谏官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宋代谏官却开始脱离,职能也随之增多;唐代的御史和谏官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经过演变,宋朝出现了台谏合一之势;唐代的门下省主要掌管封驳事宜,到了宋朝给事中的地位提高,渐渐地开始脱离门下省。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宋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强化专制皇权的内在要求,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按照我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唐宋两朝分别处于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和融合阶段,因此监察制度的变化对后朝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变迁,我国现在正处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借古鉴今,我们可以从唐宋监察制度中汲取精华,服务于当今社会。因此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监察体系,确保监察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建立和完善监察官员选任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浅显建议,希望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都察院和御史台都是御史公署,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御史台设都察院
对于御史台这个机构,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御史台这个机构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了元朝,在各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在明朝统治的初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御史台改成了都察院。清朝入关以后,继续沿用都察院制度。那么,御史台和都察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要撤销御史台?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御史台创建的时间,御史台出现了东汉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代王朝。在唐朝文献《唐六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时以尚书马中台,谒者为外台,谓之三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皇朝因之。”御史台的结构是这样的,设立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2人,这三位属于御史台的高级领导。
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机构组成,其中,台院侍御史4人、殿院殿中侍御史6人、察院监察御史10人。那么,御史台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在隋唐历史文献中非常详细:“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风闻弹事,提纲而已。”由此可见,御史台的主要责任就是弹劾和监察。不过,到了唐朝统治时期,御史台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提升。御史大人成为了正三品高官,御史台开始介入司法程序。
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其职有六: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日西推;四曰东推……”由此可见,御史台开始设计司法审核程序。但御史台也有自己的问题,御史台的机构设计并不大。对各地官员的监察能力不足。此外,御史台的整体地位不算太高,在弹劾和监察的过程中,御史们的底气不足。历经唐宋元三朝以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北伐,将元朝势力赶回了北方草原。不过,明朝沿用了元朝各方面的行政制度,其中就包括御史台。
朱元璋在位时期,皇权的影响力明显提高。作为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敏锐的察觉到了御史台的各方面问题。主要问题有:一、御史台在朝廷的地位不高,无法与其他重要部门抗衡。第二,御史台的机构过于简单,无法有效监控各地官员、第三,御史台的权力范围太小。公元1380年,朱元璋撤销了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的御史台制度。但迟迟没有推出替代御史台的机构,由此可见,朱元璋正在反复考量新机构的地位和职权。
两年以后,也就是1382年,朱元璋正式推出了都察院这一机构。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至于为何要建立都察院,这与明朝的政治结构有关。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全国各方面的事务都需要由朱元璋亲自负责。朱元璋天天忙得焦头烂额,曾经感叹道:“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至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 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由此可见,朱元璋明白自己不可能知道天下的所有事,建立都察院,正是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监察力度。那么,都察院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都察院属于正二品的衙门,与朝廷的六部平起平坐。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被称为“大七卿。”此外,朝廷授予都察院很大的权力。各级御史在正常的弹劾、监察工作中,其他各级官员不得阻拦。
《明史》中记载了都察院的权力范围:“御史为朝廷耳目, 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称言路。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都察院设立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中高层领导。
下分为13道,对于明朝的13个行省,总计设立七品监察御史110人。与之相比,御史台监察御史的数量只有54人。从机构规模编制来看,都察院比御史台扩大了2倍以上。13道对于13岗位行省,意味着监察御史们能够监控、弹劾各地区的各级官员,这是之前的政权所没有的。都察院还是一个特权,那就是司法监督权。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被称为“三司,”如果出现重大案件,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和批准,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如果没有监察御史在场,所有的司法程序都不能展开。
朱元璋撤销了御史台,并不是不再保留监察机构,而是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机构的职能。由于都察院的权柄很重,涉及的领域又很广,都察院各级御史的选拔工作非常严格。明宣宗朱瞻基对于御史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己身不正而欲正人,得乎?凡在风宪必以洁己为先。”一般来说,都察院的御史们基本上都是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而且有责任心,不怕得罪人。从各方面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建立了都察院以后,在各方面都加强了对全国的监控能力。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之前并没有什么行政管理经验,因此,清朝照搬了明朝一系列的行政制度。在清朝统治时期,都察院仍旧是朝廷的主要核心部门之一。此外,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官职,成为了地方总督、巡抚们荣誉头衔的标配。一般来说,总督都加封了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衔,巡抚则加封了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因此,下级官员称呼总督为“制台或者部堂,”称呼巡抚为“抚台或者中丞。”
岳飞案有没有经过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法司会审
先解释一下宋代御史台 大理寺 刑部的历史演变,以及各自职能。
御史台 职能是掌纠察文武百官歪风邪气,贪官污吏,肃正朝廷纲纪法规。有大事可以在皇帝面前辩论抗争,且许以风闻言事不必有足够证据。御史台职能宋代大体没有变化。
大理寺 :北宋前期,中外诸司刑案如果有冤情上奏,由大理寺复审,然后送审刑院讨论,讨论完毕一同签字上奏皇帝。大理寺断狱有冤送御史台决定,诉讼还没完由大臣特设制院审理审查。《宋会要-职官》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到元丰五年1082年试行新官制期间,大理寺设置了监狱,这以后大理寺负责审判判刑,凡是全国被弹劾六品以下命官诸军将校以及死刑犯需要复审的,归大理寺;凡在京百官需要审判判刑的案件,以及皇帝命令立案审查的案件也归大理寺管。《宋会要职官》
刑部:1宋朝前期刑部职事为审刑院所分,只负责负责死刑案,以及因犯罪被免职官员大赦后又录用的审查工作。2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废除审刑院归刑部。主要负责法律修订,天下的诉讼,重新审讯有疑点的案件上奏,重新考虑犯罪官员的赦免和录用。
《宋史刑法志》记载宋神宗以前群臣犯法,严重的由御史台审判。小的案件由大理寺,开封府负责审讯。宋神宗以后按照皇帝旨意设的审理案件机构叫“制勘院”,也就是所谓的“诏狱”。宋徽宗时期,三省官员用不符合法律条文的理由,对抗宋徽宗旨意。他下诏:“以后皇帝判的罪,不许向尚书省申诉。如果违反了禁令,按照违反皇帝旨意罪处罚。”也就是说皇帝的判决是终审判决不得申诉。在宋高宗时期,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就因为冒犯了宋高宗被处斩。具体审讯过程没有记载。
我们看下岳飞案件的审理情况,《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岳飞下狱后,御史中丞何铸与大理卿周三畏共同审讯。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说岳飞不应该判死刑,其他官员不同意。。。诏飞赐死。”岳飞的案件是由御史台,大理寺官员一同审理,最后宋高宗下旨赐死的。
宋代并没有所谓的三司会审,宋神宗以前官员犯罪,大案由御史台审理,小罪一般是大理寺,开封府负责审理。宋神宗以后出现了诏狱.岳飞的案子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不过罪名是胡乱编造出来的。审判官员也认为他无罪或者是不应该被判死刑。两个大理寺官员认为岳飞不应该判死刑,不惜丢官罢职,已经能看出岳飞是被冤枉的.
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
御史为官名,先秦时御史主管宫廷文书档案,成为国君的秘书兼有监察性质的官员。秦汉之后,御史为专职的监察官。秦汉的御史中丞、隋唐的御史大夫、明清的左右御史大夫、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及以下诸御史,均可通称为御史。
御史的设置,旨在监察官风官纪、官员行为,负责考课、监察、弹劾官吏,是吏治的一种机制。御史就是专门寻找、弹劾官员过错,协助朝廷规范官吏行为、清明官场风气的纪检官员。
为了鼓励御史放心大胆地弹劾违纪不法官员,朝廷便赋予御史享有“风闻奏事”、“风闻弹劾”的特权。风闻指“只是传闻而无实证”之事,即只要耳闻某官有某种违纪行为而无需查证便可奏闻弹劾。即便事后证明弹劾有误,也是言者无罪,不承担什么责任。
宋朝准许御史风闻奏事,且有指标。即限定御史到任百日内必需奏事,否则便是失职,将会受到罢黜、外放(调离京师任地方官)或罚款等处罚;每月必需奏事一次,称为“月课”。
御史本来是协助朝廷纠正官员不法行为、清正官风、加强吏治的监察官员,不想却让“风闻奏事”弄走了样儿,御史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官见怕”。官员畏惧之如虎,以致流传“宁逢恶友,莫逢故人(御史);故人相逢,不吉则凶(凶多吉少)”的谚语。
元朝御史台的最早起源是在汉朝吗东汉的尚书台不就有监督权
第一,历史史上御史台是有些变化的,西汉时,中央设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为副官,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汉武帝时,在中央政府,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此时御史台又转属少府,但仍是最高的监察机关,权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了,它与尚书台、谒者台(掌管宫廷传达)同称“三台”。
第二,唐初,中央设御史台,主官为御史大夫,正三品;辅佐官为两名御史中丞,正四品。中宗之后,设左右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宋朝时期,中央监察制度基本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但宋朝明确规定御史有“闻风奏事”之权,每月须上奏一次,称“月课”;更有甚者,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将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很荒唐,硬摊派指标,便是鼓励御史滥用职权。宋朝的御史权力极大,可直接弹劾宰相,并有劝谏之责。
第三,元代中央政府仍设御史台,但有两个特点与宋不同,一是御史大夫品职高,从一品,而且,“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参看《元史·太平传》);二是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结构与中央御史台同,系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第四,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积极采取政治措施,从中央政体的设置上提高皇权的专制程度。其一,刘秀将权力从“三公”手里移走,移到了“台阁”了,即尚书台;其二,刘秀提高了“尚书”的职权,将原本尚书府提升为“尚书台”,尚书台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有很大的权力。其三,尚书台的官员由官阶低的官员担任,这对于皇帝来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便于控制,不会因为官阶高而对皇帝形成威胁。后来,尚书台由宦官掌控,把持朝政,不仅仅具有行政功能,而且有监察功能,达到了很离谱的监督朝臣的作用,尚书台成了专权的舞台,宦官和外戚都想掌控尚书台。尚书台的设置,强化了皇权专制,抑制了相权,弱化“三公”,但却让宦官有了可乘之机,成了宦官专权擅政的平台,实质上,东汉尚书台的设置最终起了非常大的消极作用,对东汉朝政的稳定和发展危害不小。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御史台是古代封建王朝监察百官的一个机构。
掌管的叫御史大夫或者御史中丞,监察御史是属下官员。
御史是对于整个御史台官员的称呼。御史有时候也单独指谏官。